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看电影,也是我第一次迫不及待想要写影评的电影。
不是因为我认为这部电影拍的有多好,有多具感染力的故事。
但是它却诚然感染到了我,提起了我的侠骨柔情和我曾经幻想过的自我的英雄主义。
简单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影片的开场是一个盲人走在盲道上,就像在遵循一种规则,在盲人一片黑暗的世界里,只有这一条道是唯一可以探知唯一能够在黑暗世界里“看到”的道路。
而他,是个假盲人,他以假装盲人消费大众的同情和耐心为生计。
他有着一套工作服,沾满老垢的衣服,油腻成坨的假发;也有一套保护色,额间眉梢陈年的风霜和深嵌泥垢的手指。
这也是他对抗外面世界的铠甲,不能褪下,不敢褪下。
没有理想和希望的他,这是唯一仅剩的安全感。
如同《活着》里面中国人独有的生存哲学,他每天走到固定的点位,消费固定人群的同情,然后手工回家重复着固定的步骤,变回自己,变回自己也嫌弃的自己。
他每天拿着十字架和菩萨像,如同传教士般的左右顾盼宣扬着:“耶稣保佑你”,“菩萨保佑你”,拿着自己都不相信的假慈悲,佯装行着普度众生的大事业,从而换取和纯洁信仰或许相悖的俗世金钱。
这是一个信仰变成迷信的时代。
直到遇到了晶晶,大叔与萝莉的组合让我瞬间想到了让叔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其后大致的剧情走向也很类似,我大概也剧透了男主最后走向了中国式英雄的必然条件——自我牺牲。
晶晶是一个单纯而又缺少安全感的小女孩,她的快乐很简单,音乐盒,糖葫芦,痛快的洗一次澡,得到来自爱的肯定,所有小孩子对爱与希望的企盼和感知能力都能体现在她身上。
而她,同时也背负着丑陋的罪恶链所带来的伤害,她看到一起的乞讨的小男孩被她背后的利益者用石头砸断腿,以此所有乞讨者理所当然需要具备的条件,也就是残疾;幼小的她还遭受着来自继父一次又一次的性侵犯,弱小的她只能用以卵击石般的无力方式防备着保护着自己。
她年幼的甚至不能辨别这些罪恶和丑陋只能用人类对可怕事情最简单的恐惧情感以蔽之;她也单纯的不知道什么是爱,而这或许也诠释了爱的本质,或许所有情感的本源并没有那么多类别,只是因为社会伦理给我们加诸了诸多身份,所以我们的情感分成了友情,亲情,爱情等等,而爱很简单,仅仅只是因为由心的喜欢上了一个人,不管他的年龄,性别或其他。
视而不见谓之盲,视而不见很简单,不在现场不去亲眼目睹就好。
而明知道事情在发生,尽管相隔数里,以弱为弱的任其所以才是盲!
不管是小女孩的母亲,视而不见的杂货店老板,或者影片最后男主被连捅数刀大家犹疑着要不要报警的围观群众,他们显然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盲人”。
大家拿着手机拍着新鲜事,面带兴奋的吃着人血馒头。
不带任何指责,因为每个人都只是在过着自己的人生。
普通的我们很多时候会瞬间站在至高点,同情,带着隐秘的因为新奇而胀红的脸颊同情,再别无其他。
有一幕是,男主送小女孩回到亲生母亲那里,而母亲和继父敏锐嗅到金钱的味道,察觉到男主和小女孩之间的紧密关系,于是试探性的告诉大叔花钱可以领走小女孩,男主纠结而又重燃希望地离开,筹钱。
在连打了两个电话却只得到冷言冷语没有任何回应的他,狂按汽车喇叭,除了群山回响,也别无其他。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一意孤行的道路,我们行走在各自的盲道上,按照自己被教化的规则生活,不敢逾越。
而拥有梦想和英雄主义的人也按照自己的人生在生活,所以很多时候得不到外界的理解和帮助。
人们互相为盲。
在纷纭的世界里,我们各自走在自己的盲道上,抓着赖以存活的光亮,不想因为任何事情打断自己既定的轨迹,由此自以为得的度过人生。
影片开始,很多人一脸兴奋的谈论着盲山盲井走进电影院,大家都是专程赶来为数不多的排片电影院,想要欣赏一下十年磨一剑的盲系列收官之作。
剧情到晶晶摔坏音乐盒的时候,左前方一大叔鼾声雷动。
影片一半时,坐同一排的全程玩手机的一位小哥哥开始窃窃私语;影片突兀结束,刚刚酝酿的情感戛然而止,灯光亮起,他们同行的三围催促着互相,走走赶快走,然后说笑着离开了电影厅。
我也离场了,前方一位女生大谈阔论的说着,这个电影上映三天,豆瓣评分从9.1下降到4.9,是豆瓣的评分哦!
