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tom hanks的片子我不会不买。
看了导演就知道大概风格了。
通片看下来觉得导演就是这样,总是很难跳出自己的风格。
只是在自己搭的楼里上着楼梯。
这种进步意义不大。
其实剧情没有什么出奇,不及同类的一些片子的情节曲折波澜壮阔,也不会看了手心出汗或者掉眼泪。
大概是看得同路数的片子多了,自己也能接接台词了。
人生的精彩在于未知,电影同样。
不过演员的演技还是重头戏,值得一提。
配乐也帮忙表现了人物内心。
多处清冷的下雨场景和无垠的田地让人在绝望与希望中徘徊,痛苦之后还是要活下去。
进攻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一无所有者无畏。
其实这个片子的主角是儿子。
如果没有他,父亲的复仇之路大概是另一番景象。
而孩子的性格就注定了他不同寻常的一生,因为他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父亲。
片中无处可逃后父子俩反倒轻松而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开始相互保护相互支撑。
教儿子学车那段是浓重之中少有的轻。
让人微笑。
他们能够活下去因为在意识清醒的片刻依然可以拥抱彼此。
同样,paul newman那个角色深知儿子的种种罪孽和无可救药的本性,却依旧义无反顾地保护着他。
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每一个父亲都是儿子心目中的英雄。
比较出彩的其实是Jude Law的那个角色。
就懒得说了。
其实tom hanks除了老到可以做为一个儿子的父亲外,mike这个角色其实有更好的人选。
tom hanks更适合那些软中有硬的角色,比如the green mile之类的。
或是直抵人心柔软部分的角色,比如forrest gump。
如果不是他参演了这部片子,我大概不会买,更不会看。
不过他弹钢琴的手实在业余。
比起“马丁斯科塞斯”的黑帮片,多了一些其它的、额外的东西。
比如父子情,少了一些残暴血腥,弱化了暴力,更多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慨。
苏利文曾对儿子麦克说,现在不能去姨妈家里,因为追杀他们的杀手知道他们要去那你,这个从影片中部就埋下的伏笔一直持续到结尾。
当舒缓低调平静的音乐伴随着苏利文走进那一间整面雪白的房屋时,我的心里是一直忐忑不安的,明明知道会发生什么,同时也在等待着它发生,心底不希望它发生的同时却又知道它一定会发生。
当两声刺耳的枪声传来,即使早有准备心里还是咯噔一下,苏利文倒下了。
我想为什么他们不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呢?
大概是因为反派老大说过的一句话,既然选择了这样的生活,那你就必须承担它所带来的代价。
影片细节很丰富,处处是伏笔和暗示。
比如苏利文曾讲到追杀他们的人知道他们要去什么地方,所以不到时机不能去姨妈家里。
苏利文自以为已经解决了所有的麻烦,毕竟他们确实已经解决了反派老大以及他的儿子,那么所有恩怨确实也应该随着他们的死而烟消云散。
然而苏利文没想到的是追杀他们的杀手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家伙,这一点在他一出场即有暗示——他发现已经得手的目标竟然还能呼吸,随即用一块手帕令其窒息而死。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杀手是一个冷血、冷静、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老手。
比如苏利文的结局同样是有着诸多暗示。
其一,追杀他们的杀手一定会追杀到底。
其二,这个杀手偏偏还知道他们最后会去哪里。
其三,反派老大曾对苏利文(亦是对自己)说,既然选择了这样的生活,那么就必须承受它会带来的代价。
也许他早想到了有这样一天,所以在面对苏利文的复仇时,是那样的坦然,甚至有一丝解脱。
比如苏利文曾对儿子麦克说到,他并不希望麦克成为像自己一样的人。
所以在最后麦克拿枪指着杀手时,苏利文脸上满是紧张和否定的表情,当麦克终于没有扣下扳机,他长舒了一口气,可以放心的去了。
比如帮苏利文治伤的那对夫妇注定成为麦克的下一个家。
其一,他们善良淳朴,是苏利文希望麦克将来成为的那种人。
其二,他们十分喜欢麦克。
其三,麦克尊敬且崇拜自己的父亲,并且想成为父亲一样的人,然而在和父亲数周的逃亡与复仇中 仿佛 已经同父亲度过了一生,如此一来自己的意愿已了,现在父亲已不在,面对现实中剩下的人生,该是按照父亲的意愿活下去了。
说它有一点类似《完美的世界》,但又没有那么纯粹。
情节比较普通,剧情发展也比较缓慢。
好在导演在戏剧冲突和人物关系中找到了比较完美的平衡点,才能让它比起传统黑帮片不会逊色太多的同时还兼具了一丝人性、亲情和友情。
苏利文敬佩反派老大,无奈原则不容忽视,底线不容跨越,表现在他们身上的更多是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
但同时又有一种相互成全,相互理解的特殊情感。
除了人性和情感,“汤姆汉克斯”以及反派老大的表演令人折服,真是教科书式的表演!
