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儿童作家和一个小仰慕者的故事。
汉斯没有父亲,我甚至都想让凯斯特纳做他的继父了,因为他两之间的感情太单纯太真诚了。
汉斯从小就很喜欢读凯斯特纳的书,甚至为他保存了很多关于他的东西:书,信,被撕掉的签名。
汉斯的执着和热爱以及对凯斯特纳一直以来的仰慕让人感动,特别是当一个作家有一个喜欢他的作品的读者时,那是比获奖还莫大的荣誉。
凯斯特纳是这个作家,汉斯是这个读者。
在战争不断和纳粹横行的那个年代,凯斯特纳和汉斯还继续保持着很好的友谊和联系非常的不容易。
直到汉斯在战场上为国牺牲时,他也没有忘记向他从小一直崇拜的作家和好友的凯斯特纳致以最真诚的问候。
战争摧毁了所有,也夺走了汉斯的生命。
但它让凯斯特纳和汉斯之间的友谊更显珍贵,纯粹。
这是一个喜欢写儿童书的作家和一个喜欢读作家作品的读者之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在留传,他们的友谊还在继续。
❤
2020年3月14日 周六因为腾讯视频的会员快到期了,今天休息在家就找了一部电影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友谊之桥》。
惊喜的发现《埃米尔擒贼记》的作者埃里希凯斯特纳与《父与子漫画》的作者埃里希奥赛尔也在里面,以后再看书的时候就有了代入感。
战争总是残酷的。
可能凯斯特纳也没想到后来他的读者遍布全世界。
我想每一位读者可能都是“汉斯”,都是那个崇拜他的“小星期二”。
凯斯特纳以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身份而为世人所知。
但是,对于大部分不读儿童文学的大人,肯定会觉得,这么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和一个小孩子的故事能够有多好看呢?
——对,看电影之前,我就是这样的大人。
我之所以会保存这部电影,是因为凯斯特纳以某种离奇的幻想与隐喻进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他有过一个小说,叫《5月35日》。
于是,在5月39日的今天,我终于看了这部在文件夹里面躺了许多日子的电影。
然后,就被意外的shock到了——动人的,当然是纯真的孩子气,是那些像金子一样珍贵的心灵,能够在有毒的空气里面,依然保守着友爱、忠诚与勇气的故事。
关于1929年前后德国的历史状况,可以去读历史学家彼得·盖伊《魏玛文化:一则短暂而璀璨的文化传奇》,也可以去读哲学家卡尔·洛维特的《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
电影中,透过凯斯特纳的写作和朋友们的境遇也可窥见一斑。
凯斯特纳在诗作中嘲讽国家主义是吞噬孩子们的机器,而他的出版人因为犹太人身份不得不迁离柏林。
许多作家离开了德国。
因为种种原因——凯斯特纳自我调侃的,懒惰、记录历史的初衷、不让德莱斯顿的老母亲伤心等等加起来超过了百分之一百七十五的借口,他留了下来。
之后,被剥夺了发表权的凯斯特纳只能以假名写喜剧故事谋生。
但是,他日积月累地记录着人们私下流传的笑话——幽默一向是装腔作势的鸡犬者的天敌。
在有毒的空气里面,私下传递帝国笑话时的会心一笑当然包含着信任、忠诚与勇气——这是一种希望原则,人们之间并没有被那样的空气彻底毒化,也没有被街头的焚烧书籍吓垮掉。
哪怕自由被剥夺,并且付出生命的代价(凯斯特纳的好朋友、合作者、著名的漫画家、《父与子》的作者在纳粹帝国自杀了,但是自杀之前,还为另外一位被捕的朋友脱罪,即便那位朋友还是被判了死刑),但是友爱同时也还在继续。
作为凯斯特纳的超级书迷,小男孩汉斯当然喜欢那些欢乐、勇敢又正直的故事。
正是因为有凯斯特纳这么棒的人存在,虽然有毒的空气无所不在(校园内外,老师、邻居肆无忌惮的撕碎诗稿、焚烧书籍、砸烂犹太邻人的店铺),虽然汉斯有胆怯软弱的时刻,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和犹太小伙伴的友谊,并且逐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什么才是真实的、什么才是谎言。
在哈拉尔德·韦尔策编辑的《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中,有一篇《纳粹大屠杀、回忆、认同》探讨德国人历史叙述策略的变化,纳粹时代从一种“另在,变成德国人的自我的一部分”。
当代德国,一次次讲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带着回忆和悲伤,从反面的经验中去审视黑暗时代的人们,才能格外看到当有毒的空气肆意弥漫时,勇气与忠诚,黑暗时代的友爱之光,如何庇护着心灵。
而控制记忆、遮蔽历史,一定是希望的大敌——长久生活在没有历史思考的道德真空当中,任何社会都会很快走向装腔作势的虚假状态,人们在这里不会获得充实与宁静的生活。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
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 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 个。
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和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叭、三陪女交谈的记录。
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 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
这个人姓雄,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1.5元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
这个人就把铁道 部告上了法庭。
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1.5元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 全。
权力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力就只是一张纸。
他后来赢了一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 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以后我再给您送过来?
