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卓玛
益西卓玛,Song of Tibet
导演:谢飞
主演:丹增卓嘎,仁青顿珠,拉琼,大旺堆,巴桑,次仁多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年份:2000
简介:暑假,达娃回拉萨看望多年不见的姥爷和姥姥,正遇到姥爷病重、去世。在看护病人和料理丧事的过程中,姥姥益西卓玛给她讲述了自己曲折的一生,讲述了五十年来,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恩怨…… 益西卓玛老人一生的婚恋恩怨经历并不特别,在各民族、各时代的生活中常常都会遇到。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地区从农奴制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详细 >
(๑⁼̴̀д⁼̴́๑)ドヤッ‼ What are you 弄啥嘞!
藏族题材电影,最致命的就是被导演的民族视角带偏,摆脱不了汉民族意识形态。这一部相对来说算是抹去了一贯的政治色彩,回归到故事纯洁性上。但还是有些猎奇的嫌疑以及表达上的严重错误。
被传奇叙事的毒药折服的同时我又觉得迫切地需要寻找到一种反-传奇来对冲一系列温暖现实致幻来的时代特征整体性虚构结构的关系(甚至于与纪录片有着一样的生症状),让创作者不再受到某种师承关系与中心边缘式审视异域风情的视角诅咒,远比所谓的共同体叙事更有必要。
影片展示了一位西藏妇女与三个男人50年的情感纠葛。在情感关联上,导演都设计了各自的线索,与贡萨少爷的关联的小强巴,与喇嘛的关联是仓央嘉措的诗集,与加措的关联便是一段婚姻。影片传递出的爱情观念也比较现代与激进,一个女人与有关系的两位男人把酒言欢;自己的男人死后,女人给他唱着心里头另一个男人给的诗集,放到现在怎么看都是要被打上渣女名字的。在现在的主流意识形态下,勇敢爱、寻找爱、追寻爱受到了阻碍,也不知道是对是错。其次,影片或多或少映射了时代的变迁,西藏解放以及文革的时代背景下,这段爱情更加具有史诗色彩,和书里说的作用一样。
是姥姥那代人的珍贵影像,益西卓玛坚韧质朴,信仰纯真,她逆来顺受,却也有个美好的结局,选择用爱和包容去感化一切,益西卓玛有好有坏,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人
只有藏区的风景可以
三星半吧咋说呢,最后呈现出来的片子还是有导演自己的时代局限性的。但是谁也不知道没被审查前的完整片子是啥样的,连谢导本人都说不清楚了。
跨越50年的西藏版的《乱世佳人》
女人这一辈子啊
一代人的流水账,题材不错,平铺直叙。
明明是一个可怜的女人被两个男人强暴,最后却说她的一生充满爱。益西卓玛看上去是主角,实际上连个物件都不是。所谓的丈夫是强盗,所谓的情人是纨绔,所谓的灵魂伴侣也不过是个符号。片子主要为了猎奇西藏风光。
典型代表谢飞的作品。具有对理想呼唤的艺术价值观;感人至深的悲剧感染力,给人深切的关怀和抚慰;深深的思考感;浓厚的人文关怀,诗意表现人的温情,注重人的命运和人性意识。
在审查制度的制约下能做出这样涉及敏感题材的电影已经很不容易了。最打动我的还是桑秋喇嘛送益西卓玛去寻夫,快到终点却选择放手。
美丽的爱情故事,一辈子尽头时回首那些往事,心绪万千!藏族虔诚淳朴的处世原则,瑰丽壮阔的西藏
@中传西配楼220 一个藏族女人的故事,围绕其一生的三个男人代表着不同的权力象征——王权、神权、夫权,这三者均是男权或父权的具体表现,仅这一点人物设置足见巧妙。而多数角色只设置了青年与老年的阶段,同时时代上也意在制造旧与新的冲突。但女主角和喇嘛却还设置了童年阶段,就以观感来看,这也是三个男人中显得最贴合现代性的,但主流却排斥着这种“现代”,换个角度想也在肯定着王权和夫权,而就以现世来看,确实如此。
三星给原汁原味的藏族风情和最喜欢的桑秋,精神恋人
感觉风景很好。就是剧情一般。
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永远不会知道此生至爱是谁。而有的人,终其一生都不能搞清。
益西卓玛敢爱敢恨,真实虔诚。另外成长于新时代的我们能看见二十年前拉萨的景象、非常让人动容。
谢飞导演目前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总结一下谢飞导演作品的特点:女性,因果轮回,民族。虽是四代导演,但因为年代的特殊性,谢导贯穿五代,六代,绝对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位独特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