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德

Nyad,尼亚德,泳不放弃(台)

主演:安妮特·贝宁,朱迪·福斯特,安妮·玛丽·肯普夫,卡罗琳·麦柯米克,马克思·迪亚兹,贝拉·达灵,珀尔·达灵,约翰尼·索罗,安娜·哈里特·皮特曼,埃里克·米勒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3

《奈德》剧照

奈德 剧照 NO.1奈德 剧照 NO.2奈德 剧照 NO.3奈德 剧照 NO.4奈德 剧照 NO.5奈德 剧照 NO.6奈德 剧照 NO.13奈德 剧照 NO.14奈德 剧照 NO.15奈德 剧照 NO.16奈德 剧照 NO.17奈德 剧照 NO.18奈德 剧照 NO.19奈德 剧照 NO.20

《奈德》剧情介绍

奈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泳不放弃》是一个关于坚韧、友谊和人类精神胜利的非凡真实故事,讲述了世界级运动员黛安娜·尼亚德精彩的人生故事。30年前,黛安娜(四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安妮特·贝宁饰)放弃长距离游泳,转而成为一名杰出的体育记者。在 60 岁时,她开始痴迷于完成一项她一直未能完成的史诗般的游程:从古巴到佛罗里达,全程 110 英里,人称游泳界的“珠穆朗玛峰”。黛安娜决心成为第一个在没有防鲨笼的情况下完成这段游程的人,她与老友兼教练邦尼·斯托尔(两届奥斯卡金像奖得主朱迪·福斯特饰)以及一支敬业的帆船队一起踏上了一段激动人心的四年之旅。 这部鼓舞人心的电影是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纪录片制片人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国威(《徒手攀岩》、《泰国洞穴救援》)的导演处女作。《泳不放弃》由安德鲁·拉泽尔 (p.g.a.) 和特迪·施瓦斯曼 (p.g.a.) 制作,朱莉娅·考克斯担任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秦贼有道三千大佬野兽家族第四季超能机器女友沙海番外之蚌人特殊使命模范刑警第二季半狼传说神啊来救救我吧问问你的心米尼甜蜜的宽恕里德角萌族酷狗侦探第2季谋杀论文脚下大炎诡闻录火车上的女孩吉祥酒店我最好朋友的婚礼秘密花园来福大酒店小镇疑云第三季梦响唐人街睡睡你的爱睡睡我的爱相棒第14季诸神的黄昏第三季摇曳的心超能觉醒阿特拉斯耸耸肩

《奈德》长篇影评

 1 ) 挑战与争议的马拉松游泳——《奈德》

挑战与争议的马拉松游泳——《奈德》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奈德》。

片名Nyad (2023),别名尼亚德 / 泳不放弃(台)。

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制片人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与金国威联手执导了他们的首部叙事长片,深情讲述了游泳传奇人物戴安娜·尼亚德在64的高龄时,挑战从古巴至佛罗里达的马拉松长距离游泳。

本片改编自戴安娜·尼亚德本人的回忆录《Find a Way》,再现了这位马拉松游泳运动员的梦想。

那是一段长达110英里(约177公里)的壮阔海域,波涛汹涌,变幻莫测。

在戴安娜之前,唯一成功完成这一壮举的游泳者,不得不借助鲨鱼笼来抵御那些可能致命的水下生物。

戴安娜在28岁便首次尝试了这一壮举,然而遗憾未能达成。

历经数十载的沉淀与准备,她再次踏上了这条挑战之路,却不料接连遭遇了三次的失败。

目标越崇高、越危险,吉尼斯世界纪录与达尔文奖之间的界限就越模糊。

在某种程度上,是否还活着就成了两个奖项的区别。

当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与金国威联手,以他们基于事实的叙事方式,实现了超越纪录片和小说的效果。

影片中,安妮特·贝宁的表演如同运动员戴安娜·尼亚德本人一样,充满激情。

她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一个挑战极限的游泳者,更是一个冒着暴风雨、克服重重困难的女性。

她在游泳的过程中,被箱形水母蜇伤,甚至遭遇了鲨鱼的袭击,但她始终坚韧不拔,最终达成了她的目标。

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与金国威联手打造的获奖纪录片《徒手攀岩》曾让我们见证了一个运动员的传奇人生,然而,《奈德》这部作品却与之有着迥然不同的气质。

该片不仅将镜头对准了一名卓越的运动员,更深入地展现了一个团队的协同作战。

在这部影片中,教练邦妮·斯托尔的智慧与谋略、船长迪·布雷迪的沉稳与坚毅、航海家约翰·巴特利特的自我牺牲,以及箱形水母专家柳原安吉尔的专业知识,都成为了任务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他们共同铸就了这次壮举的辉煌。