演的太假了,一点都不觉得真实。
每个走出电影院的我们都觉得没有达到预期值。
这个故事,不像前两部那么犀利,那么真实,那么压抑,那么让我们如同扒开血肉般的难过。
因为台词和配音的违和真的很难让我感觉得主角的应该恰到好处的愤怒和隐忍,也因为剧情相对简单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意料之中的延展。
还因为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所能识别或者认识到的伤害很多时候都是来自外部世界,我们相信自己的亲人也相信这个时代单亲母亲的能力。
盲道中作恶的人仿佛生来就恶的不可救药,只做恶事;弱小的人也是毫无道理的没有缚鸡之力;逞英雄的人带着小民主义的思想却行着堂吉诃德般的骑士道。
这大概就是我们觉得很假的来源,就故事本身我们认为这部电影只是一个为了完成关注流浪儿童而存在的故事,过多的剪辑让我们看不到来源于我们确切生活的世界的烟火气,和我们想要看到的更多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但是我还是被感染到了,两年前看到一篇关于流浪儿童的文章,我才开始意识到为什么市井街角会有那么多残疾的流浪儿童?
为什么没有有关部门帮助安顿这个庞大的群体?
因为他们背后有一条强大的黑色利益链,流落街头的他们或许不只是父母昧了良心需要补贴家用送出来的孩子,还有很多是被拐卖的孩子!
在《亲爱的》里面被拐卖到贫困山区,换个父母强行改变人生轨迹或许还不是最悲惨的,甚至有的作为特殊目的被饲养着!
还有一些形成了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乞讨的残障儿童。
这“得益”于我们传统文化所延续下来的糟粕——从明代就已有记载的“采生折割”。
更多的不想赘述,不忍赘述。
每个阶段社会有它必须完成的使命,我不能妄自指责或者苛责,每一个我在顺从大流,顺从唯利是图的经济社会,完成大方向的正确的同时,想想自己的英雄情怀。
也希望大家能够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守护心灵和肉体的完整!
影片靠后,男主扔掉了自己混迹社会的铠甲,义无反顾的带着柔情和温度走在自己一意孤行的盲道上。
尽管最后结局惨淡,但他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他愿意为了这个救赎交换十年如一日的碌碌平生。
我始终愿意相信,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透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
我依然有温度,有热情,有爱。
我们相遇在中关村分别在欢乐谷!
,你是我的孽缘,人生如梦,我们分别我们相聚,我们共同哭泣,我们共同欢乐!
然后呢?
分别缘尽命运随风而逝散!
你在我眼中的模样灼疼了我的灵魂,为你流尽热血无关乎爱情,怕这就是孽缘吧,在你怀里我变凉,欢乐谷感受不到我们的悲伤!
套用流年的歌词作为本片留言的结尾: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懂事之前情动以后长不过一天,留不住算不出流年!
