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只有芸知道》上映前开启大规模点映,很多人都被看哭了。
我从中间开始哭到影片结束,全场到后来一片静默......同伴的脸上被银幕亮光映照得晶莹闪烁。
但说实话,若这不是真实发生在冯小刚导演友人身上的,我多半要觉得它狗血。
《只有芸知道》海报那是一个发生在现实中的童话故事。
(以下有剧透)两颗孤独的灵魂在异国他乡相遇。
男孩隋东风(黄轩 饰)和女孩罗芸(杨采钰 饰),在房东林太(徐帆 饰)的小花园里一见钟情。
初遇结婚,搬离林太的小屋,前往偏僻但风景如画的小镇定居——新西兰南岛克莱德。
故事有着绝美的背景。
大片大片的绿色山麓氤氲,隋东风和芸开着一家不大不小的中餐馆,过着日出而作,日落结伴回家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没有孩子,有狗,四十多岁了,芸依然向往蓝鲸,隋东风买来巨幅鲸鱼广告牌挂在床头,打上射灯,宛如置身于幽蓝的海洋之中。
他们还去北极圈看极光,许愿。
远离故土,远离俗世琐碎,只有浪漫的二人世界,和克莱德小镇美得出世的风景。
前半段已然不真实,后半段的“绝症”更是让人嗅到一股中二时代偶像剧的味道......
大手术前的拥抱然而,这是发生在冯小刚导演友人身上的真人真事。
似乎是为了堵住悠悠之口,片尾还特地放出了好些旧照片。
有冯小刚导演和夫妇俩的合照。
原型张述罗洋夫妇(左一、二)我不禁感叹:艺术果然源于生活。
然而生活又高于艺术。
如果不是真人真事,这部电影恐怕真的会沦为烂俗言情剧。
因为在烂俗言情偶像剧里,没有人物命运的过渡和复杂细腻到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去撕的情感。
但《只有芸知道》有。
罗芸(杨采钰 饰)罗芸,是一个生命有阴影的人。
杨采钰演出了阴影赋予这个角色的特质——如影随形的淡淡的哀伤,大多数时候遇到事情都波澜不惊,偶尔却非常激烈。
同时,她又是一个恣意生长,却从不挥霍生命的女孩。
两者有矛盾之处,这是有原因的。
而在知晓原因前,你始终会有一丝疑虑。
忧愁的芸芸有一条鲜艳的红裙子,影片特意给了这条裙子各种特写。
挂在晾衣架上的,穿在女主身上随风飘扬的。
她享受生活的姿态是贪婪的,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她都要充分体验。
她又是那个时代的开放者。
90年代,即使是在国外,一个中国女孩认识一个男孩子没多久便主动走进他的房间,也是非常大胆的事。
“闻闻,还腥吗”更别说她在海鲜市场打工不戴手套,用一次赌博决定了自己的婚事,结婚算上房东,总共才三个人......
结婚她似是毫不在意自己的形象、别人的目光、人间的输赢,只要自己开心。
这样的女孩子,却会说:“我是个不幸的人,跟我在一起,不会有好结果。
”他们的狗狗死后,芸更是变了一个人。
可电影却没有表现她为狗狗流一滴眼泪。
相反,她出奇的平静。
是她决定送狗狗上路,狗狗被送去安乐死的那天,芸在家里照常干着家务。
哭得稀里哗啦的是黄轩饰演的隋东风。
芸她像是早就经历过一次死亡。
脸上没有隐忍的表情,更多的是平静,略带些漠然。
他们的中餐馆被火烧成灰烬时,芸也是这副表情。
她对“毁灭”似乎习以为常。
但仔细看她的表情,又会觉出不一样来。
她虽凝视着前方,眼神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这种沉思状的表情后来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芸身上。
芸站在埋葬爱犬的树下敏锐的我们能感知到,这不是普通的哀伤。
更像是一种感应。
芸是感觉到了什么。
她也越来越向往远方。
我们以为那是她厌倦了一成不变的小镇生活,后来才知道这里头更深层的原因......等等这些,都是冯小刚导演对芸这个角色的雕琢,他花了大量心思给这个角色蒙上一层薄纱。
叫人看花非花雾非雾。
芸直到结局,真相揭晓的那一刻,心里一下子敞亮起来。
之前那些没想通的,一瞬间都通了......随即,一阵悲伤压上来。
方才明白,片名《只有芸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和许茹芸的歌真的没有一点关系。
只是一声低喃,一声哀伤的叹息
黄轩饰演隋东风虽然是以隋东风的回忆和讲述展开,但芸才是真正的主角。
“只有芸知道”的,是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和芸的人生阴影有关。
它让芸的生命,和与隋东风的相守,具有了跳脱于俗世的美感。
芸与人群,始终保有淡淡的疏离。
