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我看过的Almodovar最差的片子。
很想打个两星。
虽然我充分理解:当一个讲故事的人,把他心底最沉重最纠结的东西,可能是同一个母题或几个母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翻来覆去地说上七八遍后,他再讲的东西,往往只是那个东西的余料,和延展。
等他把最次级的余料讲完后,又再做的努力,就常只是徒劳的努力而已,通常,这样的作品价值,也就只能体现在形式和结构的完善上。
艺术形式也许更加成熟,但思想却像撕裂的空洞,思想凝聚起来的故事内容,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流于平淡。
但对那个讲故事的人,其实生命已经没什么遗憾了。
从这个角度说,Almo早已能说没什么遗憾了。
另外,我想,他讲这个故事,也许还对自己过去的某部电影,心里曾感到有所缺憾有意难平,才有构思的某个原点。
很久之前就听过这位大导演的名字了,但一直没怎么看他的片子。
整部电影看起来就是很顺。
叙事线和视角的转换,包括整个事件的还原都挺顺的。
女主角真的就还蛮讨人喜欢。
讲的我可能水平不够,很难概述出来,但女主角的成长跟转变,包括最后电影的未完成,重新剪辑剪辑,实际上是他们两个人爱情的再续吧。
这部电影里两个比较小辈的男性角色设置还是挺有意思的,应该有某种特定的含义,但还是我解读不出来,我好弱。
女主真的美,👏
要不是有这位西班牙美女撑场面.这部电影简直全无看头没有节奏美感.没有细节冲突.没有情节烘托....不好意思,同是西班牙出品.这部电影比起<深蓝即是黑>实在是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种种迹象表明.哥们,你不适合拍这样的电影.你要么就玩温情,平淡到死吧.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想商业商业不起来,想悬疑悬疑不起来,想生活也生活得寡淡似水完全没有感人环节可言的烂片.有什么好说的....2就是2.浪费了西班牙大美女佩内洛普的形象和演技.如果你是佩内洛普的影迷,你可以看这部电影,但是千万不要抱太大的期望.纯粹是看看人脸尔.如果你是装逼青年或傻逼青年,你有本事撑到把这部电影看完,算你们有装逼的潜质.爱怎么吹怎么吹,喜欢怎么捧臭脚都行.如果你是喜欢阿莫多瓦风格的影迷,你可以看这部电影,你见看到江郎是如何一步一步迈向才尽的....其它人,我劝你们别看.浪费时间.不如看点别的.
看过的阿莫多瓦的电影不多,但每部电影中那芬芳的色彩无时不在刺激挑拨着视神经。
然而让我不习惯的是,明明是悲伤的剧情,残破的结局,却总是在鲜活的色调中被演绎,连背景音乐似乎都不去渲染剧情,只是浅浅地伴奏。
观看时仿佛时刻在挑衅人的道德感:这样明媚疏朗,芬芳四溢的悲哀,你能感受到么?
是否也如此美妙轻曼地发生在你的生活中,只像一抹色彩般浅浅地划过?
