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应该肯定并支持导演对自己拍片题材和风格的突破。
既然冯小刚可以拍集结号,张艺谋可以拍三枪,吕克贝松怎么就不能拍阿黛拉呢?
每个人都不想被定型、被定性,搞创作的尤其如此。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这突破,要我说:质量挺好!
终于又看到了正宗的法式幽默,比粉红豹系列好看多了,还有很多机智的对话桥段,比如那个黑眼圈的猎人对着打盹警长一本正经地说:“警惕和耐心是猎人的秘诀”,以及面对满头大便的警长说出那句“羊肉味的,我可以确定”,至少我笑了很多次。
而且情节设计和剪辑也是顺理成章的,比时下那些追求特效,却讲不好故事的烂片强太多。
不如放松一些看待风格尝试吧,不能每天都吃经典大餐,新样菜式也能成为美味佳肴。
我不是什么影评人所以讲不来什么吕克贝松的日暮西山之类的话 但是这部片子实在是太搞了 而且阿黛拉是一个我不喜欢的女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错误救回自己的妹妹 在老头受伤之后不是第一时间送到医院而是把他带回家 让老头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 再多坚持一会儿 坚持一会儿干嘛 救她妹妹啊 难道她妹妹是一条命老头的命就不是命了么 还搭上了一条龙 那会儿为了从行刑台上救老头还害死了一个路人甲 在阿黛拉来说 为了她自己不再受内疚的困扰 死多少人都没事儿 木乃伊复活会有什么后果也不管 也真是拉美西斯二世那一票人性格温和啊 要是碰上个乱用法力为祸人间的怎么办 这个女的就是一个超级自私的人就对了 也许有人说了 她是因为爱她妹妹 为了爱 这些行为可以理解的 我点点点 俺是从头到尾没看出来一点点她是为了她妹妹 阿黛拉只是不要自己被舆论还是被自己仅存的良心所鄙夷 她的自私也体现在对爱她的男人身上 总而言之 这是个讨厌的自私鬼!!另:吕克贝松安排的结尾让我想打人 毛线个泰坦尼克号 伤害人感情的东拼西凑弄了个啥麽
无论是翼龙、木乃伊还是神秘的复生魔法都比不上路易斯•布尔昆胸前粉红的两点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估计国内公映时会把这轱辘给掐掉,这就是看试映场的最大好处了吧——当然,从情节上来看,剪掉两点丝毫不影响剧情的叙述,反正就是泡在浴缸里看看信,也就我这种低俗的人净往歪处想。
影片从一开始就让我想起《天使爱美丽》,画外音把同一时间里不同空间内的人物勾连在一起,不过反正是漫画改编,画外音的使用似乎天经地义——这也极大降低了吕克•贝松的叙事难度,对女一号阿黛拉的前情交代便通过生硬的插叙展现给了观众——有了画外音这个“大影像师”(借用法国电影叙事学的术语)的操控,这一切显得是如此自然。
我一直很佩服能拍好女英雄故事的男导演——特别是异性恋男导演,吕克•贝松自然是个中翘楚,《尼基塔》、《第五元素》、《圣女贞德》,甚至包括《这个杀手不太冷》——谁敢说娜塔丽•波特曼不如让•雷诺鲜活?
当然,《阿黛拉》本就是漫画英雄,从剧情来看,这是位个性十足、妩媚动人、情真意切的女版印第安纳•琼斯,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危险,只要阿黛拉一出,登时百无禁忌。
所以,犯不着指责这个人物的脸谱化——商业片嘛(如果我们一定要用“商业片/艺术片”这样粗暴的二分法的话),看得热闹养眼,值回票价足矣。
没看过雅克•塔蒂的原著,从吕克•贝松亲自操刀的改编来看,片中充盈着机械架空幻想的氛围(故事发生在一战前),于是,这又让我想起了《大侦探福尔摩斯》和《漫长的婚约》,这种“电气朋克”(沿用“蒸汽朋克”的术语,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风格的作品估计会在《丁丁历险记》上映后进一步大热世界影坛。
吕克•贝松向来长于奇思妙想,由他来执导此片完全符合逻辑,不过真要跟好莱坞比起来,贝松讲故事的能力还是稍逊一筹,故事的高潮来得有些平,特技——尤其是核心道具翼龙——出现在银幕上还是假了一点,不迷信3D是对的,但有时候不敢用3D恐怕还是技不如人的缘故。
《阿黛拉》就像是一份集合了《远古入侵》(一部英国电视剧集)、《夺宝奇兵》、《哈里•波特》和《木乃伊》的法式拼盘,不无遗憾的是,在哪一点上吕克•贝松都没有完全做到位,这也导致了《阿黛拉》很难成为一部经典:《远古入侵》的翼龙特技很耐看;《夺宝奇兵》把古代传说的渲染和巧妙的机关设计推倒了顶峰;《哈里•波特》里的魔法展示则让教授的起死回生大法彻底沦为了寒酸的法国茅山术(还不如美剧《邪恶力量》过瘾,那个教授的造型倒很像茂瑙版的诺斯费拉杜,不知是否是原作的设定);《木乃伊》里贯穿了五千年(或者更长?
