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熟一点的电影市场里,其实很多时候电影贩卖的是一种视觉形象。
我们对电影的消费,其实本来就是一种虚幻的形象消费。
你购买一张电影票其实没有交换到任何实际的物的“商品”。
现在好莱坞大片的收入比例里面,真正的票房收入其实占了大概只有30%的比例。
更多的收入是来自于DVD销售、电视网络的播映版权出售、周边商品的开发等等。
而所有后续收入能不能达到预期,又跟电影本身是否成功息息相关的。
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大片的发行营销成本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
用一部电影塑造出一个可供持续开发、消费的“视觉形象”,然后以此获得利润。
这是现在好莱坞高概念影片的策略。
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漫画、电视剧改编电影会成为一种风潮了。
因为漫画和电视剧提供的也是可供消费的视觉形象。
如果这个形象已经成功了,那么被电影公司拿来用简直是最佳策略了。
同样一个超级英雄电影,做一个原创人物和改编漫画相比较,成本可能更高、风险也更加不可控制。
这是《环太平洋》在北美票房不佳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种视觉形象,它刺激消费的能力相对在北美市场偏弱。
《中国好声音》的电影改编我是不太看好。
因为这个节目的红不是因为任何“视觉形象”。
除了节目模式本身造成的高收视率以外,它没有被电影化的“点”存在。
这个节目在电视阶段,就是一切为模式服务的。
它并不刻意打造某个人,重点是在“转身”这个动作。
稍作对比就会发现,同时段的快乐男声则完全相反。
快乐男声更加靠近真人秀一点。
快男甚至有“偶像学院”里私生活的24小时网络直播。
在节目里也是在不断地挖掘、塑造选手的个人生活和形象。
快男在做的是“造星”。
并且成功了。
无论是CP配对还是兄弟情谊,有了对某个“形象”的塑造、有了针对某个“形象”的粉丝基础,快男的电影化相对合理得多。
《爸爸去哪儿》也是一样。
节目本身生产出了一个可以刺激消费的“形象”群体。
那么,电影化的改编也顺理成章。
只要受众依然对这个“形象”有期待,就可以预见电影的成功。
甚至我觉得《爸爸去哪儿》所生产出来的视觉形象是有开发周边产品的潜力的。
而这一点就更加说明,这个“视觉形象”资产是完全成功的。
但是,当然,电影和电视的制作还是有差别。
而中国的团队又同时很容易有两个毛病:不专业的同时很自大。
《爸爸去哪儿》作为电视团队我觉得是非常非常专业而且敬业的。
但是如果他们因此觉得制作电影也就可以完全地“原班人马”的话,那很可能电影本身的质量会不怎么样。
这会对本身已经形成的“视觉形象资产”造成一定的伤害。
甚至甚至,像这种比较特殊的电影项目,一般的电影制作团队都未必能够很优秀地完成。
因为除了电影制作的基本规律以外,更加需要深入挖掘的是观众对这个“视觉形象”所产生的观影期待究竟是什么。
不怕争议大,就怕没争议。
一星与五星两个阵营越是针锋相对,就越是鼓噪出《爸爸去哪儿》烈火烹油般的喧嚣。
观众对此片最大的争议在于,该片到底算不算电影,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由此开始思考电影的定义。
这部片子,究竟是形式的创新还是对影迷审美的侮辱?
乘着电视剧的成功衍生出充满圈钱味道的电影版,并打着纪录片的旗号上映,这大概就是那些对“电影”二字有所尊重的影迷不能接受的吧。
有深意的剧本、有才情的导演、有实力的演员、有水平的灯光化妆道具剪辑……这些元素共同花费心血打造出来的诚意之作,才是影迷期待并值得付出时间精力与金钱的。
即便所有人都付出诚意,尚且不能保证成就一部传世之作,更何况这是一部赤裸裸地彰显敛财目的的产物。
对国产电影有些期待的影迷们如何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并且是以“纪录片”为名呢?
但是,需知电影这一娱乐形式从诞生之日便与金钱相关,它的商业属性不觉间已为票房与艺术性的矛盾埋下伏笔。
用最短的时间、赶上最热的档期、赚最多的钱,经济的标杆使得这部功利作品从策划、拍摄、上映到大卖都显得理所应当。
更何况在观影之前,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就是一部超长版的综艺节目,明知如此还是选择了去观看,那么看到预期之中的内容后也没必要对其艺术性的匮乏横加指责,毕竟这就是一部纯纯粹粹的商业作品,就是一部电视节目的趁热打铁之作,对其苛求艺术表达无异于缘木求鱼。
这部电影的主要目标观影人群无疑是同名综艺节目的粉丝,粉丝们可不管其他,只要还是有那些明星和可爱的孩子们,只要充满童真的笑点,再加上之前电视节目所培养的情感联系,买单就是如此的心甘情愿。
大家所珍惜的,不过是已泯的童心,以及孩童的天真喜乐。
也许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影片之外。
一个成功的节目如何借势形成产业链,培养出稳定的目标客户,甚至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
此外,我们可能也要忧虑,这样成功的娱乐行业案例一出,所起到的榜样力量是否都是正向的。
如果5天的拍摄,两个月的筹备和制作就能获取巨大的利益,那么有此制作力量的个人或团队还愿不愿意在知道稳赚不亏的情况下还投入更多心力只为精益求精?