她独自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独自打工,独自生活,婚后又搬到远离都市的小镇。
她喜欢的事物,看鲸鱼,看极光,都是远离繁华的清冷之地。
她对无法怀孕这件事,并没有什么遗憾和痛苦。
她并不渴望孩子。
但同时,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感知又异常敏锐。
她与隋东风的生活,之所以是现代版的田园牧歌,正是因为有着太多的日常诗意。
有山,有花,有绿地,有蓝天白云。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一起打理餐馆,日落携手而归,多年之后,仍然会有将卧室改造成梦幻鲸鱼主题的浪漫之举。
在这些诗意里,我们仿佛窥见了几千年前古人心有灵犀,相尊如宾的生活。
晨起画眉,红袖添香。
一季做一种点心,花上几个时辰,几天,几个月,做一种香料,一壶茶,一杯酒。
正合了电影开头的一段话: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应该就是打动冯小刚导演的地方。
美好的爱情千千万,而像这样复古的爱情,不多。
而芸的离开,又将这段爱情推向高潮。
生离死别,向来东方人不能承受之重,却是一段爱情升华的阶梯。
在隋东风怀念亡妻的众多片段里,最打动我的,就是撒骨灰的长镜头。
隋东风把妻子的骨灰带到蓝鲸出没的海域,让它随风散入海中。
隋东风将芸的骨灰撒入蓝鲸出没的大海一般导演或许会把镜头对准隋东风的脸,而冯小刚导演却停留在他的手。
通过他的手来展示这个男人的柔情,和对妻子绵长的爱。
这个长镜头又一次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冯小刚导演果然还是细腻的感性男。
不然你看,芭莎镜头里,他和徐帆有多抢镜啊,简直就是戏外的感情线了。
最后,友情提醒,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备足纸巾,一定啊!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我认为冯小刚导演的剧作结构有很大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电影段落的排布混乱,还在于描述的方式,如果把本电影改为普普通通的回忆形式,从开始去讲起,至少会比现在的段落要好。
还有,如果想要表现出忧郁的女主角,那完全可以让女主角不出现,直到最后登场,会比现在的角色形象更加爆满,但考验男主角黄轩的技法就高一些。
但多数的情节来看,都是黄轩的演技在硬撑剧情点,让观众多少有点无感。
还有就是,我本来认为这是一部显示题材的电影,但从电影的内核来看,导演很明显想要加入喜剧的外衣,但很明显并不成功,尴尬的笑点放在这个严肃的剧情之中显得很生硬,至少观众看来是如此,各种不符合常理的事情也有很多。
但要承认冯小刚导演的导演功底依旧,优美的构图和冷暖色调的装换就显得电影高级了不少,是多年导演的积累在支撑,很惊喜小刚导演在拍过很多喜剧片之后还能不忘本,拍出成片质量这么高的电影。
#时不时的戏#只有芸知道 #OnlyCloudKnows
去年就很想去电影院看的电影,主要是为了冯小刚。
其实真的很难在社交网站上说我喜欢冯小刚,因为他被网友塑造为脾气大,乱捧人,没有奖项,唯票房论而票房现已FLOP的导演,但他却实是我最喜欢的导演,我看过他的很多片子,很多非常喜欢,喜欢在风尘世俗里挖掘艺术,但又很市井的感觉。
我真的不知道,很多获奖无数的大作在网上被吹捧的众多人中,是否那些众人都真正看过了电影,其实我很怀疑,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喜欢看网上软文而对电影评价,而不喜欢真正看完电影再评价的人,因为看电影需要二个小时,而浏览一篇软文,二分钟足已。
普普通通的爱情电影,平淡无奇,男女主在国外相识,相爱,相守,男主欠女主的一次出海看鲸鱼,最终没能在女生生前完成,在赚钱与生存之中被一直推迟,最终成了终生的遗憾。
时间安排是上天勒令人进行最难的课题,真的好难,在怀疑,懒惰,与精疲力尽之中,找到平衡点,真的需要经历和毅力。
但爱情,相濡以沫,也是真美好啊。
最后想说,看到熟悉的“You look a million bucks”,这句话我初中就看课外书学过了,当时我用这个造句,我的英语老师还看不懂,只是我学的那句用的词是“You look a million dollars” 。
不是只有芸知道,看进去片子的人都应该能知道,深深的知道。
我不喜欢看太虐的片子,因为要么就是纪录片太过于真实主题明确表达社会现象,也不喜欢太矫揉造作的片子,什么都是刻意的给你看,你猜也会猜得到只是懒得换台懒得走而已;这部片子我觉得就是淡淡的浓愁,为什么是淡淡又浓愁?
