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动物

Nocturnal Animals,托尼和苏珊,Tony and Susan

主演:艾米·亚当斯,杰克·吉伦哈尔,迈克尔·珊农,亚伦·泰勒-约翰逊,艾拉·菲舍尔,艾丽·巴姆博,艾米·汉莫,卡尔·格洛斯曼,罗伯特·阿拉马约,劳拉·琳妮,安德丽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夜行动物》剧照

夜行动物 剧照 NO.1夜行动物 剧照 NO.2夜行动物 剧照 NO.3夜行动物 剧照 NO.4夜行动物 剧照 NO.5夜行动物 剧照 NO.6夜行动物 剧照 NO.13夜行动物 剧照 NO.14夜行动物 剧照 NO.15夜行动物 剧照 NO.16夜行动物 剧照 NO.17夜行动物 剧照 NO.18夜行动物 剧照 NO.19夜行动物 剧照 NO.20

《夜行动物》剧情介绍

夜行动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和前夫托尼(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离婚后,苏珊(艾米·亚当斯 Amy Adams 饰)嫁给了名为霍顿(艾米·汉莫 Armie Hammer 饰)的男子,尽管两人的婚姻已经维系了十多年之久,但很显然,这段感情早已经失去了激情,疲态尽显。与此同时,霍顿公司遭遇的危机,亦让这个曾经富裕的家庭走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而苏珊严重的失眠问题持续的困扰着她的生活。 某日,苏珊收到了一封意外的邮件,托尼将自己新创作尚未出版的小说《夜行动物》寄给了苏珊,他告诉苏珊,这是一本专门为她写就的小说,希望她能够读一读。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苏珊不断的回忆起自己和托尼自相恋到决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些肮脏而又不为人知的秘密渐渐浮出了水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警察荣誉后宫之乌滑动27号集装箱52赫兹的鲸鱼玩命三日海浪之中热血激辩社家怨非常情网罗宾森一家口红相伴三分野Jose与虎与鱼们圣安地列斯超强地震藏海花英雄时代最美逆行者白虎逍遥法外第三季天文:问天怪谈晚餐七仙女之勤奇梳化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换子疑云恋之风景八月:奥色治郡不二土夫子通灵少女第二季

《夜行动物》长篇影评

 1 ) 严肃影评#21:现实与潜意识的极致切换 – 8.5/10

当《夜行动物》落下帷幕时,我思考的并不是任何关于剧情的问题,虽然神秘感十足的结局到底该如何理解必然将在未来几个月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如此引人入胜的收尾势必让绝大多数的观众在屏幕切到黑幕后觉得意犹未尽,忍不住要跟旁边的朋友讨论电影里发生的事情。

但我的脑里却仅仅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汤姆•福德不去制作更多的电影?

这个基本上是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古驰的男人,在7年前制作了在我看来让人惊艳的出道作品《单身男子》,但却再也没有触碰过任何电影的制作。

你问这7年他都干什么去了?

当然是全心全意打理他自己的同名高端时装品牌了。

对于只会偶尔留意一下他页面的我来说(因为实在买不起且太难穿…),平心而论还是觉得他的设计很惊艳的,而我也从来不怀疑他在时尚界的地位到底有多么的叱咤风云。

但在《夜行动物》之后,我真的只想表达对于他在电影界低产的遗憾。

福德不仅在对《夜行动物》复杂故事的叙述上显得游刃有余,更是用精准到位又不失犀利的视觉效果刺激着观众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这根本不像是在履历上只有一部电影的新手所能企及的水准,而更像是经验老道的导演表现出来对自己风格所特有的自信。

《夜行动物》《夜行动物》的开场题卡片段大概立刻给了观众们当头一棒的扭曲感吧?

一帮因为美式垃圾食物而过胖且身体上充满各种异样的裸女,穿戴着各种充满美国色彩的饰物,向荧幕外的观众搔首弄姿。

但我们后面明白这只是一场艺术展罢了,而这场艺术展的策划人正是电影的主角苏珊(艾米•亚当斯饰)。

这位衣着毫无瑕疵的主角,除了在艺术节功成名就之外,还有着一位高大帅气的老公,似乎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但福德似乎想以开篇这场异样的艺术展以及紧接着苏珊那冷漠的眼神告诉大家,她的生活并不如看起来这么如意,反而充满着缺陷。

而随后的画面似乎也确认了这一点。

与普通电影所展现那繁华梦幻的洛杉矶不一样,福德镜头下这个极度阴霾冷峻的洛杉矶画面配着让人惶恐的音乐为整个电影定下了骇人的基调。

故事的主线由苏珊收到前夫爱德华(杰克•吉伦哈尔饰)小说正式开始。

苏珊在打开小说包裹的时候不小心被刮伤手指似乎预示着这将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刺痛着她。

《夜行动物》,这是这本小说的标题,也是爱德华当年对深夜无法入睡的苏珊的爱称。

而当苏珊打开这本厚厚的小说,一场视觉上对故事的极致诉说也从此开始了。

苏珊脑中幻想的故事,跟苏珊所经历的现实不断交错,随后更是跟苏珊与爱德华之间的情史互相交映。

而这种三个故事之间的穿插正是《夜行动物》引人入胜的地方。

但正如前文所说,面对这似乎复杂无比的三个故事,甚至说九幕的结构,福德却以玄妙无比的视觉语言把它们简化至能毫不费力地理解且容易有所投入的程度,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这或许跟福德根本没有把这个故事想得那么复杂有关系吧?

何况,大概明白人都能慢慢看出来小说中描述的正是爱德华与苏珊这段悲伤旧情的映射。

从这方面来说,《夜行动物》与《穆赫兰道》有那么一点类似。

都说《穆赫兰道》是把梦境与现实混淆从而把复杂的故事告诉观众,那么《夜行动物》则是把文学作者的创作以一种错综复杂的方式交代给大家吧。

“没有人会写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的。

”我们在倒叙中听到作为写作人的爱德华德这么说道。

而这也正是理解《夜行动物》的钥匙,因为小说与现实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华美而神秘的剧情福德为了把小说是现实的映射这一点以尊重观众们智慧的方法清楚交代,实在是花了不少心思。

电影作为以视觉去叙述故事的媒介,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便是尽量以画面讲述创作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不是以角色的对白去给观众们不断地解释。

但这在近年的电影中却少有得到出色的体现。

不断给观众们解释的电影数不胜数,例如各种超级英雄电影(最明显的就是自杀小队了,我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27446/)以及各种续集(比如同期某魔法电影番外篇…);而还有的则是过分故弄玄虚而很难让观众达到充分理解的艺术类电影(比如本年的《霓虹恶魔》)。

到底要给观众多少信息,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交代给观众,这是编剧和导演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而要达到一种平衡,既尊重观众们的智商,又给足够的线索去让他们思考得出创作人们本来想要的结论,是相当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

