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辉这片子把后期的两个金融夫妇搞得像Joker 一样,其实也没有那个必要,好吗?
因为如果要痛苦潦倒,不需要可以做逃命鸳鸯感,也不觉得丈夫多么爱老婆,真的还好。。。。
刘俊谦医生有帅到,他跟Dolla的关系好像暧昧的太久了吧。
这么贴心关心医生的护士,现实中不会有吧。。
旁人没有人撮合一下吗?
其实把医生塑造成变态医生更好,感觉他像侠医但是作风还是不够潇洒大胆。。
就是好像后面可能黑化变坏人一样。
所以是他推倒害死弱智的妈妈吗,如果真的是爸爸害死妈妈,这样原谅爸爸的医生也说不过去。。
哈哈,这部片好像抄袭很多别的戏的影子,看着不够过瘾。。
怎么说呢?
就是很难让人产生共鸣,你不会希望谁的下场会变好变坏一样。。。
我觉得金融夫妇的下场还是后半场都在预料之内,就是没有反转的感觉。。
医生出事前认识男主,还是出事后认识男主都没有差别,男主行为也不是危害到普罗大众的感觉,就没有必要紧张看到最后,哈哈哈。。。。
这整个电影看到来,最捏一把冷汗应该就是法拉要放火差点烧死医生就很不错,后面结尾也不会有很大惊喜,刘德华的医生到底有没有入梦医生也不够意思。。
就是,还差那么一点。。
海报太丑了,医生那么帅应该放大一点。。
你把疯子夫妇弄到像Joker 那种影响力才是让我们眼前一亮,他们变成晚上杀人屠夫还有一点震慑力,总是很弱的剧情,差点睡着。
张家辉导演的《赎梦》,绝对是今年港片的意外惊喜。
把梦元素和惊悚片高度融合,老港片的滤镜太对味了!
可以这么讲,惊悚程度甚至要高过院线正在上映的阉割版的《死神来了6》!
网上经常说港片衰落,但其实每年香港都会产出一些吊打内陆的精彩电影。
比如前几年,邱礼涛导演的《拆弹专家2》,前年的《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去年的《破·地狱》!
这些电影其实都有在港片的既定优势上,更进一步挖掘空间!
而这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对于 “疯魔和癫狂” 的刻画,而这一点内陆片显然做不到!
(当然原因很复杂)比如《怒火·重案》中谢霆锋,饰演的阿邱,以及《拆弹专家2》中刘德华,饰演的潘乘风,都扮演的是——被体制所抛弃的反社会人格的复仇者形象!
其中,由内而外透露出的即是浓烈的疯癫气息!
而《白日之下》,看到的是香港污浊不堪的养老问题。
《年少日记》,看到的是被扭曲的少年成长悲剧。
《破·地狱》,看到的是香港殡葬业背后的生死彷徨。
回到《赎梦》这部电影。
张家辉自导自演,这点很厉害,而且演技相当在线!
把那种香港老影星一贯的“疯魔”气质演绎的淋漓尽致!
那副苍白无力的僵笑……刘俊谦也太帅了吧!
张家辉是懂得挑选演员的!
《九龙城寨》里一头长发,戴着墨镜,身骑摩托的造型,印象深刻!
他痞帅邪典的气质也非常符合这部电影!
电影确实也塑造了很多恐怖片和惊悚片特有的诡异场景,而且很多带有香港特定元素的画面,呈现出极强的巨物压迫感!
影片中试图玩弄的“梦”的概念,其实背后想刻画的依然是当年的 香港金融风暴。
一众主角们所遭遇的恐怖效应,都在折射金融浪潮后的残损不堪!
个体户在大的金融风暴后,如果不选择自杀,那剩下的大概率就是无法修复的破碎心灵!
到头来讲的是时代创伤!
刘俊谦饰演的心理医生也遭遇了类似同样的恐怖效应,与主线形成某种平行叙事!
归根到底是原生家庭的暴力记忆!
恐怖与惊悚的背后,终究是,时代创伤与童年创伤的双重互文!
4月做香港金像奖盘点的时候有一趴就是展望明年的新片,那时候我就注意过《赎梦》,惊悚/恐怖/犯罪的标签配合张家辉刘俊谦陈法拉这个卡司,很难不让人在一众类型中有所期待。
没想到真的上了内地院线,点映场人不多,粤语原版,配合这炎热的天气和影厅内的冷气,获得了一次极为畅快的观影体验,大尺度奇观+心理惊悚类型齐头并进,看得我后背有丝丝发凉。
港片的恐怖元素是根植在我们这代观众心里的,当你看到符纸、旧屋的时候,那些自小看港产恐怖片的回忆与经验会扑面而来,阴森到泛光的屋子,养在家里的乌鸦,还有穿着红色套装的女人,即便有心理准备,还是会被《赎梦》吓个大跳。
张家辉自己做导演,也自己演男主之一的的士司机蔡辛强,他像个鬼魂一样游荡在街上,眼里布满血丝,眼底尽是疲惫,回到家里先要跨火盆、再被淋尿,一个“被鬼跟”的形象跃然眼前,他睡不着也醒不过来,度过的每一分钟其实都是折磨。
刘俊谦饰演的文医生看起来很体面,斯文秀气社会地位高,还总是乐于助人,可他也总被一个梦缠着,很多年都不得解脱,他偶然看一眼蔡辛强就知道对方备受折磨,但他知道自己同样深陷其中吗?
