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馬來西亞電影,也是第一次看馬來西亞華人電影。
支持我看下去的理由是,我想知道大馬華人文化。
無法支持我看完的原因是,電影居然是用MTV式的拼貼方式完成,一些鏡頭一度讓我以為是home video,全素人的不專業演出(我支持受過訓練的素人演員)看了很痛苦,還有放不下身段又做作,那位飾演女兒,從國際選美出身的女演員。
說故事的手法太弱,劇情和華人世界會拍的內容無異,沒有特別之處。
最重要是剪接、故事流動性都發生極大的問題,經常突然跳轉畫面,令我無語。
#還好是電影台播出可以轉台#華語片有的問題在這裡全都看的到
《一路有你》:印象中我的第一部马来西亚电影,穿着短袖过新年的画面怪怪的,但是新年传统的味道更胜于中国。
中国传统习俗很多很繁琐,但通通都是源自爱,满满的祝福“保庇”着每一个人,温暖着每一个人。
这是一部有爱的电影,浓得化不开的亲情,相伴一生的友情,还有甘愿为对方妥协的爱情。
美美的风景也会让人蠢蠢欲动想要马上来一趟马拉西亚的旅行,沙巴啊,滨城啊,周桥啊,怎么我感觉你们在召唤我呢?!
五星温情小清新作品,推荐!
[强]
浓浓亲情中带点幽默的电影,甚至后面还有点儿时美好回忆的同伴追忆。
固执的华人老头和年轻洋人搭配一路寻找儿时小学同学真有意思。
没有矫情的话语,全是一幅幅生活场面。
原来马来西亚的华人春节文化习俗传统比中国大陆还隆重,小孩会粤语、马来语、英语是生活交流用语。
如果不是说英语和马来语,这片子像是中国的风土人文。
预告片让我无比期待,而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便让我陷入马来西亚的美景里无法自拔,只几个镜头我就确定它是我最近一直在寻找的电影类型。
这是我看到的第二部马来西亚华语电影,第一部是阿牛的初恋红豆冰,在那部电影里阿牛带着曹格、梁静茹、品冠等一帮大马歌手们带我们了解了一个美丽的槟城以及一段美丽的初恋故事。
我很难相信这样一部温馨的小片会成为马来西亚的票房冠军,就像当年很难理解海角七号创下台湾的票房记录,因为内地的电影观众好像习惯了追求感观刺激且不太愿意通过电影去追寻一些深意,习惯了小时代这样的烂片与笔仙这样的鬼片。
一路有你这样一部拍身边人身边景的电影在马来西亚有这么多人喜爱,完全能说明大马人是多么的热爱这片土地与自己的生活,就像小朋友们在电影里朗读:马来西亚是一个美丽的国家。
这部电影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观念的碰撞,洋女婿与华人老丈人之间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让他们走上了环马送喜帖的旅程,在两人一路争吵、妥协、了解的过程中,观众也领略了马来西亚的美景,人文,还有普通马来西亚人的生活,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的聪明。
导演有很多机会弄哭你,父女之间的亲情、老同学间的友情、还有人生中避不开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但影片却完全没有刻意的渲染这些情绪,泰然接受不得不接受的事情,或许比较容易过的开心。
这样的电影如果让冯小刚来拍,一定会再多赚走你两包纸巾的吧,当然了他也拍不出来。
最后引申一个我一直在想的问题,幸福与否与国家是否强大好像是没有直接的联系的,每个地方的人只要彼此了解与尊重,就不会有多么了不得的冲突与争夺,而这样的影片正是架起彼此了解的桥梁。
我相信认真看完宫崎骏所有影片的人没几个会叫嚣战争,我也相信当你了解与尊重别人的美好生活,你会不忍破坏这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绝对是平等的,不是弱的要臣服,也不是强的就天然的应该不可一世,在国民与国民这个层面上,其实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马航370出事后,很多人在围脖带头抵制马来西亚,这其间包括陈坤,这是我没想到的,犹豫了一下取消了关注,细一想想,即使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这与他对世界有没有正见好像并没什么必然联系。
无论那架飞机是否找的到,马来西亚都是我一定会去的,为她的美景,人文,以及那怪怪的国语发音。