有些人,就是能靠一两部作品留名于史,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李杨也属于这类人。
即使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盲”系列三部曲,但仅凭前两部,李杨的名号也足以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盲井》、《盲山》、《盲·道》,如果让我排个号,我觉得《盲山》其一,《盲井》其二,《盲·道》只能排在最末,尽管《盲井》获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等一系列大奖,但《盲山》带给我的那种绝望之感,却久久不能释怀,每次观看都能感受到一股痛彻心扉的压迫感以及绵绵无期的绞痛。
李杨选择了一条痛苦之路,他所拍摄的题材或是直接“封杀”,或是部分“公映”,又或者长期“审核”,他用别人拍十部电影的时间去“争取”三部电影的完成,对于一个电影人而言,这简直就是拿自己的命运去赌博。
李杨赌赢了吗?
也许他赢了,他成为中国影史的一把剔骨刀,专门剥皮去骨,蒯出骨髓,去看一看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肌理到底是什么样的,他的“声誉”成为了他赌局之后赢得的唯一的东西。
也许,他也输了,他的影片被封禁,被肢解,他在现实和另一种更加现实的环境之下变得不再锋利无比,他开始为了自己的作品而妥协和退让,这算不算是输掉了他本身一直想坚持的东西。
1李杨的第一部电影就十分艰难,但他并没有因为一系列的艰难而放弃,他坚持下来了,因为,在他心中,《盲井》也许就是中国电影的一朵“奇葩之花”,它是恶之花,但却应该让世人看一看,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
《盲井》的故事脱胎于刘庆邦的小说《神木》,小说又来自于真实事件,本身就拥有极强的真实感,而非专业演员王宝强在李杨的“调教”下,近乎本色出演,让整部影片的真实感又大大地加强。
也正因为真实感这种东西,让煤矿井下的罪恶直刺人心。
矿下暗黑的环境将人性中最残忍的一面放大,人心底的黑暗竟然能“黑”得过煤炭。
很多人看《盲井》,觉得最残酷的是宋金明和唐朝阳井下杀人,其实,人为财死,宋唐只是寻到了一种挣快钱的手段,这种手段的确令人发指,可为他们提供这片“市场”的温床是小煤矿这种畸形的社会存在。
影片中只出现了两处煤矿,不论是设备还规模,它们都只是小煤矿,而两个煤矿主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类人:将矿工当做为他们生产“黑金”的工具,不论井下的人到底是怎么死的,矿主一样会通过威逼利诱解决掉。
影片中有一个小细节,宋金明和第一个矿主讨价还价时,矿主身边的一个胖子说了一句话:还跟他们啰嗦什么,不行把他们给办了。
这句话不是玩笑,更有可能是小煤矿主们“狗急跳墙”后的常用手段,只要息事宁人,只要不挡财路,杀人这种手段,就只是一种手段。
他们才是整部影片中最残忍的人,最令人胆颤心寒的催命者。
钱是好东西,可钱可能勾起人心底的邪念,这种念头一但满足了一次,就再也刹不住了。
这才是《盲井》想要说的,贪欲、欲望以及造就这一切的“黑金”,就是现实,残酷而不留情面。
2为什么说我要将《盲山》排在三部曲的第一位,因为它的彻底绝望和无法排遣的压抑要远远超出《盲山》。
《盲井》中的宋金明还保留着一些人性中的怜悯、不忍和软弱,结局也让两个罪恶的灵魂在它们产生的地方毁灭。
至少,《盲井》还留存着一点点地暖。
《盲山》的结局(当然是白雪梅未被带走的海外公映版本)却彻彻底底地陷入了绝望,白雪梅在村人的阻挠下未被解救的警察带走,父亲和村人发生冲突,代表法律的警察被挡在人群之外,无能为力,白雪梅只能违反在她理性中相信的法律,痛下杀手。
那一刻,所有的社会公理,法律信条,人性良善,在“盲山”之中变成了最没有用东西。
《盲山》中几乎看不到“暖”,山村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恶的维护者,甚至连警察都放任恶的存在,彻底心盲的人造就了一个魔窟和地狱,即使有个孩子还未“冷酷到底”,可那一点点微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盲山》里没有一点点的温情和希望。
