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给演员和画面吧。
本着找鸡汤喝的心态看的电影,结果疗愈没有,倒是再次受到了现实的重创。
首先毋庸置疑,梦想当然是值得被尊重的,包括心血来潮的梦想。
但实现梦想的基石——经济,在这里获得方式不是日复一日的积攒,不是厚积薄发的成就,甚至不是一时兴起的“彩票”,因为赛狗也致使女主丢掉了好不容易得来的钱财。
而最终天外飞来的,是战争牺牲的丈夫的抚恤金。
而这笔抚恤金的由来,居然是女主多年来坚守感情不愿打开的事实,在有了礼服这个梦想之后就被闺蜜轻易的说服。
随着剧情发展,到了电影中段,哈里斯夫人有了看起来似是而非的感情戏,逛花市、看演出、下午茶,本以为是灰姑娘终遇王子的桥段,最后却在侯爵的一句你让我想起了年少时的清洁女工中戛然而止,并且此时侯爵注视的,已逝妻子的画像,真正的美貌贵妇,实实在在的揭示了阶层和婚姻的壁垒。
而剧终哈里斯夫人第一次真正穿着dior的礼服出席退伍军人舞会,和男人跳舞的时候,男人最后的夸赞,最让我不适,即使她配一个普通的门当户对的男人,也还得要依靠外在的装扮,奢侈的礼服,惊艳的出场,来获得他的认可,而不是她的品行、性格。
整个电影看完,对来找鸡汤喝,看梦幻浪漫电影的我,就是一个现实的三连重创。
实现梦想还是得靠意外之财,靠自己是不可能的。
美好的爱情都是别人的,灰姑娘是不可能遇到王子的。
即使你配一个条件相当的男人,也还得依靠外在才能推动前进。
也就是说,电影里Dior之家得到了宣传发展,会计和模特得到了爱情,甚至侯爵也得到了短暂的抚慰,而女主,除了一件礼服毫无所得,连最后的那支舞,也仅仅是似是而非的暧昧罢了。
求仁得仁,她的初衷也仅仅是想要那件礼服,可在我看来,围绕着礼服的,或者说渴求礼服所表现出的,更可能是她对现有枯燥生活以外的可能的浪漫幻想,而最终,她在毫不浪漫的过程中,得到了那件礼服,仅此而已,这就是被糖果外衣裹挟着的现实,冰冷、骨感,又讽刺至极。
【前言】如果你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你大概率会唾弃这部电影,如果你充满浪漫情怀,爱做梦,爱追梦,纯真且常常被人性中的善良所感动,不妨去看看。
【观感】★老年版英伦“艾米丽在巴黎”★迪奥品牌定制电影★工业革命时期的传奇浪漫童话全片充满着善意与优雅,对世间所有的一切,也映照在片中的每一个角色身上。
【英伦时尚童话在浪漫法国】电影用善良与乐观编织了一个从底层小人物追梦到迪奥品牌全民化定位发展的转变史。
二战、丧偶、底层清洁女工、工人罢工游行、垃圾堆街道、严重的阶级分化等元素在影片中得以展现,影片粗浅地勾勒出了现实主义忧伤的设定,但接下来,电影马上就用浪漫诠释了几乎每个女人一生都会追逐“美”的那颗芳心,而且阐述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追求美的权利应该不分阶层,不分年龄,然而这种不可思议的“逐美梦”在一个底层小人物身上得以表达的同时,又赋予了迪奥品牌优雅高贵,时尚浪漫的内在价值。
影片中全员角色充满爱与善良的设定也冲淡了现实主义忧伤。
同时电影故事情节的设定是悬浮、简单甚至不可思议到童话般梦幻的理想化程度的。
关于梦想,关于追梦,关于勇敢和爱,关于善良有回报。
【结语】在懵懂、还有时间与精力去欣赏美的年纪,去大胆追梦,拥有一件完美的礼服去诠释自己人生之中的高光时刻吧。
那个时代下的巴黎运动和Dior那种无上的、难以企及的梦也刚好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就像在垃圾堆里写童话故事,故事美好但并不真实。
而我恰恰是那个无法停止地喜欢做梦,喜欢发呆的人。
★最后致敬于佩尔阿姨的演技,连一个理应程式化的角色都能演出层次感。
给四星确实是高了,但两位主演的演技五星也值当。
故事内容还是单薄了,不过对于这个主题,Dior就是一个美好事物的化身,一生幸苦的哈里斯夫人,有权利追求一次美好这才是人生的真谛,要不然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美好的事物确实有些价格斐然,但这小说里不是把给四星确实是高了,但两位主演的演技五星也值当。
故事内容还是单薄了,不过对于这个主题,Dior就是一个美好事物的化身,一生幸苦的哈里斯夫人,有权利追求一次美好这才是人生的真谛,要不然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美好的事物确实有些价格斐然,但这小说里不是把美好只单单定义为Dior,而是爱情,人性…这些并不是金钱能代替的。
哈里斯夫人虽然在巴黎不能收获爱情但确收获了友情,这就是人生的美好!
