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预期会很清冷的高中生生日派对,演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骚乱,我想以中国人的思维来说都会觉得好不可思议,中国的文化讲究克制,喜怒不形于色,所以美国人那种注重自我、注重表达的生活态度让我很是惊讶,而且Thoms本来也是一副优等生模样,不嗑药、腼腆、安分守己、没有太多朋友,甚至父亲都认为,他一定不会制造什么麻烦,局促不安的等待变成了一场让他扬名立万的super party,各种疯狂、各种痛快,我本以为他会亲自报警来结束这场灾难,但是他反而乐在其中,虽然说有点忐忑,天亮后,一切结束,每个人都回到现实开始面对自己惹下的麻烦,Thoms一生也许都不会再这么疯狂了,他会回到原来的轨道,平静生活,但是他一定不会忘记这一个生日party,这是一生的谈资,可以对孩子炫耀,也让父亲骄傲了一把,尽管他父母面临破产,而他也会被其他的同学所铭记。
一生当中,这么彻底的疯狂一次,挺好
我擦, project X居然能得北美票房第二,这。。。
这是我本年度看过最无聊最傻逼的电影。
整个事件就是个中学生party失控,没了。
而且拍摄手法类似于DV,把我 看晕了,恶心的直想吐,出了电影院休息了一阵子才缓过劲来。
放映厅门外有人在做问卷,但不知道在问什么。
但我只想说,太傻逼了。
也许有人觉得人家就是一部搞笑电影,但比起同主题的super bad等电影,project X简直就是花钱(火烧房子,大批群众演员)办傻逼事的典范。
什么搞笑啊,幽默啊,都没有超过super bad,却能把一部电影拍的如此难看,导演可能也就中学水平。
《X计划》已经是今年好莱坞第三部伪纪录片了,而这才三月份!
如果说往年的伪纪录片大多限于恐怖片,今年的科幻片《编年史》和喜剧片《X计划》则尝试把伪纪录风格带入其它电影类型。
如果只从这方面看,《X计划》的伪纪录喜剧片的尝试是绝对成功的。
这片的创作概念就是带观众经历一个史上最疯狂的派对,而实在没有比伪纪录更好的方式了。
如同《编年史》,《X计划》全片有一个“主摄像机”,同时在需要时视角会切换到某个Iphone,警方监视器等其它摄像装置,影片保证了这样随意切换的流畅,同时还让观众清楚知道视角的来源。
这样就使全片的真实感,代入感和临场感都非常强烈,也达到了使用伪纪录拍摄风格的终极目的。
《X计划》全片充满了色情笑料,酒精大麻毒品,各种比基尼和乳房,以及...更多的乳房!
前半段是各种屎尿屁笑料和派对镜头的无意义堆积,对于同类型影片来说只能算是不及格水平,要是能有《太坏了》McLovin那样精彩的角色就好了。
而《X计划》真正让我High起来的还是后半段,即整个派对开始严重失控,男主角Thomas在嗑药后也彻底沦陷,前半部分努力营造的情绪终于开始如连环炸弹般不断爆发,最终推向高潮,十足过瘾,看得我目瞪口呆的同时还捧腹大笑。
但是《X计划》把故事放在了气氛之下,就像是“青少年版”或“《太坏了》版”的《宿醉》,更疯狂,但也更没逻辑,更不负责任,一切都是为逗观众笑,让观众High而服务。
既然目标受众群就是16-25岁的年轻人,那首先它要做到的就是“酷”。
因此影片结局才陷入最大的尴尬之中:到底是要教唆还是要说教?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最后Thomas和父亲站在游泳池边得那段对话,明明是很严重的事,他父亲却表现轻松,然而台词却又不断强调事件严重性,导演努力想要达到教唆和说教之间的平衡,既要告诉观众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同时又要让大家觉得这电影,男主角和整个派对,都“酷毙了”。
可惜最后还是没有处理好,留给观众一个看似很教唆但又一点都不酷的结局。
相比较之下《太坏了》就真的是好出几个级别了啊,《X计划》怎么就不把那样的结局移植过来呢,Thomas和Costa的友情铺垫也不少,最终却不了了之实在是可惜了。
不过对于这样一部为了营造气氛而抛弃故事,最终遭到评论界狂轰滥炸,同时受众群却大呼过瘾电影,只要High过就行啦看到很多观众评论说“整部电影毫无道德感可言,完全没有叙事和节奏,但仍然High爆了!
