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件外套

El último traje,这旅程使命必达(台),The Last Suit

主演:安吉拉·莫利纳,马丁·皮罗杨斯基,娜塔丽娅·沃拜克,欧嘉·博拉茨,Jan Mayzel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7

《最后一件外套》剧照

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1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2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3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4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5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6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13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14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15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16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17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18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19最后一件外套 剧照 NO.20

《最后一件外套》剧情介绍

最后一件外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亚伯拉罕是一个88岁的犹太裁缝,他准备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前往波兰,在那里找寻在纳粹占领时期救过他一命的恩人。面对种种困难,在将近70年没有任何关于恩人的消息后,亚伯拉罕还是竭尽一切试图找到他的老朋友,并履行他的承诺:当他们终有一天见面时,亚伯要告诉他精彩的一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车中人一票青春最美时光遇见你毕业旅行:马洛卡岛世界之王失恋399年再爱的机会K第二季阿佤兄弟父子攻防战海豹六队第二季HighKick短腿的反击好莱坞式结局林都奇谭精灵小姐瘦不了海洋之城盐介与甘实在荞麦面做好之前是侦探巴不得妈妈...赤子乘龙碧海娇娃噩梦画廊亚瑟与梅林:圣杯骑士天久鹰央的推理病历表立冬的夏天一念无明空之境界第六章忘却录音真人快打今天明天怪兽之岛壮士出征

《最后一件外套》长篇影评

 1 ) 一部温和的但是蕴含强烈感情的电影

一位八十岁的犹太老人从阿根廷到波兰送老朋友一件复刻的外套。

影片开始子女要卖掉他的房子,让他截肢掉受伤的腿,让他住进养老院。

老人不同意,逃离。

本以为是一个倔强老头的叛逆之旅,但是没想到…影片开始弹幕都在说,为什么子女没有一个孝顺,都不理解父亲。

我以前也不理解我父亲,疫情期间老家有人去世,他非要折腾回去。

后来我理解了,在他们这个年纪,父母早已离世,一开始是送走了上一辈的人,从这两年开始,送走的是同辈人了。

执意回去送一程也就能理解了。

或者那些明显不真心的亲朋,他也执意维系,我想是很珍惜每一个没有离开的人吧。

而年轻人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追求,影片中的孙女觉得一台苹果手机比和爷爷合影重要的多。

你说谁有错吗,没有,经历不同悲喜不通而已。

影片有几个特写镜头是老头胳膊上的编号,那是集中营编号。

这个出生在1927年的老人,眼看着一家人被德国纳粹害死,一生都没有从痛苦中走出来。

他甚至都不想用嘴说出波兰这个名字,用一张纸条告诉别人他的目的地。

在巴黎转车经过德国华沙,他去服务台交涉,希望去波兰的火车不能经过德国的土地。

周围的人都在笑他,但是谁又懂他心里无法原谅德国纳粹罪行的伤痛呢。

最后没办法绕过这个必经之地,还是有些倔强的不想踏上德国的土地。

不过欣慰的是,他对一个友善的人类学家坦诚了心扉,我本以为这也是他心灵得到了救赎。

但是,在满是德国人的列车上,他还是战胜不了心魔差点心脏病发而亡。

他在华沙的病床上醒来,来自德国的护士和医生给了他心灵上的温暖,而且护士带他去了他的目的地。

那是一个救了他命的朋友的家,他从纳粹手中逃出来,伤了腿,是这个朋友不顾父亲的反对救了他,给了他一件外套。

他这次的目的就是把这件复刻的外套,也是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外套送给这个朋友。

近乡情怯,怕他已经离开了,也怕他没离开。

不过当四目相对,拥抱的那一刻,应该终于释怀了吧。

他终于踏上了这个几十年不敢面对的地方,回到了故乡…

 2 ) 外套找到了回乡的路

刚开始点开的时候,以为是一个轻喜剧,一个老头在被家里人要拉进敬老院的时候的一场反抗之旅。

前面的剧情都还算轻快好玩,调皮又有点小心机的孙女,飞机上用了点小手段逼走年轻人独占三个座位的机智小老头,风情万种的旅店老板娘。

直到小偷偷走了老头所有积蓄,老头不得不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去求助自己不愿去求助的女儿。