自己再激烈争斗撕心裂肺在别人看来都是尔尔,能得到共鸣就是成功了。
我挺喜欢这部片子的叙述风格,特别是找到一个match的人一眼相中的人,就是个好人,就是个长相厮守的人,愿意把什么好的都给彼此,没有什么别的因素,片子里有一句话:你就是我最大的安全感,这其实就是人生扶持的意义!
虽然可能没有Melinda一样潇洒到处飞实现自己小小愿望,但最大愿望就是平静的安在美丽,太美丽的景色里,根本没必要再去寻找,因为已经找到了自然和人相容的栖息地了!
所以我有时候爱山喜水,就是希望回归到自然里,但同时保留社会人的属性,他们就做到了!
而且还有一条狗,还有激情(恶趣味了哈哈)!
人美,自然也美,又有社会价值,ok了,我觉得是上天也嫉妒了太完美了,所以要跌宕所以要呈现给我们看确实有,而且是真实的,可期的!!
所以我会说知道了,确实我们摆脱不了圈,摆脱不了周而复始,摆脱不了周围人认为是对的而自己却不这样认为的事情,更摆脱不了羁绊和束缚我们只能在有限空间内做的随心,随意且这个随心随意是有意义的(不是看抖音网游浪费时间的随意),而是有一件事没有尝试过,有一个小理想还没有开始过,有一个地方还没有去过,尽力去做释放天性的去做这也就是尽可能的点点改变了因为不想失去本心,不想失去稚气,不想活的一马平川,不想“ 梦想被稳当往里藏 ”,就算平庸也要自己心里爽当一无所有的时候反而选择是最轻松的一旦拥有好像就背负了很多扔不掉的东西我个人一直在强调跌宕经历,有了这些自己才会不停的思考,总结结晶长大用成熟坚硬的壳去包裹着幼稚的心,最终还是回归自然的平静从小就知道会有这么个人这么段经历这么个故事
其实我一开始本没有想去看这部片子,是在大三上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又一个无聊的下午,张家耀同学提出来的。
我看了一下简介——文艺、爱情,立马拒绝了他,我可不想在影院把他叫醒一次又一次。
估计是他不想再和我坐在教室打一下午王者荣耀了,死皮赖脸一起去了柳巷。
片子很长,我最开心的一点是,家耀终于没有睡着,认认真真和我一起看了一部文艺片。
我又哭了,我真的是个泪点过分奇怪的人,看什么都能哭得稀里哗啦。
从前日子都变得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今天在剪周天拍摄的一个男嘉宾的视频,其中有一个问题,他回答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果然即使在木呆呆的程序员口中,这句话讲出来依旧那么温柔,充满了爱与期待。
我是相信这些东西的,就像我觉得,书里的故事之所以可以流传千古,一定是因为始终会有人愿意坚信,并且正在发生着。
历史很长,但人的一生终其有限不过几十年,总会有人经历着那些美好的瞬间。
有些姑娘就是始终美丽且幸运,而那些男孩也愿意始终陪伴在意中人身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就不会只是个美好的愿望。
我是先看的电影,后看的影评。
这么一趟下来,有些感触。
首先,这部电影是朋友的邀请下去看的,看之前对这部电影抱有的期待六七分的样子,不是很高。
但是看完之后,我陷入一种莫名的情感里无法自拔。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是什么,明白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真真切切的对隋东风和罗云的爱情感动了。
(说句个人看法,我看完电影,我是特别喜欢杨采钰这个演员和杨采钰饰演罗云这个角色。
当我看完她演的这个角色,让我有一种想马上进入电影之中,成为隋东风这个人,陪伴着着罗云走那几十年的路。
这是我个人看完电影的感受。
)看完电影,我觉得演的很真实,对我也很有触动。
但是当我看完数个影评以后,我真的是....有的说这电影矫情,有的说这电影逻辑不强,有的说是新西兰宣传片等等。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我看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其中的逻辑不强,也没有感受到矫情。
