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爱情》,毫无悬念地走着美国爱情喜剧的路线,好在剧情浪漫但不狗血,现实却不残忍。
爱情诞生在一夜情之后。
贾斯汀在遇见德鲁之前是个标准的“爱无能”,喜欢一个人,但却不能够全意付出。
而德鲁却是拖着在爱情征途中伤痕累累的身心遇见了贾斯汀。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同样抱着游戏人间的态度,却在转瞬之间,遇到了那个对的人,遭遇了爱情。
在结束了纽约六周的实习生活之后,德鲁不得不回到旧金山。
问题开始出现,天各一方的两个人仅仅依靠电话、视频以及极少的见面才能够维系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缝,变得艰辛。
现实的困境、内心的寂寞、对彼此的猜忌……就像一枚枚“定时炸弹”步在他们必经的路途,让这段看似完满的感情变得那么不堪一击。
现实却远远不止这些。
面对爱情和现实,或者说爱情与事业,有几个能当机立断地抉择,除非爱的还不够。
拿给我来选,五年前,或许我会选爱情,可以奋不顾身地爱一个人,比拥有全世界都重要。
现在我却不敢选了,爱情可遇不可求,遇见了便学着善待,错过了也祝福对方,事业是机遇与勤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积累起来。
面对艰难的现实,当德鲁决定再次孤注一掷,放弃来之不易同时也是自己渴求的报社记者工作,回纽约做一个服务生,贾斯汀却在欣喜之后迟疑了。
这个曾经为爱放弃一切却遭遇重创的女子将再次踏上同样一条不归路,贾斯汀害怕了,他怕自己不能够承受这份一方做出巨大牺牲的不平等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渐渐地明白,爱情不单单是两情相悦,浪漫与激情之后的爱情终要回归平淡的生活,到了那个时候,又将如何延长这段感情的生命线?
看到这里,想起了一些曾经海誓山盟最后因为天各一方而渐渐疏淡直至分开的情人,不是不爱,不是不够坚持,不是自私,只是“你”不在“我”身边……“我”的喜怒哀乐没有“你”的及时分享,“你”的爱意表达隔了千山万水,到了“我”这里,只是挂上电话落寞地一声“再见”。
爱情的世界,如果曾经都彼此交付过真心,又该苛责谁呢?
回到电影本身,喜剧的结局也就该是百转千回之后,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感情静静地封存在那里,心里面还是住着那个人,再次交集的时候,彼此相拥,心意就写在脸上。
电影落幕,现实中的爱恨纠葛已然还在,能够在一起的,且行且珍惜,真的没有办法在一起,彼此祝福就好。
当Cat Power《Could We》的音乐传出来时,我就知道我至少会给这部电影四星。
坦白来说,平淡无奇的开头一度让我想给这部电影三星。
但是在这个做作的纯爱系电影当道的今天,越看下去我越发现这部男女主角都不算养眼的电影和它的内容一样堪称奇葩。
爱情哪是JB DIVA口中的“baby baby baby”那么简单,这才是现实中令人哭爹喊娘又操蛋的爱情啊!
有人在短评说接受不了男主,嫌他长得好像袋鼠,接着又嫌女主长相老气都可以当妈了。
我一开始不太明白片方为什么找了不太养眼的Drew Barrymore作为女主角,但是当她在酒吧大喊出那句“快舔老娘的鸡巴吧”时我顿刻彻底沦陷在这个女演员真实又不做作的演出中。
并且,我在有人嫌弃《下一站,说爱你》的女主Sirin Horwang时就觉得这种嫌弃很莫名其妙。
难道只有帅哥美女才能有爱情?
还是说所有荧屏中的情侣都应该是帅哥美女才值得令人意淫?
是的,这是一部没有俊男美女的电影。
但是它真实到令人叫绝,它没有华丽做作的假浪漫,只有原始的荷尔蒙和情感作祟。
甚至还可以说它是纯爱,是因为从头至尾这确实是一个纯粹的再普通不过的爱情故事——扯鸡巴蛋的远距离异地恋爱情故事。
我原以为这样的题材很容易俗气得沦为好莱坞流水线爱情小品,但Drew Barrymore和Justin Long到位又不过火的真实表演着实令整部电影出色。
俊男美女有什么了不起?
