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乐队

七人樂隊,八部半,Eight & A Half,Septet: The Story Of Hong Kong

主演:洪天明,洪金宝,吴镇宇,马菀迎,余香凝,吴澋滔,元华,林恺铃,伍咏诗,胡子彤,徐浩昌,任达华,龚慈恩,林宇轩,张达明,张锦程,林雪,刘国昌,徐克,许鞍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大陆语言:粤语年份:2020

《七人乐队》剧照

七人乐队 剧照 NO.1七人乐队 剧照 NO.2七人乐队 剧照 NO.3七人乐队 剧照 NO.4七人乐队 剧照 NO.5七人乐队 剧照 NO.6七人乐队 剧照 NO.13七人乐队 剧照 NO.14七人乐队 剧照 NO.15七人乐队 剧照 NO.16七人乐队 剧照 NO.17七人乐队 剧照 NO.18七人乐队 剧照 NO.19七人乐队 剧照 NO.20

《七人乐队》剧情介绍

七人乐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直至未来,七位殿堂级导演各自抽签负责一个年代,执导一个与香港有关的故事。《七人乐队》片名寓意各有风格才华的导演,尤如出色的乐手,走在一起便能合奏出令人共鸣的美妙乐章。其中包括洪金宝的《练功》、许鞍华的《校长》、谭家明的《别夜》、袁和平的《回归》、杜琪峯的《遍地黄金》、林岭东的《迷路》,及徐克的《深度对话》。其中林岭东的《迷路》更是导演的最后遗作。 《练功》:50年代,一群拜师学艺的孩子在师父严厉的督导下勤练功夫。徒弟与师父间的默契在呼喝声中形成,而躲懒受罚的那天也可成为一生难忘的转机。 《校长》:60年代,社会清贫,但求学者众。一位执笔忘饭的校长与善良淡雅的王老师让一座天台学校成为童年岁月里最温暖的家。 《别夜》:叶嘉琳与余雁飞,在80年代香港依然美丽的夕照中相恋。女方一家移民海外,二人无奈承受离别之苦,只余下相爱的记忆。 《回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食戟之灵贰之皿喂,看见耳朵啦!第二季已读不回2806号房:震撼控诉地球死亡病毒白马在左,王子在右边境执行人类的位置复仇之影德雷尔一家第三季警车联盟女子监狱英雄喋血有你的小镇OAD2没落要塞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剧组的故事幽惧德里罪案第二季养父金猪玉叶水星领航员TheAVVENIRE渐入秋凉那个外星人以爱之茗浴火郎中龙门镖局之为2归来DOUBLEDECKER!道格&基里尔番外篇极工夫道神勇双星

《七人乐队》长篇影评

 1 ) 七人乐队:大咖导演们用胶片致敬香港的短片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半截小丑”,欢迎关注,交流!

在今年的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开幕影片《七人乐队》受人瞩目,而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便是它是由多位香港知名导演合作而成的共同展现香港时代故事的电影。

从《七人乐队》开始,我们将开启一个新的栏目,一起聊聊由多位导演合作合成的出色电影。

实际上,这部电影一开始并不叫做《七人乐队》,而是取名《八部半》。

这个片名除了致敬费里尼的同名电影《八部半》之外,也呼应电影本身的内容。

电影原计划拍摄八个故事来反映香港这座城市从1950年代到2020年代的八个不同年代的发展,并用半个故事来对香港的未来进行展望。

可惜的是,随着导演吴宇森由于身体原因退出拍摄之后,电影的70年代部分空缺,从而改名为《七人乐队》,于2019年重新立项。

《七人乐队》的片名寓意着有七位独具特色的导演,犹如出色的乐手,一起合奏出香港美妙的乐章。

而这七位导演分别是负责1950年代篇章《天台练功》的洪金宝,1960年代篇章《校长》的许鞍华,1980年代篇章《别夜》的谭家明,1990年代篇章《回归》的袁和平,2000年代篇章《遍地黄金》的杜琪峰,2010年代篇章《迷路》的林岭东以及2020年代篇章《深度对话》的徐克。

这部由寰亚电影和中影寰亚出品,杜琪峰监制的电影以35毫米胶片拍摄,致敬曾经的胶片年代。

通过抽签的方式,七位伟大的香港导演分别负责一个年代的故事,在各自熟悉的题材中,共同讲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香港。

例如,80年代的《别夜》聚焦了香港移民大潮,90年代的《回归》则反映了香港1997年回归这一历史事件,而2000年代的《遍地黄金》则是讲述了经济大动荡对香港的影响。

通过香港这几位重量级导演的合作,香港这座特殊城市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被娓娓道来,这不仅对于生活在香港的人民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对在香港电影中度过童年的大陆青年同样意义非凡。

香港是中国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城市,经历过了许多年的风风雨雨。

而这部充满烟火气息、展现香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电影,给我们带来了细腻而温馨的感动。

正如片尾所说:比香港更好的地方很多,但都没有我对家乡的这份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还是于2018年12月底逝世的林岭东导演的遗作,这使得这部电影的上映更让人期待。

2020年6月,《七人乐队》入围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

但由于疫情导致戛纳电影节取消,此片改为在今年10月于第2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以开幕影片的形式上映。

影片虽是展现香港的时代故事,但却不仅仅是香港人的回忆,更是包括香港老百姓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回忆。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伟大的祖国历经风风雨雨,才有了今天的强大。

我们迷茫过,也奋斗过,现代化的高新产品替代了陈旧的事物,而曾经的岁月痕迹却依旧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可惜的是,有些人事物只能到遥远的回忆里面去寻找了。