因为马航的阴影笼罩,身边朋友纷纷在说马来西亚是个不靠谱的国家,可在我眼里,那分明是个阳光明媚,蓝天白云,民风淳朴的地方,差不多占了全马三分之一的华人,更是让人感到温暖。
一直被大马各地的中华传统保留如此之好所震惊,也被和我们长着一样脸孔,说着相同或不同语言的华人同胞所感动,他们身上,有着我们认为的传统品质:彬彬有礼,真诚可信,热心互助。
马来西亚,和香港新加坡不同,更多人情味,宛如老电影中传统中国的好时光。
前两周被吉隆坡的朋友带去看电影,也是第一次进大马的影院。
进了放映厅才知道,原来是部马来西亚本土电影,这部电影本是今年的贺岁片,可是直到3月我看的时候,还是场场爆满。
一开始就是满眼青翠的茶园梯田,偏僻的山区小道上跑着小摩托,上面是说笑着的年轻人,米字旗图案的头盔,金发碧眼的男生载着黑色长发的女生。
原来是华裔女生带英国女婿回家过年,结果遇上古板顽固的老丈人,却不知多年未见的父女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心结。
于是尝试沟通、冲突、妥协,白人女婿就此用小摩托带着老顽固华人岳父踏上了环马的递喜帖之路,一路上各种状况频出。
洋女婿和老丈人虽然语言不通,同行的过程中各种鸡同鸭讲却也不耽误互相加深了解。
而送帖子的过程中也就此勾勒出马来西亚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这生活了几代华裔的土地上中华传统的传承和变化。
很多搞笑的桥段,全场观众差不多从头到尾持续爆出笑声,比如洋女婿Benji被赶到挂满长辈遗像的小房间独住,他崩溃的睡不着,冲照片大喊“你们不要盯着我看!
”。
比如Benji被岳父打扮成和沙发撞衫的衬衣,被孩子们称做沙发怪客。
比如坐在轮椅上的大叔很严肃的对磕磕巴巴尝试对他讲中文的Benji说“Hey,remember?I can speak English,OK? ”也有很多温情的泪点,关于亲情,关于理解,关于乡愁。
在小女孩想家时在车窗玻璃上画下记忆中的家的那一瞬间,在场的很多马华都泪湿了眼眶。
可是看到窗玻璃上那南洋风味十足的房子,我却突然感触,大马华人虽然同根,其实我们乡愁的味道却大不一样。
我们的乡愁也许是长满白桦林的寒冷北地,是黄沙漫天的西北高坡,是梧桐萧索夏蝉长鸣的内陆平原,他们的乡愁却是椰林树影的海滩,是满山碧绿的茶园,是南洋炽热阳光下的老屋,是长年光脚乱跑的漫长日子。
马来华人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扎根,在本地相容相生并尽力保留自己的文化是他们几代以来一直都在面对的问题。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马来中国文化既继承了传统的精髓,又融入了当地的特色,也灵活的收纳了一些其他的形式,最后演化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特华族文化。
这部电影则反映了也许每天都在发生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中不断包容演变的现状。
大马青年一代到海外读书非常普遍,而受了西方文化熏陶之后再回到大马,难免和传统的华族家庭有了鸿沟。
为了加强这种文化差异的冲突性,电影将情景设定在金马伦这样相对更保守的北部高原地区。
电影当然最后是大团圆的结局,因为不断的加深了解,也因着深沉的爱,所以一切得到谅解和解决。
华人传统的家庭幸福观战胜了西方的独立个人主义,对家庭的责任压倒了纯粹自我的世界,所以这部片子,更像是对是传统价值观的阐述。
很明显看出华人的幸福观依旧是:父慈子孝,妻贤女顺,儿孙满堂,老有所依,病有所探。
当然影片中也有关于友情的颂扬,而对于一个充满童心的梦想执着追求则成为本片的高潮及最大泪点。
这是一部马来西亚自己的电影,也被称为全民电影,因为电影中大部分的人物,就真的是普通人的客串。
马来华人会觉得片子很真实,而外国人则可把这电影当做马来西亚的文化旅游片。
里面出现了大马各地的风光:槟城的古巷、姓周桥的水上屋,沙巴的蓝天碧海、白色沙滩,马六甲的活泼热闹、吉隆坡的现代繁华。
还有各种保留完好的传统风俗比如迎神拜神,鞭汽车,十分新鲜有趣。
有意思的是电影人物对白是各种语言的杂烩,男主角的英语,女主角的华语掺英文,老一辈马华的各种普通话、广东话、福建话,小孩子怪腔怪调的马来中文发音。
而字幕则是中文加马来文的。
而观众则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也许只精通其中的一两种语言,因此,散场后会听到有观众互相用英文问“你听懂了吗?