这部影片所探讨的主题具有普世的共鸣,挑战年龄,证明老骥伏枥壮志永不凋零。

通过展示戴安娜·尼亚德在28岁时首次勇敢尝试游泳的珍贵档案镜头,以及她后续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真实记录,影片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年龄并不是梦想的绊脚石。

同时也让人觉得拍成纪录片会不会更好一点。

这可以看作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讲述了一个标准的体育奋斗故事,一个深入人心的逆境挑战与战胜的传奇。

然而,影片在叙述手法上似乎略显凌乱,缺乏明确的焦点。

它试图通过视觉特效来展现戴安娜的幻觉,以及频繁回溯她的记忆片段,但这种手法却显得有些笨拙,容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当戴安娜·尼亚德与大海展开搏斗时,影片呈现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一旦镜头转向陆地,记录她的日常生活和故事时,却显得有些平淡无奇,令人失望。

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影片的整体节奏显得不够协调。

影片情节上也略显单调,几乎没有次要情节。

整个故事几乎是一心一意地围绕着戴安娜·尼亚德多次尝试游泳的经历展开,虽然这段经历充满了挑战和坚持,但过长的篇幅和重复的情节安排,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精神上的疲惫。

就像修剪手指一样,虽然过程痛苦,但收获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永远不要放弃的精神力量。

这部影片在叙事上确实存在一些瑕疵。

在影片的后期部分,戴安娜·尼亚德坦露了她在青少年时期遭受游泳教练性侵的沉痛经历。

如果影片制作团队希望将这一议题作为核心议题来探讨,他们应当在影片的早期阶段就更为明确地引入并展开。

在这一版本中,该话题的引入显得相当突兀,仿佛是事后才勉强塞进的故事线,强制性地提及对众多运动员曾经历的性虐待问题。

也许这一元素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它在整部电影中的呈现方式,却远未达到等同影片其他部分的效果。

由于缺乏独立观察员的见证以及记录的不完整性,戴安娜·尼亚德从古巴至佛罗里达的史诗般游泳壮举尚未获得官方认可,吉尼斯世界纪录组织撤销了她的这一创纪录成就。

这部电影上映后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议,一些人批评她在漫长的运动生涯中过分夸大自己的成就和经历。

最近的几篇深入调查的文章更是发现,这位游泳运动员在叙述自己的传奇经历时并非总是坦诚相待。

她所捏造的某些所谓“成就”在事实和证据的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很容易被反驳。

在影片的尾声花絮中,我也不禁对戴安娜·尼亚德产生了相似的观感。

她有着强烈的表演欲望,无论是在团队中还是在人群中,她总是那个引人注目的焦点。

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

值得称赞的是,影片制作人在呈现戴安娜·尼亚德的故事时,并未回避她个性中的自私和好斗一面。

他们真实地展现了她的多面性,让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游泳运动员的真实面貌。

在这部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水域画面并非真实拍摄,而是出于安全、预算和后勤的深思熟虑。

为了呈现出海洋的壮丽与浩渺,导演选择在水箱中拍摄海中的场景,并通过先进的CG技术来重现真实的海洋景象。

导演利用这种方式,,塑造出他所想象中的海洋的样子。

在影片的最终版本中,观众所看到的,是真人演员在水箱中的表演与CG海洋画面的完美结合。

除此之外,片中还有一个小细节。

在黛安娜·尼亚德谈到她四次尝试游泳失败的经历后,她回到酒店房间,尝试用房间钥匙开门。

这个开门的过程也失败了四次,直到第五次才成功。

游泳传奇,挑战极限,团队合作,真实多面。

 2 ) nyad

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用力爱的样子太美好。

结尾的混剪太好了。

啊啊啊啊啊啊,无言以对。

老年拉拉就是如此有力量。

结尾bonnie在diana讲话之前先拆台说她是个很好的story teller但她觉得有点embellishment太多了“but the picture is the same” diana“…thank you.” “if you think im a badass you should see bonnie” “diana and bonnie see each other every day” 她们一起做的那些事情啊啊啊啊 整个电影最喜欢的casual的部分就是开头她们去宠物店diana说不要买蛋糕不过生日just us maybe some scrabble;bonnie如此sarcastic(啊啊啊)然后生日惊喜派对锁门diana一进来就说why are you talking like that “like what” “like you’re enunciating. …did you blow-dry your hair?” (“like what”给的那个镜头太美了我简直要昏厥……….)jodie foster这个胳膊我整个人都。。。。。

啊啊啊啊最喜欢的台词是Bartlett在bonnie下水回来之后说 “show-off” 哈哈哈哈哈哈彩虹旗飘扬。

 3 ) 不能上船,要游

呜呜呜,下午看到安利,晚上趁着值班的功夫,就找出来看完了,这不狠狠推荐!