 2 ) 温和的狂欢

*涉及剧透,请观影后阅读。

总体评价:林岭东许鞍华>徐克≈杜琪峰>谭家明袁和平>洪金宝较之大陆拼盘系列,《七人乐队》做得较好之处在于它仅以HK年代脉络来划分,在观影的时候,因为地域的一致性和变迁性,从始至终都将观众的心绪缝合在时代脉络之内,因此跳至下一篇章的时候不会有太强的割裂和不适之感,而是会下意识认为,这是岁月变化里错落有致的浮光掠影的集合。

当然也没有说大陆拼盘的切题点不好的意思,相反,无论是我认为最好的祖国篇还是狗尾续貂之极的家乡篇,都以一种后主流电影的视角在入题,尽管收效甚微,但不能否认它的宏观角度。

但港影却又不同,自它兴盛以来,无论是什么题材的片子,其主题最终往往会落脚到主体缺失的失落和公共空间、社会关系的抒发上。

因而在找寻题眼之时,难免也只能将承载HK精神符号的空间文本作为舟楫——究其本质,即是HK电影历史和HK城市本体的互文。

以下分析以个人评价由高到低排序,仅为主观判断,如有不同,请以您自我的标准为上。

林岭东《迷路》★★★★不知是不是林导遗作的原因,这一篇的物哀之情格外深远。

以较为老旧的抽丝剥茧式的叙事方法,在已知悲剧结果的情况下开始寻根溯源,让观众彻底浸入个体与时代的悲歌当中。

任达华和龚慈恩在港影中淬炼的高超技术不费气力,仅以他们的脸庞就能将观众带进那个黄金时代里,所以当任达华开始为逝去的城市风貌而伤感时,其实对观众来说是移情到时代落幕的重锤之音上的。

黑白的旧城和繁华的新城,火红的裙褂和洁白的婚纱,朴实的旧村和张扬的新人,这样几组对比渐次打出,“迷路”的主题便由此尽显,在这种车水马龙的HK电影最经典的街头迷茫中,反而会让人觉得,“迷路”之终,是活在过去时代里的人的解脱。

林岭东的手法还是看得出上个世纪的风味,业已老迈的运镜在新时代命运下反而造就新的美感,那些以任达华的视角看出去的有山有水,很难说不是导演本人在新旧之交的迷失。

骨灰入水的画面是这个片段里我最喜欢的镜头,似融非融,水的无言流动将生命长河的愁绪松散地包裹,除了怀念,只余一口怅惘。

许鞍华《校长》★★★★许鞍华的风格一如既往的云淡风轻,很像天水围的拍法,将城市气质融进故事的线性流动中,蜻蜓点水般地告知观众在时代背景下面的城市文化符码。

这一篇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请了吴镇宇坐镇,他是影片中的另一只眼睛,说是“校长”为主角,然则是通过校长泪盈于睫的双目,来感怀那个年代里质真质朴的善良。

许鞍华电影里的男性形象在我看来总是有些刻板,这里的吴镇宇也只是导演缅怀的形象里的一个残片,他承受了回忆里的消极部分——正邪莫辨的脸,并不那么尊重小孩,又有几分痴;而王老师则是秋水剪影一般的美丽和善良,从一开始的花瓶,到最后的相片,她是虚浮的影子,是回忆里不掺杂质的美好。

这种脑海中的美化是心理作用,吴镇宇就是提醒观众现实苍老的存在——这里的处理就没有落进单纯的怀念式视点的窠臼。

直到最后吴镇宇向墓碑鞠躬,我觉得不仅是感怀,更像是苟活至新世界的人,对消逝之年的告别。

就像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喜欢看老照片,喜欢讲照片背后的故事,但相册翻过最后一页时,电视机上的新电视剧总会准时开场。

徐克《深度对话》★★★☆这一篇让我有些无从下手,因为作为一个老爷的老粉,我真的没有办法确定这里是徐克在摆烂,还是他以自己老顽童的思路在认真拍摄。

但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又的确打上了徐克本人一以贯之的水印,就像《智取威虎山》最后的飞机场,荒诞,好笑,但一想到是徐克,ok,fine.这一段倒有点像《地球最后的导演》在整个扭蛋机系列里的作用,不同的是一个是以历史为节点开篇(导),而另一个是以概括为符号收束(深)。

但总之我看得很爽,高密度的迷影梗集中输出,港影黄金配角的脸庞展现,关于医生和病人的站位一次次互换,大空间叠小空间的逐层扩大,间离效果的不断运用,是很目不暇接的。

脑子和眼睛一起飞速运转至宕机。

窥伺感一直贯穿该篇,起到了又讽刺又精准的评价作用:观众想从《七人乐队》里窥伺的,是时代症候和作者没落;而导演在从业生涯里窥伺的,是笔下人物或喜或悲的一生。

徐克似是嘲讽,又像是回顾:那些对导演风格的名正言顺的腹诽(把吴宇森当做彩蛋吧),堂而皇之的提出新浪潮,寥寥几语,真就是港影迄今为止的一生。

品一口,甚是怀念。

杜琪峰《遍地黄金》★★★☆《夺命金》的设定,杜氏电影经典的三点座位,数字人生的跌宕,反转再反转的心理把控,要点齐全到无从下嘴,太圆满以至于好像总是差了一口使之鲜活的仙气。