但《夜行动物》就是能取得这种平衡的电影中的佼佼者。

电影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小说内容与现实中的切换,而福德大量运用画面匹配切换来提示观众小说与现实的一致性,可谓既明显又微妙。

除此之外,福德也用各种道具物品甚至演员的选取给用心的观众留下线索。

比如小说演示中的丈夫正是现实中爱德华的模样,而妻子则是由被美国民众经常开玩笑说与艾米•亚当斯相似的艾拉•菲舍尔饰演,从而表达出苏珊的代入感,以及提示两个故事的重叠性。

又比如小说中丈夫所开的车与电影开端爱德华德深夜送包裹时所开的车是一样的,而小说反派所开的绿色车,则是爱德华和苏珊当年分手时背后橱窗中的展示车辆。

这些看似细小的信息,却给了观众们足够的线索去投入理解整个故事,更能让有兴趣重复观看的观众去欣赏制作人的良苦用心。

这些线索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观众观影乐趣的所谓彩蛋而已。

要解读电影迷一般的结尾,这些线索是必须的,因为观众们必须在脑中建立出现实与小说是相通的这个理解,才能自然而然地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个结局,为什么这个结局是必然的。

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而福德为了让这更为清晰,甚至有点反常地在电影中以大字艺术品的形式直接告诉大家。

爱德华的这本小说,说的正是作为“夜行动物”的苏珊抹杀了他的婚姻,抹杀了他们的孩子,而他对此所进行的复仇。

“我本应阻止他的!

”我们在看到现实中的苏珊堕胎后电影立刻切回小说中,直白地告诉观众爱德华在现实中的悔恨以及愤怒。

而小说中妻子与女儿被杀后放置的红沙发,正是现实中苏珊所抱怨的“这些东西”。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可以说,这本小说是爱德华的复仇工具。

他知道苏珊会在读完这本小说后重新爱上他,但苏珊不知道的则是复仇后的爱德华已经完完全全与过去划清界限了。

他,已经在过去的这段关系中“死”了。

“告诉我时间和地点。

”这个爱德华对苏珊约会请求的回答,犹如复仇成功的宣告一样,甚至没有直接告诉苏珊他会不会赴约。

至于爱德华有没有在现实中死掉,还是留待有心的观众们去争论吧,但这对故事的主旨已经没有太大影响了。

一众演员的演出让人着迷要说《夜行动物》是一场现实与潜意识之间不断切换的视觉盛宴一点都不为过,而对福德的赞誉相信也不会少。

但同样值得称赞的则是一众演员的演出,尤其是饰演牛仔型警官的老戏骨迈克尔•珊农,给出了在我看来是他自《存身》后最好的表演。

而当年出演《海扁王》的亚伦•泰勒-约翰逊则再也不是那个瘦弱的小孩了,满身肌肉的他这次对反派变态的精准演出实在让人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

至于两位主角艾米•亚当斯和杰克•吉伦哈尔,都是准影帝影后级别的两人相信没有任何人会对他们的演出有任何的抱怨吧。

而福德,虽然不能像时尚界一样称他为大师,但他在电影界所留下这仅有的两部电影都是那么的迷人,作为影迷的我们当然对他的下一部作品有更大的期待了。

还好这次我们不用再等又一个7年了,因为福德表示他已经编写了一部“政治非常不正确”的剧本,希望在未来两三年呈现给大家。

“政治非常不正确”?

汤姆•福德?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 ) 很精致,很垃圾!

如果不想装的话,这就是一部烂片,是垃圾,但是却是一部精致的垃圾。

很多人可能会对“精致”着迷,忽略了垃圾的本质。

当然会有不少人用这种“精致”装逼格,这是网络的常态。

电影采取双线模式,这种双线模式我们在《法国中尉的女人》、《盲刺客》中都会看到。

双线模式不是仅仅把两个不同的故事讲出来就行的,关键是这虚构和现实的故事要有外在的或者精神内在的联系才行。

《夜行动物》中,两个故事我看是脱节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联系,当然任何两个事物间,只要你想,都会找到某种联系,牵强附会是简单的事。

电影中的现实和小说虚构的两个故事除了缺乏令人信服的联系外,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在于这两个故事都出奇的乏味,都是被用了成千上万次的老梗,虚构的复仇故事,现实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故事,真的很难让我有感觉。

从故事和意味上看,确实是垃圾或者说无聊。

那为啥这么多人替这部电影圆场和夸赞呢?

当然是为了装逼格,而电影中的“精致”以及导演的时尚圈的身份都会让小资们津津乐道,比如电影开场两个女人的舞蹈,还有演员的某些“金句”等,对剧情基本没什么用,但会让网络小资们遐想(或者瞎想)。

我们要知道,网络话语都是被小资们所掌握的。

 3 ) 夜间独行的幸存者

当晚回到宿舍,室友问我《夜行动物》讲得啥。

我结结巴巴应了几句,自己都觉得故事有些老套。

最后一个男生帮我总结陈词,你说的只有一点让我感兴趣,艾米的眼睛蓝得像从外太空看到的地球一样。

另外一位男生朋友比我先看,出了影院发来消息:看完很压抑,建议别选这部。

我偏偏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它的确就是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

现在大家一致拍手称赞同一部片子,基本不是媚俗就是伪善。

相反,每个人看完,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关注不一样的层面,回味不一样的情绪,才更有意思。

电影取名为「夜行动物」,跟里面男主托尼所写的小说同名。

在托尼虚构的小说里,讲述了自己一家三口自驾出行,被夜里遇上的小混混抢了车、奸杀了妻女,男主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在警察的帮助下追凶的故事。

幸好,真实世界没有那么残酷,托尼和苏珊经历过短暂的婚姻后,就了无牵挂地分开了二十年之久。

我们的汤福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是这样表达电影的核心:这是一个关于找寻爱的故事,并且提醒人们,遇到真爱不要轻易放手。

很多人看完,都替托尼长舒一口气。

当初背叛他的苏珊,不仅在接下去的婚姻里遭到丈夫的背叛,还抱着能「再续前缘」的自作多情,被扔在约定好的餐厅里一个人喝闷酒。

但我以为,这算不算复仇成功得再议,咱们先来聊聊天谈谈爱。

通常好的故事,从开头即见结局。

托尼和苏珊的爱情就是这样,从久别相逢就决定了分道扬镳。

简单来说,苏珊是托尼的真爱,但托尼完全配不上苏珊。

在苏珊心里,两人完全不是一路人。

最明显的,两人的家庭背景差着阶级,托尼的父亲还早逝。

更何况,托尼自己跟苏珊在学历和情商上也差一大截。

苏珊已经耶鲁毕业、在哥伦比亚念硕士了,托尼还处于准备入学的阶段。

从后来的争吵中可以发现,他的面试没有成功,大学都没有读过。

至于性格方面,托尼敏感软弱,而苏珊简直在聪明机智、善良体贴等各个方面远超对手。

好比俩人重逢,在整个吃饭过程中,托尼一直把谈话导向不愉快的地方,而苏珊是一直在帮忙圆话的人。

先是气氛没到,上来就被尴尬地表白,苏珊顺势点破当年哥哥、托尼和自己的三角关系。

足以说明,当年的苏珊细心善观察,此时的苏珊善良又得体。

再当托尼因为从未主动联系过苏珊的哥哥,自责是个差劲的朋友时,苏珊立刻安慰他:其实你是一个大好人,因为一般直男要是知道自己的哥们暗恋自己多年,早就炸毛了。

这样一说,不仅让托尼不再丧气,还能没有心理包袱地去联系老友;对于接到电话的亲哥哥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

