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部烂剧我连一集都没看过,在头条上看了俩三个短视频,一个是俞灏明和太子关于神机营的剧情,俞灏明一个坑爹直接把我崩晕了,请问“坑爹”这么时髦的词语在明朝就有了吗?
还有一个视频是朱棣训斥三个儿子那段,太扯了,皇上竟然叫自己的儿子这爷,那爷?
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从古至今都特别崇尚一个“礼”字,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管礼法的高官,尤其是庙堂之上不同于民间更加注重礼仪,礼节,相互间的称谓也是非常严格的!
这部烂剧白瞎了这么多老戏骨,可惜了俞灏明的演技了!
编剧太脑残了,这部烂剧真是烂出了新高度,还成天在头条上打广告,养水军,豆瓣给你评0星
说实话我挺佩服敢拍《大明风华》这个故事的导演。
明朝历史可是出了名的复杂,能在厚厚的《明史》里揪出孙若微这么个人并以她为线索人物进行叙事,是很独特的角度了。
做为线索人物来说,孙若微这个人物太合适了。
第一,与清朝的孝庄、慈禧相比,她的名气并不大,这就给了作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第二,这个人物确实经历了明朝的五代帝王,当然这也实在是因为朱高炽和朱瞻基这对儿父子短命,但这却给了孙若微一个宏观见证整个历史的机会。
一个人的一生,竟然经历了靖难之役、迁都北京、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英宗复辟… …这是何等的波澜壮阔啊!
首先吸引我看《大明风华》的其实是汤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她的第一部电视剧。
但当我真的追完十几集,发现更吸引我的部分反倒不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啊爱啊什么的,而是这几个男人之间的亲情。
朱棣祖孙三代之间的相爱相杀非常有趣。
曾经有人评价说,朱棣父子之间,是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
朱棣看不上自己那个不良于行的胖儿子朱高炽,但又对脾气秉性和自己很像的二儿子朱高煦心存芥蒂。
朱棣自己的王位也是靠靖难之役得来的,这些既定事实都给了朱高煦一些希望——既然继承王位的不一定是嫡子长孙,那我朱高煦为什么就不能取而代之呢?
然而对于朱棣来说,所处的位置不同,立场就不一样了。
尤其是朱棣这种篡位而来的皇帝,对于篡位这种事是最忌讳的。
在历史上,宋太祖也有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作为一国之主,最怕的当然也是自己的部下、子孙,也有样学样地来一出黄袍加身。
一来朱棣担心有人会动摇皇权,二来朱棣深知这样得来的皇位也付出了极大代价。
当然朱棣心里还有第三个原因,这一点在剧里也表露得很明显。
在朱棣看来,他心里觉得真正可靠的继承人其实是朱瞻基。
这有点儿类似于传闻康熙选择雍正是因为乾隆,皇帝为了长治久安,选择了孙子的同时,也忍受了平庸的儿子。
这种戏剧性的描述未必属实,但这种说法对于小说家、剧作家来讲却是非常有趣的设定,可以从中衍生出很多有意思的情节。
电视剧颇花了些笔墨来描述朱棣父子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手法上非常生活化。
私下里,他们“你、我、爹、儿子、咱们爷们儿”的叫着,摒弃了那些“朕、父皇、儿臣”这些文绉绉的称呼,他们之间,就像市井人家的父子兄弟在拌嘴吵架。
这种生活化的描述真实吗?
尤其是这些市井人家才有的称谓,放到帝王家不违和吗?
可以说,在这个历史时间段,这种表达完全没有问题。
如果我们翻看史书,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伟大帝王,朱元璋与朱棣父子之间的各种批阅其实都是大白话,接地气得很。
虽然贵为天子,但作为帝国的一代目和二代目,他们戎马一生,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时间去培养什么皇家礼仪。
尤其是朱元璋,讨过饭,做过和尚,一朝成为天子,也绝对“不忘初心”,就惦记着那口珍珠翡翠白玉汤。
而在军营里长大,随着朱元璋一道打天下的朱棣,一口一个咱们爷们儿也合情合理。
要说那种讲话文邹邹的“贵族气质”,那还得是朱允炆、朱瞻基这样的,从小长在宫中,在博学鸿儒的熏陶与教育下长大的王子王孙们才会有。
所以,在我看来,朱家三代人的生活化场景,恰巧赋予了这部剧真实感、历史感,同时也摆脱了宫斗剧、大女主剧这样的标签。
而这段故事也比较符合我所了解到的史实,历史上的朱高煦,作为藩王早就应该就藩云南,然而他迟迟不肯离开南京,就是为了争夺太子之位。
到了后来朱瞻基登基做了皇帝,朱高煦学父亲朱棣,叔叔造了侄子的反,最后又被镇压,这恐怕也是朱家后代难逃的宿命。
我相信,随着电视剧故事的发展,这些情节我们都会看到。
但具体情节会怎样推动?
人物动机会怎样呈现?
