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怀着对国产片可有可无的心态看的电影,刚开始一直就是认为这就是两条故事线,最后并成一条发展。
阿灰姑娘为爱人寻找录音的一条线索,另一条线索是郑先生寻找爱人以前的踪迹。
开始我就觉得整个影片就是一种平淡而俗套的叙事方式。
但最后发现这两条线其实就是一条线,我对此片的结构,剧本的创意还是有所惊喜的,看了豆瓣上很多朋友的留言,好像也没有讲到这一点。
其实这是一条跨越了30年的两条线的重叠,阿灰就是郑先生的妻子,阿灰30年前走过的这条路,就是30年以后,郑先生走过的那条路。
而郑先生身边出现的阿灰姑娘,都是郑先生的幻觉?
郑先生就是那个躺在床上的,曾经一度是植物人,也就是阿灰姑娘的丈夫。
我这样表述,不知道是不是做了一个完全的剧透。
除此之外,令我观看后叹息唏嘘的是,如果当时郑先生和他的妻子阿灰能够一起做这次环岛的旅行,那就是他们人生当中一段最美好的记忆,他们美满人生的一段。
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珍惜和亲人们在一起的时间,这将成为你生命当中一段丰富的色彩,并不作为遗憾。
有关电影的一些自己的感触:记忆,总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淡化,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记忆流逝更快,且更无法选择。
所以此类型的电影多数会聚焦于时间和记忆的混乱的描写。
我们会看到同一人物混乱的角色出现(《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对身边人的记忆停留在小时候等等,很多时候视角是一个照顾者的视角去体会。
而《叫我郑先生》,我们完全进入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本身的视野里,我们会同他一样有一种念想——不想忘记。
年轻的阿灰不想忘记他的丈夫,此时的郑先生也不想忘记他的妻子,我们也会去抱有幻想让他不要忘记。
随着两个人同时背上了背包,本以为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开始了,可是影片中出现的好多细节,让我觉得阿灰和郑先生的妻子为什么那么像,都喜欢马蹄莲,都爱哭,都喜欢录声音,有着摩托车的经历,线索的增多带来的是记忆深处那脆弱的真相的揭开。
直到那片鹅卵石海滩出现的时候,我能够较为坦然的接受,她们本就是一个人。
这不是一个我们所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老少”相互救赎的公路片,它是一段乱越时空的旅程,是他们两个人在自己精神的最后阶段的一场旅行,而这对跨越时空的恋人的感情,让我既孤独,又很温暖。
我第一次觉得可能三十年也不是很长,即使两个故事明明相差悬了三十年,可是他们仍旧那样合适,也会让我觉得他们就是在这个秋季,在同一时间来环岛。
“只要陪在喜欢的人身边,不需要什么回馈,就很幸福了”。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其实会逐渐的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更加关注家里人的情况,最近更加频繁的担心阿尔兹海默症的病发,它的随机性让我时刻提防着家里人是否有这个迹象。
因为社会对这个的关注度的增加,使得这种类型的电影增多了一些,我认为没有必要去排斥,在每个故事里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剧本设定,它会形成一种力量而不是一种模版,虽然会有一些俗套的剧情(比如丛林迷路把药丢了之类的),但每一部都有自己新的设定与角度加进去,总归是不错的。
“如果生命不可逆,我愿用最后的勇气去换得对你所有的记忆……”整部影片的风格,就如这句台词一般,不够生活,特别文艺。
虽然很难从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的郑老先生的旅途回忆中,感知到曾经夫妻两人的相濡以沫,但环岛的优美风光,却是实实在在的享受。
很多时候,无论爱情,还是风景,因为不可得的稀有,而更令人珍惜和回忆。
一部拍摄于2017年的影片,能够在2022年被“捞”回,也是不易,不过,一如影片的风格,片名《叫我郑先生》同样太文艺,反倒不如直接用片中那首有着线索意义的《雨水我问你》的歌名作为片名,或许会更好,不仅能够增加记忆点,而且对票房的增加也会有裨益吧。