苏珊这一两句话,可谓一举两得。

有人说,苏珊爱的是托尼的才华。

这看似很有逻辑,实际上并非如此。

确实,苏珊的确很喜欢写作的托尼。

但最最关键的是,托尼根本没有苏珊期待的写作才华。

这一点,电影在好几个地方都已经委婉地说明了。

首先,托尼没能凭借当时的才华考进哥伦比亚;其次,当苏珊阅读托尼的作品时也觉得不够好,技巧和创造力都不够好,因此才劝他去读书,同时尝试拓展题材。

另一方面,当年的托尼既没有主动追寻写作梦想,重拾写作也只是为了取悦苏珊。

起码那种状态下的托尼,不可能长成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苏珊就像自己评价的自己那样,没有艺术家的内心力量,只好做一个实用主义者。

所以当感情出现问题,她一直在找为双方找寻解决方案。

而托尼是什么反应呢?

不仅不听劝,还一副受害者的样子:你拜金世俗,你不理解我,我心好痛,活脱脱尔康上身。

这样的对峙,不可能是平等良好的恋爱关系。

大部分时候,苏珊都在扮演家长的角色,无力地面对着讲不通道理、情绪失控的幼儿托尼。

这就是为什么,苏珊的母亲曾劝苏珊该跟一个「equal」的男人结婚,用现在时髦的词叫做「势均力敌」。

其实母亲在此刻很讲道理,她并没有说那个男人是谁谁的儿子、公司开在哪幢楼里,从哪个名校毕业……从头至尾,她反对这场婚事的症结只是托尼性格本身的缺陷。

为什么说托尼并不是苏珊的真爱呢?

简单罗列一些证据。

一直以来,苏珊口口声声表态,要做一个跟母亲不一样的人。

整部电影里,苏珊一共笑在三个地方。

其中一处就是在饭桌上用言语激怒她妈的时候。

这样的苏珊,宁愿冒着被老妈看笑话的代价也要主动跟托尼分手这是其一。

其二,苏珊是基督徒,当她发现自己怀有托尼的孩子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背弃信仰把孩子打掉了。

还有一点,当二十年后的苏珊回忆起托尼,话最先到嘴边的:他是一个作家。

这种形容,把两人之间的隔阂暴露无遗。

试想一下,当我们向别人提起自己喜欢的人,充满爱意的描述通常是,Ta 长得可爱,乐观善良有责任心之类的品质描述。

只有当你介绍所谓熟人的时候,才会解释,哦,Ta 是隔壁班的劳动委员是我们上次活动合作的对接人等等社会关系。

所以说,起码在两人分开的时候,苏珊是完全不爱了。

从头到尾,这段关系最多只能算苏珊爱情海里的一川激流,还夹杂点被利用来气她妈的成分。

苏珊对托尼爱是有过的,但完全比不上托尼对自己的爱。

当然,托尼是把苏珊当做唯一的真爱来对待的。

可惜作为一个没钱没才华,自尊心强又没有上进心,除了日复一日地对着电视报纸抱怨国家抱怨社会,也很难有所作为的男人。

苏珊是他生命中出现的最美好,也是唯一美好的事物,他仅有的强硬和智慧,都用在挽留苏珊的那个夜晚了。

头一遍看的时候,我把托尼虚构出的故事,理解成他对两人如果坚持在一起的结局模拟:终有一天,自己的懦弱会导致深爱的妻子、甚至女儿受到伤害。

再看的时候,我又推翻了自己的理论,其实这是一本描述自己如何被深爱过的女人伤害的小说。

英文片名中,「动物」用的是复数,那么「一帮夜行动物」指的应该是那天夜晚出现,给他们一家人带来巨大伤害的流氓们。

但这个形容,同时又是两人在一起时,因为苏珊夜夜失眠,托尼给她起的昵称。

在托尼的故事里,夜行动物是夜间出没、残酷冷血,当然最后也不得善终的。

这样的设定,既是托尼对苏珊的描述,也是对苏珊的诅咒。

《夜行动物》到底算不算一个复仇成功的故事呢?

被放鸽自,对苏珊这样自尊心很强的人来说,伤害是肯定的。

但托尼能不能从这样的「了断」中得到快感,我们无法确定。

相反,除了蓄意报复的因素外,很可能也是因为懦弱而不敢露面。

二十年才放下这段失恋,真跟一生挚爱的旧情人面对面,他又能鼓足勇气讲出什么样的话呢?

他早已在书中给自己设定了结局,借由虚构男主的口说出:没人能在这场伤害中逃生。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两人到最后谁也没改变谁,透露着一种积极的暗示:个体的独特性不需要修复。

我们中的有些人跟托尼一样,能力追不上欲望,清醒的时间全用来冲洗痛苦。

大部分的我们可能跟苏珊一样。

真的有一天,理想爱情都实现,到头来只会发现,最爱的还是自己,从此陷入有一眼望不到头的空虚和孤独。

朋友曾说过一句安抚的话:我们都是有缺陷的人。

爱情跟睡眠一样,常常被过誉了。

对于托尼的来说,本来一无所有,遇到了自然要紧紧攥牢;但从苏珊的角度看,即便我残缺这一部分,依然能体面地过有秩序的生活。

孤独又和失眠一样,没必要急于修复。

不管是时间还是内心的空白,你终究会适应它,就像适应残疾和考试一样。

如果你无知、懒惰、自私、软弱,那你很可能活得一团糟。

但同时,你也是一个幸存者。

 4 ) 原著Tony and Susan简评

本来是写在原著《Tony and Susan》的书评的,有人说看了书评可以解答对电影的疑问,所以粘贴过来:Susan(大学英语教授)20年前与丈夫Edward离婚,原因之一是Edward当时不切实际,一心想成为一名作家,最后却没写出任何拿得出手的作品;20年后,Susan已经与Arnold结婚,一天突然收到了Edward寄来的小说处女作手稿《Nocturnal Animals》。

手稿的部分讲述了Tony Hastings(数学教授)带老婆Laura和Helen去Maine度假,结果路遇神经病堵道,女儿对他们竖了中指,结果最后演变成了Tony被离奇赶下了自己的车,与妻女分离,第二天自己逃生后报警,发现妻女被奸杀。

Tony在这个过程中是特别“懦弱”的,面对三个神经病的暴力,无法也无力做出任何反抗。

最后Susan在看完手稿后,猛然意识到Tony其实和她自己很像,“无法正视自己”,捕捉到懦弱自我暗影的投射。

从阅读感受来说,整本书心理描写非常出彩,而且语言特别美。

特点就是Susan每读一段《Nocturnal Animals》,她会自己分析一下,而读者基本能够和她的观感与疑问保持同步。

蛮新奇的阅读体验。

比如这句“She feels bruised by her reading and by life too. She wonders, does she always fight her books before yielding to them? She rides back and forth between sympathy for Tony and exasperation.” 基本上就是我自己的阅读体验了。

整体故事还是蛮丧气的,会思考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情能处理地更勇敢一点吗?