很多人说哈里斯夫人最后被Pua了,但我不认为!
首先做为Dior本人及团队Dior的高定就是最美好的心意,在契约精神的基础上,仅此一件的89号高定除非垃圾皇后付完全款否则这件高定只能等着被提走,这是经商之道。
既然客户毁约,这件价值500胖的高定自然可以作为珍贵礼物被处置,500胖是一个很大数字在当时,而且是凝聚了整个Dior工坊心血的作品,这才是珍贵之处。
每一个人都把感谢凝聚在这里给到哈里斯夫人是何等的珍视,就如同哈里斯夫人去会计家能做的是收拾屋子做美味餐食一样,简单质朴才是最珍贵的友谊。
虽然不太喜欢的点在于这个片子过多的Dior,有点像品牌宣传片,但的确传递一个信息高定是让人发光的,就像于贝尔说的胖的瘦的气质难以形容的,只有高定能发光,最后哪怕是哈里斯夫人那样的清洁女工也能艳压群芳,而人生就不就是要一次这样的高光吗?
这才是小说的真谛
穷人不只要接受生产上的剥削,还要接受消费上的剥削。
一条裙子只是一条裙子,直到“Dior”这个符号为它注入上流人士称之为“魔法”的东西。
年逾半百的穷人艾达将购买Dior裙当作自己唯一的梦想,现实中不少人也是这样——省吃俭用甚至不惜超前消费也要买到自己心仪的“宝贝”。
奢侈品对穷人的隐形剥削被视作理所应当,将商标当作自己的保护伞躲避人们对它掠夺的指责,与此同时对过度溢价闭口不提。
偷窃抢劫者会被送进警局制裁,但是剥削穷人的商标却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奢侈品的宣传,不只影响富人,对穷人影响力最大。
富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和穷人不一样就好,宣传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他们一定会花大价钱买穷人买不起的东西;但穷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宣传所贩卖的虚假梦想。
众多奢侈品推出彩妆线赚穷人的钱,淘宝上那些销量奇高的贵价化妆品大多是谁买的?
如果它们只针对富人,完全没必要卖300块一支的口红,口红的价格本可以更贵,比如2000块一支。
在生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后,人们对符号价值的看重远大于物本身的使用价值。
于是最终成为物的奴隶。
将自己全部的希望和追求投射到一件裙子身上是很愚蠢的事情。
《指环王》中咕噜被魔戒蛊惑变成非人的怪物,艾达不会变成怪物,但是现实中的她一定会付出代价……不知道花光所有积蓄的艾达,是否还能负担晚年的医疗费?
但这部电影一点也不关心,继续帮奢侈品洗脑是它唯一在做的事情。
无数个艾达穷尽毕生财富追求的“Dior”,在他们死去之后依然闪耀着,似塞壬一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新的过路人。
豆瓣综合评分不到7, IMDB刚过7,放在平时这样的评分我应该不会看,但是那天晚上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哈里斯夫人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于是我决定去看看这部几十年来被多次翻拍的电影。
整体观影过程中,看过几次手机信息,基本上是比较专注地看完的。
一个童话,主角是善良不太喜欢有的人把这个电影和美剧艾米丽在巴黎联系在一起。
后者在法国收获了很多恶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人对电影本身的判断和评分。
哈里斯夫人一生都在任劳任怨地干着底层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在女主人的家里看到了一条在她眼里发着光的裙子,她决定自己一定也要拥有一条。
很俗气的设定,很多人要说了。
而且好巧不巧,这个品牌是时尚界巨头迪奥,简直就是加长版的宣传片吧,又有人要说了。
是的,这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你可以将它定义成任何你主观想要的影片,但同时也不妨碍它成为童话。
这里的迪奥可以换成任何一个品牌,或者直接架空一个,排除商业因素,我们其实也必须承认高定的价值和美感以及与普罗大众之间的距离。
这个距离刚好让哈里斯用善良填补了。
她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捡到一只绿宝石戒指,最终交给警察,善良首次得到回应是警长到她家发荣誉市民奖金。
第二次得到回应是她在得知需要2周的时间等待裙子而没地方住时,被她帮助过的模特替她解围。
第三次的回应最强烈,她将新买的绿裙子借给小女主人却被毁掉后,收到了迪奥定制的红色版诱惑礼服。
为什么是哈里斯夫人?