有结果的异地恋才是世间奇葩。
影片的原声也和不向主流投靠的选角方式一样,穿插了大量被主流乐坛埋没的好声音。
要听真音乐就应该有一点沉淀,不然听听至上励合JB DIVA不就好了么?
要了解真爱情就要接受爱情并不是一直处于火山爆发的状态,不然你就直接看韩剧嘛。
所以除了一些突如其来的笑料外,这真是一部行云流水般并没有很多戏剧冲突的电影——至少没有狗血地大量渲染第三者情节,有的也只是在工作这个个人实现和爱情中的苦难抉择而已。
对于异地恋里偶尔的情感缺失和见面时的欢愉,这部电影也表达地淋漓尽致。
巧克力再好吃,吃多了也腻。
要是成天只能看美女在电视上哭哭啼啼和男主怄气,老子还不如看Sirin Horwang顶个老气脸在机场候机厅把脚抬到椅子上爽快。
本来就是老大不小的人了,总不能要求人人都做赵雅芝吧?
何况又不是说只有十几岁的少年少女才能谈恋爱,三十几岁就不能纯爱什么的麻痹这不是年龄歧视吧?
爱情这件事啊,只要有爱的基础在再多困难都不是困难。
所以远距离恋爱难以维持并不是在于距离,而是在于对于这段感情够不够坚定而已。
going the distance,在巴黎看的avant premiere,三大的amphi里座无虚席,英语加法语字幕,依然还是有细节没明白,可是心里一直明白着的,却是从头至尾的相似感觉。
教室里挤满了各国的年轻人,时时迸发出疯狂的笑声,典型的美式幽默夹点黄段子,以及片子里藏匿不住的真实,颇感会心。
大家都笑着,快乐着,不明白的是我,在Garrett说“Nous trouverons une solution"(We'll figure it out)的时候,一滴眼泪无声地落在手臂上。
那么长时间的long distant love,我以为自己早已习惯。
早已习惯电话,想念,视频,等待,早已习惯看着街头幸福的情侣们亲昵着,早已习惯一个人默默来完成一切的事情,我知道我习惯了,我需要习惯,我必须习惯,我只能习惯。
我的飞机刚起飞,你也回到了彼岸,在飞机上关上窗板,关闭了黑夜和白天,从相差12小时到6小时,却始终回不到相同的时间,你进入梦乡,我起来做早餐,你去教室上课,我面对着电脑发呆。
黯然又如何,快乐又如何,没有关系,我都习惯了。
这只是一部很random撞上的电影,我在别人的故事里心酸着,你却看不到。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另外一种女人。
她们美丽、丰满、任性而又自私。
她们涂抹着红唇穿着低胸的晚装,游走在舞会和男人之间。
她们是世间最大的罪恶。
人人都骂她们婊子,而当她们的细高跟鞋出现在扶梯之上,所有人都会停下嘴上的咒骂,屏住呼吸等待她们出现。
你永远无法拒绝她们,尽管在一夜风流之后你只会用轻慢的语气嘲笑她们,但是当她们咧开嘴来对你笑,你只会被诱惑。
她们是女人又是女孩,她们纯真又性感,她们愚蠢又狡黠。
最近在听一首歌,《HELL ON HEELS》,说的大抵就是这样的女孩。
永远充满魅力,不知疲倦地去捕获下一个目标。
I'm hell on heelsI've done made the devil a dealHe made me prettyHe made me smartAnd I'm going to break me a million heartsI'm hell on heels, baby I'm comin' for you 这样的女孩放荡而轻佻,是女孩的公敌。
可是,有哪个女孩不想像她们一样,拥有致命的迷惑力呢。
一边诅咒一边羡慕,一边假装清高的露出不屑的目光一边惊叹她的高跟鞋。
每个女孩都是这样矛盾罢,至少我是这样。
其实我想要说的,只有一个女孩。
德鲁.巴里摩尔。
在我眼中,只有她配得上这样的诅咒和赞美。
之前看过一部所谓的情色惊悚片,《POISON IVY》,1985年的老片子,那时德鲁甚至还没成年,就出演了这部片子。
那个时候的她,实在是太美了。
卷曲的头发,颀长而又丰满的身体,画着眼线打着鼻钉,穿着皮夹克和超短裙,冷艳而又充满诱惑,她年轻的身体几乎是所有人所渴望的。