这些我相信我们都会在将来的剧情中找到解答。
如果我们追求的是那种完全按照史书照本宣科而来的所谓“历史正剧”,那历史书早已经给我们剧透得一塌糊涂了。
历史有90%的东西是确定的,但历史真正的魅力其实就在于那未知的、不确定的10%,而这也正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最有魅力的地方。
历史已经写就,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也早已注定,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命运的终点的?
结局是已知的,但这个过程是充满悬念的。
你可以说它是“戏说”,但这样的戏说,我觉得是合理的、有趣的、值得看的。
服饰问题太多了,就拿下面这张图来说吧。
皮弁服搭配翼善冠,而且翼善冠上面还有帽正,可以说最最基本的明朝服饰基本功都没有做到,这部剧的服饰完全不及格。
明朝服饰科普资料现在这么多可你连抄都不会。
《女医明妃传》至少还会抄虽然错误也有但都是细节问题所以可以勉强及格,但这部剧完全是0分。
比较靠谱的明朝服饰推荐央视拍的《海龙屯》最后笔者想说,明朝离现在不远,皇家服饰的样貌有紫禁城里留下的明朝孤本书籍《明宫冠服仪仗图》,里面有皇帝、后妃、官员的服饰细节介绍,且都有插图,不同时候该怎么穿都是很清楚的。
你们不要随便乱发明一些不知所云的服装好吗?
你再不济也完全可以照着近年来的科普书籍《Q版大明衣冠图志》抄,不要自己发明了一堆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衣服还说是明朝的。
第一集孙若薇和胡善祥是亲生姐妹的设定像极了《芈月传》《锦绣未央》,接下来就等着女二嫁给男主,男主念念不忘女一,女二黑化,女一真善美白莲花,女一女二撕逼,女一得知女二身份又大义灭亲,男主用情专一温暖守候的狗血剧情吧。
编剧和服装的历史知识真的是太匮乏了:服化道与明朝不符,礼部尚书领锦衣卫都指挥使这种不伦不类的官职差点笑掉大牙。
尤为搞笑的是,电视剧还出现了这么一幕
编剧你是有多脑残?
靖难之役的后代脱离贱籍是三百多年后雍正干的事儿,什么时候轮到他朱瞻基了?
如果是真的,朱棣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了,非得一巴掌呼死这个傻逼孙子不可:你爷爷去世才几年啊,你就为了个小媳妇打我的脸?
一代帝王明宣宗,就特么让编剧给写成了杰克苏,编剧,你要脸吗?
别的还好。
就是听这些皇子们 和皇帝日常对话 老大老二老三 爹来爹去 一口一个老爷子 爷爷 的喊的那么接地气。
听着那个尴尬啊!
不是应该叫父皇或者父亲吗?
这些皇子皇孙仪态举止和台词,还有说话语气哪有一点皇亲贵族的样子啊?
总是闻到一股浓浓的渣土味儿。
怎么看着这帮人感觉像是《乡村爱情》的演员们跑到皇宫里演戏去了。
而且那个胖太子和赵本山真的也太像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姑且叫做紫禁城里的《乡村爱情》吧!
“孙贵妃体态妖娆,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
百般取悦上意,几把这位宣宗皇帝,玩弄在股掌中。
”在《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中,蔡东藩如此评价明宣宗孝恭孙皇后(明宣宗登基时,孙是贵妃,皇后是胡氏,后胡被废,孙成了皇后)。
在涂改了孙皇后的出身(本是永城县主簿之女)、籍贯(本为山东人)和履历(年幼时便入宫),肇赐嘉名(变成孙若微)后,再带上一口宝剑,将谈恋爱、谋杀和治国三重任务集于一身,便成了《大明风华》——一部“侦探+古装+穿越”的奇剧。
它融合了几乎所有能想到的、当下的电视剧流行套路,并将它们的缺点全部继承下来。
《大明风华》试图重新评价“蟋蟀皇帝”朱瞻基(朱亚文饰),并将明代初期治理的主脉捏造成“明成祖—明宣宗—孙皇后”,可创作者们无法指出三人的共同治理思路和风格,只好一律套上关心民瘼、维护稳定、反对阴谋、当机立断、顾全大局之类套子,从而又回到忠奸之辨的旧逻辑中——用对人,国家兴旺;用错人,国家危殆。
不必绝对否定忠奸之辨,但它是用简单思维来图解复杂历史,由此揭示出来的东西远不如它遮蔽的多。
可问题是:“民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有何难懂,为什么历史上的好皇帝却如此之少?
