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

Another Year,一年未缘(港),来年,另一年

主演:吉姆·布劳德本特,莱丝利·曼维尔,鲁斯·西恩,奥利弗·莫尔特曼,彼得·怀特,大卫·布拉德利,马丁·萨维奇,卡瑞娜·费尔南德斯,米歇尔·奥斯丁,菲尔·戴维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又一年》剧照

又一年 剧照 NO.1又一年 剧照 NO.2又一年 剧照 NO.3又一年 剧照 NO.4又一年 剧照 NO.5又一年 剧照 NO.6又一年 剧照 NO.13又一年 剧照 NO.14又一年 剧照 NO.15又一年 剧照 NO.16又一年 剧照 NO.17又一年 剧照 NO.18又一年 剧照 NO.19又一年 剧照 NO.20

《又一年》剧情介绍

又一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工程师Tom(吉姆·布劳德本特 Jim Broadbent 饰)和心理咨询师Gerri(鲁斯·西恩 Ruth Sheen 饰)是一对生活在伦敦的中年夫妻。单身女性Mary(莱丝利·曼维尔 Lesley Manville饰)是Gerri的同事。 春天,Gerri邀请Mary来到家中吃饭,Mary告诉他们,她正存钱买一辆汽车,当晚Mary喝醉了,在Gerri家过了一夜,早晨遇见了Tom和Gerri的儿子Joe(奥利弗·莫尔特曼 Oliver Maltman 饰)。 夏天,Mary终于买下了一辆二手汽车,她来到Gerri家参加一次朋友聚会,又遇到了Tom的老朋友Ken(彼得·怀特 Peter Wight 饰),然而同样孤独的Mary对Ken的求爱只感到了恐慌。 秋天,Joe把他的女朋友Katie(卡瑞娜•费尔南德斯 Karina Fernandez 饰)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蓝皮书计划第一季诡夜迷情单人房、日照一般、附天使。我爱男保姆巫术面具将军家的小娘子吸血鬼鬼盲盒香山叶正红亦真亦幻方法派鹰·最后一次巡逻萤火侠沉默的舰队银魂:最终篇约会应用浪漫的事奎迪:英雄再起奇幻人形宠之甜心兔妹挪威的森林灰狗攻击校对女孩河野悦子2017特别篇巍巍兴安岭勾魂令警探维斯廷第五季亡者之妻第一季你的倒影大楼里只有谋杀第三季夜未央魔幻车神W暗影特工

《又一年》长篇影评

 1 ) 你仍然猜不到生活的意义

记得当时看《秘密与谎言》时就被迈克李如同生活本身般平实的叙事手法所折服,一切虽然都是婉婉道来但却又暗藏矛盾,而《又一年》没有《秘密与谎言》那样的戏剧冲突,它更为平淡但仍然回味十足。

迈克李用“春夏秋冬”四个段落讲述了这个关于生活的故事,而片名“又一年”更是生命周而复始的寓意。

Gerri和Tom虽然名字与《猫和老鼠》雷同,但他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精彩。

他们安然的过着平静朴实的生活,花大量时间细心照料小花园,他们会闭着眼感受迎面而来的微风,他们会在大雨磅礴时坐在花园的小木屋里端着一杯热茶,想着自己的儿子什么时候能结婚生子,周末请来亲朋好友聚餐吃烧烤,收获季节吃刚摘下来的小番茄。

在全片中他们更像是一条引线,串联起他们生活中的那些访客的遭遇。

《维拉·德雷克》的女主角Imelda Staunton在片头客串了一个抑郁失眠的女人Janet。

她无法对心理治疗师Gerri说出自己的心结,一切烦恼和问题似乎都卡在喉咙憋在心里,只是当Gerri问她是不是生活和年龄的变化造成了恐惧和不安时,她两眼空洞的回答道其实什么都不曾改变。

也许不是心中憋着烦恼,而是她根本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这个角色虽然短暂出现,但她牵引出了Gerri,并且还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主角Mary。

