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认真地重看了一遍,发现我这篇分析有很多漏洞,搞错了葡萄牙籍警官遭到枪击和男主买枪的顺序,错误地认为这是一起栽赃嫁祸。
如果给看过这篇东西的友邻带来了误导,万分抱歉!
—————重新修改分割线——————————————————— 从前把这片当爱情片,看得云里雾里。
如今以看悬疑犯罪片的心态重温,突然发现这部片子其实逻辑严谨,很有悬念。
尝试一下梳理犯罪线的剧情。
故事很简单: 阿成和吃货上司以及警局中的一些同僚利用职权之便,与黑道勾结做走私的勾当。
然而适逢99年澳门回归之际严查,他们的一批货就被海关扣了。
上面调查下来,发现涉案的不仅有自己人,还有葡萄牙籍警官,事情闹这么大不好看,于是各方权衡之下决定,让男主阿成一人当替罪羊,保全高级警员和洋人的面子。
黑道小弟咖喱文将做污点证人在法庭上指认阿成。
而阿成对这样的安排并不心甘情愿。
这就是整个犯罪线的背景。
这部片子有两个线索:时间线:阿成和阿欣的伤 (绷带——创可贴——痊愈) 由于澳门没有分明的四季,所以在电影中难以看出时间的推移,其实男女主角共同生活了几个月之久。
案情线:竖题的字幕。
绿色字幕与后面紧接的剧情没有时间上的顺序关系,但是有剧情上的联系。
阿成和上司的这起走私案东窗事发的时间早于所有竖题字幕叙述的案件。
阿成此时已被革职,所以每天无所事事,但上司仍然在职,所以阿成找狗需要上司帮忙。
根据房东丢狗以及女主旷课的时间,可以推断阿成收留女主阿欣的时间应该是6月10日左右。
6月10日左右,阿欣跟踪阿成时,阿成和上司在火锅店见面,商量对策。
上司看似顾左右而言他,其实说的都是他们干的这起走私案。
上司:“葡国人怎么能靠?
(葡籍警官靠不住,出卖了我们)……退休了回葡国拿长俸吧(出了事葡国人甩下烂摊子回国了,不用负责还能离休接着拿俸禄)……到最后逼虎跳墙,杀了那卧底(你没别的办法,只能杀了污点证人)”,这里“卧底”指的就是做污点证人的咖喱文。
吃货警官这句话无异于暗示阿成,可以谋杀证人使自己脱罪。
阿成又去找一起搞走私的黑道大佬求助,但是大佬女儿表示父亲不愿见阿成,试图帮父亲撇清关系:“首先你别觉得我爸联同外面的人骗你,咖喱文做污点证人这件事,连我爸都觉得不对劲(让你去顶罪不是我爸的主意)那又怎样,难道杀了他?
(谋杀证人的主意又被提了一次)”
这时阿成已经下定决心,要谋杀咖喱文。
现在需要的就是弄来武器。
而武器就是片中所谓的“海盗葡国菜”。
“海盗”指达伽马这些航海家的后裔——葡萄牙人;“菜”则是因为黑市习惯将枪装在饭盒里出售,故称为“海盗葡国菜”。
阿成与上司在面馆见面。
阿成:我想吃葡国菜(我想买枪) 上司:“葡国菜有什么好吃,你走吧(买枪做什么?
使不得)……找到叫你(不过还是会帮你找找,等着吧)”
阿成去黑市找一个葡萄牙人买了一把手枪。
根据阿成头上的绷带可以推测,买枪的时间应该在6月,至多不晚于7月中。
黑市枪是哪来的呢?
导演前面就交代了。
警方查获一批走私军火……警员因偷枪等罪名被革职。
这枪显然就是走私进来,甚至是通过司警内部流出来的赃物。
9月20日,很可能是吃货上司所说的那个坐等回国养老的葡萄牙警官遭遇枪击。
这段字幕后面紧跟着阿成买枪的画面。
导演似乎想卖一个关子,让观众猜测阿成与这起枪击案是否有关。
理论上讲,阿成有嫌疑。
但我倾向于不是阿成干的。
阿成需要干掉的是咖喱文。
(成天抱怨葡国人靠不住的吃货上司倒是很有动机)
阿成与上司在车上见面。
上司:有人看见你买葡国菜了(有人知道你买枪了)别乱来(别杀咖喱文,太危险了)btw此时阿成额头的伤已痊愈,阿欣手上还贴着创可贴。
这时候可能是7月底8月初。
阿成在路上被几个人堵,一个男人一边扇他巴掌一边说:“你耍咖喱文就是耍我们。
快回归了,算了吧。
”这几人是一起涉案的同事,想让男主不要对证人下手,乖乖顶罪,从而让上面尽快结束调查,保全自己。
另外这里可以看出,阿成想杀证人的企图已经人尽皆知。
阿成把手枪扔进了河里,放弃了谋杀证人的计划。
阿成也没有逃亡泰国,而是选择了上法庭接受审判。
按他对女主所说,只会判四年,表现好两年就出狱。
然而我对这套说辞表示怀疑…… 从他出发前对着镜子剃须的神情,以及他坐在摩托车后流下的眼泪,我总觉得他知道自己的命运远非那么明朗。
会不会他说自己做的是走私香烟只是安慰阿欣,实际上却是走私军火、涉黑、勒索,每条都是重罪?
--阴谋论分割线---我之前推断上司陷害阿成,卖给他袭击葡萄牙警官的凶枪,重看之后发现这是错误的。
因为阿成买枪时头上还有绷带,显然早于袭击案发生的9月20日。
但是我直觉上还是认为上司身上有疑点。
他在饭桌上反反复复表示过对葡萄牙人的不满,不满葡国人靠不住害惨自己,却还能拍拍屁股走人回国坐享俸禄。
因此他有动机谋杀此人。
在火锅店貌似不经意地暗示阿成可以杀了卧底,暗示完之后又立刻说“当我没说过”; 阿成来面馆对他说自己要买枪。
他先假意拒绝,让阿成走,但是又马上答应帮阿成找枪; 这种含混的态度实在有点passive aggressive的感觉啊,说着“不要”暗示的却是“要”。
阿成杀掉咖喱文,是不符合上司的利益的。
污点证人死了,案子并不会就此变成悬案,而是会继续调查下去,总要查到他头上。
只有阿成乖乖认罪才能保住上司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上司暗示阿成枪杀证人明明不合逻辑。
除非上司自己也想谋杀葡国人,然后嫁祸阿成。
当时回归将近,很多案子可能都处理得比较匆忙,买通一个葡国人出来指证,或者买通检察官在证物上动点手脚,既走私又涉黑还被看到买枪的阿成,再多一个谋杀指控又何妨?
