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母亲要跨越那海峡才能重聚,我一定要跨越的那个小海峡,那海峡…”触人心弦的词句呀,海峡是男主和母亲之间的距离,童年的隔阂,也是一下子就联想到我和我的母亲之间的距离,那个像海峡一样难以跨越的距离。
虽然说是记我的母亲,但还是拍摄更多生活中的阶段和细节来带入母亲的存在。
那个我们总是会忽略的人,那个我们在自己人生方方面面出现时总会忽略存在的人。
男主在送女儿出国的的轮船上,从妻子那得知原来母亲当年抛弃他一个人,是因为什么。
多么希望所有的误会都会有解开的那一天,让我知道所有的真相,我并不是被抛弃的那个,而是我的母亲爱我,我是受到祝福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不是因为需要一个孩子而错生。
我一直都觉得,在没有做好准备前不要轻易生育孩子和养宠物,因为生命需要陪伴和照顾,需要负责任…拼尽全力,竭尽所能。
如果我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我情愿一辈子不生育孩子也不愿意孩子跟着受苦。
电影的整个基调我都很喜欢,生活,质朴,富足,安逸,没有大喜大悲。
死亡也很正常,节日也很通俗。
画面调色都是我很喜欢的,那些房屋建筑自然的令人向往行走其中。
配乐是优雅而悦耳动人。
我看过的很多部日本电影,它们强烈的体现日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谦虚的求知。
就像我信仰佛教,但任何善知识我都会去看,也发现是相通的。
我个人真的很喜欢日本人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生活的美好细节,干净卫生的居住环境,对食物的尊敬之心,服装的舒适与干净整洁…这些都是美好生活的构建。
有一个很值得中国男人学习的细节在这部电影中让我难忘。
就是男主的母亲去世了,陪在母亲身边的妹妹打来电话,男主对妹妹的那段话简直是多少中国女性想从家人那里听到的话呀。
那些话道出了一个女人默默付出,想到得到认可和肯定,知道别人理解自己和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时,那种感动和温暖是难以言表的,一下子就戳中女人的内心!
在看到男主母亲葬礼的时候,我忽然想到,在前面两段葬礼和祷告会上我都没有意识到那是死亡的信息,那是我们生活中少之又少的仪式,我们不愿意也不想多次面对这样的环境,陌生而苍凉。
回想起小时候参加的葬礼,都已经没多少印象了,现在城市很少举办大型葬礼,因为什么,有太多原因了。
我的葬礼又会是怎样的呢?
这是一部好的电影,虽然好像没怎么讲到母亲,但又方方面面体现出了母亲。
高级的电影,高级的拍摄,高级的画面。
日本电影是亚洲电影的翘楚,这句话我是服气的。
无论是题材的多样化还是制作的精良度都是值得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我们国家的电影借鉴和学习的。
每年,我都会在观摩过的亚洲电影中寻找惊喜。
可是近几年给我惊喜的华语电影不多。
但做微电影爱好者来说,看到一部令人欣赏和愉悦的电影都是值得高兴地,毕竟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晚年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执拗自闭的同时,不经意之间表露出的对于儿子发至内心的情感。
成为作家的儿子,内心无法挥去的少年时被母亲抛弃的阴影,却在母亲痴呆之后逐步了解了母亲对于自己的感情,理解了当年母亲的无奈。
母亲一字不漏地背诵着儿子少年时写的诗,不断地重复着。
儿子开始惊愕地注视着母亲,继而终于无法忍耐捧面哭泣。
母子之间的情感点爆发了。
由儿子表现,而基点恰恰是母亲面无表情地重复地背诵。
演员表演的张力完全发挥了出来,气氛拔到了一个制高点。
这一点作为铺垫为最后母亲逝世时儿子的表现打好了基础。
我觉得优秀的电影大都如此,就是演员根据剧情如海浪一般,把情绪和气氛一层一层地推上去。
观众就是在不断上升的情绪推动下享受激情,那种美妙和刺激是刻骨的。
这样的电影难道不是惊喜吗。