”其实到了片尾的某一刻我严重不想这场派对结束,所以才因此决定打四颗星推荐给Party Animal们
看完电影,立即就把勒庞的《乌合之众》翻了出来,继续膜拜这一位大师。
电影的内容不在这多说,剧中夸张的手法来讲述美国文化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无可厚非,甚至有点如木三分。
美国青年人的“party up”的心态必现无遗,个人主义下的“being cool”也很明显。
主要还是想说说,群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乌合之众》开篇就给出群体这样的两个特性:每个人个性的消失和个体的思想和感情都在关注同一件事。
片中的party无疑给出完美的匹配:一群互相熟悉度很低(每个人认识的人数与总体人数的比例很小)的学生,加上所有人都希望high起来的心理。
片中明显地指出很多参加party的人可能根本不认识party的生日寿星,也就是男主角。
在这里,不存在个人,存在的只有狂欢的群体。
群体还有这很多其他的特性:冲动,易变,急躁,本能的冲动,不承认障碍,没有长远打算,受暗示影响,形象思维。
换句话说,当构成群体时,所有的个人拥有的思维能力,智力水平,道德感全部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上述提及的群体的特质。
本能的意思大概可以说成每个人在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要做的事情。
弗洛伊德认为两大最主要的本能,是性和暴力(后来修改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片中裸露的身体,亲热的男女,跳楼房的场景,把小矮人投入烤箱...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没有长远打算:剧中所有的人都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这场狂欢要把所有人带往何处。
典型的是一直怂恿男主的男配角,他希望party一直继续下去,至于到什么程度,到了再说吧。
一直说着的“I can fix this”,到了傻眼的时候变成了“I don't know how to fix this”。
邻居的抱怨,父母的担心,警察的来访都是阻力,但是群体是不会承认障碍的。
他们有一个目的(不是长远的),会做出一切来实现它。
所有喧闹的人群躲进后院默不做声,看似弱智不可能的事情也发生了。
思维能力降低,道德感丧失无疑是最主要的两点。
想必看过的人对那写着“naked gilrs only”的标识牌都印象深刻。
任何女生,正常情况下看到这个,都会皱起眉头,骂一句“下流,变态”之类的话,就头而去。
退一万步,也不会立即把衣服脱了,跳进水里。
在陌生人面前做爱,对着睡着的人撒尿,把车开进有人的泳池,在公共场合大小便... 即使再叛逆的人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如此行事。
一部充斥着酒精,大麻,性与暴力的电影,或许是对勒庞《乌合之众》最好的注释吧。
PS:影片的最后,貌似有拍续集的打算。
如果真有的话,希望导演不要用伪记录片的形式,因为既没有fucking新意,又容易fucking闪坏眼。
电影讲述了三个屌丝为庆祝生日,决定在家里开个生日派对,结果不小心来了太多人,引发了暴乱···这部片给人感觉就是只是为了拍电影而拍的电影,这么长的电影就只讲了聚会那晚发生的事情,整部片给人感觉非常无聊···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既然这么垃圾,为什么我还给三星呢?