”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
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力所做的斗争。
这个人叫郝劲 松,34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60多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
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 情了,他从裤兜里面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鼻,这个人18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想给 农民做一点事。
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 宪法修正案。
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这个人就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
我说为什么?
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
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 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已经有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在 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500块钱拿回 家。
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着。
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 不计利害为这些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力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 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柴静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又名《友谊之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德国出品的反战电影,一部德国人反思历史的良心之作。
故事围绕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之父埃里希·卡斯特纳和其忠实读者小汉斯之间如父如子的往事,揭露了法西斯统治德国期间对知识分子和进步艺术家、犹太裔德国人的迫害。
1929年,卡斯特纳创作的儿童文学《埃米尔擒贼记》一经问世便轰动全球,书中正能量的故事、引领少年成长的道理和对现实社会隐忍的批判,吸引了无数青少年和儿童读者的青睐。
第二年小说就被迪士尼买断版权,被好莱坞搬上银幕,负责改编剧本的是大名鼎鼎的比利·怀尔德。
电影中小汉斯原型,就是当年这部电影中饰演“小星期二”的小演员,也是卡斯特纳的超级粉丝,由卡斯特纳本人推荐给剧组。
电影中另一个重要角色,便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父与子》连环漫画的作者埃里希·奥塞尔,他为卡斯特纳的小说配图。
大学期间,埃里希·奥塞尔结识了《卜劳恩人民报》的编辑埃里希·克瑙夫。
而后又结识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埃里希·凯斯特纳。
三个埃里希很快组成了一个艺术家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方式,并且都能充分的互相理解。
他们对时政不满,并且通过创作把这种态度表现出来。
1927年,凯斯特纳在《新莱比锡报》上发表了一首名为《室内演奏家的晚会》的讽刺诗,奥塞尔为它配画,克瑙夫负责出版。
正是这首诗,成为了三个艺术家后来被纳粹迫害的因由。
随着纳粹上台,希特勒不允许第三帝国存在自由主义、理想主义、社会主义和和平主义的声音,马克思、弗洛伊德、雷马克和卡斯塔纳的书被强制下架并当众焚毁,帝国境内的书店橱窗里只允许摆放《我的奋斗》。
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被迫远走他乡,卡斯特纳选择留下来,但被纳粹当局禁止写作,只能参与当局宣传部门允许范围内的编剧工作。
此时奥赛尔以笔名埃·奥·卜劳恩创作的《父与子》,成为当时集权恐怖统治下德国民众聊以慰藉的唯一不涉及政治倾向的作品。
为了不被连累,卡斯特纳对小汉斯谎称其要离开德国,出于保护小粉丝的目的,欺骗了孩子六年。
1937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小汉斯已经长大,虽然加入了帝国少年团,但内心仍然保留着善良和正义。
无意间通过报纸一则未经证实的报道,意识到卡斯特纳一直在德国。
两人在卡斯特纳常去的餐厅相对而坐,曾经的少年心里已经种下了正义的火种,卡斯特纳眼里满是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然而好景不长,汉斯收到帝国征兵令,成为东线战场的侵略者。
二人约定通信中使用暗语,来传递汉斯在战场的见闻,供卡斯特纳之后将其写在小说里。
时间一晃六年过去,随着盟军一路高歌,第三帝国崩塌的日子越来越近。
纳粹灭亡前在国内通过盖世太保对进步人士展开近乎疯狂的迫害,战争结束前一年,埃里希·奥赛尔被捕入狱,在庭审前一天于狱中自尽。
面对越来越危机的形势,卡斯特纳决定和制片方合作,以拍摄电影的理由穿越国境。
在越境时被党卫军核查,当他说出自己的名字时,年轻的党卫军士兵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话,便放其出境。
这句话就是当年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暗语“代号埃米尔”。
1945年盟军开进柏林,战争结束的那一刻,卡斯特纳收到了汉斯阵亡通知书。
二战期间,德国有近11万少年兵死在战场上,当年扮演《埃米尔擒贼记》的几十个小演员,只有两人幸存。
直到1974年卡斯塔纳去世,他都没有触碰过任何关于第三帝国题材的创作,本着对全世界孩子负责的态度,一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1960年,卡斯塔纳被授予安徒生奖,他是整个20世纪唯一获此殊荣的德国儿童文学作家。
为什么没人发声?