《我的母亲手记》以一种舒缓的语调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心存芥蒂的伊上洪作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最终与母亲和解,叛逆的琴子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理解父亲。
影片的开始便是洪作父亲的去世,洪作最初拒绝承认自己与父亲的相似,然而后来还是承认自己与父亲越来越相像,意识到自己开始变老,甚至是感受到了死神可能就在不远处。
洪作写作时的一段话让我想起了《百年孤独》中的一段话: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
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现在这层帘子对洪作而言已经掀开了一半。
“被抛弃”这件事对洪作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笔下的爱情总是擦肩而过阴差阳错,当肉体结合时爱情就消失了;他对待女儿们总是管束颇多,像是在弥补自己与母亲分离的遗憾在后代身上的弥补;当要寻找奶奶而不能陪女儿去夏威夷时会叮嘱道“纪子,我不是丢下你哦,我以后会开飞机去找你的”......奶奶对“仓库阿姨”怀有敌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洪作与自己的疏离是“仓库阿姨”导致的,是她改变了洪作,使得他不再与自己亲近。
她也明白洪作对那件事情耿耿于怀,然而她却始终没有向洪作解释当初将他留在汤之岛背后的原因。
或许是觉得“即使被儿子记恨也不要紧,他可以因此写出精彩的小说,成为因果优秀的作家。
”
尽管后来洪作好几次想与奶奶谈起这件事情,但是患病的奶奶已经忘记了过去的许多事情,谈话往往无法继续。
知道后来妻子提起,洪作才明白母亲其实始终都以自己的方式沉默地爱着他。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部分是奶奶念诗的那一段,就连洪作自己也不记不起儿时的诗里面写了什么,可是早已忘记了丈夫、女儿、弟弟的奶奶却还是能够清楚深情的念出那首诗,双手颤巍巍的打开早已泛黄的纸张,谁也不知道这张纸被她多少次在无人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抚摸。
奶奶会在夜里开着手电筒到处走,还会想要去曾经洪作呆过的海边,即使忘记所有,也还是记得要找到你;即使大海很可怕,但是在你背上我仍旧无比安心。
“今晚的钟声格外响”我总觉得这是一种母子连心的预兆,总是听一些人说到有一天会突然心里特别难受,后来才发现母亲永远离开了自己。
不敢接电话的洪作也是一样,从这个晚上开始,他再也没有母亲了,他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也被彻底揭开。
父母在,人生尚有归途;父母去,人生只剩远方。
电影中曾提到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借贷关系,借贷清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结束了,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羁绊是不可能消失的,不会因清零消失,也不会随死亡离去。
影片中还有一个部分对我的感触比较大,从最初不让纪子看《处女之泉》到后来纪子一提便答应让她去夏威夷,洪作开始变得柔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能够感受到父母不再是从前强硬的样子,他们开始对我妥协,有时候甚至有点小心翼翼。
洪作家里开始变得安静,他渐渐不再需要关门写作。
等今年弟弟高考完也离家上大学,爸爸妈妈也不会再抱怨总是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但是也会很寂寞吧。
小津安二郎曾经将日本家庭电影拍到极致,但对家庭关系的讨论始终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题材,经久不衰。
这部根据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正如巴赫的音乐那般触及我们的心灵。