难道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
任何治理都建立在具体条件之下,明宣宗能取得一定成就,因为他利用了被长期打压的政治资源——文官集团,而且找到了控制文官集团的办法,即强化内官系统,予以制衡,但这也为明朝后来的衰亡埋下两大隐患。
所谓“仁宣之治”,并不是好人战胜了坏人,而是理性设计与操作的结果,并未超出传统治理的框架。
《大明风华》自称“历史正剧”,却刻意回避这段历史运行的真实逻辑,只好在翻案、奇情、宫斗、阴谋上下功夫,则在细节上再用力,服饰与场景制作得再奢华,演员表演再努力(应该承认,剧中王学圻、朱亚文等人的表演非常出彩),依然难脱虚假二字。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大明风华》上线后,如此多的观众指责其中的细节失误。
其实,历史剧是艺术,不是学术,有些瑕疵并非不可原谅。
比如朱元璋的形象,既然在古代肖像画中存在较大差异,则电视剧选择其一也无不可。
再如片中出现了朱棣率军攻打南京城的“安定门”(并无此门),也可解释成艺术处理。
又如在服饰、礼仪中出现了较多错误,特别是忽略了明初胡服、胡礼风行的大背景,亦无需以专业标准来批评。
观众对《大明风华》如此苛责,恰恰是因为:该剧主题过于薄弱、平庸,给人以强烈的虚假感,而普通观众又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只好揪住细节,吐槽不断。
应该承认,《大明风华》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一定功夫,但主题立不起来,细节经营就变成了贴片——创作者把自认为有趣的东西放进来,以转化观众们的注意力,进一步扩大了虚假感。
在片中,孙若微(汤唯饰)在回答朱棣问题时,竟然高谈“大明土地虽多,却没有一寸是多余的”。
在为朱棣挡住暗箭后,孙若微竟然像中枪一样,做了一个豪华的180度大转身,准确投入朱棣怀抱中。
更过分的是,孙若微还将过度做作传染给了洋人,她率领洋士兵成功混入天牢救人,离开时,那些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竟排成两列,用英语高呼“left—right—left”(相当于汉语队列口号一二一),扬长而去……此时利玛窦还没来中国,秦淮河上洋人们竟已能狂饮、胡闹,更别说近代英语直到16世纪才进入发展期,出现了英王詹姆斯钦定《圣经》英译本和莎士比亚戏剧,此时朱瞻基已去世上百年了。
为了让细节贴片闪闪发光,《大明风华》把倭寇、西洋人、火枪之类“爆点”统统塞了进来,结果却弄巧成拙——卖弄太多,出错的可能性也多。
观众确实很少注意到主题上的缺陷,但细节缺陷被放大,亦属得不偿失。
相比于历史基础知识不合格,《大明风华》的故事知识却能拿高分——将亲姐妹(孙若微、胡善祥)设计成从小分别,一起进入皇宫,先后当上皇后;赋予她们反思能力,拥有现代独立人格,却投入最传统的宫斗中;为争皇位,霸道总裁与老实人、阴谋家和狠人的博弈,再度被搬进了明宫中;为增加紧张感,一群“靖难之后”组成的刺客在京城四处招摇,成功将朱瞻基牵扯到三角恋中……这些构思都很专业,只是在不同剧本中已被用滥,组合到《大明风华》中,“风华”遂成杂货铺。
“轻视主题,重视细节技术”,这是当代创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仅体现在《大明风华》中,在电视剧领域普遍存在,也不仅体现在电视剧领域,在小说、诗歌、舞蹈、绘画等领域中,也是广泛存在。
一方面,现代社会表达意见的渠道更多,呈现出众声嘈杂的面相。
艺术作品已很难开启新主题,即使开启了,也很难得到受众的积极回应,给了“为艺术而艺术”“增加专业度”更多的空间。
只是“专业度”往往会抵消“创造力”,而缺乏“创造力”,作品只好围绕娱乐性、刺激性做文章。
另一方面,现代化是一个日渐脱离历史智慧、历史逻辑的过程。
过去500年间,人类生活发生了剧变,古今之变的效果远远大于历史沿革,这使现代人很难从历史中找到自我定位,产生出戏谑历史的情绪。
遗憾的是,这份情绪得到了资本加持,《大明风华》等只能投其所好。
换言之,《大明风华》的故事可以安放到任何时代中,既不反应时代特色,也不承担以史为鉴、实事求是的义务,明代只是包装。
通过华丽的宫殿、相对陌生的二线历史名人,创作者们真正想讲的,是一个“爱情加阴谋”的故事。
从这点来说,《大明风华》的硬伤在于它的东拼西凑、自甘平庸,而非对历史细节把握不力。
有八卦却无历史,《大明风华》的困境并不是单独的,而是许多自诩的“历史正剧”所共有。
批评《大明风华》不难,难的是如何摆脱批量生产《大明风华》式作品的氛围。
这哪是正剧的人物感觉,这不台湾偶像剧吗?
宣传着历史偶像剧类型的,我看着玩玩或许评个5分。
另外,抵制黑朱元璋我+1。
(凑字数,感兴趣的历史剧,喜欢的人物我都会百度多查查,感觉挺有趣也涨知识。
孙若微就是孙皇后,真名不详,山东永城县主簿之女。
原配皇后胡善祥因为生不出儿子被废,后立她为后。
胡善祥是锦衣卫百户之女。
)
屎味儿的巧克力,和巧克力味儿的屎,哪个危害更大?
