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托洛茨基

The Trotsky,一个魁北克高中生的俄共幻想,就是爱革命(台),托洛斯基

主演:杰伊·巴鲁切尔,埃米丽·汉普希尔,莲妮·芭拉班,泰勒·巴吕谢尔,Dan Beirne,科鲁姆·费奥瑞,詹妮薇芙·布卓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09

《少年托洛茨基》剧照

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2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3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4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5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6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3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4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5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6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7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8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9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20

《少年托洛茨基》剧情介绍

少年托洛茨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蒙特利尔私立高中读书的列昂•布隆斯泰恩认为自己是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转世重生,相信此生要和前世一样干一番革命事业。他眼下的问题是要找到列宁,以及一个能当自己妻子的年长女性。 列昂在父亲经营的工厂里组织罢工,结果被罚转入了公立学校。他在那里遇到了一个独裁校长。列昂不满学校的教育方式,他要在学校里掀起革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卡佩拉你的城市摩天楼茅山天师我的抗战之铁血轻奇兵爱的呼唤我老婆未满十八岁人性借条2极速狂飙虚情假意少女杀手阿墨芝加哥黑帮纪实流浪巴黎世界奇妙物语2007秋之特别篇赤裸女特工之夜之序曲变色龙黄金兄弟唐人街小炮勇闯伦敦云上情歌蜡美人秋香怒点唐伯虎机动战士高达雷霆宙域第二季谢谢光临恶役千金LV99~我是隐藏BOSS但不是魔王~南宋诡事之鬼樊楼守卫恶魔镇小蚂蚁之环球大冒险拜见岳父大人2良医第五季太空堡垒卡拉狄加前传:卡布里卡两个情人

《少年托洛茨基》长篇影评

 1 ) 不去触动根本,西方社会随便你玩

一直很不喜欢挂着大名头而内容迥异的剧情片。

一个养尊处优、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资本家儿子,把着妹子,在学校里搞搞前卫的“红色”“左翼”小活动,跟资本家老爸玩玩赌气式的小罢工,这他喵的和托洛茨基有个毛关系?

主人公在生活中处处把自己的经历、年份硬是和托洛茨基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是极不成熟的表现。

这每每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碰到的把自己的经历和希特勒的生平联系在一起的少年。

革命又不是出风头,标新立异,或者搞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和活动,加拿大的民主社会给了他们这样的宽松环境,如果放在中国,会如何?

有多少人还能坚持下来?

要知道,托洛茨基的一生几乎充斥在暴力和血腥镇压,残酷无情的党内斗争,远离故国的流放,这些不是一部借了他的名头的青春片能承载的。

一句话,这片和共产主义没啥关系。

 2 ) 你们都很naive啊

不知道为什么分这么高,本来是听到了电影的主题曲Don't talk down(超好听,推荐)然后想起这部电影,就想来豆瓣看看这个我觉得是烂片的片子能得几分,结果竟然得到了7.6这种还不错的甚至还算高的分数。

然而,电影只是讲了一个加拿大少年觉得自己是托洛斯基的转世,心系共产主义事业,引导父亲工厂的工人罢工,学习托洛斯基和自己的资本主义家庭脱离关系,找了一个大自己10岁的姑娘(这里开始也是为了学习托洛斯基,后来发现是真爱),最后全片的高潮就是在学校引起了一场反抗老师的革命(夹杂着对中国红*卫*兵的模仿和嘲讽),而所谓的“革命”也充斥着粗俗和暴力,方式多多少少模仿上世纪70年代的某场运动,个人看了并不是很舒服。

怎么说呢,那么多的10分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你们觉得靠这种革命的方式去推翻,只能说你们naive。

我承认我是一个悲观的现实主义者,但是革命的内涵这部电影远远没有表现出来,仅仅对革命形式的模仿和哗众取丑式的靠低廉的批评政府和权威引起共鸣是很容易的,引起年轻人强烈的支持也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建议你们so-called“理想主义者”先多读读书,这个少年做的完全不能和托洛斯基比好吗,先读读《托洛斯基传》,了解一下托洛斯基好吗。