小津能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也很说明日本人以家庭为价值中心的常态,这也解释了片中原型井上靖这个经常把家人写进小说的专业作家,其严肃文学作品何以畅销到能养活一大家人。
这位信奉“有奉献才有爱,有爱才有奉献”的硬派家长伊上洪作,上要处理和老年痴呆日益严重的母亲的关系,下要处理和三个不断成长的女儿的关系。
故事跨度从1959年到1973年底,传统的桑子顺利结婚生子,柔弱的纪子从指责父亲反对她看伯格曼名片《处女泉》开始反抗父权,居然也勇敢走出家庭,去了夏威夷留学,而从小就叛逆的小女儿琴子(宫崎葵饰),反倒是最懂事最了解父亲和奶奶的人。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父亲对家人的付出是为了赎罪,因为把家人写入小说犯了七宗罪里的偷窃罪、骄傲罪;她也酒后吐真言,说父亲对奶奶的怨恨是他写小说的原动力——观众看不到他的小说,但是他的学生兼司机濑川说过一段分析:老师写的爱情,是无意间的心灵交错,阴差阳错,擦肩而过,想要细水长流,在肉体上确认了爱时,恋爱就终止了。
没错,这正是母亲对他的“抛弃”导致的爱情审美观。
洪作5岁那年,被母亲“抛弃”在汤之岛,跟随母亲她祖父的小妾生活到8岁,而两个妹妹却跟随大家庭去了中国台湾。
他从不避讳自己对母亲的怨恨,而母亲,即使老年痴呆,选择性记忆严重,都会一直纠结此事,因而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甚至不断提及“弃母”。
但儿子与母亲之间,没有抛弃。
影片几处伏笔,提及母亲在默念一首小诗,直到母亲已不认得儿子的时候,眼中含泪地当面背诵她珍藏一辈子的儿子在童年时写给她的那首小诗——母子情绪冲突达到一个小高潮。
直到洪作妻子告诉他真相:为了延续血脉,母亲被迫将长子留在家乡,而不告诉他真相,也是为了他能拥有持续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哪怕是仇恨自己——洪作与险些走失的母亲在海边重聚,驮起母亲的他,终于与她和解。
如海般深沉的母爱,溢出海、天、人构成的大画,主旋律音乐配器极简,巴赫的韵味,不煽情胜煽情。
此片有丰富的日本风俗礼仪展示,而伊豆等地美丽的乡土风光、男女交往风气在时光中的演变也很有看头。
细腻精致、令人感动、毫无废笔的诚意电影。
亮点:琴子对濑川表白,让他选择要她父亲还是她,这场戏干净,纯粹,决绝,令人意犹未尽;交代剧情的细节很丰富,比如仅“蜗牛的濑川”这个小称谓,便泄露出洪作发脾气后也为女儿弥补了过错;色彩和谐,音乐绝美。
你还可以看:小津安二郎的家庭电影本文发表于《环球荧幕》12月号。
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我看的电影很少,看的日本电影更少。
但是几乎每部看过的日本家庭片都会给我带来长久的震动,让我一直在心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反复咀嚼。
山田洋次的“弟弟”是这样,原田真人的“记我的母亲”也是这样。
这部电影我以为是我看过的所有电影里最为成熟而大气的一部,一般拍家庭伦理都喜欢放在一个小背景里,局促的空间,有限的时间,以一个横截面来展示背后的甘苦辛酸。
比如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饮食男女就是以每次家宴来推动情节与情感的发展。
但是我也不知怎么,突然想起来王安忆对于小说篇幅的论述,拿来讲电影似乎也是有道理的。
王安忆说,很多人把都德的《最后一课》奉为短篇小说的经典,认为这篇小说以小见大,从一个小小的法语课堂上看到了法德战争对于人民心灵的伤害。
但是在王安忆看来,固然,这篇小说是短篇小说里的绝佳范本,因为它的题材就决定了这一定是一个短篇小说,不管它写的多长,是一千字还是十万字,都会是短篇小说。
但是短篇小说是不是就能够以小见大,令读者见微知著从一个小小的横截面中窥知背后时代与历史的波澜,在王安忆看来,是不能的。
每种文学体裁,自有其擅长表现的与不擅长表现的。
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其篇幅本身,甚至都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就像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如果大卫不是十七英尺高,比真人还要高大,又怎么会有那种壮美的气势,尺寸与篇幅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表示。