同时也没有觉得它就是新西兰的宣传片,我感受到的都是两位演员演绎出来的真情实感,我没有去刻意想那么多。
我可能个人本身逻辑不是很强,有时候我看电影习惯跟着导演的镜头走。
例如想电影中,隋东风到国外考上音乐学院,但没钱读书。
后来打工,具体挣没挣到钱。
电影里没拍。
但是我觉得这个不拍无伤大雅,为什么就一定要按逻辑走呢。
导演不拍就有他不拍的理由,甚至说导演忘记拍这个镜头,又能怎么样。
导演想表达的,就是隋东风没钱上学,租房子偶遇罗芸,之后的一系列故事。
为什么一定要把隋东风具体挣没挣到钱,为什么不继续读书等一些镜头拍出来呢?还有我看到一个影评说“饭馆里来了一个的恶汉,由于观众都知道芸最后会死。
所以当观众看到这恶汉身上有枪,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芸是死于这次枪杀。
结果呢,虚晃一枪,啥事没有,人走了,而且饭馆接着开。
这个惊心动魄的事件产生的唯一结果就是,他们跟这个姑娘的关系更好了,仅此而已。
那搞这么一下干嘛呢?
就是让大家误会一下,你们是不是以为芸被枪杀了?
哈哈,不是!
猜错了吧!
是这个意思吗”我不知道各位看完这个影评什么想法,或许你可能会说这个影评分析的很正确啊,他就是这么没有逻辑,这个事件发生就是没有多大的用处啊!可是我想说,为什么一个事件发生了就要有很大的作用。
假如,这就是导演朋友真实事情发生过的呢,导演就想给他拍出来,未尝不可啊。
(不过我只是说假如真的发生过此事。
)导演并没有想让此事件对整部电影产生多大影响啊。
虽然说,逻辑上这个影评说的很到位,但是各位,这是爱情片,我们不要太逻辑了好吗?爱情片感受的是情感,不要把这种片也太过于强调逻辑了!还有那些写影评说这片子丝毫没有逻辑的,看电影途中玩手机,吃东西等等的。
我想说,你们的思维真强,你们就适合搞科研去,适合去当侦探,按着超强的逻辑去推理断案,去搞那些实验。
你们就是没有感情的机器。
不管是前面那些镜头,还是后面真实的描述,让一个有那么点感情的人看了,他看了都会有所触动。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无趣。
还有一些人说,我根本感受不到这电影带给我的情感。
我只能说每个人经历的不一样,年龄不一样。
或许这片子,让你们四五十的人看了,就觉得小儿科,矫情等等,但是也有四五十 ,五六十的人看完之后,觉得这个电影真实,他们看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归宿。
而我们这一辈的年轻人,还没有经历那么多爱情,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对爱情的美好,对那份爱情可以长长久久的羡慕啊。
真的各位,我们不要把这部片子完全按照合理的逻辑走啊。
微博上,也放出了冯小刚和挚友在车上,改台词的那一段视频。
两个年过半百的人,坐在车上,点根烟。
说着那些话,完全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那个视频结尾处,冯小刚导演抽着烟说完那些话,留下眼泪。
他的挚友听完也是下车去了,他再想起他的爱人还是会心疼。
这部电影想流露的就是冯小刚的那种情感。
这里边可能存在逻辑不合理问题,但是请不要把他们都一一挑出。
那样就真的没意思了。
那个视频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真的感动。
导演的挚友和他的妻子的爱情,是我这一辈子要用心体会的。
我也希望在以后我可以遇到这样一个人,我也可以也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
人人都喜欢看美梦,也喜欢做美梦。
电影就是这一台催眠机,让人心甘情愿置身其中。
但是梦假的时候,梦再美,观众也是无法看下去的。
《只有芸知道》就是这样一幅让很多人中途离场的美梦。
它的矛盾被掩盖,人物塑造失败。