或者你们有多少人甚至完整的读过《资本论》。。。

请不要把简单的反抗权威看做一种时尚,没有意义的反抗权威其实有另外一个名字“造反”。

哦,其实我是人类药丸党,所以没关系啦。

 3 ) 革命,疯癫,舆论。《The Trotsky》余想

近日心烦,就找来《The Trotsky》(中译《少年托洛茨基》,又名《一个美国高中生的俄共幻想》,其实是加拿大高中生)看,因为看朱进佳说得比较轻松,好像可以当作一个轻喜剧的调味品。

先前还和一个朋友争辩,我当时没看过却坚持认为这是反-共的垃圾片,并引用烧肉的话说这是“一个美国商业变态拍的关于一个变态的电影”。

后看了朱兄的影评,心情舒缓了些,但仍觉得剧情很傻B。

在一个极度无聊的时刻我终于看了这电影,我才明白它不是一般傻B的轻喜剧,而是让我笑得差点断气的疯癫爆笑片。

这片子并没有特别的恶意,这是首要的。

它设定得特别荒诞,但又试图为那个被认为是托洛茨基转世的高中生争取群众支持和起码面子,尽管套路俗得不能再俗。

我始终在想加拿大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片子,源于加拿大的托派运动比较有影响力,我特别想起著名的加拿大托派理论家艾伦-伍德那句无奈的话:也许是我们太过温和,以至于不再被当做可怕的敌人。

还有译著丰厚的中国托派知识分子兆立同志,他勤奋耕耘的后半生也在加拿大度过(他是四卷本《第四国际文献》中文译者)。

托派或者说所谓的激进左翼,在加拿大似乎也就是知识分子学生运动或节日舞会一样的多元社运模式,除了让人费解的学术争论外,还能让人严肃起来吗?

革命要突破一切看似不变的秩序,总带有疯癫的性质,不解这风趣的人会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宏大变革,难免因心理不适而墨守成规。

革命的疯癫会挑战公众既定的价值观乃至审美观,在这个变态片子里我们看到类似的情节。

最搞笑的是那个变态少年戴着猪头套带领几个牛马头套同学“攻占”校长室和绑架校长(中间还带一段很嗨的法语动感歌曲),这模仿了奥威尔《动物庄园》里的革命,令我想起1968年巴黎的叛逆青年“攻占”大学。

另一段比较搞笑的是变态少年策划的假面舞会,各种反叛团体包括墨西哥萨帕塔游击队的服装都出来了,奇装异服,还有人扮演动物庄园里的角色……这个剧本的编写者肯定是得了萨帕塔游击队领导人的真传,领悟“符号革命”对关注政治的那些视听神经的震撼效力,以此来赚取票房收入。

对于片尾变态他爹送其子毛语录,对于片中变态建议将抗议学生引渡到乌戈-查韦斯治下的委内瑞拉,如果有人当真据理分析澄清,那就没看到影片不过是要博大众一乐。

(片中其他左翼符号:“肯·洛奇”,英国左翼导演;“特里·伊格尔顿”,英国左翼文艺理论家;墙上的格瓦拉画报和列宁画报;等等)其实这个片子不论是其内在的娱乐性,抗争所依赖的手段,还是这个片子要达到的商业效果,都彻底地依靠在商品社会的主流舆论上——你看,没有主流舆论的旁观,搞笑程度就没那么强(一群彻彻底底的傻B),没有领袖精英配合主流舆论的报道,这个变态的抗争也难以进行,最后说到底,没有这片子里如此多吸引(西方)主流舆论关注的符号元素、没有主流舆论的倾情参与,这片子也没那么多票房收入。

让我有点吃惊的是,这个搞笑至极的变态片子在中国却反倒有一些严肃热情的解读。

这些解读虽然很大程度是因为不了解影片中大量特定的政治符号和背景(很多人并不知道托派思潮在欧美知识文化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有些方面已被主流文化收编),但我对产生这些解读的中国社会根源还是愿意严肃看待的。