最后,一些镜头设计。
导演从一开始就在努力弱化暴力和血腥。
麦克无意偷看到苏利文杀人是一个远景,透过镜头只能看到有人开枪、有人倒下。
苏利文复仇反派老大的那个雨夜,反派老大在明,苏利文在暗,这样明暗对比特别突出了苏利文单枪匹马想要取胜就必须施以计谋,从侧面表现苏利文也只是个普通人不是刀枪不入。
而随后的枪战堪称暴力美学的典范,是本片最精彩的镜头之一——黑暗处突然喷出一条火蛇,随着镜头一幕幕剪切,反派老大身边的侍卫一个个倒下。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场视觉盛宴就此展开。
苏利文干的是黑帮的活,对于杀人早已是司空见惯,麻木不仁了,当他对着目标扣动扳机时,耳朵里传来的已经不是枪声,而是冷血无情。
而当他真正面对到那个自己所尊敬的反派老大时,冷血、无情消失了,挣扎、难以下手爬上了心头,艰难扣动扳机,耳朵里塞满了震耳欲聋的枪声。
反派老大的儿子不是个受人尊敬的人,他的死亡只是在浴室门玻璃上的镜像画面而一笔带过。
反倒是苏利文一路畅通无阻,电梯和房门都有专人为他打开。
苏利文站在背后满是雪白墙壁的窗前,窗玻璃反映出的碧海蓝天让人看不清屋子里情形,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苏利文面带微笑看着麦克和姨妈养的那条狗在沙滩上玩耍,两声突兀的枪声突然想起,让人心里不禁咯噔一下。
紧接着胸前涌出大量血花的苏利文倒地不起,这时才能看到一个模糊的黑影从苏利文身后的角落里缓缓起身——影片最精彩的镜头之二。
这个黑影一副不慌不忙、好整以暇的态度正好和前半段他刚出场时相呼应,全片为数不多的血腥镜头悉数跟他有关,他刚出场时为了表现他的性格特点,现在则是告诉观众苏利文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是自然法则,儿子天生是给父亲找麻烦的。
”《毁灭之路》,这名字起的有些欲盖弥彰,整部片子,从第一个镜头开始,讲述的,完完全全都是关于父与子的故事。
每一个成长的儿子心中,都渴望着一个父亲。
那不只是血缘上的联系,那是心灵的关联,父与子,命运的锁链,儿子渴望着父亲,最终成长为一个男人,而留给父亲的,却是衰亡,这是自然法则,新陈代谢。
毁灭之路,是对于父亲来说的。
故事开始在30年代一个带着深蓝色调的小城,阴霾的氛围一如我们躁动而迷茫的青春。
男孩子麦克安静而忧郁的,穿行在茫茫白雪上,单调的日常情景,却偏偏配上如此宏阔壮大的配乐:空灵的吉他珠玉泻地,自说自话着内心的那份少年情怀;风笛略带嘶哑的嗓音如潜伏的危机如影随形;管弦乐队恢弘如颂歌般的手法,如同天地间的自然之音,颤动着世间永恒循环的旋律,神圣、崇高、庄严;钢琴如流水在间隙淌过。
四者交替,往复穿行,丰沛的情绪结合简单镜头的反差令人应接不暇。
一开篇就是宏大叙事的架势,因为这讲的是世间一切父子的故事,没有之一。
雪地里儿子摔倒了两次,显示了少年的脆弱与不成熟,嘴里冒气的烟斗此时更显得不协调和可笑。
这是少年的渴望,渴望成熟,渴望力量,如同一个男人。
父亲的汽车开过,麦克像士兵一般肃立在侧,表情由孩子的没心没肺转变为若有所思的凝望。
这一段的配乐澎湃而激昂,是新鲜生命的颂歌,是人生征途开端的号角。
毋庸赘述片中表现儿子对父亲向往的场景,总是父亲显得淡漠而疏离,一旁的儿子竭力掩饰着无缘无故的激动和紧张。
这一点每个人都有体会吧?