其实看到这段的时候我还是没从小偷偷掉接近一万六美金但是老头没报警这件事情上走出来,但是接下来的剧情给了我极大的暴击。

老头颤颤巍巍的拿着纸条在语言不通的站台试图找到一条不经过德国的回家路,遭到了车站工作人员无意识的嘲讽和周围路人的嗤笑。

一个天使女孩给予试图给予老人一些帮助和关怀,结果交谈之下老头发现对方居然是德国人,愤怒让他直接走开。

但是老头还是屈服了,他可能是没有足够的金钱去重新买飞机票,也许是语言不通让他无法去获得其他方案,他还是上车了。

但是老头还是生气的,他对于想帮助他的女孩说,他需要换乘的时候不踩上德国的土地。

女孩帮他做到了。

坐下来等待换乘的期间,老头第一次对女孩敞开心扉,说出了他的故事,我也由此得知了老头到底遭受了些什么。

女孩很震惊,可能是亲历者亲口述说带来的震撼比她从课本,从网络上获取的那些要更加的直接,震撼。

老头其实没有说很多很可怕的词语和形容词,只是在说完一句话之后,强调一句,那是我亲眼看见的。

是的,亲眼看见了自己的亲人们一个一个的死去,而几乎没有任何缘由。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确信了一件事,永远不要替受害者原谅加害者,但是永远要保持一颗同情受害者的心。

我们永远不知道受害者到底在过程中遭受了何种程度的折磨,也无法确认这些折磨在他活着的岁月中到底给他带来了多少次伤害。

也许只是看到了一个词,也许只是听到了一句话。

是的,只是因为听到了一句话,换乘开始,老头可能是被女孩所治愈,选择和世界和解,踩在了德国的土地上。

但是这短暂的美好被现实立刻击碎。

因为换乘站在德国,所以车厢里全是德国人的交谈声,老头在乌泱泱的德语交谈中仿佛回到了七十年前,紧张,不安,惊恐将他击碎,他晕倒在车厢。

还好,他及时被救了,也安全到达了华莎,遇到了一个天使护士,甚至连腿都在善良的医生的努力下,保住了。

善良的护士也帮助他回到了恩人住的房子,并且也找到了恩人。

结尾老人们搀扶着走进房间,小护士离开,周围的孩子们还在继续玩耍。

整个片子的节奏缓慢但不失有趣,基本每段情绪都很到位,我基本从老头在巴黎车站那里开始眼泪就没停过。

到结尾处,我真的好害怕他的恩人已经不在了,还好,导演是大好人,给了老头一个美好的结局,他这惊心动魄的回乡记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尾。

现实可能没有这么美好,七十年过去,更可能的是物是人非,老头最大的可能是在飞机降落在马德里的时候就被遣返,然后怀着遗憾和少了一条腿的身体在养老院慢慢老去直到死亡。

更别提,很可能早年在集中营对于身体和心灵的摧残,他甚至都无法活到七十年后。

希望世界和平

 3 ) 人性之殤

戰爭之外,二位友人最後重逢的一幕讓我想到很多,想到我和我的朋友。

一個人的倔強和不為人知的一面,只有他最信任最親密的朋友才能知曉和理解,而常不是自己的親人。

電影中的老人即是如此,親人瓜分了他毫不在意的財產,把他“趕”出家門,他最終歸宿於戰時分別七十多年的朋友處——這並不僅是諷刺,這就是真實的生活。

 4 ) 跨越70年的约定

今天看了一部关于犹太人与德国的电影,这是一场时隔70年的对话,整个电影讲述的是一位8二战幸存88岁的他亚伯拉罕不远千里去波兰寻找救命恩人也是老友,履行自己承诺为老友送衣的故事。