Mary似乎才是电影的中心角色。

这个高龄单身女人非常情绪化和神经质,不难让人想起《秘密与谎言》中同样过于敏感有点神经质的母亲Cynthia。

她第一次拜访Gerri一家时喝的酩酊大醉,对着Gerri和Tom吐露内心的孤独和对曾经最爱的男人的怀念,最后瘫倒在床上流着眼泪昏睡过去。

第二次是夏天的烧烤聚餐,她发现自己似乎是爱上了Gerri的律师儿子Joe,并用各种暗示要求Joe跟自己约会。

秋天的那次造访她因为知道Joe有了女朋友而情绪低落,最后把Gerri一家搞得非常尴尬。

其实Joe一直都不是Mary喜欢的类型,他只是一个幸福完美家庭的一部分。

因此Mary喜欢上的也许并不是这个男人,而是Gerri的生活,这个家庭,那种稳定踏实平淡安逸的日子。

片尾处她坐在完美家庭的饭桌上,听着一家人对未来的计划和憧憬,与同样是局外人的 Ronnie相视一笑,接着继续皱起眉头两眼无神,就像片头那个失眠的女人Janet,突然失去了方向,不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

Mary并不是没有追求者,Ken那么喜欢她她却看不上眼,而她无情的拒绝了Ken后又被现实拒绝,所以也许生活就像Gerri和Tom的小花园,你只能卖下种子,悉心打理照料,才能收获你期待的结果。

夏天时Gerri和Tom的朋友Ken来到了他们家,这个胖的憨厚的男人像Mary一样喝的酩酊大醉。

夜幕落下后他们坐在屋后的草坪上。

Ken说身边的朋友都一个接着一个去世,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还要回家,而当他坐在火车上看到一棵树时,他想起了一个朋友的葬礼。

说到这儿他突然泣不成声。

我想这就是迟暮的孤独与恐惧,当那些陪伴在你身边的人一个个都离开时,你还留在世上干嘛,你活着是为了什么?

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Tom的哥哥Ronnie。

妻子突然去世,只剩一个从不回家的不孝儿子,于是他只能寄宿在Tom家,眼睁睁看着这个幸福美满却与自己无关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的继续活着。

如果说《秘密与谎言》讲述的是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那么《又一年》是关于那些步入迟暮的人在回望来时的路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与落寞,却仍然猜不到生活的意义。

巴黎Forum des images举行的《又一年》首映邀请到了许多老夫老妻前来观影,而从电影院走出来后我也跟同行的KUMA讨论到说,我们看到的《又一年》与老人们看到的《又一年》必然不会是同一部电影。

所以尚还年轻的我们也只能通过迈克李的镜头来尝试理解和感受其中五味杂陈的心境。

 2 ) 玛丽不是苏文纨,又一年,她依旧站在围城之外

从电影院里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又一年》绝对是我看过的2010年出品的所有电影里最好的一部。

没有之一。

我甚至觉得这个评价与我一直以来对英国电影的偏爱无关。

《又一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最终未能折戟。

即便作为Colin Firth的热情粉丝,我也不得不说,它比国王的演讲出色太多。

国王本身存在一个绝佳的故事,又置身于一个宏大的语言模式中,无需刻意拔高,稍加细化,如此轻易就得到一个最佳剧本,而《又一年》在几乎缺乏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通过对细枝末节的精雕细琢,人物性格的绝妙刻画,最终留给人一部笑中带泪,怅然若失的佳作。

影片由春夏秋冬四个段落串起又一年,情节非常少,不外乎为春天交代人物处境,Mary是个内心寂寞,却虚荣到不愿面对风华已逝的离婚女人,唯一不多的朋友就是相敬如宾,懂的生活的老夫妻Tom和Gerri,在面对老夫妻年已30却一直未交女友的儿子Joe时仍不忘搔首弄姿。

