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部片子的取景令人神驰向往,与“饮食男女”的主题相对应,电影里着重渲染的环境,菜肴都没有一丝烟火气,非常有情调,意境。
当然,不免令人唏嘘这是只有当今贵族才能享受到的“境界”,那就不免比烟火气添了更多混沌复杂了(一点狭隘之心)。
霍思燕饰的高级白领瓦儿非常出彩,八面玲珑,成熟懂事,境界自然比现实中的同类人高,偏偏这么完美的一个女人竟找了个IT男,除了她说的“不是同一类人”这等原因,张全属于工作狂那份的职业传统也是关键。
这种矛盾在生活中很正常,宽慰的是剧中是个美满的结局,大妈与爸爸的这段凄美恋使她深悟了有些美好一生只有一次。
生命只有一次,刻骨铭心的东西会占据一生,即使只作为记忆存在。
她更懂得了珍惜。
蒋梦婕扮相令人倒胃,拙劣的演技使她在老戏骨面前更没有存在的地位。
蓝正龙像杯白开水,在归亚蕾和霍思燕的夺目炫技下更显得摆设品样态(PS:打扮有点韩少的感觉哦)莫非导演本就没有想过如何设计这个角色?
整个故事还是显得过于仓促,有一些矛盾的聚集点并没有表达好,令观众失望,或许导演功力尚浅。
这部电影一直想看,不知道是哪里推荐的,吃货必看的电影。
作为名副其实的吃货,怀着会有很多美食能给我产生食欲的想法,昨晚我看了这部电影,而最后,却是被里面的爱情感动到哭。
不喜欢一个人默默的看电影,但这部电影没有让我觉得冗长,我耐心极致的看完,美食难寻,爱情亦是如此,看似是两条平行线,可兼得。
瓦儿的干练,小兰的霸气,女在这里的生活态度是值得称赞的,无论是女儿和父亲,还是女儿和男朋友,他们之间的感情的传递让我泪花四溅。
工科女该是理性的,内心总是那么的感性。
瓦儿说她:自己很强大,当那天晚上去找她父亲,车抛锚时,她的无奈,真的,让我感到了些许的同情。
虽然这部电影不是如我所愿的讲美食,但美食与爱情的交融更美。
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像电影一样,那么的美丽。
电影一般,年轻人的戏份不值一看,缺乏铺垫,缺乏可信力。
倒是两个老戏骨的爱情让我感触颇多。
是的,你是在看了开头就能猜到唐老先生等的萍儿就是大妈,但是你能猜到开头,猜到结尾。
但是你猜不到过程,猜不到唐老先生时隔几十年,再见萍儿第一眼,是萍儿和一个外国男人暧昧跳舞。
呜呜,想想下,你暗恋几年的女神,第一次见面,她在和别的男人调情。
我想,如果有配乐,这个时候应该响起医生的好久不见,不如不见-_-#连唐老先生都会感慨造化弄人,想像下,如果唐第一眼见萍儿,萍儿是含辛茹苦,培养宅男的孤独妇人,唐老先生再淡定估计也会热泪盈眶,难以自控,拥抱萍儿,然后和谐大结局,不好意思,我庸俗了。
你的心里,有没有一个爱过却无法在一起的人,如果多年之后,再相见,你如果思念如潮,那么你希望以什么姿态出现第一眼。
是孤独的潇洒,繁华后的心痛,还是一尘不染的思念,还是,就此,不如不见
通常来说,关于美食或者美男的电影电视剧我都会很喜欢。
这部电影里面的美食做的精致可口,男男女女长得也都不错,风景也很美,看的人很舒服。
只是这感情戏的处理未免太弱了,让人感觉这些年轻男女的情商低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尤其是那两个女儿。
对于大女儿,男友没接到电话算什么呢,就因为你那个时候最脆弱最无助,就以这个理由分手吗?
