看到久违的香港美景,剧情有点小情调,喜欢里面的情节,彼此在不经意相遇,闲谈,但对方都有对象,像朋友一般互相闲聊,没有任何逾越的想法,很轻松自在,顺便学习一下英语,也是不错的,说话的语速也不会太快,整部电影基本上是以香港的夜景为背景拍摄,画面感挺不错,好怀念以前的香港街道,法制社会,安全感十足
没看电影之前以为是那种白男拯救亚女的故事,(虽然看之前已经有了那种想入为主的想法,但是看着评分还挺高的,就想看一下,好吧其实是自己想要看)。
OK,进入正题。
我觉得女主虽然很“judgemental”但是不讨人厌啊,因为我们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judge别人一下,反正我和女主挺有共感的。
而且我觉得这个电影触及到了异国恋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差异而不是语言障碍。
真的,我觉得就是平等的聊天,聊文化差异、聊自己的偏见、聊自己的想法,太浪漫了。
还有这个电影里拍的香港就是感觉,怎么说呢,拍出来中国的烟火气和城市化、国际化的一面。
我记得有一幕是繁华的大街中央有一个乞讨的老奶奶,我觉得拍的很客观,导演既没有过度丑化中国社会,(我知道词有些不恰当,但是我实在想不出合适的了)也没有假惺惺的表现中国香港有多么的好。
正是因为有喜欢香港的白人男主和不喜欢香港的亚裔女主之间的观点碰撞才会有客观感,这样还可以讽刺偏见。
最后一点就是电影里对于“道德”的讨论,明明相互喜欢的男女主,因为各有男女朋友,迫于道德压力,关系一直止步不前。
这就引出了我心底的一个想法:一个人是可以同时喜欢多个人的,只是之前对伴侣的承诺迫使我们放弃新的感情。
当是男女朋友的时候,是无形的、没有法律效力的承诺,结婚后就是有法律效力的承诺。
ps 我不觉得的出轨是对的,但是有时候人的感情就是无法控制,尽管是错的。
突然想到文化认同这一点,不要到亚裔身上找文化认同啊,他们从小就生活到国外,接受的是国外那套思维啊,就算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不一定有认同感嘞(少部分人啊)如果是他们主动认同的,那很好,你的会得到满足,但大多时候都不会。
超级无敌美丽的Romantic story ,起初看到这个文艺到极致的片名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吸引人,这是对于相逢偶遇之最的诠释了,能有缘于这样的氛围下认识相爱的,即是私以为之十分完美爱情了,这个镜头展现出来的香港街市璀璨夺目,那一盏盏灯火夜景简直都太美了,全亚洲最美丽的颜色,感觉要跃然于镜头之外了 ,这样两个人的相遇相谈简直浪漫的不要不要的,每一句台词都感觉特别玩味,女主特别有亚洲女孩闲庭信步温雅大方的独特气质,亚裔里并不多见的无比流利的母语英语,一个干练的马尾和简约大气的休闲装,太有魅力太赞了 真的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两人相视一笑在不知后续如何,人生的出场顺序很重要,或许终究只是点到即止的露水情缘,或许将会是排除万难的命中真爱,最希望她们最后的平行空间里是一个缘分天注定,这样的开放式结局让人难猜,实在是太amazing了,但是又正迎合了这部片从头到尾源源不断的惊喜感,结尾曲忽然冒出来的粤语歌也是莫名其妙好听的可以,太对我口味了,最top级的爱情片,像日出日落三部曲的风格,但Hongkong的璀璨氛围和演员灵动的诠释,要显得有趣很多,这就是我最向往最欣赏最情不自已为之陶醉的feel,都想把每句台词抄下来one by one 去分享的那种,感觉还会再看好多好多遍,真的太美腻了
香港,某个炎热的夏夜,抽烟的小哥乔什偶遇问路的姑娘鲁迪。
鲁迪是个路痴,乔什说了半天,她仍是不明所以的一脸茫然,于是,他决定学雷锋做好事,亲自送她过去。
他来自纽约,她来自洛杉矶,相遇在千里之外,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但,两个美国人之间却是天差地别:乔什,高鼻深目的洋小子,在香港住了十年,热爱这里的街道和美食,一口流利的粤语,半个中国通。
鲁迪却刚好相反,身为华裔,她一句中文也不会,是那种全盘西化的“香蕉人”。
对香港,她一无所知,连地标性建筑——中国银行和汇丰银行的大楼都傻傻分不清。
东西文化的一种另类碰撞,如此设定,让两人间有种奇妙的反差萌。
然后,乔什就以识途老马的姿态,带着她穿街过巷地向着兰桂坊走去。
霓虹街道,喧闹人声,他们步履不停,嘴巴也没有闲着,不拉不拉地说个没完。
起初,他们还只敢谈点安全的话题,比如纽约和洛杉矶的天气。
接着,内容就开始深入,探讨起“外籍人士”和“移民”的区别。
渐入佳境后,他们开始谈人生谈理想,谈着谈着,他们发现,两个人居然还颇有相似之处:
鲁迪学的是服装设计,毕业后进了玩具公司。
原因?
