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上看完《在窗边》,在偶遇的朋友的推荐下迅速看完了《在窗边》感觉已经好久没有看大文本量慢节奏的电影了,但我是喜欢日影这样的舒缓慢节奏的,镜头在远远的地方一架,打造一个美丽的构图,然后主人公们就轻描淡写地聊起来,时不时蹦出一句“诶?
”(他们真的好喜欢说“诶”,好像自己没听懂问题一样,笑),或者讲着一大堆的敬语(又笑)我觉得影片吸引我的地方在它的细腻和复杂,两个小时过去觉得自己吸收了太多太多的信息,以至于在观影过程中明明有一些清晰的感想,再看完几个小时之后一下子又梳理不出一个头绪了,但我还是想借着最近一段的境遇写些什么。
我不知道日本年轻人是不是大多都是这样,但至少就《在街上》里的年轻人来说,我很羡慕的一点是,大家都乐于,且不会有很多负担地去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感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天然地就拉近了一些——荒川和古川琴音扮演的书店代理老板之间两次淡淡的对话,荒川和城定从陌生人开始的促膝长谈,当然还有最后在十字路口的那一场“三方对峙”,都让我感到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大概是“空虚”的反义词大家的情感是饱满的,生活是充满生机的,但这不代表每个人都是得意的,荒川最终重新得到的他的小雪,而在城定最后一次凝视荒川的眼神里,感觉看到了一些悲伤和失落,我想在当时她的内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纠结吧,也许在想自己的感情是如何落在了两个人的身上?
对我来说,最近的生活就是一段学习去放下的过程,我也写了一些东西,就像在《在窗边》里说的一样,当你把一个爱人写进书里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成为了过去。
要放下一个人,一段感情何尝容易,纵使明白过去的回忆不等于未来的美好,但要将它们清晰地分离开来又完全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我想《在窗边》和《在街上》在这段时间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了我的生活中,这些年轻人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重量,在我们的一生中注定会遇到非常多的人,有些人是在和陌生人谈心的时候不会提起的,而有些是可以讲一个晚上的。
拿起的次数越多,需要放下的次数也会越多,这有些伤感和痛苦,但好像又是大多数人都在经历或已经经历的。
要试着去相信,那些花费了大力气去放下的经历,最终都会成为美好的印迹。
因为爱,所以美好。
下北泽 今泉力哉的新电影《在街上》依然是我特别喜欢的下北泽青春物语。
很早前就想过,倘若要找个地方挥霍青春,那必然得是在下北泽吧。
三年前在东京时我曾去过那里,地方不大,却曲折迂回,每一条小路都琳琅满目。
人们穿着不那么日常的服装走来走去,这其中有美大的艺术生,有独立电影人,有来看演出的,有唱片店的老板和古着店的顾客......即便阔别三年,我依然认得出,哪条街上有本多剧场,哪个路口曾经在施工,某某店居然还在那儿呢(对,说的就是奶茶店CoCo)。
都说在东京文艺青年一定要去下北泽和吉祥寺,但我显然更喜欢前者。
下北泽有自己的性情,它属于年轻人,却又不慌不忙,有种复古的温和。
如今没法出去旅行了,可看了电影,又把我拉回到那段时光,想起下北泽,我对它的憧憬从未改变。
其实《在街上》拍的就真的只是“在街上”而已,镜头像是在跟拍下北泽某个年轻人的普通一天,他独自居住,刚与女朋友分手,在古着店打着一份清闲的工,非常不善于社交,日子平淡无奇,直到请他演电影的大学生忽然找上门来,由此发生了一连串富有戏剧性的事。
我很喜欢电影后半段的展开,特别是三段关系无端撞在一起又非常简单地解开时, 这种淡出方式格外符合下北泽的语境。
而在那小小的街道里,人们邂逅、相遇或是聊天,无处不在的际遇中,谁又不是“在街上”呢。
日式文艺总有种亲切感,好像那些人就在你身边,共同游离于车水马龙,淡淡的发出一声问候……我承认自己放松了,不是主动去适应那种氛围,而是他们真如大众般自在,那是爱情最初的样子。
一起困顿、一起争吵、一起难受、一起搞笑……荒川青这个羞涩的形象恰恰能够激起观众的敏感,准确的说是爱。
他在异性的心思及表达上,处理的相当尴尬。
然而,简单对上复杂,总归是种成长。
在街上,或者说在店里,屌丝青年人缘济济。
他们袒露着心中的情感,虽有一股世俗风气,却并不邪恶。
正是这些趣人,滋润了男孩的心灵。
那是对于异性的喜好,是经历过的回忆,当你畅意倾诉,矛盾将变得散落,所谓的爱情,也是如此。
像那个警察一样,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声音,更要让别人听到,才有机会获得答案,走向释然。
1.不知不觉来东京已经快第四年了,虽然早就心持神往,但是有潮人恐惧症的我来日第一年根本不敢靠近下北,后来终于鼓起打扮一番走进古着店,店员上来一句话我就破防了“お客さん、下北で、初めてなんすか?