短篇小说,或者诗歌的作者再能提炼,作品的形式放在这里,对于历史、时代、更为纵深与广阔的人生和世界,势必难以有如长篇一样具体而微却又恢弘壮阔的描摹。
一个短篇小说,再千锤百炼,也出不来《战争与和平》这样的气势,乃是因为长篇中篇短篇,本就自有其限制与长处。
说到电影上也是这样。
如果想要表现出更为深刻的人情世故,与荡气回肠的一生,把所有的矛盾与情绪都放在饭桌上自然是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就是一个生活的横截面,观者确实可以在看完这一幕之后,想象此前会怎样,此后会怎样,这一幕既是生活中的典型,又是生活中的非典型。
典型在于,这一幕以前常常发生,这些矛盾象征着一直以来的家人关系,只不过是一次情绪的总爆发;非典型在于,总爆发之后,愤怒之后,一地心酸。
往后的岁月生活与人际会有微妙的改观。
但是这部电影选择的就类似于长篇小说的风格,是展开而非集中,铺陈开来细致叙述一段不算短的生命和生活中的人与事,从1959年到1973年,14年,一个少女成长为一个少妇,一个中年人白了头发弯了躯干,一个老年人老年痴呆症越发严重,最后走向生命的终点。
在这些漫长的岁月里,看似导演记录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于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冲突,无非就是三代人之间的两桩冲突。
一个是陈年旧事,母与子之间的心结;另一桩则是女儿对于父亲专制的反抗。
说出来似乎觉得并没有什么新意或者荡气回肠的东西在里面,但是其实看完整部影片下来,觉得人生的况味尽在其中,无限苍凉。
导演所选择的每一件小事,其实没有闲笔,都是有所含义。
首先说母与子之间的心结。
其实并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事,大家都把话说开了,抱怨都抱怨在明面上,按说应该没有什么心结了,但是恰恰相反,有时候故意把一些事情摆在明面上说,往开了说,是怕别人以为自己有心结,但是其实就是有心病。
在洪作小的时候,父亲去台湾驻兵,母亲带了他的俩个妹妹一同到了台湾,却独独把他留在了汤之岛,让他与仓库奶奶住在一起。
在小时候的洪作看来,仓库奶奶,也就是妈妈父亲(祖父?
)的小妾,才是他的亲人,他与她颇为同仇敌忾。
让仓库奶奶在主屋吃饭的本家爷爷奶奶,来接他回家的妈妈,都是“敌人”。
洪作内心对母亲是有怨的,觉得她抛弃了自己,自己是被遗弃了。
所以,其实琴子和赖川那看似玩笑的对话“爸爸一定会认为你背叛了我。
”并不是玩笑,洪作的内心深处一直就有这样一种恐惧,或者自怜自伤的情感。
虽然洪作时时半真半假地向母亲抱怨,但是其实他内心里完全没有看开,一直是一个心结,与母亲隔阂了一辈子,直到她老年痴呆。
而在母亲看来,其实真相已经由洪作的妻子说出来了,母亲是希望为家里留一个根;而且长子反正独立有勇气,而两个女儿太小;若他误会她,那也没关系,反正他可以写出精彩的小说。
其实,母亲一直都知道儿子对她没有出口却年深日久的怨,但是她反而不去解释。
这里面的感情其实是蛮可以玩味的。
所以洪作在听到母亲念他小时候写的、自己都已经不记得了的诗的时候,会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这时候冰雪算是融化了,心结真正解开,当是他背着母亲在海滩上走。
不过我总归是觉得,这么说还是有点简化,这里面有很多细节里的怨与长达几十年的误解。
其实母亲与洪作之间,心结是隐在表面的平静与琐细之下的,解开心结倒是有一个蛮明显的情绪波动;而父亲与女儿之间,平时冲突不断,但是和解反而是无声无息的。
看着老母亲的痴呆我们心酸,但是看到儿子不知不觉也步入老年,对女儿也慈和许多,通情达理许多,看他独行的身影好像有点意兴阑珊,又何尝不让观者和看到这一切的女儿心酸。
所以琴子给他拍的一系列照片,其实也是和解,或者说是女儿对于父亲的理解。
小的时候,女儿只考虑自己,觉得父亲强迫,专制,限制她们的自由;稍大一点,女儿对父亲本人,而不仅仅是他对于她的行为有微词,认为父亲对奶奶心不真,她质问他,是不是作为一个作家才对于奶奶有温柔的体谅,作为一个儿子却是怨恨她的?