而杜琪峰比较高明的是,他放弃了对整个HK的环境描写,以小见大,用茶餐厅这个太能代表HK平面的分区,让观众心理上产生了同理感——看过几部港影的观众就可以从茶餐厅的意象中,回忆起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所有故事,继而通过这个区域特征来达成自己对城市的意象概括。

罗宋汤也好,鱼丸米线也罢,茶餐厅落单的数字也好,港股指数的起伏也罢,无一不是HK。

而导演又并不对其中发生的故事佐以主观评价,这就让观众产生复杂的情感,惋惜是生命的常态,但时间没有一次会放过众生。

个体的扼腕在时代洪流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而将时代节点作为片段感情推动的割点,使整个片段没有太多拖泥带水的无用功,03年,08年这些香江两岸都铭感于心的事件,虽然在茶餐厅的封闭空间之内,但是确实整个华夏都能共情的,更别说一些借古喻今的桥段了。

谭家明《别夜》★★★我不喜欢。

当然演员演技的生硬要占很大比重,但这种充满着王家卫风格的“你猜”一直让我提不起兴趣,尽管大家都能看出来在男女主人公别离的缠绵之后,包含着确实不能细说的母题。

但纠结之处就在于,对于HK人而言,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自己的原乡到底应该所归何处,谭家明又把这种挣扎通过小空间的置景表现得很好,一如他对王家卫早期作品的指点——由此可见,王家卫还是深得他的真传。

而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我能明白结尾从远到近的警笛声(或是救护车)意味着什么,但它真的有点苍白,像是不知如何结尾的无措,干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投机取巧。

总觉得它要表达有的人有的事偏执到不得不留在过去,但《迷路》这一章明显完成得比它好;或觉得它好像是在对“无脚鸟”意象的再度深化,又有几部墨镜王的表达珠玉在前。

《别夜》在这里,难免不痛不痒。

不过,男女主人公用书里的诗句对话那里我很喜欢,像极了戈达尔《女人就是女人》的经典场景,又施以中式+英式的美学在地化改造。

既有作者电影的雄心,又有主旨立意的混杂,实在是智慧。

还有就是,《深夜港湾》的确很好听。

袁和平《回归》★★★袁和平武指的水平和元华积年的功夫仅凭街道上几个行云流水的动作就可见一斑,单凭这个镜头就能概括袁和平和元华这两类动作片影人对港影作出的卓越贡献了——无他,唯手熟尔。

但单从剧情发挥来说,太像一板一眼的命题作文,好像抽到了固定的时代,只能从个人-集体入手,从亲情-大义延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袁和平在内地看得太多,甚至有了点【我和我的】系列的慧根(贬义),除了特有的搞笑和温情之外,唯一能让我感知到它应该是《七人乐队》中的作品的,大概就是电视里一直播放的武侠片和柜顶上总是占据整个画框一半的醒狮。

洪金宝《练功》★★好像学生作业。

洪天明的演技真的不行。

大师兄的配音也好让人出戏。

“我不管观众看得好不好,我年纪大我怀念过去我爽了就行了”。

回到最初,从《八部半》改成《七人乐队》,从立意到成果,这组片子并不像是简单的电影圈的自嗨式团建。

我从中看到的,也不仅是我在港影陪伴下的个人成长轨迹——尽管看到这一点,这个电影的使命就完成了一大半,还有比管中窥豹稍微宏大一点的、对港影兴衰的慨叹。

读得到每个导演在面对宏大时代叙事下的无措,他们不只是在拍电影,也在回溯自己的人生。

在那些非左即右的选择上,从他们入行开始直至今日,都是迷茫的。

不过电影并不是一切的答案,电影只是要让观众自陈式,甚至自反式地思考一切。

会回忆就会怀念,会思考就会进步,会迷茫就会肯定,会叹息就会铭记。

你的答案,对他们来讲不重要,对整个时代来讲更不重要。

你的答案,只是你的墓志铭。

时代落幕的答案也一样。

 3 ) 恐是天仙谪人世?

7分,这7个故事虽然明明白白摆在香港的7个时代,但又明显不能完全当作那些年代香港人的心理描摹,只能当作导演们忠于自己才华的切片。

洪金宝忠于的是勤与苦,是决不会被时间辜负的扎实,所以烈日下像日晷一样的身体得到了时代的承认。

而许鞍华忠于善与美,她相信城市里每一朵幽兰都在轻轻绽放,当镜头摇回60年代,那些柔软淡雅旗袍与洁白粗糙衬衣裹住的灵魂,撑起了城市的基底,就像他们学校走出的学生组成了这个城市。

他们的气质影响着这里的人,这种影响细密而绵长,不因他们生命短暂如昙花而消散。

《别夜》《回归》《迷路》连起来看,名字已经泄密,像香港人被时代牵引着在地球上画出的圆。

《别夜》里声声汽笛,飞机划过头顶的轰鸣之声不断打断少男少女的剖白,那是催促之声,是时代在不停逼你做选择,匆忙而冷硬,与之相对的是柔软的身体与轻柔的诗句,用深情对抗伤痕,是时代之下迷离又浪漫的力量。

在男孩与女孩的拉扯中,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偏差,男孩不愿做无用之功,女孩却要留住最美一刻,你很难说谁更成熟。