从电影一开始,老人要求全家人一起照一张合照,但其中有一个孙女偏偏不喜欢拍照也偏偏他最喜欢的一个孙女,这就难到亚伯拉罕了。

最初不知道他照合照的目的,看到最后才知道。

后来孙女跟他谈判,要想我跟你们合照可以,但我要买一部比这台手机大一点还有一个按钮的Iphone6,售价1千美金。

老人一听这么贵,不行,怎么能这么惯着。

最多给你200美金,孙女一句句的“我不喜欢拍照”打击着老人对合照的渴望,但老人内心觉得照片非拍不可,最后老人说“800美金,不能再多了。

”孙女一听“行,拉钩成交”,然后老人说了一句“你太让我失望了,这么快就妥协了,我本来想给你1000美金的”。

没想到接下来孙女的说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了,孙女一听1000美金,然后说“我骗你的,那部Iphone6其实只要600美金,还有200美金是留给我自己的”。

充满趣味又意想不到结果的一次对话,一句“我骗你的”,让看客有两个想法,第一以为她后悔800就成交拍照了,第二,原来是女孩调皮的糊弄了他爷爷。

最后他们愉快的拍下了一张合照。

犹太人的聪明由此可见,就以一张照片开头并很快的结束了这个话题。

其中有一个镜头特写了老人亚伯拉罕身上的一串数字编码,对二战熟悉的应该都知道,那就是当时德国人抓犹太人去集中营刻下的。

他能从集中营活下来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当时就是那位远在波兰的人不畏德国人而冒险救下的他。

但因为当时在集中营里受了很多苦,导致一条腿坏死。

老人有一大家子人,有一个女儿因为不肯对他说好话,说了她自己的想法而被赶出门,但在他看来没有一个是对他孝顺的,因为他的儿女卖了他的房,分了他的钱,第二天还要送他去截肢然后送他去养老院。

经受过德国人摧残的他,一生充满故事的他,内心的想法肯定是与普通人有着区别。

所以他不愿意被这么对待,当晚就扔掉家里钥匙,开启了他的波兰之旅,说走就走的气魄让人心生佩服。

这场波兰之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难的是他内心的恨与恐惧阻挠着容易的是因为心存对德国人的恨与恐惧而帮助着他,矛盾又不冲突的一个点。

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老天都是帮着你。

这句话就完美的诠释了老人亚伯拉罕的这次旅途。

第一件事,刚上飞机就碰到一位把脚放在他座位上的同行客,都说老人都是越老越糊涂,但主人公就是越老越精明。

一看这种行为这种情况,也觉得那个年轻人没把他当回事,他就上演了一场”无知老人“的戏码,一直问一直问着那个年轻人,而年轻人在不想理睬的情况老人依旧不依不挠的问,最后以至于那个年轻人不耐烦直接走去了其他空闲位置。

最后老人做了一个动作“把座椅中间的把手扶上去,横躺在几个座位上”。

出其不意地坐着变成舒适的躺着。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他是越老越精明了?

有趣的画面。

更有趣的是,最后下飞机后,因进入欧洲需要往返车票,老人没有,直接用钱贿赂了那个管理人,而刚好那位不礼貌的年轻人也在因此事而发愁,又刚好碰到了这位老人,老人给了他一沓钱,最后他们都顺利进入了欧洲。

最后到达华沙时,那位年轻人说“谢谢你的帮助”,老人对他说了一句话“不需要,有人跟你说晚安的时候,你就该放下你那该死的杂志,有礼貌的回应”,最后那位年轻人说“在华沙你想去哪我就载你去”。

先帮人后教训人,最后年轻人真的就是老人在华沙的司机了。

在华沙还有一个画面,就是住宿钱财全被偷,以至于没钱继续前往波兰,最后不得不寻求当初被赶出门的女儿,因为她就在华沙,女儿也因内心有些许怨恨,给的钱刚好就是其他哥哥姐姐卖房分给她的那部分,在这里还给了他爸。