不允许没人看过!!!

真的,应该算是抱着纸巾看完的,一边哭一边看,学一学,怎么拍励志片!

不是说不能不正能量,关键你看看这,真的。

真的是会狠狠缓解人们的年龄焦虑,28岁做不到的事情,我60岁怎么不能去做呢?

而且谁知道我做不成呢?

Nyad就做到了,没参与过这种类似马拉松游泳的运动,但是有过奔跑的经验,但是环绕着鲨鱼,水母,她挑战的不是什么记录,而是自己的生命。

五次挑战终于成功,我也好羡慕Nyad有Bonnie那样的终生好友啊,以及一群支持她的团队,这个女人真的是太酷了!!!

不过有关于教练和父亲恶心的事情感觉要好好扒一扒传记,了解一下背后的故事,以及她的另一个终生朋友的故事。

最后,不允许没人看过,超级好看!

 4 ) 在成功与失败之外,我们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昨天看到电影《奈德》(《Nyad》)消息,一看导演名头,立马感兴趣。

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与金国威,制作户外主题影视的超强夫妻导演档,《泰国洞穴救援》、《攀登梅鲁峰》、第91届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徒手攀岩》。

再看主人公,64岁的奈德,游泳横渡古巴到佛罗里达的110英里海域,是第一个达成此成就的人。

哇,不要太感兴趣。

更重要的,奈德性别为女。

最近几年我迷恋户外题材,看了超多电影、纪录片,可惜主人公时常为男性。

女性一方面为生理构造束缚,单每个月生理期就许多麻烦,要是痛经更折腾;另一方面女性被生育、家务、母职绑缚,更难从事户外。

毕竟户外意味着长年累月呆在水里、山里、空中,意味着不期而遇的危险。

所有拥有家庭与孩子同时从事极限户外的男人,都意味着背后有个牺牲自己职业选择,把精力更多放在照顾孩子上的女人,并且这个女人时不时还要担忧男人的安全。

若男人为了梦想,不幸死于其中时,女人必须把家庭撑下去。

这样的故事,纪录片里一抓一大把。

能不能多拍拍女人?

虽然数量少,但一定也是有的。

在如此男男男的世界里,努力打捞着女人为主人公的故事。

因而一看到《奈德》,火速看上。

1这是一个女人,以纯粹追求梦想的故事。

奈德年少成名,“在70年代被视为世界上最杰出的长距离游泳选手,曾打破数个世界纪录。

”28岁时,她挑战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

失败了,由于领航员航线偏离,计划达成已不可能。

被拉上船时,她整个脸由于在海水中泡太久,肿胀异常,而她嘴里始终喃喃喊着,我要继续游,让我继续游。

后来她退役,三十年不再游泳。

三十年后,她六十岁了,身体机能退化太多。

却在这个时候,她想重拾那件没有完成的事情。

多难呢?

