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
无意中在电台里听到介绍这个电影,因为说是用iPhone拍摄的,然后就一直想看一下,然后一直忘记。
在本该在好好备考的今天晚上,一口气看完了,妈的,看得我心里一惊!!!
刚开始以为轻喜剧爱情故事,两个精神强迫症在同一件事儿惊奇相似,及其合拍,简直天造地设,天作之合。
不禁感叹,啊,老天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每个人都会有他专属配搭。
在我认为剧情会像其他类似电影,两个人会互相治愈,携手共赴更好的明天时,哇…这个转折点忽的就出现了,在某天某刻,不经意间……然后后半段,突变来袭。
消失掉的OCD可以代表任何现实中感情存在的问题~故事老套,但是把十分老套的爱情发展通过ocd一种疾病现象隐喻出来。
嗯,很精彩,而且,结局也很意味深长。
而且注意看还有1:1画面比例跟16:9电影画面比例的大小切换,这种呈现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事件开始转折了。
我也是到后来才意识到,哎,画面大小变化了。
总而言之,我好喜欢这个电影。
男主憨憨的,女主也超级漂亮,饱和度极高的大块色彩看起来非常舒服,很久没有让我猜不到过程,也猜不到结局的电影了!!!
情理之中,意料之中,酷。
我很喜欢。
SMAP唱了《世界上唯一的花》(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林柏宏跟謝欣穎則演繹了《怪胎》。
兩者之間其實沒什麼不一樣。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那不就都是怪胎嗎。
別人看起來的怪誕荒謬,可能是你自認為的稀鬆平常。
在一起就是彼此折騰,免不了你遷就我、我配合你,無數次的對決。
哪天要是誰不忍了,更得經歷一番撕扯,才能脫身。
《怪胎》裡的強迫症,就如你我一般,說是特別也好,古怪也罷,本質都是相同的。
愛你的時候,以為可以全盤接受。
想分開的時候覺得,啊,果然還是沒辦法。
如果能想像餘生再沒有你,這樣的分開才沒那麼痛。
可是,「無痛分手」豈是那麼輕易就做到的呢?
能不能在一起的前提之一是,至少自己不放開手。
《怪胎》的結局對我來說其實就是,女主角已經鬆動了。
接下來,是前進或後退,看的是你先怎麼走第一步。
愛著,或愛過?
https://www.taiwannews.com.tw/en/news/3966212TAIPEI (Taiwan News) — First-time director Liao Ming-yi (廖明毅) did not foresee the global outbreak of COVID-19 when he first conceived the plot for his debut film, "iWeirDO," but the fact that his germophobic lead couple wear masks at all times and distance themselves socially seems more relevant, and realistic, now than Liao ever could have imagined.“It has become, quite unexpectedly, a documentation of our times,” explained Liao."iWeirDO" looks at what happens when two self-confessed “weirdos” with extremely rare typ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miraculously find each other.Unusual, candy-colored, and captivating, it's a small-budget film centered on this strangely matched yet deeply connected pair of lovers, and it is also the first Taiwanese film to be shot entirely on an iPhone.The film won critical acclaim and the Far East Film Festival’s third-place Crystal Mulberry award after its world premiere on June 29 at this year’s online version of the event, which is usually staged in Udine, Italy.An experimental brush with the iPhone — when he tried to shoot a three-minute music video back in 2016 — led Liao to discover that the device was capable of creating immersive cinematic experiences. He then spent three years preparing for the production of "iWeirDO."Speaking via video link during this year’s online FEFF, the filmmaker said he found experimenting with the iPhone camera not only budget-friendly and less manpower-intensive but also very handy in that it allows more room for creative composition.“Professional video cameras are large and thus difficult to move around. But with a small iPhone, you can shoot the scenes from whatever angles you want, say, from inside a refrigerator or a closet,” explained Liao.“Usually, if you want to shoot from inside a refrigerator, you have to remove the back so the camera will fit. But now, with a small iPhone, you can just put it in the refrigerator and remotely control it with an iPad.”Liao first ventured into filmmaking in 2005 and has won recognition both in Taiwan and worldwide.He worked as a film editor for "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2011), Giddens Ko’s (柯景騰) multiple award-winning high school romance that topped the local box office that year. "iWeirDo" sees the filmmaker expanding his talent further into directing, scriptwriting, and editing.Having discovered the merits of the iPhone's camera, Liao is now encouraging young aspiring filmmakers to consider it an accessible alternative to more traditional — but expensive and clumsy — professional video cameras.