也许现实正是如此。
生活中的悲剧不会因为好天气或者有喜事就不会发生,陌生人永远只能漠然旁观,而亲历者的血泪也只能把命运之体擦洗得更光鲜。
轻松地讲个悲剧,像是地中海畔炙热阳光,刺伤你的双眼,那白晃晃中似失明般的漆黑。
那做爱的场面,亲吻的镜头,丝毫无法在心头产生涟漪。
被演绎成像吃饭一般每日面对的程式。
连泪珠似乎也像水般无味。
只是那全片深一脚浅一脚的叙事,终会被命运这无常的叹息一浪打散。
记忆深刻的几个段落:段落1:莱娜冲进马特尔的房间,马特尔背对着她,却面对着屏幕上的她。
她们同时面对马特尔。
这是莱娜第一次真正有勇气迎面马特尔,挑战一切谎言的时刻。
一切也顿时反转,马特尔的正面和背面被同时注视。
是否意味着,只要你敢于坦然面对黑暗中那些窥视的双眼,则他们将被暴露在光明下,成为反被窥视的焦点。
而他们是那样的浅,可以轻易被看穿。
段落2:莱娜在X光下的每一处骨头,在一张张打着网格的胶片上被精确呈现在观众眼前。
美丽的人啊,她的悲剧是她无法掌握自己的自由,身心毫无隐私,得不到尊重。
但即使她骨骼的每一条弧线弧线都被旁人窥视到,你还是距她的心,她的忧伤那么远。
灵魂是不可能被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占有的。
段落3:朱迪特在酒吧当着儿子和哈瑞把沉积14年的忏悔倒出来时,她的眼泪比起失去挚爱的哈瑞多年所受的伤害来说,她的忏悔显然太淡太无力了。
但是当她目送哈瑞一个人在黑夜拄着盲杖走下楼梯的背影时,看着曾经的爱人所受到的伤害,那种良心的折麽之深才着实传达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的悲哀是被别人承受着的。。。。。。
缝不合的记忆碎片李泊岩刊于2009年10月8日《假日100》影片自始确立了“回忆”的主题,也就是片名所谓的“破碎”。
正是这些碎片串连起整个电影。
梅特洛•布兰克是一个盲人作家,之前曾是一个赫赫有名导演。
在一次车祸之后,他放弃了导演生涯,并且改名为哈里•克莱因。
不久之后,他担任导演的影片《女孩和提箱》的制作人欧内斯特•马特尔死亡的消息见诸报端。
布兰克没有把这当一回事,不久,一个自称是马特尔的儿子的人来到布兰克的家里,他要求布兰克为他死去的父亲写一个剧本。
电影画面一转,进入了真正的故事,时间回到了1992年,当时马特尔正和一个叫做莲娜的女演员打得火热,莲娜为了给年迈的父亲治病,对马特尔很是依赖。
两年之后,他安排莲娜在一部影片《女孩和提箱》中做了主演。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布兰克爱上了莲娜。
马特尔觉得不对劲,叫自己的孩子以拍摄纪录片为幌子去监视布兰克和莲娜的私生活。
“纪录片”所记录到的内容都是布兰克和莲娜在背后嘲笑马特尔,并发现来两人合伙骗他投资电影的内幕,他一边看着“纪录片”一边觉得自己的生活被毁了。
可是所有对他怜悯和同情都被消解在了“纪录片”中。
《破碎拥抱》中导演在回忆的部分衍生出一个电影和一部纪录片,当然它们没有真正存在过,但其用意,自然是戏中戏,回忆之中的回忆的倒影。
有的电影,看一遍的确看不出它的好,因为暗藏的意思总是不能一下子浮出水面来,周遭的朋友看过《破碎拥抱》的,无不感言“老莫退步了”。
退步的意思是,没有之前那些电影语出惊人的气势了。
气势确实差了些,《捆着我,绑着我》、《情迷高跟鞋》、《对她说》等等,早已被影迷谈烂了,那些离奇的情节我虽然没法在这里一一道来,但想必稍稍看过几部阿莫多瓦电影的朋友也都会喜欢,也都知道了那种气势。
喜欢的原因,其实正是在于他电影中故事的离奇。
然而,《破碎拥抱》并不离奇。
假若你看的第一部阿莫多瓦的电影就是《破碎拥抱》的话,你不会喜欢他。
故事平庸,说白了讲的是影视圈所谓“黑幕”的一部分。
一言概括,就是导演和演员相爱,演员又骗取富翁男朋友资金的事情。
这样的故事自然不会离奇,反而老莫可以表达些别的东西。
我曾经着迷阿莫多瓦的电影,惊叹他塑造人物性格的多面化,尤其是影片中的那些女人。
在《破碎拥抱》中,莲娜一方面为了给年迈的父亲治病离不开富有的男友,另一方面她遵从内心爱上了导演。
细细品味,阿莫多瓦的这部电影依然很耐看,尤其是人物内心世界在影片贯穿起来的碎片中,一一透见。
比如,影片中还出现了布兰克的太太,在布兰克失明的之后,这位太太呈现出强势的角色;在回忆中,布兰克在如日中天的壮年时期,他的太太处于弱势角色,以很没有地位的样子出现。
说到此,可见阿莫多瓦的用意并非要用故事打动人了,而是在寻求一种更为深奥的叙述方式,其实这有点像《乡村牧师日记》的用意,现实与回忆并续,内心渐渐暴露。
我想,这就是他所谓“破碎”的意思吧。
虽然这次没有很惊艳,但是依旧是全程无尿点。
聚精会神地看完了,即使给阿莫多瓦一个烂剧本,他都能拍的比院线大片要好。
在看的过程中,我很想感叹,这才是电影吧,教科书级别的电影,而且不刻意,运镜自然而然,运镜怎么就那么顺利呢?