这几天,我被一部剧气的脑仁儿疼,就是那部被称为创下了汤唯演技和颜值双低谷的《大明风华》。
我爹是个明史爱好者,他每天兴致勃勃地看这部剧,然后还喜孜孜地跟我讨论剧里那些脱缰野狗一般的剧情,最常用的句式是:“哎我怎么记得历史上没这一出呢?
”我忍不住要翻白眼:爹啊!
这就是一戏说的剧,连历史顾问都没有,您就当一乐行吗?
直到中午,我们看到最新的预告,汤唯扮演的太后孙若微披甲上阵打响北京保卫战,顿时被雷的外焦里嫩。
这年头,为了塑造女主的高大形象,连于谦的功劳都要抢了吗?
对了,这里说的不是爱好抽烟喝酒烫头的谦儿哥于谦,而是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取得了北京保卫战胜利,“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一代名臣于谦。
你以为太后上战场就是最骚的了吗?
那是你还没看到太后跪自己的皇帝儿子,太后唱戏给臣子看的桥段呢!
(我已经懒得向编剧科普剧中出现的京剧、昆曲等戏种纯属穿越了。
)
看着我爹风中凌乱的样子,我劝他还是认真考虑下弃剧这件事,免得气到自己个儿就不值当了。
可我爹还有点依依不舍,说:这部剧收视率不是排第一吗?
我说:收视率第一也不能代表它是个好剧啊,当年《娘道》的收视率也是一骑绝尘呢!
在我看来,《大明风华》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剧,上豆瓣一看,和我持同一观点的观众不在少数:
但很多人,可能跟我爹一样,不太能确定这种各方面硬件条件看起来很唬人的剧,究竟能不能算烂剧。
毕竟,昨天《中国青年报》还吹了一波彩虹屁,说它是「没有时代隔膜的大剧」呢,在采访中,编剧兼导演张挺志得意满,觉得自己打造的是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作品。
对于张导这种盲目的自信,我很惆怅,为了他和很多导演未来的创作不再跑偏,我决定要说几句真话,好好掰扯一下《大明风华》这类型的烂剧到底烂在哪儿?
有一种烂剧,它烂的明明白白,它抠图,它五毛特效,它给资源咖加戏注水,它的剧情逻辑出走主角智商下线,它让最脑残的粉丝,都无法为它挽尊,我将其称之为「低级烂剧」。
△一键抠图的巨制《孤芳不自赏》很多「低级烂剧」是静悄悄地拍,静悄悄地播,观众连吐槽的兴趣都没有,但如果有些烂剧烂的实在太奇葩,例如抗日神剧《箭在弦上》、《一起打鬼子》那样的,也会因为「裤裆藏雷」的剧情刷一波存在感。
这样的烂剧,普通观众都很容易分辨,它就像屎味的巧克力,远远就能闻到味道,除非内心极其强悍的人才会用心去品尝。
但有一种烂剧,却是巧克力味的屎,它包装考究,高端大气上档次,非常能迷惑人,你可能吃了好几口才发现它本质还是一坨shit。
更可怕的是,有的人吃完了还会觉得味道还凑合,甚至误以为真正的巧克力就该是这个味儿的,这就是所谓的「高级烂剧」。
近年来,这样的高级烂剧还不少见,之前我写《庆余年》的时候就提到过,包括但不限于《天盛长歌》、《鹤唳华亭》等狂吹服化道精致,戏骨流量加持,却连个基本故事都说不好的剧。
以《大明风华》为例,高级烂剧们大都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大IP改编,女频文里狂塞流行因素《大明风华》原名《大明皇妃孙若微传》,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原文很简单,就是女频的宫斗文,主线简单明了。
但是《琅琊榜》这个爆款的出现,以及广电对宫斗剧、宅斗剧的禁令一下,导致纯宫斗戏没法拍了,于是出品方们一拍脑门,都往《琅琊榜》的权谋路线上去靠,同时既不放弃对男女主纯洁爱情的塑造,又不放弃女主的宫斗戏份,自以为就此可以满足所有观众的需求,成为合家欢的大剧……我只能说,他们在想peach(屁吃)。
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不纯粹。
男主前一秒钟在朝堂上还是个心思深沉的政治家,后一秒钟就要去后宫里霸总附身说些小学生水平的羞耻台词,这不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造成了割裂,在剧情上也造成了严重的割裂感。
看《大明风华》,你会感觉到剧本风格和逻辑是不自恰的,像是编剧得了精神分裂,前朝政斗是一种画风,朱家父子的家庭伦理大戏是一种画风,后宫和爱情戏又是另一种画风,看起来像是不同的三部戏混剪到了一起。
△就观众的接受度来看,目前最受欢迎的是老朱家的男人们的家庭伦理戏,女主被边缘化了。
这就是编剧笔力不足造成的,他无法将原著那种本质上是玛丽苏大女主的爽剧剧情,很好地融入到严肃的历史权谋剧的框架里去,才会出现我开头吐槽的,费劲巴力地塑造了朱家五子及一堆文臣武将的形象,到了北京保卫战,却还得靠太后披甲出战,激励民心的桥段。
△编剧和导演大概对「神化」这个词有什么误解,你这样篡改史实的写法何止是在「神化」女主呢?