因为那个时候德鲁还未成年,所以片子里几乎没有裸露的镜头,可是她的每一个眼神都那么无辜而又诱惑,微微嘟起的红唇又单纯又危险。
她是更凛冽的洛丽塔,更深的黑暗,更致命的危险。
我第一次看到德鲁的时候,一点都没有觉得她美,那是在《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她在里面甚至只是打了下酱油,这个时候的她,青春已不再,可怕的鱼尾纹爬上了她的眼角,她的笑容还是那么大胆,却没有了年轻女孩的狂野和热烈,美人迟暮。
后来就看到了《POISON IVY》,突然就看到了几十年前的她,青春大胆,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年轻女孩的轻浮和愚蠢,可是只要她把眼神投向你,只要她的红唇绽开笑容,虽有人都会立即原谅她、并且渴望她。
多么致命的诱惑。
在影片里,就是这样的德鲁,清纯、美丽而又邪恶,进入了自己新朋友的家,赢得了朋友母亲的好感,穿上了那个甚至对生活失去激情的美丽女人的衣服,诱惑了朋友的父亲。
她说谎的时候眼神是那么的单纯,诱惑朋友父亲的时候是那么的无辜。
在那个夜里,她握着酒杯喝着酒,踩着高跟鞋摇摇晃晃的走在大厅里,听到脚步声后的一回眸,何止风情、何止诱惑。
她为那个男人说谎,像他的妻子解释,“人人都说我穿上您的衣服很像您,他看到我就想起了您。
他是因为太思念您才哭的,我只是在安慰他”。
谁会不相信一个未成年少女的话呢,何况她又是那样的无辜和美丽。
她和朋友的父亲在郊外偷情,在月光下做爱,这一切都充满了情欲的罪恶,谁又能想得到这样一个无辜的女孩,会是这样的轻佻。
最后,她甚至逼死了那个青春不在的女人。
阳光下的罪恶最可怕,无辜下的诱惑最致命。
这就是德鲁.巴里摩尔。
十几岁时的她,甚至已经就是个尤物。
而现在,她因为过于丰腴的身材被嘲笑,青春不再,时光无情地在她的脸上留下印记。
可是谁在乎呢,人总是会老的,她依然能够放肆的大笑,嘟起自己的红唇,依旧性感无敌。
这样的女人,其实不适合生活在这样一个过于现代化的时代,她的红唇和性感属于过去,属于那个嬉皮士彻夜嬉笑的时代,她应该是那个《在路上》的女孩,青春放肆,无辜诱惑,穿着皮衣,解开白衬衣上第四颗扣子,把超短裙再往上卷几公分,竖起骄傲的拇指,在66号公路上拦下一辆靛蓝色的跑车,向着青春的尽头冲去,浪漫而充满毁灭性。
她属于过去,属于电影,而不是现在。
是的,那性感的红唇和她一样,也应该只属于过去,而不是现在。
这个时代太不浪漫、太不性感,不适合她生存。
春天来了,很久没看青春片。
《远距离爱情》。
中文译名实在蹩脚。
完美展示了一场由酒吧约炮而产生的感爱情,身体的打开逐渐引发的情愫由浅至浓的过程。
直至演化成异地恋,男女双方需要站出一位牺牲的人选。
为爱牺牲当前的安定和利益,这听起来多么伟大。
那些打电话和视频度过的日子,那些因频繁想念而愈加浓烈的情感,那些telephone sex带来的短暂抚慰感。
这似乎贴合了soul里无数对为爱痴狂的男男女女。
有时距离感会制造幻觉,只是控制不好,解药就是毒药。
毕竟通讯工具,永远替代不了实实在在的亲吻和摸头杀、替代不了耳鬓厮磨和身体发肤带来的贴合感,那种安全感、亲密感、温暖感。
距离带来的多数是望眼欲穿。
而关乎于身体和精神这个主题。
有时觉得西方的性教育确实贴合人类的进化,最近常常思考“到底是身体在先,还是灵魂在先”的问题。
思来想去,还是精神更高级。
“窥视我的心灵,先打开我的身体”。
所以西方的青春片,身体是起点和过程,尤为明显。
反观国内,有人为了性而婚,有人为了责任而婚,有人为了道德而婚。
无一例外,换来的都是破灭。
由身体带来越来越深入的精神世界的沟通,想来也是美好的事情。
连我这个大叔,看到男主角为了两个人的未来再描述和规划时,也似乎有轻微的触动。
那些无时无刻对你的向往,才是生活下去的动力。
“我受够了老是想你的日子”。
想你的时候,天地都开裂了。