”,只是过来逛街和住在这的人果然气味一下就能分辨。
不过这几年已经当成海澜之家来逛这都是后话了。
2.说回电影,扑面而来的亲切感,无论是舞台选角还是台词,如果真的在这生活过一定会有体会。
青和雪子的分手对话,那种像推动一扇缺少润滑的衣柜门一样,缓慢的,有时突然卡住,又突然推动的对话,那种奇妙的尴尬感过于真实,小雪坐在椅子上,而青坐在地上,感情中的地位一目了然。
小雪明明是出轨的一方,却硬气的不行。
青支支吾吾的想说什么但是又不断的卡壳,呆住。
从惊讶,再到气愤,再到死皮赖脸,这一气呵成的情绪变化,或许在亲密关系中处于过下风的人多少都有体会,这时真的想拍一拍青的肩膀,“分かる”。
(她长得真的很像年轻的夏帆)3.被分手的青看到店里的一对男女,两次尴尬的想要关心弱势的女生都被打断,这种时候去安慰一个同病相怜的苦命人真的是可以让自己好受一点。
而过了这个阶段,在live house的场景,甚至都不用几句对话。
那种失意之后,过分解读异性的示好,无非是想证明自己依然还是有性吸引力的,以此保护自己受挫的自尊,可惜大都是自己的妄想。
4.特别喜欢青和古书店店员冬子的互动,冬子喜欢着已婚的店长,青和她之间甚至不存在什么作为异性的恋慕之情,可是我莫名的又能从她和青的互动里读到一丝暧昧,或许男女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女一配男一女二配男二那样单纯明快,而且时而交织时而分离。
作为男性我能确定的是,能够保持一定关系的异性,多少都是有好感的。
或许没法像古着店的男生一样,大声的对异性好感度排名,但是大家也都在心理做着各自的排名。
至少我对没有好感的女生真的一句话也不会想说。
而也正是这种模糊的距离让人特别容易不小心越界和冒犯,而青就误以为对方饶有兴趣的询问自己的音乐,是一种秘密的交换。
这种密谋能让人感受到强大的亲密感,于是脑袋短路问出了冒犯的问题。
(好喜欢古川琴音)5.而青身边出现的第三位女性,那位美大的女导演,说着什么经常来店里观察。
一股非你不可,必须来演的架势。
也难怪损友们会把这误读为告白,拍摄之后在女导演来告知删减信息时,双方都把握错了握手时机,那股子尴尬劲儿真的很棒。
值得一提的是,女导演为青准备的衣服和他自己穿来的一模一样。
“え?