夏天铺垫了最多笔墨,这一节中,人物的性格最为饱满,细节最值得揣摩。

Tom的老友Ken出场,一个执拗于过去,重性情,向往婚姻的平凡男人。

中年发福的Ken向Mary示爱遭拒。

而Mary依旧是Mary,没有男人,没有房子,幻想着新买的二手车可以给自己沉寂的生活带来活力,与Joe费力的调情,试图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年龄。

成熟的秋天到来,Joe终于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活泼可人的女子Katie出场,这让不期而至的Mary彻底失落,对新女友的发难也让她几乎失去了自己死寂的生命中最后的稻草,Tom和Gerri的友谊。

冷灰色的冬天,Tom的哥哥Ronnie丧妻,十年未曾谋面的儿子Carl连母亲的葬礼都迟到。

Tom将哥哥带回自己伦敦的家中。

这晚,年逾古稀的Ronnie,终于放弃虚荣伪装的Mary,一直幸福似乎会永远幸福下去的Tom和Gerri,渐入佳境的Joe和Katie,他们围坐在餐桌旁,一起度过了一个冬天的平凡夜晚。

这样的一个故事,凑齐120分钟的时间,里面可以撑得上有具体情节的不过是Mary拒绝Ken的示爱,Joe和Katie的结合,以及Ronnie丧妻三部分。

但是将这处处闪烁着生活智慧的对话,演员对于细节拿捏精确、分毫不差的表演放置在起承转合、妙到毫巅的叙事方式中,全片在平静中缓缓滑向结束,给观影者披上一件爬满虱子的袍子。

你不得不静静回想这些人物,回想起和剧中人物相似的他们,回想和他们相处在一起的自己,回想自己的生活。

起身离座,走向出口,伴随着冷瑟瑟的片尾音乐,如同走进幽静的老道,枯叶满地,踩上去吱吱作响。

Mary是全片拥有最多刻画的人物。

夏天的聚会上,Mary和Joe聊天的小时光,她摇曳着紫色的花裙子,卷弄着自己的头发,抱着木柱,就如同20岁的少女一般,说出“我就不告诉你”这样青春的句式。

再和Joe的对视中,差一点就要卸开伪装,说出心中的苦闷,却随即又绽开笑颜说其实是自己的美貌耽误了自己。

Mary习惯于将自己放在一个有利的位置上,美貌如她者年轻时自然追求者众多,习惯了众星捧月却无法面对岁月流逝要走下神坛的现实。

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她,每次一出场都会滔滔不绝,哪怕把主人宾客都晾在旁边也毫不自知,她习惯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享受这样的注视,甚至暗自意淫这注视中有几分是来自爱慕,有几分是来自羡慕。

在所有她参与的群体对话中,汽车占据了重头。

春天,她大聊特聊买车计划,畅想新生活,夏天因为盲目和无知,只看外型,忽略排量性能保修,买了性价比很低的二手车却浑然不觉,秋天发现这车已是个行将报废的朽木,冬天里没有聊到车,是因为她已然自知丧失了在夫妇家的话语权。

汽车在这里更像是个符号,像一个男人。

她期待他,幻想有他之后不再孤寂的生活,却又始终没有挑他的眼光,所以看上酒吧里成功的商业男人,看上和她相差一辈的同事的儿子,却对于最适合她的Kent视而不见。

对男人还像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般存在着若干幻想。

最终,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成为了拖累生活,令她崩溃的原因之一。

有很多时候,她就要卸下自己完美生活的伪装,撕烂那有花园,有车,有健康,有自由的独立女性标签,和盘托出自己夜夜宿醉,烟不离手,黑夜中惟有夜场电影陪伴的孤独。

她抱着Gerri,说有什么要倾诉的一定要告知我,和Joe也说过同样的话。

善于美化自己的生活如她者,还是无法掩藏强烈的心理暗示下,她迫切需要找一个倾诉对象的现实。

如果敢于直面自己的悲剧和失败,也许最后的崩溃不会那么彻底和死灰。

导演赤裸裸的叙述虚荣和逃避,恶狠狠的说明Mary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没有一颗坚强的心来面对自己的不如意。