真动听。
这是一个简单love story。
太简单,以至于男女主角第一次正式dating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导演将怎样安排剧情以吸引观众。
他们相遇,相识,相爱。
没有预谋,没有精心设计的搭讪,没有一见钟情的火花四溅,没有纠结的互相试探,甚至没有罗曼蒂克的表白……好像鸟儿生来就会飞翔,鱼儿生来就会游泳,他们生来就如此合拍。
最初的match,只是喜欢同一个游戏,只是喜欢同类的电影,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一切都发生的那么那么的自然。
两个人在一起,四处游玩,享受二人世界,和任何的恋人一般。
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恋情,却如此的自然,如此的让人心情愉悦,如此的真实。
不止一次听人说起,爱情是件奢侈品。
能有多奢侈呢?
用钱衡量的奢侈还是用时间衡量的奢侈?
我们都太忙,工作、加班、照顾家人和朋友。
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工作、买房……对于les,还要考虑怎么面对父母,是找gay结婚还是出柜……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不断上涨的物价,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浮躁,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开始回避内心深处的声音。
再看看电影里的人吧。
这不是一部纪录片,可是它也反映了现实的问题。
30岁还是实习生的女人,经济危机下的裁员……现实让他们分开。
他们分居两地,甚至还有时差;圣诞节想要见面,结果机票太贵。
他们可以选择结束这段恋情,可是他们没有,因为心里不想分开。
简单的对话,两人决定即使在不同的城市,也要继续相爱;他们相信有一天他们会住在一个城市,虽然没有想到办法。
热恋中的人分居两地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让人惊讶的是,他们没有海誓山盟,没有建立相互信任的规则,没有例行公事的汇报每天和什么人见面,聊过些什么。
两个人在不同的地方,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当然,寂寞会有的,诱惑也是会有的。
值得幸庆的是,两人都没有出轨的行为。
我猜测大概是因为心里真的爱着一个人的时候,心里真的装着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再想其他的了。
导演没有描述诱惑来临的时候,内心是否纠结道德责任。
正如之前所说,两人没有promise。
说点题外话,所谓的promise,我的理解是,表面上看是自己对别人的承诺和责任,实质是双方的约束。
当A对B promise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假定A是一个正着的人,这个promise会变成A的一种责任和压力。
尽管A没有要求B,可是B也会有对等的责任或者压力。
无论A是否会正式提出,无论B是否会意识到,这样的责任和压力是存在的。
回到电影里,故事里的主角,没有说I promise you,也没有说I trust you,只是互相爱着对方,思念着对方,努力的在对方所在的城市找工作。
女主角身边确实有个不错的backup,可是她没有爱上他。
和道德责任什么的没关,只是因为没有爱上他。
女主角没有过多的内心戏,也没有过多的和男朋友解释;男主角也没有在遥远的另一个城市胡思乱想,怀疑女朋友是否衷心。
试想如果真的有什么,胡思乱想,吵吵闹闹又有什么用呢?