估计也不行。

然后就是Tony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失去了妻女,以及结尾处不敢开枪,那种对他心理guilty感的描述特别揪心。

杀人犯Ray最后陈述的杀人理由 真是…………-以下有很多剧透的分割线--自用 等电影前的一个剧情发展note 全是剧透 慎看 书分四部分写的:1.Susan简单的背景介绍,收到书稿,开始看《Nocturnal Animals》,一边看书稿一边有一些背景介绍和Susan对书的看法;2.插叙Susan的人生经历,为什么和Edward离婚,与现任Arnold又是怎么认识的;3.回到part 1,看完整本书 4.Susan想约Edward来讨论对书的看法,以及和Arnold的关系变化,看完书后的自我代入。

(电影原本说要分开拍成两部电影的,没能成行,猜测电影可能会以2-1-3-4的顺序来拍吧 以及George Clooney本来要制片 后来退出了)第一部分:Tony突然决定开夜路去Maine,然后遇到不幸,自己逃出来后报警,找到妻女尸体,是被奸杀的。

Tony被迫跟凶手上车时用了这么一句话 “his mind sees many things, but he has not been in a fight since childhood and cannot remember winning one.”之后凭借车里的指纹锁定了一个凶手,不久后警探Andes第一次打电话叫Tony去警局Lineup认人,Tony感觉其中一个人想三个凶手中的Turker,但没敢确定,不了了之,结果出来Andes给他说那其实就是指纹能对上的凶手。

第二次叫Tony去警局认人,这次是盗窃案里抓回来一个凶手,本来是三人团伙作案,Turker被警察当场击毙,另一个跑了,只抓到一个。

警探说跑掉的那个是符合Tony这个案子里凶手Ray的描述的,抓到的这个凶手Tony确认是当时作案的凶手Lou,剩下Ray在逃。

此时距离凶杀案发生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年,Tony逐渐从伤痛中恢复,“In the late afternoon inside his house, he looked for his soul and saw only white indifference beneath the calculated displays of grief and, as that became wearisome, irritability and rage. He recognized the privileges grief had given him. What no one knew was how he had fooled them. He was an artificial man, fabricated of gestures.”同时,他还在纠结自己到底要跟一个已婚之妇搞外遇还是跟自己的研究生搞到一起,最后选了后者。。

第三次警方终于把Ray抓到,但Ray一口咬定没见过Tony,并且说自己有alibi,只有Tony的口供无法立案,Ray和Lou都将被释放。

第二部分:Susan和Edward结婚,Edward20年前突然对文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一开始总跟Susan探讨自己写的诗,后来直接搬到外面去专注写书了。

就是这个时候Susan认识了邻居Arnold,Arnold有妻子,但是精神有问题,去了医院。

有一天Susan看Arnold没地方吃饭,就邀请他回家吃饭,然后两人纷纷婚内出轨。

(这里特别描写了Arnold器大活好呢 =。

=)第三部分:Ray继续抵赖。

警探Andes说自己得了癌症,因此要好好处理一下这个案子。

Andes前后脚把Ray和Lou带到一处小屋,逼供。

Andes让两人离开,先开枪打死了Lou,嫁祸给Ray(Andes早已设好局),Ray又跑了。

Tony此时本来有机会开枪,没敢。

这里还有一个与Susan同名的角色出现。

Tony开车去找Ray,在一处Trailer发现了Ray。

Ray这时候坦白确实是自己杀了Laura和Helen,原因是:“It’s fun to kill people. You ought to try it sometime.”Ray详细说,他觉得Laura和Helen当时对他本人的印象就是“变态强奸杀人犯”,正因为这样,他就要变成她们想象的这个样子,所以奸杀了她们。

Tony听了实在忍无可忍,开了枪。

醒来Tony发现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了,不知道原因,但他摸索到了Ray的尸体。

他出门企图寻求帮助,在半昏厥状态中曾经听到过警察搜救的声音,想开枪以引起警察注意,结果伤到了自己,最后死掉了。

在第四部分 Susan开始思考Susan看到第一次Tony没开枪时,就在想“Safe insured Susan lives on the verge of disaster because everything she knows has happened, whereas the future is blind. In a book there is no future. In its place is violence, substituting thrill for fear, like the thrill in a roller coaster. Never forget what’s possible, it says, if you, lucky Susan with secure home and family (so unlike the world), should happen like Tony to meet something vicious in the night. If you had the gun, would you use it any better than Tony?”////“To have it and be unable to use it: for Susan that’s real life, unlike the movies, where the mere display of a gun by anybody confers the powers of God.”以及Edward并没有如约来家里吃饭,Susan还意识到了Arnold在出轨。

最后Susan想通了自己的生活与书中Tony的共通点:“Out of the forgotten she remembers how bitterly he (Edward) resented her failure to appreciate the dignity of his writing. Like blinding, he said: your attitude blinds me.///////Evidently he’s angry still. Unforgiving twenty-five years later for an offense equivalent to blinding, and the novel his revenge.” 以及对《Nocturnal Animals》结局Tony死的解释:“While civilization oblivious to him roars in the distance, Tony lies dying, hiding from the police who should be his friends, as he hid earlier from his enemies. Dies, joyfully believing a story which is not true. It gives him comfort, but it’s not true, while death and evil rage around.” 恍然大悟。

 5 ) 敏感与脆弱

电影中的年轻苏珊,出生上流社会,受高等教育,学艺术史,思想开放,有包容心。

不像她眼中现实又物质的母亲,她理解同性恋的弟弟,爱上理想主义的爱德华。

在苏珊眼中,爱德华敏感,浪漫,有才华,会写书。

无论母亲如何反对,她还是选择嫁给了他。

然而很快,不同的成长背景暴露彼此心中不同的不安及脆弱。

苏珊发现自己依旧欣赏爱德华的敏感与才情,却不能理解他处理生活以及面对怀疑时表现出的情绪化,高自尊和攻击性。

这些来自他敏感本性(sensitivity)的次生特质——脆弱(vulnerability)和自我怀疑让她痛苦不堪。

也是在那个时候,苏珊开始意识到(也可能并没有清晰的主动意识),高等教育带给她对不同阶级的认可,对物质以外价值的欣赏,却没有改变她思维模式里那些由成长背景构成的对生活基本安全感的需要。