因为她的善良不分贫富贵贱,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
就像伯爵说的,能抚平人们的悲伤。
这个童话太美好了,美好得让人难以置信。
一个扫地阿姨,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迪奥总裁的办公室并带领员工罢工示威。
是的,小人物的突破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就算是柜姐1号,她都和解了。
善良帮助了哈里斯夫人,也成就了会计和小模特之间的姻缘。
(看的无字幕资源,根本记不住名字)任何年纪都不要停止追爱哈里斯夫人和伯爵的这条线很有意思。
进店的时候伯爵帮助了哈里斯夫人拿到入场券,我以为这是老年版玛丽苏剧情的开始。
这个太太与众不同,吸引了有钱的男人,而且刚好双方都是丧偶且男未娶女未嫁,简直太棒了。
但是影片过半,伯爵坦言哈里斯夫人让他想起以前小时候学校的扫地阿姨,那一刻哈里斯夫人内心所有的火花全部熄灭了:原来她只是一个替代者。
她所期待的巴黎浪漫的爱情,只不过是对方心中缅怀过去的一个篇章。
她拒绝的很直接,没有浪费一秒钟,也不失优雅。
这个女人知道什么样的人才值得在一起。
她不喜欢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者工作给她带来的任何标签成为吸引对方的特质,她要的是被真正认识。
就好像模特女主,不喜欢被目光注视自己的美丽,而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她的聪明才智。
哈里斯虽然没有在巴黎找到自己的浪漫爱情,但很清楚知道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
看到这么勇敢的阿姨真的非常感动,这种清醒的自我意识能给年轻女观众很多力量。
写在最后这部电影当然呈现了很多精致的高定礼服,可能达到了迪奥的品牌目的。
不得不提的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看到了小人物实现梦想后,能引发的巨大共鸣。
我们希望去相信,自己如果是哈里斯夫人,也能得到善良的回应,因为很多人善良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
我们希望去相信,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也能像哈里斯夫人那么勇敢和轰轰烈烈地去追梦,追寻自己的月光。
可以是一条裙子,可以是一次旅行,一次辞职,或者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
内心遇到的不公,自己多年奋斗不被看见的委屈,可能在这个电影中能够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
看到哈里斯夫人穿上梦想中的礼服,走下台阶的时候,仿佛是自己实现了内心真正的梦想。
那么我宁愿相信在这个越来越令人失望的的世界上,我们的念念不忘的东西,只要付出行动,必有回响。
这部电影个人感觉很轻松,很有趣。
真的很爱这种为了一件事情努力实现的故事。
可能会有人想,为什么非要那么贵又不实用的高定裙子呢,有那个功夫,改善一下自己生活不好吗?
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这样活着的,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
作为一个失去心爱的丈夫,独自寡居的老女人,她就不能喜欢,想要一件漂亮的裙子吗?
在这样的人生中,发生什么事情会让人生显得不那么平淡呢?
一生很短暂,死亡也许随机到来,在这之前,追求一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多么的酷啊。
想到,很久以前的看的一部电影《亲爱的伽利略》两个高中女生从泰国到巴黎、伦敦旅行,他们也经历了很多挫折、争吵。
但是这段经历,将是她们这一辈子的财富。
我很羡慕这样想做就全力以赴的去做的人,不考虑得失、不考虑效益、不考虑是否真正的“有用”,只是因为我想,我就去做了。
想了一下,这样的事情,我很少做到,最近的一次,可能是那天想喝杯咖啡,不是点外卖,而是直接出门,独自去一家小众咖啡店,点了杯咖啡坐了一下午吧。
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开心的一天。
电影的结尾,在酒吧的舞会上,没有什么上层名流,哈里斯夫人穿上了那件高定裙子和朋友们跳起了舞,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看了一圈评论,好多人看问题真是“透彻”啊,打拳和恨资本家魔怔了吧?