父亲的爱永远不动声色,对儿子来说更是如此,不像母亲那样的亲昵和直白,父亲永远只是远远的注视,难免显得充满距离感。
在片中这种距离感被具体化为:父亲有着不可告人的职业,儿子被蒙在鼓中。
因此,随着儿子渐渐成长渐渐增强的对父亲的向往,自然而然的,他渴望更加接近父亲,了解父亲,至少,了解他是干什么的。
由于儿子莽撞的跟踪,灭顶的灾难降临到他们平静的生活。
或许这该是令人伤心的,但小麦克的脸上并没有惶恐的泪水,他只是安静的上车,随父亲踏上亡命之途。
灾祸对于他或许是一次机会,满足他躁动青春的渴望,让他能够接近父亲,并且,深入他,理解他他的一切。
随着冒险的深入他慢慢的达到目的了,父亲让他帮忙,教他驾车,配合他的行动,很容易看出麦克沉稳的眼神中那份满足和快乐,他想要的不只是父亲不停地命令他躲起来、一言不发地把他像婴儿一样保护起来,然后自顾自的做事,他想成为的是可以与父亲分享快乐与痛苦的人。
依旧是,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片中不只一对父子,沙利文和鲁尼的关系,也是很耐人寻味的。
葬礼上二人连弹了主题配乐的钢琴部分,那是我才感受到,整个主题交响曲中隐隐流淌的钢琴声的含义。
其他乐器是儿子的情感,而钢琴,代表的是父亲。
虽然这两人有义父子的情分,但是,他们其实仍然代表父亲的角色,二人的合奏是两个父亲的相互理解,同时应该注意远两人的儿子各自怀着各自的心情看着自己的父亲。
片中不只一对父子,沙利文和鲁尼的关系,也是很耐人寻味的。
葬礼上二人连弹了主题配乐的钢琴部分,那是我才感受到,整个主题交响曲中隐隐流淌的钢琴声的含义,其他乐器是儿子的情感,而钢琴,代表的是父亲。
虽然这两人有义父子的情分,但是,他们其实仍然代表父亲的角色,二人的合奏是两个父亲的相互理解,同时应该注意远处两人的儿子各自怀着各自的心情看着自己的父亲。
两个父亲表现爱的唯一形式,就是保护自己的儿子。
或许男人天生就不善于表达感情,尤其是面对另一个男人。
儿子发觉父亲的身份,大受刺激,然而鲁尼向沙利文谈及此事时说:“你已经熬过来了。
”侧面交代了父亲心中对此事的挣扎。
鲁尼接着说“不可能永远保护着他”,更是一语中的。
片中这个沉默的父亲,对儿子唯一上心的事就是他的安危。
然而事实如鲁尼所说,“不可能永远保护他”,儿子要成长为父亲般的男人,就必须离开父亲的保护,独立。
但是身为父亲的他们是不可能割舍这份羁绊的,即使老谋深算鲁尼,最终也为了保护他那个并不欣赏的儿子而死,鲁尼和沙利文最终为各自的儿子由情同父子走向了不共戴天。
父亲对儿子的保护,同父亲对儿子的爱一样,至死方休。
而作为儿子的小麦克和康诺·鲁尼,渴望着父亲但却不断地把父亲引向死亡。
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说,父亲的死,才能给儿子带来他渴望的成长,这也是父亲之爱的最终归宿。
儿子对父亲的爱,是走向成长;父亲对儿子的爱,是走向毁灭。
沙利文保护儿子,唯一的心愿就是不要让儿子走上自己的路,因此,他几乎是以拒绝的态度面对儿子了解他的渴望。
父子间真正的交流其实很少,但也有一两次令人印象深刻。