感觉太牵强了点,毕竟女主是个事业型的女强人,而且一贯表现的很独立很善解人意。
一时的心理脆弱可以理解,脆弱到不能修复需要分手感觉真的太琼瑶了,编剧是完全不懂爱情吧。
至于二女儿,让我感觉奇怪的是二女儿和她男友两个人都那么冲动,那么幼稚,那么伤人的话都说出口了,分手应该已成定局,结果最后又莫名其妙的为了这个大团圆结局而在一起了,如果这是事实,那这二女儿未来的婚姻生活一定会过得一塌糊涂。
两个女儿对待感情的表现是那么幼稚,不得不让人怀疑起她们的父亲表现出来的诗意禅意的气质是不是装出来的了,让父亲的那些具有深意的做菜做人的道理话语变得可笑了起来。
还有就是美食的镜头太少了,比不上原版的饮食男女那么诱惑人,可以理解是素食的限制,还有广告宣传的需要,没法把各种美食铺陈出来,电影后面部分有一段父亲一边做着菜谱笔记,电影镜头一边放着这道菜的制作过程的倒是亮点,还有最后那道使得两位老人重逢的茄子的制作过程也非常美。
为了美食,给3课星吧。
2012年3月份,由电视剧导演曹瑞原执导的《饮食男女2:好远又好近》,在内陆和台湾同时上映,借助李安的《饮食男女》的余热和提前预售,《饮食男女2》再次成为人们所热议的“事件”电影。
本文试图从两者的对比和比较中,揭示在商业大潮和娱乐至上的消费文化背景下,当下中国人对于以“情”为核心的东方式价值观和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生态理念的回归。
一、家庭伦理剧的当代改写电影《饮食男女》是李安“家”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他以家庭为核心,讲述了大厨郎雄,在妻子去世后,独立承担起抚养三个女儿的责任,逐渐长大的三个女儿,性格迥异,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与老父亲郎雄之间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矛盾。
年华逝去的郎雄也越感力不从心,只能靠自己的厨艺,每周天晚上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来维系家庭的和睦。
电影反映了九十年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变迁,以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的冲突、对立与和解,是一部典型的家庭伦理剧。
而曹瑞原执导的《饮食男女2》,则是围绕唐世杰一家人展开,讲述了老父亲唐世杰一段尘封五十多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的两个女儿,瓦尔和小兰的现代爱情故事,通过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和父女情深呈现了对家庭情感和美好爱情的回归,并将中华饮食中的素食文化穿插其中,传递出浓郁的人文哲思,可以说是时下流行的爱情片中的亚类型都市爱情剧。
从李安的《饮食男女》到曹瑞原的《饮食男女2》,电影类型上的转变意味着爱情主题的生成和伦理观念的淡化,爱情成为了电影的重头戏。
影片的卖点不再是李安视域中微妙的家庭结构的变化,从解构到重组,而是当下社会所流行的以“情”为基础的感情消费。
在电影中,曹瑞原改变了以往美国式大片中爱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而是将美式的浪漫揉入中国式的含蓄当中,结合中国饮食中的素食文化,成功的宣扬了情感上的素食主义。
唐世杰那段跨越五十多年,仍然刻骨铭心的初恋,以及两个女儿的现代爱情故事,都成为影片展现的重点,以素食文化隐喻情感上的专一,是中国电影所特有的文化特质,也使这部新版的《饮食男女2》放弃了李安式的挑逗味蕾的荤菜展示,而成为一道典型的中国素食文化的大餐。
在影片中,时间和年龄都不在是情感道路上的障碍,反而因为有了时间的沧桑味道,而历久弥香。
相隔五十多年,唐世杰在内心仍然保留着对小师妹白萍那份纯净的爱,在回忆的镜头中,明媚的光线中,小师妹白萍编着两个小辫子,穿着色彩艳丽的花格子上衣,在满眼黄色的油菜花地里,跑着、闹着。
她纯净笑容的特写镜头,让人仿佛又看到了《我的父亲母亲》中,章子怡穿着色彩鲜艳的棉衣冲着镜头微笑的青涩模样;《山楂树之恋》的大远景中,静初站在开满花儿的山楂树下,微笑着向老三招手。
电影的宣传语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爱”,所以在唐世杰的回忆式镜头中,爱情也不会褪色,它永远是那么明亮的色彩,温暖的阳光。
曹瑞原给了我们一个物质时代的爱情标本,在时下流行的物质、金钱至上的感情消费中,他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触摸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灵净土。