《赎梦》将那些噩梦都做了很具象化的呈现,心里的“结”都会成为梦里的“噩”。
口爆群蝇、七窍流血、撞头追车、口含火球、高楼坠落,出现在蔡辛强梦里的场景追得他无路可逃,群鬼围猎,伴随着一句“他人的钱财”,直接把恐怖氛围冲上了高点,太久没在大银幕上看到过真正的恐怖片了,久违的被吓到汗毛竖起来的体验终于有了。
“他人的钱财”这句话不止一次的出现过,其实这也是蔡辛强夫妇俩噩梦的来源,两人为了一笔钱害了至交好友一家人,自此出门看到的每一张面孔都长着死去老友的脸,做过的恶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而是分分秒秒的折磨。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没有出路的几个人相互钳制、痛不欲生。
蔡辛强一度以为自己能说服自己“他人的钱财”与自己无关,殊不知他在骗朋友的那一刻,钱财就已经成了地狱。
文医生与蔡辛强有同样的焦虑,童年创伤与他如影随形,他对着病人说“其实你有得选”,但却没替自己选个更好的出路,多年以来,自己被自己封在了记忆的大门里。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两个人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共同点?
毕竟蔡辛强算得上背信弃义,但文医生只是懦弱。
后来看到文医生梦里的溺水场景,我才意识到,焦虑并不区分大小,更没有好坏,所有的焦虑都是自我情绪的集中,不安、害怕乃至噩梦,都源自焦虑。
我经常会做一个自己飞起来俯视地面,其他人正常生活的梦,几乎每两个月都有一次,很像文医生看到小时候爸爸向妈妈施暴一样,很多你以为你已经忘记了事,其实只是暂时被封存了。
所以文医生喜欢了解病人的私生活,想要知道病人发病的深层原因,哪怕总被医院警告聆讯也要冒险,一方面是出于关心,我想另一方面也有窥探的成分在,他能医却不自医,于是靠着窥私来缓解焦虑。
遇到发作的蔡辛强,他的“旧伤”也被引出。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写的是“你童年受的苦,其实是很多人成长的写照”,这对应的是文医生的童年生活,暴躁的爸、疯癫的妈,还有无助的他。
蔡辛强的“变坏”源自金融海啸,虽然没讲得很明白,但文医生困苦的童年生活隐约也源自另一场更早发生的金融海啸,两个年纪不同经历不同的人,其实都受过同样的伤。
代际创伤的确是周而复始的,片中温柔的文医生只有在面对老爸的时候会情绪失控,他不让爸爸提到妈妈,看到其他病人手上的玉镯会晃神,他要赎的“梦”不仅是在夜里,更是在心里。
蔡文两个人一个是医生一个是病人,但其实他们都是病人,没有什么强有力的解法,似乎只有直面恐惧一条路,蔡辛强说出当年事,在事实层面上被“有仇报仇 有冤报冤”;文医生的父亲最后的关系更像是“算了”,你时日不多,我还要继续生活。
《赎梦》的片名妙在这个“赎”上,各种意义上的因果轮回,赎的不仅仅是噩梦,还有背负已久的罪。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听完了张家辉唱的片尾曲才起身,歌词说“爱是囚禁 爱是放生”,也很贴合主题,梦是情感的内化,能囚禁也能放生。
我希望今晚做个好梦,也期待你在影院里看《赎梦》,今年最值得大银幕观看的纯正港片,吓到腿软,怕到做梦!
完完整整算看了4遍,其實大部分疑問都在謝票場得到了解答。
以下涉及剧透,没看的朋友慎点。
张导总说港片的恐怖片的缺失,想要给观众多元化的选择,促使他总是挑战这类题材,到现在算不算一种舒适区。
其实近几年港片都有恐怖片嘅,《酿魂》《七月返归》什么。
其实不如拍返d轻喜剧啦,让我看得也开心d。
也看到有人话佢固执啦,此人自己也说「做导演这件事,我觉得真是无啦啦自找麻烦,又辛苦又要冒风险,但我要做到这件事,我就不会去计较风险,你无法计较,如果你要计较就不要做,如果你惊,那不要来。
」第一条线是蔡辛强(沈卓仁)纪慧玲夫妇被噩梦困扰浑浑噩噩的故事,随着蔡辛强炒车,因精神鉴定与文医生在小榄精神病院再次相遇展开背后埋藏的秘密。
带着一些时代的创伤,08年金融风暴的悲剧。
这条线很典型的高开低走,很容易就猜到剧情走向,前半部分噩梦的视觉为引出两公婆的悲剧服务,梦里的细节能一一对应过往,色彩也能区分主角在现实和梦境的处境。
音效和置景上很用心,但人物处理上我是不满意的,仅有妆照上的颠覆(又想起低压槽里的徐静蕾)和歇斯底里的表演,以及关键性台词“佢老婆仲大胆过佢”,光鲜亮丽中夫妻恩爱不离不弃的回忆杀,但细究这个女性角色的魅力在哪里呢,“大胆”仅仅是指纪慧玲炒股输掉一切,老公内心天人交战挪用兄弟的6千万,害得兄弟家破人亡,从此两人揽住一起面对内心的折磨。
仅是设定两公婆很相爱,其实并没有细节支撑他们以前为何相知相爱。
以至于这条线看完,除了提醒我不要行差踏错,并没有很打动我。
这一点也是我担心等在内地上映被诟病的部分,当然也不指望男性创作者能写出多出彩的女性角色,应该也没有人会带着在这方面太高的预期入场,但就觉得很可惜啊,对女演员来说,这不是一个足够立体有发挥空间的角色。
如果让我改写一些细节:在股票经济届号称“陈树渠股神”的沈卓仁给客输掉1亿又赢回2.5亿的华丽转身,其实背后是纪慧玲赌中,哪怕不是做股票行,才是她更大胆的部分。
再到挪用6千万后,两人之间再加一点“要不要买那个能升到3元的暗盘”的分歧/人性的纠结。
