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都透露着冷幽默,很多场景都让人忍俊不禁,导演把一个明明很讨厌的小老头变得格外可爱。
慢慢地可以感受到,小老头一些不能让人理解的行为背后,那颗真诚炽热的心。
每一次他都会说一句“真是笨蛋啊”,然后还是会认真照看新邻居的孩子,教导她开车,也会帮助老朋友家(曾因为沃尔沃、宝马引起的“关系破裂”)修暖气机,与“白衬衫”(政府官员)作斗争。
虽然因为成长中的原生家庭影响,他沉默木讷,不会与人交流,甚至在约会的时候聊他最擅长的汽车!
但是,他的父亲是一个好爸爸,教育他诚实,赋予他双倍的爱(年幼时他的母亲不幸过世)。
我觉得全片中的第一个小高潮是父亲意外去世,曾经严肃教导他不要走轨道中间的父亲,因为得知自己的儿子成绩优越,拿着成绩单到处展示时不幸被列车撞倒,永远丧身于自己终生事业的地方。
随后,他独自一人生活。
机缘巧合之下,他与他钟爱的女人一见钟情。
那个有趣的女子,让他度过了人生中最多彩的时光。
途中有过伤痛(意外流产,妻子半身不遂),苦恼(妻子的就业问题),反而妻子的坚强让他们度过了艰难时刻。
年过半百,白发苍苍,妻子还是离开了欧维。
欧维不愿她孤孤单单在天堂,明天都去看望她的墓碑,最后决定去自杀。
结局当欧维如他所愿的,与那个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的女人重新相见于天堂,还是那辆六点半开出的火车,依然是那双精致的红色高跟鞋,不一样的是两人已白发苍苍,两眼婆娑。
影片的最后的一幕停格在他们熟悉的握手动作。
美好的爱情真是让人热泪盈眶啊。
我知道我老了,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看什么都不顺眼,讨厌被打扰也讨厌打扰别人,喜欢遵守规则的人,对这个乱糟糟的世界失望透顶,愈加怀念从前——哪怕知道从前其实也一样糟糕,至于死亡,与其说恐惧倒不如说还有那么点儿期待。
早起到小区巡查,排除各种安全隐患——也包括看不顺眼的,上班,下班,去花店买花——你爱的红袖玫瑰,去找你聊聊天,回家,吃饭,入睡,然后,在清晨茫然地醒来……你走了之后的六个月我就是这么过的,我本来还可以这么过那么一阵子,毕竟还有工作要做,我承认,解雇的事来的很突然,真可笑,人事的那两个毛头小子还以为我会多在乎呢,他们不会知道的,这只是让那个计划顺利地提到日程上来罢了,我跟你说过,你是知道的。
命运是个恶棍,没错,它就是个恶棍,它不会因为你是个好人就善待于你。
我的父亲是个好人,是的,人人都说他是个好人,但又怎样?
他早早失去妻子,我刚刚成年他又死于突然的车祸。
我也是好人,这一点我不必谦虚,但又怎样?
我幼年丧母少年丧父青年丧子老年丧妻,它从我的手里抢走了一切,所以,我不是认命,这是我对它的反击,它带走你,那我就自己去找你。
当痛苦来临的时候我不问为什么,因为当快乐来临的时候我也不曾问过,命运不就是这样?