《只有芸知道》中起码有8个矛盾是被导演强行盖过的。
一,夫妻两个初来陌生小镇时候的陌生感疏离感被盖过。
和当地人交流时候的忐忑感被盖过。
二,梅琳达见到两个中国人“一见如故”,三个人的对话宛如过家家一样,就是导演为了确立他们的友谊而拍摄的。
三,隋东风收养狗的时候,说“我们夫妻两个都喜欢狗”。
很明显这是本剧里一个重要的点。
因为随后他们就把狗当成他们生命中的孩子。
但是对于两个人是怎么喜欢狗的,前剧里没有任何交代。
四,罗芸有心脏病,随时可能身亡。
身为妻子她隐瞒了隋东风,影片里没有交代她隐瞒时候该有的忐忑,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感一笔带过。
五,罗芸有心脏病被发现了,隋东风没有想过罗芸为什么瞒着他。
这涉及另一半对自己的不信任,另一半对婚姻的不负责任,对自己和她这段感情的不负责任(毕竟爱人突然身亡最痛苦的就是最爱她的人)。
他完全不提这件事。
六,隋东风为了罗芸开的餐馆被罗芸许愿毁掉了,他知道答案后心里的痛苦和委屈却没有表现。
七,罗芸晕倒在浴室里,隋东风没有怀疑是疾病,甚至没有检查。
八,罗芸流产后无法怀孕,隋东风只是沉重,没有表现出以后不能有孩子的不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幻灭感。
塑造隋东风的时候,导演只强调了他爱罗芸,他没有最基本的人的存在意义,没有理由表达内心的愤怒。
罗芸有心脏病欺骗他,他不愤怒不心寒。
罗芸流产以后无法怀孕,他不失落不痛苦。
为罗芸开的中餐馆被罗芸的愿望亲手毁掉,他没有委屈和愤懑。
他是个假人,引起不了我们的共鸣。
又因为他是个假人,所以他的付出看上去也毫无价值,没有触动我们的理由。
所以影院里屏幕上的人频频落泪,屏幕下的人却一脸冰冷甚至觉得憋屈,想走开。
塑造罗芸的时候,导演让她风华,也让她自私幼稚。
她不在乎她的心脏病突然夺走她时她爱人会有的痛苦。
她不在乎她亲手毁掉餐馆时候爱人会有的心痛。
反正她就是围着自己转。
她懦弱幼稚。
餐馆一开十五年,她完全可以对爱人表达自己不想继续开餐馆的愿望,然后一家人去另一个地方生活,或者去展开她的冒险。
一个成年人可以做的事她做不出来。
她要通过毁掉别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像个不顾及别人感受的小孩。
她渴望的冒险,是要爱人说“带”她去。
这个“带”字很灵性了。
仿佛她没有能力,只是个三岁的孩子,要幼儿园接自己回家的爸爸带着去继续生活。
她对自己的生活不负责任,对别人的生活也不负责任。
她的婚姻,是通过赌博决定既不继续。
她的爱情,是通过爱人给她擦不擦手膏来觉得既不继续。
她人生中重要的东西都被她渎值。
她在婚姻里,隐瞒自己有心脏病随时会死去的事实。
另一半可能经历的痛苦,她没有设身处地地想到。
爱人为了她“有安全感”开的中餐馆,她说要毁掉,就毁掉,没有想过那个爱她的人会有多痛苦。
而且她竟然真的觉得“没想到他会这么痛苦”。
轻浮的口吻仿佛这不是他给她的爱,也不是她参与的生活的一部分。
这样的隋东风,这样的罗芸,如何让我们欣赏感动,让我们为她们的生活流下热泪?
这部电影毫无诚意。
虽说是营造一个乱流中的美梦,梦的底下却是如此肮脏空洞。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这是美梦,生活重压下的憧憬。
我是不屑一顾的。
看的时候影院后排有人打呼,还有不少人玩手机,我也发了十几次信息。
这不代表我们不懂爱情,欣赏不来纯爱,否则我也不会贡献这个票房。
但我想说,爱情和矫情是两码事。
女主体弱,男主忠贞,一男一女不食人间烟火谈情说爱的片子不少,头一次看到靠赌博发家致富的。
两千块全押熊猫的时候我心想,要是中了可真是连两星都不配,果然……搏一搏,单车变航母。
不收房租的房东,要看极光有极光,要看鲸鱼有鲸鱼……全世界都为爱情铺路的傻瓜剧情,原谅我年纪大了,实在入不了戏。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能成为烂的遮羞布?
观众没法共鸣就说是私货?
那你别搬上大荧幕啊!