那一声声在梦中重复响起的电话铃声,如果接通,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哪怕甚至输掉身家的原本是沈,是他不愿面对在梦中扭曲了事实,都不会让这个女性角色工具属性如此明显。
(扯远了,毕竟整部电影的重点也不是聚焦在夫妻这边第二条则是文医生的故事,这个人物在我看来是最完整的,前因后果人物动机都有交代,看得出张导是真的很爱护这个角色,毕竟剧本的起点从这个人物出发。
(同样戏外既然选择启用年轻演员,就无条件的相信他:「其實謙仔比我多戲,他一定不是陪襯我的角色,他是主要骨幹角色」)有关于原生家庭的创伤,上世纪父辈的艰苦,母亲身份的缺失。
埋藏在他心底的心魔,只是他自己都不曾记起。
童年的往事促使他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做事不受条条框框约束,只为帮病人找出病的根源。
最后和父亲和解的部分又温情又封建的,张导还是心软了吧……和Donna条感情线(姑且算得上)的处理很舒服,欣赏上级的得力助手,没有勾来勾去的狗血爱情。
总的来说两个男主角各自的故事线也是完整的,不至于走出电影院觉得看了个莫名其妙的电影。
主题也很明确,“梦总是无情地反映你内心深处的秘密。
”我更喜欢电影的西班牙文名Peg O’ My Heart,其实也很喜欢这个概念,如果有什么东西勾住了我的心,哪怕我表现得再正常,它确确实实是影响/伤害到了我,而我应该如何去面对/释怀。
只不过个人还是觉得彩蛋反而分散了注意力,不管是不是为了过审,也是为了让更多内地观众看到自己的作品,设定上就不是鬼神作怪,而是心理恐惧,我理解是都是可以用科学解释的现实层面的东西,但是彩蛋的部分又把基调带上了一d玄幻色彩。
(看得出是想给续集留个新口子,但根本都没想清楚这个角色……不知道张导有没有看过,但推荐《催眠大师》 叙事结构都更精巧,悬念感也强很多。
比较起来就觉得赎梦的很多线索浮于表面,很难吸引观众有更深的思考,和揭示谜底时让人恍然大悟的冲击感,不过张导的镜头调度确实是进步了很多,尤其喜欢医管局的聆讯戏,有些灵光一闪的狡黠。
美术上自己的风格也越发强烈。
当然也建议感兴趣的朋友管理好自己的预期,如果你是想看一种设定新鲜,不同于过往常见题材的港片,又能接受适度的jump scare,那这电影的视觉/对梦的想象还是能满足的。
如果你喜欢强剧情/强反转/推理悬疑,那这电影这方面是弱一些的。
再回到张导自己也讲请业内看,也有人疑惑他这套戏的主题是什么,不能归类也是一种类型,不用陷入那些救猫咪的编剧套路,保持住那份直觉、自我和反叛。
也都真心希望他可以不用讨好任何人,在这个年龄,这个时代依旧保持对电影最纯粹的热忱。
【全沈阳就一家电影院放粤语版,救救港片……】在刘俊谦实在好看和渣渣辉求你别突然起跳和陈法拉骇死我勒之间反复横跳——我平时真的一点恐怖片都不看的。
6000在各种惊悚画面中间依然保持着文艺片男主的特质,感情戏真是细腻柔软性感美丽。
剧情拎出来就是揉合了“童年阴影和原生家庭的困顿如何和解”“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背叛真心的人要吞一千根针”“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双线并进,普通。
但美术风格确实不错,有些场景设置得异常惊悚诡秘梦幻。
不过刘德华的出现具体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更别提一闪而过的Germen)我甚至因为这个神棍怀疑了一下护士小姐,结果万万没想到她竟然真的是全片唯一一个身心健康的正常人类。
参加首映场活动看了《赎梦》这部电影,分享下自己的理解(轻微剧透)——————先说打分。
打分:四分(满分五分)——————讲讲个人理解。
剧情:影片讲了三个故事,一个是开头的引子(女孩堕胎)、主线的渣渣辉背叛好友“被鬼缠身”的故事、以及男主角文医生这条线由暗渐明的家暴致死的愧疚故事。
——故事很普遍,很多电影都讲了,但这部手法有一点点特别。
呈现:现实和梦境交叉,梦境里叙述了很多“无法言说”的情感,用了诡异的东方神秘元素,也补充了信息点。
拍得好的——梦境视角有很多天马行空、俯瞰视角、想弥补无法行动、奇怪的关系搭配,很符合我的梦境体验;一般的——有些地方故作玄虚,一惊一乍,不明所以。
比如文医生梦清自己的梦中景象,明明似乎回到现实,却又要被“鬼”吓一跳才回到现实。
(说实话,起初我不理解主创为什么这么表达)后来看完整个故事,我发现这种情绪是必要的,它和故事叙述交织才好看。
如果只是单纯呈现文医生目睹母亲被家暴然后坠楼然后怎么怎么伤心,按现在的媒介刺激程度,我觉得很难“打动”人,也只有“鬼魂索命”我才能感受到金融师背叛好友后那种害怕和带出来的“逃避”。
这种呈现方式有弊端,但让我的体会更深。
整体来说,观影下来感受还行,对张家辉导演没什么历史积累,不是粉丝,以前只知道老港星、“渣渣辉”,但听说张家辉对影视创作很有执着和追求(hhh——————说说现场互动。
路演场,导演兼编剧兼演员张家辉当然也来到现场,人很亲和,普通话很不标准,但我感觉到他对自己这部作品还算是满意的。
现场本来想举手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来一个“和主创对话”,还是让给他的狂热粉丝吧(hhpo一些现场:1、导演说他想做一些特别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不想跟着前人的模式走,如果前面的人成功了,他再照着做,也不一定会成功2、有人问为什么结尾文医生原谅了家暴自己母亲的父亲?
