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时候想,如果当年徽班进京的时候,有一出戏也讲这个内容,估计也就是这么表达法。
又想到《茱诺》,也是很古老的怀孕事,情感表达就当代得多,因此有意思得多。
看完全剧觉得也正常,因为在主创人员那里,所有重点都搁在最后的上床了。
要是脑子干净些,多想想事情过程当中人的情感刺激、变化,恐怕全片的主体就变了,整个电影就会丰满得多。
《颐和园》也有类似的问题,全部重点虽然打着八九的旗号,其实也是搁在上床上头了,结果就成了那么个猥琐样子。
这种文艺创作趣味,《颐和园》里有场戏,算个典型表现——脏乱差的学生宿舍床上,俩人一边打炮一边听着古典音乐——单是打炮,或者单是古典音乐都不赖啊,但合在一起,古典音乐明显就成了块遮羞布。
还是一块沾满菜汤、米粒儿、奶渍的布。
——当然,你非往什么肉体/灵魂、心灵之净/床笫之脏、东方/西方这方面去演义,我也没啥可说的。
而且,这正是创作者想让你(也是他自己)钻的圈套。
其实故事真的没什么,国内的“大尺度”基本也就那样了,别期待太多。
故事开始,孩子就生病了。
这是个两难的抉择,片名就是如此,左右为难。
现在有钱人都在孩子出生时保留脐带血,就是为了预防万一。
但,一般家庭,估计也没那个代价。
所以,当孩子面临换骨髓的问题时,刘威葳的第一选择其实并不难猜。
可是,此时刘威葳和张嘉益已经离婚,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庭。
别说,在当年,这张嘉益就能把一个包工头演出第一大秘的感觉。
如今,烂尾工程是一栋接一栋,网上流传的段子,规划的没责任,审批的没责任,建房的没责任,监管的没责任,但最后你供烂尾楼敢断供,你就有责任了。
成泰燊是刘威葳的现任,如今遇到这事儿,很善解人意的选择了出去就买包烟。
故事里头,成泰燊买烟的机会可不少,这个绝种男人,现在应该也就是收获好人卡的份儿吧。
孩子,永远是最无辜的。
这个故事最大的“缺德”,就是用孩子来绑架道德,让我们直面“电车悖论”。
当“一切为了孩子”有了道德上的高点,一切都显得没那么“为难”。
这是个意外。
张嘉益身为包工头,因为资金问题,已经一个头两个大了。
这么多年,觉得没什么经济基础,一直和余男都没要孩子。
如今,和前妻反而想要一个。
余男内心,大概也是一千匹羊驼奔腾而过吧。
不过,张嘉益有办法,女人么,没什么逛一次商场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抓娃娃》里头,马丽不也是被一个包包一套就老实了么。
当年,大概是房地产的黄金时代。
所以,他们可以大言不惭的号称“现在的房子可选择的太多”。
其实,这个故事看起来让人揪心,刘威葳这一家子也着实让人同情。
但,仔细想想,人家至少是有户口的人,你同情,你有资格没。
喂,借你老公一用。
其实也不太明白,余男和张嘉益到底是因为什么在一起的。
一个堂堂的空姐,看上了二婚的包工头。
难道,当年的包工头真的很来钱……。
余男受不了。
成泰燊岂不是更受不了。
这个艰难的决定,甚至都不需要刘威葳张嘴,成泰燊就同意了。
搞定男人,不需要包包,自己买包烟,抽两口就没事儿了。
双方当事人都是为了孩子。
当当事人的家属,彼此都有彼此的困惑。
如果有困惑,见一面就行。
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了老谢的名字,原来叫“怀才”。
听到这里,余男明白了,果断的选择了“接受”。
但是,故事交代,刘威葳和成泰燊也是有过自己的孩子的,只不过为了孩子而打掉了孩子。
双方家长同意。
张嘉益也是来劲儿了。
当天早晨,一口气吃了好几个大包子,兴致勃勃去了医院。
当然,在医院张嘉益做这事儿,也是初哥一枚。
搞了一些笑话。
对于这件事儿的评价,余男只有一句话——肥水流了外人田。
这事儿啊,其实没成。
前前后后做了几次,做得连医生都烦了。
俩人决定来真的。
这事儿,张嘉益不准备瞒着,直接汇报家长了,把余男给气得,差点真成了鱼腩。
但是刘威葳准备瞒着,可惜手机接触不良,一大批不良信息被现场直播了出去。
故事至此,也就差不多了。
最后,故事也没给出个结果,这“艰难”的抉择,到底有没有救了孩子。
反正,故事里头的四个大人,都成功“救赎”了。
不是,这余男和成泰燊,绝对是“理解万岁”的最佳代言人啊,被他们这么一教育,感觉我们是在太“不懂事了”。
抓电动车安全,完全是为了“更高尚的事儿”,你们一天天就知道咋咋呼呼。
再说了,就他们那点事儿,当年不就是被“独生子女”的问题给卡住了么。
现在,彻底放开。
文/moivekid zhongzhong 我是个特别矫情的人,对于那些自己无法割舍的东西,喜欢刻意维持姿态,不是挂在嘴边就是悬在笔下,仿佛心里已经盛不下了一般。
可是,我知道,不止是我,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能藉之而生为之而死的爱存在,王小帅在用单车和女贞的丧失阐述过青春那破旧不堪的爱情后,这次他换上了一个瘦骨嶙峋的母亲,用带有杀气的眼神告诉我:爱,无敌。
片子一开始,成泰燊蹿到我面前,我怔了一下,这不是贾樟柯的男人吗?