作为一个时尚相关从业者,我看这部电影的角度就是非常能共情哈里斯夫人,有梦的人才懂追寻一个目标的快乐,一口一个老年玛丽苏的人,你们是活得有多枯燥?
你们没有梦吗?
要知道,她只是想拥有一件迪奥,为此愿意靠自己的努力,勤勤恳恳赚钱存钱,哪怕放在家里只能看、没机会穿也心甘情愿。
如果是不顾自己经济实力和阶层、省吃俭用、甚至为了钱出卖良知,去买一堆名牌,那才叫消费主义。
确实现在主流的消费观和十几年前不同了,但这电影一开始就说明了是五十年代背景,不是吗?
五十年代是时尚史上著名的标志性时期!
我推荐过很多五十年代影视剧,都是建议纯欣赏时尚元素去的,此处省略一万字,在这个角度,给剧情挑刺大可不必。
还有,这和《艾米丽在巴黎》就不是一个类型的,这就是单纯的追梦女孩到了中年的故事(甚至都不算老年),女主的眼神要比艾米丽天真单纯多了!
艾米丽那是真消费主义堆砌的狗血偶像剧,连梦想都没有。
最后说下服装,可以说是非常还原年代感了,当看到时装史上著名的new look系列出现时,真的很惊喜!
跟资料图片一模一样!
这个也许只有业内人士懂。。。
“温度”确实比绿色那件更适合女主,然而我也觉得全片第一件“别人家的礼服”更美。
穿上心爱的礼服,搭配好精致的妆发,加上巴黎一周到回来后出借礼服被毁、又意外收到新礼服的经历,哈里斯夫人整个人由内到外脱胎换骨,逻辑完全自洽。
这当然是一部成人童话,首先就没有那么多巴黎人愿意说英语,何况遇到的大多都是善良的人。
所以我说这就是有梦的人才懂的片子,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撞得头破血流,我们仍然应该有梦,哪怕就是作为慰藉。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治愈片,在午后独自感动,因为身边未必有人懂。
这部佳作源于保罗·加利科畅销一时的同名小说,描绘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伦敦的一位平凡家政女工哈里斯夫人。
因痴迷于迪奥的高级定制华服,她毅然决定勇闯浪漫之都巴黎,展开一段激荡心灵的冒险旅程。
这场勇敢的探险不仅为她的人生书写了崭新的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迪奥的辉煌未来。
电影以简约而宁静的笔触,展现了哈里斯夫人如何在困境中砥砺前行,坚定追求梦想的执着。
它传递了一种永不褪色的积极信息:“胸怀梦想,砥砺前行。
”身处逆境,我们不应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哈里斯夫人虽是一名普通的家政女工,但她对美的炽热渴望和坚定的信念,让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巴黎的追梦之旅。
在梦想的道路上,尽管布满荆棘,风雨满途,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必将战胜重重困难,实现心中的憧憬。
哈里斯夫人在追求迪奥华服的过程中,历经种种艰难险阻,但她从未言弃,最终成功逆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电影向我们阐述了友谊与互助的力量。
在哈里斯夫人的冒险之旅中,她得到了众多热心人的支持和协助,这些珍贵的友情让她更加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它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使生活再艰辛,我们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美好的未来必将到来。
从《哈里斯夫人闯巴黎》这部电影中,我们汲取了关于梦想、友谊、坚持和乐观的启示,这些智慧不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还能激励我们为实现梦想和目标而不懈努力
其实蛮想看看原版是啥样的,不过这种有点冷的应该不太好找,这部也很好,我感觉我可以二刷。
很童话,很浪漫,然后也有一点点的小现实,布景真的给巴黎堆满了垃圾,真的巴黎这么早就已经如此,那什么了么?
那可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吧?
然后你以为帮女模特捡个包她就会开着敞篷车送你上路,其实她是要去偶遇一下意中人,但不妨碍捎上你。
你以为会计愿意卖给你那些只卖给上流人士的礼服是因为被你的热忱打动,当然不止,重点是那些公爵夫人们垄断了限定的奢侈衣装,但她们赊账,女主拿出来的是现金,是现金。
人会被你的热忱,和现金打动。
但如果一件闪到令人眩晕的裙子是你需要的,那这也是令人愉悦的。
不过公爵夫人们也是会赊账的,感谢告诉我这种只有高端奢侈品牌才知道的不为人知的上流社会算不得秘密的秘事,我可太喜欢知道这种事情了这部片子里最不现实的可能是美女们的大胸,嗯。
然后,我也犹豫了一下,这点和很多人想法可能是一样的,就是Dior配么?