有时候阻止坏事和不做坏事同样重要。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留下来,而留下来的人除了勇气,还有内心对正义的坚持。
成为小孩子专注地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别长成个面目可憎的傻大人。
周云蓬在他的《绿皮火车》里这样写到。
表现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暴行,这个题材的电影看了不少。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依然打动了我。
抛开种族歧视和大屠杀等一切被人道主义和伦理道德深刻批判的元素不谈,电影中传达的友谊与爱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惯用的手法,以小切口反映大事件,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复杂庞大的时代背景。
这样温暖的人文主义视角,能使宏大的题材在叙事方面有更强的亲和力与带入感。
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一样,简单地故事和线索,却使人咀嚼到深刻的苦涩。
孩子——最透明、纯净的幼小生物,别说人性的灰色地带,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分辨是非。
正因如此,面对残酷黑暗的现实和缓慢转动却不可阻止的国家机器,才会在平静缓慢的节奏中产生巨大的反差色彩。
观影时,我竟产生了完全超脱于电影之外的茫然思索。
人类是多么智慧而愚蠢的动物。
我们发明了诗歌,在琴键中弹奏出悠扬的乐曲,还会在阳关温暖的午后与朋友促膝长谈,喝几杯咖啡聊以慰藉每一天的日落黄昏。
我们发明了信仰,复以意识形态控制大众的思想,我们因为个人或国家民族的利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动战争,不惜血肉,杀戮征伐。
让暴力肆虐,瘟疫传播。
阳光下的每一天似乎都能在历史长河里找到相似的影子。
否定抑或肯定,徘徊犹豫抑或勇往直前,恍然大悟于壁上的影子,抑或囿于洞穴之中继续暗无天日的生活。
“看到坏事发生却不阻止,这和做坏事一样可恶。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的台词,在寻常处阐述深刻的道理,而不流于说教。
以每一个人都有过的成长的迷茫,表达对战争的反思,手法也很巧妙。
罢了,也许真理不在这里,但真理一定尚在某处。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的友谊,是电影一以贯之的主线,隽永绵长。
被永远禁止用母语写作的作家,和最终在前线为邪恶的战争奉献生命的孩子,他们的密码是注定被世人铭记的“埃米尔”。
这部电影,并不像一般的二战电影,只是把责任单纯的归咎于希特勒、纳粹党,而是审视了同时是受害者和加害者的:群众。
一场运动,有其广泛的心理基础,一次大战后的悲惨经历,在德国人的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希特勒上任之初的成功,又激励了民族自豪感。
于是,爱国的学校老师,慷慨激昂;渴望身份认同的青少年,一个比一个激进;热心的街坊,变成热忱的基层干部;邻座的老大爷,举报想逃避兵役的少年;躲空袭坐在前面的大妈,检举发表失败言论的漫画家……。
他们都是坏人吗?