作为涂们老先生的遗作,看到他骑上了小摩托奔行在环岛路上,会立即让人想起他在代表作《老兽》中那个类似的画面,只不过两部影片无论是剧情还是风格,都是大相径庭。
生在北疆的鄂温克族老爷子,天生就属于那片广袤之地,来到宝岛确实一直都像个闯入者,从红包场到大山里到垦丁海边,这种奇怪的不适感,伴随整个观影的过程。
不过要赞的是,片尾的反转设计,让郑先生的阿尔茨海默症不再是个剧本工具,而是成了前后呼应的伏笔。
如果,片尾没有点出郑先生的幻觉,单就描绘路上发生的种种以及爱情的信念,我也蛮喜欢的,毕竟这种老少搭配的文艺,总会伴随着寻觅和体味答案的过程……当阿灰的身影消失在海滩,那个迷糊的老头突然让我动容,原来,郑先生所念叨的过往、重走的路线都是思想指引下的身体力行,那里无人陪伴,只有假象背后的纯真……昏迷三年的男主,记忆里没了阿灰,如今面临再次失去的可能,他很害怕,害怕脑袋里只剩自己,害怕某个瞬间开始,再也想不起那时的爱情,想不起幸福的模样……没事,即便忘了,身体也会重复你我的故事……
今日盲开的电影:《叫我郑先生》。
2016年陪伴了郑先生近40年的妻子离开了他。
之后的日子里,他时常和老友老梁为伴,一起钓鱼、喝酒;或是自己一个人带着小马扎,去妻子的墓前唠上半天。
随着年岁渐高,老梁提议一起结伴去养老院过完余生,老梁还开玩笑说自己会在养老院交个女朋友,郑先生说:“你的决定我都同意。
”只是,老梁却在这个计划实现前离开了人世。
而郑先生,也发现自己患上了阿兹海默症,过往的记忆一点点在消失。
他有些害怕,最放不下的,是对妻子的记忆。
于是,他决定在尚能自理前,踏上一段旅程,去重温30年前妻子的一段旅行。
在旅行里,郑先生遇到了一位女孩,两人是为着各自的爱而行,但方向相同,便相伴而行。
影片没有激荡的情节,平缓的旅程却一再令人动容,初以为是两个主角、两条主线,怎知最终一切都只是郑先生的故事。
影片末尾,女孩问郑先生:“如果你太太还在的话,你们会做什么呢?
”郑先生沉默了几秒答道:“也许,会一起去养老院。
”“然后呢?
”女孩又问到。
“哪有那么多然后啊,在一起就好。
”———国产电影里难得有这样一部佳作,余生,希望有一位郑先生,能够一起去养老院。
———有关阿兹海默症,联想到前些日子看过的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第一次看时,看了个片头便退了出来,第二次静下心来看了进去,有些被震撼。
从病人的视角去感受这个疾病,原来,有些可怕,但似乎,并不能做什么,可能这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吧。
两部影片的角度不同,对比起来,更喜欢《叫我郑先生》。
推荐一看。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文艺的公路片了。
阿灰为了唤醒丈夫,郑先生为了留住对妻子的回忆,他们共赴环岛旅行。
最终在那片鹅卵石沙滩,他们跨越三十年时空、跨越这场轮回,见到了深爱又难以割舍的彼此。
就像海浪把鹅卵石冲上海滩、又带回海里的轮回。
涂们和王真儿演的真好,用种种细节表现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但影片的感情递进和节奏安排有些问题,前面观众很难代入那种感情,甚至有一点无聊;后面又显得有些突然,没有直击内心地感动。
叫我郑先生 (2022)7.0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邹德全 / 涂们 王真儿
。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就这样。。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先说优点:1、马蹄莲意象的运用,马蹄莲的花语是清白、忠贞和爱情2、结尾记忆闪回的升华确实有打动到我3、涂们老先生演技在线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电影是很私人的东西,但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 如果电影时长把握在40mins之内我会很喜欢,但是导演将电影时长拉伸至100mins,我觉得剧本不足以支撑这100mins。
拍阿尔茨海默症主题电影,但是剧本写得非常无力、矫情、没有深度。
问答式台词设计尤为生硬而且非常不自然,请问我是在看鲁豫有约还是在看许知远呢?
