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剧中,Bobby引用的一句话觉得很有意思:he not busy being born, is busy dying.Yes,我们不是忙着求生,就是忙着等死。
So,忙着求生吧,别学埃及大叔一样躺在床上等死了:)
相信我,生活很复杂,它不是非黑即白。
很多东西,欢喜的、悲伤的、愤怒的、撕心裂肺的人和事,聚集到了一起,不管你愿不愿意,正是这些构成了生活。
那为什么我越长大却越不快乐了?
为什么我越长大却越愤世嫉俗?
为什么我越长大越觉得自己得了精神病?
我想答案或许是:我快变成大人了吧。
在上初中之前,我的人生就像白开水一样,清澈干净。
从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回家,幻想着路上路上遇到喷火龙什么的。
在烈日下骑上脚踏车,顶着大人不解的眼光,疯狂的穿行在街道上,只为了风吹过耳膜时的感觉。
夜幕下,坐在小卖店水泥台阶下,和小伙伴们讨论着电影,连续剧,或者动画中的人物,交换着彼此的感受。
初中之后,我开始变得和大人一样,关心起了数字:我的成绩,我在学校的排名。
周围的人也在关心着数字,哪怕女生们讨论的连续剧也是一样:你看到多少集了?
更不用说男孩们讨论的游戏:你等级是多少了?
在初中快要毕业的时候,大家又开始给高中制定了一个排名,进入第一梯队的人能够考上第一流的大学,从第一流大学毕业就能够找到最好的工作,有一个好的工作就会有一个完美的家庭等等。
就这样,随着一步步的升学之旅,我也一步一步走进了大人们用条条框框的规矩编织的世界里,因为我关注着不属于我的数字(我那悲惨的成绩,和那211,985的高校),我开始变得不快乐。
因为我的内心知道大人说的话不那么对,所以我开始变得愤世嫉俗,因为我愈发想要保持儿时的一些品性,所以我开始变得与众不同,怀疑自己是不是精神不正常。
不知从何时起,我失去了表达感情的能力,在以前,我想朋友推荐电影的时候,在说完电影名字之后,我会说很多我对电影的感想:那个演员太棒了,他演的就是我那段时间的样子。
而现在呢,我只能说:看看吧,看完你就知道了。
真可怕不是吗?
哪怕是写这样一篇影评,期间我都断断续续了很久。
在一个学生只追求GPA基点,人们盲目高薪工作,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媒体不停吹嘘成功学的社会里,我想我失去表达情感的能力这件事也就情有可原了。
毕竟,在一个只追求数字,绝对理性的社会了,提倡情商这种事,无疑像圣诞节真有圣诞老人一样可笑,因为提倡情商这种事本身,也是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而不得不有的技能之一。
从我失去表达情感的能力时, 我仿佛掉进了一个不停寻找人生意义的泥潭之中,我至于整个世界是那么的渺小,仿佛只有找到个目标,才能安心地前进。
但是,电影中主人公的经历,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告诉着我们:生活就是那样,好也罢,坏也罢,关键在于活着。
而我呢,或许我失去的并不是表达情感的能力,而是忘记了其实这个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
Seldom can you find a movie which mirrors the reality of being a student so much as this one. The boy's depressed with all the anticipation from his parents, pressure form his school and stuff like girlfriend or so. Gee, isn't it the stressful me that the movie is depicting?I really appreciate the part where the boy fantasized about his future where he's supposed to be in the best public high school in New York, applying for the summer school, to become a successful CEO or banker in order to become wealthy and to live a decent life and get a beautiful wife. But with all the geeks who have extreme high GPA and excellent extra-curriculum background around him, he's just doomed. No wonder he's stressed out. We are all anxious in a world that leaves people with so much to worry about. College study, job hunting, life and marriage, you name it. Sometimes it do occur to me that death might be the easiest escape from all this.What can I do? Well, as the movie tells ya, you gotta stick it together and make a run for the things you really want in your heart. Summer school application? Becoming a CEO or President? Screw it. You gotta be who you are, aren't you? Next, view your life from a different angle. Maybe life is tedious when