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一切都在以时间计量,物质上的极大富足,使得工具理想主义盛行,感性的匮乏,精神世界中的情感缺失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个文化症结,外表光鲜亮丽、令人眼花缭乱的都市消费文化背后也难掩人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饮食男女2》正是迎合了中国人骨子里对于传统价值观中以“情”为核心的心理诉求。
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情感仍是中国人价值观中的重心,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氤氲下,朴实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只要拥有了真挚的爱情,就有了美满婚姻的基础,只要拥有了个人幸福,就有了家庭和睦的前提。
真挚的情感,素食的文化,纯真年代那份含蓄、内敛、不夸张、不张扬的纯净爱情,离我们好远,又离我们好近。
中国古人所讲的“孝”、“悌”之义,“从一而终”之情,在现在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意义。
二、东方诗意特征的人文关怀《饮食男女2:好远又好近》不同于李安的《饮食男女》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都市爱情电影中洋溢着浓郁的东方诗意特征的人文关怀。
时下流行的都市爱情剧大都沉浸于都市景观的罗列展现或是趣味盎然的讲述三角式的无聊爱情游戏,很少有像导演曹瑞原那样固执的用大量的景色空镜头,来呈现大自然的神奇、神圣的客观审美性,并承担叙事上的功能。
在绿色诗意的桃花源般的景象中,用一个裹挟着亲情的爱情故事,来阐释中国人心中“家”的含义,传达的仍是以“情”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
同时,通过充满灵性的生态景观的呈现,来反省现代社会中不合理的生活结构,其背后蕴含的是当下中国人社会文化生态理念的转换。
1、特有的东方式情感表达。
曹瑞原并没有像李安那样,通过对家庭和父权的解构和重组,来最终达成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上的和解,他用一种更温情,更现代的方式展现来唐瓦儿、小兰与生性固执又是家中唯一长者的父亲之间的隔阂和缺乏沟通,中景镜头中父女三人的相拥而泣,完成了家庭成员在情感上的和解。
在某种程度上,曹瑞原弱化了父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在东方式的人文情感关怀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渐老去,记忆力下降,寡言少语,感情含蓄的典型的东方式父亲形象。
在电影中的主人公唐世杰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就像中国人内敛、含蓄、不张扬的性格。
父亲唐世杰,在电影中的形象是长者、父辈、家庭权利的核心也是传统的象征,他的一生都在做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就像他的刀法一样精准。
电影中的第一镜头是给他的,全景式的画面中,他在厨房内仔细的巡视,教导自己的徒弟,练习刀法就像做人一样,身段放软就不会伤害到自己。
喜好清净、纯粹的唐世杰,像中国的大多数父辈一样,对孩子的爱也并不表达在口头上,在电影中通过两次富于意味的家庭聚餐来展现。
第一次家庭聚餐,在明亮的色调里,前景是迟到的小女儿小兰偷偷溜进家里,景深处是父亲唐世杰端出了精致的素面,及其认真的在女儿的素面上浇上新鲜的麻汁酱。
虽然老父亲唐世杰的话语很少,但是我们却能感觉到父爱在镜像中的流淌。
第二次是父亲缺席的家庭聚餐,雨夜里一双沾满泥土的布鞋的特写镜头,把父亲由于年纪大了,记忆力下降,而被警察带回来的狼狈展现出来,近景式的脸部特写镜头中,父亲依然平静的品尝着瓦儿的白萝卜汤,只是淡淡的说一句“去把湿衣服换了,容易感冒”,然后转身走开了。
虽然只是一句平淡的似白开水一样的话,却将一个看着自己年华逝去,却无能为力,内心坚韧的父亲形象展现出来。
即使是对于自己内心深藏的那份纯纯的初恋,他也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毫不张扬。
尽管在餐厅的外面,他一眼就认出了白萍,但却极力压抑着他那种尴尬与喜悦交织的不知所措的心情,就算在院落中与白萍的再次相遇,在重复的反打镜头和脸部特写中,他也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轻轻的问一句,“萍儿,你怎么在这?