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它带走了一切但也曾给了我一切。
一场大火烧掉了我的房子——那是父母去世后我唯一拥有的东西,但是,就在那个一无所有的清晨,当我醒来,你就坐在我的对面——我的天使,微笑着,像一道阳光,明媚而轻柔地照进我的生命,我看着你,我看到了我的一生。
谢谢你总是在我差一点儿放弃的时候握住我的手,谢谢你明白我不是不够爱而只是不够自信,你太好了,好得让我不敢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运气,这一世我会遇到这么一个人,喜欢我的沉默,理解我的愤怒,安慰我的不安,我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平静和勇气。
我以为我失去的够多了,我不知道命运还会来抢劫,我不知道这一次它居然会抢走我们的孩子,差一点儿还有你,可是它不知道你有多么坚强,它打不败你,你总是最坚强的那一个,不管这世界有多少恶意,你都会用笑容来化解,不怨天尤人,不顾影自怜。
你说的对,我们要么选择死亡要么努力地活,痛苦折磨我也让我成长,我要让你知道,命运越是无常,我越是强大,就算全世界都冷眼相对,我永远都会在你的身后挡住风雨。
所以命运也不可能打败我,我想去死只是不想离开你。
可是死也不那么容易,这么多麻烦找上门来,这么多糟心事得去解决,我不是那种一死了之不负责任的人,这你是知道的。
先是那一家子大大咧咧的新邻居,从不拿自己当外人,要我帮这个帮那个,他家有两个小女孩要照顾,还有个待产的孕妇和一个瞎开车不会装洗碗机又摔断了腿的废物老公,我得帮帮他们,我知道你也会这样做;然后是那个败家的流浪猫,哪不好去,非要赖在我的门口,爱心泛滥的孕妇非要我收留它,我得给它找个去处总不能平白地把它饿死;后来还有那个毛毛愣愣的送报小子——原来你曾教过他识字——和他那个化眼妆的小朋友,谁说我保守刻板?
不就是同性恋嘛,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值得让一个父亲把亲生儿子赶出家门?
我能怎么办?
他们说你会收留他们;当然,还有老朋友,虽然我已经几十年没跟他说过话,但朋友就是朋友,不说话也依然是朋友,我不能看着政府部门那些穿着白衬衫的混蛋们把他从家里带走,不,这是我们的家,谁也没权力让我们不情愿地离开,就算怼天怼地怼政府我也要为之战斗,我知道你会为我骄傲的。
我想新邻居说的对——我忍不住还有点儿喜欢她,她说我们不能一个人面对这一切,我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可以敞开心扉聊聊那些伤痛,也不需要给予彼此太多,在悲伤时轻轻牵住我的手就胜过所有的语言。
我慢慢地觉得日子也还有些滋味了,邻居家的小女孩会甜蜜地抱抱我说再见,那个化眼妆的小子会在早上做好早餐也会陪我一起去巡查,我看不出他比那些所谓“正常”的男孩差啥甚至要更好,还有老朋友,我成功地怼退了那个想带走他的混蛋——当然靠一些朋友的帮忙,他可以留在家里,留在爱人的身边,能在爱人的怀抱中死去我们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谢天谢地,新邻居总算是生了,她把那个柔软的小家伙递到我的手上时我简直无所适从,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未曾出世的孩子,这是老天爷给我的补偿吧?
那一刻,我知道,我可以和命运这个老混蛋和解了。
所以你看,命运就是这样,它不让我们好好地活也不让我们好好地死,我算想通了,我还愤怒我还想管东管西我就没办法真的和这个世界一刀两断,命运带走了一切,但总还是有一些它带不走的,比如你的爱,比如我们共度的那些时光,它们都在我的心底里,谁也夺不走。
原来死亡并不需要去寻找,你只要安心地等待,反正它迟早会来,在它来之前,我很庆幸遇到了这些人做了这些事,然后在那个大雪的清晨,在温暖的床上,我缓缓地醒来,还是那列我们初次相遇的火车,你坐在我的对面,微笑着,还是那样明媚而轻柔,我们终于又相遇了,这样真好……