导演说,因为他当时觉得,如果站在文医生的视角,他会想到自己的妈妈在天上也一定希望自己“放下仇恨,好好生活”,影片还结合了当时香港的社会现象(男人在外光鲜亮丽,回家里发脾气、家暴、打小孩)当然导演也说了现在我们更文明,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事情,任何暴力都不好。
其实结合“赎梦”也能理解这里为什么文医生一定会原谅,因为救赎、梦境——从梦境引出来的自我救赎,如果不能放下仇恨(不等于原谅)/承认自己确实犯下的罪/面对自己,怎么朝前走,怎么谈救赎3、哦对了,刘耕宏也来现场了
《赎梦》真的太吓人了,我真的一点没有夸张,你能想象半夜空无一人的电影院,一个人在大银幕看各种光怪陆离的梦吗?
这里有血婴诅咒,拦腰斩断,虫子爬满全身,背后恶魔,恶鬼缠身,老太太疯狂追车缠身等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镜头,写这个的时候都已经开始脊背发凉,而且最关键的是这部电影点映很多场次都安排在了午夜放映结束,走在空无一人的商场,电影里的画面无数次在脑海回放,背后突然出现一个人的幻想真的太应激了,这种奇观和心理结合的惊悚观感是对恐怖最高级的理解,《赎梦》绝对是最近我看到过的后劲最大的作品,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我甚至一度怀疑我为什么要半夜一个人来看这样一部电影?
其根本原因就是我没看预告啊,想要挑战尺度的一定要先看看它的预告。
我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来这个电影院了,从这个角度看张家辉这次又成功了,他把一个关于恶梦的设定巧妙的嫁接在他对恐怖奇观的理解,绝对是高级又专业的恐怖电影。
这部在香港IIB级的恐怖片在香港一上映就冲上了票房第一,这也是张家辉导演的第四部电影,《孟兰神功》《陀地驱魔人》再到《赎梦》都是恐怖题材, 肉眼可见的是张家辉对恐怖题材的执著和进步,最关键的是张家辉这一次不仅仅设计的是纯粹的恐怖氛围,他对心理阴影心理恐怖的刻画是华语电影很少见的创新,如果说前几部恐怖题材电影张家辉只是对恐怖设定或者地方习俗感兴趣,这样一次张家辉在《赎梦》中有了明显的作者表达,电影讲的是张家辉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因为睡眠问题遇到了心理医生也就是刘俊谦饰演的文思豪,文思豪找到了张家辉的睡眠问题其实就是因为当年的一时贪念和欲望,导致好友全家灭门,这个创伤致使他一直被噩梦缠绕,同时文思豪也有心理创伤来自于原生家庭给与的阴影,最终他也找到了放过自己的方式。
《赎梦》其实是基于2008年金融危机,很多人的人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这场金融浩劫对他们的心理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电影通过一场又一场的噩梦识图去挖掘造成心理创伤的真正原因,电影里在利益的趋势下张家辉一步又一步走向深渊,他的心被欲望腐蚀最终的结果也是输给了欲望,电影的核心就是再讲有过心理创伤的人如何走出心魔,那些住在心里的阴影是否还能再次走到阳光下。
在当下社会里大家有太多情绪压力,有太多心里有创伤的存在,这些情绪无论是来自原生家庭还是来自社会工作都是当下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自我舒缓,《赎梦》这部电影做了很好且温馨的解答,我记得去年的港片《破地狱》有这样一句台词:活人比逝者更需要破地狱,电影里张家辉用表演告诉观众,‘破地狱’破的不是鬼神,也是心魔;求的不是宽恕,是自渡的可能。
《赎梦》也是让所有陷在情绪压力和困境的人在这部电影中,找到放过自己的方式,绝对值得一看,就像小说《无声告白》里面写的那样: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张家辉导演的惊悚犯罪题材电影《赎梦》即将于8月23日全国上映,这是张家辉自编、自导、自演的第四部电影,第二次进军内地大银幕,上一次还是2018年。
动作、犯罪题材过审在内地上映相对容易,但有惊悚、恐怖元素的电影相对较难。
《赎梦》早在今年3月份中国香港上映,香港戏院普遍温度开到很低,和电影惊悚的氛围感相得益彰。
于是当时看《赎梦》的观感至今仍记忆犹新。
《赎梦》没有鬼神,在科学可以解释的框架内谱写人物、展开剧情。
一场离奇车祸、一桩灭门惨案,把张家辉饰演的蔡辛强推到观众面前,进而引出刘俊谦饰演的文思豪。
夜班司机和心理医生两种职业、两个角色、两条故事主线齐头并进且时有交集。
惊悚元素上,在没有鬼神的“辅助”下,《赎梦》已经相当成功,坐在冷气十足的戏院里看完整部电影,过程中感觉冰冷刺骨,紧张和害怕由内心向外扩张,几个特别设计的镜头全身毛孔一紧。
梦境呈现上,张家辉将梦境具象化,但又会让观众都能从中找到熟悉感,仿佛自己做过类似的梦,因此看《赎梦》的沉浸感极强,几个梦境的段落仿佛真的堕入梦中,桥段的构思、美术的呈现和特效的点缀、补充都相当到位得当,折射出张家辉在导演岗位上创作的成熟度。
演员的表现可圈可点,张家辉饰演的蔡辛强有睡眠障碍,人物状态拿捏到位;刘俊谦在电影中的状态高度契合心理医生,同时在童年创伤的呈现上分寸感把握的极好,这是《九龙城寨之围城》之后,第一次看到他有这么好的文戏表现;很久没参演国产电影的陈法拉,和刘俊谦的对手戏是全片极具亮点的戏份之一。
全国目前有超过80000块银幕,但每年上映的电影类型单一、同质化放映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各种类型都去尝试、百花齐放的为观众提供有新鲜感的电影越来越重要,《赎梦》盛夏上映,能通过惊悚元素带给观众一点“清凉”。
每年上映的惊悚电影很少、惊悚题材的港片更少,而惊悚题材港片又能真的“吓”到观众的更是屈指可数,这是《赎梦》值得选择的理由。
在电影上映前,我们有幸采访了集编剧、导演、主演三重身份于一身的张家辉,下面附上采访内容。
关于创作:导演不是我渴望的岗位《赎梦》是你第四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可以跟我们聊聊这么做的原因吗?