其实Mary并不是全片唯一的主角。

相反,Tom和Gerri才是贯穿的主线。

导演在四个片段中几乎是不动神色的用相似的方式展现他们的个性。

好男人Tom,四季里每每殷勤得替别人脱下进门的外套挂好,即便是在哥哥家,面对前来吊唁的陌生人也不例外。

在哥哥狭小的卧室里,他替哥哥收拾回伦敦的行李,即便是顶着葬礼的气氛,他仍不忘仔细叠好衬衫,出门时叮嘱Ronnie带钥匙,你几乎可以猜测,这些生活细节是和Gerri相濡以沫的生活中培养起来的。

泡茶是Gerri的标志,下田劳作后,与Tom一起坐在屋檐下,举起暖暖的茶杯,看着滂沱的春雨浇灌刚刚埋下的种子,相视而笑。

欢快的聚会中,为大家泡上一壶茶,围坐一圈,恬静如常。

在等待葬礼时,泡壶茶,祝生者坚强。

导演近乎是意识的铺垫他们细小的互动,做饭,看书,喝茶,下田。

神仙眷侣不一定非得长得貌若天仙,外加断条胳膊。

一个在夏日中从远拉镜的长镜头里,不那么典型田园风光切换到手提菜篮的Gerri,她抬起头闭起眼迎向光,风吹起她的发,你能感知到,这个女人的平静。

片中有若干出彩的配角。

导演用戏谑的对话告诉你,始终走不出回忆看似荒诞的丑角Kent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在酒吧因高谈阔论政治被禁足的小愤青。

而从前吝啬的老大哥Ronnie,如今只剩下了一片静。

他巍坐于沙发便不再挪动,空洞的表情告知观众,他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已经降到最低,那深凹的眼窝下可能曾经目光如炬,现今却深邃到瘆人,因为不再有活着的期待。

最后一个镜头,面对Tom客套的问话,一向多言的Mary只是简单的回应,她当然知道这已不过是主人的寒暄。

然后所有人如同完成一次应尽的社交义务一般,继续他们的谈笑风生,而她被这个家庭彻底忽视,除了与同属外来者的鳏夫Ronnie之间好似知己好似无奈又好似尴尬的一眼对视外再无其他。

周遭的声音渐渐退去,Mary和这个世界隔开。

那双眼睛,曾经暧昧,曾经秋波暗送,曾经失落,曾经抑郁非常,如今,却如冬日里干涸的枯井般,泛不起半点涟漪。

黑屏上字幕升起,又一年过去,Mary终究不是苏文纨,站在围城之外,心如死灰。

拒绝隔靴搔痒的迈克李,一刀一刀又准又狠,可能是Mary,可能是苏文纨,可能谁也不是的你被戳中没?

 3 ) 我认为我看懂了。。一部分

Mary是个大龄单身的女人。

极度缺爱,对每个人都调情(Tom. Joe. Ron )。

极度需要倾诉,直至喋喋不休。

被认为是不一样的人,神经质的人。

但是jerry一家都是有同情心,善良,健康的人,Tom为伦敦挖洞减清下水道负担,Jerry从事心理顾问,有良好的倾听技巧,Joe是一名社区律师,一家子都是从事社会服务性质的工作,再加上joe后来出现的女朋友,亦是同道中人。