(文/杨时旸)客观地讲,这部《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其实缺乏成为热门电影的基础。
它平缓、琐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戏剧高潮,但它之所以打动了那么多人,或许是因为它的主人公欧维,让我们想起了自己身边经常遭遇的那一类人:倔强、固执、对一切人和事都充满愤懑。
通常,我们把他们当做怪物和麻烦,敬而远之,但这部电影却一层层剥落了他们自我保护的铠甲,显露出了柔软的内心,让我们得以知道他们到底为什么成为今天的样子。
这个故事纵深于一个人的过去,而不是只纠缠于一个人的现在。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有着典型的北欧电影风貌,安宁的小环境以及几个人平凡的生活景观。
从学徒开始就在工厂工作的欧维,在59岁的门槛上,被辞退了。
他回到家里,看着自己曾经作为社区主席悉心维护半生的小区规则也被逐渐无视,新搬入的年轻人们觉得这个倔强的老头像个甩不掉的麻烦。
一切不顺遂,只有每天去妻子墓前献花聊天的时候,他才觉得舒服一些。
所以,他决定去死。
从上吊到猎枪,一次次尝试都被中途打断,他一边咒骂着周遭,一边和新旧邻居艰难地磨合。
这个被动的过程中,却意外地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彼此。
电影把每一次濒死的幻觉都变成了一段回溯,映衬着人们口口相传当中的,死前的瞬间,一生都在眼前流动而过的想象。
如果说,当下现实的部分是呈现欧维倔强的“结果”,那么那些回溯的幻象部分则是交代他如何变成这个样子的“过程”:父子相依为命,却亲眼见到父亲死于横祸;呆萌又忠诚的恋爱史;即将成为爸爸,却在一次旅行中,因为车祸失去了孩子,妻子也终身瘫痪;为了妻子的权利和尊严,他费尽心思去改造环境,他去往学校,亲手修建了供轮椅上下的斜坡,又把自己的厨房操作台变矮数十厘米……这种有趣的对比设定,让人们直观的看到了一种剧烈的反差。
人们都以为现实中的欧维一直是这种坚硬又不顾及他人的样子,但逐渐地人们才知道,他是一个内心如此柔软又充满恒久爱意的男人。
他羞于让柔软外露,所以,让自己变得一身尖刺,内心的冲突锻造了他的“古怪”,就如同他家中一直留藏着妻子的所有遗物,从照片到衣服,不想丢弃,也不许他人染指。
从象征意义上讲,他与新搬来的邻居成为了一种互补——家庭形态上以及性格上的互补。
他们互相映衬、镜鉴。
欧维死板,邻居灵活;欧维孤身一人形单影只,邻居一大家子热热闹闹;欧维一生只开瑞典本国产的萨博汽车,而邻居却是来自异国的穆斯林移民;欧维把一切事情都埋藏在心里,邻居却愿意与人们分享一切——他们乐于请人帮忙,也乐于向邻居分享食物和快乐。
慢慢地你会发现,他们在一起,意外形成了一个“貌离神合”的“家庭”,在吵闹中互相扶持,也慢慢改变着彼此。
邻居女主人怀孕生子也成为了欧维失去孩子的一次微妙的补偿。
现实用这种有趣的方式,让欧维重新达成了一次别样生活的可能性——如果他没有经历那些悲惨的事情,他的晚年或许就是另外的光景。
通常而言,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都只能停留于表面和当下,很少有人愿意或者真正能够探究对方的内心与经历。
经验无法移植和共通。
所以,我们对于大多数人的认识都是粗暴的,我们轻率地认定一个人随和或者固执,稳妥或者顽劣,加以标签归档了事。
但当我们能够走入一个人的“历史现场”,看着他们一点点变化的过程,才会明白,一个人的复杂与斑驳。
从过程进入一个人才会产生“共情”与“同理”,所以,理解的前提是真正的了解。
不知道中国观众是否更能对《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心有戚戚,这数十年来,我们社会历经巨变,高速旋转的结果就是在代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看似每天擦肩而过,但其中的很多人根本无法互相理解甚至只能相互抵牾。
我们没人愿意停下来深入对方的经验与历史。
好像,我们觉得上一代人中的每个人都像欧维一样不可理喻。
我们是否愿意听听他人到底走过怎样的路?