后者的工作更好找,当你有学生贷款在身,就业问题自然会优先考虑。
现在,她在玩具届小有名气,离自己的理想却渐行渐远。
乔什拿了文学和商学院的双学位,理想是当作家,却冲着高薪进了汇丰银行,一做就是十年。
每次,他都对自己说,赚够钱就辞职专心写作,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
香港是一座快节奏的城市,在纽约时,老板常对他说一句话:“加把劲啊各位,这时候香港时间已经是明天了。
”(电影的名字正来源于此) 理想为生活让路,衣食无忧,心底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共同的经历让他们越谈越投机,简直是相见恨晚。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他们本该在转角处分手,但,乔什似乎忘了这件事,他们边走边聊,在不知不觉间就到了目的地。
这个美妙的夜晚,他们都不想就此结束,于是,她主动约他去喝一杯。
坐定后,鲁迪第一件事就是冲到洗手间补妆,为啥?
女以悦己者容,她已经对他有了好感。
可惜,乔什已经有了女友,当他坦白后,那种情意绵绵秘而不宣的气场就荡然无存。
“你为啥不早说?
”“一见面就强调自己有女友,听着也太自我感觉良好了……”好吧,他说的挺有道理,她竟然无言以对。
发乎情,止乎礼,但,也只能这样了,他们匆匆分手,汇入滚滚的人流中,彼此再也没有回头看上一眼。
清新浪漫的开始,配上一个不欢而散的结局,没想到的是,命运又给了他们第二次机会。
一年后,他们在天星小轮上重逢,他对她的感觉还在,她对他的感觉也在,于是,他们又一次在香港的夜色中同游。
乔什已经从银行辞职,造型大变:格子衬衫牛仔裤,帆布包,未刮尽的胡茬,不再是那副西装革履的精英模样。
他开始追寻自己的作家梦,这条路并不顺利,但,哪怕失败也好过从未尝试?
不变的是,女友仍是以前的那一个。
她是乔什的同事,他的辞职,对她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不满,但还没闹到分手的地步。
交往两年,他仍然没能见到她的父母,乔什是个中国通,明白这意味着一件事:对这段感情她没有信心。
想想也是,过去的他算个金龟婿,现在呢,一个三十多岁的无业文青?
实在不符合中国人对女婿的要求。
乔什那边是尚未结束,鲁迪这边却是刚刚开始,她升职,有了未婚夫,正准备离开香港,步入人生的下一阶段。
但她却忍不住要抨击他的女友,酸味十足,态度矛盾得很。
此去经年,应是后会无期,他和她,似乎总是在错误的时间相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有缘无分?
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他们走啊走啊,从维多利亚海港走到人声鼎沸的庙街,从佐敦道的排挡走到鱼龙混杂的重庆大厦,那一夜,他们走了太多的路,那一夜,他们说了太多的话。
在错的时间,命运为你送上了一个对的人,令人纠结万分。
他们在音乐中轻轻相拥,仿佛是一对依依不舍的恋人,但,再美的梦也终会迎来梦醒时分。
长夜将尽,所有的暧昧和试探都没了意义,他和她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要不要听从此刻内心的声音?
要不要挥别旧爱迎来新欢?
将来,会不会后悔今夜的选择?
现在,他要不要随她一起下车?