他们幽默开朗平和健康,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Jerry不是。

她需要心理医生,需要得到专业的指导。

而不是不定期登jerry家的门,名为拜访朋友实则填补心灵空虚。

Marry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

她空虚的内心无法经营出丰富健康的生活,因此依赖酒精,有烟瘾,但这些没办法填补内心缺乏,业余时间用逛超市血拼打发。

所有的失败者都是这个样子。

Ken,也单身。

老,颓废,肥,酒。

Mary甚至可以谈得上厌弃ken。

Mary厌弃的是自己。

她羡慕年青,依旧不知道爱是什么,她的恋爱之所以不能长久,大概是她说的爱不懂装懂,没有孩子更不懂得爱是什么。

岁月流长,苍老了容颜,刨光了内心。

很可怜。

要丰厚你的内心,有同情心。

不要那么浮浅,临睡前看看书,游历大地,服务社会关心他人,少些评判指点,多站在他人立场考虑。

失败者都是一样的,替自己想太多,却不够好,头脑里缺了点什么。。

 4 ) 自我疗愈

种植番茄,像不像一种疗愈的过程。

看着它一点点成熟,变成美好的诱人的模样。

它又不会绝经、不会更年期、不会长皱纹。

它不会输给时间。

不会变成一个没人要的老女孩。

我很害怕变老。

因为我不知道我老了之后怎么办。

如果我没有结婚没有小孩。

一颗番茄,从新生到死亡,需要不到一年的时间。

为什么人要度过那么多的一年又一年。

有的人活着像受苦,有的人活着以幸福温暖的面貌。

人和人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

完全无法感同身受。

一个幸福的人怎么要才能去理解一个有抑郁症的人呢。

我觉得根本无法理解啊!

也许会说是你自己想不开啊、你自己性格有问题啊。

大家都是带着属于自己的滤镜在生活啊。

即使是同一样事物,也是不一样的色调。

如果一个人刚好受到了巨大伤害,看什么都是灰色的啊。

总是问你好嘛?

你好嘛?

总是回答我很好、我很好。

其实过得不太好。

一直在假装我很好、我很活泼开朗乐观。

有人愿意听我说吗。

有人不嫌我烦吗?

有人不嫌我太沉重吗?

大多数人都喜欢阳光的人吧。

害怕颓废抑郁的情绪会传染给自己。

害怕给自己带来麻烦。

每一个人就是永远只想着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啊。

“我也帮不了你什么,抱歉啊,我有我自己的生活。

你自己要加油啊。

”可是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啊。

总是听到要努力,生活的真相却是很多时候努力也没什么用啊。

可能运气比努力更重要呀。

我看到mary的眼神近乎乞求,心疼的要死。

她是有多绝望才会来找jerry啊。

她不想被赶走。

她想要一些温暖。

不断寻找着爱。

她想要一个人来爱自己。

但是一旦对别人有所期待,就会失望了。

“为什么无法和自己相处呢。

一个人生活,也可以很精彩啊。

”但是,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连离开床的力气都没有的时候,怎么办呢。

有多少人经历过这样无助的时刻。

感觉自己像颗慢慢腐烂的水果,没人管没人问,就这样坏掉死去。

 5 ) A different life?

让人心境瞬间衰老的一部片. 也许自己的生活并不会真的像mary那样茫然与无助, 但心底深处呢, 是否年老之时, 某一天, 突然也觉得自己的一生, nothing changes? winter最尾那里mary跟Ronnie说, its really lovely to have someone to talk to. 突然眼泪就掉了下来, 其实谁都不是绝对孤独的, 只是对人生总是有着自己的选择, Ken喜欢她她却看不上眼, 而她拒绝了Ken之后又被现实拒绝, 错以为自己爱上了年轻的joe, 其实谁知道呢. 也许她爱的只不过是某种她无法拥有的生活罢了. 也许在每个人老去的时候, 都奢望自己能拥有A different life, 但年轻的我们却年复一年生活在现实的琐碎中, 早已忘记了自己的梦想.