)的爱恨情仇,再辅以浓郁的埃及风情——《阿黛拉》在各方面都浅尝辄止不禁让人略感遗憾(阿黛拉骑翼龙的情节则直接引发了我的《阿凡达》后遗症)。
至于悬疑色彩,吕克•贝松最后完全将之解构了。
且不说那群古埃及木乃伊(领头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拉美西斯二世)复活后就操一口流利的法语(反正好莱坞已经让古希腊众神都说英语了),而且第一位复活的哥们竟然是位核物理学家?!
最后一段观众们本来屏息凝视的看着木乃伊们纷纷踱出棺椁,结果情节流转迅速喜剧化为《博物馆奇妙夜》。
末了,这群在巴黎看夜景的木乃伊们还恶搞了一把贝聿铭的卢浮宫设计(与片尾的泰坦尼克号收到了同样的无厘头效果)。
爱情在片中也被解构了,阿黛拉对自己失手将之变成植物人的孪生妹妹阿加特一直心怀愧疚——阿加特脑门上插根簪子一动不动的造型很伊藤润二,以至于我一度误以为吕克•贝松想弄个《三更之回家》之类的套路。
于是,对阿黛拉苦追不舍的青年科学家安德烈只能独自享受(奇怪,我为什么用“享受”?
)暗恋的感觉。
但是,当阿加特醒来后,阿黛拉重新上路,安德烈却“顺理成章”的享受(奇怪,我为什么又用了“享受”?
)与阿加特的幽会。
姐姐不成妹妹在,果然是自产自销,肥水不流外人田。
故事显然还没结束,雅克•塔蒂的原著本就卷帙浩繁,吕克•贝松说拍成三部曲还是简装版的,认真拍下去,搞成法国版的《夺宝奇兵》系列也未可知。
吃惯了美式爆米花,偶尔来点法式甜点倒也不错,不管怎么说,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瞬间就被打发了。
真的是粉红色的。
(刊载于《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7日 )
评一星的理由 是因为没有无星的评价怎么说呢,看到电影院里有法国片,小激动地买了票就去看。
位子是第一排可能也是个原因,因为实在场次火爆,被迫仰着头看下来,心中稍有不顺。
电影开头时,我想我是被阿黛拉性感的嘴唇迷倒了,尤其是她指着一本书说:“两个办法,做埃及人或者看书”时。
但好感只是暂时的,随着电影的进展,很多强插人物的加入,导致电影偏离了原来的主线,已经有些被导演绕晕了,这究竟是想表达什么。
最可悲的是这部电影让我彻底讨厌女主角。
当博士心力不支倒地时,阿黛拉冲了过去抱住博士。
按道理来说她该哭着拼命给博士推拿,然后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说着博士您千万别死,您死了我会很伤心之类的,女人嘛。
可她竟然在说:博士您现在不要死,再坚持一会我真的从心底里佩服编剧……从头到尾,只是讲一个极度自私的女人,为了拯救因自己弱智加RP低下的死亡的妹妹,去不停在伤害男人中得到快感的故事。
当然,亮点还是有的,最后在泰坦尼克上撞到阿黛拉的两个小姑娘还煞是可爱的(忽略阿黛拉恶心的呻吟)。
这是部很轻松的片子,带点奇幻风格的法式喜剧,有一个聪敏干练任性大胆的女主角,是个冒险故事作家,签名售书时把植物园里的一个小研究员迷得神魂颠倒,为了救她的妹妹她骑着从博物馆恐龙蛋里复活的翼手龙去救一个疯狂科学家教授,最后复活了埃及木乃伊拉美西斯二世和他所有的大臣们。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想起了哈利波特,无他,盖因这两个故事都该是中学时代的孩子们特别喜欢的。
我记得初中时我曾在作文中用“青黄不接”形容过我们那个年龄段(结果那篇作文当然分数很低)——不似小学那会儿得到父母的大量关心照料,却离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的日子还很远很远。
偏偏就是这个时候,我们会幻想自己有一天能拥有一种全能感。
那时候我经常在放学的路上想:我一定不是一个普通人,有一天藏在我身体里的潜能会爆发出来,就像XX动画片或者XX漫画里的那样。
哈利波特也是满足了这样一个幻想,虽然罗琳把魔法世界和麻瓜的世界有点划分得太清晰了;而在这部影片中阿黛拉小姐可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出版社出钱让她去秘鲁,她偏偏跑去埃及,从一群盗墓贼手里逃脱,打火机扔到满地的石油上,她一溜快跑火就是烧不着她;巴黎的马车堵了道,她把脑袋探出窗口对着马大声道:“快走笨蛋!