昏黄的街灯映着车窗,计价器还在滴答滴答地响,车上,坐着两个犹豫不定的人,眼波流动,欲语还休,电影在这一刻戛然而止,导演,把选择留给了所有的观众。
编剧的人设很赞,ruby作为美国华裔,因为工作的原因再次回到亚洲,这个她祖父那一代拼命要离开却又怀念的的地方。
她以陌生的归来者的身份审视香港,躬身返照,这时候所呈现的香港比身在“庐山”中的港人更为客观。
比如兰桂坊、卖唱、算命、盗版、繁华而喧嚣,一一呈现。
故事情节不拖沓,两个夜晚讲述一段感情。
至于这段感情是否合理,不予评论。
但导演是站在爱这方的,结局看似模棱两可,其实不言而喻。
午夜之下,陪你走过弥敦道、滨江东、思南路、工体北,就算他只是想睡你一晚,也不得不佩服他的体力,更何况人家是想睡你一辈子。
引用 IMDb 用户的一个评价:“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剧本,可以拍烂的可能性极高也有千万种,但 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 (下简称 Tomorrow)绝对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你所需要的是,放下偏见,让 Josh & Ruby 这对陌生男女你来我往的对白慢慢在这一个多小时里发酵,let it flow let it be……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摄影为《已是香港明日》开了一个好头,把香港午夜的灯光拍得脉搏涌动,情愫横生。
还没有到影片的 1/3,你已经可以看到 Before Sunrise/Sunset/Midnight 系列浓浓的复刻感,同样是一对陌生男女的相遇,同样的结局留白。
但强行将两者做对比,踩低 Tomorrow 抬高 Before,也并不显得你会更加睿智,反而容易错过一部有趣的作品。
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 这个片名起得相当含蓄和有意思,也是一开始吸引我点开影片的原因之一(当然,飞机上的百无聊赖是主要原因)。
原是男主 Josh 在纽约的老板对他们所说的一句话,本意是要让他们要再加倍努力,因为此时此刻他们的深夜,在香港已经是早晨。
男主在引用这句话的时候,意在向 Ruby 吐槽香港工作节奏之快,连 New Yorker 都难以比肩,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但导演 Emily Ting 截用这话作为电影名有着另外一层的意思,带出了一个基于地理时差所折射出来的全球文化融合的大主题。
而这些话题,又恰恰是位居鄙视链顶端的好莱坞白人导演难以做到的。
全球文化及种族大同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理距离不再成为沟通交流的障碍,各国文化得到深度和长期性的整合;人口移动及定居的频率不断加剧,同时也不再限于国家范围之内,不同国家、民族和人种之间的文化交融将会越来越频繁和自然。
将会有越来越多不懂中文的 ABC,越来越多中文贼溜的外国人,他们和中国人结合的第二代或许能站在一个更广的角度去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也不再如他们父母一辈那样执着于自己的文化根源,因为各个源头本身也在不断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而中西文化融合也仅仅是这个趋势的其中一个小折面而已。
所以 Tomorrow 的出发点和大背景很值得讨论和令人期待的,很可惜的是在实际的执行细节中,电影所能传达出来的信息又非常有限,在剧本的打磨上越来越偏离主题,随着对白的不断展开,最后演变为在外族文化成长的两人之间的惺惺相识。
这,就尴尬了将观众限制在和主角具有同样成长文化经历的群体并不能称之为聪明的做法,但仍然是一个非常积极和有趣的尝试,只不过在执行过程中,走偏了。
看完 Tomorrow,始终萦绕在观众心中的其实有两个问题:为什么 Before 系列水平要更高?
为什么 Tomorrow 总令人有二刷的冲动?
不能说 Tomorrow 是失败的作品,因为虽然形式类似,两者的内核其实不太一样;虽然同样是讲男女之间的感情,Before 看起来格局小,但所探讨两个独立个体的情感联结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更具有普遍意义,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系列可以历经 18 年的三部曲,仍然可以得到极高口碑。
而相比之下,如我们在上面所提及的,Tomorrow 并没有将其应有的大格局发挥出来,更多的是探讨特定群体的男女之间的感情纠纷,但其实所探讨的内核和叶念琛的都市爱情三部曲差不多(叶的三部曲成功之处在于其抓住了都市男女情感博弈中的“骗”字,这个字本身就自带话题)。
Tomorrow 胜在可以准确抓住陌生男女一见钟情二见倾心的细腻感情变化,且很取巧地加入了“第三者”的角色(一年前Josh 的女朋友,一年后 Ruby 的未婚夫),同时将非必要的时间果断砍断,直接了当地简单粗暴地用两个偶遇来搭建电影框架,执行流畅完成度相当之高。
最后,My Little Airport 的各个单曲适时串起,也真的是令人非常感动了,可惜“浪漫的九*塘”现在国内听不了。
这故事的一大部分一定是那位导演兼编剧叫做Emily Ting女生的亲身经历。
有过类似经历的人看得简直不能再感同身受更多(简直已经不知道怎么把这话说顺了)。
看似几乎不像是电影情节、如同你我身边故事般普通的场景与对话(满溢着sexual tension), 其实是亲历者心底最赤裸裸的还原(第二次偶遇不知道是否是杜撰)。
所有的美好都呈现在那分分钟的相处中,那种每当要靠的很近,就被现实推得更远的节奏,真实的扎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一定会记得那时发生的所有小细节,而且感觉当时的时间真真正正的是在“飞”逝(极其极其渴望希望时间能够暂停,慢点再慢点)。
只可惜,现实生活是从电影结尾那一刻才真正开始的,welcome back to reality.