“I have seen some really good films shot with unsophisticated, simple equipment,” he said. “I hope that the iPhone is democratizing filmmaking and making filmmakers reflect on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film."“The most challenging part of making "iWeirDO" was to ensure the photography was as professional as that shot on a traditional camera, despite the acknowledged shortcomings of an iPhone camera. Because you cannot create out-of-focus or other effects specific to professional cameras, I had to put extra effort into the composition and lighting.”The ultimate goal, according to Liao, was to have the audience forget the fact that it was even shot on an iPhone.The masterful photography and engaging storyline surely help to achieve his goal. The color scheme subtly changes as the couple’s relationship progresses, with bright, starkly contrasted colors giving way to darker shades as their feelings abate and their mutual attraction is put to the test.The story might seem light-hearted and humorous at first, as Chen Po-ching (Austin Lin) and Chen Ching (Nikki Hsieh) meet and fall in love. But Liao expands the narrative with the deeper questions every relationship might pose — aren’t we all “weirdos” bound by society’s constraints and anxiously searching for a significant other who shares our eccentricities?Liao also said he tried to explore distinctive Taiwanese flavors through his film by showcasing everyday streets and shops that natives of the country should find most familiar.“If you ask people what visually represents Taiwan, they usually think of touristy places like Taipei 101, Jiufen, or Ximending,” he said. “Sure, these have become scenic icons, but can you still identify a Taiwan-based film if you subtract them from the picture? I set the story amidst back alleys and run-down stores in Taipei so as to create a unique, nostalgic atmosphere that is immediately striking for its ‘Taiwaneseness.’”
作为曾经(现在也有点)神经性强迫症极其严重,出门晒两个钟紫外线就过敏的患者,影片前半段代入感很强烈,我花了五六七八年去拉低我底线打破OCD边界吃中药西药求神拜佛减缓免疫系统反应的剧烈,学一个大中华区的年轻人如何表面正常生存在地平面。
确实有用,起码现在我看起来蛮正常的,虽然过敏依然很难缓解。
我没感受过怪胎和怪胎才是天生一对,但打破边界五六七八年我现在觉得恢复边界才是健康舒服的自我,即使是相对孤独的生活。
影片后段有点扯,虽然,爱和不爱确实如此,爱的时候等一声晚安到四点,收到一个逗点都像打鸡血;不爱了对方发一串消息也要皱眉,这人是谁大清早的这么不长眼。
又是不用跑影院宁愿在家看的影片,如果在家我应该只会看前片段吧,怪胎和怪胎天生一对长长久久同居到地球毁灭。
(哦对,洁癖太严重建议养个哺乳动物,治疗起来很快的,多擦几次粑粑就好了。
(影片镜头很美,服装道具布景构图都很符合强迫症的审美,林伯宏好几个角度很许光汉还有点小帅
分享一些二刷下来不一样的感受。
视角一(梦与现实):画面给我的感觉陈静的梦境更像是现实,而她OCD消失后想象的未来更像是梦境。
1.她想象之后的工作是翻译,但她是辅助翻译(打字快); 2.出去工作,但她有皮肤过敏,电影中给的画面她没有过敏反应(工作后在外时间应该会超4小时吧)。
视角二(轮回):关键词:映射、对称、镜子陈静的梦十分真实,她想象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更像是梦。
结合我们东方哲学就可衍生出新的角度——轮回。
陈静想象之后会发生的事其实是陈柏青某天醒来发现的梦,一直循环下去。
从观众角度看,电影本身也运用了红(陈静)与蓝(柏青)一对“对称”情侣(衣服配色),他们本身就是相互映射的一对,就像照镜子。
那么我们就可以互换一下,梦醒的其实是柏青(他的梦就是电影里小红想象之后发生的事),柏青没有离开静,最后梦里的事还是发生了。
ps:配色像蒙德里安。
两星给故事。
好歹讲完整了,但是有点为了凑一个悲剧而拍的意味。
先讲缺点。
为什么故事没给三星?
因为中心主旨跑偏了。
男女主的分开不是因为OCD,而只是因为不爱了——我相信OCD患者是可以和非患者在一起的。
难道得了OCD就不配爱与被爱吗?