便猜想这场左右为难的战斗中,他必定是善良却绝望的角色。
演员都不是让人惊艳的主儿,这也是长相颇为不帅的王小帅同志的一贯风格,除了“御用”的高花瓶(话说这次她还是来客串幼儿园老师了),那个刘威葳,前夫以及“图雅”余男,都没有刻意迎合广大群众日益挑剔而庸俗的审美意趣。
不过,看到最后,我突然领悟到,其实越是普通越是坚强,那股细水长流般的勇气只会在惊艳的霎那殆尽。
平凡令人动容,是因为我们在众寡悬殊的困难面前,也能不失尊严地严阵以待,哪怕生活已经来势汹汹。
我们的凡人生活,即使敌不过日复一日的深情款款与含情脉脉,却也愿为信念的完美不惜代价。
故事很荒诞,如果你从未遇见过的话。
两个离婚四年的人,已经有了各自的幸福家庭。
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女儿得了白血病,接下来,骨髓移植,但是父母的血型不配。
按这个逻辑,该是漫长等待适合的血型和骨髓了。
故事的精彩之处就在于,这个幸运的孩子有一个爱她爱到迷狂的母亲,她不顾婚姻的枷锁,不顾日后的万难,不顾医学的概率,甚至不顾自己、两个男人和另外一个女人,要和已然成为别人老公的前夫再生一个孩子,用这个孩子的脐带血去就她的女儿禾禾。
如果按“道德困境”的推理,禾禾的生命固然值得不惜一切去挽救,但是,那个以挽救他人为唯一名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只是一个工具而已,甚至连它的母亲都不愿去思索它的未来。
那么,用一个生命去做另一个的脚注。
这显然不是伦理学家的逻辑。
但是,这就一个是母亲的逻辑——别的我不管,我只要我的孩子活着。
这个逻辑显然很强盗,母亲变得咄咄逼人。
也正是这样的咄咄逼人,护卫住我们的阳光雨露。
肖路说:你得给我点时间。
玫竹说:谁给禾禾时间呢?
满脑子都是这么清晰而疯狂地为了一个目的。
记得以前生病的时候,不管多晚,只要我在病床上稍有动静,母亲的双手立马就捧了过来。
我那时就想:原来母亲睡得这么浅。
其实,那只是因为她爱得很深。
老谢是个好男人。
他懂得爱,尽管他把玫竹搂在怀里时也会迷茫也会绝望,但他不仅知道爱是妥协与包容,更知道默默收拾爱人冲动后的退潮海滩。
所以,他答应了他们造人,挂掉了玫竹从那空房间误拨来的电话,甚至在知道一切真相后还是不动声色地把担子往自己身上揽。
关于电话的那个细节,伏笔得实在太明显,却不累赘。
老谢说:设个锁吧,多少次了都。
玫竹说:麻烦,我也不会弄。
一直以来,我都很尊敬那些在天大的秘密面前坐怀不乱的人,那些无意翻开他人日记依然能心如止水般默默合起的人。
男人的成熟,永远从承担责任开始。
即使有万千苦衷,也只让人看到他的背影。
所以,老谢总是在剧情两难道无法进行下去时,说,烟没了,我出去买包烟。
那个灯光昏暗的地下小卖部,竟成为一个男人唯一的庇所,包藏着所有不向人诉的苦楚,随着烟圈,靠着电线杆,吞吞吐吐。
后来,玫竹和老谢坐在沙发上,湿漉漉的头发和色彩温和的睡衣,镜头的焦点不停地从一张脸转到另一张脸,就好像难题在两人之间流转一样。
老谢若答应,必无法再拥有自己的孩子,若不答应,现在的孩子也保不住;玫竹虽心意已决,但面对老谢这般无欲无求的好男人,若他同意,则因愧疚而无法面对,若他不同意,她便在关键时刻失去唯一的支持。
人到中年,就会有很多的身不由己。
那些人和事或许并没有抓住生命的本质意义,却已经牢牢攫住了你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只能束手就擒。
所以,当年看不太懂《神秘河》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同情每一个中年人。
他们好像进入了人生的高原一样,哪怕领略到了无限风光也会呼吸不畅,胸闷气短。
肖路那个小包工头,是个失意的生意人,也是个失神的父亲。
亲生女儿居然在继父温柔的敦促下也只会怯怯地叫他一声“叔叔好”,然后说“我知道,你也是我的爸爸。
那么你会救我吗?