张家辉:为了自己也为了观众。
作为演员,我以演员身份参与的基本都是主流商业电影,因为作品要为投资人负责,商业片会比较好卖,所以这类电影就多一些。
但主流商业片拍太多、在这个题材里呆久了,就会想着去拍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或者可以说是相对“偏门”的电影。
既能够刺激我自己,也能刺激观众,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作品,当然从市场角度来说,也希望能把这类主流以外的题材拍出来,让观众可以有更多选择,这才有了这样的概念和模式。
所以自编、自导、自演,会让你有更大的自主权去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张家辉:也可以这样说。
那这三种身份,在《赎梦》的创作过程中哪个更难,为什么?
张家辉:可以说每个身份都难,也可以说每个身份都不难。
创作过程中,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前期筹备上,一定要把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好、非常充分才行。
因为电影中比较重要的元素是呈现梦境,我要和自己的团队有特别深入的沟通(这里张家辉重复说了三次特别),要让他们完全清楚我的构思和想法,因为梦境太抽象了,梦境很难用言语表达。
这导致前期工作中,《赎梦》的剧本就像笔记本那样,很厚、很复杂,里面有各种图片、短片、数字、画作等,通过这些素材才能让团队知道想要的声音和画面是什么样子。
当然,前期沟通时间很多,团队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能实现自己想要拍的内容。
现在动画预演应用比较普遍了,对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我们有没有用到动画预演,以及画分镜?
张家辉:这些肯定有的,无论是前期筹备还是拍摄阶段在现场,团队提供的帮助和服务都非常让我满意,大家沟通到位、磨合久了,他们很了解我的用意。
四部作品都有惊悚元素,这是你鲜明的自我风格吗?
还是有其他原因?
张家辉:都有自我表达,但我不会因为想拍“偏门”一点的电影就脱离商业元素,我不想让作品缺少商业性,我拍的是娱乐电影,而不是艺术片,这是我四部作品始终如一的坚持。
同时我会时刻照顾观众的感受,也会考虑电影的主旨和传递的信息,尽量让观众走出影院还会有回味、有思考。
那么《赎梦》中看到的“心理阴影”是不是想要表达的核心?
蔡辛强是害人之后的心理阴影,文思豪是原生家庭留下的心理阴影。
张家辉:你能看到这些,说明电影的表达是成功的。
电影两个主角,蔡辛强是欺骗友情,让自己堕入深渊,文思豪是原生家庭影响,让自己受伤害。
我想表达的更深一层核心,是人不要做坏事,因为因果报应很公道;还有想呈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呼吁大家要杜绝家暴。
此外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情绪往往会被忽略,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因为情绪问题而酿成的惨剧,其实如果早重视、早干预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要多关心、多沟通,必要的时候看心理医生。
现在大家工作压力都很大,要学会排解,尽量不要把情绪带到家里。
说到压力,我认为导演的压力要大过演员、编剧以及其他任何岗位,因为要顾全大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和团队高效沟通,相对于前三部,这次导演《赎梦》有没有更有难度,还是觉得容易了?
张家辉:其实我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什么计划继续当导演。
确实导演不是我渴望的岗位。
如果接下来有导演、编剧找我演戏,我还是愿意回去当演员。
确实就像你说的,导演非常辛苦、责任非常大。
不过这几次的导演经验确实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如果再有机会去当导演,我应该会在创作上更加大胆。
大胆是指惊悚元素呈现和桥段编排上更大胆吗?
有没有想过《赎梦》拍续集?
张家辉:《陀地驱魔人》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让我拍续集,但那一部有点困难,因为电影里有鬼。
但《赎梦》没有鬼,用了睡眠瘫痪症的元素,是讲科学的,连迷信都没有。
所以《赎梦》是有条件拍续集的,但会不会有很难说,如果再拍,我确实想拍的更大胆。
不过也会有过审的问题,只能随缘,要认真思考。
所以《赎梦》在剧本创作阶段就考虑到要在内地上映。
张家辉:对,做了内地上映的打算,在剧本环节肯定要构思好。
这个题材可以过审其实也很幸运。
电影里蔡辛强的梦境令人印象深刻,一些细节会让观众有同感,其中有没有你自己梦境的投射?