前一段时间,某台有个节目特别火,叫《爸爸去哪儿》,我周围的女性朋友们和一些不怀好意的男性朋友们几乎集集不落,形成了一种今天这个直播你不看并且你不在社交圈上刷几条与之相关的状态你就不配做我一辈子的好朋友这一种风气。
我这个人比较爱说实话,所以当女性朋友问我:“你看《爸爸去哪儿》了吗?
”我都说:“我不知道去哪了。
” 开个玩笑,我都说:“没看过。
”女性朋友随之投来鄙视的眼光,就像看乡巴佬一样看着我,我感觉我好无辜啊!
因为我实在觉得这种节目对我来说没什么看点,看点在哪?
孩子?
老男人?
强行卖笑点?
强行卖亲情?
我承认,芒果台除了《天天向上》让我乐过,其他我还真不感冒。
这部电影的口碑严重两级分化,支持者的观点是:1.看的人多就是好电影 2.过年全家人在影院都看乐呵了,这还要喷?
反对者的观点:1.综艺节目为什么能成为电影?
2.质疑电影的制作水平如果大家赞同我说的,不难发现其实支持者和反对者并不是站在对立面,支持的人是因为看高兴了,而反对的人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不好笑或者看着让人不舒服,发对的人往往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他们发对的是 这个综艺节目为什么能成为一部电影?
所以大家在网上吵个半天始终没有下文。
而我,说实在的,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也不打算看,将来也不会去看,但您千万不要觉得我没有写这篇影评的资格,我不会去写电影的内容,我只会对这部电影所产生的影响做评论,如果我说的不对,请和我讨论,不要盲目喷我,谢谢。
虽然我不看《爸爸去哪儿》 但是我很能理解我周围的女性朋友看这部电影,小孩萌翻天,爸爸们不是有成熟男人的魅力就是帅翻天,我佩服芒果台,更佩服这些个星爸爸们就这样把自己的宝贝儿女们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我映像中的星二代,大多数都是在快毕业或者快成人的时候才进入大家的视线的,不论成功或是失败,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媒体和大众的神经和星爸爸们的面子,以至于他们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你想想,你的同班同学如果是张默,李天一,你不得低头哈腰地叫声老大让根烟?
你能像对正常朋友一样去对待他们?
多少都会有影响,再看看这几个,都还没怎么上学啊,哥哥们,这么小就让上千万的社会人员对他们评头论足,你确定小孩受得了?
他们还是天真的孩子啊。
这几个孩子以后上学也好,不上学也好,出门我看也得戴个墨镜(我这么说是夸张了,反正多少会有影响),提升父子感情的方法千千万,没必要拿小孩的未来做赌注来博大家一笑。
这个电影的票房很高,让幕后工作者们笑着睡觉应该没问题。
为什么会这么高?
我觉得有两点:1.过年能干吗?
看电影啊。
2 电视版《爸爸去哪儿》超高收视率所争取来的一大批观众。
(请不要拿《中国好声音》来反驳我说这点无效,好声音是因为一个唱歌的选秀节目硬是要改成一个难看至极的电影,而《爸爸去哪儿》基本上原汁原味,就是电视版的加强版)。
这几天有幸路过高端霸气上档次的电影院,刚准备进门观望一眼就被挤了出来,这票房不好都难。
接下来就是争议最大的制作问题,我13年11月的时候看消息说《爸爸去哪儿》准备开拍电影,14年1月底上映。
我当时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定神又看了一遍,发现我还是5.1的视力没错,“哎,我去你妈。
”当时就是一声吼“你以为是我们电影社拍电影啊?
一个月一部?
”没想到比我们厉害多了,拍摄只有不到5天,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制作人员给这部电影写的影评,说剧组有多么多么大,摄像机有多么多么多,这就是你成为一部电影的原因了?
真正的电影是什么,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所形成的艺术品,而不是综艺节目,你要是觉得看的人多,能让人乐呵就是好电影,那东京 热岂不是年年能拿奥斯卡?
有些A片都能来出个剧本,你一个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都拿不出来,你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电影?