拐卖妇女的题材其实并不十分特殊,李杨要做的是在这个题材上拷问人性,他想要看看,在一座“盲”山里,现实的干预能有多孱弱,人性的残酷能有多猛烈。
我想,李杨绝不仅仅只想在《盲山》里批驳愚昧造成的悲剧,其实,是否愚昧并不是关键,人性中恶的一面是不可能一直被压抑在驱壳之内的,如果环境允许,如果周遭视恶为正常,那一切恶其实就会肆意生长,不受控制。
法理公道也没有那种能量来抑制,这才是最绝望的。
3《盲·道》是李杨的新作,可这新作却不被普遍接受,很多人觉得李杨妥协了,不再是那把剔骨钢刀、中天悬剑了。
温情脉脉代替了剥皮剔骨,曾经刺破黑暗和绝望脓水的李杨在渐渐地远去。
的确,在《盲·道》中,曾经那种磨砂感和粗粝感没有了。
一方面在于画质的处理,另一方面,李杨放弃了方言对白。
尤其是后者,比较突出。
方言虽有陌生性和乡土气,反而让人有一种真实感,再加上《盲·道》由于制作和审查的原因,采取了后期重新配音,导致影片的距离感增强,也就是对白没有代入性,显得突兀,浮在表面,这也就削弱了影片的真实触感。
在人物的设定上,李杨选择了一老一少的组合,很像《这个杀手不太冷》,落魄摇滚歌手假扮盲人乞讨,真盲人小孩受人胁迫乞讨,乞讨成为了他们产生交集的原因。
两个人完成了典型的“对抗——理解——救赎”地剧情推进模式。
这种人设天然地加入了温情元素,否则无法完成剧情地演进。
胁迫未成年人乞讨、亲生母亲和养父出卖孩子构成了温情的反面和悲剧内核的制造者,可惜,整部影片更多地还是着墨于两个主角的“转变”,恰恰是这种关注,使得“反面力量”大大削弱,至少和“黑”煤矿杀人、偏远山村拐卖妇女相比,已经不再是电影的潜在“主角”了。
《盲·道》终于是李杨可以在全国公映的电影了,可惜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很明显有很多地方被剪辑掉了,甚至出现了衔接问题,这也许就是“审查”的后遗症。
也许李杨也试图改变一下风格,来完成他本身想要传达的观念,又或者,李杨就只是想通过“亮晶晶”组合来说明,即使整个世界都被“恶”包围,其实也并非“盲”的彻底。
即使如此,《盲·道》还是承续了《盲井》和《盲山》的情绪,当女孩被一次次“劫走”,一次次因为“父母”的贪婪而深陷贼窝,以及赵亮的被刺(应该是死亡了),那种压抑的气氛以及无法言说的无奈,还是拥有李杨一惯的味道。
特别是法律的无能为力,虽然表现得比较克制和隐晦,但那些控制和打击“人性之恶”的“法理”工具依然在缺失,这才是最恐怖的现实一种。
“盲”三部曲已经完结了,不论李杨为这三部电影遭受了多少难以想象的艰辛,它们都以不同的形态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有些问题,李杨是需要面对的,不论是题材还是制作水准,抑或是种种资金困难和审查限制。
李杨所要做的,是抛开三盲的毁誉参半,重新出发,批判现实不应该成为他的枷锁,那是一种财富,李杨可以继续坚持这样的创作态度,那也是中国影史的财富。
这三部曲我从盲山盲井盲道的顺序看了一遍,对比起前面的两部,这部显然逊色很多,要不是有“三部曲”的关联,我想这部不会有很多人专门去挖来看。
《盲道》的故事以拐卖儿童行乞这个社会现象为原型,整体是温情的,故事也流畅,反正就体现两个陌生人相互救赎彼此产生新的亲情。
最后男主挂掉也算了不吐槽(但这个我是觉得导演为了三部曲悲剧调性硬写死的)其实完全可以不死,暖洋洋的结尾不是挺好的麽。
从盲山盲井过来,作为观众,我其实挺期待在盲道上看到同样的手法去描写人贩子的,但第三部并没有太大的篇幅去描写人贩子集团是如何运作,如何残忍让人揪心,总体温情,当然并不是说温情不好,我喜欢温情所以一直看着看着祈祷着男主跟小女孩能有重新组建新的家。
相比起在盲山当中设计的妇女多次出逃失败,买主村民们与女主间故事设计,导演在描述沉重苦难方面的技术都朴实出彩得多。
另外,我去查找了一下关于拐卖儿童的旧资料,当中中央电视台的一套《天网》就记录了当时侦破拐卖集团的故事。
最后想感谢这类反应社会黑现象的导演,感谢他们能用这种题材去拍片子,我觉得吧,我生在90年代那个从农村变城市的那个时间段里,会有很多奇怪的现象,握手楼,黑车,走鬼,乞丐,飞抢,等等还有一些野蛮狼性的事情,就如导演想表现的拐卖妇女,儿童。