you only see the downside of it. Brighten and savor moments of your life and you may find it much more colorful than you thought it could be. On your way back home, making out with the one you love, hanging out with your friend, talking, eating, breathing,this is called living. One not busy being born are busy dying. Embrace life, do something crazy with your friend, say something sweet to your parents, kiss the one you love. And everyday is like living the movie
一个和抑郁有关的电影,却一点也不抑郁。
其实很浅显而不深刻,因为我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和许许多多周遭的影子。
这个世界冷漠而疯狂,像一台巨大的机器,在我们看不到的体系的内核轰隆着,然后摧毁很多人的梦想,很多人的信仰,很多人的生活。
我们都觉得我们在这个世界里能做的太少而失去的太多,我们都发现我们能改变的太少而必须接受的不能改变太多。
无助,抑郁,不敢畅想明天,这是许多现代人的生活状况。
在GRAIG的世界里,长大后世界里必须面对的种种责任和压力似乎在一夜之间以摧枯拉朽的速度摧毁了童年的快乐。
死亡在很多时候成为了现代人逃避生存痛苦的最后一个天堂。
可惜,死和生一样需要勇气,所以最后CRAIG把自己送进了精神病院,希望得到某种迅速有效的救赎。
虽然是间精神病院,可是从头到尾我都没有觉得压抑,虽然埃及老爷爷每天都拒绝起来接受这个世界,虽然BOB6次自杀未遂,妻离子散,虽然美丽的小姑娘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那里的所有人,都试图以死亡来作为人生困境的解答,却又都因为某种原因继续的活着。
他们和世界上其他角落的人们一样,有音乐有图画有阳光有爱情。
而最后,情感也成了他们最大的救赎。
BOB终于因为想当个能陪伴女儿成长的父亲而重新振作,埃及老爷爷终于在故乡的音乐下起舞,而CRAIG终于明白身边的家人,不管他们是用什么方式爱他,他们至少都爱着他。
而GRAIG也终于和美丽小姑娘终成眷属。
曾经有朋友告诉我,他们更愿意亲近无生命的物体而不是人,因为感情不可控,感情的伤害亦不可控。
我想,对于许多现代人,我们需要用物质堆砌的安全感,身为金牛座的我,感同身受。
可是,在很多最难过最抑郁的时刻,给我们救赎的偏偏不是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是情感。
抑郁是一种现代人生活的常态,我们只是NOT FEEL WELL AT SOME MOMENTS,SO WHAT? 所以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反而变成了一个人们最真实对彼此也最真诚的地方。
在深知世界的残酷和冷漠之后,那些坦诚的抑郁着,并愿意接受自己生命中的这个阶段和这样的一个自己的人,反而让我觉得无比的温暖,想要伸手去拥抱。
其实,这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个巨大的疯人院,大部分的我们并不是SUNNY AND BUBBLING,而是DARK AND TWISTED。
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强大,其实是一种更柔软的强大。
我想,拥抱一个脆弱不完美的自己并给自己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来慢慢康复,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那些无力改变的事实面前,在那些错过或失去的情感面前,带着生活的伤痕,我们可以不要骄傲的昂首而可以大声的哭泣,只要哭泣过后记得骄傲的继续往前走就好了。
停下来抚摸那些伤口,停下来擦掉难过的眼泪,我们值得被自己这么对待。
很多时候,看到自己的伤口只是恢复的开始。
但是,关于爱,关于梦想的信仰,就算再微不足道,也可能是最后支撑我们走出困境的光亮。
WE R EITHER BUSY BEING BORN OR DYING.
昨天也是偶尔翻照片,发现自己曾对照《六祖坛经》看《传习录》,也写下自己对文中章句的实时理解,现在看来,当时若有所思,过后消失全无,这也许是常说的,看过很多复杂的道理,却过不好简单的一生。
昨晚无意浏览了电影《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中文名:《说来有点可笑》),看完电影,仿佛看到演的是自己的生活,却没有那么美好的结局。
说来有点可笑,我都忘记了上次无忧无虑地笑是什么时候。
不知什么时候,愁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也许偶尔笑过,可能是自嘲,可能是附和,很可能是皮笑肉不笑。
电影中16岁男孩Craig刚刚初中毕业,爸爸强制灌输他要考入优秀高中,然后是名牌大学,然后一切都是光鲜的未来。
这和中国父母的心息息相通,他也在努力,但看到的却是比他帅比他能力强的好伙伴带着Craig暗恋的女孩过着愉快的暑期生活。
他无力面对预期的失败,选择自杀却又缺乏勇气,自己求助于精神病院,希望能得到帮助。
回顾自己的生活,高中复读的一年也许是最开心的时光,虽然面临高考的压力,但仿佛找到了打开宝藏的钥匙,学习不是太累,身边有几个好友,无话不谈。
但直到现在,依然是这几个朋友在身边,其余的时间仿佛都在挣扎。
目前朋友们都事业有成,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真想问一句你们过得好吗?