所以说,这真的不是电影,只是一个综艺节目的加强版。
至于他为什么能上映,哪的问广电的一帮红色老头,问问他们收了多少钱,能这么果断的就把一个2个月制作完成的综艺节目排到贺岁档,而把《雪国列车》《霍比特人》一拖再拖。
我也很纳闷豆瓣现在怎么了,一个一星的短评硬是要以商业理由给我删了,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豆瓣吗?
之前我看到《大闹天宫》的时候,觉得不太好,因为西游记题材真的被拍烂了,但是现在看来,真是良心之作,光是特效就坐了三年,《大闹天宫》的官博说了几句《爸爸去哪儿》,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你想想,人家辛辛苦苦拍了4年的作品,就要收票子了突然被一个拍了5天,制作不到两个月的综艺节目抢了一半票房,你感受一下,你受不受得了。
说到这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孩子在观众面前快笑不动了,眼泪也要流干了,后面有个戴墨镜的老大叔,手里攥着钞票不亦乐乎。
也有人说《爸爸去哪儿》的高票房值得中国电影人反思,我觉得是值得反思,不要留在中国了,有能力的去好莱坞发展吧,中国没有希望了(哈哈,玩笑话)。
我觉得有什么好反思的?
向《爸爸去哪儿》学习?
最应该反思的就是广电,你让一个这种制作水平的综艺节目收这么多票房,你让其他导演们和电影公司活不活了?
你这是在给中国电影指路吗?
以后就拍这样的电影?
之前管制这个管制那个,又来个国产电影保护月,保护的一点竞争力都没有,拍个电影就可以得到票房,这还怎么进步?
现在可好,直接综艺节目上了。
红色老头们你们知道现在主席提倡科学发展观吗?
哎,说了这么多,自己越来越激动,大过年的不应该,总之,你看乐呵就好,也给我言论自由的权利,小的也只是杞人忧天,只能动动嘴皮。
其实我还没掏钱去那人挤人的电影院看这一场电影当然也不打算去看了因为我连这档子节目都没看过,不过据说电影院是人山人海一票难求,而排座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仍一票难求可想出其火爆程度。
几天下来面对这火爆的话题,我也是憋不住要说两句。
一开始面对网上的各种评论,我本抱着一个芒果拍片,一个愿拍一个愿掏的无所谓态度,毕竟只要那帮人出来秀两下智商总归还是有人抢着去看的。
但是后来想想,这该说的还是得说,毕竟去年那个什么快乐到家我可是掏了钱去看了算是憋了一年了。
网上力挺爸爸去哪儿的态度大概也就是“一个制作时间这么短的电影这样子就不错了”“大家看的也开心 无所谓啦”“总归是让人开心的电影”,但是这真的还就不能算是一部电影,粗制滥造加班加点赶出来的圈钱利器而已,这口饭还没完全冷下来芒果就急着送回炉重新炒一次可谓是积极得感天动地了。
我实在也不能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位,说它是电影真的有点对不起这门艺术了。
2013年华语电影走过了一个令人欣慰的历程,2013年好莱坞的那些火爆场面,3D特效仿佛中了魔咒一般在内地华语电影市场都集体失灵,内地市场也一改那副“人傻钱多速来”的特性。
尽管华语电影票房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观众无法正确选片观看的弊端却让这个数字有点尴尬,从去年小时代,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等等华语片的票房成绩来看,板砖似乎垫高了票房成绩,呃这样说貌似有点对不起富春山居图,因为这样算的话富春山居图票房可能要赶超阿凡达的全球票房。
爸爸去哪儿的观影潮应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凭借综艺节目累积下的超高人气带来的超高票房而这种票房成绩光鲜背后藏着什么?