有很多事情都会被遗忘,因为那些是黑暗的,是违反道德不想被重新提起的,有导演愿意记录下来,加艺术改编,由衷佩服。
这部电影的题材是拐卖儿童的案例,我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虽然自己挣得不多,但是从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个穷人,因为我的内心是有大的欲望了,只是暂时的不富裕罢了。
看到街上乞讨的人,看着真的可怜,可是又感觉对他们不够信任,觉得他们是利益集团,骗子。
所以一直徘徊在给与不给之间。
做着挣扎。
看了李杨导演的作品,感觉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这部剧自导自演,拍摄成本真的很低,北京场景背景非常真实。
最后能剪辑出来成为一部电影上映,真实厉害。
刚刚提到自己在北京,不承认自己是一个穷人,估计每个在北京打拼的人都是像我这样想的。
表面很平静,内心很狂野。
但是时间长了,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现实,北京每年来的新人无数,同样因为梦想无法实现,离开的也是无数。
就像是一条河。
总是在流动的。
但是这些人真的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了吗?
是不是只是想想,只是告诉大家我有梦想,不要看不起我。
但是你的实际行动呢?
拿出来看看啊?
是不是每天对着手机蹭着无线,无所事事。
没有努力过的人生,是活该被淘汰的。
人们都在问,成就的捷径是什么呢?
这里有一条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不忘初心的努力。
丢人比没有尊严更可悲。
最终赵亮被一帮人打了,真丢人,但是他赢得了尊严。
遇事见义勇为,施展才能。
健身、减肥、学习英语这件事是一个非常有尊严的事情,每个人都希望得到。
但是健身、减肥、学习英语这条路,你的所作所为有可能是丢人的,但是最终你会赢得尊严的。
努力吧。
看完我不是药神,默默过来改评价,药神的口碑很好,也是值得这样的口碑,但是这是讲述的02年的故事,故事原型在现实中也圆满的解决,药品也纳入医保,这是人民的胜利。
而在盲道这个故事(电影所反映的绝对是现实),现在依旧没有舆论重视,也没有答案。
故事中的小女孩出生眼盲,父母离异母亲再嫁,母亲再孕生了男孩,她在家中是累赘,继父强奸了她后,在母亲的默认下卖给了乞丐头子,是的这是合法的,私下是买卖,正规的手续是领养,乞丐头子是法律保护下的养父母,所以男主人公发现了这个小可怜送到了警察局也没有用,警察在小女孩的万般反抗下送到社会福利院,因为她知道,养父母会找到她,她还是要继续原来的生活。
男主人公想办法从乞丐头子那里救出小可怜后,套出她的真实情况,并到送到亲母继父那里,小女孩依旧万般反抗,她知道她的救命稻草只有男主人公,继父想敲诈男主一笔,但是男主穷,所以继父通知了养父母,小姑凉再次被接走。
男主再次救出了小女孩,并打算不再送走小女孩,相依为命的时候,在大街上被寻仇的养父母捅了。
小姑凉的人生就是无解。
影片或许是为了过审查(毕竟盲井禁播,盲山改了结局才播),结尾的时候,乞丐头子捅了男主人坐牢了,小女孩在社会救助下去了盲人学校。
可现实哪里有男主人公,有的只是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乞讨的小孩还是那个小孩,可是父母不再是之前的那个父母”的荒诞的事实。
在我看来这片子可看性低于药神,因为故事讲的不太顺畅,表演一般(可能导演穷自己演的男主)。
但是这个故事的内核让人难以释怀。
故事中有太多的恶,警察、法律、社会福利机构都不能保护像小姑凉这样的孩子,他们畜生一样的父母也不会保护他们,他们就是社会的弃儿,无助也弱小。
小姑凉用骂脏话武装自己,用拒绝警察局,福利院,亲身父母的老家来保护自己,想想真是可悲。
通过了各种审核围追堵截,解决了被某实力恶意干预导致资金断链问题,解决没有明星阵容加入问题,李杨导演硬是凭借自己的演技撑起整部剧,盲山盲井盲道,不怕你遇上坏人不怕你是瞎子啥子弱女子,不怕你深入绝境,只怕你心盲,心若盲了,看见装不见犹如私人一般。
你们知道为了这部剧上映减掉多长时间的精彩片段吗?