张家辉:大部分梦境的构思都来自我自己的经验,创作这个电影,我特别在梦境里做了观察,思考总结了很多。
在银幕上呈现梦境,其实是把抽象的东西变具象,我确实想让观众有同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要总结和提炼梦境的共性,比如梦里一些人没有说话但是我明白他的意思,或者有说话延迟的现象,以及飞翔、跳楼、被恐怖的人追等等。
也会融入都市传说的概念,转化成电影,就尽量变得更危险、更可怕,尽量提供给观众更多的娱乐元素。
那你自己做的梦都能记住吗?
张家辉:我不常做梦,而且我很幸运,基本不做噩梦,所以我很享受做梦的过程,甚至有时会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就特别开心。
做的梦有些能记住、有些记不住。
这一点我也放到电影里了,刘俊谦饰演的医生就总是记不起他的梦。
最终电影呈现的梦境的效果,有达到你的预想和要求吗?
张家辉:我个人是满意的,当然如果和其他电影比,就要看观众的诉求是什么。
如果和《盗梦空间》比,我的电影没那么写实,我更注重戏剧、故事和人物。
关于表演:我看到了陈法拉的“弱点”有观众针对梦境提问,同一扇门前角色的不同情绪,以及苍蝇从蔡辛强的嘴里飞出来,似乎有某种暗示或符号化的意义?
张家辉:是表达角色的多重复杂情绪。
当他妈妈看到他在梦里有轻生的想法时,他的内心感受有悲伤、欢呼、后悔、难过。
至于苍蝇从嘴巴里飞出来,我想说我拍这部电影的出发点不是惊吓片,出发点还是故事,但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惊悚元素。
苍蝇从嘴巴里飞出来,寓意身体里的负能量、脏东西、罪恶吐了出来。
陈法拉已经很多年没回香港拍电影了,怎么说服她接下这个角色?
张家辉:我看到了她的弱点,弱点就是太美了(笑)。
美女总是要突破自己的形象,我就邀请她,给她看了剧本,然后她很快就答应了。
陈法拉和刘俊谦那场在家里的对手戏相当精彩,她的爆发是你想要的状态吗?
你在现场如何跟演员沟通表演?
张家辉:那场戏剧本写的非常清楚,包括角色的肢体语言、应该有的情绪等等。
这场戏我也非常期待,拍摄的那天我静静等待他们表演。
他们表演完之后我非常满意,我想要的失控、精神异常、心理不稳定等表现都发挥出来了,只拍了一条就过了。
没有多保一条?
张家辉:我不是那种喜欢保一条的导演,只要达到我想要的效果、感觉对了就行。
整个拍摄过程难免会有NG,但不是太多,每场戏我基本都不会拍太多条。
你找到刘俊谦的时候他应该还没红起来吧?
怎么找到这个“潜力股”?
张家辉:我并没有直接就锁定刘俊谦。
电影筹备的时候,我希望这个搭档有新鲜感,所以范围限定在新生代演员,同时不希望他太夸张、说很多话,性格不要太外露。
满足这些条件很自然的就看到了刘俊谦。
他很契合我戏里的角色,所以就定了他。
我们敲定合作的时候他还没现在这么红,不过筹备过程有点长,期间他就火起来了,幸好还是参演了这部电影。
蔡辛强是严重失眠患者,在电影里他在不同时间段的妆容是不一样的,现场化妆会不会很麻烦?
你对角色的诠释由内而外,那种严重失眠的痛苦和崩溃边缘的状态很到位,如何精准找到角色的内在,是真的熬夜的结果吗?
张家辉:化妆挺麻烦的,每次要差不多两个小时,我们通告有早班也有晚班,拍早班其实很痛苦,因为导演要很早到现场,就要比其他人更早起化妆。
失眠的状态当然是对角色技术性的塑造,是表演,但肯定也要去研究角色,去分析这个角色失眠的成因,才能更好的揣摩他的状态,失眠造成的结果会到什么程度,比如他会开车睡着,也会胡乱在路上开车。
我们在电影开拍之前会和这类人交流吗?
文思豪是心理医生,心理治疗这部分请过顾问吗?
张家辉:都有,我们有请真正的医生做顾问,面对科学和医学肯定要严谨一些。
如果有足够多的预算,《赎梦》会不会把梦做的更“大”?
张家辉:大不大要看题材的需要,不能为了大而大。
如果有更充裕的钱给我去拍,我追求的不会是大不大,而是要变得更精彩。
刘俊谦的梦境,我曾经想过把他的家、他的房子搭在水底,他睡在床上,其实是睡在海底,一起来就游上去。
最开始是这样的概念,但最后是要花太多钱了,很难实现,只能放弃。
当下电影人情绪普遍悲观,你怎么看这样的境况?
张家辉:我们总说电影行业受影响,其实全球经济出现问题,各行各业都有影响,不光电影,其他行业也都不好过、都需要关注。
至于电影人,只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努力、更有创意,更有水平。
刚刚看完张家辉执导并主演的新电影《赎梦》,综合感受很烂很烂,烂到让人无语的那种程度。
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大写的故弄玄虚,没有任何的叙事能力,但又要硬扯双剧情线叙事,然后只能端出一部各剧情线关联度薄弱到让人抓狂的作品。
整部电影就全靠一幕幕的惊吓镜头来营造气氛,悬念设计全是虚的,全是故弄玄虚的。
比如制作人花费大量篇幅去缓缓介绍医生男主和张家辉饰演的另一位男主的经历,镜头不断切换,不断去呈现两人的怪异和痛苦,同时也不断让医生男主去感受张家辉的经历,好像在营造出一种男主存在人格分裂,或者一切都是男主的幻想的猜疑。
但最后发现就是故弄玄虚,两位男主的交集就只有"医生病人"的简单关系,而医生男主的感受就纯纯只是他在听张家辉回忆当年的时候将自己代入进去了---这里可以关联上刘德华饰演的入梦师的说法来理解,也就是男主具备入梦能力,然后进去张家辉的悲惨梦里体验了。
但是,这种刻画手法也属于一种鸡贼和敷衍,也属于头脑里有想法,但奈何编剧表达力实在太糟糕的硬编为之,然后带给观众的就只是强烈的工具感。
比如刘德华的入梦师就是用完即弃的工具人,目的就是为了暗示出,或者更准确说是赋予男主入梦能力(再强调一次,男主未必真能入梦,他只是能代入张家辉的视角去感受)。
那这个能力对男主又能产生什么影响呢?