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总之从导演层面,越看越圈粉。
从剧情方面,比较让我惊喜的镜头有老头把莱娜推下楼梯、推下楼梯之后竟然完好送医院,没有弄残她、结尾小马特尔说出纪录片结束的那一幕惊悚片?
这部电影不算惊悚片,但是导演很适合拍惊悚片,惊悚片功力深厚吧这就是为什么可以让我全神贯注地看完。
这部属于那种,有一点点无厘头有一点温情但不像的电影。
很多细节都没有交代,直接蒙太奇过去了,比如老头原来那么早就杀青了,对男女主的爱情刻画,我个人感受不是很明显,因为一开始我被误导了,我以为那个年轻男孩就是他儿子,因为一回家,那个氛围导演和制片人和男孩很像一家人。
开头上了一个年轻女孩,制片人一脸吃醋。
我以为他们大概是很开放的关系,我从头到尾都以为他们是夫妻,或者是离异,或者情侣关系。
结果他都不知道那男孩是他儿子。
男主说的那句“我有点内疚离开你们母子二人”我甚至还猜想,会不会是制片人撞了他们,然后形成两组得不到就伤害的爱人,但是结局很单纯,制片人竟然保存了所有的胶卷。
但是制片人真的什么都没有做吗?
这部片子的感觉有点淡淡的,男主对什么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淡淡的,所以很没有惊悚感。
片子主体是在描绘爱情吗?
为何他把所有照片都撕掉了?
有个小亮点是年轻男孩拼好的那张照片正好是着重刻画的那个场景,那个场景是挖出了相互依偎的男女尸体。
所以他们的爱情很伟大,伟大到可以为了这份不被允许的爱情一起死。
不过也许是存在文化差异,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反而想,导演和美女演员的风流事多了去,也不用刻画地那么悲壮。
但是一些细节依然很妙,比如在争吵时把女主衣服扒光丢掉大街,还有他和他前妻的电话。
都表现了这个人多么虚伪。
他儿子也是个小变态,14 年了,对作品如此执着。
除了爱情,也许还描绘了导演对作品的执着?
比如那个小变态 14 年了还想着做纪录片,14 年之后男主重新剪辑电影。
最后,这个胶片拍出来的效果实在太漂亮,好想知道什么型号。
“杀青14年后,我才开始电影的第一次剪辑。
”“即使瞎了也要完成电影。
”Mateo双手抚摸着电视屏幕上他和Lena的最后一吻那一幕被那份深情感动到。
都传说贵圈很乱,导演和制片人乱搞,导演和演员相爱相杀,导演和导演之间抢女人或者互相让对方头顶草原,这些似乎司空听惯又不得见天日的事情,阿莫多瓦不仅拍了出来,而且还拍得那么情真意切。
不论是背负了14年内疚的Judit还是因爱生恨的Ernesto,都拍出了人物招人恨又让人理解并怜悯的两面。
Mateo对Lena以及对电影的深情都让人感动。
男女主的人物形象都很立体生动。
Judit跟了Mateo那么多年,看着他和别的女人各种搞,直到Mateo瞎了,也还继续和儿子一起照顾他,真相大白后才告诉儿子Mateo是他爸,而且还要继续向Mateo隐瞒这事。
心真大,真大度,真佩服。
吐槽一下放出的戏中戏《女孩与皮箱》片段,确实很精彩,不过大部分戏份都在女配角,女主连台词都没几句。
《破碎的拥抱》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否能接受伴侣给你的破碎的拥抱。
你是否幻想过,能将感情中的过错与遗憾打包带走?