”男人把车停在一旁流泪——再唯利是图的商人,也会为那句“救我”感动。
我们赚着自己或许并不需要的名和利,却很难遇到一个真正需要自己去拯救的人。
后来,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以居于次要地位的“爸爸”身份,不惜所有去救她。
哪怕妻子离他而去,哪怕他还是爱自己的妻子,哪怕他的工地已经乱七八糟哀鸿遍野,他毕竟还是一个爸爸,所以选择走入了那个空房间。
在这一场事故中,肖路的妻子董帆或许是最无辜的一个。
无辜并不代表无关,她理所当然该很气愤丈夫的前妻居然借自己的老公去生孩子来救他们两个孩子的命。
人之常情,往往都不是中性词。
在董帆这里,是褒义的。
人都是爱孩子,珍惜生命的,这是常情之一。
人都是爱爱人,珍惜家庭的,这是常情之二。
人都是爱自己,有所禁忌的,这是常情之三。
所以,她同意,她闹事,她离家,甚至她要离婚,都是人之常情。
她是空姐,飞在天上,随时流浪,寻求安全感的途径便少了许多。
去玫竹家看孩子的那天,友情客串的“鬼女”田原用她那些机警闪躲又不羁奔放的眼神,预示了董帆的孤独。
因为她不及那些年轻人,帆姐就有帆姐的样子,也有着帆姐的苦恼。
她显然已经老了,她甚至无法乖巧地去掩饰自己的同情与犹豫。
她只是想要个孩子,这是她挽救别人孩子的要求。
拿生命换生命,似乎永远都是母亲的逻辑。
因为选择,所以左右为难。
其实,对于那个毅然决然的母亲玫竹来说,一切左和右都只是通往最终目的的方向。
而对其他人来说,才是真的左右为难。
不过,这也我们的偏见,总是更少去同情那些坚强决绝的人。
怀特说过“自由,意味着更多的迷惘”。
他是说在爆炸的工业时代,我们面临太多的选项,甚至是自由或者不自由的对立选项。
但是,父母是那一群永远没有选择的人,他们没有自由,只有勇气,也所以,他们不迷惘,只是绝望。
就像肖路说,我相信世界上没有几个人会这么疯狂。
玫竹就说了,因为世界上没有几个人会遇上这种事情。
不相信故事的人,都是没有见识过生活的人。
信誓旦旦的人,都是没有领略过背叛的人。
在看到婚姻画地为牢的力量后,我会想,如果肖路和玫竹都离婚之后都没有再婚,这件事情是不是操作上就会更方便简单。
两人躺在大红的被褥上,大汗淋漓,解脱、痛苦、希冀和自我安慰的复杂表情刻在脸上,画面色彩鲜艳,喷薄夸张而抽象得像一张壁画。
此时,声嘶力竭的小提琴高音响起,绝望处断,深情处诉。
王小帅的镜头永远是波澜不惊的,不晃,不偏,色彩暗淡或者阳光明媚,不及暧昧。
主角们占据着画面的中心,肆无忌惮地哭,心有余悸地泣,眼神迷离地远眺,或者故作轻松地摇头叹息。
是的,我喜欢这部片子,人生多有沉静处,只因未到波澜时。
他告诉我们,即使母亲,这个该在微弱油灯下临行密密缝的柔弱形象,其实都是那些在天崩地塌时站出来说:“我爱,什么都是可能的”的人。
才相信,每个母亲都是潜在的强者。
勇敢无畏,为爱牺牲。
原文地址:http://zhongzhong1986.blog.sohu.com/85909125.html?act=1209402959632
选择这个题材是冒险的。
对于道德侧重和强调,总会令人反感,虽然导演已经注意了,但某些处理还是不够自然。
不提离婚的原因会更好。
由“一个枕头低不低”滑向过去留下的记忆也许会好些,记忆带给两个人的尴尬,可能比彼此现在的家庭更大。
但我喜欢女演员,高额头的女子有一种尊贵的偏执,她让我想起了《密阳》里的全度妍。
一如既往,王小帅的影片拍得很好看,细节真实,演员出色。
能不考虑情节的话,还真是挺不错的。
In Love We Trust,从标题开始,导演拼命向大众灌输一种虚弱的观念,不努力在情节上给自己有利的支持,反而试图掩盖复杂的人性。
我并不是反对为挽救生命作出可怕的牺牲,但导演这观念的呈现方式和理由很傻很浅薄。
哦,董帆在床上也有一句重复肖路的很。
很。。
的台词,内容忘了。
最后的解决方式真的是枚竹这个女人母性的疯狂的一厢情愿吗?