阿成的上司每次出场都像一头饕餮狂吞食物,或许挡路的葡国人,和替罪的阿成都会像羔羊般被他的贪欲所吞噬。
我想要懒散的活法我忽视不了眼下的暗潮我买不起进口的零食我排斥大开大合的故事.以上这些有关联么?我只能很诚恳地告诉你我在吐槽它们没任何关联.我对面是一个比我糟糕得多的老男人,他也在吐,不过我没有任何慰藉.因为我对着的是一面墙他对着的是一个姑娘.这世上最悲哀的不是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而是本来只够买四袋苹果却不小心掉进魔瓶,好不容易释放出来又被当作神继而听人许愿说要苹果四代.姑娘很美长身细腿,觉着她不好的人我咒你们统统阳痿.只是说话太吓人,你没和我睡过但你睡过我妈.她没有哭没有闹没有画外音也没有音乐奏起,简直成了一个最普通的桥段里最简短的一句话,随意得像开饭时间一边找筷子一边自言自语说我饿了;他也没有愤怒没有错愕没有动作没有言语,仿佛一盘刚出锅的菜,静静地明了自己就要被端上去.好个一唱一和.所有的羁绊是否都如流水线样被印上纠结与完满,倘若如此,他们似乎只能当令人头痛的次品,但凡那些本该相濡以沫的场景硬是被粉刷上一层贱格.我十六岁跟他,今年二十六,为了赶走其他的女人她居然也晓得去扮起沧桑断起电.没有人会带着自己的未成年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大半夜爆瓶即使他并未当过父亲.你醉了你先躺着我好色我睡沙发,他再次写满面无表情的起身.我笑,亦从这份笑里察觉出不正常来.谁没有点过去呢?惨绿的少年孱弱的初恋,医院的长椅早已修炼成精目睹着上演悲欢的每一天.国配里还有旁白港版里只有空白,好在这并不比读起卡佛来还要难以理解.少年开始混账初恋依旧贤良,少年变老初恋却病死在变老的路上.遗留的女儿与喂养的狗,如今狗丢了他负责带女儿去找,找不到接着找找到了请滚蛋.是的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始料未及之处在于那从中抽出的温柔,砍也不是.她懂得对心仪她的男生三令五呵,自然懂得如何与他保持停留.他惹上麻烦想带她一走了之,却好像哪里都不对劲似的.究竟哪里不对劲呢?其实他最清楚不过了.他的城市亟待回归,他却奔上一条逃避的圆形轨道怎么也回归不了.她的出现是一次改道或仅仅是一出调味他不敢确定,于是他还需要一次错愕.伊莎贝拉是初恋是狗是人宠同名的小把戏但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是对过去的回忆和现今的延续.在明了这个世界一切无聊的游戏规则后,只有你才能不让我启动自杀程序.对他是如此,对我们亦然.他愿意背负愿意承担愿意陪伴她保护她,尽管从现在起他们已无任何关系.这种放开双手就能获得世界的情结不再那么扯淡,同时,一种新的关系在自行地蓄谋着,它更为亲密却不再禁忌,它好过生活好过毒品好过喜剧片里的一句我养你.接下来要做的,只需等待就好了.只需等待就好了.等待闲庭信步的开春等待不再潦草的日子等待那该拥有的结果,姑娘穿着校服坐在课堂望着窗外出着神,素净的脸上流淌着比当初准备逃亡时还要大得多的渴望.好故事终将开始,电影戛然而止.
《伊莎贝拉》:零碎的意象或其它 (文/火神纪)1.不够Cult味道的Cult电影。
我以为,终于,华语电影里有了一个很漂亮的擦边球了。
以彭浩翔之名;一个所谓华语电影Cult代表导演的来势汹汹让我以为,终于华语电影也扯起了Cult片大旗。
末了。
一切扯淡。
至少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曾经让我这样以为:乱伦,恋父情结,荒诞的性。
我的惊喜一直保持到了张碧欣的父亲出场被彻底地冻结了;原来这依旧还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纵然这部电影从张碧欣的角度上说依旧保持着某种Cult电影诱人的味道,可是这部电影背后始终还是华人电影那种中庸规矩化的无奈。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让我在百无聊赖的漫长夏日里找到了一点带着悲切的清凉气息。
当然不是悲凉。
彭浩翔不愧是彭浩翔。
我记得我在看完他的《AV》之后对其大肆鼓吹,这部电影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唯一一点点失望的就是这部电影不够彻底的Cult。
从故事本身再到电影本身,带着一种Cult的遐思却始终没有勇气进行到底。
我曾经想过,如果除了马振成之外不再给张碧欣安排一个父亲的话;那将会是什么样的场面。
华语电影似乎还没有开明到可以完全接受Cult电影的程度,在我看来这将是一部接近完美的Cult电影,但是大部分人都会一起口诛舌弑地咒骂以及批判。
于是马上会有两个阵营分化:喜欢Cult的人们高呼彭浩翔万岁以及不喜欢Cult的人们开始探讨起华语电影的终极出路。
当然,也许还在拍《买凶拍人》时代的彭浩翔只不过是把Cult当成是走上导演之路一条捷径罢了;现在的彭浩翔已经不再需要Cult的标新立异和出位了,因为他已经可以堂皇地走上康庄电影的大道上了。
当然这只能停留在我的臆念之中了,毕竟电影已经上映两个月了。
没有半点争议。
2.故事构造和段落镜头的完美运用。
像传统的那种顺叙的手法已经被用得太滥的时候;我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代里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赞叹不已的倒叙也开始成了传统的时候。
现在似乎进入了那种把支离破碎的叙事手法也发展成传统的时代了。
也许,是不是让观众们看得吃力一些的同时可以让观众们对电影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呢。
当故事情节过于支离破碎的时候,当一个导演的段落镜头用得太出神入化的时候,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地说,这电影很小资。
在电影上成就自我的时候,往往抛离了大部分的观众。
毕竟我们只是一些很普通的民众而不是专业的电影人,所以导演的意图只能停留在导演和部分专业的电影人那里,而无法传达到观众的理解里,这样的电影只能算是失败的电影了。
纵然,这样的电影往往会获得一些奖项,而获奖的电影获得的荣誉越多似乎电影的票房越是惨不忍睹。
或者只能等到获得荣誉之后让人们冲着荣誉去电影院里生涩地啃着电影然后似是而非地谈论,这只能是电影的悲哀。
当然,王家卫的墨镜是一个难得的意外。
还好,这部电影看起来并不会很吃力。