 6 ) Another Year

2015年在微博上收藏的电影,2016年的元旦碰巧拿出来看。

电影只有两个小时多一点,居然断断续续一天中分三次才看完,看完这部电影有很久没有看电影的感觉,因为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

在英国伦敦,最普通的人,做着最普通的工作,生活平平淡淡,但就是有人过得有声有色开开心心、真实、充实、有爱,有人却把自己弄得一团糟,酗酒、放弃、不节制的饮食到自己的体重达到夸张的地步、年过中年仍自信自己风韵犹在、胡乱勾搭等等,影片把这样两极的人缠绕在一起,生活中他们是互相联系的,就是你我他。

影片的剧情真实到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缓缓讲述,不经意间竟然带给我感动和惊讶。

 7 ) 让冷更冷

我曾经讲过一个冷笑话:一块肥皂觉得自己脏了,于是去洗澡。

这个笑话确实很冷可同时也很悲哀。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冷感。

Tom和Gerri确实很幸福,故事正是围绕着他们展开,可却不是讲的关于幸福的故事。

或者说这是一个中性的故事。

你可以看做是Tom和Gerri一家资本主义中产阶级的幸福生活;也可以仅仅把他们当做是背景色,把Mary、Ken、Ron、女病人……的不幸衬托的更不幸罢了。

微微有些神经质的Mary从始至终都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

她开始以为她的不幸仅仅是因为少了一辆车,而汽车似乎又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不幸。

可以说,汽车就是压垮mary的最后一根稻草。

影片的最后,Tom一家的谈笑声终于从Mary的世界消失。

她尴尴尬尬的坐在那儿,看着Tom一家。

那一刻所有的欢声笑语不过只是为了让冷更冷,最后冷彻心扉。

镜头渐渐淡出,Mary消失了。

影片结束了又开始了,我看见Mary带着倦容与沉默坐在诊室里向医生要两颗安眠药。

 8 ) 你了解身边人的痛苦吗?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体竟然是一个“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和谐家庭,而且从头至尾都没有丝毫破裂的可能性。

从春流到夏,从秋飘到冬,一直都是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宾朋满座,和乐的家庭就这么和乐下去,什么都没有发生,就悄然过了一年。

按照一般规律,这样缺乏冲突的电影根本就不能成立。

可《又一年》就是要展现完全的美好,并在此过程中,表达导演的悲悯情怀。

在美好中表现悲哀,这似乎很矛盾,但导演迈克•李成功地做到了。

电影围绕着伦敦市郊一对老夫妻的生活展开,这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丈夫汤姆是地质学家,妻子杰瑞是心理医生。

他们有一个快三十岁的儿子,常会回家看看,还没等父母催,就带回了一个活泼又懂事的女朋友。

这个模范家庭的故事就是这样,再无其他。

让电影起波澜的,是那些不时登门的客人。

电影以季节为序,分为了春夏秋冬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都是汤姆与杰瑞一起招待客人。

包括杰瑞的女同事、汤姆的老朋友、汤姆的哥哥等人,都一一出现在汤姆家中。

导演要表达的悲悯情怀,就暗藏在这些客人身上。

汤姆一家虽然很美好,其他人的人生却总是几近破碎。

比如老汤姆的哥哥罗尼,老伴刚刚去世,失踪很久的儿子终于归来,却是一副蛮不讲理的浪子形象,甚至将火爆脾气撒在前来参加葬礼的亲友身上。

断裂的父子关系,让罗尼的脸显得沧桑而悲苦,再将痛苦的罗尼与快乐的汤姆相比较,残酷的感觉也就一丝一丝地冒了出来。

更让人难忘的是杰瑞的女同事玛丽。

这个从开始贯穿到最后的形象,明显就属于那种不讨人喜欢的女人。

喋喋不休的聒噪、自哀自怜的怨气、缺乏同情的傲慢、莫名其妙的嫉妒心,都让她与这个家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可汤姆和杰瑞是如此的善良,他们接纳了这个处境孤独的女人。

玛丽可以随时出现在他们家,向他们倾倒无尽的苦水,随时大哭、随时大吵、随时大醉。

可是最后,因为玛丽过分的的失态,杰瑞还是对玛丽产生了嫌弃。

电影终结于一场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上,镜头对准了欢声笑语之外正黯然失神的玛丽。

看到这里,我恍然似有大悟:难道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汤姆杰瑞,而是玛丽?