相信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票房高高耸起令不少人为之扼腕叹息,观众们把钱放进了不该放的口袋。
过年全国观众给联合包了一个如此大的红包但是我想说这部“电影”真的受不起。
如果华语电影市场票房是靠这种作品来撑起来一片天,那这种成绩就像我国GDP一样毫无说服性,更会滋长这种捞钱的行为。
只希望大家养成一个正确的择影价值观,不要让华语票房遍地叫座不叫好的粗制滥造。
想让观众掏钱也得拿出一个好态度啊你这是.....我就不打一颗星了,毕竟孩子是无辜的。
还是借用鲁迅先生那句话救救孩子吧!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默默的关注,停止网络炒作。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让他们的热度慢慢的冷却掉吧。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这样那些无聊的经纪人就不会再随便的找到他们了。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让他们默默的在大众的视野中消失吧,这才是对他们最负责的爱。
我很喜欢《爸爸去哪了》这档节目,如果把这个电影放到湖南卫视作为新年特别节目,我会很期待,很欢迎。
我也喜欢五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真实单纯的那五个孩子,但不是各种广告和一些无聊的晚会舞台上的那几个说着大人给好的台词的他们,不是进行生涩表演言不由衷的他们。
电影院不是他们待的地方,广告里也不是他们待的地方,舞台上也不是他们待的地方;我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我尊重这些可爱的孩子,我喜欢他们扮演真实的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没有丝毫的装腔作势。
但是随着节目收视率的提高,某些人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油水,用尽一切去压榨,看到小诗龄在预告片中的表演我就决定不去电影院观看,这不是她应该进行的表演,我又看到她也在 吧啦吧啦小魔仙 的预告片里参与了表演,同样的我感到有些遗憾。
我不去影院,因为要把这股邪风压住。
他们有几个接起了广告,某某点读机,某某饮品,现在接起了广告,以后说不定就会去拍电视剧,就会去拍电影(我是说真正的电影),可是他们还是孩子!
他们还是孩子!
爱他们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时间久了,他们渐渐的会和一般的孩子的越来越疏远,估计现在他们的生活就不轻松吧,坐着飞机飞来飞去,见者各个电视台和广告公司的满脸卖笑的叔叔阿姨,穿着大人一样的西装礼服,背着一些生硬的台词,看的电视上全是自己的消息,他们慢慢会开始觉得挣钱原来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慢慢的他们会自我膨胀不懂得尊重别人,慢慢的他们会陷入陶醉,忘记了他们现在该做的事情,忘记他们还是个孩子。
粉丝们,如果这些都在不久之后发生了,你们会喜欢这样的孩子吗?
把他们变成这样,你们有这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群人YY哪个孩子喜欢哪个孩子,一群人无聊的在网上发布者他们的各种消息和萌照,你这么放肆为了娱乐有尊重过这几个可怜的孩子吗。
你觉得他们喜欢这样网络和各种媒体不负责的炒作吗?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默默的关注,停止网络炒作,让他们的热度慢慢的冷却掉吧,这样那些无聊的经纪人就不会再随便的找到他们了,让他们默默的在大众的视野中消失吧,这才是对他们最负责的爱。
我没看过电影,我就估量着打个2星,万一命运不可逆的让我看了,我再来改评价。
刚从电影院回来,报告“打脸情况”。
今日排片——采自某影院澳门XX:11场大闹天宫:11场爸爸XXX:10场有意思的是,爸爸虽然场次略少,但是从上午10点开始,基本上每40分钟一场,晚上7点以后只有一场。
充分照顾了小朋友的作息时间。
每场上座率在50%左右,因为家长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1米2所以不给孩子买票。
影院为了照顾这种情况,票都不会完全卖光。
票房预计会不错,过亿没问题。
但是,能否大卖,得看今天过后的口碑如何。
PS1:我主业就是做数据分析的,电影行业能找到的数据都太假大空了。
我就自己做着玩的。
打不打脸的,都不影响我混饭啊。
PS2:数据采样是有些问题,主动在朋友圈里回答我问题的,都是没生孩子的。
我又私下里问了几个有孩子且适龄的,他们说可能会去看,为了孩子,但是耻于公开承认自己会去看。
————————————————————————特意在片子上映前在朋友圈做了个小调查。
问题1:你喜欢电视版《爸爸去哪儿》么?
问题2:你会去电影院看电影版《爸爸》么?
结果:问题1:Y-10 N-1问题2:Y-0 N-11(真是惨烈,某个死忠粉都说不会去电影院看)调查说明:1、特意选在试片会前调查,因为试片后会涌现大批水军,在社交网络上造势,由此引发的意愿转变是另一个议题,不在考虑范围内。
2、样本很小,但是数据可信,也很有代表性。
我会由此做一些推论。
我随便写,你随便看。
与电影《小时代》同时出现的,是一个词,“粉丝电影”。
如果你经常参加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会议,你就会发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把早就有的东西或现象套上一个要么生僻要么抽象要么似是而非的新词,拿出来唬人,并以此混饭,还经常混的很不错。
粉丝电影,也是这么个东西。
粉丝电影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简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
“粉丝电影”虽然没有完整的定义,但在业内已经有了普遍共识。
这类电影主打某个或某些明星的粉丝群体,一般来说制作费用比较低,有的甚至还要通过预售票来筹集拍摄资金。
“粉丝电影”通常要迎合粉丝们的口味,将人气明星的特点展现无遗,虽然投资小,但是回报较高。
——来自百度百科(底下举的例子是《大武生》,我觉得没啥说服力啊。
)你看你看,《爸爸去哪儿》就是一部粉丝电影!