段落镜头虽说把故事情节分离得有些破碎,可是总算有迹可循。
当被王家卫折磨得疲惫不堪的时候,看看这部电影,我发现我已经很有能力去理解这部电影了。
我始终感觉王家卫像是一个故弄幻虚的成功的商业电影人,而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完美。
如果选择完美的话,我宁可选择彭浩翔的这部《伊莎贝拉》而没办法选择王家卫的《2046》。
当然没有办法怪我,也许只是因为我看王家卫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一知半解的普通观众。
但是一部让普通观众看不懂的电影其实是不是真的应该被谴责呢。
喜欢王家卫电影的那些人们有时候很疯狂,我必须声明的是,我没有半点贬低王家卫墨镜意思,我只是想说出自我的想法。
也许你们又会说我的想法没有半点能引起别人共鸣的地方,说我的想法如此偏激;其实,我只是在表达一种非常自我的观点。
说回这部《伊莎贝拉》。
这部电影的段落镜头可以分成两种。
带有着奢靡写实味道的现在时镜头和带有着泛黄味道回忆的过去时镜头。
这种色调上的区分让我们可以在电影的任何时段中很清楚地区分出电影讲叙的是现在或者是回忆,这一点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上,像我这样理解能力的观众是颇有帮忙的。
去TMD所为故作深沉吧,让一切变得更浅显易懂些。
电影讲叙的是两个故事,一个是现在,一个是过去。
而当这两个故事被打碎而后用色调区分开来再用段落重新组合,产生的效果会是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比如请张丽华的故事,其实用了数个分离开的段落镜头来描绘。
开始是在医院,张碧欣对马振成说自己是他的女儿的时候,马振成的回忆。
两个很简单的短镜,打架,还有公车上的特写。
然后接着是送马振成送张丽华去医院堕胎的一个段落镜头。
这个故事似乎在这里就被打断了。
之后还有就是张丽华在手术屋外面等候时的落荒而逃。
在这里刻意地制造出一种误会,就是张碧欣真的就是马振成的女儿。
一切等到了张碧欣真正的父亲出现时张丽华的故事才得以完整地表达完毕,落荒而逃之后在马振成等待的地方找不到马振成,于是又折回去,做了堕胎手术。
这样的表达方式把段落镜头的张力用得到了极致。
并不阻碍主线故事的发展,而且把支线的故事也尽可能完整而尽可能唯美地表叙出来。
3.作为“伊莎贝拉”的这个意象。
首先这是作为张碧欣的宠物意象出现。
这只是一条狗的名字而已;在看完电影之前,我总以为,也许这只是一个港版的卡拉,也许只是一个寻找的过程罢了,或者是一个借着寻找过程而展开的故事而已。
当张碧欣说,她不知道母亲以前也叫伊莎贝拉,母亲在知道自己得了症之后送这条狗给她的时候并给狗起了这个名字,这个意象开始有点意思了。
张碧欣说,她答应自己,伊莎贝拉是不可以再被人Dán底。
这里说的伊莎贝拉,应该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的“Dán底”应该是对应的中文字幕里的那个“扔掉”的意思,这是作为狗的伊莎贝拉的意象运用,对于张碧欣来说,这个名字意味着母亲留给她在人世间唯一的回忆了;而另一层意思的指在粤语中“Dán底”的另一种意思“遗弃”和“抛弃”,这是作为张碧欣母亲伊莎贝拉的意象运用,带有一种对张振华强烈的谴责和对母亲无限的悲思。
很明显,后拉镜头里的马振华低头的愧疚模样听得懂这一层意思,那个后拉特写镜头很隐晦地表达了这种东西。
而这部电影如此隐晦的表达比比皆是。
无疑类似的表达方式是我所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永远似是而非,没有明确地说明,一切只是在于观众自己的看法;至少比那种过于强烈地想完整表达而显得有些做作的表达手法更让我容易接受。
电影跟诗歌一样需要一种隐忍。
我想。
甚至比诗歌更需要,尤其是作为《伊莎贝拉》的这种带有点伦理色彩的华语电影,否则电影的审查制度不可能会轻易放过。
又扯远了,声明,上面的这一点似乎跟审查制度没什么关系。
这里说的只是隐晦地表达这种表现手法。
而作为被寻找的伊莎贝拉。
首先这意味着一种希望,一种祈盼和向往的希望。
其次这意味着一种对亡母思念的寄托,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
所以张碧欣才会如此固执地想找回她的伊莎贝拉。
因为仅仅只是伊莎贝拉这个名字,对于张碧欣来说本身就意味着的两种东西,上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阐述了。
还有就是作为“噹噹”而出现的伊莎贝拉。
背影的远去和定点镜头的运用非常细致,尤其是当背影已经迷糊,而镜头前的树上突然投下来的阳光让人感觉很温暖。
这时候的伊莎贝拉意味着的是张碧欣的默默的祝福以及对马振成的依恋。
始终作为陌路人的张碧欣没有认领回属于自己的伊莎贝拉,而让伊莎贝拉作为“噹噹”留在陌生人的身边,这意味着的是不想离开马振成生活和对伊莎贝拉现有生活的祝福。
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张碧欣对现有生活的满足呢。
伊莎贝拉成了一个旧时代和回忆的意象了。
我想。
而对“噹噹”的承认以及选择对伊莎贝拉的放弃,这就成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过去的遗弃。
伊莎贝拉成了一个勇敢的意象了。
伊莎贝拉被张丽华作为名字遗弃的时候。
意味着的又是对已经逝去的爱情彻底死寂的希望。
可是当她给自己的女儿买来一条狗的时候用这个恋爱时候的名字,伊莎贝拉承担起的是负心的马振成和年少无知的岁月。
而当张碧欣的父亲说起伊莎贝拉的时候,那似乎是一种酸酸的羡慕。
她说,她一直把张碧欣当成了和马振成打掉的那个胎。
还有马振成在给张丽华烧纸钱的时候喊着的伊莎贝拉,那是一种对这个女人的愧疚和自己的自责。
毕竟,伊人已逝,那些岁月里的记忆已经消匿无迹了,所有的谁是谁非,随着香消玉殒的女子一起被定格在伊莎贝拉的这个意象里。
大有一种世事全非的黯然。
4.青涩的恋父情结。
张碧欣小时候的回忆很多关于马振成的画面分裂地散布在这部电影的各个角落里。
从小时候在母亲脸上看到的那些表情认定了马振成就是自己的父亲开始,从小到大跟母亲一起生活以及对父亲的遐思,这里面带有一种浓烈的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所有的女子对自己的父亲都怀有一种类似于恋人的眷恋,这就是恋父情节,而更严重的会因为恋父而因此仇母。
当然,张丽华和马振成从来没有在一起过,所以,仇母也就无从仇起了。