--”的一声后我真的笑了好久。
后来也真相大白,自己无非是对方前男友的某种投射罢了,当然这次尴尬的拍摄也不是全无收获。
这里青身边第四位女性出场了。
6.确实陌生人间会更容易吐露心声,能看出来在接受城定小姐回家的邀请时,青的一些局促和小开心。
在家中那一长段互相试探,时不时又越过一点界限的聊天真的太让人心动了。
(青选择留宿之后城定害羞的立马去拿茶也挺可爱的)7.这之后的剧情无论是城定的第三个男友卡点进门,还是五人修罗场,直接让我笑的停不下来。
而这部电影也确实从头精彩到了最末尾。
开头铺垫的风俗女的回头一笑,冬子跑去上映会跟女导演对峙,城定来到古着店的回眸,青和雪子复合之后发现蛋糕还能吃的大笑。
一切真的太秒了。
8.最后想吐槽一下雪子在恋爱中也太有议价权了,无论是普通如青,还是成田凌这样的大帅哥,都得老实坐地上,死皮赖脸的不肯分手。
全篇充满了轻松,真实,尴尬,善良,黑色幽默。
大家都在不断的对身边人的信号进行着误读,而暧昧和浪漫也从此中诞生。
是我以为的日本气息很重的一部作品,虽然不久之前看过《花束般的恋爱》,也有人说两部作品风格类似,但我不这么认为。
我甚至会觉得风格迥异,要讲的内容也大不相同,在这部影片里甚至少有对恋爱中的人的直观刻画。
影片中不是笑话却引人发笑的片段很多,看着看着我会跟着片中人物一起笑,可能也只是因为个人的泪点笑点都比较低吧。
听说导演“擅长”拍“尴尬”的风格,颇有体会,自己在片中许多地方就感到尴尬,从一开始那个微电影男主不自在特别紧张的镜头一直延续到中间正式拍的时候、影片开头在古着店男生和他的“第二选择”的女生在荒川面前交谈的时候,那个警察对着完全陌生的人一遍又一遍完整地重复他爱上了“侄女”却结不了婚的故事的时候,还有小雪不想坦白抢了自行车想快点走却在陡坡上试了两次想骑上车都没成功的时候。
整体上我会觉得除男主以外的人物都不太立体,但都会因为某个点而很有趣。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最喜欢的片段是城定和荒川的在城定家里也是“休息室”交谈穿插着男明星与小雪交谈那一个片段。
我甚至在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小雪是最开始和男主荒川提分手的那个女孩子。
所以这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主要还是因为这个片段中荒川跟城定很自然很真实的对话,让人很舒服,也让我很向往。
影片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就是很多不是主角的人物重现,或者说有很多经典的“巧合”。
古着店的那个试衣服的男生三次出现几乎穿插了整个影片,酒馆里的演员竞争角色没有竞争过一个相扑手,那个相扑手在我看来就是城定的第二个对象,男明星是小雪和荒川在一起时的出轨对象却也在真相大白之前和荒川在拍戏的时候有过交流,甚至荒川提到了自己前任的偶像是男明星,还有出现两次分别对荒川小雪讲自己爱而不得的故事的那个警察。
很有趣,好像也很荒诞。
不太理解的几个点:古着店试衣的那个男生的出现,小雪看到桌上那支烟的感受,找漫画场景的那个女生和古着店试衣的那个男生出现。
总之还是很喜欢,整体风格比较喜欢,再加上一个非常喜欢的片段,其中再穿插许多引人发笑的片段让这部作品成为我的最爱之一。
之后再看了再写一点,有时间再加一点截图,第一篇影评,没关系,慢慢来。
女友生日这天,望着吃了不到一半的蛋糕和小雪,青被告知自己被分手,原因是她爱上了别人,努力无用后,他请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能不能让我见见他”。
温馨又甜美的恋爱如今只存在影片和小说里,身边更多的是平凡甚至有些缺点的相处和聚散罢了。
我觉得认真对待感情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卑微,导演给我们展现各个关系中均有这样的存在,全剧前前后后展现了七段关系。
青先是被分手后,表态自己能够接受小雪离开自己,但自己可以还把她当作女朋友。
在接到女导演的出境请求后,青存在着她有可能喜欢我这样的幻想,参与电影拍摄后却得知对方只是在和男朋友闹矛盾。
和刚认识的女剧务可以说一见如故,但最后也没有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至于熟悉的书店店员,可能彼此的感情更多的是欣赏和安慰。
至于小雪,她也是卑微的,为了追求崇拜的男演员离开青,但在发现还是最初的感情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后毅然地回到了青身旁,意外的是,男演员与青不约而同的提出了同样是要求。
此外还有女剧务男友、为心爱男人挑选衣服的女孩、爱慕书店老板的女员工、暗恋自己后侄女的小警察,这样普普通通的恋爱就在这样的小街上次序发生,有些意外,却又实实在在。
有一种说法,爱情是有保质期的,我觉得不是太准确,毕竟感情不是说过了某一个时间点后就会消失,就像食物逐渐的腐败一样,爱情还有自己的甜蜜期和磨合期。
影片最后,小雪回到青家里,他们拿出了分手那天的蛋糕,意外的是蛋糕竟然还很好吃。
可能现实中的爱情就像还没变质的蛋糕一样,它不仅有自己的保质期,也有自己的甜蜜期和磨合期,双方的融合,能够将保质期延长,直到消化了它,把它刻进彼此的灵魂里。