还记得上次无忧无虑的笑过是什么时候吗?
回想大学真是没有好好用功读书,大学毕业证只是拿来作为找工作的招牌而已,面对女儿的问题“你上班主要是干什么呢”居然语塞。
工作后,也是在情商和智商中徘徊,慢慢接受看似不合理的现实。
被社会裹挟着往前走,结婚生子,然后就是家庭孩子淘不清。
孩子也开始传承大人的愁,相比较我们清苦的童年,他们承载的压力比我们要大很多很多。
无法扭转的现实,焦虑的中年,揉搓着稀疏的头发,却找不到解决方案,宛如今年肆掠的洪水,让人感到恐慌却束手无策。
也许突然感觉电影中精神病院的人们比较正常,他们实时表达无需掩饰的感情显得弥足珍贵,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假面地行走,更像是无药可救的精神病人。
没人愿意揭开自己苟且生活的真相,于是“生活在别处”的理论大行其道。
电影中一句“如果你没有忙着生活,那么你就在忙着死亡”,看起来很励志,但谁能猜测到,这部电影同名书籍的作者,却在电影公映两年后,选择了自杀。
荒谬的现实促使我们是否应该慢下来,审视一下当下的生活,等等落后的灵魂。
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才是人生最轻快的时光。
当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独自嬉皮笑脸地面对人生的难。
还记得在兄弟的阁楼上侃天侃地,在哥们的荷塘埂上促膝夜谈,那些日子不再复返,即使场景如前,因为每个人的心理不再简单。
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熙熙众人,皆难逃此宿命。
人生代代无穷已,用什么去证明你曾经来过?
也许是尘埃,本来无需证明。
也许更理解赛涅卡,何必为生命的片段哭泣,我们整个人生都催人泪下。
决定标题用片名本身就很好,不玩矫情不装文艺不哀怨,有点自嘲,但却有无限的真诚。
我不想对它打分,不想说好或者不好,但我觉得可以推荐。
不高深,不文艺,平淡无奇,没夸大人生必须多积极的态度,也没主张艺术疯子样美化该多敢于直面人性黑暗。
就是不痛不痒的跟你说点故事,像是没什么深刻内涵,如果你非要挖掘也请便的意思。
刚好这个月季时节,好像冬天来了,身边开始一批又一批的人掉进去泥淖里,一波波的崩塌。
每个人有自己的不如意,会讲的道理越来越像搅拌不起来饭,明白很多时候不能找到出口的人越多越沉默。
恋人间的磕绊,朋友间的隔阂,成长的焦虑,青春流逝想做什么又什么都做不了的折磨。
其实我们更多的人就像格雷格,或许是有很多你感到不能对别人开口的压抑,或许是真没有什么好像能说得出口的苦痛,可你又确实真真感到时段里,杂草般疯长的低落延伸至失望,有时绝望更贴切但不能表达。
"一切会过去" 我喜欢又讨厌这句。
因为经过多少年实践它确实赢了,可我又讨厌非得像立志拉拉队样的口号。
不管怎么说,这世界上不存在真多完好的标准来审视任何人事。
所以,再好再烂是你自己的经过而已,我知道没说来这样轻松,你说多刻骨铭心也好会有疤也好,可以。
你保留着。
但只要不死即使奄奄一息总会生活成什么样子的。
总之觉得,其实不存在完全的悲观和乐观人。
每个人,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用宽广的胸怀去看待。
觉得能够尊重是最重要最首先的,至于能否理解或感同身受,其实并不值得用来评判感情的深重亦或界定真诚与否,也不必因此而失落。
有压抑和不被了解其实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真实面。
祝福所有嬉笑怒骂的机会,和心中怀有幽默与慈悲的瞬间。
It‘s start on the bridge。
我喜欢《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的开头高中曾经跟前桌男生合写过一篇小说。
其实最开始本来计划是三个人合作,后来前桌的姑娘跑去恋爱了,于是我和那个悲了个催的男生就有一搭没一搭的把小说无穷无止的构造下去。