五十多个小时,在开放性海域中不停游泳,不准跟任何人/船只碰触,吃喝拉撒全在海水中。

这样一次游泳,身体会为此丧失好几千克重量。

解决了这些,还要面对无法控制的洋流,以及鲨鱼、有毒水母等危险。

其中一次,她就被箱型水母刺中,差点丧失生命。

游过泳的人,一定都能明白这是多么难的事。

这片水域太高难度,在她之前,没有人做到。

她重回泳池,一小时、两小时、五小时、八小时,一点一点练习。

然后到开放性海域,十小时、二十四小时。

挑战需要资金。

她把房子抵押了,到处找赞助商,组建支持团队。

61岁,她开始第一次尝试,失败了,再次失败了。

但她不停,抓住气候窗口,一次又一次,好些次和死亡插肩而过。

64岁时,第5次,她终于成功。

走上佛罗里达的岸边时,她整个人抖得不成形,但她一步一步,走上去了。

她成功了。

她说,她厌恶60岁就被这个世界视为不可能的集合体。

31岁的我,看到这样一个女人,以如此坚定如此全世界都不相信却始终坚持的姿态,做成了心中梦想,自然会被深深打动。

户外的迷人也正在此。

能长时间忍受的痛苦的人,才能走向极致。

而痛苦,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存在。

2这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也是关于两个女人的故事。

画面一开始,两个女人从超市走出来,奈德和邦尼。

从一开始,这就是两个女人的故事。

奈德是女同,但她们不是情侣,而是朋友,几乎每天都见面的朋友。

邦尼也是运动员出身,不过和游泳无关。

当奈德想要挑战梦想时,她请邦尼做她的教练。

邦尼说我都不懂这方面,奈德说,不,我需要你,这个位置一定要是你。

一次又一次陪练,为了资金抵押了自己房子,筹建团队,搭建挑战方案,一切只因为她们是朋友。

朋友关系,当然不会永远好。

想要实现某种极致梦想的人,都一定程度上自私。

奈德是自信的,甚至可以说自负,因为只有这样,她才会如此坚定。

而她身边所有人都为她服务,没有什么钱,只是为了辅助她,实现一个人类看似不可能的梦想。

一次又一次失败,大家牺牲时间牺牲赚钱机会,被搞得疲惫不堪。

而奈德,不是那种细风细雨的人,讲出的话,有时扎人心。

团队分崩离析,邦尼也退出了。

邦尼说,能不能至少有一次,以我为中心,而不总是你。

奈德说,那你有什么想做的事吗。

邦尼说,没有,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累了,我不能生活始终围着你转。

可邦尼,还是回来了。

奈德在水里游多久,她就在船边呆多久。

关注着奈德,方向对不对,什么时候补充水分营养,怎么管理团队。

最后一次,在离终点不远的地方,奈德力竭。

邦尼干脆跳进水里,一旁耐心鼓劲。

最后奈德走上岸,是向着她走去的,一步一步。

“很好,非常好,你可以的,来,再迈出一步。

好,非常好,再来一步。

无关爱情,无关亲情,就是友情。

一个女人,以朋友关系,全力辅助另一个女人,登上世界之巅。

太迷人了,太好了,太动人了。

我们的影视世界里,爱情故事非常多,个人英雄非常多,兄弟情非常多,但女人的友情,真不多。

女性之间的感情,往往由于一方或双方进入婚恋关系,就大半消亡。

男人可以在家庭之外继续追逐梦想,而女人有了家庭后经常生活全是丈夫与孩子。

有意思的是,奈德是女同,邦尼是不是没注意,但两人都是60岁左右的独身女人。

她们的生活一样精彩,她们共同创造了不可能。

全片最打动我的片段,邦尼跳进水中,鼓励奈德用力转换姿势时,后者费劲调整好后,对邦尼说,“I love you.”3什么时候,女人的故事不必再与性暴力关联?

说完“好”的,要来谈谈那些观感复杂的。

六十一岁的奈德,正在海里努力游泳,已经游了二十多个小时,身体与精神上极度疲倦、痛苦、劳累。

这时电影画面,闪回的是她十四岁,走进教练安排的房间,被教练性侵犯。

为什么?

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女人人生如此重要的梦想时刻,在她为自己梦想如此努力的时刻,却要闪回这个画面?

我感到很创伤,非常创伤。

经历当然是真实的。

整个游泳队的女孩,都被迫经历这场噩梦。

后来她们拥有力量后集体站出来了,却可能由于时效与证据问题,这个教练毫发无损,死时仍挂在游泳名人堂中。

男性只要有点权力,比谁都会用。

美国体操协会医生,性侵犯了无数女队员。

十几岁出头的女孩,面对令人尊敬的教练、医生、工作人员,要怎样才能保护自己?

这个故事太太太常见了。

在地球每个角落,每个时刻,都在发生。

可是,一个电影,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叙述这件事?

要把细节拍出来吗?

拍到什么程度?

这种拍法到底是展示了女性脆弱,再一次凝视女性?

还是展示了女性的主体性?

奈德肯定受这件事影响很深。

但是,一定要在她六十多岁为心中梦想如此努力的时候,只能闪回这个画面吗?

好无聊的设计啊。

这个女人六十多年人生,一定有更多值得回忆的时刻。

我作为亲历者,从不觉得在为了某件事付出辛苦时,脑海中想起的只有创伤。

大众对女性的想象真是很贫乏。

把解释权交给女人本身吧。

4在成功与失败之外,我们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如果奈德失败,百分之九十九可能不会拍这部电影。

电影史上不乏失败者叙事,但比起成功,少得太多。

我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是人不能只默默做事,还要能推销自己,能给外界讲出一个迷人故事;看到的是无数失败者淹没在长河中;看到的是有人筹集几十万几百万资金,冲击不可能,而世界另外一些角落,有人一万都没有。

失败的人怎么办呢?

弱者怎么办呢?