一家医院不行为什么不换另一家,习惯性流产是性生活能解决的问题吗?
两人离婚的理由虚晃一枪没有出现(究竟什么样的理由可以让前夫完全没有发言权),一有上床生孩子的理由马上就去实施,枚竹对一味付出和包容的丈夫完全没有真正的体谅和感恩,既然背着他和前夫上了床,之前为了人工授精提出离婚就显得格外虚伪。
为了救孩子的性交就可以是仪式般严肃崇高没有个人情感的性交吗?
为了救孩子,丈夫,前夫的家庭,什么都不顾了,为什么那个红艳艳的大床布置得如此贴心?
究竟这两个人之间是怎样的感情,这次性交又会唤起什么?
两个人私密的相处对枚竹是否也意味着一种鸳梦重温,一种不甘的回忆,阴道在多大程度上通往她的内心?
从影片对几个人的塑造来看,他们的生活还要承受更大的危机,但他们满足了导演肤浅的英雄主义。
夫妻两人坐在沙发上对话,妻子假惺惺提出离婚,是表面平静而蕴含冲突的一段,镜头拉得很近,焦距不断地在两个说话的人之间调整,银幕看上去好像一大碗熬得太久的粥,左边冒出一个人头,吐出几句话又潜下去了,紧接着右边冒出一个人头说上几句又潜下去,接着左边,接着右边,左,右,左,右……海报选了最不像这部电影的一个画面,又美又ws,一片红色中躺着一个肌肤如玉的女人,看之前简直让人对电影有南辕北辙的想象,看之后又让人疑心导演内心对乱伦的赞美。
在影片结尾,导演对古老的生殖方式寄予了巨大期望,简直一定要成功的(而导演也同样不吝啬对体外排精这种避孕方式的信任)。
这时候标题In Love We Trust再一次出现,我不禁想问导演,您的纯洁装给谁看。
赶了《左右》4月1日第一天上线的第一场,是今年第一次去支持国产片票房。
在这个颇有戏谑意味的日子去看片,看到的是个……挺冷的笑话。
这并非是其中某些地方王小帅明显地抖机灵,比如“很累很绝望”之类,而是我始终不知道他想拍一个什么样的电影。
当然,拜各路媒体所赐,看片之前我已经大致了解了故事,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如《苹果》般达内或基斯洛夫斯基式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听上去十分《十诫》,然而看到片子却小吃了一惊,挣扎和彷徨没有想象中那么剧烈,转了一圈回来,不咸不淡地给了一个Open Ending。
似乎王小帅并无意去做道德批判,然而或许真如媒体所言是在处理“中年危机”,可是这么富有张力的故事又被他故意地淡化了冲突,于是,最后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那个如同《巴黎最后的探戈》一般的空房……再度来考量这个故事,如果真的按《苹果》的拍法,或许会呈现出与《十诫》之二的那个故事类似的力量,再换个方式拍,便很有可能成为一部典型的中国苦情戏。
然而王小帅关心的大约不是这个故事,而是所谓中国“新中产阶级”的生存状态。
从价值观来看,《左右》倒是非常规矩,非常政治正确。
大约这就是中国式的中产阶级核心家庭。
然而从某些角度来看,老谢是太窝囊,只会憨憨地笑,只会说我去买包烟然后逃走,所以结尾处他的承担也是必然。
而枚竹,出于救孩子的愿望多些,还是出于欲望的因素多些,事实上不好说。
单看那一张红色的大床——在我看来都有些超现实的一张大床就能明白,何况……她还很享受。
事实上这个空间传达的信息很丰富。
这个空房——或者枚竹布置过的空房——与她和老谢的家,那个典型的80年代板楼里的公房,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那个叫做2007的门牌很有趣,那是一些欲言又止,我以为,从《喜宴》、《饮食男女》式的价值观,或者《渴望》式的价值观,到《左右》的价值观,有些明显的变化。
影片中当下的北京呈现的不是欲望和疏离,而是如同肖路那一个接一个的楼盘一样,或者与永远奔腾的13号线一样,一去不回头的“社会发展”。