裙子配么?
奢侈品配么?
Dior配么?
甚至我可能这种观念更深一点,就是为了致富那肯定可以万劫不复,为了消费,那肯定一毛不出。
Dior不配哈,裙子不配,奢侈品不配,但女主配的上任何可以让她开心的事物,如果那是一条很贵很贵的裙子,那就是一条很贵很贵的能让你开心的裙子。
为什么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为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介意自己怎么花钱,不介意别人怎么花钱。
所以虽然迪奥宣传片,但是不妨碍这是一部很美很美好很浪漫的片子。
今天聊聊匈牙利/英国/加拿大/法国/美国/比利时电影《哈里斯夫人去巴黎》。
片名Mrs Harris Goes to Paris (2022),别名哈里斯太太去巴黎。
影片改编自保罗·加利科(Paul Gallico)1958年的畅销小说。
此前该小说曾被制成一小时长的节目上过电视,剧名和小说名字一样,都是《阿里斯夫人去巴黎》(Mrs 'Arris goes to Paris)。
此次改编成电影倒是头一遭。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1950年代的伦敦,一名丧夫的女清洁工哈里斯夫人迷恋上迪奥的高端定制礼服,于是决定节衣缩食倾其所有购买一件属于自己的衣服。
在凑足足够的钱后,哈里斯夫人飞往巴黎,准备血拼。
前前后后她经历了各种变故,并最终明白了自己想要找寻的是什么。
哈里斯夫人从事着低薪水且不被重视的工作,但她本人有着一种体面和幽默的特质,这让她的生活显得十分简单精致。
原本她的生活可能就这样平静地度过,直到她看到雇主家的一件精致迪奥礼物。
她心里的一个开光被打开了,她的生命突然有了目标,希望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迪奥礼服。
哈里斯夫人的法国之旅虽然十分离奇,但能做到令人信服,尤其是在她拥有一件礼服的强烈决心下,电影显得极为迷人。
整部电影制作工整,拥有极高的娱乐价值,观众不会把心思放在质疑哈里斯夫人的经历上,而是会不自觉地被她的奇遇吸引。
本片描绘了一个美化的世界,描绘了一个充满爱意的世界,同时带着独特幽默感,观众很难不被里面的乐观精神吸引。
不需要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也不需要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哈里斯夫人去巴黎》就用两个小时来逃避现实,讲述了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礼貌,都有权被尊重,都应当被公平对待,并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理由让自己活得精致一些、美丽一些。
你不必热爱时尚才能喜爱这部电影,也不必成为上流社会才能穿戴高级礼服,只要自己喜欢就行。
影片中闪烁着平等主义、理想主义的光芒,这也是影片最平易近人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生活可以变得更好。
本片于疫情期间拍摄,2020年底完成,原定于2022年1月或2月上映。
但由于疫情关闭影院,影片上映一推再推,最终在2022年9月上映。
为了适应电影拍摄需要,本片对比原著小说做了不小改编。
在保罗·加利科的原著小说中,哈里斯夫人和她闺蜜巴特菲尔德夫人一起玩足球彩票。
只不过这俩人都不喜欢足彩,纯粹是为了奖金用直觉填写彩票。
买足彩的人需要竞猜填写30场比赛的结果以赢得奖金。
在小说里,哈里斯夫人是通过电报得知了她赢了奖金,足彩奖金高达102英镑7先令9.5便士。
而电影中则使用了更加简单直白的数字彩票,哈里斯夫人通过广播中得知了自己中奖。
影片改编后,增加了阿奇,还有反派丹特夫人和阿瓦隆夫人,这些角色加入后让哈里斯夫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也为结局打下反转铺垫。
这让波澜不惊的电影变得有了涟漪。
原本缺乏反派的故事有了起伏,剧情冲突更加明显,观众看起来也更能集中情绪。
本片的结局也比小说里的结局更加复杂。
在小说中,一位年轻的女演员确实不小心把哈里斯夫人的迪奥礼服点燃了,只不过哈里斯夫人并没有收到迪奥寄来的替代品。
迪奥之家,包括科尔伯特先生、克里斯蒂安·迪奥先生、娜塔莎先生和安德烈先生,都给她送了鲜花,感谢她的参与。
在小说最后,哈里斯夫人决定把这件衣服烧掉,不再做修补。
因为她明白,这次旅行的回报是人而不是衣服。
另外说个小插曲,尽管我们平时经常玩今日辱法的梗,但法国工人还是十分值得钦佩和羡慕的。
他们敢于斗争,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管怎么玩梗辱法,法国工人阶级都是值得尊敬的前辈。
意志坚强保持乐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啊 还以为最后会跟那个侯爵在一起 哎~ 其实最后感觉…生活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吧… 里面的裙子也不是很好看… 但是善良勇敢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普通人向往名牌裙子的绚丽美梦,我一般不会花钱,我喜欢免费的绚丽美梦😂
我觉得那条红裙子真漂亮~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一个终极迷惑:为什么于佩尔一直这么美?