男主角爱她,这种爱不是用猜疑来诠释的。
简单 、真实、自然——回想电影的这些情节的时候,我脑海中出现了这三个词。
终于,男主角提出分手,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女主角为了他放弃难得的工作机会。
很痛的决定,他流下了眼泪。
女主角也很痛吧,尽管没有演她如何流泪,如何消沉,如何萎靡不振。
她只是继续着她的生活。
两个人不再互相联络,好像两个并行的汽车到了分叉路口,然后各自驶向不同的方向。
不管是否乐意接受,事实就是这样。
对于女主角来说,她没办法在纽约找合适的工作。
她只好接受旧金山的工作。
男朋友提出分手,她理解,也赞同,毕竟长期分居两地已经把她折磨的够呛。
对于女主角来说,他没办法在旧金山找到工作,他不愿意看到到他爱的人为了自己牺牲掉很好的工作,他提出分手。
这样的分手,现实生活中很常见。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终止,一段美好的恋情,就此成为了回忆。
电影里,男主角的分手,是暂停,而不是终止。
分开的那段时间,他没告诉女主角他还爱她,他也没告诉她他工作的变动。
我猜他没说这些一方面是因为不确定是否自己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想自己为了爱情而工作,而是为了事业而工作。
最终,他找到自己真正的事业,刚好离她很近。
然后他来找她了。
Happy ending.受到了一些启发:1. Just to be who you are如果是想要长期发展的话,没必要掩饰伪装,哪怕在一个你最在意的人面前。
坦诚的面对自己,面对对方;做真实的自己,对方爱的就是真实的自己。
即便对方不爱,也能是值得被对方尊重。
2. Just love what you love喜欢就喜欢,爱就爱。
表达出来,然后用行动说明。
会遇到现实的问题。
面对未知的将来,我们能做的很有限。
爱情不是项目管理。
制定schedule,做风险评估和应对,精心的安排和设计……这些的效用是非常有限的,与其浪费精力在这上面,不如好好享受爱情和生活,处理好眼前的问题。
作为喜剧还挺好笑的,不知道作为爱情片,它到底实不实际。
曾经,差一点经历远距离恋爱,因为他要去日本,后来因为在本地又有了还不错的工作,就没去了。
我想还好没有经历远距离,因为我想我肯定敌不过思念。
闺蜜最近刚开始经历远距离恋爱,她男人去了美国。
而她留在这边奋斗,希望能通过努力,然后去他的地方。
我不想打击她,谁知道呢,世事难料。
在一起,不是一个人能够决定的,是两个人努力决定的。
远距离考验的太多,最重要的是信任,因为对方已经没有办法每天都看到了,没有办法想找就能找到,没办法在你失意的时候靠在他肩膀上,没有办法和你再走这儿的每一条街。
日子是多么难熬。
就算现在网络发达,通讯发达。
但是你不知道长途电话是有多贵,你不知道只能看着对方在屏幕里,伸手却碰不到的感觉,就像泡沫,你伸手,它就破了。
会怀疑,这一切,是不是真的? 强烈的想念,我清楚。
可是你也要清楚,这一切没有那么容易改变。
当中间男女主角说要分手的时候,我决定不把这片推荐给闺蜜。
因为我怕她会难过,她会没有信心,会觉得远距离不靠谱。
虽然这是真的。
但是我实实在在的希望她坚持,还有许多远距离的朋友也一样,除非真的发生什么,不要单单因为远距离分手,如果你很爱很爱他的话。
因为有一天,你一定会后悔,没有坚持,仅仅为了,不在一个地方,没有办法天天见面而分手。
是的,虽然我知道“距离产生美。
”这句话有时候是自我安慰,可是当你真的爱一个人,你会觉得看到什么都会想到她,曾经,一起走过的路,曾经,一起看过的电影,曾经,对方喜欢吃的食物,忘不掉的。
就像剧中,最后男女主角,还是走到了一起,虽然,嘴上,理智上说了分手。
但还想着往对方的城市去,还想着一起看过的乐队。
我想,这是因为爱。
你知道。
如果你们心里都爱着对方的话,相信你们最后还是会在一起的。
看“爱情电影”需要有恋爱的心境,为激荡的感情找寻共鸣。
所以同一部电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很少有人给满分,因为爱情(不管是虚幻的,还是现实的)永远都是残缺的。
很期待这部商业爱情轻喜,不光因为DB的甜美笑容和JL的磁性男声,而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也是这样分分合合的一对爱侣。
当两个真实的情人试图在荧屏上假扮情侣时,效果如何?