说实话,这句诘问,让影片之外的我都暗暗思忖,我自己对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是这样?
作为一个审美者,一个局外人,我对他们是一种态度;而作为一个局内人,我对他们又是另一种态度。
我时时提倡无功利的,全然客观的,审美的态度去看人看事,但是这正说明我在逃避我真实的身份。
大约更为真实的身份下,作为女儿,作为朋友,作为伙伴,我的心里是有怨的,有不甘的,有恨。
而直到琴子也开始渐渐步入人生的成熟期,慢慢变成一个中年人的时候,她才对父亲有了更温柔的体谅与贴心的理解,理解到了父亲的爱与隐忍,甚至是父亲的无奈与孤独。
琴子给洪作拍照那一节也是令我非常有共鸣,非常动人的一节,因为我对自己的父亲,也在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
总归这部电影把人生与内心的丰富和波澜展现的非常出色,细节繁多却令人印象深刻,过一段时日再看一遍,大约还会有更多的感悟。
与时间里不灭的亲情击掌相笑 影片讲述了因身患痴呆症而逐渐丧失对儿子的记忆、但却一直挂念着儿子的母亲与虽从小没有在母亲身边长大,但在长大后却要重拾母子情的儿子之间的感人故事。
儿子误解母亲,以为母亲是故意抛弃他,把他留在汤之岛和祖父的小妾在一起生活,而母亲为了“让家里留个后”,忍受着思子之痛,几十年里,也不做解释,因为对母亲的怨恨是儿子一直以来的写作动力。
当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作出一系列糊涂却又令人心疼的举动,当儿子渐渐体会到老去的滋味,当儿时的记忆渐渐涌上心头,渐渐冰雪都消融…… 第一次和解。
母子的相处模式似乎很令人费解,儿子从不掩饰自己对母亲的怨恨,但是明面上对母亲很是温柔,正处少女时期的琴子却误打误撞猜透了爸爸的心思——是为了赎罪,弥补把奶奶写进书里所犯下的原罪。
面对糊涂、做事荒诞,甚至有点蛮不讲理的母亲,但是童年那一段在仓库里孤独成长的艰难岁月,在洪作的心里遗留了许多怨念,但是,当母亲渐渐老去,记不清自己已经重复多次说过的“你父亲说,讣告写简单点就好”,记不清儿子洪作的模样,把他当成美国弟弟,甚至忘记了曾经“丢弃”过儿子洪作时,当母亲在古老的寺庙对着儿子胸前自己曾经留给孩子的护身符久久沉思时,当老年痴呆的母亲手里不停摩挲着写着儿子的诗的泛黄了的纸张,嘴里嘟哝着儿子都记不清的小诗“雨停了,校园里积了几洼水,太平洋,地中海,还有日本海,好望角,还有我坐的那个秋千,它们都那么美好,但我最喜欢那个世界上不存在的小小海峡,我和母亲要跨越那海峡才能重聚。
”,“家里最坚强”的洪作却突然孩子般的哭了起来,这是母亲和儿子的第一次和解,几十年的隔阂慢慢被孩子般的母亲一点点消磨……第二次和解。
处于二次童年的母亲总是作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执拗的要来司仪簿;行动都不算方便,还总在夜里连着两三次起身拿着手电筒转遍每个房间;儿子洪作去送女儿去往夏威夷,而母亲却独自跌跌撞撞前往海滩寻找洪作…其实,母亲只是想在自己去世之前填补所有的“借贷关系”,保持平衡;母亲即使行动不便也要寻找自己的孩子洪作,这样才能安然入睡;即使患老年痴呆,不清楚去往海滩的路,仍记得儿子幼时喜欢的海滩,即使怕海也要去寻找那可以弥合母子隔阂的小小海湾……当洪作在去往夏威夷的甲板上得知母亲当年是为了“留后”才“抛弃”了洪作,当天空微亮,海水湛蓝,篝火忽闪,正值中年的儿子背着年迈的母亲在海边玩耍,洪作心里的怨气渐渐弥散…… 《我的母亲手记》细腻、事无巨细的记录下了与母亲十多年间的故事,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糊涂、孩子气,就像我们的母亲,她们不完美,但却总在主观上做着对我们好的事情,希望我们生活得好,儿子洪作事业有成,虽然心中对母亲有怨言,但始终对母亲很好,就像现在的我们,也许心中对小时候的事情“怀恨在心”,但已经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会再跟父母置气,当我们渐渐长大,体验到生存的压力、生活的不易,也许小时候的隔阂也会慢慢消失…时光荏苒,世间万物皆会消散,唯有时间里不灭的亲情,待我们回首,她仍在灯火阑珊处对我们莞尔一笑……