好的故事拍得再朴素也能叫人落泪,但烂俗的梗和台词,人物再怎么哭的稀里哗啦,再怎么靠美景撑场面,再怎么从头到尾的煽情bgm,都毫无灵魂可言。
最莫明其妙的梗当属女主的极光心愿,因为自家的店困住了自己,所以想毁了店?
真是满脸黑人问号!!!
大姐,你已经靠赌博赚了第一桶金,在风景如画的新西兰有一个独栋大房子,还有一个生意不错的餐厅,有一个爱你的丈夫,你还要怎样啊?
如果说你是富家千金,这样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就算了。
你明明是个向天借命,多活一天都是赚了的人设,怎么就突然不知足了?
你让荧幕前天天吸雾霾、加班如狗、挤公交地铁、背几十年房贷、连病都不敢生的我们如何共鸣?
先天心脏发育不好的女主,一会儿弱的像黛玉似的,但遇到抢车位、吃白食的,突然秒变杉菜上去就骂……就为了显示男主的纯爷们,设置这么个脑残的青春偶像剧剧情,还敢再low点吗?
顺便吐槽下女主在浴室晕倒的姿势,还能再不自然一点吗?
全片充满了不接地气的矫揉造作。
男主爱吹笛子,自从开餐馆后就没吹过,就为了写他为生活放弃理想?
可明明二人还带着狗散步呢,怎么就没时间吹笛子了?
狗的名字叫blue,最后男主又养了只blue,树下放个blue的椅子,蓝色生死恋?
几十年前韩剧玩剩的套路。
总的来说,餐馆的妹子很招人喜欢,徐帆演的也很好。
最后灯亮的一刻,我听见旁边女生由衷说了句,终于结束了……作天作地命不好,我这个买票的傻逼命更不好!
这部电影在我心里超过了同导演的《非诚勿扰》。
我并不是专业的影评人,说的话不具有专业性,但《非诚勿扰》我看了几十遍,是一种个人的发自内心的喜欢,投射了我的理想我的快乐,25岁之后我的人生开始关注到了时间。
面对离别当我想像以前一样耍赖一下笑笑过去的时候,其实我已经感受到不再能像以前一样。
那份感情,伴随着我25岁之后一年中的生活自然变动引起的阵痛跟不适,成为我这一时期的鲜亮的不可忽视的存在,也成为出头鸟,成为矛盾的集中地,情绪的出口。
他对我来说意义不一样。
爱上了,失去了,不得不的接受了所有因果。
这部电影在我心里超过《非诚勿扰》的时候,我明白小妮子本人变了。
在新西兰跟奥克兰的薄雾笼罩的乡村里,在阳光跟绿色揉在一起的柔光里,在大海里跟极光的世界,我重新与以往的我相见。
可以平静的看着发生过的一切。
我继续相信内心的悸动,右手小拇指酸酸。
他们依然是我活在世界上的土壤跟信仰。
我的猫
全片还是非常感人的。
整体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
男女主最开始的相识是来自房东的介绍,真挚的感情从两人共租一室开始。
在彼此接触的漫长时间里一段甜美而动人的爱情频频展开。
只可惜命运多舛,片中无论是爱犬还是爱人都在男主角正感受生活的幸福时悄然逝去,最终只留下了男主一人孤苦无依。
本片也是继《芳华》电影后,黄轩和杨采钰再度饰演爱情的双方,称得上是全片一大惊喜点。
纯爱电影,但矫揉造作,流水账!倒是徐帆两番话两场戏比较有力量。
冯导以后还是拍商业电影拍喜剧,不要乱拍文艺片了,一颗星给冯导把新西兰拍得这么美,一颗星给男女主角两位的颜值。冯导说电影是相儒以沫的爱情故事,冯导可能忘记了,相儒以沫的下一句是,不如相忘于江湖。
看到这个评分,太水了,豆瓣,真是让人失望……
先前一看海报字体就要凉,看完觉得冯导和徐奶奶至少先退休一个吧。故事本身没什么好吐槽的,真人真事改编,带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纯真。整体上像是一个展示普通家庭爱与死的风光MV。
很多朋友觉得不好,但我却意外地喜欢。对女人来说,人生十几年在一个地方,风景虽然是美,生活也是充实的,可是不满足,那种一直想飞走的冲动总也不能实现的怅惘萦绕于心。对男人来说,太爱一个人了,所以一旦爱人离去,那种虚无感是很可怕的。所以他一直想要去找一些事情填补。可是越填补,听到填补之物落入虚空深渊的回响,越发意识到爱人不在了。整部电影就在这种惆怅和虚空两股心绪的交织中回旋。
“有你的日子,就是我想过的日子”。冯小刚第一次如此纯粹地讲故事,非常感人。
冯小刚啊,你拍些什么啊?中途睡着3次,情感感染力不强烈,剧情韩系狗血!冯小刚你是不是最近都在看韩剧啊??!!