在中国,舆论如果涉及(不管任何一种)社会抗争,还是被看做进步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已经泛滥乏味,在我看来这不是因为舆论真的有什么抽象的良心,而是这其中折射了渐近绝境的民众的某种反抗欲望。

真正的革命固然具有疯癫和狂欢的特点,而且应该是历史上最盛大的疯癫和狂欢。

至少不亚于法国学者白吉尔描述的1925年上海:当群众激进化浪潮掀起时,工人8工游xing,大学生在街头临时搭台即兴表演政治剧,民众自由演讲,整座城市陷入浓厚的斗争民主氛围中,——革命的自由意志会为自己找到最动人的信号、动力和体态,那也将会是我们没有见过的盛大颠覆。

那怎能不疯狂呢?

然而真正的革命并不是那样哗众取宠——尤其是迎合主流舆论——而取得大众的,它只能靠深藏在这个世界喧嚣表层下的潜流,只能靠长期看似少数派、但唯一的独立自主的阶级利益取向,只能靠血汗、苦难和集体生与死中拼搏的阶级斗争,而不是茶余饭后笑笑肚皮、再让舆论不断放大笑果的小丑表演。

而这艰路险途靠的恰恰是:“需要无畏的决裂,需要最大限度地蔑视主流舆论,到最受压迫的底层去!

”(列夫·托洛茨基,在1937年西班牙内战时期的号召)附注1:片中不断出现主人公的那个梦,设计得很诡异,似乎意思是:革命有一个被麻木不仁地遗弃的早年。

这里可能包含了剧本设计者对革命的某种奇怪偏见。

其实,很多革命者的确是因为某种受害、残缺而倾心革命,这无可厚非。

革命是追求社会的解放,也是为了自身价值在社会实现中的完整实现和满足升华。

但也有很多革命者的早年并不算糟糕,是因为想要追求更好的理想实现投入革命。

列夫·托洛茨基恰好属于后者不属于前者。

附注2:在假面舞会门口校长与变态高中生争辩的最后,校长转身离开时,镜头给了个特写,画像上的列宁头颅正好与校长头颅线条重合(其实我一开始就注意到导演有意安排一个有点像列宁的人做校长)。

这里影射的是革命早期(1903年俄社民党二大后)托洛茨基曾借喻法国革命雅各宾派指责列宁是独裁者(罗伯斯庇尔)。

当然和整个片子的各种影射暗喻一样,这个影射是完全前后不一致、毫无逻辑可言的。

 4 ) 似五不毛

在当代,成为一场revolution成功的Leader需要什么基本条件?

《THE TROTSKY》给出了三点建议——一、内心强大且博闻强识。

影片末尾leon的老爸送了一本鲜红的《毛主席语录》给他作为和解礼物,我哑然一笑,一时不知导演的用意是讽刺还是欣赏。

开场就展示了自称为前俄罗斯革命领导者托洛茨基转世的高中生leon满满的书柜和细致的人生步奏:从革命开始,娶个年长妇女,被流放(无论是哪里),赶紧找到列宁 ,开办报刊,回到首都推翻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被下级背叛,再次流亡,被谋杀。

和他相仿的年纪,我们只想着怎样挤进理想的大学或者限于自我的窠臼里以45度角仰望天空。

我们可以不用像他一样执着于解放全人类,但最起码,我们也许可以思考一下怎样去做些改变 ,让自己和周围的人过得更好,小如节水栽树,大如维护正义保持良心。

其实,影片也提出了这个问题:Boredom or Apathy? 无聊还是无所谓?