这可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我们在此、以这样的面目相逢。
欧维最终死了,死于疾病,安详地躺在床上,他抵达了他想要的“目的地”,但却以另一种方式。
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他与世界和解过。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是由汉内斯·赫尔姆执导的喜剧片,由罗夫·拉斯加德、巴哈·帕斯、菲利普·伯格、埃达·英格薇等主演。
该片于2015年12月25日在瑞典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在妻子索尼娅去世后,决定自杀追随却一直未果的故事。
欧维是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儿,每天早晨,他都会定时在社区里进行巡视,只要有人违反规矩,就会毫不客气的咒骂。
在社区居民眼里,欧维是“来自地狱的恶邻”。
一天欧维遭到了上司的解雇,离开了恪守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心灰意冷对现世了无牵挂的欧维决定自杀。
然而一家人搬到了欧维的隔壁,成为了欧维自杀计划的绊脚石。
从电影名字就极具内涵,典型的瑞典电影,简单、温暖,再加上一个固执的小老头。
明明是讲一百种自杀方式的电影,却感动的我潸然泪下。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淡淡的音乐透着舒服,伴随着平凡又不平凡的小人物的一生,心爱的人和瑞典的天,这就是真正的幸福吧。
善良究竟是好还是坏?
每次看到“好人没好报”的新闻时,总是心底一寒,然后忍不住在心底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社会与教育呈现相反的状态,但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变成冷漠的人,同样的事也会重复在自己身上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才是真正的人间地狱吧!
欧维的一生并不怎么幸运,从幼年失母到少年丧父,房子也在救人的过程中烧没了,他沉默孤僻,逆来顺受,因为怎么努力也干不过这该死的命运,不过老天还是眷顾了他一次,让他遇到了善良美好的妻子,虽然失去了孩子,妻子也失去了双腿,他们还是相互陪伴度过了一段漫长而快乐的岁月。
影片平淡而温暖,是的,温暖,在这个一开始毒舌暴躁的老头子身上,老欧维还是保留了他最初的善良,他还是那个别人旁观,而义无反顾跳下去救人的那个,在一次次打扰自己去死的路上,总忍不住去帮助前来求助的人。
所以,上帝不忍心让他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死去,给了他一个“女儿”,对毒舌欧维免疫的邻居,让他被需要,被关爱,被聆听,平静而温暖的走完余下的岁月。
如果欧维真的是一个冷漠的人呢?
第一次自杀就成功了吧,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这个故事从善良开始,也从善良结束,因为欧维的善良,最后他真正离开的时候,是带着感激与感动,面容平静,那只他曾经救助过的猫咪静静地守着他,他的邻居“女儿”会为他办一场完整的葬礼。
善良不是一个坏品质。
重温的时候注意到了几个细节,也许是我泪点低,这些细节都让我边笑边哭。
比如欧威用绳子上吊自杀前回头瞥到了索雅的照片不自觉地露出微笑,下一秒迅速冷下脸把索雅的照片翻转过去朝向窗外。
因为他不想让索雅这个即使失去了孩子下肢瘫痪还依然热爱生活的人“看见”自己要通过提前结束生命的方式去与她相聚。
比如欧维去鲁尼家修暖气的时候,他对着这位关系决裂中风瘫痪的旧友透露出“自己要去见索雅”的想法后,早已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的鲁尼拽住了欧维要用于自杀的管子试图阻止欧维“离开”。
当时不自觉的想到了陈奕迅的《最佳损友》,还好欧维和鲁尼的关系最终也算修复了。
PS 还有一个比上面这两个更戳不到大众泪点但是偏偏戳到我泪点的细节,帕维那和丈夫帕特里克冲去欧维家时,帕特里克边跑还在边穿裤子。
电影中非常打动我的点来自于欧维的少年时期。
教堂的葬礼,欧维幼年丧母,父亲壮年丧妻,然而这两个人的内心好像都没有过多的伤痛,父亲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漠然,欧维那时作为一个小孩子的懵懂,都有一种对失去的家人的冷感,背后是家人们彼此之间爱的互动的匮乏。
真正的爱的唤醒是在什么时候呢?