这不是我要说的主题,主题是男生写了开头,我很不满意,但又不好意思让人家重写。
于是我接的下一段时把以上的整个段落都变成了主人公笔下文章的一段实录。
场景转换到一节作文课上,他在编他写不出来的作文。
电影也用了相同的桥段衔接,瞬间把一部荒诞片演回了心平气和。
我也会时常做这样的想法,站在人群往来如梭的大桥上,一个纵身飞跃,怦的掉落到马路上,正巧一辆大卡车经过,霎时碾成肉泥。
或者在在火车经过的铁路上的桥俯瞰,然后转体一百八十度坠落,被火车的速度撞得四分五裂。
要不就是在跨江大桥上跳下,撞到迎面开来的船,被周围的水压到肺泡破裂,江水泛着我粉色的泡沫。
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
但是下一秒,我都转过头,继续走我的路。
就像电影镜头拉回,这只是一场梦境。
就像Craig,主动去接受治疗。
Craig 从政从商的理想决定了他热爱生命的本能。
商政这种拼理性思维的东西就是一条胡同长跑赛,谁跑的越腰身挺直,越目光锐利,越面带微笑,无懈可击。
就越能触摸到宙斯的脚底。
于是这个电影开始进入主题。
16岁少年的精神病院5日游。
当然可以换个标题《小正太误闯疯人院,好大叔暖心细关怀》吸引腐女,也可以《一男性と二人の女性病院の体感》诱惑宅男。
最开始恍若普通青年的2b世界游,后来就变成了普通少年的文艺世界游,再后来就是2b少年的文艺世界游。
大叔带着Craig走着参观,Craig就带着他浑身的荷尔蒙那么一扫,铛铛铛铛,女主出场,其实我很不喜欢这出场方式,因为按常理说,这俩货是异性,而且是某直男提供的电影,结局肯定是这俩货有一腿什么的。
结果就毫无悬念的映衬了。
如果我拍电影什么的,肯定也弄这么一个场景这么一个姑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像冯小刚非诚无忧里面短发婀娜上楼梯女的作用。
之后就是Craig在治疗中心的生活。
按电影常规套路什么的,应该是主人公新进一个环境从不溶,到溶,到合而为一如胶似漆的过程,如果原本环境很不好,那就是男主带他们走向好的状态,如果其中有个不合群的人,男主也得负责领他出来糟糕的状态。
观赏期间,电影过程渐渐的趋向,结果又毫无压力的映射了。
然后我才恍然大悟,这货是个喜剧减压片啊。
搜来度娘给的剧情介绍一看。
顿时心情正统了,不再期盼丧尸,反社会,自杀,他杀,j奸各种黑色暴力18+情景。
当你总是期待下一秒出现索多玛120天的场景时,你会忽略完全扭曲片子的各种铺设的基调。
就想我总在想埃及室友是为了让Craig亲眼看着他绑住自己之后实行活体切割制作木乃伊什么的。
于是我在轻松的心情范围里进行跑马一样的思维驰骋。
我想到了美国医疗设施不健全啊,怎么没让Craig先交了住院费和押金才能进去治疗啊,想到了北大的柳同学是不是好可怜木有生在资本主义国家,想到了我画画什么的只会画美人啊。
想到了还可以弹乐器啊,中国要是有这待遇我是不是可以进去呆一阵子,想到了待一阵子看起来要好多钱啊,按着小资套路,呆一个礼拜不得一个苹果本子啊。
想到了我一天没学习了看完了得写篇日志啊,想到了我按文艺学的原理来说不能这样边看边写,这样我思维的杂质沉淀不清啊,得等我看完了再整理啊,想到了那我还是拟个标题拟个主题吧,然后想到了第一段,直到想到了我现在写到的这个字。
其实导演未尝没有想改变主题的暗示,中间画画,音乐,在Craig跟医生谈心的时候,我曾一度认为主题是讨论正常人伪装不正常人,不正常人伪装正常人的主题。
包括谈心选取的字眼,我觉得都是刻意按规则的正统的方式表述,只为了让医生认为他是正常人好让他离开这里的手段。
人家说如果有天你被误抓紧精神病院,最好的方法不是跟医生辩解自己是正常人,知道什么什么,懂得什么什么,而是安安静静,像一个正常的大多数人一样生活。
寝室室友总是说我不正常。
嫌我睡的晚。
起的晚,吃饭不规律。
嘲笑我不是正常人。
我反问什么是正常。
她说,大多数人的就是正常,你自己这么另类肯定不是。
大多数就是真理么?