一直認為香港除了自身的港產片外還需要加強與海外的合拍與增加英語電影的拍攝,總不能夠只死守一條路。
數年前拉脫維亞與香港合拍了一部叫《Amaya》(2010)的電影,一個歐洲的老外來到香港介入了一段類似「迷失東京」的感情,老外的出現喚醒了戲中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三段的人物與愛情帶出了原來香港可以這樣不一樣。
再深刻的是這部合拍片成為拉脫維亞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代表。
誠然,海外的合拍片畢竟是小眾中的小眾,而事實上香港有很多人並不知道原來香港是有英語合拍片的,過去只把焦點放在中國的身上。
說實話,香港有很多優點連香港人自己也不知道,還需要外國人告訴我們呢。
言歸正傳,《緣來說再見》(Already Tomorrow In Hong Kong)最初只是飛機上觀看,終於在大銀幕有限度地放映了幾場。
電影在14年拍攝,由韓裔美籍女演員Jamie Chung與未婚夫Bryan Greenberg主演,導演是美籍台灣人Emily Ting自編自導。
如果喜歡《情約半天》、《日落巴黎》與《情約半生》,整個《Before》系列的話,又或者喜歡韓國獨立導演洪尚秀那種邊行邊說邊演的模式的話,絕對不會討厭這部電影。
一次的公幹,Ruby在街角遇上了Josh,開始了他們的第一夜。
而電影為何最初只在飛機上選播,理由很明顯就是為了宣傳香港的旅遊業,而片中就彷如一部遊客指南,男女主角去了廟街吃海鮮、坐香港的雙層巴士、天星小輪、去蘭桂坊、重慶大廈、香港的SOHO,看看維港,不就是遊客眼中的香港?
作為香港人看到是多麼的親切,在某些角度還是以遊客的視角去拍攝,但可以收到宣傳旅遊之效其實沒有大不了,而在電影裡也可以看到居港外國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樣。
對於「外族」的港人,香港主流電影的視角還是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他們的存在,而這部電影的定位是比較的中產與知性的,最主要的受眾是對香港有興趣的遊客與英語人士。
近年港男都愛抱怨港女愛「洋腸」,而飾演香港人的女主角心裡面認為香港某程度上是低俗的,比如她抱怨香港的粟米片與墨西哥捲餅不夠正宗。
從洛杉磯來的女主角一直在碎碎唸,雖然她外表是亞裔但三代人長時間在美國生活已經融入當地,香港除了一個工作機會外,對她沒有什麼特別。
而她的心裡面只有美國主義。
而男主角Josh居港十年,適應了香港的生活,慢慢告訴女主角這裡的差異,好讓她開始喜歡這裡。
電影是講文化差異與觀念的,通過兩個人的對話帶出東西方、男女思維的各分別。
雖然他們的交談的內容都是家常閒事與私人生活,但看著看著就會感到他們的價值觀的分別。
電影的時空只有兩天的經歷。
第一天理所當然男主角結識女主角,第二天就是重逢。
究竟男與女之間有沒有純友誼?
《緣來說再見》裡的兩位對驚動了愛情,男的主動勾搭女生,不自覺地令她產生誤會,感情本就是「姣婆遇著脂粉客」的遊戲,就這樣撻的一聲通電。
兩個陌生人通過了解慢慢放下隔膜。
比較奇怪的是一相識就已經對對方誠實,不怕對方是壞人麼?