不得不承认这篇影评开始变得语无伦次,因为这部电影并没有过多的地方可以“下嘴”,对于我这样一个训练有素的观众而言,我自然会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试图去回忆王小帅之前的作品。
《十七岁的单车》或者《青红》都很好,至少是很好的写影评的材料。
《青红》里那一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甚至看得我要“泪流满面”。
《左右》的状态则有些晕晕乎乎。
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看来只能说一句“不够好”。
思考一下原因,问题大约出在观众认同的设置上。
开始会认同枚竹,而越看会越认同肖路。
再捋一遍人物关系的话,肖路的这个人物应该是导演关于“中年危机”的核心表述,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到第十多分钟才出现的人物和事实上影片试图制造的双线结构必然就导致故事的涣散。
当然,如果导演本意不在讲故事,那就另当别论。
影片的英文名叫做“In love we trust”,这个Love是爱,而不是爱情。
比起明显在说肖路“左右为难”的中文题目,这个题目……一样不靠谱。
这个故事当然不是在讲“爱”,而是至于片名“左右”两个字的出现方式,真是做作的可以,状如《三峡好人》的小标题,是在暗示影片的双线结构?
还是在说些别的什么……其余的一些地方王小帅也是用足了心思,拉上高圆圆和田原不说,还拉上了Acosta。
田原演的空姐看来看去跟《江城夏日》里的吧女没啥两样。
至于Acosta,纯属添头。
至于昨天发誓今天收回,难道他也“左右为难”了?
医院里枚竹刚刚得知禾禾白血病的那一场戏的处理让我想起侯孝贤,而几个长焦运动镜头跟得确实漂亮。
片子的颜色压得有些过,最后那张大床……那个颜色,真的红的很红很惊悚。
影片一直保持一个向左5°的倾斜,我一度以为会有向右倾斜的段落,可是我只看到了左,没有看到右。
不过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个被用来拯救禾禾的孩子,为什么没有人为它和它的将来想想,它真可怜——用“它”这个代词,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影片最后好像还剩下这么一点可供道德批判的东西。
我们困惑是因为王小帅在困惑,他已经中年了,他开始想一些复杂的问题。
很多时候,你不需要被征求意见,你也做不了决定。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1043145/
左右,不是左翼的左,右翼的右,而是左转的左,右转的右,不是左右逢源的左右,而是左右为难的左右,所以她讲的不是政治问题,而是做爱问题,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寻常小事。
做爱,万分之五千是身体欲求,万分之两千石抵抗失眠,万分之两千五是治疗疼痛,万分之四百九是表达爱意……总而言之,都是为了瞬间的快感,哪怕一瞬间,摆脱记忆的感觉也是很爽的。
可是,还有一万分之一的情况,做爱是为了救命,不为一己私欲,而是为了挽救另一条人命。
做爱一下子变成了大义凛然的英雄行为,你不做就成了无耻冷血之徒,成了缩头乌龟,成了只为一己私欲的小人,你不做,你忍受得了下半辈子的良心谴责吗?
是,有点匪夷所思。
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赶巧碰上一个溺水挣扎的小孩子,方圆几里还一人没有。
你说,你是救,还是不救?
救,你多半有生命危险,可不救,你扛得住下半辈子的良心谴责嘛?