再想想才知道,其实玛丽也并非主角,因为她的故事支离破碎,根本就串不起来。

我们只知道她一直独身,曾与有妇之夫恋爱,拒绝了胖老头的表白。

虽然她总是急切地想要对人倾诉,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无法真正了解她。

在其他一些惯常的电影中,我们就像全知的上帝一样,总是可以了解到主角的身世与经历,知道他们何以落到一个悲惨的结局。

这种了解,甚至往往多过于我们身边的人。

可《又一年》放弃了这种表达,它在美好的家庭之中安插进了几个不快乐的人,却不去交待他们为什么不快乐。

这也许就是在提醒我们,“不了解”才是常态。

即便是再善良、再善解人意的人,也难以对身边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想到这里,片头那一幕的用意也就很明显了——影片片头,是杰瑞和同事正接诊一位长期失眠的老妇人,这位病人面对病情支支吾吾,根本无法讲出自己失眠的原因。

这一幕之后,直到片尾,她就再没有出现过,我们仍然无从得知她长期失眠的根源。

就是通过这些幸福生活之外的“冷眼旁观”,《又一年》让我们得以正视“他人的生活”。

即便你再幸福,也要明白:这原来是一个充满不被理解的痛苦的世界。

 9 ) 英伦人民的幽默感不需要奖项

据说依靠调度演员精湛的演出,来把最简单的故事讲得精彩,是英国电影人擅长的本领。

《又一年》显然是这个说法的有力论据。

拍摄手法一点都不花哨,影片却一样生动有趣。

剧本的功底让人心里暗暗称叹。

台词诙谐幽默,简洁明快,句句都能给人物削出一个棱角。

演员调度则是最成功的点。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有台词的演员,都把他们的表演发挥到了最精准的地步。

你明明知道他们是演员,他们塑造的角色却自然到你恍惚以为就是普通人,明明演的就是普通人,角色的塑造又个性极为鲜明。

《又一年》最后什么奖也没拿,我只能理解为评委们都太看好他接下来的市场。

但莱斯利-曼维尔没有拿到最佳女主角,我替她有些可惜。

她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角色。

注意,不仅仅是表演,而是塑造。

她赋予了角色特有的肢体,语言,表情,情感。

艺术上来说,我认为本届影片中无人可以与她的演出匹敌,她饰演的玛丽比其他任何一个女性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尹正熙排第二,但她没有跳出剧本,属于角色本身讨巧);技术上来说,莱斯利至少也应该跟比诺什并列影后。

好吧,那么她至少是本年度我心中的影后。

《又一年》也是本年度我心中的最佳影片!

 10 ) 走向湮灭的又一年

如果要我给今年上海电影节看过的电影评个最佳影片,我会选《又一年》(去年是《巴尼的人生》)。

我原以为高亢的歌总是技巧难度最高的,其实旋律平的歌曲也许更难找到调。

电影也一样,气氛平淡的电影比拥有激烈的视觉效果或曲折的剧情的电影都要难拍,而《又一年》就是一部从平淡气氛中拍出徐徐深意的好作品。

《又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讲述一个家庭及其朋友圈内的一年。

其中并无多少波澜,但长达129分钟却丝毫没有乏味之处。

台词密集,却不是韩剧的闲扯家常,也不是不着边际的cult范,而是丝丝入扣,在平淡的生活间把生活的残酷娓娓道来。

只能说这是非常用心的剧本创作,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迈克·李功力着实深厚。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老年人,而这个世界的主角绝非他们。