那么成功的作品是如何处理前朝后宫剧情的呢?
以同样是将故事背景设置在雍正年间的《雍正王朝》和《后宫甄嬛传》为例,《雍正王朝》是男人戏,以前朝夺嫡的政治斗争为主要线索,后宫一笔带过,只塑造了年贵妃和虚构的乔引娣这两个女性角色,宫斗戏份无。
而《后宫甄嬛传》里,前朝的政治斗争是虚化的大背景,很少有正面表现雍正上朝、权臣争斗的剧情,年羹尧的得势和衰落大多是通过人物对话进行交代的,着重刻画的是前朝的风云变幻对后宫诸人命运的影响,让观众清晰地意识到,皇帝的宠爱,并不仅仅与情爱相关,更多的时候要考虑到势力的平衡,和安抚人心的作用。
简单来说,前朝和后宫戏要分清主次,谁是主力,谁打辅助?
戏眼落在谁身上合适?
是编剧和导演在改编女频文时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女性作者善写情感,权力角逐并不是她们的特长,《后宫甄嬛传》、《六朝纪事》、《凰权》(《天盛长歌》原著)等文绕开了权力争斗的血腥,重点写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正是原著得到女性读者认可的原因。
如果改编时拎不清原著为何受捧,只是一味地往里加各种流行的佐料,势必落得个几头不讨好的下场。
2、流量+戏骨双保险,掩饰不了人物的苍白单薄自从老戏骨们在正午阳光的剧中大放异彩,倪大红、王劲松、刘奕君等中老年演技派演员的出场率肉眼可见的高了起来,用演技精湛的老戏骨来为人气暴涨们的流量保驾护航,投资方吹「良心剧」的底气都更足了。
问题是,戏骨们并没有得到匹配他们演技的、有深度的角色,他们只是玛丽苏大杂烩上一圈华丽的镶边,他们的表演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剧作的质量,本质上是在消耗演员的人气和多年的经验积累。
近两年王劲松老师几乎处于霸屏状态,但在《扶摇》、《鹤唳华亭》等很多戏里的表现像是复制粘贴的一样,你很难说出这些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有什么具体的不同之处。
看了一圈下来,发现对王劲松老师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大明王朝1566》里的杨金水,和《琅琊榜》里的言侯爷。
我无法谴责王老师是在偷懒交行活儿,实在是在这些剧里,老戏骨可以发挥的余地太少太少了。
现在的网络小说,即便是大受欢迎的网络小说,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缺点,就是人物塑造扁平化,尤其是反派和配角,像是游戏里的NPC,毫无人性,是为主角加点或是送人头涨经验的功能性角色。
老戏骨们往往得到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如果碰到的编剧是王倦,还可能将不出彩的配角,例如滕子京、沈重等人改出人味儿来,遇到其他编剧,就……主角都立不住呢,哪有能力好好写配角了。
歪一句,网文里的反派们总是莫名恶毒卑劣集体降智,人生中唯一的目标就是找主角的茬然后把脸送上去给主角一遍又一遍地打,至死方休。
更可怕的是,因为无脑反派的「恶毒」,读者和观众认为女主们更恶毒的报复行为就是爽,对那些将反派挖眼、打胎、毁容、送去与猪/驴/马交配、做成人彘的行为拍手叫好,这是一种何等扭曲的三观啊?