当时女儿说的都实现了。

当初因为说实话而被赶出门,如今老人因为不听信女儿的话而来找她寻求帮助。

忠言逆耳利于行大概就是这样,很多人更喜欢听好听的,但往往难听的你才需要听进去,去反思自己。

不至于最后像这位老人一样,儿女真的把他的房卖了。

第二件事,因为女儿给的钱不足以支撑飞机,所以只能选择火车。

到火车站准备买票去波兰时,老人用犹太人自己的希伯来语加上笔和纸图图写写的方式尝试与售票员沟通,但售票员仍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最后是一位德国女士帮了他翻译”我去波兰,但我不想经过德国“,这里有两个点,第一,想坐火车到波兰必须经过德国,第二,其实他并不是不会说德语,只是不想说,觉得脏了自己的嘴巴,简直是在侮辱自己的嘴巴,就跟他不想经过德国是一样的,恨之入骨的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残暴行为,说到这里,如果看这部电影建议可以先看《辛德勒的名单》再看这部,就明白为什么犹太人连提德国都觉得是对犹太人的不尊。

没办法,钱只能支撑坐火车,所以不得不经过德国,在承诺面前,有些东西可以暂时放下,但不代表忘记。

在火车站,碰到了一位说希伯来语的女士,老人误以为她也是犹太人,最后沟通才知,她只是学了犹太人历史的德国人类学家。

女士为犹太人感到惋惜,但老人一听德国人,跟她说话一秒都觉得多余、我的嘴生出来就是只跟犹太人说话的感觉,老人脸色立马由欢喜变成了木头人。

女士本意是好的,老人被侵虐时,女士还没出生,所以算是两代人在沟通。

但老人对德国人的憎恨不分年龄不分时代。

最后女士像是在给犹太人创造对德国的新认知,认为那都是过去的事情,我们应该向前看,所以不厌其烦的想跟他链接上关系,但老人不接受,直到有一刻,女士以尊敬的方式亲吻了下老人的额头,老人觉得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女士说”希望你下一站能去德国看看,现在的德国变了”,不敢接受但又尝试放下自己的成见去接受的同时说“可以去看,但我的脚不能碰到德国的任何一寸土地。

”,最后女士用自己的衣服为老人铺路,老人脱鞋走在衣服上。

当老人坐下,女士跪下为老人穿上了鞋,这一刻老人释怀了,穿上鞋踩在了德国的土地上。

相互尊重又互相改变着。

女士到站了,老人继续踏上他的征途。

老人独自坐在火车窗户边,而周边的人都在聊天打电话,叽叽喳喳。

瞬间老人心闷发抖流汗,周边人吓坏了,老人离开座位,不断寻找着少人的座位,但每个车厢都是德国人在说话,仍至到这个空荡荡的车厢时,看到了已被德国人杀害的爸爸、妈妈、心爱的妹妹,此刻老人看到他们,内心更揪一样的痛了,到最后的车厢时,发现一群德国军人和女性在车厢内饮酒作乐,这一刻,仿佛把老人瞬间拉到了被欺的那时,两腿发软、全身冒汗的恐惧感由心生起。

吓得立马逃离那个地方,哪怕这些军官一直在叫他,他也忘却了恨不得赶快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最后因腿部发痛而晕倒。

但谁又能明白,这种发自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呢,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这种周边都是德国人在聊天打电话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当初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暴行。

第三件事,老人因在火车看到德国军官而引痛腿部晕倒,被送到了医院,因为护士对他的尊敬和对他腿的细心照顾,护士尽力去医治他的腿而不是直接劝截肢,护士是个好人,所以最后老人求她帮忙陪他一起前往波兰,但当到老友门口时,开始害怕了,近乡情却大概就是这样吧,他害怕老友万一不在了,害怕这里一切都变了,害怕他在却把他忘记了。