OCD是会让恋爱更加波折,但是爱情本身难道就不波折了吗?
OCD,正是所谓的“不合适”的分手借口。
优点。
一星给美术和iPhone的画幅设计。
还有因为我超喜欢男女主的设定——小偏执的、“奇怪的”、格格不入的人。
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去**的世界》,那你应该能懂。
配色很舒服。
房间陈设、角色造型很舒服。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女主服药自杀的那段转换角色的转场是不是用了什么特效?
有点晃眼睛,跳戏了,个人认为不适合全片的整体美术风格。
画幅太可爱了叭。
开始是正方形,后来变成iPhone左边空一条的设计。
正方形是强迫症的必须,而当这个精彩的世界向OCD患者打开,当OCD突然好了,人眼前的世界缓缓拉来,变得宽阔(且不规则)。
这个设计超棒。
如果分手是我们必定的结局,不要再找什么“我们不合适。
”的借口了,直接告诉我——“不爱了。
”吧。
这是第一部用iPhone手机拍摄的华语电影(长片),不知道这个噱头是否为影片争取到金马奖提名的关键,也不知道这是否对影片的票房有所贡献。
我觉得影片最吸引之处在于其背景完美映射出新冠疫情时期里的社会面貌,以及疫情期间人与人彼此交往的微妙心态。
也许这并非影片拍摄的初衷,但是剧本的细节让人恍惚回到去年疫情爆发时的景象:空荡荡的街道、戴上口罩手套和身穿防护服的男女主角、极少出门而宅在家中的日常生活、频繁洗手和清洁家具的强迫症等等,这些描绘难免令人心有余悸。
这种外部环境并非引致角色心理障碍的元凶,但是去年好几部电影都在此层面上有过出色的暗示:阿莫多瓦《人类的呼声》中的女主角因长期独自困在家中而陷入对恋人的激烈反应,希腊诡异浪潮新片《苹果》描述了一种未知的疾病在整个城市里蔓延,导致人们突然丧失记忆。
意想不到地,这部《怪胎》与希腊诡异浪潮作品有一些惊喜的交集,其主题更与《龙虾》有不谋而合的探讨:是否两人要有共同点才能维持长久的爱情?
影片前半段用略带幻想和童真奇趣的笔触勾勒出两个怪胎之间爱情的轮廓,方形的画幅设计可谓出奇地精准,一边指涉两人身患的强迫症,画面上的家具和场景呈现出对称的构图;另一边则暗示两人是不被世俗所理解的边缘群体。
他们在相遇和相识的过程中共同对抗着危险肮脏的世界,努力维护着洁净的生活空间和习惯,并最终坠入爱河。
这对边缘男女的爱情延续了《龙虾》的核心主题:性格、习惯乃至缺点上有共同之处的两人才能维持完美的爱情。
遗憾地,后半段退回到烂俗的出轨话题。
导演利用画幅变形的手法(从方形变为宽银幕)暗示男主角摆脱了强迫症,重回生活正轨,却无意中打破了两人的情感平衡。
但是剧本却没有深挖下去,而是沦为狗血连续剧的男人出轨情节,稍为模糊了爱情话题的探讨。
从这个剧本来看,维系两人关系的关键似乎并非在于强迫症,而是其中一方是否有定力免受外界的诱惑。
这种通俗剧的表达使前半段建立起的妙趣感消失殆尽,尽管最后采用男女视点互换、重新演绎一遍出轨情节带来反转,但是这种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手法没能深化主题,只能回到人性自私和善变的惯用套路上,或用片中的一句台词简单概括:爱的时候,所有对方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的时候,那些缺点都将成为致命伤。
尽管后半段没能承接上前半段的惊艳,也暴露出创作者欠缺对爱情主题的深刻思考,但这部处女作依然彰显出导演廖明毅的功力,不论形式还是节奏感都有其新颖独到之处,这位导演的前途不可小觑。
影片虽然是描述的强迫症患者,但是反映的也是爱情中的男女,在面临一方改变时,另一方要如何去适应。
电影的结局,新春的尾声,生活的边边角角,最终还是免不了落俗,躲不开谎言。
除了时间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万物匆匆过客,皆有它的轨道。
其实我们都是自私的怪胎,戴了一顶高尚的帽子,游走在失控的边缘。
沉默如山,便是向落日最好的告别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这个世界上会有百分之百契合的伴侣吗?