1000个人做什么,你也一定要做什么?
好吧,人是群居生物。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像非洲象群一样迁徙,像大马哈鱼一样逆流生产,当然也有一天会像鲸鱼一样集体搁浅自杀。
说不定还是切腹那种武士道精神。
但也是群居动物,不正常人都要回到正常生活。
就像大家都要考虑出院之后的琐事。
大叔要找房子,Craig要想着申请暑假学校的报表。
扯得远了。
不过我坚信导演有自己的拍摄理想,例如他最后也没告诉大叔到底肿么了。
这大概是为了对自己再一次适应大众眼光下拍摄的小小退让吧。
即便不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呢。
整部电影完美的展现了精神治疗中心对病人的适当引导,以及病友间相互友好的关系,以及找到真爱的几率,于是影片结束时,我耳边自动响起一句话。
不孕不育不用愁,佳木斯博康医院能解忧。
最后表示喜欢大叔和Noelle的衣服i hate boys。
首先,这是07年毕业剧的模板。
前两天重温了朱山的it's not a funny story,看到末尾字幕打出来的based on it's kind of funny story,才把这个电影找出来看。
在过去的半年里,生活一直重复着申研,找工作的焦虑。
indeed, I'm depressed. 也大概有半年的时间对电影提不起兴趣。
要我说,电影是阶级产物,需要心情,时间,以及清醒的大脑才能欣赏。
时间来到一月下旬,工作,期末考这些事情终于尘埃落定,再回过头这两个小品剧,感受都不一样了。
朱山在他的电影里说,大四的感觉,面对未可知的未来的感觉是可怕的。
第一次看只觉得这段独白处理得很好,对台词本很并没有多少感悟。
但自己面对过未来这件事情之后,终于开始理解剧情了。
说来有点可笑,我也曾经以为这世界上,至少这个学校里独我一人暗自神伤,郁郁寡欢。
所以这个电影其实很好地复述了一个人经历压力的过程。
同时也很温馨地提出了解决之道,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很丰富多彩。
你抑郁不开心的时候请来支冰淇淋吧,来块披萨吧,享受压力吧。
配乐不错哦。
说来有点可笑,我竟然想过要自杀,可是我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烦恼大到想要自杀,我只是,我只是……feeling depressed。
应该很多很多人都这么想过吧。
是部好电影,非常喜欢。
在精神病院呆了五天之后,不仅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帮助了别人,发现生活的意义,还邂逅了心爱的女孩子。
主人公在病房的室友就像是夸张了的很多我们吧,不想走出房门,没有牢笼却自己困住自己。
要发现生活的美好呀!
一定一定会有你喜欢的东西存在的!
生活很美的,大胆的往前走吧~breath and live!
选用片中一句话:失控边缘,所有的压力和焦虑在膨胀→这其实也是我目前的症状。
曾经认识的一个人说:“我很怕我突然疯掉,然后裸奔”有时候我觉得我是杞人忧天了,但是当我站在街边看着人来人往,站在超市看着物品标价表,坐在饭馆看着结账单,坐在家里看着每天的新闻头条以及每天电视里的时事新闻,AND在工作时遇到的看见的勾心斗角....我就不由自主的开始焦虑。
所以有时我挺羡慕那些失控的人,因为考虑太多所以总是在忍耐。
这种忍耐最后爆炸的时候我恐惧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就像从来不打针吃药的人突然感冒后很可能比那些偶尔会吃药打针的人感冒起来还恐怖。
精神病人不用考虑太多因素,只关注一件事。
并且执着的去做。
比如片中的“所罗门”,其实CIA FBI 应该偶尔去这样的地方挑选一些后期天赋异禀的人来加入他们的队伍。
→_→||| 电影把这一切都美化了 ,现实里哪有这样放松式的情景......克雷格和医生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医生-Y 克雷格-KY:“你难过吗看到鲍比变成这个样子?
"K:"我很害怕,倒不是怕他会伤害我或什么的,只是因为有人失控成这个样子,让我记起有时候我的感觉。
好像我正处在失控边缘,所有的压力和焦虑在膨胀,但我从没像那样释放过一次,要知道我把一切都锁在心里。
"Y:"你总是有这感觉吗?