而当男孩相信女孩,他终于可以在此后的岁月里,体会到那些无用的一刻钟的浪漫,可以抵过这一辈子所有无趣的时光。

这是香港人关于爱情的心灵切片,就像那个绿色的空房间,走进去像坠入湖底,坠入一种氤氲而饱满的情绪,这样的情绪里,你无法拒绝,甚至要主动追寻浪漫。

而香港就是一个氤氲而饱满的城市。

《遍地黄金》是我们熟悉的无常与荒诞。

几通电话之下,多少个命运的拐角,三人组几次命悬一线,几次时代大动作下,所有人的速度与激情在疯狂运转,极速消耗。

而到了《深度对话》那不肯明说的设定,那精神病与演员、导演真假难辨的,共同合谋的故事,一个关于身外身,梦中梦的故事,以及那个模糊了电影与现实边界的窗口,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观戏与演戏,实则难分彼此,特别是在香港,因为电影与香港,根本是不可切割的组合词。

香港人爱电影,而香港电影也代替着他们来表达。

所以这里似乎预判了香港电影与香港人仍然要面临一个大梦难醒的未来。

林岭东的故事里那个脾气暴躁的老头也不动手打人,只是叫儿子把音乐关小一点,这是老人家的无奈与达观。

城市发展抛弃了他,而当想象中的父亲说你小时候这里都是海时,他的固执显得可笑而局促,他是无数老年人的影子,他的无奈与日俱增,他的豁达十分有限。

林岭东在说,大家都是这个样子。

怀旧也好,恋家也罢,我们都有时代的局限性,都会成为那个迷路的老头。

 4 ) 一点记录

7个故事里,除了把许鞍华和谭家明对调一下以外,越靠后的就越让人喜爱。

徐克🐮,我笑得差点从椅子上翻下去,福柯梗和新浪潮梗太强了。

精神病人和医生的身份反复对调,最后导演与演员身份的对调,“再看已是戏中人”。

说着不玩新浪潮,下一幕就开始打破第四堵墙。

而且,胶片居然也能拍出这么清晰又带点未来感的画面吗?

林岭东的部分是胶片感最强的,因为叙事反复穿插,一开始没搞懂人物关系,看到最后反而觉得这个讲述方式很有意思。

因为不懂股票,看不太懂杜琪峰的部分,但也挺好的。

袁和平的部分,一开始我捏着一把汗,以为又是祖孙互相不理解的戏码,没想到祖孙互换食物和生活技能,竟然意外的温柔可爱。

前面三位导演的就比较一言难尽了。

谭家明的色彩是好看的,但是,青春片,对我个人来说太肉麻了,虽然也挺真实的……许鞍华的部分很温柔,就是故事比较陈旧。

我很喜欢写信的那个片段,颇具诗意,“昙花一现,这个词让我想到松柏长青。

”总觉得马赛的这个角色是在模仿张曼玉的阮玲玉。

总体来说,感觉最让人感动的是导演们的态度,虽然他们在回望过去,但是对于现在和未来仍然非常尊重,感觉像一部寄语青年人的回忆录。

忘记是哪个部分里用到了吉他指弹版的《似是故人来》,啊,我太喜欢这首歌了!!!

有趣的场外瞬间:第一次参加在剧院用腾讯会议开展的首映礼。

孙红雷一直在表白徐克,be like:“我太爱你了”。

 5 ) 香港一直在那里

洪金宝的《练功》太简单了。

确实不应该放在第一位。

我只能给一颗星。

但话说回来,把《练功》放在了第一位,还是有那么点向一代人致敬的意味。

许鞍华的《校长》延续了许鞍华一贯的作品特征:虎头蛇尾。

如果把《校长》分为两个时间段,那显然“过去”拍的比“现在”好,“现在”拍的不好,一个是气质不行,另一个是整部短片的“底”不行。

吴镇宇的老年阶段,演的也不是很好。

整体三星半肯定是没问题的。

谭家明的《别夜》可能有些小毛小病,但完整性、氛围感、对初恋和初夜的怀旧感,以及最后的殉情暗喻,算是可以撩拨到人的内心深处。

即使谈不上悸动,也一定会令人“想起”点什么。

四星半是没问题的。

袁和平的《归》中规中矩了。

至多三颗星,也应该是三颗星。

给到2.5,又确实少了点。

杜琪峰的《遍地黄金》,是我最喜欢的。

五颗星。

第二场戏,他们三个人在马路对面一站,等于摆出了杜琪峰三个大字。

林岭东的《迷路》,玩的是一个时间线剪辑。

实际上没啥作用。

和《练功》不相上下,写到这我都想给《练功》再提一颗星了。

徐克的《深度对话》是非常娴熟且纯熟的小品,值得五颗星。

这样一平均,我的分数是3.42857143分。

 6 ) 《别夜》Tender is the night

第三个小故事内容实在丰富。

青春伤痛文学,非常文艺。

多处引用济慈John Keats的《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想起《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曾经说:“初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我会承诺很多,实现很少,我们会面对面越走越远,肩并肩悄然走散,你的眼泪都烫伤我的肌肤,对不起,我爱过你”。