现实是残酷的,问题只会越积越多,不会忘记,面对越来越不完美的感情,有失忆的药丸吗?
爱情悲剧起源于过度承诺?
《破碎的拥抱》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在情感关系的进程中,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幻想:将相处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满以及无心之失,包括那些已说出口的话语和已做出的行为,都能够被打包成一个行李箱,放置一旁并被带走,仿佛能够借此将所有的过错与过往的遗憾一并带走。
然而,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机制。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何种关系或相互了解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往往会愈发增多。
如果无法与自己不完美的过去以及对方的不完美之处和睦相处,那么个体可能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在电影《破碎的拥抱》中,阿莫多瓦再次聚焦于人与人之间奇特情感的某个方面。
他这次关注上流社会里名流们,讲述这样故事的电影其实并不罕见。
例如,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同样描绘了明星圈子内部作品与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又如近期在电影院上映的《乔妍的心事》,这是一部难得的国产电影,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演员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冲突与吞噬关系。
同样,《破碎的拥抱》也深刻探讨了这一主题。
阿莫多瓦在其早期的多部影片中,常常通过猎奇的话题和感情来讲述勾起观众兴趣的故事。
然而,在2009年的《破碎的拥抱》中,他首次尝试将每个人都曾经历的浅显事物,运用自己的悬疑技巧串联起来。
这一主题或许难以被所有人理解。
在观影后,我浏览了许多人的评论和感受,发现大部分人并未领悟他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1. 撕碎的照片和不敢承认的不爱今天是2024年11月5日,我在中午用餐时观看完了《破碎的拥抱》,并记录下这篇电影日记。
暂且不提影片的情节,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片中提到的照片被撕碎的情节。
根据影片镜头的塑造,导演或编剧对女演员的爱深沉而热烈,近乎感天动地。
然而,在车祸导致编剧失明后,制片人去他们曾住过的房间收拾东西时,发现了一个塑料袋里装着编剧和女演员在一起的所有被撕碎的照片。
这一幕让人感到十分困惑。
如果两人真的相爱至深,为何在导演决定前往马德里了解真相,却意外发生车祸的前夜,要将所有在一起的照片全部撕碎?
很显然,撕碎这些照片的只能是编剧,因为当时宾馆的房间无人能够进入。
制片人也是在车祸后退房时才发现这一情况的。
这意味着制片人在那一刻意识到编剧可能并没有那么喜欢女演员。
这一发现对女制片人来说是一种长达十几年的折磨,因为她冤枉了一个好人。
那么,女制片人冤枉了谁?
女制片人为何知道这些照片不是编剧撕碎的以后,产生后悔之意?
难道为编剧抚养大一个孩子的女制片人,知道编剧对她不是冷漠,而是真爱?
暂且搁置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当前社会的普遍观念来探讨真爱的定义。
真爱首先意味着一夫一妻制,其次需要不断向对方证明自己的爱意。
也就是,在没有违背一夫一妻制观念的前提下,还需要通过行动让对方感受到强烈的爱意,这才是大家普遍认可的真爱。
然而,关于真爱的,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初次见面时,一个人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但当我们逐渐了解其背景、过去以及一切细节后,基于初次印象所构建的预设形象,往往与经过三四年深入了解后的真实形象大相径庭。
也就是多数情况下,这种差异是显著的。
在电影中,这种情境便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生活中的瑕疵逐渐累积,我们是否还能坚守对对方的爱?