导演的摄影机聚焦的不是患者本身而是利用病症来推进情节发展,这无异于杀人诛心!
让我认为导演这是对阿尔兹海默症题材的一种消费,只是借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壳,讲好自己那推进困难的爱情故事。
影片一股半吊子台湾小清新风味,拍不出来赴台环岛之旅的出发点的同时还放大阿尔茨海默症病友的焦虑,全程强行煽情,生硬无不比让人融入不到情节之中去,BGM一定要人物对话或者内心独白的时候响起,导演你有没有考虑到人物情绪不饱满时,直接带出BGM会让观众非常出戏。
一场森林戏直接杀死了整部电影,可以全剪掉了其实,真没必要这么集中的煽情和讲爱情金句、大谈恋爱观念,我的真吃不消,森林这一幕把阿灰拍的人设崩塌,把郑先生拍的爹味满满,真的删掉这一段对电影来说会好很多。
最后电影不是综艺,说教式抒情+金句释放+美丽空镜是拍不好的,希望导演下一部能把故事讲好,能不受其他非人为因素干扰。
11.12.纪念日去看的这部电影,当时去的晚了几分钟,最前面的部分没有看到。
电影很慢,像汩汩的溪水,平静地流淌。
一本相册,一页页都贴着照片。
导演并未通过改变翻页速度的快慢来试图调整观众观看的节奏,他保持了翻页速度的一致性,如果说有什么刻意,那就是这里有所刻意。
这份刻意是一种沉默的宣告,不会通过任何其他进行传达或者试图营造虚假的情绪涌动,只有那一张张照片本身,等着你去感受。
照片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太复杂的信息,至始至终,讲的都是两个人的故事。
一段旅程的经历,举手投足,字字句句,是一生相伴的缩影。
绿意笼罩的森林—风吹鸟叫,走路时衣服摩擦的声音—窸窣的声响、给老友烧纸的声音—火焰中噼啪作响… 这些使得幻象真实。
满屋贴着的纸条,其他人已娴熟甚至厌烦的指路,跨越时间的录音机…这些又使得真实幻象。
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与幻象,这只是两个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已超越眼中所见或脑中所想,化为心与心的连接,营造了一个内心的世界。
最后所谓水落石出,海边浪潮迭迭。
打到观众身上的浪头似乎只有一个,只有一秒,随即只剩阵阵回音。
浪潮褪去,潮湿的衣服是海水留下的痕迹。
想要逐浪而去,最终站在原地,感受心随浪走的片刻离心力。
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首《雨水我问你》,他说出这个歌名的时候语气老是抑扬顿挫。
回忆中的语气,认真陈述的语气,喃喃自语,不顾其他的语气。
阿娇那天给我唱了《雨水我问你》… 他们都羡慕我…一场台湾环岛,执拗中捍卫着记忆,如同握剑而立的落魄英雄。
“可比遇着风台天心痛就像雨水拨抹离谁人为爱赌生死你敢讲我就陪你去”
鹅卵石海滩旁蛰伏攀爬于鹅卵石上的乌龟,似早已老去迟缓的肉身;阳台和窗台上的洁白葳蕤的马蹄莲,似携子之手此生不渝之爱的坚定和忠贞。
果然,故事伏笔就是我们所想的那样:磁带,录音机,笔记,绘画;歌厅,鱼店,书店,吊桥,隧道,森林,划正字,猫头鹰;摩托车,海滩,蓝裙,伤疤;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碰撞和重合,意象与现实的柔软、凄婉和浪漫...... 跨越三十年,只为彼此的执念与不舍......“遗忘”“意义”,始终是“阿尔兹海默症”主题绕不开的一环人生哲学话题。