这是多么多么少有的小概率事件啊。
老谢说:“这种事,世界上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接受得了。
”枚竹说:“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碰到这种事。
”是,绝大多数人恐怕一辈子都碰不上那种事。
枚竹是禾禾的妈妈,老谢是禾禾的继父;肖路是禾禾的亲爹,董帆是肖路的妻子。
禾禾得了白血病,绝望的枚竹听说,如果禾禾有一个亲身的兄妹。
便很有可能找到合适的骨髓。
于是,她毅然决然要同肖路再要一个孩子,在三次人工授精都失败的情况下,枚竹仍不放弃。
带给四个人的问题是:我能不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去同前妻做?
我能不能接受自己的妻子去同前夫做?
我能不能去同她做?
我能不能去同他做?
在这种时候,人恨不得就皈依了上帝,让宿命做主,也不愿意自己有决定的权利。
因为不能左不能右,只能向着前方硬着头皮冲过去,不能顾及后果,没有时间顾及。
这个故事有点极端,极端到我们根本用脚趾头想也能想到结果,里面没有一个高知,却个个都是占领了道德制高点的标兵,即便是中间节节败退的董帆,恨不得让人觉着怎么就她一个不懂事儿啊,看看人家老谢,什么都憋着,还面带微笑无怨无悔地憋着,你怎么就那么小心眼呢,这个那个你都有了,你就不能为了孩子稍微牺牲一下下嘛?
你本来已经合情合理地认可了她提出的和肖路的离婚要求,可是,可是,在班机延误出状况的时候,她给肖路打电话说,自己的脑子里全是禾禾,还说爱肖路。
而当时,肖路正在那幢租不出去的2007号房间里,静待着和自己的前妻一起做爱。
禾禾,禾禾,简直就是洒满人家都是爱的天使啊,四个因为情感与生活编织在一起的成年人,你退我进地搅在一起,谁都觉着欠谁,谁都把苦水往自己的肚子里噎了又噎。
太高尚了,高尚得我都觉得像是虚构的啦,像是有人故意编出来骗人眼泪的啦。
其实不是特差,只是没觉着好来,有点不太自然,有点矫情,有点可疑。
有点削尖了脑袋向底线狂奔的意思,可是,那底线分明是人为画出来的。
导演说,没准自己什么时候就商业了。
其实,我觉着,他现在就挺商业的啊。
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像是一个工业产品。
分明是讲亲情的,可是好像是被什么东西给冲淡了似的,你使劲嗅,但总也闻不着味儿。
或许是我的鼻子出了问题。
我认为不会有像老谢一样好的男人。
那种宽容大量,那种面对任何事和人都用笑脸来掩盖自己内心冲突的男人,那种知道了自己老婆和前夫上床后还能镇定自如的男人……太好了,简直如小说里面的人物。
却,电影里面的老谢除了笑容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买烟。
很多时候老谢面对老婆的前夫,面对一些他一下子无法接受的事实的时候他的烟总是刚好抽完,影片中有好几次老谢到楼下小卖铺买烟的画面。
这时候的老谢脸上没有了笑容,只是一个寂寞的抽烟的中年男人。
王小帅导演说,演老谢的演员曾经询问过究竟要如何演这个老谢,导演说只要笑就好了。
果然,笑容是老谢的面具,我们看不清他的心里感受,琢磨不透他的心理活动,他总是用笑容来掩盖了一切。
这个时候我看到的老谢除了好人外,还有一个“弱”。
他的弱使得他在这整个事件中完全没有说话的权利,只能被动的接受,只能笑笑,然后抽烟,最后接受事实。
王小帅导演说,老谢就是窝囊。
是的,窝囊!