影片一开始的病人就点明了主题:我失眠,我的生活没什么问题,但我要另一种生活。

一成不变生活对老年人是个无解的难题,甚至潜移默化的成为了致命因素。

本片中的玛丽是问题最明显的人,年龄大了孑然一身,经济状况也不好,她要辆车,要度假,最重要的,要个男人,可都办不到,以至于有了片中抢眼的惹人厌又十分可怜的表现。

汤姆的哥哥罗尼老年丧妻,唯一的儿子自私暴躁,竟已未有联系十余年,历经风霜又承受打击的罗尼似乎都已丧失能力去思考自己的困境,他将孤独地走向湮灭。

汤姆和杰瑞这对美满的夫妇,从名字即可知其风趣,又努力营造生活乐趣,但这也只是强弩之末,他们暂时还有对方,但罗尼也就是他们的明天。

生活对老年人是无解的,谁都不能幸免。

春天焦虑,夏天悸动,秋天失望,冬天死亡,四个篇章,片名点题---Another Year,向棺材迈进的又一年。

看似情节丰富,但毫无意义。

这一成不变并不是天伦的安宁感,而是眼前模糊的绝望。

片尾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玛丽孤独的坐在沙发上,周围的人站着交谈,但都被镜头消去了脑袋,仿佛与玛丽并不在一个世界,象征玛丽彻底的孤独。

其实这是所有老年人的写照,尽管有邻里、社工、儿女等等,但他们都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如同玛丽一样落寞的坐在沙发上,回忆着自己单薄的过去,看着别人聊着各自的打算,等待着这无情地世界把自己扫地出门。

【镜头截图见http://www.saoyuying.com/2012/07/2012-siff-day-9/】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又一年》短评

也许平淡,但这就是生活

5分钟前
  • 白暖暖
  • 力荐

太长了看的累

9分钟前
  • 大海先生
  • 还行

闷死 英国生活片

13分钟前
  • 洱凍
  • 还行

2011/3/13 1:30PM BC 「生活淡淡似是湖水」的表表姐, 春夏秋冬又一個秋, 生命無常, 如何渡日的人生哲理還是要自找的。

14分钟前
  • 陳甜寶
  • 还行

比生活更多的。是偉大的愛情。

15分钟前
  • 齊楊森
  • 还行

看这部片 是不是说明我老了...都是老年人的絮絮叨叨

16分钟前
  • 芝鬼
  • 还行

All of you lonely people, go to hell.

18分钟前
  • Shy
  • 还行

刚开始看得我隐隐有一丝愤怒,最后给我直接看得没脾气了。不知道编剧想表达什么,不明白为啥孤独vs幸福成为了两个高度负相关的词语。所以gerri幸福团身边的所有主动孤单和被动孤单的亲人好友都是不幸福的,都过得很惨,只能贴着他们,沾沾幸福的光?这是啥啊?无语了。

22分钟前
  • 深蓝
  • 较差

5分钟弃。看错片子了。这应该60岁以后看

24分钟前
  • Kururu売売
  • 较差

喜剧?确实有点搞笑……

27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还行

这么说吧,看这部电影至少看睡着三次

32分钟前
  • LeBron
  • 较差

真无聊啊

33分钟前
  • kouligan
  • 较差

看的我也好孤独...

34分钟前
  • Bailey
  • 还行

看得我很难过,当一个人的言行都达不到正常社交标准,她的处境之悲惨…所谓的“正常人”抱团取暖、聪明之极,知道怎样过人生才安全可靠,受人尊敬,仍有余力去“帮助”弱者,一群高傲的制造假象的聪明人。海子的诗早就唾弃过你们,“愿你们在尘世获得幸福,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哼”

37分钟前
  • Lotte Mars
  • 力荐

春夏秋冬,起承转合,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这么冷静的视角,讲述如此普通的人生,竟也能有强大的张力,看似平淡润物细无声,实则杀人如麻于无形;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玛丽迷茫的脸上,周遭的一切与她隔离,剩下的只有寂静,太有杀伤力。

4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豆瓣评分这么高?靠着半包烟看完的电影,可以把人抑郁死

42分钟前
  • Garrick
  • 较差

平淡到了无聊

43分钟前
  • 笑哈哈
  • 较差

人老了好闷。

45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还行

评价挺高的,可我看不出哪里好

47分钟前
  • 🐛
  • 较差

当最后一刻,所有的声音从mary的世界中遁去,寂静将她隔绝在他人幸福热闹生活的边缘,这片子一霎那有了灵魂。

50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