这部风光靓丽、温情治愈的环岛公路悬疑剧情片,虽不乏黯然忧伤与隐隐痛楚,却幸得心旷神怡的沿海景色和阔然开朗的推进反转,回归整体的平淡与悠然,松弛与心暖;甚至于忘却影片“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壳,沉浸于这超脱于岁月生死、超然于疾病幻象的动人爱情三十年前,病床前朗读的《小城之恋》《岛与诗》,每天喂食的流质鱼汤,两人一起静静聆听磁带里海浪的声音,还有床上郑林允右手臂上的伤疤;红包场里庄一岚一曲令人歆羡的《雨水我问你》,还有那家教会她做鱼的万福鱼店,那家她留下无尽思念的书店,那片石头上刻着猫头鹰守护神的森林和那块郑先生一模一样复刻的猫头鹰木头挂坠,那本庄一岚于乳白色浪花丛中眷写“郑先生,我等你”的告白和对被海浪反复迎来送回的鹅卵石如“生命的轮回”的感怀唏嘘......三十年后,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郑先生“恍惚错乱”中和阿灰一道在距离留言簿“舊木书店”不远处看到的孤独绽放的马蹄莲花,与阿灰一同漫步行进的洞穴隧道,和阿灰内心共有的那份对爱人的念想,寻找到迷路阿灰后一起摸索的下山路,载着阿灰一同前行的摩托车,总想着鼓励并帮助阿灰的冥冥善良,渴望着带阿灰一起去看那片海滩的笃定向往......我可以忘记很多事,却不想忘记你,不想忘记你带给我的以及关于你的所有深情、记忆和味道...... 无论是郑先生还是鱼店的婶婶...... 在记忆消逝前,走过你走过的路,去过你去过的地方,听过你听过的声音,尝过你尝过的味道,再在那片海,与你“重逢”,弥补遗憾......结尾的高潮与平复,从翻滚着乳白色浪花的海边到爬满枝蔓藤条的回廊,镜头一推一拉,从慢慢靠近到缓缓退出,直到一切淡出画面,记忆的声音永不停歇......文艺的剧本和爱情确实能打动我,但是台词有些书面话而文绉绉,几处场景也有些刻意生硬。
王真儿是我喜欢的演员,只是涂们老师细腻深刻的诠释且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恐惧脆弱中更显坚韧勇敢的塑造刻画,常常盖过了“阿灰” esp.两段梦境:一段迷失在妻子墓地,一段茫然于建筑废墟;两场哭戏,一场老梁葬礼外迸发后的克制,一场舊木书店里无措间的翻涌滚烫🎬 喜欢的场景那天和老梁一起钓鱼后,回家。
已经是“阿尔兹海默症”病患的郑先生突然不记得家,恍惚慌张间,和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们相向而行,擦肩而过......红包场里,点歌一曲《雨水我问你》之后,当郑先生和“三十年前的阿灰”对上话,现场背景乐想起了另一首《萍聚》:“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只愿你的追忆有个我”......舊木书店里,郑先生整理三十年前被台风吹散的留言簿,终于找到了庄一岚的笔迹:“郑先生,我好想你”。
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一路同行至此的“阿灰”,她正用磁带录音下那句“我给你留言了,希望你可以看到”!
伴随着郑先生含泪写下回复语“我找到你了,我也想你,谢谢你!
”命运的圆满邂逅与轮回,追忆的寻觅流淌与闭合......在藤蔓布满的长廊里,郑先生一直反复喃喃自语地念叨着三十年前“跟随着”阿灰的脚步一起走过的那段环岛旅程,还有幸福于无声浸润的生活点滴,直到镜头缓缓退后,直到郑先生捧着那盆马蹄莲走出画面,他的记忆永不停歇......📝 喜欢的台词......那是我要记住的某一天被南风吹得又黑又暗的那一天我注视过命运里急转的沙子正扑向被赶进海湾里所有的船注视过在摇晃的尖尖的海岬上的光......有些事,做两次,可能会忘记得慢一些我不想忘记你我给你留言了,希望你可以看到郑先生,我好想你我找到你了,我也想你,谢谢你你就会知道和你爱的人在一起哪怕他没有一点点回馈只要真真切切地在你身边那就是幸福这首歌是送给你的,郑先生郑先生,你听:这些鹅卵石被带上岸,又被卷回海里,上岸入海,每一次都像是一次轮回刚才,我说到哪了?
哦,对了!