当最后来到老友门口时,敲门没人应,询问附近的人也没人认识。

害怕中带有一点失落,怕他已经搬走了,但没想到的就一瞬间,眼神对上了,那个拿着针线坐在缝纫机前的他与窗外坐在轮椅上拿着衣服的他眼神对上了,不说话,便知道没错了,我实现我的承诺,将当年你给我的那件衣服我做了一件一样的给你,45码、深蓝色。

大概这就是主人公每次蓝色衣服的原因吧。

跨越70年的重逢,是感恩是念想是期待。

最初,售票员说:“去哪,往返xxx美金”,老人“波兰,只要去的车票,不回来了”这旅行使命必达。

这部电影将犹太人的种族聪明、历史体现的淋漓尽致,没有讲述战争的场面,但却无处不让人想起战争的杀戮与可恨。

德国人与犹太人,对于他们双方来说都是可恨的。

德国人因为讨厌犹太人的自私自利、种族而见一个杀一个,犹太人因德国人对他们的种种残暴行为而憎恨。

两者都是刻在骨子里的。

就像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一样,不是说改变就改变,说原谅就能原谅的,恨的牙痒痒。

 5 ) 幸好,还不是太晚!

“这是最后一件外套,根据你送我的式样做的。

”“45码,还是蓝色的。

”“我们回家。

”(这段直接飙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儿女准备送他进入养老院时,拖着病腿不告而别前往波兰,只为去给在战争时期他的救命恩人送一件外套。

在时过境迁的70年中,老人并没有任何关于对方消息,海关甚至因此不让他入境。

住旅馆时被人盗走了所有钱,又不得已向自己的女儿低头借钱。

但他最终还是冲破重重困难、竭尽所能找到了他的老朋友,履行了他的承诺。

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飞往西班牙马德里,然后坐火车去波兰华沙,中间在法国巴黎转车。

一段事故频发,跌宕起伏的旅程。

这位老师前往的这段旅程,不仅仅是时空的穿越,更是心结的消弭。

作为纳粹大屠杀的犹太幸存者,70年前恐怖的经历,在旅途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老人眼前。

他辗转几个国家,在路上向他新认识的人一次次地讲述他内心那段黑暗的回忆。

这位老人得到了每一位陌生人的关怀或道歉,最终他见到了蓝色外套的主人,得到了温暖的归处,也得到了心灵的疗愈。

也许我此生无法原谅你们曾带给我的巨大伤痛,但我仍然感激,感激在我破碎困苦的一生中遇到了许多温暖仁厚的人,他们为我这不堪的人生增添光彩,变得明亮。

有些人如果不去见,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

很庆幸,他们见到了,他们都还未忘记彼此。

 6 ) 回家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辗转马德里,最后华沙实现跨越70年的承诺。

经历千山万水积攒的阅历,深深刻在满目苍夷的皱纹里。

当树叶落尽,华美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当我们老的那一刻,才认识到,一生唯一可贵的,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情。

挚友的那一句“我们回家”,早已让观众的热泪抛洒。

人终究是个情感动物,需要亲情,友情,爱情,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一个人,终究是难以存活于世间的,所以,当我们不顾一切的向前奔跑时,也别忘了我们为何出发。

 7 ) 承诺不怕晚

这个电影全程走心细节,如果你是抱着要看个精彩的故事的剧情党,那可以退了,因为整个故事大部分是在铺垫,各种细节各种小心机,就像不以颜值取胜的一道甜点,看似普通,入口绵密。

类似的感受还有《第六感生死缘》,全程享受对白和细节,如果你也是这样一个细节控,来享受吧想起那句“你会被磨炼精细的……”想想做了这么多年的粗糙人,试试精细?