正好相反,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认真教学的好老师;积极向上的好学生;热心助人的好邻居;好打抱不平的老大爷;热心公益的大妈……。
所以,广泛的心理基础,再加上权威人士的肯定,经由少部分积极分子的煽风点火,在多数人的旁观下,最后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卷入悲剧之中,像森林大火一般,一直要到烧无可烧时,才能渐渐冷却。
纳粹德国如此,十年浩劫如此,美国的民粹主义方兴未艾,如今的香港也是如此。
这部影片中,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了,从小星期二十多岁的时候,两个人就变成了好朋友。
小星期二,是卡斯特纳的书迷,但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卡斯特纳的书被封了,有些甚至被烧掉了。
卡斯特纳为了保护小星期二,很久很久不和小星期二联系,并且谎称自己离开了这个国家。
影片一开头,卡斯特纳向一家书店老板推荐自己的新书《埃米尔和小侦探》,老板将这本书摆在了商店的橱窗中。
随着时间推移,卡斯特纳的书籍经历了被撤下,被查禁,还被当众焚烧。
最后卡斯特纳只能将书的封皮换下才能偷偷留几本做纪念。
卡斯特纳常和朋友们在一家咖啡厅聚会。
但是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卡斯特纳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很多人逃往国外,还有一些被抓走了,剩下寥寥数人在原地坚守。
等待黑暗命运的降临,或者是等待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咖啡厅里的氛围也从一开始的热闹逐渐变成了冷清,直到最后关闭。
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禁止,更是为了不招来杀生之祸,卡斯特纳和他的朋友埃·奥·卜劳恩还有很多其他创作者,都需要隐藏自己原来的名字,改用新的笔名或假名去创作,甚至根本不署名。
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苦痛。
小男孩汉斯是他的书迷。
喜欢那些欢乐、勇敢又正直的故事。
正是因为有凯斯特纳这么棒的人存在,所以就算,校园内外,老师、邻居肆无忌惮的撕碎诗稿、焚烧书籍、砸烂犹太邻人的店铺。
汉斯也没有放弃,虽然汉斯有胆怯软弱的时刻,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和犹太小伙伴的友谊。
战争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痛苦。
在讲自己看法的同时,我想引用一句话: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热风·暴君的臣民》-鲁迅这部电影聚焦的是在战争时期的德国本国民众的生活,并不像《钢琴家》那样去多方面的讲述人对人的迫害,而是以另一种场面却描述德三的疯狂。
彼时的德国本国,许多人在洗头佬的魔爪下被洗脑,成为了群体疯狂症状的一份子。
在那个时期整个社会都围绕着那种压抑、扭曲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暴君的意志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使得普通的民众普遍存在着鲁迅所批判的那种阴暗心理。
人们在这种环境下,为了自保,为了迎合暴君的统治,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甚至积极参与到对弱者的迫害中。
他们自己并没有勇气去反抗洗头佬的暴政,而是满足于自己暂时的“幸免”,从这种“幸免”中获得一种扭曲的满足感。
在洗头佬的统治下,他们成为了鲁迅所说的那种暴君的臣民,对别人的苦难麻木不仁,甚至从中获取快感。
但即使参与到了迫害当中,德三依旧会对本国民众采取下作手段,德三的盟友是日本人,本身那帮军国主义的下水道的臭老鼠就是作奸犯科的专业户,德三自然是跟着他们学到了精髓。
像是成立盖世太保、让十岁以上的孩子上前线、让十岁以上的女孩全部成为生育机器。
这些听起来就惨无人道的疯狂行径切身的影响着当时的人们的本就艰难的处境,根本不能分辨什么是侵略,什么又是保家卫国,更不知道热爱祖国和盼望战争早日结束根本就是并不矛盾的两件事。
卡斯特纳不屈的抵抗着这疯狂的洪涛,和汉斯一样,他们都经历了黑暗的时刻,拉扯着彼此不向黑暗滑落,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等到黎明初绽、光明降临。
“小星期二”汉斯是幸运的,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卡斯特纳的影响,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他对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的氛围充满了痛心,鲁迅所批判的那种病态心理围绕在他身边,折磨着这个不过十多岁的灵魂,虽然他的结局悲惨斐然,但他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像其他一些人那样被暴政的氛围所同化,也没有去欣赏他人的苦难。
我只能评价电影,无论做出多少心理侧写我也无法评价真实的人心,那种啸叫着、被蒙蔽、被鼓动的人肉浪涛已经随浪远走,当下的时代,在世界的角落已经有战争和恐怖,暴力与血腥从未远走,只是暂时收敛了身躯。
战争是残酷并且丑陋的,无论是怎样的结局,对于卷入其中的国家与人民始终都是悲哀的输,战争没有赢家,只有失败的多少。
有罪的人、无辜的人、老人、妇女、孩子,这些被卷入战争漩涡中的人是头号的牺牲品,他们有可能是任何一个人的亲朋好友,但战争把他们的生命一一剥夺,战争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好好珍惜和平年代,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微小的幸福,愿你我此生永不会卷入战争漩涡。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蕴含着多个深刻的道理:关于友情与互助1. 真正的友谊超越年龄和身份: - 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虽然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他们的友情深厚且真挚。