那天,我和阿灰还去了红包场,她特别深情地给我唱了一首歌:雨水我问你。
那个地方,都是老头,他们都羡慕我,阿灰唱得真的很好听。
后来,我们还去了鱼店,阿灰偷偷地学会了做鱼,回家以后她天天给我做鱼吃。
我这一吃,就吃了三十多年。
不过,我到现在还没吃够。
p.s.影片勾起了我19年环岛游的记忆,临海的铁轨,沿海公路,感受浪花即在脚下pp.s.啊!
居然看到了《少年吔,安啦!
》里的高捷!
感情描述差点意思
电影质量还是不太行,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台词驱动而非影像驱动,但依然怀念涂们老师。
拍摄手法比较生硬但故事本身还是不错的,虽然最开始已经猜到了设定,但三段旅程的交叉设计很精巧,歌很好听,只可惜小时候听的是网络歌曲版……
看的第一部环岛电影,看到两人站在鹅卵石沙滩上,我泪崩了。这不像今时今日的电影,有些《苏州河》的浪漫,因此我总是隐隐怀疑,真的有浓度如此高的爱情吗——就算对方毫无回馈,只要一直陪在身边就是幸福。
表演不错,也就是表演了,太矫情
不喜欢看国产片的原因之一就是太假太做作,《叫我郑先生》同样也是这样类型的影片。看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和《我痴呆了,请多关照!》就会看出这部影片的差距实在太大,用公路片加老少配吸引眼球,也不伦不类。
结局就值三星,很精妙的结尾,让不同时空的两个人因为心向往之的旅程勾连在一起,徜徉着台岛的文艺风里。很美好,很浪漫,也很感人。一个将要忘记世界的老人,想用重走老伴的旅程,让忘记变得慢一些,一个守护着因为自己任性导致丈夫卧床不起,难以坚持,又不愿放弃希望的妻子,因为相同的旅程,相依相伴,走过一程,很美好,很难忘,成就了对方,一个找到记忆,一个找到了理由,很舒服
刚开始以为主要是讲阿尔茨海默症的,看完才发现是一个不愿意遗忘那份深情的故事。你的念想是什么?是不想遗忘。其实,得到过才会不想遗忘。如果一辈子爱而不得,是不是忘了也是一种解脱。
有些地方不免有些过于矫情了,总体有些无聊,但还算可以,有些镜头拍的很不错。
虽然对人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但是这种感觉是源远流长的。
有些事情,做两次,可能忘记的会慢一些
构思还是很巧的。爱情故事,老年痴呆症的一种讲法。文艺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爱和救赎的故事
国产电影新高度
差点就气得退场了,(以下剧透)幸亏有台湾美景诱惑看到了最后,才发现是一个精巧的故事,成功展现了阿尔茨海默病人封闭循环的脑中世界,涂们和王真儿表演和行动逻辑的不足之处一下子变成了优点。其实我在最开始就注意到了胳膊上的伤疤,但还是如坐针毡,还是因为作者拍了一部跨越类型的文艺片+科教片。一方面是过于精准地设置叙事诡计,半露的破绽太像拙劣网大,令人怀疑导演水平;二是编导太文艺青/中年,去台湾寻找记忆的故事不属于2020年代而属于2000年代,年轻人也不再相信一辈子的爱情;三是开头青岛部分拍得不够接地气也不似《妈妈!》那样炫技,尤其台词只有公益宣传片水平,也不感人,实在不像后面能翻过来的。从整体隐喻层面看,我们已经失智,去宝岛寻回曾经的美好(发现也变了),这无疑是深刻的。在大银幕上看到大海,心神荡漾。
你是我今生最后才会遗忘的一切
录音机...早就该想到的,所以并不算什么特别反转,但,是种爱的相遇,在记忆的最后无情旋涡中,爱你,一直爱你
这种文艺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说人话,叫你郑先生,叫你老郑头得了。
4+1/10。学台湾文艺片/日式文艺片只得皮毛不得神髓,使得故事和人物都脱离现实、不着地。而这种轻浮感又使得本来应该以“拍虚得实”的手法来展现的叙述诡计未能实现其预期效果。风格化的尝试是值得赞赏的,但还是太不成熟了。涂们老师遗作加一分。
没什么新意
宝岛风景值一星吧出影院就后悔三局LOL跟这个我为什么要选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