”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父辈们的情感总是饱含深意,令人隽永,虽然没有年轻人的情感来的热烈张扬,也不像外国人那样总是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但却像老酒,留在舌尖上味道是值得回味的,而这就是独特的中国式的情感表达。
2、社会文化生态理念的微妙转换。
李安的《饮食男女》中,虽然也是讲中国的饮食文化,但都是以肉食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荤菜,在影片中,每一次的家庭聚餐,郎雄都会亲自下厨,做一桌的鸡鸭鱼肉来联络与女儿们的感情。
在一道道美味菜肴的特写镜头中,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讲究。
而曹瑞原的《饮食男女2》,中则到处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禅”文化的理念,也就是与荤菜相对应的中国人的素食文化传统。
像影片中的“莲花忠”、“素菜综合卷”、“花生豆腐”,均取自自然食材,通过精细的加工,而成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素”常与“禅”相关联,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它已经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就像唐世杰所说的“只有心中有禅,才能做出好菜”。
它既是中国古人追求恬淡、喜好清净、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的象征也是中国人含蓄,内敛,追求天人和谐统一的性格写照。
海德格尔所谓的人与自然的相处,是诗意的最高境界。
电影中大量出现的景色空镜头,无论是杭州西溪湿地的优美环境,还是素食餐厅里充满禅意的文化氛围,无疑都构成了对当下物质生活的反讽,同时也传达出当下中国人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蕴含着人们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审美诉求。
时尚不再是购买名牌的包包,享受高级会所里的水疗,而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绿色生活方式。
如影片中对于购买餐厅的暴发户式的人物的嘲讽,既揭示出当下社会存在的一种世俗风气,又是对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的极大赞扬,同时传达出时下中国人社会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化。
导演曹瑞原试图用唯美的镜像语言告诉那些沉浸于都市文明里无法自拔的人们,人类的根基是扎根于大地和自然,只有尊重自然,对自然怀有仁爱的精神,才能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就像方东美所说的“自然”是“天地相交,万物生长的温床”;是“宇宙生命大化流行的境域”;是“含蕴着理性的神奇与热情交织而成的创造力”;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的混溶圆通”;是“生命的讴歌”与“神圣的、幸福的境遇”①。
结语:显然,曹瑞原执导的这部新版的《饮食男女2:好远又好近》,无论是电影类型的的转变,影像风格的时尚化,叙事的通俗易懂,还是生态理念的植入,都更加契合时代的特色,更富于当代都市社会的生活气息。
多变的镜头,灵活的机位,多角度的明星脸部特写,杂糅着时下流行的时尚元素,把表面华丽的都市生活展现的更加精致、温情和充满中产阶级的小资情调。