总结其定义的要点:1、某个偶像2、电影会充分展现该偶像的特点或气质3、你若是粉丝,你就非看不可。
还有可能要看很多遍。
前两点都是扯淡,绝大多数电影在挑选角色时都会考虑到演员原本的气质,电影里非要拧着来是有风险的,不是所有导演都有逆转的本事,也不是所有的逆转都会成功。
结合着这一次的《爸爸》,说说第3点。
我觉得可以把粉丝这一定义拆分成忠诚度、付费能力、付费意愿。
按程度从0到10来描述。
忠诚度:包括对节目忠诚度和偶像忠诚度,甭管你是为了看萌娃还是看风景,只要你有收看节目,你就是粉丝。
差别只是忠诚度高低不同。
付费能力:愿意为电影花钱,且看场电影不用咗牙花子就算你有付费能力。
看普通场还是IMAX,天天看还是一年看一场,是能力高低差别。
付费意愿:愿不愿意进电影院花钱或购买周边。
这种意愿落实到最终结果,只有0和10两种,但在电影上映前,在5左右徘徊的人数量可期,口碑和网络营销,影响的正是这部分人。
参考《少年PI》制片方将《爸爸》定位为“老少皆宜,男女通吃的合家欢电影“,又特意选择春节档,期待的就是孩子哭着喊着拽着爹妈、成年人为尽孝心陪伴爸妈看他们最爱看的电视节目,一起其乐融融的走进电影院。
分析继续——假定熊孩子的爹妈是超有爱心的爹妈,觉得陪伴孩子全家花费120元(至少)看90分钟电影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有效投资。
假定父慈子孝,不会因为”你到底什么时候结婚你年终奖多少别人家孩子考上了国家公务员“等等话题摔门而去,年夜饭都吃不完,更别说大年初一一起看电影了。
一般情况下:小朋友——忠诚度:10(我要看我要看)付费能力:0 付费意愿:10(我要去电影院看!
咦?
这个是什么?
爸爸我要看大闹天宫!
)老人——忠诚度:10(好看好看,孩子多可爱啊,你赶紧结婚给我生一个玩玩!
)付费能力:510(物价又涨了!
电影票多少钱?
半价还40?
我割块肉能吃一个月呢。
)付费意愿:0(在家看电视得了,之前有一集我挺喜欢的,你给我去网上找出来我再看一遍!
)心智正常且与本电影无利益关联的成年人——忠诚度:010(不错哎……广告好多………………我去网上看好了。
)付费能力:10(过年好无聊,去看个电影吧,除了爸爸还有什么?
)付费意愿:0(你让我花钱去看你带你家孩子逛动物园?
是你脑残还是我脑残?
)于是本电影的票房就只能寄希望于:小朋友对于成年人的影响力从而强力拉升付费转化率;上水军!
我免费提供电影票,亏钱也没关系,票房数字要好看!
《小时代》的脑残粉儿也过来看看啊,我们也有大长腿男神啊!
严肃一点的说回来,任何一部电影的大卖,一定是有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的人群中的付费转化率决定的。
(废话!
) 当能有付费能力的人群相对固定,而付费意愿又受到演员、导演口碑和实际能力、影片类型、制作水准、水军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如何精准有效的提升付费转化率,恩,我也不知道。
我不是混影视圈的,我是混游戏圈的。
欢迎影视圈向游戏圈学习运营方案。
反正你们抄游戏特效游戏剧情CG分镜头也是家常便饭。
擦!
我到底为什么要写这么多!
答案是否定的。
看看豆瓣上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评分就知道了,免费的分数就是高,圈钱的相对要求就严苛了。
是的,当初爸爸去哪儿放电影院放的时候,我也没有掏腰包,主要是有怨念,湖南台的圈钱行径令人不齿。
湖南台有些地方令人佩服,比如他的创新精神,他的勇气和苦干。
但弄个节目要送电影院去圈钱,简直是当市场人傻钱多。
如若这样,以后干脆多出几个电影版吧,人民自然会成长,片方自然会得到教训。
有句话说:存在即合理。
那就看你能存在到几时?