这一点上说,这部电影有了很深厚的心理理伦基础。
我曾经观影的过程中数次祈盼,这两个人其实并不是父女,只是张碧欣的谎言或者仅仅只是误会。
因为很多描写看起来并不像父女两个人的描绘而更像一种对情侣的描绘。
很多时候。
马振成扶着张碧欣学开摩托车的时候;两个人一起散步的脚部特写,张碧欣一边走一边把脚上的拖鞋踢走,然后走上前去再穿上;买两块西瓜,一人一块,嬉笑……类似的镜头俯拾皆是。
可是我没有办法把这些镜头列入父女情深的描绘,我想起的是老夫少妻或者父女恋。
当我的祈盼被张碧欣真正的父亲出场的时候终于被实现了的时候,我开始不明白,自己是感觉欣慰了呢还是失望。
欣慰的是这部电影终于还是把这两个不应该是父女的情人合理化了;而失望的是华语电影也许就要出现的最完美的Cult电影就这样被掐灭了。
敏感话题,或者说大部分人没办法接受的父女恋被掐死在襁褓里了。
终于我发现,其实我也是一个恶俗的人。
我始终还是祈盼他们并不是父女而不是期盼他们真的是父女。
也或许,我心理其实明白,如果他们真的是父女的话,彭浩翔最终是没有办法完成他的人生道德观的。
说到底,彭浩翔依旧只是一个传统的华人而已,也许他自己本身也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东西以至于在他的电影里只能寻求一个很无奈的突破。
真正的Cult暂时似乎不大可能出现了。
5.假想的乱伦味道。
但是这部电影终于还是我看到的最接近Cult的华语电影了。
整部电影都泛着一种浓烈的乱伦的味道。
不管是前面故意做出来的那种误导性的操作还是后面那种无奈的自圆其说,我依旧固执地认为,这部电影依旧是在讲叙一个有关恋父的乱伦故事。
至少站在张碧欣的角度上来说绝对是如此。
毕竟,她始终停留在一种相信马振成是自己父亲的认知上,而她对马振成的情感已经远远地超过一个女儿对父亲的眷恋和依恋。
在她和马振成想一起跑路到泰国的时候,我居然想起来了那部《洛丽塔》的电影和书里的情节。
一个年长的似是而非的父亲和自己的所谓的女儿在路上不停地奔波和不停地做来。
只是外国的电影和文本似乎也没有彻底乱伦的勇气,所以洛丽塔始终只是和自己的养父或者名义上的父亲***,而不是自己真正的父亲。
乱伦似乎只是停留在一种假想之上。
而没有成为现实。
被鼓吹了很多年的学校和学生之间的青涩爱情在这部电影里似乎被描绘成那种非常不成熟而且无味的恋爱。
至少在张碧欣身上是如此。
同年的异性学生的好感似乎没有半点诱惑和吸引。
张碧欣和马振成的讨论称呼的时候,那一段就有这种糜烂的味道。
不叫爸爸,因为怪怪的;不叫马Sir,因为不是其下属;不叫阿成,因为感觉像他的女朋友;最后的决定是叫他全名。
在我看来依旧还是很像他的女朋友。
带点玩笑的味道,也带着无理取闹的味道。
不过怎么看也不像父女。
6.零碎地回归到电影本身。
我迷恋彭浩翔的某种特有的手法,比如一些特定的描写。
印象最深的是马振成家里的那个沙发,全片有很多特写镜头都在那个沙发后面或者上空完成。
那是我最喜欢的几段描绘。
定点镜头,或者吊高镜头,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地重复。
那更像是一种导演自己本身也迷恋的表叙方式,就写我们写字的人一样总有一些特别迷恋的东西。
而我迷恋,因为那是一个完全个人的东西。
没有其它原因。
当然这样的迷恋我也是我个人的喜好,不关客观因素。
而杜汶泽终于也练成了主角,其实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主角,也许是因为长相不够帅,所以一直只能担任配角。
这部电影里对他的挺着的大肚皮印象深刻。
影视界对于长相不够帅的人们总是很不公平的。
末了,我想说,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让我看到了华语电影的Cult希望,纵使还不够彻底。
不过彭浩翔已经带给我足够大的希望和喜悦了。
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也算是近期来少数的值得一看的电影之一了。
有人说这部电影只是一个中年男人的性幻想故事。
但是我更宁愿相信,这是一部接近Cult的电影。
纵然不够彻底和淋漓尽致。
2006-07-16 丙戌年六月廿一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伊莎贝拉》 ■编导:彭浩翔 ■演员:梁洛施、杜汶泽 ■类型:剧情 ■语言:粤语 ■色彩:彩色 ■片长:91min ■地区:香港 ■首映:2006年2月16日(德国)扩展阅读:【彭浩翔电影专题】 《青春梦工场》(AV):年少轻狂;给我一个理由改变这世界 《伊莎贝拉》(Isabella):Cult。
构造。
段落镜头。
意象。
恋父。
乱伦。
零碎。
《出埃及记》(Exodus):以神之名的审判与救赎
不是我帶了偏見的去看彭浩翔,實情我也算是半個彭導的粉絲,比如是《AV》我就進場看了三次,可是彭導今回的依沙貝拉確實令我看得不很舒服。
撇開顯然易見造作的文藝包裝不談,也不論其如何向王大導的鏡頭東施效顰;他對梁洛施身體的窺視也實在到了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步。
尢其是電影架在外國影展得獎電影的高格調光環下,這份俗氣就來得太過顯眼。
進一步說,雖然電影甚至用了梁洛施的洋名作名字,可她在電影裡面卻始終是一件被操控的被動物體。
她從一開始便對馬振成死纏爛打,沒來由地對這位麻甩司警懷著莫大好感,而且其後更沒半點考慮便安然附屬到這個男人身上。
縱然我們在梁洛施身上或會看到諸如爆樽和關電掣這種狀甚主動的人性化行徑,甚至她如何在家以一后當關力拒眾女來犯也盡顯其剛強執拗本色,可到了最後她都不過是一個開口閉口為了自己男人的歡喜就得怎樣怎樣的小鳥依人。
所謂她的男人為她而改變了,根本就是空口白話。
說穿了,任彭導怎樣塗脂抹粉,整部電影仍離不開一個大男人視角,而且嬌揉得很虛偽,反不如《AV》來得光明正大。
不知怎地,筆者總覺得曾國祥於戲內的角色就是彭浩翔的個人投射。
他總是得壓抑地站在遠處凝視著心儀的女孩,以至往後他的作品都擺脫不了這種窺視的角度。
此外,這部電影為了攪一些誤會懸疑的設置,運用了很多flashback交待故事;加之本來就要少對白的前提下,突顯了好些疏淺的對白,致使整部電影白得太狹隘,虛有文藝包裝卻無深邃情感,所謂嬌揉造作的印象正是源出於此。
還有,雖然彭導把故事放在回歸前夕的澳門,似有強烈的政治關懷,可從故事的主線上,也即杜汶澤與梁洛施的一段關係裡,根本無從體現有關回歸的情懷。
所謂「尋父」實際就是一道掩眼法,我們在電影裡又哪曾真正看到過幾多有關「尋找」的畫面呢?