像《你的鸟儿会唱歌》一样是2020年代画像。
有限的表面礼貌、安静自足、随意、跟着感觉走、不受身份拘束。
2020代很像是日男面对主动又不在乎的女生们,自己更加漂浮虚弱了,自尊与占有什么的都像打在空气里的拳头,女生根本不会按他们所想的反馈,不会配合那些男人的臆想,他不断地误解别人的意思,这就是自负与自卑纠缠的人啊(像我)。
男生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错女生分手莫名其妙,就是因为不爽啊不开心觉得不合适啊 。
(那个喜欢所以不能接受这样交往也很真实)于是 他们变得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追求什么,只能看着她们被她们游戏,无名的怒火没地方承接,因为她们不去承接。
他想要被认同、想要被附和,总不可避免带着和女生亲近是恋爱的潜意识。
处处不能理解别人,也没有人愿意理解自己。
那种别人每次提到的东西自己都觉得不知道然后觉得很自卑然后又会表现出来的感觉有点像我...说不上为什么就是觉得男主各个细节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但我一直觉得日女影视形象越来越内向虚弱...虽然有自己的想法、很独立但还是不能在表面表现出来...感觉很难受)写得很漂亮的剧本。
相当漂亮,写出了很多我曾隐隐感受到但没留意的东西。
五人相遇那个写得太漂亮了。
很冷很好笑。
是一部很奇怪的电影,男主能够遇到这么多奇怪的人真的很有趣。
但不知道为什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那位风俗店的小姐。
我觉得她的笑容很真诚(可能只有我这么认为吧)其次让我觉得很奇妙的是那位短头发的书店姐姐,第一次看她的电影是《偶然与想象》这位姐姐在这个电影里面同样是一位特别的人。
特别在哪里我说不清楚,她给我一种一直在观看别人生活的感觉。
(嗯就这样)最后我很喜欢男主,就是觉得他是一个很坦白的人,他背着一个看起来很久的书包,穿着大大的T恤,固定的在古着店,小酒馆,书店,西餐厅这几个地方,但是我觉得他的生活很有趣。
就像那块奇迹般没有坏掉的蛋糕一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比喻)总之,希望我可以毫无顾忌的做一个奇怪的人。
距离《东京爱情故事》首播已经过去三十年,如今在东京的青年人们的情与爱是什么样的情形?
我抱着这样的心态观看了这部电影。
更明媚的女性们小雪作为四名女性主角之一,小雪在这部戏里扮演了唯一一个真正追寻异性之间“爱”的女性。
小雪一开始便和荒川坦白:我出轨了——当然没那么坦白,这也是在荒川屡次追问的情况下说出的——在与荒川的对话中,小雪似乎坚定:她寻找到了想到的爱(这里我使用似乎是因为导演在结局让她和荒川复合,这个结局的处理蛮有意思的,因为这几年看过大部分讲述类似故事的日派电影多是把镜头放在了男性主角的情感上),她决心分手,并且以出轨之名,去追寻那一份爱。
而在与“男明星”的交往中,小雪的情感出现了变化:
“我和你在一起不会感到快乐”——这句话看起来是对“快乐”的追求,事实上,结合小雪的行为,她做出的恰恰是“不快乐”的选择,或者说,不遵循“快乐原则”的选择:一开始,小雪在荒川与“晨间剧男演员”(这个角色的设计真的很好玩,晨间剧是那种会让人积极向上的打鸡血式的影视,而这个角色的真实生活却惨兮兮)之间,选择了“晨间剧男演员”,因为小雪相信和他在一起她能获得想要的爱,结果却事与愿违,小雪并不快乐,小雪在此时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快乐并不是来源于一次性的满足,在这里快乐的理解很日本,就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一直生活下去,就是快乐,这种快乐恰恰是符合“现实原则”的,简单来说就是“延时满足”,一点点平淡的日常慢慢积累,人也在此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与自由,甚至能触摸到“人生的意义”。
并且在此转变中,小雪还坦诚地面对了自己的真实的欲望,并且试图去言说自己的欲望,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鼓励并且帮助女性说出欲望,这对于女性的自我构建是极其重要且关键的。
在影片高潮,五人群戏中,这种欲望的爆发几近肉眼可见,此外,演员在这场戏的努力也非常值得称赞。
IhaIha是个人最喜欢的女性角色,毕竟对Iha的描写也很多Iha出现得挺莫名,荒川被cut掉之后硬着头皮去参加聚会,Iha对这类的聚会也相当苦手,非常非常碰巧的“相遇”,非常有意思。
相遇之后的长对话就更有意思,确实能让我想到洪常秀,进而想到金敏喜,或许这也是个人很喜欢Iha的一个原因。
在荒川与Iha的对话中,可以看到Iha对自己是很了解的,即使不喜欢也可以交往嘛,因为一个人没法处理好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啦,必须要去找一个人,去诉说,去交流——如果处理不好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应该如何行动呢?