还想起来焦仲卿和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到了最后,男女主为了避免分离,为爱殉情…男:记忆是最丰富的时间,唯一真实,现在亦包含于记忆,根植于泥土的,到泥土必须回归女:来到我身旁,依山偎海,来吧,我是山,我是海,我是你要的一切,我依偎着你,你就回到古昔的梦男: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ay hairs,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And leaden-eyed despairs,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BGM:《深夜港湾》歌手:甄楚倩夜已在变幻 像钻石灿烂 但也这么冷看千串霓虹泛起千串梦影着这港湾何故泪却凝在眼沉默里 终于一声慨叹你快将消失 消失去 去了未会返路已是有限 愿每步放慢 莫太早分散再请你逗留请将这片梦拥在臂弯如缺乏你难习惯 难习惯身边千般冷眼听听北风声多么冷 快收紧些你臂弯长裙随急风飞舞似浪漫却在别时人渐散黑色丝巾风中牵满寂寞 荡落这港湾陪霓虹千盏风里我独站远望渡轮随浪去身边的呼呼北风已经不感觉到冷今晚最冷已是我心间女:青空凝视我,我观照夜,夜观照悠悠与无极合:集中感觉于顶梢,听夜的呢喃男:梦幻不易把握,有梦幻把握我,我和你飞翔在梦中女:Away! away! For I will fly to thee, 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 pards, 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 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男: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 To cease upon the midnight with no pain, While thou art pouring forth thy soul abroad. In such an ecstasy! 女:岛上岛上,我欲久居男: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女:爱情自午寐醒来男: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女:今夜是一个动人的夜男:Fled is that music:--Do I wake or sleep?https://3g.163.com/news/article_so/FKDQFRHQ0521E65Q.html

 7 ) 短评(加长版)

#启明会观影节#4/10。

好糟糕的企划。

虽然是用菲林拍的致敬菲林的电影,但这美术置景也太拖后腿了,一点没体现出菲林的美感,再配上几个明显巅峰不在的导演,这电影多数时候都让人看不下去,唯一比较好的就是片头(片尾)曲了,说句不好听的,这种娓娓道来的歌声比故事本身更能打动人。

几个故事硬分档次的话:强一档:《别夜》《深度对话》时隔多年,谭家明和徐克还能以新浪潮的思路来拍电影还是挺好的,虽然二十多年过去手法已经见怪不怪了吧。

弱一档:《练功》《校长》《回归》《遍地黄金》《迷路》洪金宝和许鞍华拍的是私人回忆,但限于篇幅,略显无味;袁和平、杜sir、林岭东拍的是时代变迁下陆港英三重身份的迷离,但有一说一,尺度不够,观点也有点老套了。

另外,关于退出的吴宇森,即使真能参与,影片质量也不会有提升,而很多人yy的王家卫更是不可能,墨镜要比他们晚一些。

其实余允抗或者方育平如果还在拍电影的话是适合补位的,可惜这俩昔日新浪潮大将脱坑太久了。

 8 ) 属于香港电影的时代,终究只能怀念了

今天呢,讲一下这部《七人乐队》,真的,刚看完这部电影,我总感觉我没有资格对这部电影评头论足,但是作为一个资深的港片迷,我一定要讲一下

《七人乐队》海报首先,这是由七个故事组成的一部电影,是由洪金宝、许鞍华、谭家明、袁和平、杜琪峯、林岭东、徐克七位香港著名导演联合执导的电影,叙事手法与《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电影相同,很多人误解了这部电影,都以为这是一部励志电影,包括我看这部电影之前也是,以为这是一个由七人组成的乐队,就连我自己刚开始看,都以为进错影厅了,片名叫《七人乐队》,其实这部电影与“乐队”没有任何关系,但也不能说它偏离主题,并且我认为名字起的很高明,之所以这么起名,我个人分析了一下,“七人”当然指的是七位导演,他们组成的团队,可以比喻成一个乐队,而他们联合执导的这部电影,是一首歌曲,七位导演分别是演奏这首歌曲的乐手,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共同奏出独属于香港的时代乐章,所以这么一分析,《七人乐队》片名起的一点也不偏离主题,并且很符合,很高深。

那么话不多说,现在我开始分析这七个故事。

《七人乐队.练功》剧照第一个故事《练功》,是由洪金宝老师执导的,电影中很多地方都是洪金宝老师当年在香港习武的真实经历,他与成龙、元华、元奎,元彪等七位师兄弟,当年在师父于占元严格监管下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功夫,后来京剧逐渐边缘化,于是投身影视行业,也有了七小福之称,1988年罗启锐执导了《七小福》这部影片,也是他们真实经历,当年是洪金宝老师饰演他们的师父于占元,而这个故事师父这个角色变成了洪金宝老师的儿子洪天明先生,所以说刚看到第一个故事时,我是很惊喜的。

虽说严师出高徒模式的旧时代风俗或许已不适应当下社会,但是现实生活当中这位师父的教导没有白费,培养了这几位电影人,着实实为香港武侠、动作片培养出大量武行和动作指导,《练功》的意义就在于此。

《七人乐队.校长》剧照第二个故事《校长》,是由许鞍华老师执导的,她也是整部影片唯一的女导演,她讲述了由吴镇宇饰演的校长春风化雨的故事,正如她本人一样,《校长》这个故事的气质温婉而儒雅。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个年代的生活朴素,师生情也有着淳朴的人情味,一位执笔忘饭的校长与善良淡雅的王老师,让一座天台学校成为童年岁月里最温暖的家。

确实,在那个年代学校的生活就像家庭一样温暖,老师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都像亲人一样对待彼此,但与如今的校园生活相比,我又感到充满讽刺,至于为什么,也只有我们这一代人能感受得到。

《七人乐队.别夜》剧照第三个故事《别夜》,是由谭家明老师执导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对香港年轻情侣在“移民潮”的历史背景下,被迫离别的爱情故事。

