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视剧《霞光》,据说竟然是部谍战剧,我还以为是东北女工找对象的事,没想到五大三粗的女主竟然是我党特工,但敌特组织完美上演了田忌赛马,派出表面牛x闪闪的敌特人员对局,双方特工均心思不缜密、行事不小心,果然没两集就相互明张。
但诡异的是过了十几集硬是没能互伤分毫该剧才真实地反应了1945年之后国内战争时期史实,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日,肩负过重要职责、有点智商的中国人都差不多牺牲了,但岗位还在、革命工作还得继续,尤其在我东北边陲,人能来工作就不错了,造成敌我双方智商均衡、相互古道热肠,都是中国人谁还能真玩命整死谁啊,都在才能确保都不失业,携手共同进入新中国,还能继续谍战工作,人头还熟
不是说不让你喜剧,是请不要弱智喜剧 一点也看不出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机智 不是说不让你喜剧,是请不要弱智喜剧 一点也看不出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机智 不是说不让你喜剧,是请不要弱智喜剧 一点也看不出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机智 不是说不让你喜剧,是请不要弱智喜剧 一点也看不出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机智 我没有恶意打一星,也没嘴过演员 ,单纯说出我自己感受 五星好评粉能别来我这骂街吗?
难道我们的谍报员一定要很精明、反侦察能力很强,就是成功?
像段迎九、高大霞这种的反而是最接近真实谍报员、情报员的生活、工作态度的,却被受质疑?
这说不通的。
我们看惯了燕双鹰、看惯了神剧,以为特工、情报员就该如此。
但是,要看到,能像戴笠、李士群这样的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毕竟是少数。
所以,这种剧有它可取的地方。
而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评论那个时代。
说实话,要不是有丫丫和高露,的颜值,我连一星都不想给,这真的是侮辱我党的智商!
高大霞成天咋咋呼呼的,张口闭口挽霞子,挽霞子!
炸弹放在烧鸡肚子里,竟然掰鸡腿,看有没有炸弹,不看鸡肚子非得掰鸡腿,普通人都能知道,藏炸弹肯定藏在鸡肚子里!
怎么会看鸡腿里有没有炸弹!
知道方若禹有问题,还给他特别通行证,就算方若禹真的没问题,这么大的事情,也不能如此草率!
给一个非共产党人去管理有重要书籍的仓库!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在试探方若禹呢!
原来真的是弱智!
这编剧真的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谍战剧,一个让观众百看不厌但却又爱恨交织的类型。
前有《潜伏》《悬崖》等国剧经典,高智商对决、高冷反转,看得那叫一个过瘾。
还有近几年因为谍战剧火出圈的《伪装者》《叛逆者》等,大多都是以大男主为谍战主题的电视剧,但《霞光》却是以大女主为主要的谍战剧。
谍战剧稍有不慎就会变成爱情剧,到后面剧情走向均会走下坡路,甚至是一部好剧因为一些偶像演员最后变成一部烂剧。
这次不同的是,佟丽娅以大女主的身份带着《霞光》这部谍战新剧来了,这部剧曾经被压了3年,又经历了改名风波,在庆祝祖国70华诞的今年终于在央视8套播出。
10月8日首播就拿到了同时段收视冠军,甚至收视峰值还直冲破2。
这部剧到底有什么看头?
没有上热搜,反而能拿收视冠军?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部被埋没的年度大剧。
导演毛卫宁曾经执导过《誓言无声》《平凡的世界》《功勋之李延年》等大热剧,这也是毛卫宁导演时隔十年再导谍战剧,毛卫宁曾在上海电视节上说这是他拍过最好看的电视剧了。
女主佟丽娅虽然近几年没什么名声大噪的电视剧作品,但时常活跃在电影里和综艺节目里,甚至还跨界主持过春晚。
很多人只看见了佟丽娅的美,却没看见她的演技也是属于实力派的,即使是3年前拍的电视剧,演技依旧碾压如今的小鲜花。
再看男主陈昊,他曾经饰演过《我的城池堡垒》的束文波,脱下特警制服变身当年的中共党员,还真是演啥想啥,基本是剧抛脸,这才是演员该有的实力。
本剧的配角也是非常有知名度的演员:刘威、丁嘉丽、高露,这一个个的黄金配角,演技含量妥妥的。
这部剧导演特地没有突出佟丽娅的美,反而是刻画了一个大大咧咧的东北虎妞的形象。
佟丽娅率性的表演,还是演出了角色生龙活虎的鲜活气息,和男主欢喜冤家的日常,也很耐看。
但要说前两集最亮眼的,暂时还真不是男女主,而是刘威丁嘉丽这群老戏骨。
特别是刘威饰演的国民党特务“老姨夫”方若愚,老谋深算,阴险狡诈,是高大霞剧中最难缠的对手。
但“使坏”中又带着人物的挣扎与矛盾,看得出一个反派人物在变革时代中的无奈与纠结。
丁嘉丽饰演的“老姨”麻苏苏,也有点意思。
这应该是丁嘉丽近年造型最亮眼的角色了,一个风韵犹存、面善心黑的隐藏特务,一方面狠辣果决、极擅伪装,另一方面又爱美爱打扮,渴望爱情。
还有前两集中的笑点担当“笨贼小特务”甄精细,甄精细,其实是假精细,真好笑。
这部剧的笑点,靠他了。
高露直接化身高大霞的嫂子刘曼丽,表面上,刁蛮刻薄,爱慕虚荣,其实内心善良又温暖,刀子嘴豆腐心。
高露的演技是可以信得过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霞光》的风格,大概就是:看上去像是谍战剧,其实它又是喜剧,又可以说它是近代革命剧。
尤其是夹杂着独特的大连话,更有意思了。
唯一遗憾的是,有些大连话词用对了,发音不标准。
这就像说相声包袱抖了一大半,没抖完就结束了。
应该向《装台》学习,普通话里夹杂纯正的西安方言,这样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地方特色。
瑕不掩瑜,《霞光》值得追。
如果不想等电视慢慢更新,想攒一攒的朋友们,可以在葫芦视频观看。
葫芦视频同步卫视更新,大屏观影更精彩!