说起来,通俗小说的思想性和文学性现在整体是在下降的,男频小说无法对标金庸,女频小说,真的连琼瑶奶奶的一根手指头都比不上。
现在大家都把嘲笑琼瑶剧的三观当做是政治正确,但是仔细想想,人们之所以能够挖掘出琼瑶剧里反派们的魅力,例如认为《新月格格》里的福晋雁姬、《还珠格格》里的太后和皇后、《一帘幽梦》里的绿萍才是三观正常、心智健全的女性,正是因为琼瑶从来就没有将她们处理成脸谱化的人物。
像何书桓和梅若鸿那样的「渣男」,即便是主角,琼瑶也没有美化他们的意思,反而将他们那些隐秘的小心思剖析的明明白白。
在琼瑶的言情宇宙里,没有纯粹的正派和反派,每个人都是有缺点、会犯错,但是也会闪现出人性高光时刻的普通人。
大家可能会因为观念的不同而针锋相对,但这些都是对事不对人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所以当观念转化时,「正派」和「反派」是可以握手言和的,例如还珠里主角团和皇后的和解就是如此。
也只有这样层次丰富的人物,才有演员发挥的空间,单薄的扁平化人物无论是谁去演,都无法散发出任何人格魅力啊。
3、一掷千金的服化道,实则错漏百出贻笑大方我现在已经得了张叔平恐惧症,哪部剧请了张叔平,大概率是高级烂剧。
很不幸,《大明风华》、《鹤唳华亭》、《天盛长歌》和《如懿传》都是他的杰作。
当然女明星也一样被梳平,啧,真是看得我头皮疼:
看看早年间张叔平封神的那几部电影,《蜀山》、《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就能看出他的问题在哪里,他的设计天马行空,放在架空的时空里靠演员过硬的颜值还可以撑得起来,一旦落实到具体朝代,他浅薄的历史知识就完全不足以应对「符合史实」这一基本需求。
△张叔平对于东厂帽、梳平大光明发型以及波点蝴蝶结的热爱,早就暴露无遗,这么多年一直在重复自己,或者说吃老本。
我暂且不说他给汤唯设计的妆容发型好不好看,贴不贴本人的脸,因为审美是比较主观的事情。
我就举两个明显与历史不符的设计:①明代官帽没有帽正,也就是镶嵌在帽子上,表示帽子正面的一种装饰物,多半是珍贵的宝石。
明朝剧只要看到帽正就可以直接给服装设计打不及格了。
可这剧里无论君臣的服饰都有帽正。
②明初翼善冠没有二龙戏珠,中后期才有,但是剧中朱棣就已经戴上了二龙戏珠的翼善冠。
另外,有明一代皇帝日常都佩戴的是黑色翼善冠,只有万历皇帝死后有一顶金翼善冠作为冥器陪葬品,活人是不戴的:
△首都博物馆里展览着从定陵出土的这两顶翼善冠但是剧里面,活着的朱元璋和朱瞻基都戴上了冥器:
△至于这个猥琐的朱元璋形象更是赤裸裸的抹黑了。
钱没少花,道具的质量看起来也挺精致,但实际上做出来的全是异想天开粗制滥造的东西。
明代离现在并不遥远,皇家服饰的样貌有紫禁城里留下的明代孤本《明宫冠服仪仗图》,里面有皇帝、后妃、官员的服饰细节介绍,且都有插图,不同时候该怎么穿都是很清楚的,再不济也完全可以照着近年来的科普书籍《Q版大明衣冠图志》抄,张叔平先生拿着天价的报酬,却连买本书学习一下都做不到,难道这是什么很过分的要求吗?
偏偏出品方们还总迷信权威,对他不思进取、应付式的行活儿照单全收,连起码的审美和历史常识都没有,以为花大钱请了张叔平就可以大吹良心、精致、一流的服化道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4、打着历史正剧的幌子,肆意篡改历史这个问题是《大明风华》独有的,因为《天盛长歌》和《鹤唳华亭》本质是架空的,可以逃过一劫。
这也是为什么《鹤唳华亭》的评分比《大明风华》要高的重要原因。
《大明风华》打着新世代高端历史正剧的幌子,对标的是《大明王朝1566》那样的作品,实际上拿出的还是《戏说乾隆》那种调调的东西,连《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水平都比不上。
历史剧创作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合理把握历史逻辑与艺术逻辑,可《大明风华》却是大事也虚,小事也虚。
各种史实上的错漏之处,就算是只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都能察觉得出来。
剧中编剧处处夹带私货抹黑朱元璋、朱棣父子,名正言顺继位的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也被写成了要用阴谋手段才能登上皇位的阴谋家。
朱棣成天大谈自己吃猪屎,称自己是「反贼」、「罪臣」,还要尊建文帝为太上皇,甚至连他手下最重要的谋臣姚广孝也成天当着他的面骂他乱臣贼子,我想说,excuse me 啊?
这是哪个时空的正剧啊?
与之相比,将「奸妃」孙皇后和无辜被废的胡皇后人设对调的这种事儿都不算事儿了,反正《如懿传》已经开过这种睁眼说瞎话的先河了。
有人说,看剧图个乐,如果没有这部剧,可能很多人搞不清楚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是谁谁谁呢?
要我说,这样胡编乱造的戏说不要也罢,在《雍正王朝》之前,大家心目中的雍正是个什么形象?
是把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的、不务正业喜欢结交江湖人士玩血滴子的残酷帝王,最后死在了侠女吕四娘手上。
这和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有一毛钱关系吗?
留下这样一个错误的印象,比不知道这个人物更严重。
说来说去,像《大明风华》这样精致的烂剧,是烂在了剧本这个根本上,如果剧本能把故事讲得逻辑自洽、详略得当、高潮迭起,那么即便是主人公三观有问题(参考《知否》),或是史实有误(参考《康熙王朝》),或是服化道粗糙(参考《庆余年》),观众都会给予最大的宽容。
但是不好意思,一旦故事都讲不好,却妄图借服化道和堆砌戏骨这些光鲜亮丽的东西来掩盖内里的问题,无非是绣花枕头一包草,观众是绝对不会买账的。
你看,连编剧自己都搞不清自己写的是个什么东西,难道还指望后期能「大力出奇迹」拍出个好东西来吗?