那朋友呢?
说到怪胎,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怪癖吧?
我喜欢闻自己放的很臭的屁,有个朋友喜欢看男生的脚趾头,有个朋友吃薯片一定要自己吃第一口,有个朋友不允许别人睡自己的床……这些癖好奇形怪状,组成千奇百怪的人,哪有绝对标准的正常呢?
我们不都躲在看似正常的外壳下偷偷地“怪着”吗?
我们所坚持的怪癖,就像强迫症的不同症状表现,一定要这么做,不然就会不舒服。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要找到懂你的同路人,真的是太难太难太难了。
那种“啊!
你懂我!
”的感觉一定很棒吧,所以在陈静发现柏青的OCD消失之后,并没有替他开心,而是那么努力想要让他变回原样,除了要依靠相同的生活习惯维系感情之外,是那种,想要和同类人靠近的强烈愿望使然吧,是刻在人类基因里靠近同伴获得安全感的本能。
相同的喜好,一样的习惯,共同的频率,似乎是两个人吸引的重要前提。
但谁又能保证这些癖好习惯,甚至性格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呢?
试图用承诺来绑住这些变化莫测的东西,不是很可笑吗?
但我们都这样做啊……对朋友说要当一辈子的好朋友,和男朋友许下地老天荒的誓言,哪怕是对自己,也常常脑子一热的立下豪言壮志,附带一些敢说不敢听的毒誓。
当然,说的时候都是信誓旦旦,认真的确信自己真的能做到的啊。
但是,明天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
连“明天太阳会从东边升起”,都不是一个百分百的确定事件。
所以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只能,不依赖别人,自己和自己身上的怪癖,好好相处。
相爱时所有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时所有的优点也都会变成缺点。
每个人也都是爱情世界里的怪胎,这种怪因为有爱的存在,才显得独一无二的美丽和可爱!
我很想对你说:“你尽管怪,我依然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寻味补影(xingge311402) 欢迎热爱电影的朋友关注。
这是一部全程用手机拍摄的影片。
虽然整体评分并不高,虽然没有大牌明星参演,虽然故事内核也较为老套。
但还是忍不住分享它!
影片巧妙的将爱情里那些司空见惯的悲欢离合嫁接在一对患有强迫症的情侣身上。
有趣又深刻鲜明。
如同海报上的那句话:“在爱情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怪胎!
”
《怪胎》2020 台湾 小柏,为出版社打工的翻译员。
但他只在家上班。
因为他患有严重的强迫症。
每天7:30准时起床,一秒不能多一秒也不能少;被子要叠的比豆腐块还要整齐;刷牙每颗牙齿必须要刷7次;周末必须要做好一周菜...
强迫症还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洁癖。
每当紧张或者到一个地方时,必须要洗手,不停的洗手、洗手、洗手...
而在家的空闲时间里,他也是在不停的打扫卫生、打扫卫生、打扫卫生...
每个月只会在15号出门,穿上雨衣,戴上口罩和手套,全副武装的去进行采购生活物资和看医生等必要活动。
从家到超市的距离有500步,每一步的幅度都要精准把握好,少走一步多走一步都不行。
否则,便会陷入抓狂。
小柏 他是正常人眼中的怪胎,没有朋友没有爱情,独自隔绝在自己的小屋内。
可这一切在遇见小静后都改变了。
小静,和小柏一样,也是强迫症患者。
小静 情况比小柏还要严重,在外面时间长了皮肤便会大幅过敏。
强迫症让她必须去重复的做着一件事,比如偷巧克力。
她并不是爱吃巧克力,只是不去偷巧克力的话便会无比难受。
于小静而言,心里想着以后哪天受不了的话,便自杀得了。
两人无意中相识,同病相怜的两人很快走到一起。
两人十分欣慰,茫茫人海中,孤单的自己能遇见一个能懂自己的同类。
没有意外,两人渐渐生情,一起生活。
相遇本就不易,两人更加珍惜彼此。
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出门接受垃圾挑战;一起去偷巧克力...彼此成为对方的依靠,有另一半在,便不会被世界抛弃。
一切好似命中注定。
但同时,感情路上的劫数也在不期而至。
这一切在小柏强迫症突然消失后都变了。
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早晨,起床后的小柏竟然发现自己强迫症消失了。
现在他可以不戴手套去捡泥土;去摸别人摸过的地铁扶手;家里零食散落一地他也不会觉得难受了;相框歪了也会无所谓...