4星半。
这部电影的导演原田真人之前并不是太熟,这部应该是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了。
和《步履不停》相比,本片显得较冷门,两部我都蛮喜欢的。
奶奶演得真的很棒,想起了自己的奶奶。
日式家庭电影一贯传承下来的关于家庭的羁绊描写。
家人之间的关系,母子之间的情感,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抛弃下的。
初看这类片子时觉得乏味,如今却越来喜欢。
日本人真是擅长描写这种细腻的情感,我想除了这个岛国,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产出这样的家庭片了吧。
母亲与孩子和解的故事。
抒情和克制情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台词也很棒。
就是这些电影,在激荡着我们的心灵,一遍又一遍。
也是这些亚洲文化在维持着亚洲电影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吧。
(PS:很多地方不说我都不知道故事开始的场景是在50年代)
原田真人导演的《记我的母亲》是2012年日影的一大惊喜。
事实上,在整个2012年,日本电影界整体沉寂,恰与一海之隔的韩国电影大爆发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处境颇显尴尬。
在这种状况下,原田真人拿出的《记我的母亲》则以典型的日式亲情打动观众,堪称年度日影的一大“正能量”。
《记我的母亲》为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原作。
一个亲人间“和解”的主题,看似平淡,但情感暗涌,对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的把握颇见导演功力与技巧。
原田真人拍出了纯正的日本味,同时也不乏个人风格:情感内敛,哀而不伤,甚至连“哭戏”也没几幕,往往是点到即止。
这与中国国产电影电视剧一提到亲情电影就往苦情戏上面靠,哭得肝肠寸断的主流创作模板恰好走了两个极端。
《记我的母亲》给人的感觉更接近自然,不造作也不刻意煽情,然而通过情感酝酿与氛围营造带给观众的感动与震撼却是实打实的、水到渠成的,这样的感动往往更持久,也更教人铭心刻骨。
这也是这部电影(当然也包括主打温情牌的一类优秀日影)的精妙之处:过往与现实相交织,苦涩与甜蜜相媾和,悲恸与欢欣相融合,留给观众更多想象与回味的空间,恰似无数教人温暖的小细节点点滴滴在心头。
这样的电影即使不去过分强调情感冲击力,到了一定阶段,也自然而然地能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思绪翻腾。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细腻温婉的叙事技巧还可以在2011年的一部香港电影《桃姐》中见到,许鞍华导演作了一次成功的“本土化”尝试。
在日本电影中,以母亲为创作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
经典的如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描写一对老人到东京探访儿女的经历,由山田洋次于2013年翻拍)。
近年来比较出色的几部有松冈锭司的《东京塔》(2007)、大导演山田洋次的《母亲》(2008)。
这类电影都或多或少带有自传的性质,用情颇深,在总体风格和细节调度上则有不同程度的相通之处。
细腻动人的风格一以贯之,带有浓浓人情味。
但即使这种“温情诉求”快用成套路了(有观影经验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日本人拍的电影”),但往往都能成功击中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赚取热泪无数。