沙利文教麦克开车时,麦克故意玩危险动作,父亲中计后他那一串小孩子似的欢笑,似乎是一种含蓄的撒娇,渴望父亲像幼时一般单纯的宠爱。
还有一次是较少的敞开心扉的麦克说自己喜欢圣经历史,其实这有铺垫,开头麦克打着电筒看的就是圣经故事。
圣经最重要的一组意向就是父与子,天父与耶稣,牺牲与救赎,这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其实就是影片的一个注脚,最终引向那个看似有些出人意料和残酷的结局。
后面的部分节凑紧凑,几乎完全处于紧张状态。
因此,当画面切换到父子二人走在天水间的诗意田园中时,我竟然有些无所适从。
影片的色调一直是幽蓝的,而这里却泛着纯白的日光。
浅黄的沙滩,浓郁的灌木,雪白的浪花,明媚的天,加上干净的钢琴在远处低吟浅唱,那是大自然的天籁对这父子之情的礼赞,一切,宛如美好圣洁的天堂。
“只有一项保证:我们永远上不了天堂”,鲁尼对沙利文如是说。
对于这两个父亲,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没有天堂,因为“没有一个不是杀人凶手”。
结局前的这短短两分钟,美好的令人心碎,就像是生命中那些最快乐的时刻,往往令人渴望凝固时光。
这是一场幻影,是父子俩不可能的幸福,沙利文走进那洁白的屋子,站在窗前,凝望这儿子的笑容,海浪映在玻璃上,沉静的琴声仿佛安抚了他的生命。
和最重要的儿子相守,是他不敢渴望的幸福,然而就在这一瞬间,他得到了,哪怕只是幻象,也足够慰藉此生。
虽然我已预料的那两颗子弹,这是毁灭之路,死亡是唯一的救赎,但它的到来还是使我震颤,或许是那鲜血太过刺眼。
沙利文在最后一刻,替儿子解决了最后的仇敌,因为他明白儿子开不了枪。
那一刻我才明白其实父亲从来都关心儿子的,了解他的一切,也许只是因为用情太深,表现出来反而背道而驰。
父亲死了,沉静的琴声却一直没有停止,曲调沉着而低回,甚至包含这喜悦和激昂。
这是自然法则,我明白,这是生命的史诗。
新陈代谢,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影片中父子二人的名字都是麦克,似乎西方的传统当是长子与祖父同名,而次子与父亲同名,片子里的例外,也是一个隐喻吧。
儿子最终成长为了父亲一般的男子汉,他会重新走上父亲的路,保护自己的儿子,引领他们成长,最终离去。
小麦克说,他逃亡的那六个月经历了别人一生所经历的一切。
我想这指的并不是冒险与危难,而是一个儿子,要用一生才能走完的,理解并深入自己父亲的心路。
ps:重新研究了一下片中的基督教符号实在不少:父子二人驶过布满十字架的墓地,前往小教堂哀悼家人,这里儿子看到了一筐免费发放的圣母像(囧又不是小广告),此时响起的配乐是《Virgin Mary》,即圣母玛利亚,后来父亲在儿子桌上看见了一小个圣母像。
此时小麦克方丧母,如果圣母指代的是母亲,那么无疑这对父子就是天父和耶稣的隐喻。
还有鲁尼和沙利文重逢在教堂,修女们齐唱颂歌,这里二人在地下室进行了有关父与子讨论的对话,而此时颂歌一直可以听到。
另外沙利文去杀鲁尼前在房里装配枪支,此时墙上挂的是圣父子像!