让我们再次聚焦于这部电影。
影片主要围绕编剧和女演员展开,观众往往会认为他们之间的情感是真爱。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女演员的生活,会发现她实际上在银行富商和编剧之间的转移,不是源于本心,而是迫不得已。
起初,她并不愿意与这位富商在一起,只是因父亲生命垂危,被迫与其共同生活。
显然,他们之间的情感并非真爱。
当富商的占有欲极度膨胀时,他们的关系便发生了质变。
在富商看来,真爱意味着控制。
这种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并不罕见,甚至我周围也有类似的女性,她们对于占有欲强的男性持欣赏态度,认为这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气。
然而,我个人并不认同这种做法。
事实上,占有欲只会让人感到不自由,而非更爱。
在情感关系中,占有欲可能导致极端行为,如占有、控制对方,甚至涉及SM等极端内容,通过欣赏对方的反抗来满足自己的快感。
这是情感的另一种极端表现,即极度的控制欲、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以及极力维持对方心中的刺激感。
这种刺激感会逐渐变态,从最初的轻微接触逐渐升级为暴力行为。
我在大学时期就曾目睹几对年轻人的恋爱关系朝这一方向发展,他们通过不断增加的痛感来维持关系。
最终,女演员与富商之间的痛感升级到了策划车祸的极端程度。
另一方面,我们来看编剧与女制片人的关系。
观影后,我们不难推测编剧与制片人之间曾有过一段感情,并育有一子。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关系处理得当?
女制片人表现出极大的隐忍,遵循着一种“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中式情感表达方式。
然而,这种极度的压抑并不健康。
女制片人极度的自我压抑,最终导致了编剧与女演员的私奔后,她竟与富商联手策划了这起车祸,当然她一开始并未料到后果会如此严重。
这正是因为她无法正常抒发情感,导致过度的压抑最终爆发。
因此,女制片人对编剧的爱同样不是健康的爱,而是一种极度克制的爱。
这种克制同样导致了极端和变态的结果。
例如,她认为自己为编剧生了孩子并照顾孩子是一种牺牲,但这种行为同样不健康。
显然,无论是极端的控制还是极端的克制,都是不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
同样,编剧与女演员之间的感情也不能被视为健康。
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各自存在严重问题,而是女演员在情感经历上相对匮乏。
在与银行家交往之前,她可能仅从事一些简单的皮肉交易,未曾考虑过长久的共同生活。
而对于编剧而言,他所处的行业五光十色,充满诱惑,让他能够不断获得新鲜感和刺激。
他们两人,一个是文艺青年,一个是清纯女孩。
女演员在躲避银行家的压迫后,在编剧这里找到了慰藉。
然而,两个内心脆弱的人能否经营好这段感情,显然是值得怀疑的,这样的感情很难维持长久。
2. 箱子隐喻了什么?
在影片中,女演员在电视上看到一对临终时相拥的情侣,一个墓穴镜头,她深受感动,泪流满面。
编剧此刻却想记录下她的脆弱,将相机摆好,捕捉这一刻的情感,说明编剧已经无法共情这种简单的纯真爱意。
此时,女演员大腿上的衣物滑落,展现出一种性感的气质,与最初的脆弱状态截然不同。
对于编剧而言,他喜欢的正是这种柔弱、需要被照顾的状态,如同刚进入演艺圈时需要扶持的新人。
然而,当一个女孩不再柔弱,不再需要扶持时,她是否还能如初那样爱他,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编剧所处的行业无疑让他接触到众多诱惑,沾花惹草是编剧的工作。
当一个女孩离开银行家,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与他共度余生时,他并未真正考虑过未来的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到初中时,班主任语文老师播放《泰坦尼克号》后,让我们写一篇衍生作文,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
然而,没有一个同学能写出真正的结局。
老师指出,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两人在一起后,面对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很可能无法适应,最终走向离婚。
实际上,后来有一部电影《革命之路》也由莱昂纳多和温斯雷特主演,它很好地隐喻了《泰坦尼克号》中两人在一起后的家庭生活。
一个向往巴黎的文艺女青年,另一个在银行里工作,生活枯燥无味,两人之间频繁发生争吵,关系破裂,腹中孩子流产。
因此,这两个文艺青年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理解了这些,在影片的结尾部分,我们就可以理解戏中戏的内容。
其实,戏中戏是编剧为女演员提供的一次机会,让她在自己的戏中体验抗争世界、以柔弱姿态回馈世界的过程。
在片尾,我们看到一个从事管理工作的阿姨来到他们家,提到一个需要处理的箱子。
同时,女演员在戏中戏的场景中也有一个箱子。
这个箱子与什么有关呢?