再次证明这种直抵“人之常情”的技巧仍然具有极为强大的“杀伤力”。
其中,松冈锭司导演的《东京塔》中扮演母亲一角的恰好又是《记我的母亲》一片中母亲的扮演者树木希林,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在这两部电影中都奉献了极具说服力的表演。
而山田洋次的《母亲》一片则具有更为宏大的主题,既表现了危乱世道下母亲的善良与隐忍,也反思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对尊严的践踏。
而在这类电影中,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1983)(原作由木下惠介于1958年拍成,今村版为翻拍)算是个异类。
这部作品异常残酷,同时充斥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关怀。
故事描写日本信州深山中由于贫困而沿袭下来的一个传统,活到70岁的老人要被长子背到楢山上丢弃。
而片中的母亲阿玲婆离上楢山的日子已经不远,在她了却心头挂虑后,要背母亲上山的长子辰平却面临着痛苦抉择。
今村(当然还有木下)在电影中直面贫困所带来的屈辱,还有其对伦常的破坏,展现了深沉的道德勇气。
在《记我的母亲》一片中,也用了一小部分篇幅来探讨“弃母山”的传说。
那出现在母亲的失忆症逐渐加深的过程中。
这成了一种隐喻,一种潜意识的投射。
由于母亲八重对儿子伊上在童年时候的遗弃(尽管是有苦衷的),这成了她一生的罪责,也成了伊上难以排解的苦闷。
在母亲的记忆中,她把自己的行为定义为“残忍”,等同于旧时代不得已的、不人道的“遗弃”(同理心),因此,即使在逐渐丧失记忆的过程中,这种心理上的负担也难以放下。
她会半夜拿着手电筒在儿子的屋里徘徊,寻找那个仍然停留在童年阶段的可怜的“儿子”;她会情不自禁地背诵儿子幼年时由于孤独写下的诗句,尽管那些诗句儿子早已忘记;她会不顾危险凭着零散的印象追寻到儿子童年时游过泳的那片海边,只为了多见他一面···这些看似徒劳的举动隐藏着的含蓄的细微的心思,令观者无不心酸。
在接近片尾的镜头中,在沼津的海边,儿子伊上露出了片中为数不多的会心的笑容。
那代表着母子间隔阂的消弭、误会的冰释。
在这片海边,伊上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原来母亲对自己的愧疚从未放下。
此时,镜头巧妙地切回十数年前母子分离时那个下着滂沱大雨的日子,往事仿佛历历在目,万千情感,点点滴滴在心头··· 电影以母亲的逝世作结。
全长接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技术上的处理可谓一流,而情感方面的斟酌则更显匠心。
即使有山田洋次等大师珠玉在前,原田真人和一众演职人员的诚意与投入使这部电影仍然充满亮色,可圈可点。
因此,我把这部电影列为2012年的电影佳作之一,它呈现了情感举重若轻的力量,用真挚的表演再现了五味杂陈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重看。
我今天本来非常饿,一边吃饭一边看。
突然老年痴呆的母亲开始念儿子童年写的诗:“あめがやんだ。
”然后闪过一瞬间孩子的镜头,节奏切中要害我感到自己浑身汗毛立起来,完全丧失了食欲。
---雨がやんだ。
校庭にはたくさんの水溜まりができている。
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喜望峰、遊動円木の影。
だけど、僕の一番好きなのは地球のどこにもない小さな新しい海峡。
お母さんと渡る海峡。
风格犹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小偷家族。
日式的画面风格,充满绿意,溪水潺潺,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榻榻米上。
整部电影看下来,觉得老太太好幸福。
淘气地把在老家照顾自己的大女儿当作佣人。
如儿女所说,一半演一半真。