社会喜欢积极,喜欢正能量。

就算失败,也要从失败中学到点什么。

可在当前这个体系下,失败就是失败,只有第一名才会被记住。

真残忍啊。

上野千鹤子说,我们要构建的,应该是一个弱者也能活下去的世界。

弱者不是天生是弱者的,强者也会某些时候变为弱者。

可好难啊。

慕强是人类的天性,追求极致是人类的梦想,而成功与失败之外,无数人苦苦挣扎,或消失不见。

在成功与失败之外,我们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5 ) 人活一口气

每次看运动电影尤其是一些极限运动的影片,不管是纪录片还是传记电影,都特别动容。

也许是自己缺少一份体育的天分也永远无法触碰到身体极限的一分一毫,但并不影响这些挑战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分享他们本身的困难和挑战与突破的过程所带给她们的意义和感受。

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分享,让我作为诸多观众之一,理解了世界的多样和挑战的意义。

戴安娜·奈德,本片的女主角,马拉松游泳运动员,年轻时就曾经具有超凡的天分和影响力,29岁的一次挑战失败让从古巴到佛罗里达的游泳挑战成为了遗憾和心魔。

而60岁的她过完了生日,再一次重拾了对游泳的想法,在挚友同时也是教练的邦妮的支持下,重新开始了挑战。

她们决心不带防鲨笼,而组建了更加现代化更加有效的团队去完成这次挑战。

影片里讲述了四次挑战的过程,天气,洋流,水母,药物过敏一切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挑战的失败,甚至在倒数第二次挑战因水母中毒失败的时候团队差点解散,而在奈德自己的坚持下,仿佛天时地利人和,挑战成功了,我也在影片的最后看到了5次挑战的路径,越发觉得最后一次就是最好的安排。

除了喜欢这个真实的故事中的人物和体育精神外,我最喜欢电影所呈现的游泳过程中她的回忆和幻觉,我想这些都是基于真实呈现的,同时也很聪明的讲述了她之所以是她的原因。

她的天分,家庭,教练的影响和侵犯,她对游泳的执着,都是她在这场漫长旅程里的动力和压力,同时生理引起的幻想也让人更加理解大海带给人的痛苦和欣喜。

看到泰姬陵和邦妮去鼓励她的两段对我挺触动的,一个是运动本身和极限带给她的别样体验,一个是强调了这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和挑战。

电影的剪辑也很有特点,剪进去了很多真实的记录,除了艺术呈现外真实也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结尾她走到岸上,欢呼声和彩虹旗的飘扬,她不只是一个挑战成功者,她是一个领袖,代表着少数群体和高龄群体的成功,做自己去挑战无关年龄性向这些,人只是自己,这是很重要也很感人的。

 6 ) 《奈德》=老年版《泳者之心》,《泳者之心》=少女版的《奈德》

2023美国传记片《奈德》,又名《泳不放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定级PG-13,豆瓣评分8.5,IMDb评分7.1。

我是先看的《泳者之心》,然后才看的同题材的《奈德》,两部电影非常像,《奈德》堪称是老年版《泳者之心》,《泳者之心》堪称是少女版的《奈德》。

看了《奈德》,会发现《泳者之心》的游泳距离与《奈德》完全无法相比,《奈德》竟然是166公里,这还是直线距离,距离上就不可思议,还是个64岁的老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因如此,女主的事迹才具有超强的震撼力。

综合考虑距离和年龄,《泳者之心》小巫见大巫了。

影片在影像手法上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史实影像开篇,中间不断穿插史实影像,片尾以史实影像收尾,导演借此构造真实感。

史实影像穿插这么频繁、虚实结合、贯穿始终的电影非常罕见。

影片在11分钟才出片名,我一度以为片名过去了、是我没看到。

《泳者之心》中并没体现“马拉松游泳”这个词汇,我是第一次在《奈德》中听到这个词汇,估计《泳者之心》横渡英吉利海峡称不上马拉松游泳吧,只有《奈德》的这种从古巴到佛罗里达才能称得上马拉松游泳。

《泳者之心》是女权片,重在体现挑战男权,而《奈德》不是女权片,全片集中体现女主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我。

题材相同的两部影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有陪游鼓励,都有到达彼岸时脚接触到沙滩的特写镜头。

团队的支撑令人感动,不为名不为利地支持女主,正如女主片尾上岸后的发言——游泳虽然看似个人运动,但却要依靠团队的支撑。

尤其是女主的好友,不,不是好友,而是知己,这才叫知己,无怨无悔地为你付出。

本片的台湾译名《泳不放弃》非常好,完全契合女主永不放弃的坚韧不拔,和《泳者之心》译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迪·福斯特一如既往的老戏骨,娴熟的演技。

如今她已经成了小老太太,个很矮,很娇小,她年轻时没发现这么矮。

我超喜欢朱迪·福斯特的《超时空接触》。

 7 ) 我游泳,我年过60,我还有伙伴呢

女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和摄影师金国威这对极限运动爱好者夫妇。

2018年拍摄亚历克斯·霍诺德,攻顶世界难度系数最高的美国酋长岩。

这部结合准备过程与同行评论的《徒手攀岩》Free Solo,既有冲突性又有知识性的好看作品,获得同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2021年,他们把12个足球队员跟教练受困在岩洞里12天的故事,拍成《泰国洞穴救援》,结合新闻短片跟采访,一样精采无比。