这才是我感兴趣的地方。
这样的片子,此前看过Marion Cotillard和Gillaume Canet在《两小无猜》和《最后的飞行》中的表现,用导演的话说,这两个人在一起拍戏就像一对“打架的狮子”,在对抗中火花四射,发出彗星相撞似的灿烂光彩。
看过汤哥和当时的汤嫂一起主演的《Eyes Wide Shut》,两人在戏中的猜疑和隔阂最后演化成现实中的分道扬镳,似乎对于演员而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奈何你如何努力,演出的终究还是自己。
真正的感情和个性,不是剧本写出来的,是演员自己表达出来的。
而那些让无数人落泪的完美爱情,都是严格意义上的“荧幕情侣”塑造出来的,试看Tom Hanks和Meg Ryan,三部经典也没催出一个绯闻;再看木村拓哉和松隆子,一方将自己赤裸裸地送给对方,而那人却背过身去不肯接受。
因此,我借着这部名叫《远距离恋爱》的片子,试图瞥见DB和JL的真实情感历程,我看到两个人不设防的相恋,不后悔的热恋,不甘心的苦恋,不忍心的断念,为对方醉酒,为对方流泪,在尴尬中为对方辩护,忍着朋友的嘲笑听取意见。
什么工作和事业,在片中像一团无定的阴霾,时不时为他们的爱情投下阴影。
工作的问题之所以那么纠结,是因为对于现代人而言,工作不仅仅是生计的底层问题,而是关系到自我定位和人格独立的重大问题。
抛弃工作,就是抛弃了自我,就是抛弃了自己坚硬的外壳成为一只一碾就死的寄生虫。
我可以一辈子在餐馆做服务生来养家糊口,但我在长辈的眼中永远都是“生活中的后进者”。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对DB和JL的爱情又多了一份祝福,对于好莱坞的影星而言,工作有时令生活乌云压顶,但是他们做不到放弃对方,所以,愿他们今后也不要再滴下那颗无能为力的泪水。
异地多分手 相恋有风险 而现实中的两人多数苦逼但是喜剧是给人以希望的于是剧情欢乐的行进当中我吃掉了二斤草莓三个超高胆固醇的蛋黄酥外加一个菠萝还不算作为晚饭的凉皮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成都人吃辣锅要蘸香油当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很好奇电影会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可能性 而内心十有八九猜的肯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是一个人放弃就是另一个上天给的机缘巧合两人location一致罢了当剧情行进到一个小时的时候 我知道两个人一定会因为思念而纷争 不是谁电话那端找不到谁了或就是谁一夜情了做糊涂事了或者是来一个插科打诨彼此陌路的错误当剧情行进到一个小时零十分钟的时候 看看剩下的时间轴我预测那两人必然不会各自放弃选择的没有一个会为了另一个端盘子做服务生突然想起最开始女主角已经31岁了也曾为爱狂奔五百里最终落得还没结束学业那要怎样进行下去还是得分了一段时间不是于是俗套的成了主线永远是男女主角才是彼此的the one好了好了 演唱会开始了不出意外的相遇了编剧你不会编得俩人正好在一个时区了吧这个电影不是分手后的治愈系而是动人的激励篇就像别的影评当中写的如果你真的在等待那样的一个人,那么等待就没有对错,你可以朝着甚至大多数人认为错误的方向走下去,只要你真的看得到爱情。
真的介意等太久了 万一等到那时候主角们不小心发胖了变残了可怎么办电脑当掉我写了一半的影评于是我只好放着老大的歌擦地板带着洗衣粉泡沫的水流到手肘才觉得有那么点疼才想起来今天我又放了一管血给一个无聊的证书体检了边擦地边想这个热衷于给浴盆刮痧的轻微洁癖患者会不会有一天成为十佳女朋友或者只是有着怪癖的孤寡老人
好几次,我都笑出了声。
因为里面的对白太贱了。
我就爱看说话特别贱的人。
个人认为这是成功的浪漫轻喜剧。
再加上好莱坞式的完美结局。
看着让人开心。
三藩市和纽约,三个小时的时差,三个月一次的见面,只靠电话电脑联系的恋爱关系。
Garrett和Erin。
我只能说你们确实很有种。
你们两个人能一起在网上看熊猫打喷嚏的短片笑的不能自已,能在圣诞节互寄礼物然后视频一起拆开幸福的不行。
但我想问问这么多留学生,你们有几个没试过Long D的?