基本上,那段父女情也無需要置放到這種回歸的大環境下。
所以杜汶澤面對回歸困難那條故事線,就正如影片裡時常出現的舊聞字幕一樣突兀、虛偽。
順帶一提,馬振成那句「一定要有金撈,唔係話人地睇你唔起,而係人地根本睇唔到你。
」係出自杜汶澤的自傳《江湖血淚史》。
雖說不免俗氣,但仍算得上是擲地有聲的見解。
從短片《暑期作業》開始,看慣了導演彭浩翔的黑色幽默,《買兇拍人》、《大丈夫》、《AV》等,一脈的彭氏風格,來到柏林影展得獎作品《伊莎貝拉》(獲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骨子裡仍然是彭浩翔的獨家風味,但畫面、音樂卻是截然不同。
在影像上嘗試改變的彭浩翔,在題材也努力求變,從以前慣說男人故事,到《公主復仇記》的女人心理,再到《伊莎貝拉》的父女情,還有,《伊》片中貫穿全片的回歸事件,這其實是一齣政治片,說不盡的是從上世紀至今一直剪不斷理還亂的回歸情意結。
構思影片的背景,與政治也分不開。
彭浩翔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澳門是第一個被外國人佔領及居住的地方,也是最後一個回歸中國的地方。
他指這就像一個失散多年的女兒去找回自己的親生父親,於是決定將這個父女重逢的故事放在回歸前夕。
極具殖民地色彩的澳門舊建築,暖暖的畫面,老虎機閃爍的燈光映照在杜汶澤飾演的馬振成臉上,異鄉的音樂,還有片頭片尾那款舊電影的字體,甫一開場,王家衛的影片便悄悄籠罩。
很多人說過,《伊莎貝拉》在視覺上很像王家衛的作品,但在內容上,尤其是對白,依然十分的「彭浩翔」。
故事發生在澳門回歸前夕,本身已極具政治味道。
如導演所言,女兒找尋父親,與澳門回歸中國,在感情上是一致的。
即使不談片中過場的關於回歸的新聞剪報,片中角色的發展,也隨著回歸日的接近而改變。
然而影片雖然以澳門為題,但同樣經歷過回歸的香港,是澳門這層表面下的一個影子。
彭浩翔在述說澳門回歸的故事時,也「暗渡陳倉」香港的回歸經驗談。
何超儀在戲中可謂是演回自己現實中的身份,在回歸前夕的澳門,她呷著苦茶,嘆著氣勸馬振成,甚至說連自己父親都不能像以前那樣,最有趣的地方是利用現實身份來擴闊戲中角色的層次,藉以去談回歸的改變。
黃秋生在片中演馬振成上司,三次出場,三次都在吃。
從需花時間與較熱鬧的打邊爐,到在麵店吃麵,最後則是在車中吃漢堡包,每況愈下。
這不代表回歸後的生活境況,但卻反映戲中角色對回歸的不知所措,甚至有點無奈,正如以上兩個角色均叫馬振成放棄。
要放棄的是甚麼?
戲中馬振成是一個幫助警方高層與黑幫接頭及收受利益的中間人,為了回歸,在大環境下他被迫要承擔所有罪名以維持一個漂亮門面。
不甘於成為犧牲品的馬振成,便要努力尋找各種方法,甚至要以身犯險,使自己免於牢獄之災。
片中兩角色叫馬表成放棄以身犯險,潛台詞則是不能再依以前的習慣行事,新的秩序即將形成。
不能犯險,就只能逃離。
對於香港人來說,「逃離」這個手段並不陌生。
九十年代的移民潮,藉著離開這個城市來逃避面對「回歸」的命運。
所不同的是,以前香港人移民的目的地是加拿大或歐美國家,《伊莎貝拉》中的馬振成,是要「著草」(潛逃)至泰國。
影片不但畫面上頗具王家衛的風格,在內容上也與王家衛的作品頗多回應之處。
如《阿飛正傳》中的尋母,來到《伊》片變成尋父;《阿飛正傳》中「無腳雀仔」暗喻香港這個「無根」城市的漂泊,《伊》片卻以父女相認——即使馬振成明知這並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仍要留她在身邊,作為一個責任與傳承。
《阿飛正傳》或《2046》中所呈現的那種世紀末的頹廢之美,在《伊》片也略具其形,表像下的彭浩翔,仍然貫徹其黑色幽默,尤其是在對白上。
畫面營造出來的美麗與夢幻感覺,是可望不可及的;故事與對白卻是如此現實,兩者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反差,就像把王家衛的囈語放在日光日白之下,夢幻亦不得不破滅。
如片末浪漫的父女逃亡,終歸回到現實,唯一改變的,是要戒掉那些壞習慣,就像回歸前的種種不良傳統,在回歸後也要統統戒掉。
香港回歸中國多年,電影創作者對於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仍未停止探索的意圖。
《2046》談回歸50年後的香港,不知道如何踏出新一步,尤其是在「50年不變」的承諾下,第51年、52年等「50年」後的時間,將會是怎樣?
這個時間的承諾,放在《伊》片中,就是「Isabella」。
在西班牙文中,「Isabella」有「對上帝的承諾」之意,放在片中,亦有父親對女兒的承諾,如要戒煙,要擔起一頭家,多年前御下的擔子,他亦願意重新擔起;同時亦是中央對特區的承諾,50年不變,保持一切的繁榮穩定。
上次在香港的时候,《伊莎贝拉》还在后期的最后阶段,我有幸看到了trailer。
那天在湾仔的某栋大楼里,隔着窗户都能听见楼下的车声和人声,拉上窗帘、关上灯,一个有点撕心裂肺的女声从音箱里传了出来,那个声音瞬间划出了一个圈,把我们和外面那个略显疲惫的世界隔开了。
看完trailer,我突然喜欢上了粱洛诗,之前只觉得她是一个映在纸上的美人,而看到她纤细的身体游走在澳门颓废的街道上,看到她细嫩的脸浮现在被雨水冲打的玻璃上,她突然有血有肉,让人心疼。
所以,一直期待看到整部电影。
下午7点,小厅里坐满了人,刺耳的片头过去之后,电影终于开场。
酒吧里是暧昧的红色,杜汶泽贴在梁洛诗的面前说:“你的眼睛很像我第一个女朋友,跟我走吧,去我那儿...”接着,一个故事踮着脚缓缓走来。
一个邋遢的澳门私警,不断带各种女人回家,生活一塌糊涂;一个未成年少女,母亲刚刚去世,唯一的一条狗也不见了;一个曾经叫伊莎贝拉的女人,独自养大了女儿,一生默默爱着一个人。
少女认定自己就是私警的女儿,认定就是他在17岁的时候丢下她的妈妈伊莎贝拉。
“你跟那么多女人上床,那偶尔碰到自己的女儿也不奇怪吧!