无聊,说明还有救,还能够被唤醒;而无所谓,则危险多了,那说明你麻木了,不care了,管你社会如何黑暗不公,人性如何超越底线,自由如何被侵害践踏,动车真相如何被掩盖漠视,只要还没危害到我的利益,一切我都能忍受,一如现如今网络上多如牛毛的水军和五毛党。

影片中第一次组织学生罢课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他周围大多数的同学都是Apathy,走出教室只是出于兴奋随大流,到了操场上就三五成群的散开了,谈情的谈情,说爱的说爱,只剩leon一人在一边大跌眼镜。

经历过灰心丧气,leon在前辈弗兰克的指点帮助下再次大胆行动,他绑架了校长!

以此求得和学校董事会的管理层平等对话,要求建立一个student union,仅此而已。

忘不了校委会委员长不解的劝告“you are children,you do what we tell you to do 。

grow up!

”,心头一震,我们一直以来不都是如此吗。

勇敢的人那么少。

可是影片却借一记者之口,反驳了这位老太太——争取权利是成年人的事,leon此时做的不就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该做的吗?

立马让我想起,以前柴静说过:权利是争取来的。

你不去争取,就没有权利可言。

二、发展几个志同道合的追随者。

当Tony说出 should school suck?

时,这个一开始看上去无甚特别的朋友(除却他是guy一枚),一跃成为leon团队的重要一员。

可以说,Tony的一番演讲是动员起同学们参与进来的关键,而群众基础也是最后revolution胜利的关键。

胖胖的Skip,一开始是同学和老师欺负的对象,也在leon的调教下逐渐成长,有了反抗的勇气。

三、生在一个宽容小康的家庭。

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勉强,片中leon的家庭算不上和和美美,他同父异母的哥哥经常挑他的刺。

但父母对leon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过分的管束,相反一直提供着他折腾的经济基础。

这也是影片意图讽刺的地方吧。

影片另一条暗线,是leon和亚利桑的感情发展。

初遇时的讨厌与不理睬,在Trotsky侃侃而谈Karl Marx,特里伊格尔顿,辩证法,元叙事之后,变成刮目相看。

而后是顺理成章的醉后一响贪欢,接着分分合合,终于在酒吧里听完那首动人曲子后,幡然醒悟,I think I'm in love.不得不说的,还有影片的配乐,可以算做是贯穿此影片的灵魂了,堪称完美。

开场leon被警察抓走的慢镜头配上震撼的摇滚乐,揶揄意味不言而喻,由此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所以我不认为导演是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拍这部电影的,而是一种调侃,然而其中不乏思考。

比如,怎样处理改革和我们亲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当这些亲人的切身利益与改革密切相关时。

怎样把握改革的度?

什么地方才叫适可而止?

这就让人不禁联想起法国大革命后期的变味革命,怎样阻止热血的革命变成无谓的屠杀,民主之路不走向歧途。

如此种种。

当leon和伙伴们带着《动物庄园》里的角色头套行进在绑架校长的路上时,响起了节奏分明的rap——“they don't teach us ABC , all we got is life on the streets"。

电影中处处有亮点,弗兰克家里共产主义色彩的摆设(特别是惊鸿一瞥的《牧马人》海报);片中不无揶揄搞笑的弱势群体大迈步(囊括了爆炸头黑人,蓝色中山装中国学生,实枪核弹的越南武装分子),配上动感铿锵的摇滚乐,让我觉得这导演酷到爆;还有亚利桑德拉家里的蒙娜丽莎挂帘,出现两次的leon那个充满哥特风格的诡异梦魇;再加上,睿智宽厚的leon爸,体贴搞笑的老妈和那个忠心耿耿的傻妹妹,可以说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很丰满。

记得最后弗兰克挺leon时,说的一句话,what kind of people you think it takes to change the world?是那些做出改变的人。

 5 ) 他们还能幻想

如果不是结尾画蛇添足,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杰作了。

列昂的父亲竟然送给他一本毛主席语录,要么这是一个愚蠢透顶的败笔(编剧大概不知道托派在毛时代的中国几乎是死亡的代名词),要么就是一个使用位置极不恰当的嘲讽(当然,更显然的是编剧和导演根本就没弄清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那一团事)。

另外,结尾寻找到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更是失败中的失败,这几乎完全重新解构了整部电影——观众们,别这么认真,这就是一个关于臆想症偏执狂的故事。

或者,这样的结尾是制作发行商为了能让影片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一种手段?