他们最新的作品《奈德》,还是有老影像,还是有真实故事。

不过,这次的整体形式已经走向了剧情片。

而且,一样好看。

曾经被视为世界最杰出长距离泳将的戴安娜·奈德,28岁颠峰时期想要从古巴游泳到美国佛罗里达。

结果受到潮汐跟天气影响,没有成功。

2013年,已经年过60的奈德(对,就是片名缘由),决定重新挑战。

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她的自传,主轴放在,这一切是怎么发生,怎么完成的。

小奈德的名字,原意是希腊神话当中的女性精灵。

爸爸发现她喜欢游泳,有潜力。

而且教练欣赏她,训练她,鼓励她。

所以,她理所当然的走上游泳之路。

现在,重点(终于)来了。

为什么这是年度最佳互怼电影呢?

必须说明的是,这段110英哩海域,有无法捉摸的洋流,有毒性极强的水母,有鲨鱼。

然后,你还得至少游上两天两夜以上。

所以,你需要一个团队来支撑你。

你,同时也得支撑这个团队。

65 岁的班宁饰演女主角,60 岁的佛斯特饰演年轻曾和她约会过的挚友。

另外,还有研究洋流的领航船长,不喜欢讲话的船长,队医,治水母专家,治鲨鱼专...共35人。

不要吐槽我剧透:其实是拉拉的她,后来被教练性侵。

难怪,她后来决定不再下水。

奈德有心魔,但也得魔高一丈的面对,所有人的虚弱跟人生的难处。

年龄是一道坎,身体状态是另一道。

大自然的挑战,更是坎坎相连。

所以,不只是好朋友互怼。

尽管你自己年过60,还是得跟自己互怼。

我觉得女主角跟女配角,明年都有可能被提名冲奥!

 8 ) Onwards!

鬼使神差在半夜十二点打开豆瓣然后说看个电影吧,然后就看到了这部,本来要看一个小时就睡觉,结果一口气看完了,看的热血沸腾三点还没睡着。

我真的无法想象这种超级马拉松是人类能实现的,而且还是60+的女性。

之前看皮艇比赛,知道有100+miles的皮艇比赛已经很震惊了,但跟在海里游泳比好像也不难了。

说起来有趣的是马拉松尤其是超级马拉松项目上年龄并不一定是优势,就像Nyad说的,28岁的她mind is not ready,忍受痛苦的能力大概真是跟年龄成正比。

这时候就会觉得人生是马拉松的说法有那么些道理。

看完去搜了一些报道,其实Nyad也有一些争议的部分,虽然电影并没提到这些,但也可以想象能完成这种挑战的人身体里必然有一些狂热、固执的部分,但能成就她的也正是这些部分。

两个主演的还原度实在太高,合照都要傻傻分不清楚,甚至连讲话语气都模仿的很像,真的牛。

最后去翻了一下激励Nyad的Mary Oliver的诗,写挺好,就是看完汗流浃背了哈哈哈哈The Summer DayWho made the world?Who made the swan, and the black bear?Who made the grasshopper?This grasshopper, I mean-the one who has flung herself out of the grass,the one who is eating sugar out of my hand,who is moving her jaws back and forth instead of up and down-who is gazing around with her enormous and complicated eyes.Now she lifts her pale forearms and thoroughly washes her face.Now she snaps her wings open, and floats away.I don't know exactly what a prayer is.I do know how to pay attention, how to fall downinto the grass, how to kneel down in the grass,how to be idle and blessed, how to stroll through the fields,which is what I have been doing all day.Tell me, what else should I have done?Doesn't everything die at last, and too soon?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9 ) 流星闪耀

4.5梦想,一个人要么活着,仅仅是活着,按照既定的路线,世俗赋予的意义,活着,不用想太多,到什么年纪做什么。

要么,为梦想而活,自己到底还有什么遗憾,还能做点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冲动呢?

你游泳,从一个地方游到另一个地方,改变了什么呢?

和跑步一个道理。

但是跑步有益健康呀,你呢?

还冒着生命危险。

有人说,gdp可以通过聘请一波人挖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大坑,再请另一波人把坑填上,gdp翻倍——没有意义的事情时时都在发生。

每次登上山顶后,激动之后便是失落,究竟意义何在呢?

同样,这是一个时间段的冲动或梦想,可它究竟有何意义呢?

梦想,赋予了我每一天意义;当每一天的积累在一定的线路堆叠到足够的高度时,那便足以支撑自己绽放更大的光芒。

我可以!