”于是少女和私警睡了一夜。
她跑进私警的生活,两人的关系慢慢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承认她的身份,开始接受她,和她一起开心,一起难受。
导演是会讲故事的人,设置了几条线索:私警一直协助贩毒,污点证人准备把他供出去,他得选择杀人、逃跑或者坐牢;一个傻乎乎的男孩总是跟着少女,他是她的同学,她的朋友,他老老实实地喜欢她、关心她,别无他求;那只叫伊莎贝拉的狗失踪了,少女一直找它;少女到底是谁的孩子?
最终证明其实不是私警的......故事环环相扣,里外呼应,很丰满,所以它没能在柏林电影节拿奖。
这点理所当然,得奖的电影都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为了表达一种状态或者阐述一种概念而讲故事。
《伊莎贝拉》是在讲故事之余讲道理,所以只拿到了最佳音乐奖。
毕竟香港不是欧洲,地域的状态和人的状态决定了作品的本质。
能拿奖的电影都是从内至外的,外在的形式都是为了支撑住核心,而这部电影由外而内,不乏各种感人的小细节,但顺序没能迎合获奖标准。
《伊莎贝拉》是好看的电影,摄影师是蝴蝶的摄影师Charlie,光影的感觉都让我觉得特别亲切。
“澳门真的是很小啊!
”地方小了,感情和故事就被放大。
风吹起她白色的校裙,像一个干净的水母,她那双细瘦的腿若隐若现。
阳光落在她的身体上,她年轻的肉体似乎是透明的。
澳门那些倾斜的街道,混杂在一起的陈旧颜色,还有残留的异国情调......可惜的是国内的版本加上了大段大段的旁白,很大程度上打乱了整部电影的节奏,国语版的配音也挺让人毛骨悚然的。
灯亮起来的时候,我发现周围的女孩眼角多多少少都有点儿湿润。
一旦有事故发生,男人总是逃跑,女人总是留下来承受一切,永恒的主题。
伊莎贝拉打掉了第一个孩子,留住了第二个孩子,她把第二个孩子当作了和私警的孩子,生下了她,养大了她。
而男人却逃跑了,一步步长大成人,接触更多女人,犯下更多错误。
最后,他可以对一个少女娓娓述出作为一个男人所要面对的压力,不经意间流露对爱过女人的怀念和一个男人的脆弱。
男人和女人,互为性格和命运,纠缠不清。
中国一年才上那么几部片子,《伊莎贝拉》绝对是其中值得去看的一部。
有个男人说:我不是你的藤井树,你也不是我的伊莎贝拉。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脑袋忽然飘到很多年前的北海道,那里的春天有樱花开,那里的夏天有轻拂侧脸的风,而那里漫长的冬天,有个女孩子在积雪的山上奔跑,她抬起头,对着天空大声的喊着,“你好吗,我很好啊”。
我无法忘记那一年《情书》对我的触动,我爱的不是那个叫做藤井树的男生,也不是那个叫做藤井树的女生,我喜欢的那个人叫做博子,她是个面对真相还能够温柔的爱着的人。
心里隐约知道,这样的爱情少了,这样的人不见了。
回到《伊莎贝拉》。
我对于这部电影唯一的想法只是为了看看上头那个男人心中的伊莎贝拉是怎样的,我想知道我是否有成为那个伊莎贝拉的潜质。
而我看完了,知道了,原来我永远不会是那个伊莎贝拉。
在大部分女人的想像里,她们总希望有一个男人爱她,即使分手,他找的那个女朋友也要象她;我不知道男人们的想法是怎样,是不是也希望有个女人爱他,却不打扰他的生活,甚至于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派另外一个人来拯救他。
在《伊莎贝拉》里,那段年少爱情派来的天使,她穿简单的T恤,短小的热裤,长手长脚,说着,我是你的女儿,带点纯真带点性感带点撩人的风情,她满足所有中年男人的想像,年轻貌美,简单直接,能够带回他们随着岁月流逝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她爱他,崇拜他,并且哭着说,不要扔下我。
多么美妙的……童话。
可是为什么我觉得童话这么的无趣呢。
十六岁的时候你爱上一个人,即使不能和他走下去,心里总也希望他要一直记住你,在他的心里总得有个地方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
等你大一些,你爱上另外一个人,你偶然偷窥到他的心里有个地方有花有草,却不是你的。
你很难过,反而却会爱他多一些,希望你的爱让他的心里长满只属于你的花。
再老一些的时候,遇见了年少时爱着的那个人,可能他牵着另外一个人的手,他的心里已经没有你的位置了。
即使这样你也可以释怀的笑。
我想,在我心里,这才是真正的童话。
所以,那个男人说的是。
我不是你的伊莎贝拉。
如果一个人天生感觉敏锐,当他老了,这种尖刻会不会消逝?