年少的欧维差点被背后疾驰的火车夺去生命,那一刻无法预料的死神的迫近,也开启了原本应该与生俱来的血缘意义上爱的智识,父亲紧紧抱起了死里逃生的孩子,这是父子间的第一次拥抱,这个身体贴着身体互相分享体温的亲密动作,在老年欧维的记忆里被定格,在少年欧维的生活中被延续。
当少年欧维在父亲工作的火车上捡到一个钱包却被父亲的工友夺走,他抢回了钱包但得面对敌人的拳头,这时父亲出现了,就在欧维心生忐忑之际,父亲反手把工友的脑袋按倒在一边的桌子上,此时此刻他们是亲人又是同一战线的队友,年少的欧维在还未能正确分辨对错只凭本能对这个世界作出反应的时候,父亲重申规则,也肯定孩子的个人意志,“那钱包由你处置,是你发现的”。
随后的情节安排才是这个电影的神笔,当父亲突然被火车撞死,那个被揍的工友迫不及待地找欧维寻仇,此时欧维被两个男人挟持,工友得意地拿掉了欧维的手表,欧维在片刻反应之后,毫不犹豫挥拳向那个是父亲手下败将的工友,拿回了自己手表。
这是电影的高光时刻,父亲和孩子的身影重叠。
拥抱、挥拳,这两个复现的动作,暗含了此后欧维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对爱的感受和表达,以及对自我意志的坚持和维护,这来源于父亲。
这也对应着电影中欧维对妻子深沉的爱以及对社区近乎变态的维护,这一切都有出处。
还要夸一下这部电影讲述故事的方式,人们总是用语言来回忆母亲,用行动来回馈父亲。
这部电影在处理父子感情时用动作来达成简洁却精准的叙事任务,又完美贴合了欧维不善多言的性格和气质。
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是,当遭遇车祸成为残疾人的妻子面试老师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学校甚至不肯改造一下不方便轮椅进出的台阶时,欧维独自一人在雨夜里架好了可供妻子轮椅行走的斜坡,于是妻子顺利入职。
这个寡言少语的男人总是用行动表达着他对妻子的爱和支持,对于妻子来说,他对她的爱就是他的自我意志。
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呢?
也许是需要,是他人对我们的需要,是我们对他人的需要,在这种来来往往的关系中产生爱产生温情。
最近时常和妈妈谈起自杀这个话题,她是完全不理解这种行为的,可能是农村的自杀率几乎为零的原因吧,在农村大家都很努力赚钱养家,这种行为像是完全不需要动力的,像是写在他们的基因里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她们是有动力源泉的:那就是年迈的父母对他们的需要,年幼的孩子对他们的需要,即将成婚的孩子对他们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支撑着他们度过了一段段艰难的时光(我们村子的一户人家因为贫穷,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没有吃过油,全部都是清水煮)。
反观某自杀的在校研究生遗书内写到的:“我就是个废物”,可能在他想要放弃自己生命的时间里真的觉得没有人需要自己,无可替代的那种需要,也没人愿意能让自己去需要,不求回报的那种需要。
曾经一度觉得独立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好品质,不依附他人不麻烦他人一度是我要求自己的标准,现在再来看可能对他人的需要,他人对我们的需要更是构成我们生活的动力吧!!!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9月刊《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是一部典型的欧洲小品,它以一种满溢温情又略显得黑色幽默的笔触探讨了孤独与死亡的议题,这样的作品在欧洲表现老龄群体的电影中并不少见。
但《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却奇妙的带着源起于美国电影黄金时代中弗兰克·卡普拉式黑白喜疯癫喜剧的治愈感,他的主人公欧维几乎也是弗兰克·卡普拉式的人物,他有着古典式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想,想要在自己的居住地建立起一个乌托邦社区,并以自己的行动和整个生命达成了这一切。