通過試探放下猜疑,但第一次見面就相約喝酒了,然後就試探有沒有下文?
或許男與女之間只要單獨在一起,就必然是直接或間接承認「情人」的關係,但他們更希望是有下一步。
在真實世界裡各有情人的情況下,他們又不好意思開宗明義說自己有情人,但面對眼前的關係互相投懷送抱兼互有感情缺失,自然把對方當成是避風港,不忌諱地玩起曖昧來。
曖昧的確是甜蜜一瞬間,但無論如何也要回到現實。
然而,現實是令人失望的,幻想破滅。
男子有女朋友的真相令到眼前的女士不知所措,心裡面竟然會傻到為一個剛認識不久的男子感到失望,她大概是呷醋。
一個相貌娟好、稍為有學識的女士,一下子成為宇宙間的大傻瓜。
「把妹」容易,但要維持卻很難。
這下子Ruby的內心當然是七上八下了。
奉勸一下女孩子不要太容易相信人。
此外,在電影裡對洋男的描述就是很正常在中環上班的金融界人士,在香港的確有這樣的一群人,洋人有自身的圈子與酒吧文化,而男主角就是很多人心中的白馬王子。
但他偏偏追求做一個作家,而慶幸這段「新感情」賦予他找到新的工作的意義,開展不一樣的人生。
正因為這份新工作令正印感到不耐煩,但卻得到了Ruby認同與鼓勵。
在某些點上他們兩人很不一樣,但在追求浪漫主義、自由方面也可能較貼近。
而影片也隱約提到Josh的正印女友Sam的價值觀,就是典型追取型的中國女生,家裡不容許女兒跟洋人拍拖。
在開放與隱閉中,延伸到他們的共通點,大家都是美國人比較容易溝通,而大家都是看《宋飛正傳》的。
他們就好像在彼此間在異邦找到同一的東西,而這些不同之中的相同卻連繫著他們。
另一個角度是這部電影並不單單是愛情至上,而是帶出文化上的衝擊。
回到愛情,這對男女做的事看似很正常,不就是交談、喝東西、吃東西,談談自己的工作與理想、抱怨一下男女朋友的不理解。
在第二次見面,即是重逢之日他們即使有了第一次的不快,但仍然很享受第二次的「偷情」,即使女方有點欲拒還迎,但根據吸引力法則,他們總是情不自禁在交談、即使有戒心但又很快放下了。
雖然他們很努力壓抑自己的情慾,沒有做出越軌的事,但說到尾他們是很享受出軌上的快感。
Already Tomorrow,不只是單純美國與香港隔著大半個地球的差別,還有的是對於愛情的態度。
錯的時間,對的人。
這個世界真的有柏拉圖式的愛情嗎?
而男女主角的愛情看似是很純潔,但背後都是欺騙著另一半,嘗試去告訴自己是對的。
一個開放性的結局帶出了理智與情感上的取捨,把主導權交到在觀眾身上。
精神上的出軌與肉體上的出軌有不同嗎?
那一項比較高尚?
現代男女的愛情世界有太多幻想,自製假想敵,男男女女如是。
女主角最後也學會男主角的一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快樂的時光過得特別快,但同樣勾搭的經歷有一次,自然有第二次,只要一句不快樂就有無數為自己找藉口的機會,根本男女主角都不是「好人」。
在陌生人的緣份遊戲中有多少人可以像《Before》系列的男女主角一次見面、兩次重逢、三次結婚還差點分,終於不是一時的貪玩而收成正果?
《緣來說再見》同樣的劇本慶幸不是落在香港人身上拍攝,如果它是一部港資的電影,這種看似是純潔但又有點不道德的情節會徹底化成不道德的故事。
或許會變成男女主角一相識就會去時鐘酒店尋找快感的故事。
一座城,兩個洋鬼子的愛情故事兜兜轉轉,而現實中成就了一段夫妻關係。
在電影與現實的虛實中,原來這才是一份真正的未了緣。
I love a walk-and-talk movie. I also love Hong Kong. 所以这样两个元素搭在一起就很吸引我的眼球。
整体的故事挺好的,比较真实像是你我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
以西方人的视角出发,本土化的部分又做得刚刚好,也很有说服力。
这是一个异乡人的香港。
Josh 和 Ruby 两人明显就很有戏,不过最后的开放性结局没有给出答案,这样一部电影的作用最终还是让观众思考,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么做吧?