因女方一家移民海外,不得不面对去留的选择和离别的伤痛。

片中,这对恋人在离别前夜,用诗歌、照片、情歌交织成甜言蜜语,天一亮,他们却要各奔东西,劳燕分飞。

一首《深夜港湾》的出现让人听着十分悲哀。

《别夜》是一曲诗意的骊歌,通过这曲骊歌,反应了普通人面对时代浪潮下的命运的抉择。

然而,短片最后所隐藏的恐怖片式的留白和暗示,又为这场不舍的别离蒙上一层极端的悲情色彩。

也体现出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淳朴,对爱情的奋不顾身。

《七人乐队.回归》剧照第四个故事《回归》,是由袁和平老师执导的,袁老爷子作为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动作指导,并没有选择动作电影的叙事框架,而是将功夫作为影片的线索,通过《回归》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故事,当中孙女离开的时光配乐用的是张伟文先生的《别了,亲人》,给人带来不少感动,在袁老爷子看来,家庭总会充满矛盾与分歧,尤其是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的隔阂,老人总是传统死板的思想,而年轻人是自由开放的思想,但是如果互相体谅与包容,所有隔阂都能化解,《回归》正是这样一部关于亲人之间分歧与和解的故事。

并且《回归》也是在1997年“明珠回归”的时代背景所阐述的故事。

《七人乐队.遍地黄金》剧照第五个故事《遍地黄金》,是由杜琪峯老师执导的,这个故事讲述了2003年非典前后,大时代下三个小市民的发白日梦,三人经常讨论投资大计,妄想一夜致富,但总是错失发达机会。

这个故事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讲很难理解,主要是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民间炒股十分活跃,作为导演的杜琪峯也不能免俗。

杜琪峯老师的叙事手法还是像之前对于警匪片悬疑片那样,但是对于这个角度来说却不显突兀,并且很有真实感,这也可能与杜琪峯当年亲身经历有一定关系,这个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自己了解一下。

《遍地黄金》主要想体现的是香港在回归之后的时代变迁,对于上一代的香港人来说是很有回顾意义的。

《七人乐队.迷路》剧照第六个故事《迷路》,是由林岭东老师执导的,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任达华饰演的老人在英国多年终于回到香港,与龚慈恩饰演的妻子和林宇轩儿子团聚,当他拿着旧照片在香港街头追忆过往时,熟悉的地标建筑已被拆除,自己也迷失在高楼林宇中,最终在公交车撞击中死去。

中间有一段他回到家乡后美好的想象,主要体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个人只有在老了才能体会到家乡有多么重要,其中有一句话特别好“比香港好的地方很多,但都没有我对家乡的这份感情”,这个故事聚焦时代记忆,展现出香港几十年间的沧海巨变,抒发了对时代变迁的无限感慨。

《七人乐队.深度对话》剧照第七个故事《深度对话》,是由徐克老师执导的,徐老怪将视角放在未来,通过一场“特殊”的对话,思考了电影人自我身份的问题:某所精神病医院正在进行一项精神分裂的研究,四位参与者投入忘我表演,误将自己认作很多香港名人,我是谁”的问题困扰着所有人,最后已然分不清真实身份。

虽然故事荒诞幽默,与前几个故事比较显得格格不入,但是也讽刺了一种社会现象,几位职业不同的人互相看着都觉得对方像个神经病,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自己的职业不顺心或是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而感到精神疲惫,也都被“我是谁”的问题所困扰着,讽刺的是人性最大的问题就是认不清自己,我们也应该反思,你认清自己了吗,如果连自己都认不清,还能怎么把生活继续呢?

所以《深度对话》主要讽刺的是人性,也让整部影片有一个完美的谢幕。

这部影片的演员都基本是我们熟悉的“港星”,演技自然不用说,陪伴我们度过童年的“香港导演”们对于故事的剧情设计与结构运用的都十分巧妙,剪辑与配乐不仅与剧情相吻合,并且特别符合香港电影的独特韵味。

其实这部影片几乎蕴含了港片所有的情怀,但绝不是卖情怀,而是用自己独特的风格来表达情怀,其实如果不是港迷的朋友不建议来看这部电影,因为你看着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对于我这种老港迷来说,这是一部清新、自然、写实的文艺电影,使我不仅感慨岁月的流逝……总之,为香港电影加油,为中国电影加油!

(值得一提的是,林岭东老师早在2018年12月29日就去世了,所以《七人乐队》这部电影早在那时就已经开拍了,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上映,林岭东老师都没有看见,只能说感谢林岭东老师对香港电影以致于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

 9 ) 像七个电影学院的学生完成的命题作文

洪金宝《练功》65分/100分情绪用动作而不是对白来展现,节奏很欢快讨喜,作为第一个短片能一下子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一下子回到曾经香港电影动作片时代的辉煌。

(不过这个很像影视学院的毕业设计。。

)许鞍华《校长》 60分/100分只能说中规中矩吧。。。

校长和女老师关爱学生,学生长大后去看望和祭奠老师,虽然情感很真挚,但是看的还是有点尴尬,我后面思考这种尴尬感是从何而来,可能是剧情过于老套,看到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P.S感觉校长和女老师之间是有一点暧昧而意难平的情愫??

) 谭家明《别夜》 65分/100分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对这个故事很能感同身受,演员们的表演没话说,情绪确实表达得很到位。

俩人的极致拉扯很纠结,明明相爱,又偏偏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伤害对方,在伤害的过程又表达出情爱,看的我有点憋屈。。。

两个人在房间里面读诗,中英文夹杂的时候,那个场面让我想起来学校搞的诗朗诵活动。。。

袁和平《回归》65分/100分爷爷和孙女之间的互动很有趣,就是后面我有一个疑问,经常锻炼身体并且长期习武的爷爷为什么仅仅过了三年,身体就坏成这个样子了?