无数个心怀梦想的人,痴人,如流星一样,执着坚定,划破许多人眼中的”不可能”,打开人们的眼界,丰富人类生活,推动文明发展;浩瀚宇宙中,群星闪耀,黑暗不再可怕。

而每一颗闪耀的群星,都来自于一颗心怀梦想的心。

 10 ) 又不能活两次,何必急着等死呢?

好久不看电影,这周末很热,于是宅着找了部和游泳有关的电影看。

电影《奈德》就是讲一个60岁的女人,突然觉得人生很无聊,于是决定实现自己三十岁时候挑战失败的人生理想,游泳横跨古巴到美国佛罗里达之间的百来公里海域。

听起来没有实感,就想想,这需要她在古巴下水,然后在水里游泳吃饭休息三天三夜不靠近任何海水之外的东西,最终凭自己的力量在佛罗里达海岸登陆。

这是三十岁处于巅峰时期的马拉松游泳健将都无法达成的目标,但这个60岁的女人决定要挑战实现它。

于是召集团队,拉赞助,持续不断的训练恢复体能,在2011年8月这位61岁的马拉松游泳老将在人生中第二次挑战这110公里的海洋,失败,一个月后再次挑战,还是失败。

这些失败和海洋变幻莫测的天气,无处不在的可能包含剧毒的海洋生物都有关系,她一度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团队所有人都她放弃,但她没有,在2013年8月,64岁的她终于完成了她的挑战,成功游过了那片海。

电影拍摄用了一种双时间线的叙事,在60多岁的奈德重启挑战的过程中穿插着她小时候学游泳的契机以及被体育老师性侵的阴影,但童年的经历并没有让她退却,反而让她更坚强。

这大概也侧面展现了她为什么到60岁还能有热情和毅力来实现人生理想的原因。

电影是真人真事改编,和目前国内院线正在上映的那部《泳者之心》是同一个真人故事,但《奈德》的水准比《泳者之心》高了不少。

相比较《泳者之心》过于工匠化的群像脚本安排,《奈德》把注意力重点完全放在了女主角奈德身上。

本来这就是一件单人类的超极限创举,哪怕奈德本人说这是团队的力量,但没有奈德,就不会有这个团队,没有奈德的坚持不懈,不会有失败四次之后的成功。

《奈德》在这个女主个人创举之外唯二花了力气构造是两个女人的友情。

三十岁玩到六十岁的老闺蜜,一个人决定要重燃梦想去游泳,求另一个人来当教练做陪,另一个人就一起抵押了房子决定陪她一遭。

女闺蜜也许不是真的有多爱她,只是好坏也罢,都一起过了这么多年,你要重燃青春热情去游泳,我也六十岁了,闲着天天一个人遛狗,又有什么意思。

所以我觉得《奈德》虽然是讲的一个老年女人战胜自然的真人真事,但其内核想讲的是人可以强大到什么程度。

最近中国处于大失业期,很多中年朋友心情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如何熬到退休就好了。

也有很多年轻人,早早就学会了躺平说,努力无用论好像成为了网络舆论的主流。

上周中金有位自小非常优秀一路名牌大学卷上来的女员工跳楼了,坊间讨论的理由是她因为被降薪又高点买了豪宅,几年的努力化为虚有,所以一时想不开。

也有人说她是产后抑郁的原因。

但大部分人都相信,如果不是房产贬值加上降薪,几百万的首付款化为乌有和后续还贷的压力,她不至于选择绝路,这又一次让网络上的努力无用论找到了证据。

大概思路是你看,她这努力了几十年, 也曾走到了世人眼中所谓成功的地方,但还不是在时代巨轮的碾压下无力抗拒?

所以努力无用。

我倒是有一点不同想法。

努力也许不会得到世俗意义的成功,但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褒奖了。

就像奈德,她在60岁那年决定要实现30岁时没实现的梦想,努力了几年,最终实现了目标,这是一种成功。

但假定2012年她在第四次挑战中被海洋生物攻击之后没有被抢救过来而是丢了性命,最终没能实现她的目标,那她这三年的努力难道就没有意义了吗?

当然不是没有意义,能确定一个目标并且召集一群人一起激情奋战,这件事本身就听起来充满了人的自我价值。

如果是机器,在60岁那年根本不会有重拾梦想的想法出现,就算出现,在经过各种模拟计算,在所有算法结果都是不可能的时候,这个想法也早早就被放弃了。

只有人,才有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和毅力。

他们说机器终将取代人类,我是不信的。

大概机器能取代绝对理性的人类,而对于那些能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激情执行理性主义者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任务的人,是不会被取代的。

我不是要责怪躺平说,也不是说熬日子等退休的人不好,更不是要高高在上的鄙视放弃自己生命的人,而是在说,也许我们可以对待自己的人生更认真一点。

不是说一定要为了金钱、权力、社会地位等等去努力奋斗,而是说,你上了这趟单程车,总得给自己搭车的行程找点乐子吧?