2. 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重要性: - 当小星期二面临困境时,卡斯特纳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和支持,体现了朋友间应有的责任感和忠诚。
3. 相互理解和尊重: - 两人能够跨越彼此的差异,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感受,这是建立稳固关系的基石。
关于成长与自我发现1. 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 - 小星期二在卡斯特纳的鼓励下,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
2.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 通过与卡斯特纳的互动,小星期二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内在力量和可能性,增强了自信心。
3. 勇于承担责任和后果: - 书中的角色们在解决问题时,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成熟和独立的标志。
关于社会与阶级问题1. 批判社会不平等现象: - 故事通过两个孩子的经历,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不公正待遇。
2. 倡导平等与包容的价值观: - 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的友情打破了传统的界限,传递出人人平等、应该相互关爱的积极信息。
关于勇气与坚持1. 面对恐惧时的勇敢尝试: - 小星期二在冒险过程中多次面临生死考验,但他从未放弃,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勇气。
2. 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 - 无论是寻找宝藏还是解救朋友,主人公们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直至成功。
关于智慧与策略1. 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 在面对复杂情况时,书中的角色们能够冷静思考,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2. 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 每次遭遇挫折后,他们都能认真反思,调整计划,以便在未来做得更好。
总结《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不仅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冒险小说,更是一部富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
它教会我们如何珍惜身边的朋友,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以及不断地追求自我成长和完善。
总之,这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尤其是青少年,因为它能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情节中传递出许多宝贵的生活智慧和道德准则。
最后一句话充满悲伤
愚昧的//,理性会自然浮出水面;有时候选择不去做,就是保持立场;任何时候明哲保身最重要;等待,等待很漫长,但必须等待。作家好暖,小男孩也是真的很纯真啊。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在战争面前,在非正常时刻,我们能看清更多的事实和感动。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反战善讽名作家,黑暗时代忘年谊。感念粉丝一片情,挥笔入文永留迹。战祸连年谁之过?青葱少年丧铁蹄。侧写乱世纳粹狂,人性微光可珍惜。
年轻作家与“迷弟”少年的忘年之交,因为战争,大家在意识形态、国籍身份等方面被迫分离,最后少年殒命毫无意义的沙场。叙事杂乱了一些,但故事仍旧能打动人,战争是最具破坏力的魔鬼,发动战争的人更是魔王!
2018.04.05典型的电视电影格局,情节很平淡,并非多么出色的作品。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本片反映的那段历史与今日之中国形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对位,却又奇异地提供了一丝宽慰:这些终将过去。
密码是埃米尔。
好温暖呀
故事不错,电影一般
3.5
Kästner在那个时代已是幸运的了。Hans有他这样一位“父亲”的指引,伴他从幼年成长到青年,也已是幸运的了。
这部电影和其他纳粹统治时期的电影不同,这部基本绕过了残酷的场景描绘,只留下了温情的画面,但是战争的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阴影却贯穿始终。
父与子的作者和吹牛大王的出现真是惊喜。
3.5
德国经常拍一些更生活化的战时电影,看完这种完全没有血腥的电影,感到在那个时代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不该被遗忘。因为经历更深痛苦的是这些消失的平凡的人。
战争太可怕了还有因言获罪 人人自危当下依然存在这么多盖世太保唏嘘还有多少人能保留“口号是埃米尔”的纯真
真令人难过,希望不要再出现热衷战争的疯子,在影片后面看到了父与子的作者卜劳恩还是挺惊喜的
但也只是无能为力
还可以 故事情节什么的只能说的过去了。
一个国是一个个的人构成的。没人说,所以我也不说。因为我也不说,所以才没人说。
画面干净而不失质感,看着很舒服!情感越真挚,战争越残酷,这样几乎没有一丝正面战争刻画的电影,仍然感到当时政治窒息的压抑,还是有可看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