"K:"我小时候不会"Y:"说说你觉得开心的时候 无忧无虑"K:"那是我八年级的一天 其实也不是很久之前 但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有很多与现在生活不同的东西,我们一个早晨都在科尼岛,之后我们骑车经过湾脊、日落公园、公园坡、布鲁克林市中心、布鲁克林高地 一直骑到布鲁克林桥。
之后一切都变了,女孩们、分数、父母、两场战争、迫切的环境灾害、经济崩溃….这一切好像在同一天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了。
"Y(这时忍不住笑了大概她以为小孩子考虑真多):"克雷格,有句俗话说的好--主啊请赐我力量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勇气来接受不能改变的,以及给我智慧 分清二者的差别”K(疑惑):"那么…?"Y(放弃):"来谈谈你的父母"K:"你觉得我能改变我的父母?
”Y:"不,但我是心理咨询师,所以我必须让你谈谈他们。
".....、(其实我觉得是他是有一颗居委会大妈的心,这个社会需要有这样的人,当大家都在疲劳奔波的时候,需要有人关注着一些动态 O(∩_∩)O)片尾少年出院那段旁白解剖了一些“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大的现状,不如就从小的现状改变开始”的决定.....?!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是怎么回事?
”一小屁孩就在医院里待了几天然后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但我不是 我知道我不是 我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我还得面对我的作业 学校 朋友们 还有我爸 但是几天与上周日的区别 就是这是很久以来第一次 我可以期望我想要做的事骑单车、吃喝 聊天 沿着地铁汽车 看书 看地图 做地图 画画 了结盖茨夏令营的申请表 告诉老爸 让他别担心 拥抱老妈 亲我妹妹 亲我爸 跟诺尔亲热 多跟她亲热亲热 带她去野餐 跟她看电影 跟艾伦看电影 呃 跟尼娅看电影 开个派对 告诉大家我的故事 在北三区当社工 帮助像鲍比 穆克塔达 还有我这样的人 多画画 画个人 画不穿衣服的人 画不穿衣服的诺尔 跑 旅行 游泳 跳 我知道这很逊 但管他呢 爱跳就跳好了" 最后让我们如克雷格所说:呼吸 生活…感谢翻译本片的那些人们,翻的不错,至少我看明白了。
PS:我很喜欢那个“斯密提”医生,真有意思真有意思。
O(∩_∩)O哈!
最后看到穆克塔达走出来跳舞那段 ,我又忍不住哭了(我觉得我现状没有失控是因为我有时借助电影发泄了)。
每个外乡人心里都有一个曾经的故乡。
当影片赤果果的和说教和意义挂上钩的时候,片子基本就没什么可看的了~艾玛罗伯茨形象不错
真的像Zach Galifianakis讲的一样,片子开始看Keir Gilchrist那张苦逼脸真是煎熬,好在中间某些段落和结尾各种阳光活力迸发,喜欢片尾……Emma Roberts挺漂亮,期待她和FH合作的新片。Zach Galifianakis角色好纠结,不再没心没肺。
很久以前看的 都不記得劇情了 證明有多無聊 主要是喜歡emma呀
精神病人欢乐多
烂
太套路了吧 😅真有抑郁苗头的看了也不会好 节奏也特别差 前面拖拖拉拉 后面直接播放ppt了。感情线更是坨大的。多给一星gei胖胖的演技! 人物塑造太扁平 一堆人物 没一个立体的,,,
故事以荒诞开始,看似名副其实,可一路下来非但不怎么可笑,反而颇为严肃深沉,不知不觉中似有悲凉落寞之感油然而生。
凑合。
以喜剧来评判的话,没啥笑点。
小文艺,独立影片,平淡有小哲理。谁不曾年轻,谁不曾迷茫?以离奇的方式解决问题,人生就是这么意想不到。艾玛罗伯茨要转型了?
编剧肯定没自杀过所以才YY了这个剧说来有点可笑
蛮贴近生活的美好的青春片,虽然缺了讥讽与挖苦,但主人公依旧阳光的活着
Emma 戏份太少了!!!!!!!!!!!!!!!!!!!!!!!!!!!!!!!!!!!!!!!!!!!!!!!!!!!!!!!!!!!!!!!!!!!!!!!!!!
沉闷,无聊,负分。
画面漂亮
剧本不错的,有新意,导演也会讲故事,男一不是那个孩子,是大胡子,主体生化也到位,而且尾画面创意可嘉!
没觉得Emma Roberts是美女......当着喜欢的人的面给别人告白 这也忒点儿背了吧......好怂啊
都没看完
求住院
很喜欢. 特别是现在这个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