“我刚到伦敦的时候感觉地上铺满了我的梦想”“你就是这样的人,敢于追梦的人”,原来热爱生活真的能打动身边的人……
别扭的电影,50年代价值观旧瓶装新酒,试图政治正确,非裔亚裔还是不顾时代背景的充数。一方面怕沦为俗套灰大妈,一方面又怕拍的太灰色,结果无论哪方面都显得生硬蹩脚。其实人靠衣装是现实,索性拍成傻白甜玛丽苏类似《曼哈顿女佣》之英国大妈版也能满足短视频时代的快餐口味,然而这种半调子不知道是讨好哪个群体。就靠几位大咖级主演撑着。以及最后,女主:侯爵算啥,我俘虏了彼得大帝🥳
梦总是美好的 电影也是美好的
你以为不属于你的世界,其实,你可以做到的
清洁阿姨的白日梦,迪奥高定的大公关。女主角阿姨的演技也太好了,把一个有很多不切实际幻想的中年女性演得好可爱,表情完全是个少女。模特小姐姐超级美,好久没在欧美电影/崎岖的欧美新生代里见到这么标准正统的大美女了。
旧酒换新瓶,虽然主角年龄上去了,但还是小鸡片那一套。
因为结局加一星,原著结局哈里斯夫人只收到了远方朋友寄来的鲜花,电影结局却给了她一条新裙子,可以说是圆了我童年的一个意难平。
一部很有爱的迪奥宣传片嘛,好人总会有好报的!
真不知道巴黎这个时尚之都的名号究竟还要保留多少年,好像只要一说巴黎马上就是时尚,连宿命冤家的英国人都这么认为。女主的演员曼维尔的表演确实很细腻,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位中老年妇女一样,尽管步入衰老,仍不失生活的情趣和热情。怎么说呢,谁说中老年妇女就不能像小姑娘一样为了时装而冲昏头呢?只要代价是自己能付得起的。女主闯巴黎的过程其实也是童话破灭,重新走回现实的过程。而真正的大女主就是回到现实,依然能够坚强豁达地继续生活。那件89号的红色礼服穿在女主和人家模特身上的效果确实是非常不一样,尽管女主的气质也可以称得上温暖和煦,但人家模特确实是青春美丽,女主想追求的不就是梦幻般的美丽吗,我想奢侈品礼服吸引人的就是它带来的梦幻感,只不过梦终究是梦。
所以,这实际上是一部广告片是吗,给迪奥做广告的。
女性爱美无关年龄、穷富、职业、信仰。
善意泛滥就有点讨厌了。
I’m conflicted…一方面觉得鼓吹精致主义decency是旧时代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苛刻,过分注重身份地位=巩固阶级固化;另一方面。。。Dior的裙子太他妈美了好吧!!!
本来以为是巴黎风光的片,看了大半幡然醒悟过来原来是Dior的广告片,又是让人失望的女性塑造,又是被男性和资本塑造出来的女人,又是我就是要服美役,我就是要穿Dior的高定,我就是要美美的活着一次,有一些情节,我分不清楚是一种戏谑了还是认真,比如女配和男配突然就亲在一起就在一起了,又比如刻画了刻板的女性领导的形象,瞧不起穷人(指女主)是来衬托男配多聪明多有思想吗?还有那个我最厌恶的镜头,那个女主把男配举荐个迪奥先生的时候,那个迪奥把所有的女性都给赶了出去,男性又一次把给女性拒之门外,最烦女主这种死老公,还心心念念十几年的,要是男的早人生几大幸事了吧,像这种女性的塑造已经不合适现在这个时代,要是个十年前,估计还会有个人接受
很俗套的一个故事,但是看的很开心。至少在简中的大荧幕上,从未见过这样大龄又开心的女主。于少女的酱油打的真随意。
很难说是种什么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