”。
温情的色彩透露着点点滴滴着平凡的小幸福,父亲不善表达的表情下依旧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无论是对女儿,还是对女婿的认可,包括那晚长寿面都是那么让我们这些作为子如此暖心,包括父亲本想进班长祠堂看望班长最后一面,但只是因为害怕冲了女儿的喜事忍住,是啊,这就是父母对我们不善表达下流露的淡淡的爱意。
人世间的父母基本都如此,不知道怎么跟子女相处,一味的以自己的方式去尽力给孩子幸福,可是,在大多孩子看来都只认为这是不幸,并不是孩子太任性,只能说还不成熟。
剧中无论是父亲的不善表达,还是女儿的己见,都是大多这个世界的父女相处写照,我们从影片中感受着别人父亲的爱意,同时更深刻的探思与自己父亲间的相处,在我这个二十几岁的年纪,好像周围的朋友大多都如此,回家都很冷漠,不善与父母交流,可是,这个永远抹杀不掉永存的亲情。
父母,终究是爱我们的,而我们,如影片中的女儿一样,终有一天,也会对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
人生入梦。
每个人生下来都要自己去经历去感受。
这里有幸福也会有不幸,有难过也会有苦痛。
马来西亚是个马来族为主的社会,他跟新加坡不同。
华人融入当地社会需要更多的包容。
埋在地下的种子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闪射理想之光吧,心灵之星!
把光流注入,未来的暮霭之中。
埋在地下的种子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很温馨的小品电影,情节简单,但很温情。
电影通过东西文明差异,两代人观念差异展开了剧情,经历了一次长旅,最终矛盾解开,父亲不在那么固执,女儿开始慢慢理解父亲,洋女婿开始喜欢华人文化,大团圆结局。
里面很多场景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华人结婚邀请老同学,邻里间八卦,舞龙,拜神…这些是习以为常的。
但与我们不同的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马来华人依旧保留那份纯真,传统文化体中的父慈子孝,同学友爱,邻里互助始终贯穿整个影片,看完心里暖暖的。
同样是农村题材,乡村爱情每天都是以谢广坤和刘能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展开。
岳父逼着洋女婿陪自己去送喜帖的故事。
凑巧带着老爹去看了。
导演想要展现很多东西,父女,同学,传统,继承等等,有些杂乱,但有恰到好处的喜剧成分,看着也很欢乐。
特别喜欢女主在车窗玻璃上画的图。
第一次是少时离家,她哭着画了自己的家。
第二次是陪父亲去参加葬礼,看着前排的父亲与未婚夫,她笑着画了这两人骑摩托送喜帖的样子,瞬觉温馨无比。
另外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群老头在洋女婿的带领下,用上万个塑料袋做成了一个热气球,完成了去世老同学的最后心愿。
片名为the journey,包含了很多人的心路历程。
岳父的,女儿的,洋女婿的,老同学们的。。。
很有感情的一部电影。
P.S. 下到了片源,补看了最后那句在电影院被掐掉的话“人妖树今年开花了”竟然被我YY对了!