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是因为你选择了那样的路。
我觉得汤姆·汉克斯的就是电影品质的保障。
《毁灭之路》也没让人失望。
麦克是芝加哥黑帮老大的养子,从小被卡彭·鲁尼抚养长大,他也是一直为鲁尼家族效命。
也就是说,麦克手中的一切,都是卡彭给他的。
麦克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贤惠漂亮的妻子,两个儿子,大儿子迈克尔,小儿子彼得。
好奇心害死猫这话果然不假。
小迈克尔藏在他爹麦克的车上,麦克和老鲁尼的儿子康纳一起去麦高文家里。
麦高文也是鲁尼下面的人,他的弟弟被害了,在葬礼上麦高文有些愤懑不平,扬言要查出真相。
麦克一行主要是和麦高文聊聊,而不是真要刀枪相见。
结果,康纳早就不怀好意,他偷袭麦高文将其杀死,无奈之下,麦克只得开枪杀死麦高文手下众人。
两人发现现场还有一人,麦克追出去才发现是大儿子迈克尔。
麦克以“迈克尔是我儿子”保证,迈克尔不会把事情说出去。
可是,康纳早已暗藏杀心。
悲剧发生了。
康纳给了麦克一张条子,叫麦克去收帐,实际上条子上面写的是要对方杀死麦克。
幸好麦克及时发现,把对方全部干掉,赶紧回到家里。
康纳是一不做二不休,来到麦克家里,杀死了麦克的妻子和小儿子彼得。
迈克尔外出回来,幸免于难。
父子二人悲伤不已。
麦克只得带着迈克尔逃命,麦克一定要为妻子和儿子报仇,走上了毁灭之路。
麦克先是找到尼提先生,希望为他办事,然后报仇,可是尼提和卡彭是一伙的。
卡彭势力太过强大,一个父亲怎么会把自己儿子送上死路呢。
麦克的复仇之路也正是开始。
卡彭决定让尼提安排杀手杀死麦克和迈克尔。
尼提找到了为四人拍照的顶尖杀手。
麦克先是杀死为卡彭传话的手下,拒绝了卡彭的善意。
接着麦克抢走了卡彭存在各个银行的钱。
麦克找到康纳贪污偷钱的证据,交给了卡彭,卡彭早就知道了,劝麦克赶紧离开。
在此过程中,麦克和杀手两次交锋,一次是麦克仓皇而逃,二次是收集证据时,打伤了杀手的侧脸。
在一个雨夜麦克再次出现,他杀死了卡彭所有的手下,只留下卡彭自己。
卡彭终于妥协了,他让尼提告诉麦克,告知康纳的地址,然后一切结束。
于是,麦克来到酒店毫不留情地杀死了康纳。
至此,告一段落。
就在麦克和迈克尔一起来到妻子的姐姐家里时,杀手不期而至,麦克被杀害,最后一口气解决了杀手。
小迈克尔终究没走上父亲的那条路。
这是一部非常文艺的黑帮片,没有激烈的对战、血腥的屠杀,而是在一个杀手壮烈的命运悲歌中汩汩流露出温情与悲哀。
杀手麦克尔是一个专业而冷酷的杀手,也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
他可以杀人不眨眼,但是面对妻儿的爱、包容与责任心,面对苦难的人民痛彻心扉的怜悯勾画出生动的人物弧光。
似于《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莱昂,他的心底是柔软而温暖的。
小迈克尔第一次目睹父亲杀人被发现时害怕地缩在门边,尽管迈克儿看见儿子的第一眼是愤怒的埋怨的,但是到了嘴边的责怪随即便转化成了关心与包容,“Are you hurt?