这在利己主义精神高度散播的今天,无疑透着理想化的色彩,被打断的死亡进程这个改编自同名小说的故事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处女作,至今已经被翻译为25种语言,有原作者参与编剧的影片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小说的质感,大量的细节和内心独白被用于补充画面情绪,提供更加私人化的心理写实。
高纬度地区所独有的气候和风光也让影片画面呈现出北欧电影所常见的干净气质。
影片以59岁的欧维去给妻子买花,并与售货员争论花的价格开场。
其古怪而偏执的性格在这个极其生活化的场景中通过几个简单的的镜头展现,也奠定了整部影片以细节刻画人物的基调。
欧维因为妻子癌症去世、自己又被解雇而决定自杀,但对死亡的选择却因为新邻居的到来而被打断。
新邻居中的妻子帕瓦妮,和欧维一起成为了影片的主要角色。
身为有色人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年轻妈妈帕瓦妮,在影片后续的发展中,和老人欧维由最初的对抗关系,转变成了象征性的父女关系。
而缺乏家庭联结,由于孤独而决定去死的欧维,也慢慢进入了邻居的家庭,拥有了不曾拥有的孩子和孙女,重新搭建起了自己进入完整社会链条的角色。
影片中,欧维有过多次自杀的尝试,但不管是上吊,还是从安妮塔家要回浇水管用汽车尾气自杀;亦或是想用猎枪爆头,谋划跳轨自杀,都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
这些对死亡进程的外来限制元素,均是来自社区中邻居的生活琐事:帕瓦尼送来见面礼物,帕特里克从梯子上摔下来,和父母吵架的同性恋男孩米尔萨德上门借宿,又或是遇上了另一个比他跳轨更快的自杀者。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弗拉克·卡普拉的《生活多美好》,在这部拍摄于战后美国的黑白片《生活多美好》中,主人公乔治为了维护小镇的生活而一辈子呆在小镇,为建立脱离资本主义统治的小镇秩序而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绝望到几乎自杀。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也使用了类似的叙事序列。
接踵而至的、来自于身边人和社区人的矛盾事件打断了主人公的自杀行动进程,而故事就是在主人公的“受阻”和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发展下去,最终导向理想社区的建立。
最后,我们会发现,看似受阻、死进程被不停打断的主人公,则在新社区建立的同时,建立起了新的家庭结构,也完成了自我的建立。
有趣的是,在这两部影片中,都有主人公在自杀时遇见了另一个自杀者,转而救人放弃自杀的情节设置。
女性角色的改造与《生活多美好》从童年到成年的顺序展现不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选择了交叉讲述的叙事手段。
每一次欧维在实施自杀并濒临死亡边缘的时刻,对童年、青年、成年时代的回忆便通过闪回展现在观众面前。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欧维这个人物更为用心的设计。
母亲早亡,父亲又在自己从青年到成年的转折点意外死亡。
成长于女性缺失、父亲突然离世环境下的欧维,是一个未曾真正长大,缺乏主动性的男性角色。
这一点也能从他与妻子索尼娅的关系中窥见。
他与妻子索尼娅在火车上首次偶遇时,欧维在熟睡中醒来,索尼娅则以一种近似母亲的关切态度看着欧维睡了一个多小时,并给他补了火车票。
“你睡着的样子是在太可爱了,是睡过头了吗?
”而随后两人亲密关系的确定,亦是由索尼娅的主动行为推动,她主动要求欧维请她吃晚餐,并主动亲吻了欧维。
在过去的时间线里,相对于内敛严肃而又谨慎的欧维,索尼娅无疑是一个更为贴近新时代的女性角色。
她擅长烹饪,即使瘫痪了任然葆有对生活的热情,能教好最差的学生。
而当我们回到现在的时间线中时,我们会发现,女邻居帕瓦妮几乎就是索尼娅的翻版,是擅长做菜,天性乐观,依靠个人能力的行动派新女性,而来自伊朗的身份,则赋予了这个角色更多的新世界的意义。
就像欧维在因为帕瓦妮学不会开车时,发火说的那样,“你已经有两个孩子了,第三个孩子即将出生,你从伊朗远道而来,逃过了战争和别的什么鬼东西,学习了一门新语言,受了教育,能够谋生,你还嫁了个废物,那你也肯定能学会开车!