想想把《李延年》这种传统大戏拍得如鱼得水的毛卫宁,这次高大霞这个小角色是否能在佟丽娅身上开出花来,挣脱以往谍战剧人物模式的枷锁,让我们拭目以待!
完全侮辱智商 还不如现在小学生聪明,逻辑上也有问题,比如剧情里那些被冤枉的情节,只要逻辑清楚都能理清楚,但偏偏就是不讲逻辑。
还有被审查这么久了,34级左右傅家庄跟大侠说了一句怀疑了方科长几年了,说明也审查几年了,有这么久审查的吗?
就算有,她还这么嚣张,无拘无束 ,毫无逻辑。
就算想拍个喜剧,也要逻辑清晰吧!
侮辱智商还是拍的儿童片啊
本来是作为谍战剧看的,看着看着就跑题了,谍战剧的惊险刺激与这部戏无关,东北的诙谐幽默慢慢占屏,这整个一乡村爱情,全剧的人除了副政委不搞对象,其他男女几乎都在搞,甚至连反派大boss大姨都苦追女主大侠,女主则活脱脱一个女版谢广坤,就是一个混作死磕。
而反方的丁嘉丽和刘威,这对儿活宝则演绎着谢大脚和长贵的地头儿炕上笑话,兼有精细鬼的打诨儿,精细的出场笑死了,开始以为是星爷的无厘头,后来变成了特务版的刘能,大小配角搞笑火力全开,什么玉田刘英香秀宋青莲东北F4们开始粉墨登场,开始前十几集低智商看的怒火中烧,从17集开始渐入搞笑的佳境,基本就是看一段笑一笑,如果真闲的蛋疼的话,这部戏还可以一看,至少还可以填充屏幕喜剧的空窗期,至于什么谍战逻辑之类的就不要渴望了,而独具大连特色的风土民情是这部戏的亮点,炒闷子,海麻线包子,要是还有鲅鱼馅儿饺子卤皮皮虾一起歹,这舌尖上的大连算是齐活儿了,作为曾经在大连生活过的本人来说,对大连喜欢的不要不要的,这部剧看的很亲切,女主可千万别再说大连话了,听得耳根发红,那叫一尴尬。
很多人吐槽说这部谍战剧不严谨不专业,其实不能说有间谍梗的剧就算谍战剧,套着战争年代和间谍的外衣,做一部轻轻松松的电视剧不也挺好的吗?
我觉得还有点新鲜感。
大家可以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可以喜欢《钢铁侠》,各自不同的审美和需求很难坐在一起观赏交流,好比喜欢交响乐或美声的总说流行歌曲根本不算什么,没法坐在同一个live现场,电视剧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完全还原真实事件或者历史,说白了,消遣中要不得到快乐,要不得到感动……总之,边看边骂真的不如弃剧,去找适合自己的,何苦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吐槽不是心仪类型的作品?
刚开始看的特别欢乐,慢慢就越来越看不下去了。
女主这表现绝对不是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对比潜伏的翠萍就知道,都是大大咧咧的性格,但翠萍完全不违和,粗中有细,而高大霞只是运气好而已,还被大家吹成老革命,自己不脸红吗。
再一个特意学口音也很尴尬,必须滴并不是大连口音,是不是东北口音,普通话,偶尔大连口音转换让这部戏看起来就是闹剧,随便排着玩的。
高大霞是个有革命热情和觉悟的,但她是个合格的党员吗?
应该不是。
首先高大霞没有学习的精神,几年下来还是个文盲;其次高大霞有贪污的行为,拿店里的钱,几集后都没有还,拿就不应该,不还就不仅是纪律问题,而是贪污了;再次高大霞竟然能去偷听组织会议,还不止一次,这是严重违反党纪!
再次高大霞好大喜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再次高大霞外行领导内行,这一点和她不注重学习有关,以至于外行领导内行而不自知;高大霞还有爱占便宜的习惯,任人唯亲,用私刑的情况,不细心,这个不细心直接导致把红肠里的名单切碎了。
这样的高大霞还不注重提高自己,怎么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党员呢!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3.5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2024北影节第一站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BJIFF14 英嘉(🐳💗)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