(你受伤了吗)”是父亲对儿子说的第一句话。
小迈克尔问爸爸是不是更喜欢弟弟,爸爸说彼得像妈妈,而迈克尔更像自己。
他厌恶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厌恶自己不善于表达情感、说话直接,厌恶自己无论什么事都死磕到底。
小彼得确实更可爱更天真,但同样围绕主题,“自然法则”:越是温顺的动物越容易被淘汰。
影片中在小迈克尔,第一次目睹父亲杀人的场景中镜头通过胯下拍摄呈现儿童视角,开枪的升格镜头更外化了小迈克尔惊讶的心情。
摄影师在使第一个被害者窒息的时候,火车经过,暗示着凶手已经出现并且上路。
采用三个切镜头,逐个展示同一画面三个景别,使画面更具戏剧张力,暗示一场好戏即将开演,也使人物更加阴森恐怖,体现人物内心残酷扭曲。
在最后迈克尔的雨中杀戮,采用升格镜头,并且消去了枪声,放大雨声,是情节高潮的呈现,将情绪推向极点,也是人物命运的巅峰。
在残酷的杀戮中充满克制和悲哀,大雨中的剪影让观众并不感觉这是一个非常血腥的画面,反而在寂静的雨声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孤独与无奈。
影片父亲与儿子的故事在一场雨夜中开始在一场雨夜中结束。
在车上,小迈克尔和父亲之间用车框隔成两个空间,体现从那时起小迈克尔的心开始抵制和远离父亲。
但是在父亲完成复仇后,镜头呈现了一个大空间中的两个小空间,一个是走廊一个是房间。
父亲缓缓从走廊走进房间,而小迈克儿就坐在床上,体现父亲开始走进儿子的心。
最后父子俩紧紧相拥,达成父亲与儿子的和解。
父亲在故事最开始维护儿子的话是:“他是我的儿子。
”儿子在故事最后致敬父亲的话是:“他是我爸爸。
”令人可喜的是父子情深,令人悲哀的是父子越来越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小迈克尔会变成大迈克尔。
在结局中,父亲终于完成了他的复仇准备放下屠刀回归平静的生活的时候,却被摄影师谋杀。
残酷的自然法则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不伤害人,但是不能放下武器。
最后儿子举起了枪对准摄影师,但终究还是没有按下扳机,父亲从背后打死摄影师,像极了一环扣一环的食物链。
“I thought that my father's only fear is that his son followed the same road(我看见父亲唯一一次恐惧,就是看见他儿子步上他的后尘)”父亲不想让孩子重复他的人生,那种充满阴险、狡诈、暴力生活,即使小迈克尔有勇气扣下扳机,他的父亲也会抢在他之前先把摄影师杀死。
影片最后小迈克尔的独白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拿枪。
”但真的是最后一次吗?
在适者生存的社会里,若不拿起枪,要么成为消费者,要么成为别人的猎物。
主要讲父子情,配个黑帮题材,剧情老套点(勇者复仇),纵然门德斯(看这片纯是本着导演去的,《美国美人》在前,他的作品每部必看)也难发挥出慑人的水平。
汤姆-汉克斯演的不弱,就是发挥不出彩,气质很难和角色对上;裘德-洛不耍帅,演个2b又变态的杀手,反而觉得很好玩(看了《人工智能》之后不讨厌他了,长得的确很好看);丹尼尔-克雷格演的纯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死的也磕碜点,有失我们007的风采。
《毁灭之路》。
9分。
萨姆·门德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保罗·纽曼、裘德·洛、丹尼尔·克雷格主演作品。
重看才能发现更多的经典,一部本已好评如潮的影片,经过时间的沉淀,如同一支上好的红酒,再开,依然有许多惊喜,这就是经典。
影片的氛围渲染恰到好处,大量的冰冷冷的雪、大篇幅的雨夜以及为数不多的阳光,完整的契合了小迈克尔不到两个月的坎坷经历。
汤姆·汉克斯饰演一个心狠手辣果断冷静的杀手,从不失手,颇得老大鲁尼的信任,如同干儿子一样对待。
但遗憾的是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亲儿子康纳无能而暴躁。
两人一晚去处理一个下属的事,康纳爆裂枪杀了对方,而这一幕被躲在汽车里的小迈克尔全程目睹。
康纳为了向老狐狸一般的父亲表忠心,私自做局要杀掉迈克尔,然后自己亲自出马去迈克尔家里处理掉小迈克尔,连同他的妻子一起。