”相比起在这个场景中欧维对帕瓦妮的教育,以及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中欧维对社区原则的规范,欧维其实更多是在女性的教育与改造下成长的。
他在社会方面和在性感觉方面的成熟,都由这些象征性母亲角色的教育来完成。
与女性的关系,成为了母亲缺失的欧维成长的主要课题之一。
这种教育来自于妻子索尼娅在残疾后依然为当老师而自我学习的梦想,也来自于邻居帕瓦妮对邻里关系的不断主动改进,甚至还来自于邻居家的两个小女孩要求欧维用熊的声音给她们讲童话故事的场景,同样也来自安妮塔让欧维上门为她修理暖气片的坚持。
耐人寻味的是,影片在这些遍布不同年龄、不同阶级的女性角色之外,还设置了一个同样对欧维进行改造的男同性恋者米尔萨德,性取向的少数让这个男同性恋者也成为了女性的另一种表征,从大部分当代人、乃至是年轻人自己都没法克服的性问题上展示了欧维的进取性。
原本坚持古典道德原则的欧维,却在性取向的问题上展示出了超出他身份和阶级的宽容。
这让影片的道德立场变得更加多元而具有包容性。
它不仅使用了建立在代际沟通基础之上的矛盾冲突,也使用了建立在阶级差异基础之上的矛盾冲突,还使用了建立在性别差异和性向差异之间的矛盾冲突。
它在肯定欧维的古典主义式的精神道德的同时,也拥抱了现代的的多元和流动文化,并通过理想社区的成功建立,对传统化的系统进行了再次确定。
小镇准则的胜利影片中提供了一种城市人与小镇人的对立关系,这种对城市和小镇区别对待的态度与弗兰克·卡普拉的《迪兹先生进城》等系列中的价值体系一脉相承。
小镇是欧洲优良传统的遗产继承者,而城市则代表着资本和阶级的压迫。
欧维一直对开进社区步行街道的汽车深恶痛绝,并时时刻刻规范着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经也是社区委员会主席的他,是这个以社区为单位的小镇的代表。
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中,都用自己的价值观在维护社区的同时,与城市进行对抗。
那个被欧维称之为“白衬衫”的城市外来者梳着油滑的背头,衣着光鲜,自有一套城市人的办事法则和趾高气扬。
城市人在这里,相对于小镇社区的质朴与互助,有着更多负面的内涵。
他肆无忌惮的在社区步行道开车;为了康森医保公司的利益要接走瘫痪的社区主席鲁内;面对欧维的斥责,揶揄他去向市政管理员抗议。
城市站在了社区的对立面,他与欧维、鲁内的芥蒂,是整个城市法则和小镇法则的对抗,而欧维最终在墓前向索尼娅许诺“开战了”,并放弃自杀,和社区居民一起阻挠了康森医保公司的行为,则标志着小镇对抗城市的胜利,同时也宣告着平民主义的胜利,乌托邦式的社区也在这一时刻真正得以建立。
这个理想的社区以社区人自己建立起来的准则赋予了社区人强大的力量,它以一种极度浪漫主义的手段,将处于生命绝望边缘维度的欧维拉回现实之中,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这对于战后的欧洲来说,带着强烈的对声望衰落的回望之情,它惋惜于“古典精神”的褪蚀,因而用最为直接和坦率的方式对理想社区的生活准则和乌托邦式的精神理想进行了颂扬。
在这个维度上,《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是相当古典主义的。
以下是我个人个人拙见: 我有几个不太理解电影的逻辑,比如你新搬去一个地方,你的邻居老头脾气暴躁又古怪,你怎么可能会三番五次的找他帮忙,这个就很牵强。
正常情况是会远离这种人,况且你是个孕妇还有俩孩子。
再就是邻居孕妇怎么能健步如飞,真就把不把道具当回事了,我就没见过这种怀孕的女人。
然后自己妻子孕期还远处旅行,真的可以吗?