如果有一个和自己聊得来的男生,他和你在香港的半夜散步,去看香港仅剩的四盏煤油灯,他带你去坐半山电梯,去兰桂坊旁边的小酒吧。
其实不管是前半段,光鲜亮丽的他在恒生总行楼下给你指他的办公室,还是后半段,穿着格仔衬衫带你去吃螃蟹当宵夜,我都无法抵挡这样的魅力,对不起啊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一切都太戳我的点了,就凭这一点,好像就有点失真了。
其实故事也有很cliche的部分,比如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对象,但是又遇到对方。
不过我很喜欢的一个点就是,男女主没有莫名其妙地就爱上对方,而是在和自己挣扎,在迷茫,在疑问,这些部分让这个故事没有落入俗套。
后半段,我总觉得Ruby想要证明Sam和Josh不合适,但是Josh自己也说出来了,Sam其实也很支持自己。
那大概就是爱情也会过期的吧,曾经有过的美好感情也只能在某段时空下成立。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这种假设真的没法成立,因为电影里的他们的故事和我自己的人生经都太不一样了,现在凭空想也实在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不过,电影还有一个很好作用,就是给你编织一个美好的梦,可能是过去又甜又涩的回忆,也有可能是对未来的憧憬。
好迷恋那种感觉:去到旺角,有个人说天气不好叫你早点回家,然后告诉你什么便利店点有你想吃的那款雪糕,还叫你不要吃街边不卫生的麻辣烫。
(害,过去的事情都没意义了!
)那如果未来能和一个人在城市的深夜散步,聊东聊西,累了就走进一家店吃宵夜,喝冰饮料,我觉得应该会是很好的回忆吧。
这部电影让我在沉闷的生活里,一个有很多事情做但都不想做的周二,开心地度过了一个小时,那就值得了,推荐!!
豆瓣和IMDB对
对电影的审美这个东西真的是很主观很主观的东西, 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是有差异的,请尊重这种差异,看电影应该是自己觉得好才是真的好,就算人人都说烂。
自己觉得烂就是真的烂,就算全世界都说好。
看电影重要的是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千万不要勉强委屈自己!
所以给本片打五星的人没问题,给本片打一星满口吐槽的人没毛病。
别人影评有时只能参考!!
仅供参考!!
尤其是鲜为人知的小制作电影或独立电影等。
本片不推荐国人看!!
一是因为国人的审美会觉得女主角这样的Asian不好看!
其实别人吃香的很。
二是国人的民族自尊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义和团模式,片子有些表达的有些东西其实没什么但还是有可能会触动您脆弱敏感的神经。
电影的片名是出自于男主角的一句对白,本片以类似于著名的《before sunrise》那种男女二人对话式推进剧情,影片叙事流畅明快,不闷不慢无睡无尿, 对白轻松自然,整体感觉小清新带点小忧伤,本片的时间结构巧妙地"速成"地结合了
香港著名独立乐团my little airport 的三首歌穿插片中感觉很对,由于是边走边聊,一路下来香港城市各种美丽夜景和夜生活文化的画面不断"切换”(包括bar,小商品夜市和路边排档等)来"装点"丰富全片,绝妙地开放式结局再好不过!!
本片BD附有四种开放式 alternative ending, 但实际上基本是大同微异,意义不大。
导演本人说影片是基于真实亲身经历,本片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是人生当中出场人物 顺序的遗憾,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最对的人,还是关于爱情的道德问题,情感出轨,中西文化差异等,我觉得这些都是“支线”,本片真正要表达的是,导演想要展现一种畅快淋漓的情感状态:一种不上床的爱情状态或阶段, 这可能才是最高级最珍贵最微妙的爱情状态呀!!
现实生活当中能理解类似这种情感状态的人才会对此片有感觉,双方只有精神层面的碰撞,可能都已经火花四溅了,可能恨不得一生一世了,但就是没有上床或甚至关系都没明确挑明,彼此还有点小矜持等 , 准确地说是双方绝对没有任何形式的性接触,包括视觉上的性接触,可能就连最基本的肢体接触都没有,但在精神层面我对 你已经"死去活来"了, 这才是真的爱!
说到这里,请不要扯什么柏拉图式的爱,这个“苦逼”的词让人生厌,我所说这种状态的情感根本不排斥性!