可是女友小静却没有因此而感到高兴,因为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两人去看医生,去求神拜佛,渴望让小柏再找回强迫症。
但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同样没有意外,回归正常人状态的小柏与小静之间的距离在一点点拉大。
原先一月出一次门,变成三周出一次门,两周出一次门...再到一周出三次门。
最终小柏提出要去公司上班。
她想对他慷慨一点,可是害怕他会离自己而去。
内心缺乏安全感的患得患失让她很痛苦。
而这种没有安全感是最致命的,这种致命的缝隙在朝夕相处中终会越扩越大,两人也会越拉越远。
当男友不再抗拒外面的世界,当出门已成为一种习惯之后,接下来会变成怎样,她很清楚。
一夜,早已下班的小柏消失了,再回来已是凌晨3点。
带着猜疑心的小静最终还是发现了事实。
男友出轨了,有了新欢。
这一切对自己犹如晴天霹雳,可对于男友来说却是振振有词。
他责怪她固守于自己的天地,责怪她不理解,振振有词的说道自己已是一个正常人,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其实此刻也无需多说,当小柏以正常人的眼光来审视患有严重强迫症的女友时。
可想而知,放眼之处都是刺眼的问题。
影片有个很巧妙的设计。
以小柏强迫症消失为节点,前面都是1:1正方形画面。
当他强迫症消失后,画面立刻变成宽屏,铺满整个屏幕。
回归正常人的他,眼前世界变大了。
世界早已不是自我封闭的那个小屋。
外面有垃圾、有细菌,有污染,但依然还是很精彩。
温柔精明漂亮的女同事,在他看来是患有强迫症的女友远远不能比的。
此时两人的步调已不再一致,最终的分手也不足奇怪。
在强迫症没有消失时,对方身上的『怪胎问题』反而是吸引对方的优点,从而产生情感。
可当强迫症消失之后,原先对方的优点全部变成了难以忍受的刺。
“相爱时所有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时所有的优点也都会变成缺点。
”每个人也都是爱情世界里的怪胎罢了。
只是感情变淡就变淡,不爱就不爱。
要爱就深爱,不爱就放手。
把不爱还要加以诸多借口来修饰,不过是可笑的自我安慰罢了。
在给小柏加上背叛、渣男等标签时,也不禁让人审视这份爱在小静心中的地位。
是爱他还是爱他身上的强迫症?
在影片结尾,剧情来了个反转。
这次两人情况互换,变成小静的强迫症消失了。
于是和之前如出一辙,在小静的脑海里:回归正常人的她慢慢和小柏疏远,最终背叛,依然避免不了分道扬镳的结局。
“在我伤害他之前,该结束这一切吗?
”开放性的结局,将答案留给每一个人。
承诺的保鲜期能有多久?
有人是一生,也有人是过眼云烟。
这种老生常谈的话题讨论起来过于无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人都是爱情世界里的怪胎。
这种怪因为有爱的存在,才显得独一无二的美丽和可爱。
最美好莫过于:你尽管怪,我依然爱!