以一个广电人的眼光来看,如果没有这乌龙结尾,那么这部电影在中国可属于百分百的禁片了,比暴力色情恶劣百倍——竟然宣扬反抗、结社、游行和说话的权利!

 6 ) 渺小的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者的价值观,在现实眼里总是荒诞和可笑,我只希望现实主义者们在看完之后,能够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问问自己:“如果我认为这个世界像狗屎一样,但我欣然接受,并生活其中,那么我是什么?

”,“如果我认为这个世界像狗屎一样,不但不打算改变,并认为那些试图改变的人是白痴,那么,我又是什么?

 7 ) 本人很怀疑是恶搞托洛茨基的

托洛茨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Trotsky/index.htm

 8 ) 年轻人该起来改变世界了

当你认为自己不平凡的时候,你就会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你叫什么名字?

有没有一个伟大的人恰好和你重名?

你有没有想过轮回转世,你就是那个伟大的来生?

不要笑我痴人说梦话,因为真的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做到了。

电影的名字叫《少年托洛茨基》。

一开始我以为是讲那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斗士的童年时期。

事实却是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少年。

他除了名字与这位伟人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做梦。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年10月26日-1940年8月20日)俄国与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列宁最亲密的战友,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左翼领袖,工农红军、第三国际和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

以对古典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独创性发展闻名于世。

密密麻麻的小纸条,详细的记录着托洛茨基的人生经历,可以说,这个名为托洛茨基的少年固执的复制着前人的经历,并深信不疑。

他是一个疯子。

“革命的理念是可笑的,他们永远被当成一个疯子看待。

”但是最后他真的成功了啊!

对啊,我们都是年轻人,年轻人不就应该是豪情万丈,有思想有力量的吗?

无知无畏的年轻人捍卫自己的权利,争取自己的环境,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啊!

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

为什么大多数人从不去想!

为什么发出振奋人心的话语的托洛茨基被人当成疯子,又为什么沉寂了那么久的少年们掩盖着内心的渴望!

电影里有几句台词值得我们这些作为学生的好好想想。

“ 学校就应该这么糟糕吗?

”“说真的,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一件让学校变得更好的事。

”“把行动放在信仰前面。

”我为自己在最初的嘲讽感到歉疚 ,也为逝去的光阴中无所作为而悔恨。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享受、歪曲着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含义,我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做有意义的事,无悔时光。

当我相信自己不再平凡的时候,我会充满动力去做不平凡的事!

相信吗?

我们终究会改变这个世界。

 9 ) 消解中的革命及其涅槃

无聊,还是无所谓?

如果是无聊,那么,还有被唤醒的可能,还有星火燎原的希望。

红色元素,被制片人员反复移花接木到细节处。

后现代的个人主义与虚无状态,与热血革命相映成趣。

革命的色彩,被时代消解了,但是,本片的亮点,确是欧美老中青三代的本色演出。

欧美老一辈,以岳父白头翁、社区女主席为典型,经历过疯狂燥热的1968,拜读过革命圣经,引领过学生浪潮,对革命就像基督徒对上帝,怀有无限的热爱与信念。

而今,他们暮年老去,雄心不再。

无疑,他们是现实的,妥协的。

打点起国家机器布置的任务,操劳起一家妻小的风风雨雨,儿女情长。

欧美中年辈,以列昂老爸老妈、教务校长为典型。

他们都是中产阶级,都融入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生活。

前者,作为父母,保留了中东欧人民注重家族氛围的秉性,重心在事业与家庭中摇摆,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平等。

后者,作为一所烂学校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要阻止学生青堕入滥性、毒品、暴力的深渊,一方面,却也面对权力欲膨胀如何为人师表的问题。