一个犹太人老爷爷和全家子女拍照告别,因为他的房子要被子女们卖掉了,他要被孩子们送进养老院,一条腿也保不住了。

这里应该是有文化代沟,一个外国人正常的亲情模式我们看来却是冷漠的疏离的。

为了和所有孙女孙子拍照,还花了800美元贿赂一个不爱照相的孙女。

老爷爷很注重这种表面的温情吧,起码被孩子们吻了,拍了照,就把这种温情固定在这一瞬间了吧?

与此同时,他的小女儿却是不在乎表面认为爱是实际行动不是表面文章的那类人。

所以父女二人都比较倔吧。

就在准备去养老院的前一夜,老爷爷倔强地离开了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离家出走走进了浓浓的夜色中,扔掉钥匙的那一瞬间,帅死了。

一个拖着一条病腿的老头儿,要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辗转经过马德里,然后途经德国去波兰,实现七十年前与老友的一次会面,送一件象征着救命之恩的外套。

这个设定很浪漫吧,七十年不联系,但是最后要实现这个人生的愿望才能满足。

这个旅程可以说琐碎而又凶险——通过朋友买了高价机票,上了飞机后话痨赶走邻座坐票改卧铺,下了飞机又被海关扣留,住旅店被盗身无分文……当看到他一身疲惫地躺在床上,第二天要靠旅店阿姨叫醒的时候真的略心疼,这个老人靠着倔强和聪明,踏上了这条漫长而又辗转的旅程啊。

思想稍微游离,在他刚走出家门的那一刻我就在想: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聪明和坚毅可以支撑起这趟离家出走的吧?

能吗?

老爷爷的运气不错,整个旅程不像人在囧途那么戏剧化,充满了平淡和琐碎。

他与旅店阿姨浪漫约会了一次,被盗后被迫与小女儿和解要钱,结识了话痨让座的小伙子,火车上偶遇的德国人类学家……这些看似平淡的遇见,也是一场心灵疗愈之旅吧。

阿姨在他身上找回了年轻时候的激情和被恭维,理解了小女儿坚持的爱要行动不是言语,话痨小伙子的道歉让他们不再是陌路人,德国人类学家的跪地为他穿鞋化解了他对德国的民族仇恨……他的身体确实不允许他继续长途跋涉下去了,终于在火车上产生了错觉,仿佛回到了纳粹时期德国人对他的迫害,看到了自己遇害的家人和妹妹,他满身大汗昏倒在地。

有些伤害,可以被释怀,但是永远无法痊愈。

好在老人遇到了好人,醒来的护士得知了他的故事不远千里开车送他去找老友。

他走到那条街道上就犹豫了:如果他死了呢?

如果他没死呢?

隔了多年的友人近在眼前的时候,不敢面对吧……护士耐心地安慰他,如果走到这里还不去确认一下是会遗憾的。

最终隔着窗玻璃,两个老人的目光相遇了,隔了七十多年的相遇可能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他们拥抱在一起的时候,相信已经跨越了时空,战胜了太多的语言。

希望,每个人都有这样的happy ending,为了实现,一生值得吧。

“我们回家”!

 8 ) 2022.11.27 最后一件外套

  推荐指数:⭐⭐⭐⭐  类型:剧情  导演:巴布洛索雷兹  上映日期:2017.10.15  时长:91分钟  语种:西班牙语  ---  这部电影有点意思啊。

从优酷上随便找的,其实看它是因为是个西语电影,没想到西语听力没怎么练习,反而发现这是部反战电影。

  二战电影看得多了,大多数都是从战争的时候开始拍,拍幸存者,拍集中营,拍遇难者,拍战争本身。

幸存者的比如《钢琴家》,集中营的比如《波斯语课》《美丽人生》,遇难者的比如《辛德勒的名单》《赎罪》,战争本身就必须请出《西线无战事》。

再角度轻奇一点的就从儿童的角度来拍,比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个是从战后创伤来拍的,其实战争和集中营几乎没有镜头,但是老爷子的演技实在是出神入化。