简单说,过去生活中她想当然(take for granted)的构成元素,包括物质、实用性(认为自己不能成为纯艺术家)及面对选择总有后路的乐观,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失去或者需要被改变。

她因此共情不了爱德华的脆弱与怀疑,理解不了他为何没有她这份“从容”。

在这样一段感情里,她认为自己是唯一的强者。

之后的苏珊出轨,打胎,离开,做了一系列可能深深伤害到爱德华的行为。

随着时间过去,应母亲所言,苏珊成为了当初坚持以为自己不会成为的那种人,像她母亲一样的人。

她画着浓重的眼妆,开艺术画廊,在上流社会里穿梭,住空旷清冷的别墅,有一个同床异梦的伴侣。

生活日复一日,直到某一天收到爱德华寄来的手稿。

是他新写的小说,取名《夜行动物》。

小说中描写了在德州的一家人夜间驱车出行度假,遇到一车当地恶棍的连番挑衅。

由于丈夫托尼的懦弱,妻子劳拉和女儿被逼着上了恶棍的车,自己也被其中一名恶棍威胁开去一片荒漠。

虽然托尼逃脱,妻子和女儿却被奸杀。

之后伴随托尼的便是漫长的复仇之路。

整部手稿写得沉重而阴郁,充满悲剧色彩且隐含对命运的无力。

在阅读的时候,苏珊几乎不可控制地把自己和爱德华代入到小说的角色当中。

也难怪,毕竟手稿扉页就写着“to susan(致苏珊)”。

观众由此看到的也都成了苏珊的阅读视角,在她眼里,托尼即爱德华,托尼的妻子劳拉是自己,而现实中他们并未成形就失去的女儿是印蒂雅。

整部手稿变成了一段平行时空里苏珊与爱德华婚姻进行到某年某月的悲剧故事。

毫无疑问,现已中年的苏珊被《夜行动物》肆意牵动着情绪。

手稿中自我生命的逝去、仇人的血腥暴力和丈夫复仇过程中的无力开始唤醒着她内心的脆弱。

敏感的触角至此超出浪漫及艺术理解的范畴而内化走向个体心灵的黑暗。

逐渐地,苏珊在现实中也开始感到心悸与不安,似乎察觉到自己早在很久前就已经失去对生活的掌控力。

她甚至感觉这份手稿是爱德华对他们过去种种的一份审判,是对她当年“缺乏共情心”行为的一种报复。

书中妻子的凄惨死去,正如当年自己骤然离开爱德华世界那样。

而后托尼复无门,几度徘徊的软弱也正如爱德华多年无处宣泄的心中隐痛。

如她母亲当年所说,“最后你会深深伤害他的”,苏珊开始意识到伤害之深。

于是她给爱德华写邮件,约见面。

邮件末尾,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样写着:so much to say. 有很多话想和你说。

love, susan。

爱你的,苏珊。

其实也并不只是愧疚,乏善可陈的中年生活里,苏珊也开始回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那双美丽的绿眼睛(虽然后期做的有些过)是如何望向她心目中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他们相识相知中有过充满激情的浪漫,还有彼此欣慰的共鸣。

她是期待着再见到他的。

之后手稿走向高潮,癌症晚期的警官提议替托尼复仇私了了那些恶棍。

托尼面对杀妻仇人却不敢开枪,懦弱到双手颤抖,任其言语凌辱,情急之下终于打出子弹却也同时被铁棍打瞎。

醒来后,复仇成功。

他满脸是血独自一人在荒凉的德州沙漠上踉跄,摔倒,或有意或无意地扣动扳机,杀死了自己。

全稿终。

同时,现实中的苏珊也等来了爱德华的回信。

他只是简单问见面的时间与地点。

苏珊的脆弱终于被书稿完全唤醒了。

如果说当年两人相知相爱是因为分享着同一频率的敏感,其中包含着对艺术及美的悟性这一系列敏感带来的正面特质,那么她如今思念爱德华,是因为终于理解了她当年所不能理解的——敏感带来的负面特质——爱德华的不安与脆弱。

几乎是第一次,苏珊与一个除自己以外的人的内心搭起了共情的桥梁,上面不止有自己的脆弱,也有对方的脆弱。

这份对他者(the other)的高度理解是通过阅读《夜行动物》而产生的,是经历一系列换位思考及角色代入才完成的。

通过阅读这本以托尼(爱德华)视角来讲述的虚构小说,苏珊了解到托尼的内心,进而感受了爱德华的自责、恨意与脆弱,最终反思到自己与之交往时有限的视角。

她或许为自己当年的不曾努力就执意分开的决定感到后悔,或许为那句虽没说出口但不断用行为暗示着的“你真懦弱”感到愧疚。

也可能,是为那个她还是没有坚持成为的,想要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自己而遗憾。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苏珊都决定抹掉口红和眼线,再去会一会昔日的爱人。

可惜她或许忘了,爱德华早在当年就这样提醒过她,“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 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全片的结尾,伴随着紧扣观众神经的背景音乐,苏珊一个人在餐厅里坐着。

几个小时过去了,她还是一个人。

爱德华并没有出现。

当年的告诫一语成谶。

是爱德华对苏珊报复?

影片结束后前排的老爷爷回头默默说了句“it is a revenge." 是啊,或许是的。

终于让这个伤害过自己的人感同身受到自己的痛却不给她弥补或施加影响的机会,这何尝不是一种高级报复。

又或许不是?

年轻时候爱德华说过,“如果还爱一个人就会想尽办法去补救那段关系”。

他并未赴约只是因为不再爱她。

甚至,早在看到苏珊发来的邮件时爱德华就已经获得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至少得到了90%,而剩下的是需要她一个人坐在餐厅里无望等待而完成的。

他得到了当年的自己就梦想得到的——苏珊对他心灵的全然体谅与理解。

这近乎是一种出于自我怜爱的可笑索取。

然而他也在同时渴望着她可以再一次审视自己在理想与行动间的差距,由此证明困在自身脆弱中的人并不只有他。

她也并不是如她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强。

其实,爱德华心中爱着的苏珊早已经死了,一个死在恶棍的手里,一个死在她自己说出“I am a realist. I am unhappy.”的那刻。

他们不会再见,他们也无需再见。

虽然都曾爱过对方,但谁都明白他们更爱的是自己。

《夜行动物》的手稿好比是爱德华的一次大胆尝试,试图打破感知的个体局限性,利用对对方的了解设局让对方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感其恨,痛其哀。

然而可惜的是,现实中再亲密的灵魂之间也不可能存在全然的理解。

敏感提供了彼此亲近的土壤,但脆弱却只会寻求各自的栖息地。

一直以来,最理解苏珊脆弱所在的始终是她最仇视的母亲,而不是爱德华。

要体谅他人的脆弱,同时不为自身感到优越而妄图改变对方,这一切没有共同经历和至深的他爱,谈何容易呢?