欧美青年一辈,以妻子、妻子前男友、妻子的闺中密友三者为典型。

应该说,本片对这一代的描写,比较薄弱,只是以个人情感为切入点,进行描摹。

无疑,他们也是中产阶层的人物,出生于80年代,在感情问题上,不时遇到危机,内心脆弱的一面开始增多,对性欲与信仰的态度出现模糊的状态。

至于他们的生计问题,本片没有细致的展现。

总的来说,这一辈活的不累,但很空虚。

欧美青少年一辈,以主角列昂和他的同学为主要代表。

当愣头青托洛茨基闯进学生会的时候,两个同学只是将注意力放在舞会上,托洛茨基没有放弃,因为他自以为找到了法西斯——校长。

当毛头小子托洛茨基被命中注定的女人拒绝的时候,他知道,这是自己主观上不够努力的结果。

而当学生干部托洛茨基成功举办“社会正义”的舞会,成功在访谈类节目宣扬革命理念,成功与社区法院闹翻,甚至成功组织罢课后,最终却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不再乎revolution的伟大理念时,这个托洛茨基的转世,受到了重创。

他知道,革命陷入了低潮,而自己,丧失了斗志。

这时,出现了本片中最出彩的一幕。

岳父,当年伯克利大学搞运动的老男人,与列昂畅谈起革命的方法问题。

他说,当年老子在伯克利组织学生反对肯尼迪政府,也遇到过挫折。

大家游行,罢课,并没想象中轰轰烈烈,反倒更像舞会,说说笑笑,谈情说爱的。

这是为什么?

老岳父总结道,这是因为我一个人的革命热情与信仰,只是我自己的,并不是所有人的。

那么如何搞革命?

岳父没有直说,但他知道,革命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革命,往往诞生出伟大的人格。

而这个人格,对,就在你身上体现了,我的号女婿哟。

对了,本片还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最后行动中的小跟班,与在咖啡店吃饭的同学对峙的情形。

这一幕,非常幽默,但有很真实,真实到无以复加。

因为,这和我生活的大学校园多么相似啊!

没有文化,没有热情,且不说自由散漫的个人作风,单是一份道德理想的担当,已经破灭。

是的,在大陆高等教育走入僵局,越陷越深越迷乱的时刻。

在地球的另一端,在加拿大与美利坚,那里的学生,比大陆同胞更富有,同时,也比大陆同胞更自由散漫,更堕落。

那么,这位托洛茨基的小跟班,是如何说服同学参加示威与游泳的呢?

你看了就知道了(虽然编剧变的可能有点假,但不得不说,搞革命的人,很有性魅力)。

ok。

冷战结束,通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个人主义与虚无主义弥漫在后现代的社会中,红色的意志在西方世界何去何从?

我想,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给了老人一份安慰,给了青少年一个梦。

 10 )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奇葩的爹最后送了本红宝书给奇葩,有人说不可思议,我觉得吧当爹是长出了口气奇葩儿子终于送走可以祸害别人了。

奇葩儿子没头脑的反抗为啥响应人那么多,因为大家都有不满需要表达只是找宣泄口而已,至于奇葩绑架校长闹革命的目的,呵呵,与他们何干。

看律师老头、律师女、奇葩那些来的同学就知道了,其实大家目的都完全不一样啊,借着这事大家出口气闹腾下,飚几句狠话都不用负责的感觉。

就像校长说的,人就喜欢自由自又散漫的生活,但又希望自己需要的各种配套服务包邮到家,这本来就是悖论。

都他娘的散漫罢工了,还想要各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啊。

奇葩就是被法西斯老爹娶的继母给惯的(这个继母做得真不错,慈爱啊。。。

应该是溺爱啊。。。

出了个这么奇葩傻儿子),饿他两顿看看(开头他离家出走,娘一说露宿街头会被人尿一身,奇葩就赶紧拿钱了。

娘一说要做他爱吃的,他就答应回家吃饭了。

都没断奶呢,亲爹狠心点扔去印度看看)奇葩的爹为啥送儿子红宝书呢?