很遗憾,这个蠢货杀掉的是小迈克尔的弟弟。
于是迈克尔带着儿子走上了流亡、复仇之路。
有些人,短短六周的时间就过完了很多人的一生。
小迈克尔说,父亲最大的恐惧,原来是害怕我重新步他的后尘。
其实最开始只是注意到导演萨姆-门德斯才决定看的,后面才发现还有汤姆-汉克斯,那我是不得不看了。
看后有些失望,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实在一般般。
不过穿大衣,提着汤姆逊冲锋枪的样子很帅。
冲锋枪对手机,完全是大人打小孩儿啊。
他每次用枪对着别人的时候我总感觉他最后不会开枪,结果我每次都错了,这是他性格中让我最佩服的部分:仁慈,却依然冷静果断。
裘德·洛的表演到是让我眼前一亮,总是对这种怪人有莫名的好感。
尤其是眼神,怪异中透着痴迷。
“教父”是里面最有味道的一个人,他的确有当教父的潜质。
007丹尼尔-克雷格穿西装依然那么帅。
我一直觉得逃亡是一件极其让人兴奋的事。
当只有逃亡一个选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没有曾经想象的那么难。
我一直特别喜欢冷静的人,尤其是在极端的环境下依然冷静的人。
冷静的人才适合逃亡。
总感觉导演隐约想表达一些其他的东西,但一直感觉不出来。
虽然叫做逃亡,但一开始就得做好亡的准备。
偶尔在一个19寸的电视上,半途看完了这部并不熟悉的电影。
习惯了用投影看电影,突然在电视上看,视觉上确实缺少冲击,好在四周光线昏暗,应景,观众很容易入戏。
又是一部描写父爱的电影,杀得你死我活的双方,目的都是一个:保护自己的儿子。
其实作为男人,保护自己的家人是雄性存在的重要理由,如果这点受到挑战,对不起,整个世界就已走上了毁灭之路。
老鲁尼在面对汤姆汉克斯的诘问时,苍凉而坚定的说:我知道我儿子已经背叛了我,但是让我交出钥匙,看着你走进屋子,然后亲手杀死他,我做不到,也不可能。
这就是父爱,在绝望中坚定的保护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
然后汤姆汉克斯踏着老鲁尼的尸体,亲手杀死了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脑残。
这就是父爱,只有黑和白的父爱。
我不是一个盲目崇拜影星的人,但是在电视上扫到汤姆汉克斯的脸,我就知道这是一部值得我认真看完的电影。
事实上,他没有让我失望。
不再赘述这个老帅哥在黑帮片里那种沉默的力量,狡黠而坚毅的眼神。
在黑与白色调中,男人的轮廓像剪影一般犀利。
坦率的说,电影的编剧比较直白,同归于尽的主线非常切题,但直到我看到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摄影的名头,心中顿时开朗,一个个干净而充满张力的画面,虽然讲述的都是杀戮。
最后那幕射杀老鲁尼的镜头,没有枪声只有纯净的钢琴,没有特效的子弹,只有枪口的火焰,雨点打在黑色的大衣和帽檐上,闪烁着碎钻的光芒,气氛像呢子一般质感。
唱诗般的凝重。
快意的子弹射向那充满敌意的世界,没有你,世界已经毁灭。
萨姆·门德斯很全能,纯文艺片拍得相当好看,类型片也可处理得荡气回肠。
论故事而言,《毁灭之路》很缺乏新意,父子的复仇之路,其内核又很文艺地在讲述两对父子情。
但副线的父子情(保罗·纽曼和丹尼尔·克雷格)较主线的父子关系(汤姆·汉克斯父子)更出色,这更多的取决于演员的准确定位和人物设置的复杂性(素来恶人更出彩)。
纽曼作为父亲在片中的态度一直在游弋,但其所最终做得每一次决定又极度冷酷,他的尾声是雨中的死去,导演了解观众的情感摇摆,甚至让他最终近乎于死在画面之外。
这部电影画面与声音的处理优秀并非作品的最大优点,恰是门德斯对每场戏的处理很见张力,分镜头极其准确最是难得。
多数好莱坞类型片总在炫技,强调好莱坞在技术上的无人匹敌,但门德斯运用的是电影本身技巧的可能性,将电影独有的语言手法拿捏得老道精准。
多数电影看故事,好故事提供给电影成功以基准。
《毁灭之路》是少数,对于想学习电影视听技巧(尤其是分镜)的人而言,是可以反复揣摩的范本。
从一开始就渲染了崩坏的氛围, sons are put in the earth to trouble their fathers, 此语中的. 老头的父爱跟汉克斯的父爱交错. 手刃凶手之后整个画面的色彩明显的鲜亮起来, 音乐依旧缓慢而轻柔, 最终乳白色的房间是perfect place to sleep.