思来想去,张挺说无法为《大明风华》找到准确的定位,因为它不是大男主戏,也不是大女主戏,又不是板着面孔说教的所谓传统正剧,也不是《还珠格格》《戏说乾隆》式的喜剧。
via《热播剧《大明风华》的初心:“没有时代隔膜的大剧”》
按理说我这人一向是不挑类型的,沙雕就沙雕,搞笑就搞笑,爽剧就爽剧,正剧就正剧……我连《延禧攻略》都能调好频道畅通无阻的磕下去,没道理会折在这部剧上,然而,但是,我真的就是败了。
凭良心讲《大明风华》在扯淡程度上离《延禧攻略》还是差得远,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真的就是不行了,我精神分裂症都要看出来了!
不知道是因为清宫宇宙在一代又一代的前人耕耘之下成功的构建出了一个独立于历史之外的小世界,所以不管怎么扯淡你都不会太有违和感呢?
还是《大明风华》的演员都太正经了,这么多好演员一本正经的在演戏,你就本能的认为他们在演正剧。
反正我在看剧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一个斯巴达的分裂状态,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分类——你说他是个正剧吧,他很扯淡,你说他扯淡吧,他演的还挺认真的!
以爽剧论,剧情走得还不错。
以正剧论,漏洞密集的就跟鱼网一样……你说这剧要怎么看?
这也太难为人了啊!
近年以来,国产电视剧出现了复古的潮流。
宫斗剧、权谋剧的热潮,使得皇宫成为新的竞技场,赢得权力,成为万人之上,戗伐敌对者,掌握主宰他人命运的生杀大权,是“爽感”的有力生产者。
也因此,各种宫廷大剧如雨后春笋,中国历史上帝王不管有名没名几乎都被拉出来搞创作了。
我一开始也以为《大明风华》是诸如此类的宫廷升级剧,不过也由此引发了我一个观看的好奇心:通常来说,戏剧一般都讲究一个上扬的调性的,但这剧却一直写到朱祁镇朱祁钰,众所周知,土木堡之变乃是奇耻大辱。
按通常处理,写到朱瞻基登基女主角当上皇后就可以了。
由朱棣到朱祁镇,这个发展调性是向下的,不符合一般的戏剧处理规律。
《大明风华》自开播以来受到许多抨击:恶意抹黑历史人物形象,胡编乱造历史。
我不通过电视剧学历史,更看编剧通过人物传达了什么。
就算是个人的发散过度,但在我看来,《大明风华》是一股清流,一阵清风,不仅人物形象饱满,而且台词俗哩接地气,不装腔作势故作高深,最值得惊喜的,是整部剧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揭下皇权那层华彩的外衣。
很多人都说《大明风华》自从朱瞻基死后,就不好看了。
确实,前期剧情塑造的两个核心人物——朱棣和朱高炽,是最符合中国人传统想象里的两个明主形象:一个霸主,一个仁主。
朱棣,是帝王也是枭雄,杀伐果决,雷霆万钧,有恢复华夏疆土,让万邦来朝的宏愿,隐隐激发着国人心理最深处的大国情怀。
朱高炽,仁政爱民,休养生息,礼贤下士。
前期剧情中,他是最让观众感到温暖与人性的形象。
只是,恢复华夏疆土的宏愿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事实是,朱棣为此拖着六十万大军在外飘摇。
皇帝有一层层将士护卫,小兵则是以血肉之躯面对刀剑。
一将功成万骨枯,史书上也只会把这个功绩记到皇帝的身上。
但大多数宫廷电视剧,总会造成我们若回到古代也会生于帝王将相家的假相,忘了自己只是茫茫众生中的一员,是堆成史书功绩上的一根骨头。
而朱棣自己,因为夺位不正,害怕有朝一日建文突然出现抢走他的皇位,从此就生活在可能失去皇位的梦魇之中。
因此他时常若惊弓之鸟,为了让自己心安,孙子的人头都可以随时送出去。
朱高炽,做皇帝和做人,几乎都无可挑剔。
只可惜,短命,就做了十来个月的皇帝。
他的短命,未必就没有在朱棣身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二十多年的原因。
他的两个兄弟,一母同胞的兄弟,一个被烧死,一个被幽禁一生。
朱瞻基,惊心动魄但也算有心无险地做上皇帝了,也没有兄弟来跟他争皇位。
可是呢,他还不是一样陷入了梦魇,变得狠厉阴暗,与他爱的人离心。
做了十年皇帝,在四十岁,古代也还是壮年的年纪,就死了。
到朱祁镇这儿,就更是笑话了。
朱祁镇登基之时,一个五岁小儿无来由地尖叫一声,下面一堆胡子花白的老头就下跪山呼万岁,这个场面还不够荒谬不够可笑吗?
一个五岁小儿,哪来的施政理政能力,来管理一个国家?