电影中有很多很多很多奶子哈哈哈
Loser往往一无是处,想要咸鱼翻身就要一鸣惊人。
Thomas想要一个气派的生日Party也是如此。
他从一开始对于Party的热情就仅限于提升身份上,远远不如Costa热衷。
这个想要借机泡妞的坏事包才是一切的罪魁祸首。
Thomas从Party开始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为他越发觉得自己无法控制局面。
直到磕了药,再加上无能为力而后的破罐破摔,然后就是一切失控,当然这和他的关系也不大。
其实对于一个存在感不强,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妹子,有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
生活原本可以很滋润。
只是年轻的虚荣让他想出风头,想有威望,想人人都对自己刮目相看,想每个妹子都想和自己上床。
最后付出了代价,也明白了道理。
老爸的“刮目相看”甚至有了剧情反转的效果,但无论如何个人作孽个人担。
即使Kirby能原谅他,他的人生也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所有的一切始于三个普通高中生几近于零的存在感和对性的极度渴望。
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刷存在感和找到合适的交配对象。
史上最疯狂的派对、性、酒精、毒品、摇滚,这是中国的骚年永远都无法接触到的另一种生存状态。
看这部影片,讨论美国高中生的行为是否幼稚,生活是否糜烂,价值观是否扭曲,道德观是否涣散,这些都毫无意义——因为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早已主观地以学校社会给我们灌输的价值观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
而在美国的高中生看来,这一切都很cool——当然,不包括聚会最后的完全失控。
问题本身其实就是东西方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
美国人崇尚自由,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丝毫不掩饰对快乐的追求,快乐的载体可能是性、酒精、毒品、摇滚、疯狂的派对,而这些在中国人的眼里,往往成为混乱、堕落、低俗的代名词。
当美国高中生为了达到与异性做爱的目的而使尽浑身解数的时候,中国高中生则躲在被窝里看着岛国爱情动作片默默地撸。
我们本来就不是同类,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草儿,我是马。
你有你的生活态度,我有我的处事法则。
所以,你不掩饰你的云雨之欲,我愿意看着心中女神默默花痴;你更直接,更贴近人欲本性;我更含蓄,迟迟不踏步前去。
这些都是你我的选择,根本无须苛责。
看这部影片,我们只要知道还有另一群人在另一个地方有另一种生活,这就足够了。
即使只是为了证明他们的存在,为了宣泄他们旺盛的荷尔蒙——但对他们来说,这样就够了。
也就祗有美國孩子能這麼折騰叻吧。
一定要用這種方式來Be Cool Be Popular麼?
雖然我知道一場成功噠Party有多麼噠不容易。
把自己家變成夜店叻。
不過想想趁年輕確實應該做一些瘋狂噠事情。
我噠國外朋友說。
妳沒有死在十七歲算是幸運。
想起我噠高中。
出名意味著被嫉妒被詆毀。
這個代價是痛苦噠。
但是被別仰慕噠感覺卻是無法替代噠。
即便是在美国这样的疯狂也是被主流认为是一种“疯狂”,但电影很清楚的表达了对这种疯狂的喜欢。
无论三个主角最后被同学的欢呼,还是马克思的老爸知道有上千人参加party最后发出的“wo”,都明确的表达了对这种“疯狂”心底的喜欢。
生活在美国那边的人说这是一种美国文化,但我想说从心底里每个地球人都渴望一生中有这样的一次疯狂,即便生活在天朝的奔四的我从心里也渴望有机会参加这样的party。
这是一种心的解放,无数的社会规则压抑了我们内心的渴望。
虽然这些社会规则是每个国家社会都必须需要的规则,但还是心底深深的希望有这样的一次“party”释放自己的内心。
有的人用另外的一种疯狂事情来表达他们的内心,如,马拉松,铁人三项,环球旅行等等,但我们更希望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释放这种内心的渴望。。。
最后别忘记了,你得有承担这种疯狂后果的准备!
2112年,電腦信息技術飛黃騰達,用電商的話來說就是,電子商品的的嵌入性和可攜帶性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舉例說就是,你手中的(well..或者漂浮在空中的或者已經嵌入到你後腦勺上)Iphone54s可以作為你眼前可以見到的所有電子產品的remote controller。