饮食虽然代表着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生活秩序,在都市新的消费文化语境下,也具有了新的文化内涵;男女是维系家庭的重要纽带,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接中长大的年轻一代人,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对文化的读解方式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
文化语境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人文化里的传统意识和中国人性格里的含蓄、内敛诗意的东方化情怀。
注释:
我没看过第一部,感觉还行。
“一生只有一次的爱,便是一种纯粹的感情素食主义。
”刚开始看的时候一直不知道究竟问什么叫饮食男女,看到后面才渐渐的感受到这是影片透过“素食”隐喻一段跨越五十年的纯净爱情。
看完之后很久,我后悔了。
人生苦短,平静的时间是那么的少。
而我竟然花费了接近两小时看了一部烂片。
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以后再不会了。
你的时间非常非常宝贵,要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仅以此为戒。
希望我可以从此真正学会怎么去珍惜时间。
希望国产电影可以少拍些烂片。
阿门。
以后看电影前先看下豆瓣评分,低于8分者除非简介就非常吸引我的电影,坚决不看。
懂得舍弃,才能获得更多。
《饮食男女2012》有两个比较牛的噱头,一是跟李安的一毛钱关系,二是柏林电影节吊起的胃口。
片中饮食还是那个饮食,男女却不是那些男女。
与李安版相比,文化上的高低意料之中,但新作故事里透着的鸡贼和各种糙还是让人觉得天雷滚滚,措手不及。
本质上看,《饮食男女2012》跟徐克的《龙门飞甲》并无差异,都是版权方利用前作余威改头换面榨取剩余价值的行为。
李安版《饮食男女》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通过一个典型家庭展现当代人情感生活的矛盾冲突。
《饮食男女2012》则偏离了前作轨迹,仅将故事架构保留,因原作之名攻占中国大陆市场,因而在这部影片里,两岸情,三角恋和超豪华会馆等烂俗元素蜂拥而至。
《饮食男女2012》基本是对《饮食男女》的一次重拍,但这部走出孤岛的台湾电影少了中华文化的理性与纯粹,多了商业的浮躁与轻佻,让这部续弦之作难成经典。
片中台词最多的角色非大妈莫属。
尽管这个标新立异的角色源自前作,但跟前作的白苹相比,大妈一角明显过度夸张,神经大条,人物失真。
为制造戏剧冲突,编导让大妈举手投足透着粗鄙,让她处处令人生厌,但台湾怎么说也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比中国步入发达社会早得多,大妈再粗鄙再寂寞再饥渴也不至是那副德性。
毫无说服力的角色让影片显得与现实无关,无法接连地气。
此外,影片进展到后半段迅速变糙。
编导追求形式上的从铺垫到高潮,但高潮来得莫名其妙。
老唐仅凭肉眼认出了大妈,大妈仅凭味蕾认出了老唐。
灰姑娘的鞋子在片中成了大妈的嘴。
两个女儿的情感历程更是莫名其妙。
编导没能给出瓦尔跟台湾男友的情感基础,因而瓦尔拒绝高帅富,钟情呆笨矬的行为难被理解。
编导将小兰的情感线索处理得更是草率,无厘头的分手与无厘头的和好都显得极不走心。
有趣的是,《饮食男女2012》中男男女女的关系比较清新,少了前作从食色入手的现实主义。
李安版里不光有美食,还有大量对性的描写。
食色代表了最根本的人生态度,而《饮食男女2012》里性的一面完全缺失,几对男女的关系仅限牵手,没有哪怕一次约炮。
《饮食男女》的大部分场景发生在豪华会馆,这个世外桃源确实霸气外露,但这一闪亮布景恰恰成了全片最大败笔。
豪华会馆的时尚气息时刻给人以职场冷冰冰的职业感觉,完全剔除了前作中浓郁的家庭气息与生活气息。