作为《爸爸去哪儿》电影片场被逼疯的人之一讲讲亲身经历先自报下家门,我是电影《爸爸去哪儿》摄制组的,亲历了电影拍摄的前前后后,对这个电影也算是摸得一清二楚。
节目这么热,我也来说说电影的拍摄,爆一些大家看不到的事。
首先说明两点背景:1、你们说对了,电影的确是因为节目受欢迎而起意拍的。
除了芒果台,出品方还有天娱和蓝火参和。
说是三家想趁机赚钱也没说错,换成哪个台哪个公司都一样,不会有人闲的没事干做赔钱的买卖;2、为啥是滕华涛、林妍和谢涤葵。
谢导不用说了,节目总导演,滕导和林导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他俩的主要任务是要提升电影感。
片场林妍主要负责电影拍摄期的前场拍摄,还有机位布置、声音,包括后期的制作,确切来说,就是负责电影生产。
而且,滕华涛导演去年下半年还低调地做了奶爸,当时他在朋友圈晒出女儿新生照片的时候,我还在想,滕导是多么适合导一个亲子题材的电影啊,没想到这么快就被天娱龙总拉下水了……不得不佩服龙总的眼睛好毒……都知道《爸爸》是一个肯定赚钱的生意,但是实操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接下来说下我理解中拍这部电影最让人作死的地方。
《爸爸》本来是个电视节目,拍成电影也是真人秀电影,“真人秀”就意味着,你镜头里这群人完全是即兴的,没有人按照剧本来。
在好莱坞都没有过先例,国内的电影人更是谁也没拍过,谁也没把握能做成啥样。
再加上电影的主演是孩子和一堆动物,这两种是电影圈公认最难拍的。
你懂的,拍摄时间短,近乎一次成型,不可能为一个镜头一遍遍拍……所有这些《爸爸》电影都占全了。
说到这儿插一句,《爸爸》电影宣传期间办过几次活动,每次发布会之前都精心设计了不少东西,但是孩子一出来,就满场跑什么话都说,把工作人员都吓尿了。
比如天天在第一次发布会的时候说“Cindy是老婆”(赤果果的佳偶天橙),就让大人们特别紧张,张亮当时也吓坏了,只能赶紧说“都是朋友”。
不过,作为亲历过片场的人,在发布会上都笑而不语——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孩子们在每天的表现那才是前所未有的大考验。
比如Cindy在河边跑着跑着的时候,忽然裙子就掉了,还好穿着打底裤。
摄像师也一时惊呆不知道怎么反应才好,只好如实地记录下来……后来这段就出现在电影里了。
虽然现在观众看着这些是欢乐,但在片场那都是大惊吓啊。
既要拍出有品质的作品,还要面对以上难点,第一批被逼疯的就是滕监制和林导。
而谢导还作为“前辈”,讲了节目拍摄时各种有的没的突发状况,这也是一针惊吓剂啊。
两个被逼疯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大量讨论和预判,把难度想象到无限大,尽可能地预计片场出现的可能,原则是孩子往左,就用左边的方案,孩子往右,就用右边的方案。
另外,大全景、航拍,包括带轨道的移动镜头,这些也要备齐。
比起普通电影,《爸爸》特写少,中景多,野外感比较强。
《爸爸》电影片场总共有23台摄影机,470个工作人员,对普通电影剧组来说是相当庞大的,而且23台摄影机仅仅是拍摄户外环节的,五对父子房间里还藏了三四台摄影机。
这样的摄制规模,普通观众听起来是没有概念的,那么我们以滕华涛、林妍刚刚拍摄完的电影《等风来》为例。
《等风来》剧组有四台摄影机,有100到130个工作人员。
这个配置是一个电影剧组很标准的规模。
于是《爸爸》电影剧组大约等于5个《等风来》剧组。
也算的上是大手笔了。
《爸爸》之所以需要这么多人这么多设备,是因为真人秀电影拍摄的坑爹性,剧组有几队人同时待命,相当于五个片场同时开工。
所有我们这些人工作人员在开机的前三天做了一个内部演练,相当于天宫上天前的“模拟发射”。
做了各种准备和“模拟发射”,真正按下开拍“按钮”后,所有人都还是凌乱到不得不爱了。
《爸爸》电影在长隆野生动物园封园拍,除了村长、五个家庭、470个工作人员,还有几万只动物,每次转场,都是浩浩荡荡的一大堆人马。
而在拍摄的时候,每个跑动的孩子后边都跟着一长串摄像师,而且拍电影要求比电视高,工作人员是乱入不得的。
跟拍Cindy的最苦逼,“风一样的女子”总是追着各种动物跑,摄影师扛着几十斤的设备也只能紧跟在跟在后边,连后两辈子的绳命都得用上才跑得赢。