还是会更严重。
张爱玲在老年的时候写书,不记得她形容谁时说,”她就像是旷野中的一扇门,旁边还亮着荧荧的灯,让人觉得恐怖。
最恐怖的还不在此,而是推开门,那后面什么也没有,只有苍茫的荒原。
“这已经不是尖刻了,几乎是可怕。
有人把这称为参与现实真相后的明白,如果说在她少女时期对人性的洞察有一种天才式的深刻,像是小小的一个孩子偶尔说了大人话的老成与有趣,而后期的这种明白简直是可怕。
“现实世界的真相把她吓坏了,她只能躲到荒凉的地方去,尽力不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即使说出来,也没人信了。
之前的张爱玲,到底还是一个红粉,貌似颓废美丽,绝望地说着冷笑话,但还是红粉,心里若有所盼,黑夜的月亮在她看来,也犹如亮晶晶的凤凰胸脯。
而后来的张爱玲,是一个黑水潭。
”于是,在看《伊莎贝拉》时,你没法不赞叹青春的美好与无限可能:即使她喝醉酒站在暗影中,即使她抡起啤酒瓶弄伤了手,即使她假装成熟地抽着烟喝着酒与各式女子来一场男人争夺战,即使她为了三千块的生活费和自己的“亲生父亲”睡了一场......可那个穿着白鞋的长腿女孩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一条狗与那个不被抛弃的愿景。
她和那阔别十八年的父亲在深夜归来的路上,站在路边笑称自己是“扑街”时,笑得整条寂静的街都亮起来。
那一个个被他们笑着闹着伦碎的玻璃瓶子,就像是最深的夜里一颗颗星星,一点点亮在这个缺失了太多爱的伊莎贝拉的主人眼里。
那些看起来荒诞与崎岖的情节和心路都是温暖,因为她那么年轻,还有那么多可能,就像那些年轻而美丽的女孩子一样,她们装得了解人生,看透人性,知道这世界的一切真相,虽然她们只不过是用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试着参透这辽阔世界。
如果再有一些好运气,那么,在这青春飞扬的日子里,这世界属于她们。
于是,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所有的尖刻与冷酷只是伪装,在拥抱这些年轻之后,你能瞬间感受到那青春的燥热与温度。
没法不提梁洛施,这部电影就像在为她孤单的童年致辞,而她几乎就嵌在这故事里,长在那情节中,因为这就是她的经历。
生在澳门的她,刚刚出生不久父亲就过世,从小是母亲抚养长大,12岁踏进娱乐圈,15岁签了英皇。
她性格叛逆,但却服管,耍大牌被雪藏,老老实实认错很快复出。
同那盛大李家的纠葛相比,这些经历不值一提。
还不到20岁的她,同李泽楷相识,很快便生子。
大亨少爷与红场明星的故事太多,没人在意,当她接连生下第二、第三个儿子时,不要说媒体,连算命师的风向标都变了,人们忙不迭地分析她的星盘与八字,预测她会不会成为李家二少奶奶。
就在星象师说,巨蟹座的家庭运不错时,她同李泽楷一起发布了分手声明。
各种唏嘘声不绝于耳,而梁洛施,也从媒体追红眼的头版上消失了。
在《伊莎贝拉》里,杜汶泽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澳门人做人很难的,别人不是看不起你,而是看不到你。
”活在边缘的人们大概都有这样的感受。
当年轻的我们还在叫嚣挑衅别人的趾高气扬时,还有一些人明明白白彻彻底底地活着,但却已经被完全遗忘了,而他们,欣然接受着这遗忘。
算一算,她还很年轻,今年也不过26岁。
那么多的冷酷与离别,还有那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曲折与欣喜,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慢慢褪了色。
现实向曾经年轻过的人拉开了大幕。
只是不知道,从前那个抱着丢失的狗的女孩,还愿不愿意在那冷暖舞台上,为那些磕着瓜子儿看戏的人们唱一首歌呢?
伊莎贝拉,葡语里的"Isabela",伊比利亚岛的"Isabella”,那个“对上帝承诺”的女孩。
今天读到廖伟棠的《旧欢似梦》,猝不及防,我搜索脑海里那座近乎要被遗忘的,包裹着初恋的城市——澳门。
《伊莎贝拉》这部有关于澳门的电影,两年前在北京的大学宿舍里看过。
那时临近毕业,所有的情绪都被校门外的花花世界所涌动,仿佛即将要迎娶一位艳丽的贵族千金,全然忘了南海边的半岛上有一位和自己相恋过、正在熟睡的姑娘。
她一次次从梦中醒来,却发现自己的爱人不见了。
她一次次默默忍受,倾尽了自己所有的好,却总遭人遗弃。
当,被人遗忘,是一种常态。
这是一座留不住过客的海港城市。
打开电脑,找不到在澳门拍摄的场景。
2002年,第一次离开家去澳门上学,从关闸出来抬头望着那拥挤逼仄的楼房,带着逃离社会主义的快感,嘴里唱着"big big world”,那是一见钟情么?
我确实喜欢过这座城市。
黄昏时搭乘28c过跨海大桥,夕阳,海水,天空,各式中西建筑——那是一杯澳门特制的醇美的葡萄酒。
没有鲜明的四季,只有是最湿的四月,在湿季中,晾在阳台的衣服总是干不了,身上那粘糊糊的味道,是我能记住的,她的味道。
报纸里没有太多新鲜的事情,若干年后唯一能引起我震惊的是曾经同校的内地女生被人勒颈窒息致死。
这样的新闻是可以上小城的头条。
我怎么能将你忘了呢?
听fado的时候,我想的是葡萄牙;听粤语歌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香港。
我忘了,2003年4月1日,住在澳门文华酒店对面,新闻滚动播放张国荣从文华酒店跳下的新闻,我们集体跑到阳台却发现一切“太平”。
看,张国荣选择的也是香港的文华。
上《澳门史》的时候,发现,澳门从来都没有承认过被葡萄牙侵犯。
从大航海时代中没落的葡萄牙贵族在500多年前,航船经过澳门,想必也是一见钟情吧,被这里的温柔和安静所打动,便停留了下来,但始终要归航到自己的伊比利亚半岛。
不像傲慢如帝王般的英吉利王国于之香港,葡萄牙对待澳门,就像对待一位情人,不给承诺,不刻意她改变。
所以,500多年前过去了,她的面容依旧,妈阁庙里香火鼎盛,玫瑰堂里也一直响着结婚的钟声。
白天,她秩序井然,各式各样好玩好看的车子总能在小小的停车位中再瓜开一小份,安停在某家门前的碎石小道上。
夜晚,她会偷偷跑到海边的指明灯下纸醉金迷,夜夜买醉,唱一首《小城事》。
没人会在意她的悲伤,她的哀怨连渐渐被边缘化的香港这个大怨妇都比不上。
于是,她习惯在纸醉金迷后,静静沉睡。
在梦中忘却从她身边经过的、爱过她的人们啊,忘却她不为人知的忧思啊。
她的美丽,总教人遗忘。
想起她,仿佛突然遇到一个曾经被自己遗弃的人,那《伊莎贝拉的呼唤》叫了好几年,我却从来没想过要回到她身边。
尽管知道她百般的好。
她包容了一切——中西两种最难相容的文化。
但有谁留意,小城市里小人物?