这样的背景尽管起到了景观作用,满足了公众对新贵阶层的猎奇心理,但对艺术性毫无助益。
演员表演方面,各路人马完成得非常到位。
不论台本如何,霍思燕、张孝全、曾江和归亚蕾的表演都令人印象很深,只是影片商业味太浓,没了《饮食男女》的艺术纯粹,每个人的表演都很商业。
《饮食男女2012》只是又一部借经典之名在中国大陆二次套现的电影。
劣质粗糙的剧本和急功近利的定位让影片看来十分凌乱。
影片本身既非大陆的镜子,亦非台湾的名片,折射的东西不接地气,两地不讨好。
如果忘了李安那版,将此片当个普普通通的时尚题材来看,或许会有收获。
(电影发狂/灌,转载请注明出处)
写于2012年5月5日好久好久没有这样大哭一场了,这是一部让人找不出任何一个坏人的影片,没有阴暗,没有计谋,没有负面,但是因为三段情感而让人深深感受到,活着,有爱足矣。
常常在想,将来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是最最注重成绩教育,而是她对感情有自己非常个性的见解,而且要相信人间真爱,要有自己的等待,早恋也没关系,只是比常人更幸福,更快得到爱情而已,活着,什么都是与生俱来的,唯有爱情,是无法预测的等待。
影片中的素食馆,更是让人对烹饪大开眼界,不过小小一口,有这么多时间、精力、食材浓缩其中,怎舍得咬下去哟。
让人心动的还有杭州的风景,虽然不确定是否真的是在杭州取景,但是素食馆和私人会所的环境,实在如同世外桃源般,仿佛回到古代远离战争的一抹净土,令人流连忘返。
本来想看1994那部,看到快一半发现不对啊,这里面怎么有杨洋和李沁???
1994年他俩才多大,于是乎发现看错了,我决定算了,看完吧,于是后面还有点煽情还有点感动,还哭了,大概是太久没看这种所谓的烂片没那么麻木了,哈?
于是我又决定在没有看那部的情况下赶紧来评分,免得我又对比之后降低印象。
至于电影开头的菜作为颜控感觉还不错,素菜能做成那样不错了,也比较喜欢那种淡雅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但后来又看到一个影评的标题,“既无烟火,谈何饮食”,又觉得深以为然,想来我喜欢的不食人间烟火是不需要饮食的吧。
至于剧情嘛,还行吧。
编剧把故事一环一环的扣上,挺用心的。片子很温馨很细腻。
矫揉造作。。。不贴近生活
惊天逆转啊。。。原来饮食男女是那对老的啊。。。各种年轻的猪脚都是炮灰啊
好舒服的一部电影,貌似杭州旅游广告片。
虽然剧情不怎么样,但是很多画面还是给人一种美感,看到最后些许感动
因为霍思燕,加半星
果然是看错了,传说中的很优秀的饮食男女是94年拍摄的,不是没心没肺小情人接吻,也不是没遮没拦大妈跳舞,唯一看着正常的霍思燕却没头没脑选择男朋友。他们分手时的问题,他一个也没回答出来,最后干嘛要去找他?
今天泪腺发达同时又很饿。滚去睡觉。睡醒又是新的一天
1.只有高端素菜比较吸引人;2.杭州西溪湿地果然大美啊
很感动,令人流泪的电影
我推荐的其实是归亚蕾。四颗星是给她的
不及原版五分之一 但是和谐美满的结局总是让我不忍差评 何况蓝正龙在里面这么憨厚 渐渐失忆的老人和唯一记得的初恋一起种菜 有点感动
音乐弄了噶煽情组撒,剧情噶单薄老套额,哪能好帮李安的比!!!
我不能说它和大众的胃口,但是在我的世界里,它就是细腻到不能再细腻的滋味,深入骨髓。既然一言难尽,又何须多言。
该片俗称《饮食男女2012》或《饮食男女二了又二》,真的是离正牌《饮食男女》好近又好远啊!
故事主打温情牌 我的菜 导演有点弱 配乐赞
中间那一段闹分手的情景似曾相识,因为感同身受。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还不错。
菜不够吸引人。。。
很少会对配乐有意见的,但是真的突兀又难听,好好的卡农都给改得很奇怪。归亚蕾还是能把角色演得这么恶心。蓝正龙的头发看上去就脏。亮点只有,李沁真好看。
周末无聊看的'本以为会讲美食比较多'就'霍思燕越来越美丽'老纸一直对会画画的男子木有抗拒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