杜琪峰《遍地黄金》80分/100分观影之前听说这是拍的最好的短片,对它有很高的期待,它确实在七个部分中算是不错的了,因为其他很多短片的故事,把它换一个年代,换一个地点,它其实也能发生,并没有太强的时代性。

但是杜捕捉到这个时代最代表性的符号是什么,把它强调和放大,《遍地黄金》的时代感就特别强,以小见大的功力深厚,非常能反映出来千禧年代人们的精神状态。

林岭东《迷路》75分/100分父亲用旧时的回忆和今日香港的场景进行对比,迷失在街头时的几个镜头代入感十足,可以说是第一视角沉浸式体验迷路感。。。

父亲赶路遇到了车,下一个镜头就是帽子飞起来,我当时还以为父亲被车创死了。。。

旧的地方在拆除,新的场景在重建,旧与新之间的变迁给故事带来张力,《迷路》是七个短片中反思性最强的作品。

徐克《深度对话》70分/100分说实话,前面病人和精神病医生的对话我感觉很吵,有点聒噪了,也不是很能get到笑点。。。

后面医生和病人的身份发生对调时我感觉这个故事有点意思了,再后面出现了两个观察者,剧情又发生了反转,这个像套娃一样的结构开始让我感到惊艳,很不错的鬼才作品。

 10 ) 从前,现在,过去已不再来

《练功》像小学生日记,洪金宝最后的露脸总结也很难让人感悟出光阴似箭的主题;《校长》算是差中选优之作,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若有若无的禅意相得益彰。

“大地上,更多的花草树木,不都是在自生自灭么。

不管人们看不看得见,昙花总要一现。

”《别夜》还是别了,真的耶不起来。

全程快进,既不理想也不现实的虚无爱情,实在浪费胶片。

《回归》八爷和元华确实收割了一波情怀,女主角也是全片最好看的,故事几乎白描,主题模糊。

《遍地黄金》难道杜sir也是大时代的粉丝?

《迷路》最怀旧,浓浓的乡愁和不舍的依恋在时代的洪流中不知所往,更添哀伤。

《深度对话》最放飞自我,徐导力所能及地把自己的圈中好友都”黑”了一遍。

总体而言很赶工,非常拉胯,莫名其妙,难以下咽。

要不是去年就开始关注,很难相信这是香港七位大师的联合作品。

七个年代几乎看不出区别,感叹光阴、歌颂平凡、阶级爱情、爷孙亲情、思乡、辩证,主题零散,庞杂不一,导致影片定位相当模糊,搞不清究竟是想表达对往日荣光的追忆,还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又或者单纯只是七人忘乎所以的自我弹唱?

《七人乐队》短评

不会真是拿胶片拍的吧?有点浪费……

4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较差

你那张旧船票,说啥登不上我这艘破船喽。。。

7分钟前
  • 当局
  • 很差

八爷和林岭东所拍是最动容我的两段,除了大命题“缅怀”,两老的镜头还裹挟着一层“不得已的孤独”。或因八爷最年长,而林岭东当时已风烛残年,心境上都不约而同地发出相比其他五老更显目的“知天命”的喟叹。儿孙移民后,元华独自一人吃面,轻抚先妻灵牌;龚慈恩扬灰哭别先夫——孤独到了深处,便成了难以抑制的颤抖;生命来来往往,离别属必然,珍惜遂幸福。不过,八爷最后为点题,亦乐观些,选择交出了HE的答案。除此之外,老爷的“痴孖筋寓言”因太过鬼马而尤为突出。谭家明最文艺,也是唯一在镜头语言与情绪上做到拥吻时代的一位。《深夜港湾》一响起,整个人瞬间坠入酥麻里。无声来电隐喻大陆,催促港英分袂。杜Sir最稳,劝大家活在当下,因为“有好多嘢都好似街边卖嘅糯米鸡咁,係一早整定嘅”。阿Ann和三毛则是私家回忆,是日记和作业。

12分钟前
  • 在下三水
  • 推荐

《别夜》文青逼格的终极浪漫,氛围感一绝。尤其是那个梦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甚至将爱情变得诡异诱人起来。《迷路》新与旧文化的直接碰撞,绝不妥协的坚守,回溯过往唯有感人的亲情作为联系的纽带,继续快乐的生活下去。《回归》温馨好看的爷孙故事,元华那几下招式瞬间让我回忆起热爱香港动作片的原因,故事看的真的很舒服。《深度对话》徐克竟然完全不念旧,岁数根本抵挡不住孩童般的奇思妙想,几个视角切换的很有趣。《校长》记忆里的那份美好昙花一现,王老师就像照片里那样端庄、善良、美丽。《遍地黄金》虽然视角的空间小,但却能以小见大的反映出香港人典型的特点和经历的事情,可故事对个人来说却不喜欢。《练功》看电影迟到了5分钟,但完全不影响剧情,拍的很“老实”,也许这也就是洪金宝先生最真实的写照吧。

16分钟前
  • 扶不起先生
  • 推荐

谭家明4 杜琪峰3.5 许鞍华2 徐克1.5 洪金宝1袁和平0.5林岭东0.5

1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较差

万柳华联深夜场。确实都是“小品”,可小品也是见水准的。杜的一节最好,毫无争议。但深夜场散去后走出死寂如废墟的商场,经过一对璧人在停车场拥吻,以前记忆里漆黑崎岖而要加倍小心的巴沟路,如今白灯如密林,亮如白昼,恍惚间觉得和《迷路》有些共感。各篇最要命的问题是布景,《校长》胜在景够真,情感就真;《练功》景太假,只能看看翻跟头了。

24分钟前
  • 就很能激发人的
  • 推荐

釜山电影节开幕作,又是为中国电影骄傲的一晚,片中的香港更像我们最熟悉的90年代港片中的香港。

28分钟前
  • 🌟夏 夏 🌟
  • 力荐

With K. / 几乎每部短片都在做时间的组接,从历史时刻链接的当下。《别夜》与《迷路》两部恰巧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本地时间是否已经停止了,后续的公元纪年只是一种时间的幻像?