那个在官也街卖猪扒包的资深师奶也曾是葡京赌场叱诧风云的发牌手。
新马路、大三巴、渔港、妈祖、大炮台,我们都曾在澳门半岛上那个长得像圣母玛利亚的观音像旁静静等待一场流星雨。
旧爱总沦为心灵埋葬。
也许有一天,我再度从梦中惊醒,想起她,也会像今晚这样,陪她在地球的另一端静静流泪。
ps,我从来不觉得这是彭浩翔最好的电影,却是配乐最绝妙的一出,首推金培达的ost。
一个少女张望着楼上紧闭的房门,海报上的《伊莎贝拉》弥漫着粉红色调的暧昧,正如这个故事开头10来分钟给观众所造成的错觉。
比之《公主复仇记》的所有悬念压在结尾,《伊莎贝拉》用近乎溢满的音乐,更为散漫的节奏讲述了回归前夕的澳门——一个落魄司警和他素未谋面女儿的感情起伏。
与其说《伊莎贝拉》沉浸在一种怀旧气息中,不如说彭浩翔依然停留在“回归”情结带来的迷恋情绪而没有完全清醒。
他在《伊莎贝拉》重复的只是走出过往,转而获取新生的过程。
如果说《大丈夫》的怀旧迷恋有所遮掩,需要甩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幌子并且计算一道简单数学题目(2002-5=1997),在《伊莎贝拉》里字幕打出的另一半并行故事线索则直白得多,距离1999年12月20号澳门回归祖国的脚步日益踏近,一个落魄的男子遭遇了他生命中最为恐骇的劫数。
但是这种直白并没有表现得赤裸裸,除了一次对比式的街头被堵掌嘴,影片也没在马振成的落难上着墨太多,这不太像是用力不均的失误而是有意为之的保持平稳。
《伊莎贝拉》的创作冲动源于彭浩翔和杜汶泽一次半玩笑性质的聊天,两个男人遂决定在无中生有的爱情上下一番文章,于是这般不为常人所容的畸恋投射到了一对父女身上,带着荒诞色彩的真实。
影片里的马振成过着没心没肺的单身生活,换女人如换衣般平常,突然一个自称他女儿的少女闯进了他的生活,死水起了微澜,他佯装的冷漠并非无以为惧的麻木。
澳门真的是太小了,小到这样一对父女能够多次相见却又素未谋面般陌生。
穿着热裤,露着雪白玉腿的张碧欣,走来晃去间洋溢着青春少女应有的热情和天真,却有着和少女不相称符的心计,缺少父亲关爱的她早早学会了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过活,她需要借助父亲的力量继续生存下去。
马振成在女儿身上发觉了死去女友的影子以及良心的愧疚,冷静与热情,畏怯和接纳,冥冥中也是母亲把女儿指引到了父亲身边,这是另一层回归,于是他决定留女儿在他身边。
在名叫伊莎贝拉的狗身上(这段太像韩国的《绑架门口狗》了),在包折金银纸的时候,再回到医院长椅上,他意识到自己不会一无所有。
于是他教她爆酒瓶帮她寻找爱犬又在最后劝她戒烟,这种感情超乎了父女应有的关爱。
彭浩翔在《伊莎贝拉》运用了不少平移镜头和固定机位,平缓柔美。
他变得从所未有的含情脉脉,注视着破败的澳门街头小巷,简陋的家居小屋,这对父女的喜忧,怀旧与伤感一一在画面上得到了再现。
《伊莎贝拉》设置的悬念在消除刹那并没有给人恍然大悟的快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忧伤。
医院长椅上的几次闪回已经足够道破真相了,彭浩翔还是过于照顾着观众的理解力,非得把事实通过一个无关紧要角色再说一遍才能消除他们的心结。
至于这是不是回归主流乃至投奔商业,至少目前并还没有特别明显的迹象,看完《伊莎贝拉》很多人甚至会心生闷骚的埋怨(例如关于赌博下注与人生的感言),于我只是觉得节奏流动缓慢了些——和《公主复仇记》一样的毛病(或者说“优点”),部分剧情变成了音乐的搭配附属,音乐过于饱满导致着不少细节成为累赘,或者说细节丧失了彭浩翔最初给人黑色怪诞的印象,转而在音乐旋律中存活。
很遗憾我始终觉得女主角表演不够到位,影响了整个影片的质感。彭浩翔的拍的很棒!
音乐不错,两位主演也很出彩。只是镜头不是固定的就是匀速运动。实在不知这种表达特点有什么好处啊。感觉想表达民族性历史性的东西但是很含糊有点不知所云啊。只能用处女作比较生疏来理解了
澳门和香港这样有殖民历史的地方,总是在夜晚散发斑斓和迷惘,白天显得错乱而匆忙,而这两个地方的电影,可以算得上中国最文艺的片源地,此片色调美的迷离,对白轻的漂浮着,总是通过小人物漫不经心的琐碎生活和细微的情感变化,体现着人生的虚无和隐隐的希望。
全片充滿曖昧與錯摸的氛圍,男女主角介乎情人與父女間的「拉鋸」算有張力;角色跟政治大環境其實近乎扯不上關係;電影整體很細碎,主角演出略為平淡;彭浩翔玩味較少的一部片。
彭胖转型作品 黑色幽默依然在 但节奏开始舒缓 思路开始温情 手法略嫌稚嫩 镜头过于夸张 应该没有什么隐喻吧 不过是胖子写给自己的一首追忆情诗罢
个人感觉一般般,为什么很多人都很看好呢?
没怎么看懂
王家卫的外壳下装的是陈果的果核。
又看了一遍 彭胖喜欢用大事件来切入小故事 澳门和张碧欣 讲得都是回归的故事
导演以小智慧出彩,根本不适合这样的剧情片
伊莎贝拉不是一条狗,也不是一个人。是一段回忆与爱情。
当年仲夏迷宫那一段词儿让我喜欢了很久 还有伊莎贝拉这个名字 但是那时哥才几岁 根本看不懂
那天我在街上,看到有个小妹妹拖着一只狗。她经过我身边,我知道是伊莎贝拉。然后我跟她去公园,我们在公园玩了很久,我抱着它,在它耳边轻轻的叫它,它回应我。那个小妹妹告诉我,那只狗叫当当。我不想分开他们,我不敢告诉你,因为我怕找回伊莎贝拉你就会叫我搬走,你可不可以不再扔下我?
浓厚文艺味道版彭浩翔不太对胃口。★★☆
那天我在街上,看到有个小妹妹拖着一只狗。她经过我身边,我知道是伊莎贝拉。然后我跟她去公园,我们在公园玩了很久,我抱着它,在它耳边轻轻的叫它。它回应我。那个小妹妹告诉我,那只狗叫当当。我不想分开它们,我不敢告诉你,因为我怕找回伊莎贝拉你就会叫我搬走,你可不可以不再扔下我?
"我们澳门人作人很烂的,不是别人看不起你,而是看不到你"
有异国风情的小故事,讲小人物的小故事。小文艺小情怀。
伊莎贝拉如此深爱一个人。他现在是,一个有大肚腩的男人,经常转换性爱对象,常把她们带到家里来,是为了省钱。在她落掉与他的胎儿,在他违背诺言没有出现之后。在她嫁人,并生下与别人的孩子之后,她仍然很爱他。她的爱多得迷惑她自己,令她相信,她和别人的这孩子,凝结着的仍然是她和他之间的爱情。
这得是多复杂的一种恋父情结啊。
想不出来伊莎贝拉这部电影有什么好,但就是和其他香港电影不一样。如此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