删减的又是为什么呢?
你们知道是谁干预制片资金的问题吗?
你们知道多少演员被喝令不许加入拍这部片子吗?
你们知道能在中国国内上映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吗?
如果不知道,别再喷了。
电影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虽然李杨并没有把盲道拍的像盲山和盲井一样一针见血,但也能看的出来李杨为了上映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让步,也看得出来李杨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已经很大程度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李杨这次自导自演,如果用演员的标准看待李杨的这次表演我个人觉得只能算是普普通通吧,有很多人物情绪的表达李杨并没有很好的演出来,很平。
比如晶晶的继父当着赵亮的面前打晶晶,剧中赵亮拿出刀子把他推到墙角说 你再碰她一下我弄死你,说这句台词时没有让我感觉到人物的愤怒。
从电影开始有伏笔,晶晶特别抵触和害怕异性对她身体的接触,后面赵亮得知她是因为长期遭到继父的性侵,我依旧没有看到该有的情绪表达。
小演员杜函梦很有灵气,路还长。
三盲系列收官一别后,不知是否还能再遇到李杨。
李杨自己已经决定投身商业片的制作了,中国电影便更不会再出现第二个李杨了。
感谢李杨在中国这种“制度”下还能愿意砸锅卖铁坚持了15年!
以后不管您拍什么作品,我都愿意去支持您。
#盲井##盲山##盲道# 人性有多黑暗,看完这三部电影就知道了、看完李杨的简介,想起了三峡好人在票房上惨败给黄金甲时 贾樟柯哭着说:我倒要看看这个充斥着黄金的年代 谁还关心好人~从黄渤的上车走吧、到贾樟柯的小武 天注定,再到最近刚流出资源的最牛毕业作品:犯罪分子,这种专注于小人物、甚至有些反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真的没有价值吗?
我恰恰觉得这个时代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导演在拍之前就知道这种电影不挣钱,可是如果社会只有一种声音那么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现在我不清楚,至少在拍电影的那个年代,我相信电影中的剧情是可以找到原型的。
导演只是负责把它理解的事件翻译成电影语言和镜头。
至于合不合理 剧情有多少漏洞就看观众认不认可这种表达了,就像没人会质疑阿甘小时候被同学追着追着就能甩掉绑在膝盖上的支架。
大概李杨和贾樟柯是同类人吧
《盲.道》是李扬导演盲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部,讲述的是一位落魄歌手拯救盲人小女孩的故事。
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虽然显得不那么饱满,丰富,演员表演也略显稚嫩;但是内容很深刻,逻辑也很连贯,把视线交给观众,让观众去看,去深思,而不是靠煽情;这样朴实的内在,足以吸引我看完整片。
豆瓣评分5.0,我觉得对它来说,有点不公平,或许这就是当代影视作品的诟病,导演为了迎合市场,拍出的作品基本都是直击观众五感,从而迅速达到感官刺激的快感,但是却缺少了灵魂。
回到该片中,晶晶和赵亮的老少搭配很有意思,在我看来一个是缘起一个是缘灭。
赵亮:一个中年男人,经历过人生的辉煌,妻子的背叛,女儿的痛失,尝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出狱后过着乞讨的生活,他就是缘灭。