努力固然可能没有收获,一直无所事事又能有什么乐趣呢?

《奈德》短评

勇敢无畏的探险者。两位女性的友谊和爱好感人啊。

7分钟前
  • 冬叶
  • 力荐

最妙的是她说她压根就不是真正的“奈德”——这一刻精神上的弑父完成了,能做到这一点不比从古巴游到弗罗里达更容易。这部电影是少有的那种让人看完觉得,她做到了,真好。我也可以。

11分钟前
  • 旋转小火山
  • 力荐

自大、愚蠢、无意义的自命不凡,需要拉着一帮人在一旁为之鼓掌感动,大书特书一番吗,能不能游过去重要吗?我更想看女主来天朝冲击110英里不停歇送外卖挑战

12分钟前
  • 西瓜籽丢了
  • 很差

7/10,制作虽然精良但未免显得太过工整

13分钟前
  • 惊奇少侠
  • 还行

女主某些角度看,很像懂王:)

15分钟前
  • ldjlz
  • 推荐

这对夫妇拍的东西都好燃,而且十分尊重和重视事件幕后的团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防鲨系统出故障时,他们就这样跳进海里,面对鲨鱼摆出了视死如归一夫当关的姿势,人类的勇气在那一刻具象化了。

18分钟前
  • 丑嘴唇
  • 力荐

靠人格魅力驱动的体育传记片。可能因为导演是“Free Solo”两口子,看的时候总感觉像在看纪录片。戴安娜·奈德以64岁高龄成为横渡古巴-佛罗里达海峡的第一人,贝宁把她的每条皱纹都演出了钢铁意志。电影没有强调奈德的女同身份,但成功登岸后飞舞的彩虹旗让人感受到LGBT的集体荣誉感,我愿称之为今年最好的女同电影。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钻石不过是一块坚持到底的煤炭”,还是事情成了怎么拍都励志,如果没完成可能就不会有这部电影了,但人超越自我缔造传奇的故事,永不过时。那些高远的目标、挑战,超越日复一日庸碌生活的壮举,也是很多人可以继续人生这个游戏的理由。还有就是演员真的好,那种连续海里游泳的状态可以演的如此精髓……看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如果我在海里连续游这么几十个小时,会思考些什么。

23分钟前
  • 小药水
  • 推荐

略显平淡,只能说是合格之作。不过60岁的Jodie Foster,状态实在是好得惊人啊~

2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D+】终于在意识问题所在后坦白的由披着皮的纪录片向剧情片而转变,危机的渲染和回忆镜头都被抽象处理,也起到调动情绪的基本任务,虽然还是贫瘠的单轴线励志,但好歹不再是动机虚伪的视角受限的记录。

33分钟前
  • Cardinal
  • 较差

我就服她挑战了五次,这不仅仅是体力的事儿了,这得心理素质多硬才行。

34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拍的很一般。真人真事倒是非常nb

35分钟前
  • 还行

如果你有一个梦想,千万要瞒着上帝,否则他会出动一切力量来阻挠你,直到他看出你对他的睥睨。可敬的女士,请收下我的波棱盖儿。

3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Finally she learned how to say thank you

41分钟前
  • Roxieee
  • 推荐

无趣

45分钟前
  • 胡听乱评凭感觉
  • 很差

成分很多

46分钟前
  • Kimika
  • 较差

这种四平八稳的电影最没意思了

48分钟前
  • CrazyCat
  • 很差

关乎梦想和友谊,挑战极限泳不放弃,年逾六旬的Diana Nyad经过5次尝试最终横渡从古巴到佛罗里达的110英里海域,这是真励志!当然,团队的作用还是很大的。2024奥斯卡影后大概率要么就是贝宁要么就是惠勒。 7.6

5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 19. ZFF3-改编难度很低的典•美国成功学传记:只要努力必定成功,失败的前例中并未遭遇难以解决的困难;不论年龄多大都可以追求梦想,却未曾展现过一具年老躯体力不从心的窘境;We're a team,但一整个team几乎完全功能性地服务于Nyad个人,所谓的四十几人团队里只有两个与Nyad产生情感羁绊的主要角色被塑造。众多议题被肤浅地杂糅其中,却也毫不避讳地展露自身的商业性——成功的前提是拉到赞助,突破极限以外的另一目的是挖掘自身的商业价值,上电视,写传记,再卖给网飞拍电影

54分钟前
  • Parity
  • 还行

真实故事本身很励志,但拍的感觉一般,对比free solo还是更加震撼人心。keywest hawana 很美

59分钟前
  • 下映电影阅览人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