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
დასაწყისი,一切从那火开始(港),寂静之死(台),Au commencement,Beginning,Dasatskisi
导演:迪亚·库伦贝加什维利
主演:亚姆泽·苏基塔什威利,拉蒂·奥奈利,卡卡·金祖拉什威利,Saba Gogichaishvili,Ia Kokiashvili,Mari Kopchenovi,格奥尔基·采列捷利
类型:电影地区:格鲁吉亚,法国语言:格鲁吉亚语年份:2020
简介:年轻的耶和华见证会传教士亚娜在一次礼拜中被愤怒的当地人烧毁了她的礼拜场所,她感到十分震惊。她的丈夫大卫设法获得了这次袭击的闭路电视录像。但在他们与年幼的儿子同住的格鲁吉亚偏远村庄里,他对正义的追求引发了一系列事件,他们将发现这个家庭被完全孤立,完全听任敌对的当地警察的摆布。详细 >
不人不鬼,生硬拧巴。
女性的觉醒最后变成了通过对宗教的极端信仰而丧失人性?摄影不错,最后的神迹有点懵,我在想是否有格俄之间地缘政治的映射,毕竟选择的好像是基督教,嗯
涉及到很多議題,每個都可以大書特書,但最終歸結到女性自我覺醒的主題上,是不是源於導演自身的性別意識呢(僅是一個推測),結尾確實出乎意外,既可視為神來之筆,也不妨看作節外生枝。
NO! (大声
一切从那火开始
#57th金马22:今年戛纳能办的话一定是金摄影奖得主,成熟冷静的处女作近两年真是少见。全片的固定机位长镜头,让我想起去年金马看的来自乌克兰的《末日荒蕪詩篇》,同样的冷静克制又情绪暗涌。在格鲁吉亚,东正教的传道之路艰难,但作为宗教领袖背后的女人,妻子Yana身上承受着更深厚的压迫和罪恶。影片找到了最适合的视听容器去装载它想要申论的主题,固定机位长镜头、爆裂场面的大远景,微妙的前后景调焦,必要时刻的摇镜,画外空间的留白,放大的呼吸声和其他音效;被镜头框限和排除的人,被周遭声响紧紧掐住脖颈无法喘息的人,堕入地狱何其容易,而想要永葆纯洁留驻于天堂却奋身不能。正如被汽油弹袭击打断的教义宣讲,Yana的弑子献祭是一种决绝的反抗;而让施暴者于枯土石化分解,是影片如此写实风格之下最浪漫奇情的想像性复仇。
【2】抛出一个问题,便再也没有然后的电影,倒还不是致命问题,只是像这样特别装置化的影像风格,又过度强调动作的造型感,则必然削弱影片的现实主义力度。像是学习阿克曼和科斯塔学歪了的结果,风格和内容极度失谐,景深用法真的太做作,机械而僵硬,只能看见空洞设计背后创作者的处心积虑,看不到对角色的真心。好想对导演说:“装什么呢?真诚点好吧”。
镜头太长 节奏太慢 宗教太多
干瘪 请拿出点诚意给角色和故事 而不是在手法和配置上耍小聪明 最后还是毁了故事 看的时候总想到《不可撤销》
❌,我只想对戛纳2020官方片单说一句:我累了...基本上都是一些一般的作品,甚至更差更烂的作品,本片无聊至极,自我吹嘘,毫无意义的作品...
与因太过感性而遭人诟病和嫌弃的《少女佳禾》不同,女性的困境在影片的《开始》就以一起精心策划、组织和布置的极端暴力事件闯入我们的视野。导言式的第一幕正在发出警告:这种权力上位者对下位者经验性的侵害乃是理性中心化的结果。所以,理性自身无法帮助我们回到安全的秩序堡垒里去,不受监管的权力只能带来进一步的混乱和新一轮的伤害——直至最终的战火将我们焚化成粉末。作者对于这个恶心又恐怖的底层逻辑分析得非常透彻:男人对女人犯下的罪行,通过理性解析,听上去,好似是妻子的失职导致丈夫受了奇耻大辱。这种狗屁不通的歪理邪说把女性长期困在一种逻辑闭环当中。比较可惜的是,这部寓言体作品本身就是在用理性思考问题,它忽视和低估了不可见的感性力量。因此,本片并不像《前程似锦的女孩》一样,是一部通过智慧来反抗理性中心主义的作品。
处……处……处女作??
近乎静止的镜头给人以静水深流的期待,这一点做得还是满好的,但这种张力一直潜行,直到最后被突然消解,都没能形成有力量的整体,有些莫名其妙,这时再去看影片的外在形式,也就没多大意思了。
这电影真的好僵啊……这是怎么吹起来的
这个色调我不是很喜欢,剧情还可以。
大可不必,生动诠释了什么叫“戛纳商品”。
好狠的结尾。偏远的地理位置,被排挤的小众宗教,冷漠的家庭生活,其中女主处在最边缘最弱势的地位。细碎的自然音,固定机位记录她枯燥的生活。和母亲谈话的暖光很心疼,而其他的沟通几乎都是压抑的。
能感受到的只有压迫和痛苦。
宗教冲突背景下,一个女人在个体欲望和道德义务间挣扎的故事。摄影和女主的表演很棒,学院画面比和镜头外元素注入足够的张力悬念。开场相当惊艳,但在大段几乎静止的长镜和间歇爆发的惊悚元素后,却没能下潜更深。明显有很多大师的影响(Haneke和参与监制的Carlos Reygadas首当其冲),导演需要找到更独特的视角和手法。7/10
“之所以选择用远景是因为这个场面太可怕了”,不,也许只是因为河岸的风景配上远景显得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