结合厨房中大量安眠药混合的饮料、床上电熨斗烫过的痕迹等种种迹象,我们可以推断出,女演员可能将她曾经深爱的人杀害,并将其遗体装入箱子中。
另外,在剧本里,这位女演员深爱男人的过程中,甚至男人的前妻或前女友还曾将女演员推下楼梯,这一情节足以证明女演员与箱中这个男人之间的感情已经发展到病态。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女演员通过这一桥段深刻地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总有些不堪的内容需要被隐藏起来,需要被锁在箱子中。
若无法将这些不堪的内容包容并藏匿于箱子之中,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其中一方被迫离开,即使双方都是真爱。
编剧在拍摄这个故事时,显然也感受到了他们两人之间感情可能难以完美收尾的状态。
他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这一信息,想传达给女演员。
然而,遗憾的是,女演员可能并未真正理解他的意图,便已经迎来银行家的车祸。
这不禁让人感慨,在感情中,过度的控制与过度的克制同样不可取,一味地憧憬未来的美好也并非明智之举。
那么,究竟何为正确的处理方式呢?
3. 警示过度承诺的苦果此时,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包容所有见过的不美好,原谅所有做过的后悔之事,以及他人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这看似简单,却极其难,原谅别人的污点并非易事。
这正是电影《破碎的拥抱》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当他人给予我们一个破碎的拥抱时,我们是否还愿意接纳他们?
这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也适用于职场中我们与公司的关系。
在除了父母和孩子以外是,每一种关系中,最终积累的不满往往会超过最初吸引我们的美好。
当负面情绪过多时,我们能否去面对它。
我之所以将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关系排除在外,是因为我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是无条件、无底线的。
这并非本篇所探讨的范畴,而可能涉及到俄狄浦斯情结等心理学内容,也并非阿莫多瓦在《破碎的拥抱》中所要探讨的主题。
最后我想说,许多规则与制度都在强调禁欲与克制欲望,包括六根清净和无欲则刚的说法。
这里所说的欲望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欲,还包括食欲、贪欲等各种欲望。
这些欲望有一个共同优点,即它们会驱使人们去做很多事情。
然而,这些欲望在激发人们行动时,往往不会让人们考虑后果。
因此,我认为《破碎的拥抱》并非探讨“破碎的欲望”,而是揭示了面对情感与欲望时的挣扎与抉择。
所以,电影《破碎的拥抱》深刻表达了对于欲望克制的重要性,警示我们应避免过度向他人承诺,更不应沉溺于一种自我苦情、不断给予承诺的状态。
人们或许误以为享受这种付出、控制欲以及对诗和远方的憧憬是一种健康状态,但实际上,这种状态往往难以持久。
任何关系的长久维系,或许正如各种声音所倡导的,需要达到六根清净、无欲则刚的境界。
这种状态可能是众人普遍追求的理想状态,然而却鲜少有人真正达到,也鲜少有电影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这也是我欣赏阿莫多瓦作品的原因之一,他敢于触及并深刻剖析这些人性中的深层次议题。
以上便是我对电影《破碎的拥抱》的日记。
个人觉得还哦哦可吧!
西班牙的电视剧挺好的,但没有看过电影,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西班牙电影,朋友推荐,觉得不错的是感情线非常的好,觉得女主男主不过分煽情,也不冷漠,就是给人很舒服的情感状态,非常赏心悦目,就是非常喜欢,特别喜欢,唯一一点遗憾就是两个人的相处时间太少了,没看够,觉得有一点尴尬,好多次都没有好好接触聊天,推荐大家去看看吧!