答案是让他莫名其妙成长,直接让他感受一轮张家辉的经历,就突然明白所谓的“直面自己过去才能得到救赎”的道理,突然之间解开了自己的心病,再然后就是和自己老爸欢乐团聚。
那医生男主和张家辉的经历又存在怎样的关联度呢?
是不是他们拥有同样的悲惨童年,同样的心路历程,以至于能够每一步都照见自己呢?
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彼此关联就只有一个简单的“不肯直面过去”,以及略加一丢丢的“都是因为偷钱导致悲剧”的相似性而已,两人的关联度薄弱到让人尴尬,尴尬制作人究竟是没活到什么程度才会端出这样的硬凑。
同时更令人抓狂的是,这两位男主的成长和救赎,居然只需要安排他们回忆一番过去的悲惨就足够解决---明明前一刻还在痛苦万分,还在为回忆中的悲惨嚎啕大叫,但下一刻居然在医生男主的一句“直面过去就能得到真正救赎”下,双双得到救赎。
超级无语,超级硬扯的成长刻画,这场戏给人带来的只是超级浓烈的“我编不下去了,我要结束”的奇葩观感。
不仅如此,从“硬凑”这个落脚点回看,前面的双线叙事也就彻底沦为了没活硬扯式的故弄玄虚。
在如此薄弱的关联度的基础上居然还要双线叙事,然后叙述的过程又几乎是直给的,就纯纯用堆时长的方式来让观众理解主角们的经历而已。
是的,这部电影的双线叙事方式其实就是简单粗暴的硬塞时长,也好顺便带来些鸡贼式的悬疑感。
而类似的鸡贼其实还包括演员的安排上,我说的就是陈法拉和朱晨丽这两位演员。
她们的容貌非常非常相似,后者还有着“小陈法拉”的外号,同时她们在电影里也分别是两位男主的亲密女性,而这种安排就会更进一步加重“两位男主可能是同一个人”的悬念感。
但很可惜,最后我们知道,这只是观众的一厢情愿,制作人完全没能力拿捏这种程度的悬疑,只能端出一部空有惊吓镜头的故弄玄虚的作品而已。
还有还有,这部作品除了人物成长是硬来外,它还有很多的人物行为是不搭调,乃至有点奇葩的。
比如医生男主在最开始表达出来的对母亲的愤怒,他要求父亲不能提及母亲的心满意足等等事情,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医生男主曾遭受母亲虐待”的悲痛遭遇。
但在后面的回忆上又完全走向另一个方向,原来残暴的是父亲,原来自己一直深爱着母亲。
这整个经历和人物情感就是特别不搭调的存在,明明男主的怒火的落脚点应该是父亲的,但他就愣是对父亲痛爱有加,特大写的莫名其妙。
再比如最最开始时医生男主对某位未成年女生的帮助,他究竟要幼稚和迂腐到何等程度,才会认为现场将搞大女生肚子的男生捉回来,当面给女生道歉,就能让女生得到救赎?
大哥,那位男生可是犯罪啊,你现场逮住个罪犯,然后让他不情愿的说出对不起,然后觉得就能解决问题,也不继续去追责罪犯,请问这是小孩子过家家吗?
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赎梦》不是一部及格的电影,它只算是一部有钱明星为完自己的导演梦的又一回尝试,是属于张家辉个人的自嗨作品而已。
5月初在意大利乌迪内结束的远东电影节中有两部香港本土制作的新片完成了世界首映,一部是闭幕片由邱礼涛执导的《海关战线》,另一部是竞赛展映单元由张家辉执导的《赎梦》(制片商:星火制作)。
在当下香港大陆合拍片的浪潮中已经很少能够见到本土制作的香港电影,这部赎梦也实属不易。
该片在香港电影发展基金旗下的“电影制作融资计划“中获900万港元的制作成本(是有关计划批出申请以来金额最高的一个计划),并于2022年12月开机,23年2月正式杀青。
影片的世界首映放在了香港电影人的福地——远东电影节(多年来的香港电影选择在此完成自己的首次面世,去年杜琪峰也在此获得终身成就奖)。
两个月后《赎梦》在韩国富川奇幻电影节进行亚洲首映,也在月底作为马来西亚国际电影节的闭幕片展映,均收获了还不错的口碑。
在此次的采访中张家辉本人也提到在积极的促成本片登陆内地院线。
《赎梦》由张家辉自编自导自演、陈法拉、刘俊谦(《九龙城寨之围城》)、袁富华(《周处除三害》)等人主演,这也是陈法拉记2013年的《奇幻夜》后时隔10年再度出演香港电影。
剧情简介:张家辉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因为长期做噩梦导致夜晚无法正常工作,多次被乘客举报,医生和警察尝试着解开他的病症和探索原因却发现了多年前的谋杀案与之息息相关…《赎梦》是张家辉身为导演执导的第4部长片,在2014年前他以演员身份被观众熟知,在合拍片《扫毒》中的名场面以及“贪玩蓝月”、“我是渣渣辉”等热梗大火出圈,也曾凭借《证人》《激战》等片勇夺香港金像、台湾金马、上影影帝等奖项。
14年他执导了自己的长片首作《盂兰神功》,此后15年和18年接连执导了《陀地驱魔人》和《低压槽:欲望之城》。