冯小刚的避税…咳…避世之作。以及新西兰移民宣传片。
新西兰美死了!!!至于故事,即使是真人真事,也真没看出有什么值得拍的……
电影拍摄初衷很动人。在老牌导演里,冯小刚反而成了逆潮流而动,越来越返璞归真的那个。真实感情因为有诸多运气和奇迹的成分而愈加显得传奇,但这还不足以成为电影的「情节」,从落实下来的相处内容看,太平淡了些,堆积在一块,得到的不是有滋味的「慢」,而是「散漫」和「漫长」。佳句不少,比如女主在自行车上暗示爱意,镜头拍她的腿,以及徐帆讲述的那段感情。黄轩还是很稳。
逆风撒骨灰,一半吸进了黄轩的肚子里
我不知道这种直男自我感动的电影怎么还有市场?!女主喜欢鲸鱼就带她去看啊!非得等死了之后抱着骨灰去海边,一副忧郁文艺痴情男主的人设——充斥着一股可怕的直男陶醉感。对,也许你痴情,但你不懂女人——你的女人想要的是星辰大海,而不是柴米油盐!只有芸知道,因为你知道个P!
再见钟情生死恋,一片东风一朵云。私人影像版《不见不散》+《芳华番外》,多线叙事,渐入佳境,如果按照爱情时间线来梳理,剧本是一个回形针的形状,把平淡的中年生活前置,而最初的浓烈与最后的诀别则滞后呈现,结构上有亮点但奈何剧本本身寡淡如水,对强叙事抱有类型期待的观众可能会大失所望。戏剧核心是关于归属感与安全感的问题,是关于怎么活和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看鲸鱼听起来是挺虚无缥缈的,尤其是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跟童话故事一样,所以东风一开始就把它想象成一个特别难办很遥远的事,所以才有许愿烧房子(更离谱)这出。如果这是一个二流作家出道时的文学作品,或许大家的评价会更加包容,但这可是拍出《一声叹息》的冯导,那么固执而反叛的战士改去拍文艺小清新,简直浪费才华。全片下来就只有林太的部分较为真实,其余的真国产电视剧质感。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让平凡人的感情生活也能在大荧幕上美轮美奂地呈现出来。而平凡的人们总是给我最多感动,无需仰慕神往,内心自有共鸣
难看出天际,提前走了。可怕的中年油腻男。冯小刚平铺直叙拍小学生作文也能是电影吗,太可怕了。真是很少看到这么假这么空洞的“感人”了…造孽去看这种玩意儿了。
一部疯狂模仿《断臂山》的风景片。情节?情节不重要。
纯粹的爱情片难拍。这是真的。
真想精美的爱啊,真想深情的活啊。想爱一个人到老,哪怕不能,也想真真正正,妥妥贴贴的接住她,呵护她,像一个养花人一样。大导演的小片儿,火候刚好,煺去了年轻时候的火气机灵,温润的稳,让人噙着一包眼泪,不至于嚎啕,暖暖的疼。真正的治愈,不是无痕的人生,而是这痕迹深深的印在一个人的心上。
虽然改编自真实故事,两人走到一起所依靠的运气还是太多了一点儿,租房能遇到林太这样不要房租的房东,玩轮盘鲸鱼熊猫通吃,开餐馆缺人手马上有梅琳达自动上门,生前能对着极光许愿,死后鲸鱼来做伴,这明摆着让爱情丢掉了真实的感人。
笨拙的中老年纯爱片,手法有些沉闷,悲春伤秋,连南半球的美景都带着地广人稀、适合自杀的凄清孤冷味道,这故事或许是冯小刚这个年纪的一种内心感悟和写照,双鱼座导演,本人其实一直有一颗纯爱的心,1994年的导演处女作《永失我爱》就是一个挺虐的纯爱故事,25年后再讲类似的爱情,面对相濡以沫、生离死别的人生常态,不再矫情沉溺,多了一份过来人的慈悲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