我们终究只在感知自己所感知的罢了。

甚至连自己所感知的也常常因为缺乏主动的串联而不为主观意识所认识。

这已经可谓本体内的两道大门,若再加上语言和行为这些信号释放系统间的接受差异,传递之艰难,可见一斑。

一如最后一幕,苏珊坐在餐厅里,她究竟想到什么了呢?

作为观众席的我们恐怕永远无法真正体会。

 6 ) 像汤姆-福特那样拍惊悚片

1、 找一个好剧本。

如果你感觉原创剧本难度过大,那么选一本不错的小说来改编会是个好方法。

《夜行动物》改编自奥斯汀-怀特(Austin Wright)的小说《托尼和苏珊》。

深挖婚姻黑暗面的故事不少,这部原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个三重时空交错讲述的故事(苏珊生活的当下、爱德华小说中的世界、苏珊回忆里19年前的生活),情节张力十足,让观众获得解谜般的快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导演在前作中暴露的叙事能力不足的弱点。

2、 多向大师学习。

汤姆-福特在前作《单身男子》中致敬过希区柯克的名作《惊魂记》。

后面那块招牌上的眼睛是《惊魂记》女主角的 当真正要拍摄悬疑段落时,又怎会错过学习大师的机会。

开场女主角不安地开着车,让人想起《惊魂记》。

对红绿色的纯熟运用让人想起《迷魂记》:象征物欲横流的红色墙壁

《夜行动物》女主角办公室的墙壁

《迷魂记》女主角出场时的红色墙壁 带给主人公无尽伤痛的绿色汽车

《夜行动物》中暴徒乘坐的绿色汽车

《迷魂记》中关键角色乘坐的绿色汽车情绪强烈的虚拟场景下大片的红光。

《夜行动物》

《迷魂记》 反派颜色诡异的鞋子和主人公颜色保守的鞋子相碰,让人想起《火车怪客》。

《夜行动物》

《火车怪客》汤姆-福特说:“我不想和希区柯克做比较,但他也会花数周时间给主演们设计发型、妆容和服装,因为这些细节能给观众传达主角的性格特征。

”作为成功的时尚设计师,他跨界拍电影非但没有荒废本职工作,反而将其发扬光大。

例如他让女主角一身黑色坐在纯白的房间里,自然卷曲的红发被刻意拉直,一种格格不入的压抑、拘束感呼之欲出。

例如他让主角身着暖色,反派身着冷色,强化他们的对抗。

汤姆-福特还发挥了自己的建筑学专业技能,让设计感十足的布景充满深意。

办公室墙上的画暗合小说结局。

夸张的裸女象征旺盛的物质欲望。

杰夫-昆斯(Jeff Koons)著名的气球狗雕塑,象征无止境的消费欲,摆在这个金玉其外的家庭里。

汹涌的往事让苏珊万箭穿心,仿佛这头困死在一片忧郁蓝色中的牛。

3、 多一点细节多重时空需要各种细节前后呼应连通,同时又使虚拟与现实、过去与现状有所区别。

“黑斯廷斯”:这是小说男主角的姓氏也是英格兰东南部的度假胜地,爱德华和苏珊当年在那里一见钟情。

“黑斯廷斯”作为与生俱来的姓氏,是主人公挣脱不开的宿命;作为地名,是一切开始的地方。

红光和绿色汽车:争吵中的爱德华和苏珊,随着情绪逐渐激烈,刺眼的红光出现在苏珊脸上

随后弥漫到爱德华的整个世界

红光笼罩住爱德华全身

紧接着下个镜头切换到小说场景,主人公在红光里等着向绿色汽车的主人复仇。

红光和绿色汽车串联起了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都弥漫着悲愤交加的情绪。

爱德华把婚姻给他的伤痛转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继而透过文字传达给苏珊,正如苏珊拆开包裹时被纸割开的伤口。

选角:小说故事中妻子的扮演者艾拉-菲舍尔酷似现实中妻子的扮演者艾米-亚当斯。

如此选角巧妙暗示了爱德华笔下角色的原型,也不至于使观众混淆小说和现实。

女主的妆容,三个时空中她有三种妆容:19年前刚和爱德华相爱时化着近乎素颜的淡妆,光彩照人、纯真可爱

19年后的苏珊在公众场合永远浓妆艳抹,因为她需要躲在面具下才能在上流社会生存,即使婚姻面临瓦解也要维持住表面的光彩

阅读时的苏珊卸去了浓妆,显得苍白、脆弱。

她以面具下的真实模样面对往事,也让观众更容易看到小说带给她的心理冲击有多强烈。

叠化场景:导演多次叠化现实中苏珊的生活和书中的场景,告诉观众她已在阅读中越陷越深

角色特征:如何表现角色的变态感?

让他做一些常人做不出的事,比如露天上厕所

给他戴上不符合身份的硕大宝石戒指(明显曾经属于一个女人),暗示他行凶作恶已经不是第一次。

让他说出爱德华和苏珊争吵时伤害他最深的话:

由此我们明白了,这个变态和苏珊在爱德华心中本是一人,他杀死了那个曾经纯真的女孩。

4、 来一点配乐。

《夜行动物》的配乐来自与导演合作过《单身男子》的波兰配乐家Abel Korzeniowsk,延续了前作整体优雅、时而忧伤的风格,很好地起到了烘托气氛、体现角色情绪变化的作用。

苏珊与友人有一搭没一搭聊天时背景乐若有若无,友人问苏珊是否还爱丈夫,背景乐突然放大,仿佛在叩问苏珊的心;小说中一家人上路时响起轻松的弦乐,随后绿色汽车现身,配乐突然变调,隐隐流露出紧张感,预示不好的事即将发生;结尾苏珊等着爱德华赴约,有人说这是一个开放式结局,其实配乐说了很多:当她端起那杯冰块已融化的酒,多种乐器的声音被单一的钢琴声取代,最后一个重音落下,镜头定格在她颤动的眼睛上,黑屏。

爱德华不会来了,任由往事继续折磨苏珊。

5、 当然最本质的还是定一个好主题。

如果希望你的片子吓到观众,就拍他们最深的恐惧吧。

《夜行动物》讲的是“婚姻让我们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爱德华恨别人说自己弱,索性让笔下的自己成为无法保护妻女的软弱男子;苏珊反驳过母亲“我们不是一类人”,最终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把优渥的物质生活放在感情前面。

《夜行动物》为我们掘开爱情的坟墓,探究婚姻的死因。

然而当伤害已经造成,复仇毫无意义,正如小说中男主角质问歹徒为何行凶,只得到一个可笑的理由。

那些毁掉美好的邪恶来自何方,也许因为我们早已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这是世上大多数成年人都痛恨又无力逃脱的宿命。