城内给出了一个很东亚的方案,在东亚生长的我们,包括日本人,包括韩国人,包括中国人,我们更习惯去寻找另一半,来解决独处时的困惑与苦恼。
“君子慎独”,这句儒家教诲对于东亚三国人们的独处状态划下了规矩——作为一种永不可能实现的君子之道,它使我们恐惧独处,为了逃避独处,不得不寻求方法,此时儒教伦理的一面便把我们引向了家庭,当然,在前现代,家庭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而且,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代,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单位。
但是,在当下,我们还需要顺着老路走下去吗?
其实考察日本社会现在的情况,大部分人对于伴侣的热情并不高(这与很多很多因素有关),甚至整个东亚都出现了某种停滞:对家庭,对伴侣,大部分人可能已经不会抱有太大的希望——这种不抱希望产生的某种原因或许就与对独处/寂寞的处理方式有关。
Iha还提到一个好玩的现象,在成为情侣之前,可以谈天谈地,感觉什么都很有趣,但是恋爱后,怎么就感觉没什么话要说了?
——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怎么知道在恋爱中,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可能就选择了社会教育的方法,就选择了长辈教授(言传身教)的方法,而且在回过味儿来的时候,已经积重难返,被迫成为了某种与社会要求很类似的“爱人”,与父母很类似的“爱人”。
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先天不足,后天残疾”,对于爱的教育没有跟上,等到爱的实践时,也束手无策。
这可能是亲密关系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我想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在爱的实践中不断去尝试,不断去改变,而不是不断重复同一次恋爱经历,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决心的。
还是选择独身吧hhh不过Iha是很聪明的女性,在五人群戏中,顺水推舟,让荒川帮自己解决了第三任男友的遗留问题,非常可爱啊!
Iha心里一直是有竹马的啦,这才会说出“明明不喜欢,还是交往了”,因为还在喜欢竹马哦冬子冬子也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子由于种种原因,经常爱上已婚男性。
在荒川安慰她之后,似乎又对荒川产生了好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冬子对荒川复合是知情的,或许也算某种程度的已婚男?
这种爱恋,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恋吧,不过对冬子的描写不多,或者说对我理解她有点不够,很可爱就是了!
片尾冬子对荒川的维护,可以看到她细腻的个性啊,那一幕也很、少年漫hhh,可惜,荒川确实就是个不太行的草食男啦,不用太维护。
高桥高桥这个角色一出场,就把男性的自作多情嘲讽了一番:不是喜欢你,只是找个替代品!
真的很好笑。
满满事业女性人设,也处理不好亲密关系呀!
不过没关系,一心搞事业不过倒是没有Iha坦诚哦,和荒川那场戏很好笑接二连三的草食男看完这部电影,才发现草食男真是个足够贴切的词啊,也有可能是有意在下北泽抓取了些典型文青角色,出现的男性角色几乎都是有一点点敏感,有一点点迟钝的人,会暴露出些许大男子主义,但在有些时刻又暴露出神奇的细腻。
不过好累,不写了!
有机会去下北泽朝圣啊!!!