在《低压槽:欲望之城》首次登陆内地院线出现票房和口碑的滑铁卢后,张家辉沉寂了4年并在22年决心将自己的梦变成实在的画面内容,题材回到了自己擅长的鬼、怪题材,这才造就了《赎梦》。
回看张家辉的四部导演作品,《盂兰神功》和《陀地驱魔人》是不折不扣的关于“冤魂”的故事,金像奖6项提名的《陀地驱魔人》很好地具象化了鬼和魂的形态,同时也把握好了人与其斗法时的场面,某种程度上与麦浚龙的《僵尸》何其相似。
但是在《赎梦》中张家辉自断一臂,坚持贯彻了“建国以后不许有鬼“的方针,将鬼魂的元素全部变成了自身怨念集结成的噩梦,从一个具象化的东西变成了抽象的梦境,在这其中张家辉也做了很多在国产恐怖电影中难能可贵的尝试,比如肉体恐怖(Body horror),梦境中多次出现角色反关节倒着行走、《绿里奇迹》般口吐虫群…等怪异或在心理上令人不安的人体侵害。
虽然影片在故事和节奏上依旧有着些许问题,但对于执导第四部影片而且剑指内地院线的张家辉来说无疑是导演调度能力提升的展现。
在本次简短的采访中他也解释了一些关于自己对影片的思考和考虑呈现出的形式。
受访人:《赎梦》导演、主演张家辉采访人:发条辰 整理:发条辰以下是2024年远东电影节《赎梦》采访导演、主演张家辉的文字整理Q:《赎梦》在远东电影节举行世界首映,也是该片首次示人。
我和当时现场很多观众都被其中的情节和画面吓到了,那么您在观众席观看的时候觉得这部片子有达到心里的预期吗?
张家辉:其实这个片刚开始的时候,我坦白说我是希望拍一个没有鬼的鬼片,是想拍成“心中有鬼”的状态。
为什么我要这样想呢?
因为档我想要拍这个类型的电影的时候,我觉得如果能拍一个没有鬼的鬼片会很过瘾。
可能很多观众都喜欢看恐怖片,但是我同样也知道有好多观众他们就是不爱看恐怖片,哪怕有一点点的什么有恐怖的成分我都不看,不管怎么样你再说我都不看…我就希望能够在中间的位置找一个平衡点,没鬼的。
但是如果你喜欢恐怖片的话,可能有一些部分会让你觉得惊恐的,但这部恐怖片里面最主要的还是在说人性,还有因果报应,和告诫做人要谨慎一点,不要害人的那些事情。
这可能是我故意希望把它放在中间平衡点的位置,让两方面的观众都能去看理解。
Q:我之前也有看过您执导的《盂兰神功》和《陀地驱魔人》,就像您刚才说的《陀地驱魔人》中的鬼都是有形象的,像郭采洁饰演的女鬼江雪都是具象的。
但是您这次转变的很大,是完全没有鬼的具体形象。
这种改变的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出现什么困难?
张家辉:我觉得最主要就是通过人的心魔去想,因为我也尽量把我自己做了那么多年梦的一个经验去变成画面内容,就是尽量把我的在梦里面的感受到的场景、镜头、感受和声音,把它们变成一个还原我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现在看过以后,我再跟你说,我每一次在那些大的梦境当中都没有什么音乐,因为我觉得我在梦里面应该没有太多的“电影配乐”的。
我只利用音效来处理,人的说话也会有延迟的,那种感觉好像捉不到,摸不到,很虚、很乱的、很黑的,还有点很可怕的…Q:您觉得您表达的这种感觉,达到您心里多少的预期?
张家辉:我觉得空间还是不够,我希望如果有我真的有机会再拍这些关于梦境的的事情上,我希望能够有更深入的去显现梦的其他的感受,那个层次,我希望有机会能再拍一遍。
Q:那么在《赎梦》当中,它有很多很具象的恐怖情节,比如口中吐苍蝇,然后包括那些血浆反关节,也会有点身体恐怖的感觉,您有什么视觉上影像参考,还是有根据自己的梦?
张家辉:没有去想什么视觉参考,还是自己的幻想和感受占大多数。
Q:我发现您电影中的很多主题都是关于您刚才说的因果、贪婪、执念这种,那么您想通过电影告诉观众一个怎么样的道理或者其它的思考呢?
张家辉:往往你在影片当中看到的是是非非,什么对错,什么事情。
你可以去看,也不一定认同,你有权利作为一个观众去欣赏一个电影,同时候也做出一个分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可以很自由的去感受去决定。
我其实无权去决定这个。
而我作为一个导演来说,我当然希望能够传送一个正确的理念或方向去表达一个电影,我总不能鼓励一个害人的人然后过得很幸福很快乐,然后我们以后就去安安分分的去做这个坏人。
就是要你干过坏事,你会永远就堕入洪荒之中然后付出那么多那么大的代价,最后还有怎么样去让自己赎罪。
这个一定是最基本的观念,至于剩下的就都是观众自己分析和理解。
Q:您这部片子有打算在内地上映吗?
有什么其它计划?
张家辉:现在在谈,我希望尽快能够在内地能上映。
直男攻爱上妹妹gay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