成年后也是昏庸无道,亲信奸佞,最后闹出皇帝被人俘虏的笑话。
热血沸腾的北京保卫战,在也先将朱祁镇绑到阵前当人肉盾牌时,直接将大明将士战争的意义消解了。
这个人是天子,多么的尊贵,可此时他却如此狼狈,连尊严都没有,比我们还不如。
而且是他将我们拖入这等狼狈的境地,我们却还不能伤着他。
“这战打着还有什么意思?
”而朱祁钰,天降皇位,犹如中彩。
尝过权力的滋味后,没有人能够割舍得下。
为了坐稳龙椅,也是变得人不人,鬼不鬼。
宫廷兵变如同儿戏。
上位的是徐有贞这样毫无骨气,只会用玄学糊弄人的草包。
为了兵变的合法性,于谦说杀就杀了。
好笑荒诞情节的背后,其实是在一次次拷问观众:权力,以及使用权力的人,真的有那么高尚?
那么伟大的吗?
剧中一句台词形容得再恰当不过了:“你爷爷在猪圈里待得太久,出不来了。
”进入权力的斗兽场,人就回退到了原始丛林,礼义廉耻通通不存在。
皇帝做到最后,只能是孤家寡人。
而这样属于一家一姓的天下,寄望于明主的出现,就跟买彩票中大奖一样,是不切实际的。
或者说,其实在任何时候,将天下兴亡寄望于一人,都是可笑的。
更不应该给权力掌控者披上一层美丽的华衣,去称颂他赞美他。
大明之“风华”,其实最后落到了于谦身上,整部剧也只有于谦能担得起风华二字。
看到于谦时,我总会想起了鲁迅的那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饰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哎呀我去,枉费我如此期待的阵容啊……还以为是认真在拍历史剧,结果还是戏说大明。还是要怪自己期待太高啊。
口区,你值得,这剧编剧👎,某局👎
尴尬😓
好坏参半,优劣部分都是那么明显,编导善写人死、写计谋、写有隔阂的爱,唯独没有写最真挚和直白的感情。采访汤唯说她理解若微一生没爱过瞻基——人心不是石头,再冷的心也会被捂化,怎可说没爱过呢?最后和徐滨君臣相惜岂不更令人快哉,何奈导演骨子里的一股执意降低了若微这个人物的完整性。前四十三集直到瞻基之死八分不嫌多,后二十几集四分不嫌少,也是有意思。
挺好看。分怎么这么低呢?怎么着?踩着明粉儿尾巴了?明粉儿在作妖?本就是一部乐呵乐呵的电视剧而已,非要当历史正剧看?中国有历史正剧吗?即便那些评分高的历史剧哪部不是胡扯的?就明粉儿事最多,最矫情。本来就是个类似甄嬛传的娱乐剧,还要上纲上线的,你们脑子有病?什么叫“不尊重历史”?金庸的武侠小说也不尊重历史。你去问问康熙认不认识韦小宝。萧峰是不是大辽的南院大王。大宋抵抗蒙古的将领里有没有的叫郭靖的。段誉是不是大理国皇室。朱元璋的大哥是不是张无忌。少林寺有没有易筋经?达摩创的72绝技能不能打AK47? 呵呵,是不是都不能拍了?呸!一群臭虫以为自己真是护国良将了?懂什么叫现代文明社会应有的包容性么?本朝本就创作环境恶劣,不仅要应对朝廷,还要应付你们这群苍蝇。关键是你们也没咬对方向呀。这是历史剧吗?
这节奏,这剪辑,这台词,稀巴烂
写了一大堆最后还是删了,槽点多到不想吐,我算是看明白了,中国真正缺的是好编剧,可惜了这些好演员。别叫大明风华了,您可当不起《大明》二字。看王学圻,梁冠华的面上给两星。
真的是越看越好看
戲說頗多, 演過狄大人的梁先生真好演技, 雖說湯小姐很多發輝, 但她人設太戲說.....
《美人心计》开场是两姐妹,《芈月传》开场也是两姐妹,《大明风华》开场依然是两姐妹,《美人心计》和《芈月传》里两姐妹一开始关系都很好很和睦,到后来都反目成仇了,估计《大明风华》也不例外,《皓澜转》开场女主家破人亡,《大明风华》开场女主也是家破人亡。一眼看到头。汤唯演技真的不在线。
🙀好难看,是从各方面来说的,弃了
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俞灏明早已不是端木。他是个好演员,不是偶像明星。朱亚文穿上飞鱼服特别厂里厂气。朱家一家人的故事,喜剧的表象下是血腥的争斗!不必在乎历史。值得一看
太喜欢老朱家的日常了,不舍朱棣下线
服饰不讲究 台词胡乱说 制景粗糙 狗血剧情 不懂汤唯干嘛接这么符合芒果口味的电视剧
为王学圻老师打五星
垃圾剧情,我吐了
实在没剧看时可以用来打发时间。演技一般,剪辑烂到家。
看到朱瞻基下线,后面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绝对值8分,后期在线,越发精彩。
男主第一眼以为是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