片场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爸爸们还没聊完,一群摄像师就跟着孩子们跑远了。
然后爸爸们一边跟着走过去,每个爸身后又跟着一串摄像师。
然后还有一群其他职位的工作人员举着手机跟着跑过去,边跑边拍照边压低声音说:Angela好萌、林志颖好帅……所以每天片场都是这么浩浩荡荡的。
这种诡异的局面一般从凌晨四点半开始,因为导演要求拍到小朋友、爸爸全部睡着,所以晚上十一点以后我们才能收工。
本来导演应该是组里比较有范儿的,都是那种坐在监视器前戴着耳机,然后抽着烟喊“卡”。
但《爸爸》的谢导林导在现场跟场记似的,基本淹没在人海里,跑来又跑去,在五个拍摄组之间“暴走流窜”。
我印象里我没怎么在剧组见过林妍,因为她在流窜作业,而且只要一开镜,我熟悉的几个哥们也都是转眼间就飞奔出几十米远了。
估计可以给咱们国家的田径事业做些贡献了。
大家都知道《爸爸》没有剧本,只有执行任务的脚本,又同时有五个拍摄中心,而且电影必需有情节推动,有起承转合,还要在结尾达到情节高潮……面对这些要求,林妍只能向节目总导演谢涤葵请教,没想到谢导特淡定地说:“我们都是这样的。
”于是继滕监制和林导之后,摄影组跟着就疯了,只能大量地拍、什么都拍、不问内容。
当然连带着剪辑整个团队也疯了,要从海量的素材里找线索、拉出线来。
后期的机房都是24小时的,把椅子拼在一起就当床了,剪辑师都是没日没夜的干,饿了吃口饭,干累了歇会,甚至都不太知道当时是几点。
跟林妍聊天时她说过,这是她拍过最难、最神奇的电影。
当然也不意味着完全“瞎”拍,导演们带着所有团队提前给影片做了剧情规划,拉出来的主线是在90分钟里,既有让大家尽情欢笑的时间,也有让大家回忆第一季节目点滴引发感触,最后还要留给了观众畅想未来、畅想下熊孩子们长大,畅想自己有baby……跟工作人员的高强度工作和紧张兮兮比起来,五个爸爸和孩子状态都是很放松,enjoy这次旅行和拍摄的。
毕竟,这里是长隆野生动物园,早上起来推开小木屋的门就有好多动物,看着长颈鹿、小老虎、大熊猫,有时候我们自己都忘了还拿着机器呢。
看得出来,林志颖和Kimi都特别喜欢动物,但因为小志要保持那种偶像明星的范儿嘛,所以一般摸摸动物都是比较矜持的,但Kimi就是特别特别奔放的各种跟小动物玩。
Angela看见小老虎就跑,把我们都逗得跟嚼了炫迈一样——笑得停不下来。
我们在片场也有不少放风和等待的时间,五个明星爸爸和孩子也是一样,经常坐在小木屋门口发呆。
我看见张亮放空就不只一次,但每次天天都是在外边跑完一圈回来之后,找爸爸抱抱,然后张亮就恢复到人间的节奏,抱完天天,孩子跑了,张亮继续放空或者玩手机。
我特别后悔没拿手机录下来,不然现在随便在微博发一发,不也得粉丝上万啊。
片子剪辑的过程特别艰辛,因为素材量巨大,片长有限,好多精彩镜头都要舍弃,还因为设备太重、真人秀等性质,好多东西拍时就没有拍到。
片子每剪一次,情结都变化不小。
我有时候看素材也会红了眼眶,想起那段跟明星们远又近的接触,想起在片场的日日夜夜。
总的来说,片子的专业性是有一定保证的,我觉得中等水平还是比较中肯的。
要论电影情节,那就不自夸了,笑劈叉了都,萌,还有轻温情。
作为一种电影新口味,又是2D片票价,看了应该是不会骂娘的吧。
起码,过节的时候,我们全家老小都会去电影院看的。
23岁了,爸爸快50了,带他去看了这部电影,第一次和他看电影,也是我第一次写影评。
不明白那些一星负分滚粗的人是为了什么,不过我就是觉得好看。
kimi依旧是不懂事,田亮还是那么喜欢干净,所有孩子的表现和往常一样,其实他们拍的是不是电影无所谓,真正的是想看到孩子们的天真和可爱,父亲带孩子的诙谐,电影的节奏还是很好。
回来的路上和爸爸还在讨论电影,我们交流着彼此的观点,电影中的父子父女令人们开怀大笑,而现实中的我们也因为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触动,很微妙,无以名状。
其实电影中的爸爸和孩子也是现实的,。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他更像是纪录片,真实的记录着人世间的一种最伟大的感情,我爱这里的每一个孩子,更爱我的爸爸,爱这真实的更感情和生活这不是软文!!!
凭什么为了他是不是电影就否认他!
评星等级本来就是他值不值得看的标准!!!
他带给人们欢乐我就是给五星!!!
我不会因为他圈钱,不是电影放在电影院就在这边逗逼!