老婆和前夫上床了要生孩子了,他只能窝囊的接受,在窝囊的前提下维持自己的自尊,让未出生的孩子跟他们过,向外宣称这是自己的亲生孩子,还要带回老家一趟。
是的,他不能扔下枚竹一走了之,他的性格不能让他这样做,他又无法去左右整个事情的发展,他只能窝窝囊囊的留下,笑着面对一切,偶尔到楼下买烟。
没有像老谢一样好的男人。
却有很多像老谢一样窝囊的男人。
爸妈离异,孩子得白血病,找不到配对,要靠脐带血救活。
然后两个家庭,妥协后共同造人,救孩子。
有真人真事,其实可以很煽,但王拍得太平,没什么冲突。
像杯白开水,没什么味道。
海报很美,红色的被子,女主角。
9.11.15下写于外公家
上帝佐佑命运 导演左右人生——对《左右》的不完全解构张圣林(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zhangshenglin)《左右》拿下了银熊奖,可以看得出来,那是柏林评委对于王小帅在编剧功力上的肯定。
在国内大多数的影评或者观后感中,也可见人们对于影片本身涵盖或标榜的主题以及思考的核心进行的各种评价和讨论。
这些评价大多不过是“爱的主题”、“人性的温暖”、“人生的无奈”、“命运的抉择”等等。
其实很多观众已经认识到了,《左右》的故事太简单,太朴实,即便这是一个讲述两个特殊家庭四个特殊中年男女极为隐秘的故事。
然而在如此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样的特例也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所早为以熟知的话题罢了。
就如一开始王小帅所声明,这是根据四川的一名母亲真实的事情改编所成。
在众多诸如“东方时空”“道德观察”等电视新闻栏目以及其他传媒的曝光中,要将这样一个故事以电影独特的方式搬上银幕其实所谓新鲜感已经没有那么的足了。
那么为什么欧洲的电影评论家们还是愿意把这座银熊杯颁给王小帅呢?
有某种过激的想法是西方人的审美观不同或者王小帅早已和评委组有猫腻。
这显然否定了小帅的才华。
那些只注重故事情节,一味关心主题的观众只能说是看多了好莱坞大片而太缺乏艺术电影的鉴赏能力。
《左右》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尽管故事的主题并无新奇,叙述方式也平淡无奇,可是细细咀嚼可以惊喜的发现,王小帅在构图、台词、人物动作、环境、色彩以及心理变化这些极为细节的部分可以说是下了相当大的工夫,甚至可以称赞为精致。
当然这有刻意为之的嫌疑,也同样不具备什么创造性,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王小帅作为导演和编剧所要追求完美的那股子劲很让人欣赏,在这一点上我相信王小帅对于观众是真诚的,他够努力了。
从这一点来说,银熊奖给予王小帅肯定不是仅对他在“剧本”的文字这一方面给予肯定,更多是将他导演的身份与作家结合在一起,在“摄影机即笔”的理论下,对于“作家导演”称号的一种高度赞誉。
首先“镜像语言”在电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些透过镜子的反射或者隔着玻璃窗来拍摄人物或环境的镜头段落出现了太多次,这不得不让人引起注意。
我们并不清楚导演这样做是为了使表达的镜头让观众感觉更具真实性,还是在拍摄中摄影机的机位因为这样而更便捷所以选择,还是故意要以如此语境来表达影片所暗藏的某种深意。
王小帅这一点做得确实有点模糊而让人疑惑。
但并不能说这一做法是错误的,可也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好,不过它至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针对这一情况,我有点怀疑,难道王小帅在拍摄的时候也“左右为难”了?
再次从构图以及色彩方面看,王小帅在影片中给人的感觉也是很突出的。
两个人物的纵深镜头以及虚实变焦,灰色的长廊尽头渺小的女主人公侧影,毫无生机的占据了整个屏幕的“血型一病房”,鲜红色的沙发以及床单,城铁车窗后快速闪烁模糊不清的景色等等,就像上面我所提到的,有太多细微的地方都被王小帅设计到了。
但是这一方面王小帅也没有做得完美无缺,某些地方似乎通过技巧让人理解了导演所要传递的含义,但又有某些地方和“镜像语言”一样处理得叫人捉摸不透,比如影片结尾是那一大片突然冒出来的“红色”,“红”究竟象征或代表什么呢?
是人性的温暖?
是新生命即将孕育的燃烧?
是面对残酷而绝望的生活所做出的反抗精神?
我不得而直,而这些也只是我个人的猜测,所以主题含义的不明确是肯定的。
第三个特征导演试图通过演员的表情和动作变化来反映心理活动极其变化,而并不是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这一点是王小帅做得最成功的,当然也不能缺少演员精悍的表现力。
记忆犹新的一场戏就是余男在刘威葳家中见到她生病的女儿禾禾时的反应,从怨恨到喜欢到自我同情最后到对小女孩的同情,余男通过她的眼神以及嘴角细微的变化将这一人物的心理彻底的呈现了出来。
还有许多这样的镜头大家可以自己去里面细细品位。
综上所述,《左右》电影里的这些特点其实就是一部现实主义性质电影的特点。
接近或者制造真实,对白精炼、意识流等手法在这里可以说被王小帅发挥得中规中矩。
在这里我想到了另一位第六代导演,那就是贾章柯。
老贾的多数作品同样也是反映现实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但他和小帅同学有很大的不同。
老贾擅用的是隐喻和象征,他的电影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更具有一股超现实和后现代的色彩;而小帅则完全是客观的现实主义,在冷静的镜头中思考和感受着社会以及人生。
总的来说,《左右》的魅力其实恰恰就是在于通过平常的一举一动中慢慢揭示出人物之间的内部关系,在这里,故事的剧情发展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能通过导演的镜头语言,一部部的走进这四个人物的内心,了解他们独自的性格,感受他们的喜悦、痛苦、无奈。
渐渐的,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人性的光芒、人性的温暖。
可以说电影情节不再重要,而且我们大都能猜出情节。
没有悬念、危机贫乏、没有高潮、小小的爆发也很快收尾——这也被许多人批评为平淡无奇;甚至王小帅精心设计的台词和动作也被人称为是“刻意而拧巴的安排”。
但是,谁说平淡无奇就不是一种风格呢?