不然你们就死定了!
”那些马儿居然就真的给她让出道来了。
你让所有平时装得乖巧文静其实心里头燃着任性跋扈的小火苗的小丫头们该有多么憧憬你的生活啊……不过如果阿黛拉跟奥特曼似地一出场摆个POSE后就事事顺利,那故事也没什么好看的了。
她的一大性格魅力还在于她的高挫折商,想她一次次易装进入巴黎监狱试图解救那个疯狂科学家教授,每次都在被发现后被赶出来,但是她一扭头,马上又去执行下一个方案。
最后求助总统也不顺利,回到家里面对着脸色苍白如同植物人般的妹妹,她兀自伤心了一小会,到了客厅又能一边自嘲一边对着从埃及搬回来的木乃伊卖弄性感。
这种活力这种毫无顾忌,正是年轻人最珍贵的要素——输得起。
也正是因为敢于去做常识以外的尝试,她驯服并骑上翼手龙时,那个小研究员忍不住要大声赞叹:“阿黛拉小姐,您真是不可思议~”但他给她写信时却又那么犹豫不决,落下“小姐”两字后,心想:“要是她已经结婚,或者守寡了呢?
”(这里很女权,我喜欢。
)上个星期去参加了初中好友的婚礼,也见到了好几个好久不见的当年的伙伴们。
结婚是件人生大事,我在看了新房以后真觉得可以(替好友)高呼:“It's my time and my place!”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时代终于来了。
不过和她们聊了一会儿,反倒不觉得特别投机。
也许因为我还是学生,而我的大部分朋友们都已经进入社会,她们面临着更多的外部评价,所以求稳、守成,已经成为这些二十三四的女孩子们开始重点关心的事情了。
还有就是对于皮肤状态变差和衰老的恐惧,之前我看过一些说法说女人过了二十五岁后体内各种维持青春美貌的好东西的水平就开始下降了,最近听闻这个年龄数字又往前靠了些,变成二十二岁了,而二十五岁以后则变成“两倍速度下跌”。
我擦,这真的不是化妆品商和保健品商一起阴谋制造的传言么?
当然,我不是说要对外表毫不在意(虽然我确实觉得如果除了衣服包鞋和化妆品别的你什么都不感兴趣的话你基本算白活了),我只是觉得青春不可能留驻在对于衰老的恐惧中,开始守成意味着人生已经到达顶峰,以后就只有下坡路没有上坡路……可是天哪我们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啊~与其那么早地把自己变成一尊美艳的死塑像,然后花上后半辈子的时间来辛苦地维护它原来的样子;不如保护好那颗珍贵的年轻的心,不要去理太多所谓的稳妥考虑,不要去为根本还没有降临的事情焦虑。
生活不该是一场目光紧盯着自己所失去的保卫战,而应是一场尽情尽兴的好玩的冒险。
唯一可怕的则是:因为畏惧失去而放弃了当下想要的,最后却发现什么都没有换来。
刚看了蒋方舟在她的博客上写:“改变生活,必然要从俯视生活开始。
”我觉得这话相当正确且这个句式相当实用,例如:“改变考试和成绩,必然要从俯视考试和成绩开始。
”长这么大,也算见识了一点人生的无常、历史的无常,时代总会变化、环境总会改变,没有谁真的能做到审时度势地去设计自己的人生,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冒险。
当然人是要认清现实的,可你对“现实”本身又有多大的把握?
电视、广告、你浏览的网站还有你的父母和长辈们,他们所告诉你的,是真的真实吗?
是全面的真实吗?
是你未来将遭遇的真实吗?