我想,情人节的前夜毕竟是不适合我这种单身的人的。
晚上和堂妹两人在餐厅吃饭,坐在双人桌,周遭的环境让我们俩着实很尴尬。
草草地吃完饭,饮料也只喝了几口,便匆匆逃离。
计划是去看电影,但多少有点不情愿。
毕竟在逼格甚高的我看来,国产电影大多都让我乘兴而去,败兴而返。
但还是拗不过她一个女生,硬着头皮买了票外加一大桶爆米花,怀着不喷不是天朝人的心态,进了影厅。
诚如如某些高玩所言,《爸爸去哪儿》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作一部电影:五天的拍摄时间,情节神马基本没有,芒果台的岁末圈钱之作.......爸比,我们有好好多个理由来开喷了呢。
又如,那俗套的帮王诗龄争取最后一颗小星星来参加化装舞会的设计。
又如,那植入技巧拙劣的广告:伊利QQ星,金龙鱼一比一比一调和油........(此处省略那都不是五个字儿!!!
)又如,那铺垫再三,贯穿始终的森林化装舞会,最后只是一笔带过,连同着亲爱的何炅老师一起打了一次彻彻底底的酱油。
但今天,我不想喷。
因为,它让我由衷地笑了,它让我很开心。
这不就足够了么?
我总是怀着一种高高在上的高贵冷的心态,对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事物往往都是不屑一顾。
我以为这是不盲从,这是人格的自我独立,是觉醒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思考模式。
但其实,我只是把自己关在了自己所造的牢笼里面,迷失在用来蒙蔽麻痹自己的所谓自我之中。
不禁问,这还是我么?
我只是想简简单单的快乐,如此而已。
当影片将要结束,孩子们,父母们跟着电影一起唱出那首《爸爸去哪儿》时,自己也跟着被感动。
我们只是想看到快乐。
看到家人陪伴着自己的快乐。
看到自己发自内心,不做修饰的快乐。
如此,而已。
也许,处女座的我还是会继续固执着自己的孩子气,苛求着所谓的完美。
但今晚,我很快乐。
(情人节,祝有情人终成眷属,祝单身的同学们早日找到另一半。
影评写得这么烂,我的体育老师真的不知道)
喜欢王诗龄
难得的无广告大屏幕观看纪录
妹妹好喜欢,从头笑到尾
卧槽尼玛 一群没看过电影 没看过电视的渣有什么资格在那打一星!!! 一群脑残我还觉得你们恶心呢。都没看过打分打个毛线!! 捧着你的下载电脑过一辈子去吧!!!
不能忍 这TM是什么鬼 看来只要剪到适当长度都可以成电影了 这电影院可以改名为娱乐城了
电影已然沦为赚钱工具
其实我答应了小伙伴给2星的但是我真的做不出这种有违良心道德的事情啊!这!他!妈!是!电!影!吗!给一星完全是感谢它给我和小伙伴大年初一相聚一堂一起走神90分钟提供了一个好契机 哎小伙伴还想看前任攻略(抚额 我也不明白她为什么对国产电影如此着迷 噢爸爸去哪儿才!不!是!电!影!呢!
很好看,也很搞笑,中间也有一些温暖的情节。。。赞
抢钱之作啊,不如电视版。。Dad.Where.Are.We.Going.2014.720p.HDTV.x264-NGB
这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而是拉长版的综艺节目 当时的我还没有现在这么客观 请同学去电影院看的挺乐呵的
我是爸爸去哪的粉丝,但对湖南台这种投机取巧,暴利圈钱的做法很不耻,做综艺就好好的去做综艺,而不是利用观众的喜爱来将原本是综艺的东西换个包装打着电影的幌子牟取暴利。不过湖南台早就对这些负面评价无所谓了吧,因为他们的无耻早已由来已久 喜欢它,就去支持它,但是,请选择正确的方式
真心担不起大电影三个字。电视剪辑版还送ED卡拉OK。大屏幕高清分分钟被森蝶美cry!安吉拉贵妇装好闪!郭涛对四块五真爱无敌,镇锁异常养眼,黑米的存在就是证明其他几个孩子超越年纪的情商和懂事。最重要是,景点不错,我也想看长颈鹿抱小老虎和小滚滚><
不能算是电影。
看完点映还有大长腿本尊可以撸诚意十足啊!从头笑到尾整个影院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逗逼气氛!心情好你们还可以在最后来一次全影院卡拉OK!为他们13亿票房的目标出一份力吧!
“玩不重要,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天天
你来咬我啊
呵呵笑了这能是一部电影?分类错了吧
我为什么要花钱去电影院看你们逛动物园?
凡事不要太认真,开心就好。大过年的,干嘛跟一部电影过不去。
大家对电影的要求好严格噢 可是我是真爱粉!!!笑点多 萌点多 最后电影院秒变ktv的节奏啊还想再看嘤嘤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