一部非常非常特别的公路片起初看到的是一段洋女婿和老丈人一同发喜帖的旅途有意思的桥段一个接一个到这里为止可以当做纯的喜剧片来看这段旅途也是因为老班长的去世突然发生了改变前面做的铺垫由这件事作为契机而爆发出来当然这种爆发是非常平静的让整部片子从实际的一个旅程变为阐述生命这个大旅途女主角从女孩成为了母亲的旅途洋女婿从男孩变成了父亲的旅途他们孩子的新生命的诞生女主角父亲从小到大到变老的过程父亲的同学从生到死的过程整个人的生命过程中能够出现的情况在一部片子里面全部呈现出来当然也有一些反应出导演细腻观察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给羊咩咩送请帖的时候他正好不在家而对门走过来的邻居表现出来了城市人常有的戒心当父亲这个农村人来把喜帖拜托邻居转交的时候这个邻居无情的把请帖扔到了对门的门口多少表现出来城市人之间的冷漠另外一个部分是女儿赶回家来父亲做了煮鸡蛋下面夜里没赶上给女儿吃倒掉第二天重新做热的给女儿吃看的实在很感动最后就是女儿女婿买的二手车三人一起去发请帖的时候和多年前被送到国外去坐车有了强烈对比女儿这时的幸福表情表演得相当到位顽皮的在车玻璃上花出父亲和女婿开摩托送请帖的漫画最妙的是和车窗外奔流舞动的电线形成了向前飞驰的美妙景象
不记得是谁推荐给我的片子了,好好看好喜欢。
人养我,我养人,我爱你。
真好的华人文化影片...那个年代的感觉
……我……觉得…没有太多评价价值(非贬义),因为这个作品作为宣传意义远大于电影,所以,它不在我的评价体系了。
融合了亲情友情爱情的公路电影,传统东西文化的交融拍的很接地气,热气球那一段还蛮感人的。全球华人同根生,没有偏见友善相处该多温暖。
很温馨的小众影片,马来的电影看的比较少。剧中的老父亲和情节让我想起了李安三部曲里面的父亲,我觉得这部作品可以跟李安三部曲媲美,另外这部作品节奏更加欢快,有点小治愈,就连葬礼环节里面加入了踢腿的小细节,悲伤的情节瞬间又愉悦起来!
有点受不了英文闽南话华语胡乱切换的感觉
比较温馨的治愈片,其实矛盾和过程细想还是比较简单和理想化的,胜在对亲情和友情的展现,只是多年不联系的小学同学给人家下请柬到养老院真的好吗?
马来西亚温情小清新 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篇目 导演会来 希望大家捧场
唉,汉文化在本土已经失落了....
去年金马打了勾,但没有出线……很常见的治愈类型电影,马来西亚公路版李安片。在不明国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你会错以为这电影到底是台湾、香港还是内地的……最后发现,原来还有一个说华语的国家,叫马来西亚。无论飞机坠毁还是热气球升空,其实,它都一直是那样子。
不需要多少大腕演员,不需要多么舞台感的话语。简简单单,父亲与女儿,岳父与洋女婿,十二生肖永远凑不齐的老同学。固执的不是条框而是传统,坚守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热气球飞起来的时候,圆的是班长的梦更是老同学们的遗憾。向周青元致敬,向海外华人对传统的坚守致敬!
中西文化差異!很溫馨~
我也真是閒得
感觉大马电影并不比大陆强多少(或者劣于?)
某个周六心血来潮跑去马来西亚新山逛街,无意中选了这部电影,甚至不知道这是一部马来西亚导演作品,但出乎意料地好。有笑有哭,切入点刚好是我这个年龄这个处境的尴尬问题。结局有点太过理想化,主题还可以再挖深一点。
好喜欢,前面是温馨感人好笑,后面热气球那里简直就是热血。
喜欢里面各种语言交织,很温情的电影。!
温馨感动的超长微电影
马来西亚亲情片+公路片,然而更适合中国观众,除去本身的中国元素,最大的价值就是在现实层面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新解读,尤以现代婚礼与年味儿这两大问题上,导演将平淡的生活细节加以提炼,引流到对于传统观念的共鸣,许多小细节也形成了前后互文,就是洋女婿的人设有些纸片是个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