阿黛拉固然可能只是个青春期小女孩儿的跋扈幻想投影,我惟愿大家心中那个爱冒险的阿黛拉都还没有死。
隐隐的觉得这是很近期的片子,甚至莫名的似乎记得片子刚要上映的时候在电影院看过trailer的感觉,看了豆瓣却已经是2010底就已经在香港上映的老片子了,想起来那时候还没毕业,时间真的过得这么快么。
一边吃晚饭一边看的,很适合无聊又悠闲的星期六,不想用脑袋的时间。
之前看到豆瓣上各种差评,才6.8分,以为是有多差,看完了觉得也还好吧,只是输在大家对吕克贝松的期待上了。
看这种片子的好处就是很轻松,完全不用有负担,坏人们都又蠢又可爱,主角们永远不会死,想做的事情总有方法,开篇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梦想,总会在一万个机缘巧合之下成为现实。
HE看着总是那么舒心,哪怕巴黎博物馆的恐龙蛋孵出了翼龙,哪怕监狱里的犯人可以因为自己太疲倦而拒绝越狱,哪怕协助越狱4次都不会被抓进监狱,哪怕几千年之后醒来的埃及法老木乃伊默默的讲起了法文,还带着仆人们在协和广场指点江山说要是多个金字塔在这才妙。
心里会隐隐的想,如果生活也能这么简单就好了。
可是生活就是生活,你怎样知道自己便是故事里那披荆斩棘万死一生的主角,说不定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最后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从未露过脸。
吕克.贝松这个曾经让我憧憬的金色招牌连砸都没有砸出声响……撇开让吕克.贝松名声大振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不谈,我一直认为吕克贝松是一个相当出色的编剧,能把故事讲得简洁、紧凑,并且不失幽默。
例如曾经的《终极杀阵》,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只用了出租车这一个突破点就把简单的兵抓贼的故事说的与众不同、妙趣横生。
其实吕克.贝松的想象力一直是大家所称道的,那部被奉为经典的《第五元素》虽然我并不懂那种科幻,但是不可否认作为一部向星战致敬的片子,《第五元素》确实还是有它的独到之处。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走进影院之前我对这部《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是充满期待的,毕竟集合了盗墓、探险、复活还有那个20世纪初独特的历史时期,这本来应该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电影。
一开始对探险的理由一直没有揭晓,因为简介里的剧透的关系倒也能猜个大概。
但是前半个小时铺垫阿黛拉是个成功的女探险记者有必要吗?
铺垫安德烈痴迷于阿黛拉有必要吗?
如果说这些是为了后面的翼手龙做准备,好吧,那那个倒霉的出来打酱油的路人一直对他用了一两分钟切换镜头拍他走路的样子有必要吗?
好吧,那也许是为了那点小幽默,那个该死的警察局长的落水需要拍那么久?
一直从那个舞娘的表演开始到落水,那些镜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阿黛拉终于开始冒险了,结果十分钟不到就搞定,抢回了木乃伊。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合着那个非凡冒险指的是帮助教授越狱啊!
一次次得乔装、一次次的无功而返,典型的法国电影桥段:蠢笨的警察、白痴的政客,这些疲软的零散笑点撑足了90分钟。
最后就是救出教授,然后教授成了炮灰,然后翼手龙的作用居然就这样完成了,就是为了当飞行器……这个时候导演不忘加点小曲折就是木乃伊居然不是医生,顺便可以交代冒险的理由,就是为了救阿黛拉的妹妹,这里就是告诫我们“做运动时千万不要携带尖锐物品,以免误伤。
”整部片子的亮点就在最后的那些复活了的木乃伊,调侃地说一句:物理学家的笑点抓的挺准。
但是整部片子下来对那个“非凡冒险”我是绝对的质疑,该展开的线索没有展开,该腹黑的角色没有腹黑,该幽默的角色不够幽默……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原来阿凡达一出,大家都把动植物纪录片当成故事片,只要你能明白怎么回事外加画面好看就是好电影了……
昨天晚上和同事们去看了这部片子——《阿黛拉的非凡冒险》,这么说吧,打个盹醒来依然不影响你的观看。
垃圾片,内容空洞化,人物平面化,故事情节老套,故弄玄虚的成分多,宣传上噱头多!
——汇报完毕。
吕克贝松基本上可以休矣,说了只拍十部片子的,没耐得住,结果导致晚节不保,没有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廉颇老矣!