放国内这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啊。

  对他肃然起敬并且充满同情。

这种同情真的是廉价的,而且没有办法表达出心中的沉重。

战争和集中营对于幸存者而言,是一生都难以愈合的创伤。

这实在是太苦了,而且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资格感同身受。

身体的创伤、心灵的创伤。

这都是根本无法治愈的。

  老人这一辈子都不愿意踏上德国的土地,他对德国人的痛恨和恐惧并存。

让他怎么能够穿越德国去波兰呢。

他能去,支撑他的信念就是这一件外套,和他知恩图报的承诺。

  好在最后给了一个HE,让两位老人能够相见,没让那大哥死了,而且也没换地址,这也是一种温情吧。

  最后还是跟前一篇欧维的影评一起说一下养老问题。

这个就是典型的养儿防老失败案例,当然男主的教育方式估计也是问题,从他的为人处事方面就能看得出来,他也是脾气古怪那一挂的。

孩子成群,却要给他送到养老院。

其实换我的话宁可自己选择,也不要所谓的孩子们去送。

  整体而言这部电影还可以吧。

能把平凡的小故事讲好了也是一种能力,有种阿根廷电影的色彩了。

那种故事没有太多波澜起伏,而且人物性格古古怪怪,最主要的是黑色幽默,故事切入角度比较新奇,让人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Ps.开头的舞曲真的太好听了!!

 9 ) 在犹太人大屠杀之后拒绝再讲德语……

准备要看看《拥抱可能》的时候,第二天 随机看了电影《最后一件外套》。

他们都讲述了战后幸存者。

2025年再看,政治色彩浓厚,正好这个时候看了米勒的《每一句话都坐着别的眼睛》第三章“遗憾的是,对母语本能的信任有时会遭受彻底的破坏。

纳粹灭绝犹太人的行动之后,保罗·策兰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即他的母语也是杀害他母亲的刽子手的语言。

策兰无法抖落身上这冰冷的套索。

他人生学说的第一句话是德语,这种语言在他大脑中根深蒂固,无法剔除,即便散发着集中营烟囱的气味,策兰也必须将它当作最亲密的言语障碍保留于心。

虽然他是在意第绪语、罗马尼亚语和俄语环境中长大,日后法语成为他日常生活的语言,依然无法撼动德语在他心中的地位。

乔治—阿瑟·歌德施密特(Georges-Arthur Goldschmidt)在犹太人大屠杀之后拒绝再讲德语,几十年只用法语写作,但他并没有将德语遗忘,他最后的几部德语作品水平之高,是许多德国作家都无法超越的。

我们可以说,歌德施密特的母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剥夺了。

”这段和电影里男主在火车上听到德国人讲意第绪语而生气相应,一切清晰““语言即家园”浓缩成简单的自我肯定,仅仅意味着“我还活着”。

对这些流亡者来说,“语言即家园”成为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用话语表达的自我坚持。

那些脚踩安全的土地、可以自由来去故乡的人大可不必于此费神。

从他们嘴里说出这句话,弱化了流亡者失去的一切,让他们对自己破碎的存在、孤独和永远无法重拾的自我认同视而不见,只因母语作为头颅携带的故乡能弥补一切。

”影片里男主不说波兰两个词,就能解释的通了

 10 ) 星星永远不会死

旧时的一个承诺从生到死带着这份誓言老裁缝“逃”出家中独自前往波兰找寻他的救命恩人也是找寻他的记忆一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却也是这些人给予了他无限帮助和温暖登上音乐杂志封面的音乐家暂时收留他的宾馆前台小姐用衣服铺设道路的德国女士陪着他去胡同找老友的护士在他看来这些陌生人比他那一群冷漠的家人更值得交流坚决不踏入德国的一步的他在和德国女生回忆自己亲人被杀害的回忆之后他释怀了和自己释怀也是和这个世界和解把自己因战争深受痛苦的双脚有力的放在德国土地上德国女士深深的拥抱了他他拍了拍她的肩这一幕是那么的动容和耀眼走进旧时胡同回忆立马涌上心头“我害怕他不在,又害怕他在”忐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七十年未曾联系的老友是否还记得曾经的誓言呢隔着那扇窗一个老人掀起一块布露出一台老式缝纫机时两个老人彼此相望 眼眶湿润着拥抱 搀扶一件外套的誓言终将实现