29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1950-2030,越活越苦的八十年。七个导演是不是商量好了,水平咱可以参差,但调子得唱齐了。

3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该打分不针对谭家明的短片,谭家明的短片应该单独拿出来建一个词条,我可以打四星。剩下的除了最后徐克的结尾,都尴尬通俗到令人窒息,看的还是国语版,窒息加倍,关于移民关于回归关于港人的迷茫都没有真正讨论,符号化一下就往人脸上砸。徐克的结尾是有趣的,但与其说是拍的好,不如说是无可奈何解构了整个电影,让前面看起来不至于像命题作文一般蹩脚。由此看来谭家明是这里唯一守住香港新浪潮底线的导演了

35分钟前
  • 癫狂莴苣
  • 较差

电影完成度很高,每个导演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回归对香港人的影响,大时代的变迁对小人物的影响,跟着导演的视觉穿梭回那一段时光,一句句充满沧桑的台词都道出时代的巨轮在前进的过程中对香港带来的改变。

36分钟前
  • 豆友j9VQmGccZc
  • 力荐

不功不过的命题作文,但导演的个人风格还是能看出明显差异,别人都在客客气气的讲传承忆往昔,老怪和老杜则一针见血的指出香港的本质是遍地疯子和遍地黄金,癫狂和敢想才是香港的本色,大时代里的香港才是真的香港。

40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还行

杜琪峰尤其好!疫情、卖楼、隔离、炒股、茶餐厅……许鞍华拍的是传统左派学校吗?谭家明拍的老情色了……

44分钟前
  • KuningTelur
  • 推荐

个人最喜欢谭家明《别夜》,欲望、绝望、爱情及毁灭倾向构成“第一次/最后一次”的爱恋,但符号太多,私以为若能适当删减,突出歌曲和最后一首诗会更好;杜琪峰《遍地黄金》则可称整体最佳,“沙士”一段很难不令人联想现实,大时代下个人如浮萍;徐克《深度对话》有种玩儿嗨的感觉,“张曼玉是演员,但要当导演也可以”真的求生欲很强(当今在网络世界说话也得如此);林岭东《迷路》、袁和平《回归》都绘出港人乡情图景;最不喜欢许鞍华《校长》,不知道是要表达什么?要不改名叫《校长和英语老师》?感觉我打开她作品的方式不对,上次看她居然是看《第一炉香》😅

47分钟前
  • 猛喝怡宝纯净水
  • 推荐

没有特别出彩的

50分钟前
  • 豆友1174140
  • 还行

网络股跌沙士楼,咖喱猪排直通车;糖水竖桌王老师,昙花一现书生言;故土指路异乡客,祖屋摇滚亲子情;钵仔糕换麦当劳,宝塔饼渡千年虫;空屋绿墙拍立得;习武摸鱼硬功夫;许鞍华,你是徐克吗?……香港新浪潮一代重归初心的人生第三幕,简单而浪漫

52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你是?”“我是许鞍华!”“她是女导演啊”“怎么你瞧不起女导演?”“你到底是谁?”“我是张曼玉”“你是?”“我是杜琪峰,我也是林岭东”“杜琪峰和林岭东怎么会是一个人”“杜琪峰和林岭东就是同一个人”“你是谁”“我是吴宇森”“你当这是在拍电影?”“对啊,我们在拍七人乐队”“我们要用胶片拍一部电影”“你是?”“我是徐克”。

55分钟前
  • 呐呐呐
  • 推荐

洪0.5许0谭4.5袁1杜3林0徐2。洪金宝喝几斤白的,跟后辈讲当年多能吃苦,说到兴起时还拍桌子;许鞍华在菜市场找几个人念剧本;谭家明的《花筐》,一首挽歌;袁和平买汉堡包,不喜欢吃肠粉?小学一年级写看图说话?杜琪峰一般;林岭东,数码相机档案没了,你人没了;徐克像被强行拉来的,没东西可编。

60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较差

最好的当然是杜琪峰《遍地黄金》,在几乎所有人都在伤春悲秋地追忆香港往日时光的时候,只有他批判性地指出「遍地黄金」的背后是浮躁,短视与盲目,被时代潮流裹挟的普通小市民,吉他版《似是故人来》好听;其次是谭家明《别夜》,借移民潮中被迫分离的青年男女讲扑朔迷离的城市前景,配合美术,配乐与念白,勾勒出朦胧疏离的年代感,但表演有点拖后腿;徐克《深度对话》作结恰如其分,北上后难得一见徐克「老怪」的一面;许鞍华《校长》延续了《桃姐》式烟火气,但在她作品序列中只是中下水准;林岭东《迷路》尽管保留了他「爱报地名」的老港情怀,但叙事太过割裂,与感慨沧海桑田的情感基调并不吻合;袁和平《回归》是最为直白的命题作文,至少还算无功无过;洪金宝的《练功》全场最差,拉两个儿子拍个缩水版《七小福》完全是应付了事。

1小时前
  • Mr.Graceless
  • 较差

有点垃圾

1小时前
  • 抵黄高手阮春强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