3.5,很可爱,低成本拍片的好例子
像个小品,后面才知道是手机拍摄,与正常人的世界全屏相对。最后一段调转性别上演相同剧情,居然跟我的想法吻合,真的是落了我的俗套了。
前半段莫名其妙見面第二天就交往,這交往速度讓我覺得之後愛上別人挺正常的,反正當初愛的理由只是終於有人跟我一樣。交往後一起挑戰在路邊攤吃頭髮去垃圾場一堆蟑螂,這種行為比ocd更有病。。但至少在說的的主題明確,只是也不是什麼獨到見解就是了。但國片嘛主題明確就算及格了,不過個人不喜歡形式高於內容的片啦,個人口味扣0.5 打2.5星
两个患有OCD的所谓非正常人类,一个反向处理的爱情设定,这些都非常有新意。核心主题无非当一个人改变了,另一个还在原地,他们的关系是否还要延续。这么一个简单的主题,影片最后居然依然徘徊在这个粗浅的话题讨论上,而没有真正讨论到爱情的本质:爱一个人,当一个人往前走了,另一个人需要为对方的前行而开心;如果是退步了,那就要承担起责任来帮助对方成长。一味地沉溺于过去不值得提倡,也没什么感伤的。从精神分析而言,得了强迫症其实是个人精神世界出了问题,问题的根源是需要影片做出某种象征性的呈现的,进而塑造人物情感困境。当然,爱情可以疗愈对方,这种疗愈和互相疗愈才能真正获得主题升华。这也是这部戏可以真正发力的地方,如果处理好会升华整个故事。
剧本言之有物,到了最后的反转才让观众豁然开朗,爱情这东西真的很病态,所以病态的人反而正常了。
好看,有趣。女主很漂亮。善用景别。美术拉满。结尾太偷了。
2025.03.28一刷完成。前半段轻松有趣,等到男主OCD结束突变现实主义风格,到后发现是女主幻想更是一度变成恐怖片,再加上最后结局不清不楚的,就更加恐怖了。
在电影院看的,所以,这部电影的结构到底是《穆赫兰道》还是《一个字头的诞生》?
除了前面半小时有点点新意3分以外,一无是处,太无聊了
好喜欢前半部分哦,不现实的仿佛天生一对的怪胎。可可爱爱的对称美和自然流露的两位古灵精怪的演员。后半部分虽然有回环设计但终究是把一个小清新的故事讲成俗世警语,爱情这东西哪怕对正常人都是奢侈更何况是怪胎。林伯宏真的好好看哦!!!
喜欢配色,还有那个男主推开房门后豁然开朗的镜头。不过故事本身蛮无趣的,林柏宏这么木也可以提名金马男主嘛?
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前半通过行为、后半转以心理来表现“怪胎”的一种生存状况与困境。
哇…意外喜歡色調高飽和對稱畫面構圖以及新穎編劇模式不需主打為iphone拍攝便已足夠動人
阿莫多瓦x韦斯安德森,如果遇到懂你的神经病后,ta的病治好了呢?编剧的失控代表,除了默认的答案,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多希望剧情能永远停留在前半段,两个不被社会所认可接受的边缘人、怪胎,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心心相惜,彼此依靠,一直到老。可事实是,分开就是已知的命题和结局,即使后来有增加男女主角的角色互换和换位思考的情节,也只能全当是给观众找的一点点心理慰藉,为求多几分设身处地的谅解。没有所谓的渣男和渣女,两个人不爱了就是不爱了,长久的爱情永远基于相同的三观和一致的步伐,一方跑的太快或太远,另一方没能紧跟步伐,分开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唯一能做的,就是趁着还相知相爱的时候彼此珍惜尊重,到不爱了走散了的时候也不要太过在意和介怀,所谓的soul mate可能终其一生都未必能幸运遇到,在那之前,就和自己好好相处吧,坦然接受和面对自己,毕竟真正陪伴我们走完这一辈子的只有你自己噢~
色彩,构图太赞了!
從內容到形式,我只確診導演是個強迫症。
简单明了的原型寓言小片,拥有俩自然可爱的好主演。
因为观影条件的原因,总觉得前半段很有一些经典台片的影子,1:1的方形画幅和强迫症大欢喜的构图特别让设计从业者感到舒服并喜欢,而在能察觉到参照物但不多见的故事里,灵气就这样轻荡荡地飘出来,好看程度甚至让我想起上一部也是这么迫不及待观影也关不掉播放键的Mad Max 4。而如果说前半段是经典台片,是清爽无负担的沙拉,后半段就是00s的台湾偶像剧,是放多了芝士想要给食客多些热量却又因此缺失了本身韵味的“后悔饭”。感觉看到了导演或编剧想要努力跳出参照物的禁锢,却又落入了另一个常见的套路中的感觉。而整体而言,其实整体的形式还是做得挺好的,就是内里有些过于陈旧了。3.5归4吧,为了前半段w。
我爱这故事的开头就有些灵气,我不喜欢这故事的后来太过俗气。好好讲两个怪人在人群中孤独行走找到同类时迸发出微弱火花电波感应共振多好,何苦要沦为三流婚恋男女黏腻哭闹猜疑分合牵拉撕扯的狗血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