我想他爹对家庭、生活、社会应该也有很多很多的不满,只是迫于生意需要安于现状,谁没有颗反抗的心啊,但是谁让法西斯老爹还要管一家人吃饭呢(而且还是这么没头脑的儿子和女儿)。

反正祸害的奇葩都要送走远远的了,老爹只求奇葩不给自己的厂子和家庭捣乱,爱怎么革命革命去(爱祸害谁祸害谁去)

《少年托洛茨基》短评

无聊还是无所谓?

5分钟前
  • 星落🌟
  • 还行

很有激情,昂扬充满斗志,结尾令人惊奇

9分钟前
  • 燃烧的暹罗猫
  • 力荐

we want union

12分钟前
  • 麦田
  • 推荐

被法院禁止在魁北克上学,难道不应该立马转学来中国吗?一,中国每个学校都有学生会,根本不需要为这件事而“斗争”;二,这里的学校作业多,我就不信他在中国读高三还有精力和时间去搞这些。主要还是因为家里太有钱,资本主义高中生又太有闲。演员选得妙,校长和列宁太像了,尤其有个镜头,校长的侧脸和墙上列宁的侧面肖像画,两者角度一致时,套叠出一种绝妙的讽刺和隐喻。导演其实挺明白,对革命理想与行动的肯定,以及从全世界革命历史出发,对“理想”之路和“理想”之彼岸的嘲弄讥讽,所以还非要给男主安排一个“亚历珊德拉”,来一段浪漫的命定的革命之爱,就有点让人恶心,毕竟男主的日常所为非常让人嫌恶了,小心到时候拉着你一起背X语录。

15分钟前
  • 鶴sama
  • 还行

熟悉红色革命中国的观众,也许更会觉得本片是一个彻底的笑话。但身在魁北克,却逐渐能理解左派于北美社会的意义。但,结尾的毛语录还是将它变成一个笑话。我们已经亲身实验过托洛茨基,我们也已经看到了结尾。

17分钟前
  • Fujia
  • 推荐

KAWAII!!

19分钟前
  • 恨甜
  • 还行

'are you my stalin, dwight'~ 自己客串列宁 ricky mabe在里面好酷! 他女朋友有点像Selma Blair+甘布斯

24分钟前
  • cody
  • 力荐

理想主义的校园实验

28分钟前
  • 雪峰&Snowpeak
  • 还行

资产阶级的左翼cosplay趣味。不过我还挺想和比我大七八岁的姐姐恋爱的...

32分钟前
  • A1ex. Kojève
  • 还行

脆弱的左派激情

35分钟前
  • 一个文盲兔狲
  • 推荐

哗众取宠

38分钟前
  • Phil
  • 较差

有点神经质的正能量喜剧,不要被误读就好。。

41分钟前
  • 宋淼
  • 力荐

如果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宿命会怎样——他会再也不介意别人的目光。

42分钟前
  • 寧王遗我小蛤蟆
  • 还行

一个加拿大共产党员的美丽春梦

46分钟前
  • Ti. Edwards
  • 力荐

其实跟托洛茨基没关系,找个自我最要紧。

49分钟前
  • 安迪·张不正经
  • 推荐

白左的低级趣味令人作呕。要是有人拍一部《少年希特勒》,某高中生相信自己是希特勒转世,因为高中没有法西斯社团,所以团结同学绑架校长…我看白左还笑得出来不?还觉得幽默不?

54分钟前
  • (*・ω< )
  • 很差

还是把托洛茨基转世拍的太直接了,戏眼在后现代对革命的消解,也是黑色幽默的来源。但没能真正从一个革命者的角度去思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问题和革命叙事的嬗变。主要还是拍早了,没能观察到互联网时代和后金融危机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闷。

58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不好看。我愣是快进看完的。

60分钟前
  • 春树
  • 还行

其中的中国元素还挺多的:《牧马人》的海报、毛选、文革装扮

1小时前
  • 赵静静赵
  • 推荐

送给你《XXX语录》幸好是中文写的,你看得懂就惨了。

1小时前
  • 塔布里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