很不错的电影啊,宽银幕,美画面,故事完整——电影资料馆
镜头节奏无懈可击,弱在汉克斯,气质不对,或者说父亲一面很成功,杀手一面很失败。
汉克斯的阿甘形象实在是太过深入人心了,所以他来演这样的角色实在是让观众难以入戏啊,而且他手里那把神器也太厉害了吧。保罗纽曼老了也很帅,《骗中骗》里的蓝眼睛。好吧,我是第一次知道裘德洛到底是谁,他竟然是《兵临城下》的男主角,完全没认出来啊。
18/9/30:门德斯的风格在此片基本定型,除了保罗纽曼另三位都不合格。
汤姆·汉克斯看起来不太适合这样的角色,有父子亲情,复仇感却太弱。剧情漏洞太多,整体节奏过于拖沓
无力的黑帮故事,费劲做的氛围也没出来
断断续续看的,感觉拍得很无聊的故事,流畅度不好,其实根本不用两个小时的,前半小时简直是东扯西扯凑时长的,枪战也是很复古的感觉,慢吞吞的。立意不是很明,例如黑帮为何要去杀人家妻儿,感觉理由很模糊。男主有点冷血,小孩就一拖油瓶。评分过高,没什么好看,不紧张也不刺激,也没峰回路转的剧情。很无聊,打那么高分,我也是很无语。
【A】门德斯真的是个非常精明的导演,尤其体现在他拍片的类型手法上。处女作《美国丽人》尚且可以配合奇情的剧本,但在《毁灭之路》中基本全靠复杂精巧而不嚣张的炫技。各种设计更加刻意,所以也需要更加庄重的仪式感来让观众相信。门德斯的目的极其纯粹——好看,技巧的堆叠绝不乏味,光影魔术带来感官愉悦,绝对实诚的show off。康拉德·霍尔的摄影更是无与伦比,自然光、剪影以及镜像反射,每一个镜头都能带来视觉欢愉,哪怕是狄金斯都不一定能做得更好。
剧情和人物塑造略显单薄优在摄影、美工和音乐的完美结合(自然光、剪影、枪杀的虚实处理,对雨雪、玻璃和镜子的光影运用)精细巧妙的设计➕光影魔术的运用带给观众更多的是感官上的愉悦,而非技巧堆叠的乏味视听⭐⭐⭐⭐⭐剧本⭐⭐⭐
a movie from old skool
汤姆汉克斯演黑帮少了点霸气,怎么看都像卧底!PS:电影中电梯上的图案跟死亡笔记的L符号一模一样,这个符号在文化中属于什么含义?
就 Newman好一点 汉克斯凝视007有那效果
tomhanks演的杀手jude law怎么一直演这种变态,靠。。
黑帮之间的永恒利益父子之间的深沉爱意行家之间的猫鼠游戏恩仇之间的美学暴力六周之间的永生回忆克制与爆发之间的文艺运镜007与萨姆门德斯之间的缘分注定
父爱如山。整个调调暗暗的,旧旧的。裘德洛的秃顶瘌痢头造型好囧。
选的角色有点问题 感觉
一般,为了后面雨中那段复仇的镜头来看的,故事很平。汤姆汉克斯不太具备黑帮气质
为何我觉得那小孩该死?小偷小摸,抽烟斗,摇骰子,耍小聪明,害死了自己的老妈和弟弟和父亲,这种孩子活着的意义何在?当他藏在车里面露出头的一刹那我就想给他脑袋一枪🔫
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