真的很好看。
命运藏着诗句,挥之不去。
昨天看《破碎的拥抱》,有个镜头特别打动我,我用它发了一条微博。
我每天发的微博,总不是随便的,那可能我看过的一部电影,一个小说,它们打动我的部分,我记录在那里。
我不在意谁会看到它,从中又窥出什么。
它是我发泄的途径和出口。
在任何人面前都坦然自若,在我看来,这真是最好的姿态。
从后面抱着一个人的时候,有爱恋,有倾慕,有温情,有撒娇,甚至有一丝苦涩,因为心里想着,我怎么可以,这样爱你。
他们站在高处,拍那处漂亮的沙滩,后来回家洗出照片,才看到远处有一对拥抱的情侣。
他们讨论这张照片的时候,马里奥说,他们也许是有秘密的人。
莱娜回应道,马里奥那就是我们。
那时候莱娜穿着居家的红上衣,平淡地道出了某种真谛。
他们抛下一切,私奔到一个远离熟悉人群和环境的地方,过上看似无争的生活。
其实他们彼此都明白,这是一段真正的逃亡,会有终结的那一刻。
那场车祸毫不意外,是片子的高潮。
只是那一刻我却在想,是用电影解释生活,还是在生活里体会电影。
我非常感慨的一点是欧内斯特坐在家里,顾一个女翻译从嘈杂的纪录片里通过唇语看莱娜和马里奥交流了什么。
有次这个老人,终于忍不住,问女翻译,你觉得这两个人是不是在相爱?
女翻译说,我只管翻译,不读表情。
那时候他是多么地无助,他有钱有权,看起来可以控制一切,但是他不能阻止自己的女人爱上别人。
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一刻竟然非常唏嘘感慨他的敏感,他有时候让人怒不可遏的控制欲。
爱上一个人,每个人都一样,变得软弱。
镜头、色彩都很牛逼,佩内洛普简直美爆了。就是感觉故事有点怪,尤其是结尾部分
我是第一次看阿尔莫多瓦的电影,虽然久仰大名。这部没留下好印象,是不是因为这部不是老莫的巅峰??
愛死海邊的那一抱
好久没看碟了,这一张一压就是两年,太对不住阿莫多瓦了。和他最棒的几个作品比起来,除了色彩和叙事结构外,摄影和人物的风格化减弱好多。
潜规则的故事
4.5星。看阿莫多瓦的電影,有時會覺得他在反復講同一個故事,不管情節多麼離奇,都是波瀾不驚的表面下濃郁的情與慾,愛與痛。獨特的影像語言,機具感染力的配樂與表演,複雜精緻的敘事結構,大師的從容不迫與深沉、激情。不過這部是稍微溫和了些。
烂片
红颜祸水,演艺圈真是乱的可以啊。我什么都失去了,现在只想享受生活。
无聊
怪了,濒临崩溃的女人里没有那个老年政治妇女嘛
狗屎的翻译
完全不记得内容了
别惹老头
看阿莫多瓦的片子,就是看那张力十足的牵人神经的剧情啊.那看似跨越很大但又有强烈因果关系的各种纠结啊.那色彩元素总是十分鲜艳的画面,那总能代表女人高度孤芳自赏的西班牙背景音乐.那总是有幸福感的温情结局,那总把西班牙拍的好似随处都有同性恋的特色.那导演御用的角色又出现在片子里的惊喜!
35
“我想听听让娜莫罗的声音”,这句话真感人
音乐、摄影都很出色,故事显得单薄。
回想很有味。啊莫或许是老了,拍不出张力的电影了。
太让人无语的中文字幕。。。
阿莫多瓦从来不叫人失望。戏中戏的结构里,你也能见到盲眼导演历经14年沧桑的沉积。Penélope Cruz的脸总让我在诱惑的美丽与危险的黑洞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