基本上,是習慣了,在電影院看完片子之後回家總是想要吐兩句的,否則就好像對不起電影票一樣 ╮(╯_╰)╭ 這還真是詭異。。。
咳咳,扯遠了。
片子總體來說給我的感覺不錯,法蘭西的片子總是有那麼點獨特的感覺,法式的幽默法式的煽情,一起去看的朋友淚點巨低,看到阿黛拉給妹妹抹腮紅那個地方還華麗麗的淚奔了一下,我也就鼻子小酸了點,其餘就沒有了。
倒是很喜歡最后木乃伊在盧浮宮門口跑來跑去的場景,老實說,法老大人太可愛了。
順帶一提,阿黛拉絕對是禦姐,絕對的。
撇開劇情不談,個人認為片子最讓我可以打四星的地方是音樂,音樂和劇情的契合可謂是完美,鋼琴和小提琴的兩個部份讓人難以忘懷,詼諧部份用上了貌似刺猬索尼克的音樂(朋友說貌似原作出現處不是索尼克,具體什麽地方還望高人指教)。
剛開篇時翼手龍飛翔的音樂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雖然覺得片頭部份的旁白囉嗦了點,但是加上音樂,頓時覺得完美了,帶點大氣味道的音樂配上翼手龍的飛翔,印象頗深。
而阿黛拉面對妹妹的深情處,柔和的曲調緩緩流出,似乎之前那些個帶點詼諧的調子都與其毫無關係。
胡扯到這裡我開始發現自己的確胡扯了,白天看完很有感覺,晚上回家之後杯具的發現不知道該寫點啥了,於是混亂了。。。
總體說來,這是部可以嚼著爆米花看的法國片,有那麼點法蘭西的幽默,穿插了點小小的憂傷,留下了點點算不上懸念的懸念。
今天看了《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挺有趣的很适合在影院观看我觉得与其看什么大地震之类的狗泪商业片还不如看这部魔幻搞笑又制作精美的冒险大片法国都市贵族范儿我很喜欢女主角和各类古怪的配角都很可爱虽是吕克贝松大导演的转型之作但影片中仍不失大导演以往片子中单纯的令人纯真一笑的情节所以说,真正的大导演,是越活越小,越活越单纯,越活越年轻,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而不是越活越老,越活越社会,越活越狭隘,一点艺术大家的纯真与烂漫都没有,就比如我们中国当代这帮所谓的“大导演”们!!!
看这部电影,寻找一下童真,我们会获得单纯的快乐
好吧 如果是别的法国导演拍的 那就算了 可这是贝松的 是江郎才尽么
看完忘记了,只记得开场五分钟开始玩游戏玩到散场
埃及人好欢乐啊,指着卢浮宫说好美让我们在这里造座金字塔的法老简直是被马达加斯加里那位狐猴朱利国王附身了。。主演路易丝小姐真美,"演技超群"倒是没看出来,不过相对于这部华丽奇幻大片,给出的表现还是足够精彩的有些桥段还蛮四溢。
这到底算什么片子?给这个片子分类还真是个技术活。
集合了许多亮点的烂片,美女出浴也保不了你。
我今晚为什么选择这一部?脑子有病吗?吕克贝松已经江郎才尽了么?
主要是女主很漂亮木乃伊很喜乐所以给两星……但是为何木乃伊复活之后就全部说法语了安?。。最悲催的是教授。。。还有贝松先生,为何你不能在亚瑟王国之后就按计划收手?
若是没有巴黎迷人的外景,这部片还能剩下什么呢?
可惜看的是配音版 不過配得還不錯~ 濃濃的法式幽默~ 片尾字幕特效做得很棒!大贊配樂~ 總體加一星兒給Jacques Tardi 另外 片尾曲唱的是j'adore son voyage么?
光电剪的啥都不剩。
这是一场另类的奇遇冒险。
这有点失望啊···感觉虎头蛇尾,没高潮没记忆点··
女版嗝嗝《驯龙记》!
入戏太慢,差点睡着!
吕克贝松不是烂片王,是两星片之王。
女主角美,奇幻题材真的很奇幻,笑点也很多,虽然有点暗黑和恐怖。但就主题有点散……看在女主和最后恶搞的份上3星再多加1颗。
呃,最后女主角踏上了铁达尼克的不归路,可惜她不叫ROSE = =
残到令人发指
挺欢乐的一部片子,各种元素都有,真是集大成者,当然剧情方面就是浮云了。。。反正法语也听不懂,而且听木乃伊讲法语还不如听他们讲国语,所以选择了国配音轨,挺不错的:您叫什么名字?呃,安德烈,哪个烈是热烈的热。。。PS:木乃伊是相当可爱的啊。PSS:最后阿黛拉上泰坦尼克号去干嘛。。。
法式的喜剧大餐,只能这样评价,冷幽默,总体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