《最后一件外套》短评

百搭的寻友故事,心结的演绎和记忆的痕迹填充,二战虐犹打底,没有特别的精彩

5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故事性过重导致人物的刻画有些生硬和刻意,但或许是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残忍的岁月,体会不到老人的刻薄背后那些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疤。固执可能让人烦,但坚持让人起敬,执拗可能让人远离,但自我却能给自己心安。最后两个老人在波兰小城区相拥而泣真是感人。

6分钟前
  • Jonathan
  • 还行

强行煽情装可怜的犹太人,打五星说好哭的绝对是sb,狡猾的犹太人,每一个情节都在骗人利用人

8分钟前
  • 星尘
  • 很差

演技撑起了全剧,高龄老人的一段波折公路,为七十年未见的老友赴一场约定。有二战的背景,获得一路路人的各种帮助,在与年轻热心人的互动中,慢慢达成心愿,与自己和解。

11分钟前
  • Tough
  • 推荐

故事设定很有意思,但演员的表现总是让人出戏。犹太人的贪财、阿根廷的落后、西班牙小偷盛行、德国人类学家的肤浅,我很喜欢编剧无差别的讽刺。

12分钟前
  • e
  • 还行

一般

13分钟前
  • dodo
  • 还行

这也太好哭了吧!从第一个回忆开始,回忆一次就要泪目一次,老爷爷的执着太令人感动,路途遇到的人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尤其喜欢导演的叙述剪辑,下一个镜头几句话就交代好前面无需多用镜头的情节,老爷爷的演技也是跃然纸上,最后的拥抱回家,泪目暴击。

15分钟前
  • 马文口Itzan
  • 力荐

喜欢这样的故事,但是拍得还不够好。

18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插叙和主线跳来跳去,节奏略乱。印象深刻的只有老爷子的砍价技巧了

22分钟前
  • NNNNNNick!
  • 还行

7.2分左右。直到最后的相拥相逢,我们才知道老人一路的艰辛是为了什么。主题很好,呈现方式过于流水账了。

24分钟前
  • 一骞个人
  • 还行

3.5/5,7.3后浪放映室。很冷门的一部片子,二战+公路片,比较温情,但个人无感。最触动我的是曾饱受二战之苦的老人试图寻找坐火车去波兰不用踏入德国土地的方法。但德国人那段戏,帮助与和解都给我一种很假很违和的感觉。

27分钟前
  • 拂青
  • 还行

剧情拖沓且尴尬

28分钟前
  • 否极泰来
  • 较差

真的不好,很多无关的零散。犹太人关于以灭族为目的的阴影,再来一个世纪也无法消除,那是一份会复印到基因里的哀痛。

30分钟前
  • 瑞儿
  • 较差

我不明白,已经过了70年了,波兰那个地方怎么没有拆建?

35分钟前
  • 丰乳木瓜
  • 较差

一般

38分钟前
  • 北站往北
  • 较差

犹太人叙事,和以往的战争题材有着相似的情节,在德国火车站铺地毯走路的那段很触动人心,

39分钟前
  • Futako
  • 还行

感动,犹太老人落叶归根时的种种美好奇遇。

44分钟前
  • bubuicecream
  • 力荐

一般情况下这种题材感动我太容易,但这部…平平无奇

45分钟前
  • vita
  • 还行

对这类电影总是不能抵抗,影片留白较多,没有把那些残忍的经历用片段表现出来增加力度,但能理解的观众已经为他们心碎

46分钟前
  • 麦兜约了麦当雄
  • 推荐

我就直说了,电影里德国人那段显得既虚情假意又轻描淡写

48分钟前
  • pissoff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