 7 ) 这次不夸。这次要骂。

如果说《单身男子》时,你还有理由以设计师转导演的身份要求Tom Ford,这一次实在没有理由了。

而完完全全以导演的身份再看Tom Ford,就知道真的毛病太多了,而且上一个电影的毛病一点没改。

在被豆瓣众热评津津乐道的精致的构图、色彩、服装、化妆、剪辑结构背后,是大写的矫揉造作、装腔作势。

而女主和她的母亲、丈夫、她的员工等则是完完全全的脸谱形象,与烂片别无二致。

同时,女主和他前任的感情经历也是毫无新意。

而处心积虑的双重叙事背后,要讲的思想却不能再简单,一点深度也没有。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 Jake Gyllenhaal的表演,没有一点破绽。

 8 ) 没有生气的城市

TOM FORD的第二部电影《夜行动物》,是今年我最爱的文艺片第一名。

演员演技爆表,配乐一如往常完美,每一帧都讲究美丽。

TOM FORD让人彻彻底底觉得上帝是不公平的,他给了别人一扇窗,也没给你留一道门。

这部片一开场的胖裸女舞就让坐在观众席的我和佩佩看到呆若木鸡,真的是很久很久没有在电影院大荧幕看过这么震撼的镜头了,不是特效,不是3D,就那么直biangbiang击进你心底,让刚刚坐下来甚至还没来得及进入观影状态的你马上就接收了影片的第一磅炸弹。

网上有人说,TOM FORD本来拍那些胖女人,只是想拍欧洲人眼中的美国人:“过度肥胖”、“肥腻”、“毫无生气”,没想到拍出来居然很好看,每个胖女人都很活泼尽情做自己。

这时他才想到可以用这个讽刺女主,因为这些胖女人身上,有着穿着美丽TOM FORD西装、维持完美身材、出入洛杉矶高级亚洲餐厅的女主身上,找不到的生气。

但当然,一开始观影的时候,你是不会意识到这点的。

“死气沉沉”是TOM FORD眼中的上流社交圈,而所有的人随着年事渐长都开始对这件事束手无策。

在派对中,与女主对话的女人说:“其实有一个Gay Husband并不是那么糟糕的事,毕竟我知道我只会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女人”,她对女主丈夫出轨感到同情,也许这一点能够让她觉得自己的形婚并不是那么糟糕。

而她口中的这位Gay Husband面对丈夫外遇而死气沉沉的女主(丈夫甚至不愿意在女主最重要的展览做做样子露面15分钟),也认为她应该保持这样的生活,“你做得非常好,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多东西很重要,随着年岁渐长我们都会明白这些事情其实都没有意义”。

画外音大概就是:人这一辈子也就这么一回事,凑凑合合过完这一生是每一个人的宿命,你现在看穿这一点还不算太晚。

这大概就是TOM FORD眼中的“夜行动物”:死气沉沉、得过且过,没有勇气朝更好的自己迈出一步,浑浑噩噩过完这一辈子,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清晰和真实的自己才会灵光乍现一会,但很快又如烟火般消失不见。

我在上海上班那会,有次晨早坐七号线,刚到站台就听到两个女人在吵架。

旁边围着一堆人,为了什么吵起来也没弄清楚。

只听到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说:“你有钱就不要坐地铁啊,怕挤就自己开车嘛!

”当初大力提倡“造人”的建国第一代领导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们的蝴蝶效应把一线城市的交通逼到了怎样一个崩溃的状态。

那个时候,上海地铁十号线追尾事件刚过去没两天,早高峰却依旧是人满为患。

这些穿着或随意或正式的上班族,无论在心理上如何抗拒刚刚出事的上海地铁,依旧抱着战死沙场的决心拼命把自己挤上了车。

每一个在大城市生活的人,都像是夜行动物。

这就是繁华都市下一群夜行动物的无奈,他们失去了对于生活很多方面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只有在晚上下完班的短暂空档能做回自己,天一亮又要披上面具假装若无其事去继续人生。

在知乎上曾经有过一个很有趣的讨论,叫做“苦难有什么价值”。

得票最高的回答是这样的:“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

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我觉得苦难绝对不是应该被称赞被崇拜的,如果可以选,一定不选它。

但现在的很多社会媒体却在刻意夸大苦难的价值,好像我们每天吃应该吃一点亏,无时无刻都要对别人比自己好一点。

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成长中最大的谎言,却没有人有勇气拆穿它。

所有的人活得都像是电影里嫁给了Gay Husband的女人,或者是跟女人接了婚的Gay,粉饰失落感,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忙着做同一件事:接受苦难,不去反抗,顺便说服身边的人也一起接受。

如同传教士一样潜移默化,希望所有的人和自己一样,过上夜行动物的日子。

我辞去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时,曾经和当时的总监聊了很久;我跟他说我在现在的工作中看不到未来,问他如何坚持下来年复一年做着这些事,他只是回答了我一句:“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我当时觉得这可能就是上层人的客套话,拿着自己的年龄和资历在“晒命”,但今日我却真正能体会到他那话中的无奈和深意。

若是你一直都是短发,那么剪短头发对你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若是你已经留了好几年的头发,有一天要你全部剪掉,你肯定会不知所措或不舍。

也因为不敢失去已经拥有的一切,所以选择做一个夜行动物,白天就让真实的自己睡着,晚上靠着酒精的作用才让他偶尔出现。

年岁越长,就越走向一个“被定义”的过程,越老未来就越版板上钉。

年轻的朝气,并非只是来自肉体的新鲜,也来自于当时的我们能意识到未来是崭新的,充满各种未知的可能性,完全不用担心人生已经“被定义”。

但很快这一些,都会被大城市吞噬,慢慢的,上海、伊斯坦布尔、纽约或者洛杉矶,都会拥有着一群一模一样的夜行动物,生活在一个又一个没有生气的城市。

《下妻物语》中有说,“人在面对巨大幸福的时候,反而会变得更加懦弱;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

你过得好不好?

你够不够爱自己?

是不是抓住了幸福?

还是在忍耐痛苦?