或许那正是王小帅“刻意”要追求的现实主义风格也说不定。
如此看来,即便是对于“镜像语言”的模糊不清或者构图及色彩含义的语义不明我们也没有必要继续追究下去,因为,谁又说过这些东西用影像表达出来就必须要具备某种思想或者意义,就必须要讲清楚导演为什么这么做呢?
那或许不过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如此而已!
但是从大多数观众的反应来讲,他们还是能希望看到更富有戏剧性更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影片,于是王小帅不得不又一次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再次徘徊。
尽管《左右》中的女主角其实一直是坚定的,尽管导演这名“上帝”认为电影中所有人的心也一直是监守着“善良”的。
王小帅能够佐佑电影中所有人物的命运,可是在他自己的电影创作生涯中,依然“左右为难”。
这或许就是影片《左右》在电影内容本身之外所延伸的意义。
或许某一天,我们能看到王小帅开始大刀阔斧的讲述故事,开始飞扬跋涉的拍摄电影,但要这样做的话也大可不必,他完全可以继续坚持现在的风格,如果他愿意。
中年败絮里的一地鸡毛,就是抓住渺茫的一根稻草,妥协再妥协。所谓“不计一切代价”,是左右挣扎、掩饰不堪,忍受精神失序的混乱和见不得人的血。可叹中年的孤独和颓丧只有孩子才能勉强填充,但孩子能不能出世?事后两家人就真的能恢复原本生活的轨道吗?谁也不能打包票,滑到哪里算哪里。董帆想靠岸,肖路想弥补,老谢温吞忍受闷声抽烟,枚竹挟持母爱号令所有挡在她路上的人(如果最后还是碰上死神了呢)。故事精彩但表现平平,老谢完全是糊裱匠,董帆的转圜和最后一个电话生硬尴尬,禾禾的角色设计得只剩功能。细节不足,节奏拖沓。
这种独立电影真的很流畅。
个人对太过于老百姓生活的电影没兴趣……
向左向右。总是权衡
沒想到海報是我們做的。。。。 - -!!
又看了一边,好做作好尴尬,尬上加尬。
中产阶级家庭危机。“左右为难”,电视剧水准,知音的老故事也没讲好。
俺被海报骗了 以为会有香艳的东东 其实是感人的伦理亲情片
王小帅死了!!!拍《17岁的单车》的王小帅死了!!!《左右》就是《今日说法》的电影版!!!
左右。为难。In Love We Trust.其实,最后所有的人,都妥协了,不是么?
如果一开始这种题材可以立项~帅童鞋就能把它拍成电视剧~这样我也就不会看到这片子了~
这部电影的片名《左右》应该是左右为难的意思。成泰燊很棒,将唯唯诺诺的小人物演得十分有范儿。
对王小帅没有好恶。但这个“知音”式的故事,他讲得很好,非常好,我要为他鼓掌(尽管我看的是删节版)。对白、节奏以及演员们的表演都是一流的,镜头很真实,不美得很真实。每个人的左右为难,都真切得让你忍不住想,如果是你,会怎么办。一部控制得异常出色的好电影。除了老谢的烂好人实在有些没来由之外。
真不建议王小帅拍什么电影了
前阵子CCTV-6上放过,看过一段,不忍看下去,这种抉择太伤脑筋,没遇到不如不去想。
有点诚意……了,演员功不可没。但是,还是很怪
咦,这部竟然没标。。
他要四倍速放我就给他四星~
伦理极限,我真是服了老谢!
只是 因为剧本本身的真实与感人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