有一家人为她过生日,切蛋糕,乐队跳舞。
有儿孙宠着她,跟她斗嘴,晚上看着她举着烛灯四处游荡。
一家人关心她,念叨她,照顾她,陪伴她。
作家儿子一直以为母亲小时候抛弃了他,成为她创作的源泉。
晚年才知道,母亲只是为了留下最强壮的儿子,怕他在战争中去世。
母亲甚至可以背诵他的作品。
作品发生在二战后的日本,与目前的日本差不多。
看日本电影,各种慢细节处理,教你做人做事。
我最喜欢的 是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峡 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哭成傻子 不理解父母的爱的孩子 一生都害怕将孩子丢弃的妈妈 想到了许多自己的事
于母亲尚在之时解开一生的心结,家中摆满借以安身立命的书籍,身边围绕一群乖巧的女儿,这就是所谓天伦之乐吧
原来母亲把他留下来,不惜留给她所轻视的缝奶奶,是为了他更好地活下来,哪怕家人葬身大海,至少爱子依存活下来。什么都不记得的母亲却依记得寻找儿子,依然对爱子多年前的小诗念念有词。写作源自对母亲抛弃的怨恨。原来这一切都错了。
日本男人也太让人讨厌了吧,好大男子主义哦。还是原作好看一些。
弃子之痛,弃母之地。
“可是,我最喜欢的是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峡,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幸福的家庭虽相似,其中缠绕的恩怨和祖辈纠结最是难以明言;不无煽泪不无平淡,可寻常日子不正如此坐看云卷云舒流年变幻么;三代人的情感承接自然美好,当我们感受到终点只有一个,死亡不再惧怕。
我不喜欢 昏昏欲睡
和风风光片!
平淡,不煽情,最后还是有点感动。
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改编,《初秋》后原田真人+役所广司的再度携手。六十年代战后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图谱,日本迷影文化的小窥视。“羁绊”贯穿全篇,尤以母子连心处的拍摄最佳。树木希林继《东京塔》《步履不停》后,将“母亲”形象又提升到了新高度,可谓炉火纯青。但整体略平,稍有遗憾。
再次拜倒在树木希林的神演技下m(_ _)m
一个儿子和他母亲以及家庭的故事,虽然看上去平淡无奇,可是还是被深深的温暖到了,电影里面每一个场景布置都好精致,传统的日本茶道园艺还有料理,都好喜欢!宫崎葵酱果然是老了哦,穿学生装都不合适了呢!
有点小津还魂,又有点是枝裕和附体,极像是《步履不停》姊妹篇。众演员集体演技大爆发,树木希林的母亲角色更扮得叫人叹服:“您是怎么做到的!”美术细致,强烈时代还原感对爱昭和风的人来说真有点视觉享受的意思。看似闲散漫不经心的台词、叙事跟节奏中,不时迸出可爱动人的细节重音。2012最强日片。
以作家类自传的形式完成的文字作品,再改编成电影,里面对文字的揣摩是很细腻的,自然里面很多的多白也透露着这种文学气质。对老年痴呆的母亲的宽容忍受理解最后升华成感恩和爱,一步步都走得平实但深刻。日本的家庭作品一直都是心灵得到慰藉的最佳选择
对白除了表面接近生活外同时包含了五星级装逼的特色
前半部过于琐碎清淡,文学性的台词被翻译一糟蹋看得犯迷糊,到后面慢慢情绪涌上来,几个细节一下把人攫住,特别是当母亲背诵儿子的诗。关于家人之间的心结与和解,以及对作家的解剖:他们在窃取身边人的灵魂,而且要靠着绵绵恨意才能写出好作品。
一句话的事,让母子隔阂了半辈子,最后才由妹妹揭开这个谜团,过于追求戏剧化效果而导致角色感情失真。优点就是“母亲专业户”树木希林的表演以及细腻(不算优秀)的文本,不知道是不是窗外年华字幕翻译的问题,有些对话很莫名其妙。
实力派温情剧,尚可
日本人总是能这种家庭电影和琐碎细小的日常拍的这么美好,毫不矫揉造作的,却慢慢地,集中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对这样拥有优渥生活的家族难以产生共鸣……我只是很想念沼津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