 9 ) 当代婚姻关系中利益与爱情如何取舍

《夜行动物》是由美国环球影业、焦点电影公司出品的惊悚剧情片,由汤姆·福特执导,艾米·亚当斯、杰克·吉伦哈尔、迈克尔·珊农、亚伦·泰勒-约翰逊联合主演。

该片于2016年12月9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根据1993年奥斯汀·怀特的小说《托尼与苏珊》改编,讲述了苏珊离开前夫爱德华多年后,突然有一天收到爱德华寄来的一份小说手稿,在阅读时她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悔恨当中。

影片以戏中戏呈现叙述,戏中戏的第一段比现实部份开篇还要好,超越很多惊悚悬疑片,从第一幕赶夜路出行,就进入到惊悚氛围,剪辑节奏,环境设置和氛围铺垫都很好。

而且不仅仅是这些,在电影语言上,所有现实部份都被处理的精美又冰冷,文稿部分鲜活粗粝,回忆则是充满怀旧感的,导演把全然不同的三种风格完美融合在一起,丝毫没有违和感。

同样,不同时空的无缝剪辑,一点没有凌乱之感,流畅清晰。

影片的结尾给观众留下了充分的悬念与话题,其实苏珊与托尼能否久别重逢并不重要,影片通过他们的故事所要表现的是当代婚姻关系中利益与爱情如何取舍的难题,这个问题正如影片的开放性结局,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答案,它只是导演留给观者的思考。

 10 ) 只有懦弱者才会被触动

把暴劣残忍的情绪刻意糅杂到爱情里来,编导(反正是同一个人)用心实在是歹毒了一点,一潭死水慢慢老去的人需重药才能激活,而懦弱者的爱情除了伤害只有伤害,所以世上大多数人本不配谈论爱情。

另外,特地塑造一个女性形象来承担爱情里丑陋现实功利逃避的一方,又让她最后被提醒被触动因此被报复成功,也是一种恶毒,大家都明白,这片子一旦性转就不成立了,因为丑陋现实功利逃避的男性更多更常见更无可救药。

并不是说导演仇女。

创造一个敏感、浪漫被舍弃的角色总是一把双刃剑,总是先伤害的了自己才能伤害的了观众。

说起来,电影会让我想到一个人,他说他会永远TOUGH,永远不看以任何形式出现的爱情片,永远回避去刺激内心敏感的一部分,就会永远及时行乐,拥有无穷尽的FUN。

反正见识过以这种态度混世的男性都成功了。

所以只要足够凶狠,一部电影触动不了你去悔过自身。

只要足够凶狠,压根不会来看这部电影。

那才是真正的现实。

才是真正的夜行动物啊。

:)

《夜行动物》短评

(对话方式决定全片气质

8分钟前
  • Nin
  • 还行

现在时是没有高潮的,都是情绪状态戏,在表达剖析上还是简单,比起《消失的爱人》差点意思。这部的戏中戏太好看了,单拉出来去有线台做个迷你剧都不差,情节量和填充空间都很大。吉伦哈尔已成戏精,艾米亚当斯演的也太好了,结果艾米俩片子都他么没提名还出了乌龙,这几年奥斯卡的画风真是一言难尽……

13分钟前
  • =。=
  • 推荐

这词汇量跟《霓虹恶魔》有一拼,所有的对话场景可以成为反面教科书了。

14分钟前
  • Bejdlxl
  • 较差

巨型无趣。AA跟珊农总给我一个感觉:演什么都是浪费,不是因为演得不好,恰恰因为演得太好,跟他们挑的那本本不相称。

16分钟前
  • vivi
  • 较差

两个普通的故事捏成一个还可以的故事。

21分钟前
  • 黄小米
  • 还行

weak man,weak plot.一個男人的脆弱不僅僅在他面對感情失敗的時刻,更在於他經過19年的時光,還在用這麼低級的方式來展開所謂復仇,Tom Ford 想說女人的虛偽,但這結尾卻讓旁人對男人脆弱的指責都顯得順理成章多了

23分钟前
  • 阿树
  • 很差

在2016年和《火车上的女孩》简直可以并列为“没话找话没故事硬要写故事其实就那么很简单一事儿”姐妹花。震眼睛的开场art show、前所未见的邪典亚伦·泰勒·约翰逊、不化超级烟熏我要死过去之艾米·亚当斯、《夜行者》续集杰克·吉伦哈尔…… 更像是导演集结了自己喜欢的演员玩的一部个人趣味展示影像

28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还行

屌丝意淫,就和yy姚玉玲离开牛大力落魄摆小摊遇到牛带新欢一样,充满了屌丝的恶臭。而且为了报复前妻,写女儿被奸杀的故事???又在故事中把自己塑造成悲情孤胆英雄,真他妈的令人作呕。想了解男朋友人品的,问问他们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说爱看的……女同胞们自己品吧。

30分钟前
  • 麦子
  • 很差

3.5。虽然内在一般,但看得我很享受。几个我理解的点:现实中劈腿、堕胎与戏中妻女被奸杀对位,由此猜想戏中犯人其实就是对应当下的女主(夜行动物);男主意淫自己杀害奸杀犯对应结局对女主的现实报复。不过也可能我们都想多了,TF只想说男女情爱太危险,Too weak to be straight.

32分钟前
  • Ocap
  • 还行

不是我喜欢的剧情。多少有点矫情。

35分钟前
  • 李湘
  • 较差

不谈电影,gay导的气质的确更加细腻敏感,但正如电影中所说,敏感的另一面也许是懦弱。我不觉得gay性导演更够撑起艺术的穹顶,因为他们一体两面的气质,有时候过于精致易碎。真正伟大的导演,单纯靠敏感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担当、情怀与厚度。有时候我们对这类导演过于溢美了,TF与多兰就是范例。

36分钟前
  • Eco
  • 还行

感觉跟霓虹恶魔太像了,那个诡异的琴弦能把心割成一整块糜烂。AmyAdams真是脸上每一条细纹都能独立进行表演,而ArmieHammer,Oh Dear Lord,你到底有多少钟灵神秀造就这样的妙人!!

41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力荐

过分地解读把这部电影吧拔高了。

45分钟前
  • 神户酩人
  • 还行

曾让你失望的人,多年后还会因同样的问题让你失望。其实,人才不会改变。

47分钟前
  • swallowtail
  • 还行

我的懦弱杀死了我的爱情我的妻儿,你的懦弱杀死了你的爱情和你自己。

49分钟前
  • 心锦意阑珊
  • 推荐

气氛很好,其余不及格。(另外,这种复仇随机性也太大了,小说家给别人寄样书,有很大概率会被直接放在书架上,推荐语都写完了,还没看过书的也大有人在,至少我国是这样……)

51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夜行动物》精彩的一场戏还就是夜行,但简直是哈内克《趣味游戏》的缩减版:最深重的恶意以最轻盈的姿态降临,结局已定全无改写空间。总体而言叙事节奏,摄影都比他《单身男子》差了很多,处女作让我看到他自己,高出他设计才华,精巧细腻;新片只是般配他在设计时期表现出的商业才能,刻意而流俗。

54分钟前
  • shu
  • 还行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倒叙插叙加戏中戏的结构很棒。小说故事人物情感投射到女主心中并引起波澜。这也许正是前夫兑现自己曾经承诺的方式,也是对女主离他而去的另类“走心”报复。让她情不自禁地代入,万箭穿心。戛然而止的收尾也很妙。能看到导演不俗的艺术品位。是部优秀的佳作,但不觉得那么牛逼震撼

56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没有任何亮点,故弄玄虚

58分钟前
  • Mr. random
  • 很差

Weird film

1小时前
  • Messi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