结果呢。
至少对于我而言,I'm so done with the miles. So freaking done.在我吃不下饭时,你没办法送来一碗牛肉汤。
在外面零度时,你没办法让我暖暖呆着然后自己出去帮我洗车。
时差太可怕。
无法触摸太可怕。
不信任太可怕。
而有完美幻象的电影看一看,总归是喜庆的。
拍的真不怎么样……演员除了fuck还能说什么呀
故事是挺美好的。但,贫嘴,粗俗,诧愕,莫名其妙的爱情专家们,以及专家们无厘头的爱情哲学。想装得有深度些?可惜失败了。
异地恋的体裁以前还真没有怎么被重点拍过,在美国人心里,爱情自由至上,只要两个人相爱,就无需关心在哪工作什么的,但经济的不景气使这部电影形成了可能,前半部分特别号,台词,表演,节奏都不错,结尾还是有些俗套了-----
爱情无关距离,唯关信任。那些支撑着两个人一路走下去的基础,不是一时的冲动与激情,而是相互之间的关爱、坚信与承诺。
岁数大了还不着调之一
两位主演也是现实中的情侣。
小妞电影就是要配一个帅气hunk男主才行啊,贾斯汀朗形象实在太弱鸡了
大概是我看过的justin long最好的电影 本来以为是温馨片 结果是搞笑片 PS justin long和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女朋友演情侣果然是不一样
男猪的嘴太丑了.......异地恋也不是那么的可怕...
无聊的主演+不给力的剧情+并不出众的音乐
看来大家都是冲着Drew来看这片子的,但是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
Long distance means no lucky. 终于鼓足勇气看这片子 其实也没什么笑着笑着就忘了也经历过这一茬了...
Cliche but still worth a pass mark, btw, how old is Drew Barrymore?
适当时候的一些配乐不错。但总体感觉一般,剧情老套。看得快睡过去了!110118
只有把爱情当做生命的人才会这样做吧。
不得不说这一对真的是太!有!爱!了!!! 虽然剧情soso,配角的塑造也生硬,但是这一对真是好!有!爱!!!❤
真心希望每个真正的爱情都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是导演同学你还是谈一场异地恋再来说事吧!真的没有那么快乐,我更相信男主流的那一滴眼泪。
异地恋的朋友和我抱怨男友 天天说我不回去我们就没法好好在一起 他他妈怎么不说想办法过来找我 凭什么我就得为了他放弃这边学业他就不能为了我放弃工作 我无话可说 爱情从来都是这样 总有一个人比另一个付出的更多 有人心甘情愿的付出着 也有人理所应当的接受着
胡編亂湊的橋段,不鹹不淡,這樣也可以拍成電影嗎。沒有亮點和愛情片該有的心動瞬間,無趣無趣。兩主角覺得一點都不配真心的。
对于男女主人公的痛苦 我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