怀孕还能跑来跑去 。
一个学风恶劣的班级,来了一位轮椅女教师,突然就改头换面了?为了塑造妻子的事迹是不是有点夸大事实。
电影剧情需要一个频繁打断欧维自杀行动的人,然后用某种情感一点点感染他,让他抛弃自杀年头我是理解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伊朗女邻居的介入过于生硬了,她就像是知道欧维要自杀然后强行找个理由打断施法,这一点电影处理的相当不好。
剧情设计的不太合理。
影片里的笑点也有点尬,温情场面也不温情。
我是一个笑点很高,泪点很低的人,毫无相关的陌生人哭,我都会忍不住跟着落泪。
整部电影没有任何可以打动我的地方,别说落泪就是泪目都没有,无论是欧维的爱情线,邻居的执着,妻子的生涯,我都觉得很白开水,而且过于戏剧化,没有真实度,说白点这电影缺少温度。
不过整体完成度不错,题材也很有意思,就是很多地方处理的很粗糙,导致观感一般,中间有很多无聊地方。
这电影我觉得7.5差不多,可是进入豆瓣250,电影整体质量和榜单内其他电影比较就相形见绌了。
如果不去死就好好活着,2016最后一部电影。
3.5;身边至亲的人离去,这件事真的要影响人生,这种悲痛渗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让人永远难以摆脱,可是我无法相信被这种悲痛包裹了一辈子、决意与世界孤绝的人,最终会遭遇温暖并说服自己。
只有我觉得这是则民族寓言吗?民主化和跨国资本对共同体的巨大冲击,让Ove成为了愤青,每天抱怨“白衬衫”资本家的卑鄙、车马乱窜的无法无天、政治对头的“政变”夺权。失势的Ove是老一代铁血政客的象征,热衷民族主义,秩序和强权。但新的公民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学会靠爱去团结众人,这似乎是新的出路
何来天生的古怪和固执?不都是善良如斯却被世界的无情所侵蚀后的自我防御罢了。
老头演的真好
请带上导演和编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没感觉有多好看,比日系同类型电影差多了
情节真的很中规中矩。有些起承转合个人觉得就像装假肢一样尴尬。回忆的有些段落,因为画面美才没有快进。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爱心分数才这么高吗?另外,我觉得这个片子其实向我们透露的是另一个更悲凉的现实:很多人舍不得你死,是因为你对他们还有用。
从“还让不让人好好去死了”到“我终于还是死了但走得很安详”。男主的设定太讨喜了,表面刻薄内心善良,刻意与人保持距离,却又轻易被旁人的一点真诚打动,而这矛盾的性格,全都是缘于他对妻子的爱。但愿每一个孤独的人,都会有一个天使般的朋友来救赎你。P.S.沃尔沃到底招谁惹谁了,这么不受待见……
感人至深。治愈瞬间。BUT过脑就忘。
善良这事儿其实真的挺孤独的
咋又是鸡汤呢?枉费片名
所有的感情和转折都很敷衍和虚假,导致我特别想跟男主说赶紧去死。
一个人在生命的街区里走走停停,孤独也没有归途。他没有故事可讲,只有在接近上帝的那一刻,才回忆得起母亲的葬礼、父亲的意外和火车上那一双红凉鞋。岁月未曾宽宏,诸事惹人生厌。他只有一只懒猫,和对萨博满腔的追慕。你若愿意便可靠近细细聆听,那颗孤寂灵魂里藏着的,与生活针锋相对的果敢与热忱。
很温馨的生活小品,在疼痛面前,总有把情感深埋的人。我想电影最想表达的是那句台词“我们是选择死亡还是努力活着?”但其实电影并没有好好的对待这句话,虽然前半段努力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却为了有个圆满结尾匆匆掩饰了古怪背后的各种矛盾与辛酸,缺乏该有的力度
对抗不公的欧维,有了一只猫,有了很多人站在他身边,有了一个不怕他,爱跟他斗嘴的“女儿”,最后的时光过得有意义不说,还在临死之前重新见到了挚爱,回到了人生最美妙的一瞬间。对我而言这是一部温暖而疗愈的电影,它让人没有那么恐惧死亡,因为只要努力在这世界上活过,就会有一个孩子受你的影响,关上那扇没关好的门。
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去死。最要命的是一把年纪了还学十几岁的年轻人玩什么矫情,真是恶心死人了,死了112分钟真烦死了,请立刻去世好吗??
同类型的题材电影太多了,比如《我聘请了职业杀手》与《意外制造公司》,所以整体看下来这部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命题作文。现在与回忆两条线索穿插,没有太多的亮点与惊喜。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大概是因为欧维阴暗性格中所展露出来的些许阳光与改变。总之,死亡是注定的事情,不要刻意强求。
某人说,普通的人的一生,有爱就够了。
内心深处觉得这是宜家广告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