它对性的态度可能是:绝不抗拒甚至向往但就是还要“拖延”!
不理解的人根本不明白我在逼逼什么......本片中my little airport的 那首<浪漫九龙塘>的最后三句粤语歌词:我在想应否真的行房这样会否破坏了交往我们会否继续再交往
香港观光片和英语听力练习片。
本来就给三星的,但结尾结得太恰如其分了,尤其是那句歌声“或者就这样吧/不要再去找她”与不疾不徐的鼓点轻轻幽幽响起……好精准地抓住并呈现了“情爱”(不是爱情)里最感性、最直击又最缠绕的那个部分。哎……故事轻浅但真切,有“爱在”系列的精髓在,再拼贴上了不知道如今还是否如故的人间烟火。immigrants与expats的区别很简单啊,前者志在扎根,后者仅欲暂留。翻资料发现,女主与男主生活中真是夫妻,21年还生了双胞胎。女主评点情侣年龄差距那里,也颇有同感。打算追看一部丁导演(瑱,tiàn或zhèn)的GoBackToCh,还要追听MLA的歌儿~
3.8 有点cliche 可是还有点真实动人
不觉得有点儿诡异么?尤其是第二次相逢,男女主在聊男主的女友。太冒犯了吧。
飞机上看的
一点mla的氛围感都冇
很一般
香港夜游指南
很甜。。很暧昧。。可是在不适合的时期。。。结局我觉得是在一起!
We have to be very strong if we want to do something very wrong。如果有一个人,你愿意把你所有的事情都讲给她听,而她也愿意听,那你是不是应该倾尽全力把她留在你的未来里呢?命运为你呈上一个对的人,虽在错的时间,但你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片尾曲是 My little airport 的《浪漫九龙塘》。
两个人偶遇然后简单的走走停停聊天说话的电影,却总能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深陷其中;可现实中我们已经不知如何去交谈倾诉,只能借由手机填充尴尬的缝隙。香港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但影像上的粗糙让它更像是电视剧;日出+日落合二为一到78分钟内,节奏过于仓促了。主演现实中的恋爱关系,像是结局的延续。
偏爱在深夜街道上走来走去的话唠片,与before系列不同,两人都是努力不要爱上对方,对比默契笑容反而更喜欢相谈甚欢后的那一点嗔怒。结尾停得刚刚好。三首my little airport的歌是惊喜。或者《milan》就可以概括这个故事:“你我不必一起睡,睡了什么都会失去,我最多只是想拖你的手,过一条马路去。&#34;
现在都开始模仿日落三部曲了嘛,把香港拍的很浪漫,可是对话比林克莱特差太多了,两个演员CP感十足难怪后来订婚了
有你哋中意嘅My Little Airport。香港已是明日,LA还是昨天。实际上影片分明更侧重于呈现国际化光影背后的香港昨日,比如卖扇的阿姨chua地打开扇子吓你一跳,算命佬吴耀汉同佢的雀仔(为什么每部仿“before sunrise”都要有一位算命先生?)他们的第一晚是绿配蓝分明就是侯麦的“女友的男朋友”。
把看过所有的港片加起来都不如这一部电影,让我有如此强烈的欲望想去香港。没有上床没有亲吻甚至没有牵手,只是两个人在某个夜晚浪漫邂逅,一起走遍香港街头巷尾,感受着万家灯火升腾的烟火气。爱情从来就不是空中楼阁,不是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存在于人们身边,穿插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爱情最好的状态就是开始时的一股冲动和浪漫,转化成婚姻之后也会显现出各种矛盾,所以就让这段感情永远停留在这个夜晚吧。
浪漫。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这种两个人都在努力不要爱上对方的设定,大概是因为这比努力相爱更难吧。
一年之中的两次邂逅,一个在亚洲的美国人与一个美国的亚洲人,在繁华的东方之珠香港,演绎出一段情缘。基本上是两个人的戏份,主要也是双方的对话,但并不沉闷,话语之中还有一些小机灵。万家灯火下的香港,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演员。
还算是舒服,主要是两个主角都不讨人厌不别扭,可是最可怕的是这片的视听语言贫瘠又老套。电影里面好多小机场的歌啊。两星半。
6。来的来,去是不去?
想学爱在但没学到,拍成了香港风光片,或者说面向欧美观众的亚洲文化猎奇片,几首 My Little Airport 也救不了这样的 super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