调节自动门感应距离,室內的溫度,乃至細節至你空調外殻的顏色都只須口頭發號司令。
這就是所謂每一樣電氣的內部都有一部電腦控制對高嵌入性的詮釋。
就在這黃金的時代,在美國某高中有一個叫做小明的學生哥們。
他身材高挑而纖瘦,和一般那些壯逼泡妞哥屬於完全不一樣的類型。
以至於,他在學校不但泡不倒妞,還成為了他們學校少有的處男之一,和他混的哥們不是矮胖墩就是geek nerd freak,被大家劃分為losers的群體。
所幸,這哥們的爸媽都是OK有錢的主,給他買了最新的大腦意淫機。
這機器堪稱為新世紀的奇蹟,堪比蔡倫發明了紙,毕升發展了活字印刷,輝瑞藥廠發明了偉哥。
具體作用是,當你把那個頭套帶在腦子上打開機器的時候,機器放出的腦電波調頻就會讓你一個純精神的4D世界,所以你最好先找好一個舒適的位置睡好或者坐好。
在精神世界,你站在一個四處漆黑的立體環境裡,发行商的名字開始在你面前出現,就好像20世紀福克斯的標誌出現在每一部星球大战的片头一样(这个机器应该是sony生产的吧)。
Anyway,過了各種"如果正在同時帶一個頭套請立刻摘下"以及"不要在公共場合帶頭套","不能使用一些不屬於你的分級的體驗"的警告說明之後你就可以來到菜單項了。
如上面所說,不同分級的體驗將會出現在菜單的列表上,12啊,pg啊各種的,家長還可以為了防止子女接觸不良的內容設置分級。
而這些體驗,實際上是一些既定的情節的體驗。
就好像寫好的一個電影,讓你在精神世界成為第一人稱的主角。
說回我們的主角,這是一個夏季的晚上。
我們故事的小明,在要迎來18歲生日之際,他爸媽送了一台(可能是索尼生產的)大腦意淫機給他,並把他一個人留在家裡然後去了外地慶祝他們的結婚週年紀念。
如果是在一般的孩子家,像小明這樣的loser,估計只能在被某幾個黃色網站彈出的FBI警告嚇到後,擔驚受怕地完成一晚迎接18歲的jerking off。
但是我們交代過了,小明家是OK有錢的,所以吃畢晚飯,小明準備戴上家裡人送的意淫機準備get mind laid。
小明興奮地打開機器開關,閱覽了菜單目錄,篩選想要使用的體驗。
甚麼“泰坦尼克號” Da...Boring “不可能的任務54”, 小明進去了1分鐘,感覺臉上被打了幾千針botox,果斷出來了,“星球大戰” Da ...這些飛船是幹嘛的,他們不知道每個Iphone54s都有便攜式蟲洞嗎?
Well,看畢很多在菜單上被推薦的體驗之後,小明看到一個從一百年前的一部電影改編而成的體驗叫做 “project X”...聽說...是講一個神話般不可超越的派對故事的。
18歲血氣方剛內能無法發洩青春悸動的loser小明果斷選擇了project X。
從體驗出來之後,小明獲益良多。
10年後他成為了美國最有錢的電子業商人,一生曾擔任美國總統,拿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時裝設計師和著名音樂人等等等等,人生衣食無憂,享盡天年。
-------------------------------關於電影:1. 沒有Party經驗的人不會懂2. 思想守舊的人不會懂3. 懷著各種方法論去解構劇情各種的不會懂4. 看得懂的哥們都got balls!!
看得懂的姐們....hmmm...都got boobs?
少年版《宿醉》。说是喜剧,值得捧腹的笑点几乎没有,靠酒色毒品粗口堆砌的一场闹剧。即便这些元素保证了R级喜剧的“R”,但总的下来看着是无趣的、而且哗众取宠的。稍微值得点评的地方是采用了伪纪录片的形式,算得上新颖,但还不够独特。
成长的烦恼哇,大过头了~。~
伪记录片看多了也腻!
不错,派对high爆了!
其实我是先看了这部片子后才去找宿醉的,什么是青春,这就是青春,就是犯错、就是经历、就是让自己整个人生旅程中留下也许不光彩但绝对要让自己回味无穷的一段篇章,第一次接触这样一种手持记录片风格的青春电影,也许我们没有那样的生活,也许永远不会有那种疯狂,但这部电影,带我们进入了这样的世界
cool
ecstasy
过了爱看这种片的年龄。
青春,一个即使知道脑残也愿意回去的时代;电影,一个吸引人想象另一种生活的诱饵——于是青春脑残损友片成了长久不衰的题材。比美国派、宿醉系列少了笑料却更high更cool,值得一看。
哈哈哈,那个守护神!!!
拍摄视角不错,但是没劲,无非是靠露点,脏话撑着,对青少年影响不好
X爆了
虽然剧情是一坨屎 但是真的high起来了。。@谐音太郎
拿生命去开party!
哈哈,project x比superbad爽多了
后面的角色后续介绍没有看懂,遗憾
哈,宿醉系电影,说得没错。只不过这次变成了一群高中生衰仔。本身觉得这种故事倒是挺没意思,伪纪录片风格也真是今年彻底被用烂了,不过确实看得目瞪口呆啊
2012.06.25
绝逼夸大了好么
青春就该有那么疯狂的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