各种意义上...统计下字数怎么才2000字...好懒哦我还是稍微提醒自己一下,除开对男男女女的描画,下北泽本身这个地点,也有着相当重要的细分,这与《在街上》也是契合的,不过这方面就不太懂。
多看书,多写字。
新年快乐
女演员请荒山青到自己家里过夜,不过没发生什么,仅仅是聊天,文艺青年很需要说心里话的知音人,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很难理解自己的心声。
第二天她的男友登门发现了他们,以为荒山青是她的新男友,便失落的匆匆离开,随后路上几个人又撞见一块,还有荒山青的女友,误会也就越来越严重。
在我们这还是很无奈的选择物质,精神上其实很贫瘠,在他们那里,精神文明还是主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生活觉得压力,其实还是精神上的落差造成,只有同类人能打开同类人的心结,这就是古人说的一见如故,或一见钟情。
补标
赏味没有期限,爱恋亦无尽头。冬日雨夜窝在床上,看这些七七八八的琐事,男与女,昼与夜,乏味的生活里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奇遇。荒川没有出现在毕设里,但却存在于光影中。get下北泽!成田凌的客串太出彩,已经是位非常成熟的男演员了呢!对导演继续保持期待,日本洪常秀指日可待(不是说尬而是说感觉
预期违背
昏昏欲睡,提不起劲
很舒服的电影,不论是当下还是曾经的感受,都没想象中糟糕嘛,好像可以让人长舒一口气了。
看了40分钟觉得太无聊了,二星给演技
氛围有点好笑,时而有点尴尬,但因为年轻所以也没什么。唯独有一处,伊波说自己仍喜欢第二个相扑运动员男友,荒川好奇地问那你们是怎么做的,因为他的体型所以你只能在上面吧?伊波开往笑骂他色鬼,不告诉他。沉默了一会儿伊波说其实我们没有做过。这是我唯一觉得有点伤感的地方,但是影片没有让这种情绪弥漫开来,就是那短短几秒钟,气氛又好了。这让我觉得这一刻短暂的伤感,有点点美好。
拉面店的回眸,舍不得抽的烟,《美国朋友》和《美国友人》之区别呼应男女纯友谊相扑科普睡地铺工具人,消失的街道不输流传的艺术但街道上没你则仿佛芝士蛋糕的苦涩,个人音乐黑历史就像出轨般私密,反复排演注定被剪掉的出场直至书签掉落申诉无门,镜头前最难扮演一模一样的自己但平凡舒服有时能胜过表演,晨早 walk of shame 薛定谔男朋友修罗场偷自行车的人……今泉力哉有点像中二宅男化的滨口龙介——这一句话好像同时损了两个人
好可爱的片子!暧昧又尴尬的距离感表现得太好了,对恋人的无法言说和对陌生人的畅所欲言,那些不怎么爱却在一起了的恋爱和很爱但分了手的前任。
又是不知道想说什么的碎碎念日本电影。
年度五佳,哦不对 年度御三家预订。
透明感特别强烈,第一次看今泉力哉,着力点似乎都在于没表达的内容(没说的对话,没出现的人,没发生的事)。
开始那一段段长时间的对视无对白简直尴尬的作为观众的我都笑场了,演员也是厉害。警察那句“那还真是感谢你不是个能说会道的人” 咖啡店主说他总会想“如果他当时在这里吃了饭,说不定还活着” 慢慢的我好像感受出来导演想表达的是什么,大概是人跟人之间的这种耐心吧,没有第一句话就说到位,没有对答如流,没有能说会道,但多一点耐心,再多听一会儿,让彼此有喘息有思考,能说能听一些有的没的,最终明白彼此的意思,这就很了不起吧..
为了片刻出现的下北泽街景。4.0/10
冗长无趣。只有日本会拍这么つまらない的片子吧。
3.5 最会表达当下立本年青人尴尬的今泉监督
今泉力哉的演员都好有魅力,总体轻而不灵。
三星
死宅男的yy,里面的女孩子都好好看。电影无聊透顶,莫名其妙。4倍速38分钟看完也感觉在浪费我的生命。突然就非常讨厌🇯🇵文化了,男的丑死,整个国家怎么都是畏畏缩缩姿态,女孩子倒还好,男的一副猥琐样看着就烦
get到也get不到,反正很日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