晶晶:一个出生于偏远农村的小女孩,父亲的早逝,母亲改嫁,受到了继父侵犯时母亲选择沉默,因自身带有残疾,她被父母卖给了人贩子,开始了乞讨的生活,她就是缘起。
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却有着相同的共性——背叛,信任和安全感似乎是两人之间唯一的纽带,两颗孤独的受伤的心,在无任何外力的作用下,自然的被吸引到了一起。
赵亮对晶晶的积极拯救源于他内心对女儿的愧疚,他希望看见晶晶脱离苦海,从而让自己内心得到救赎。
晶晶对赵亮的依赖,更像是黑暗中出现了一缕阳光,她那么渴望温暖,那么想要牢牢抓住这份关爱,以至于在全片中出现了两次“不要离开我”这样的恳求。
当晶晶被一次次劫走,一次次因为父母的贪婪而深陷贼窝,以及赵亮的被刺,那种压抑的气氛以及无法言说的无奈,直击我心。
特别是法律的无能为力,虽然表现得比较克制和隐晦,但那些控制和打击“人性之恶”的“法理”工具依然在缺失,这才是最恐怖的现实一种。
为什么我们眼中的SUPER MAN,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变成了袖手旁观的看客,那么这些需要被救赎的人,到底该由谁来守护?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剧——《嗜血判官》,主角摩根白天以法医的身份作为掩护,黑夜降临时就去追捕妄图逃脱法律制裁的罪犯,虽然这也是一种犯罪,但起码它弥补了无奈的遗憾。
影片结尾:晶晶被好心人收养,从此走上了生活的正轨;我流下了眼泪,我感受到了导演的仁慈,他给观众传输了阳光积极,这是他对无奈的一种弥补方式。
确实,我这一代人,生于温室,沐于爱海,无法体会社会底层之艰,对于人性黑洞的理解也只存于表像,对惨无人道的利益生态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当现实赤裸裸的摆在你面前时,会让人心碎,骨痛。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愿世间所有的生灵都能被得到善待。
社会现实题材总是好的。
???????太失望了。无话可说
我觉得挺生活化很现实的一片儿,挺粗粝的。小乞丐的性格心理塑造挺不错的。不知道给低星的人都怎么想的,反正我是支持李扬导演的。
如果這部片不要用普通話演,不要這麼亮,不要這麼高清,可能不會這麼低分。。。
看过《盲山》《盲井》所以来看《盲道》,因为看过《盲山》《盲井》所以看《盲道》会失望,大家都是李杨没有以前那么尖锐了,但是他的初心还在,他关注底层的决心还在。或许他是想尝试着与市场接轨,稍稍有些不如意,但是我还是坚信下一部李杨导演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影片如何就另说了,敢碰这种题材就已经很犀利了。这是一部值得给五星的烂片。
三部曲直线下落,这部盲道也是从头到尾猛坠,让李杨自己的表演和摄影都跟着变烂。可对照戴笠忍自导自演的《不能没有你》,就彻底不在一个档次。
因为预期相当低,倒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不过确实太无聊了。问题还是拍了个太套路的温情故事,失去了以往的锋芒。以及,自导自演的李杨,表演实在是不行
同样是关注社会议题,但盲山盲井特别真实而触目惊心,盲道却因刻意且套路而特别廉价。这一出煽情砝码居然还套路了这个流浪歌手不太冷。
虽然讲的有点吃力,演员也有些出戏,但依然能够感受背后导演想要讲述的故事,虽然那个故事没法直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哪怕是为了那些流浪的孩子,我们也可以去影院里坐一会。
行为艺术电影,表演要靠脑补。什么原因使李扬导演能拍出《盲井》《盲山》,还能整出《盲道》,笑死我了。红翼皮鞋,牛角扣羊绒大衣,zara围巾,带上墨镜还叠穿装盲人,小盲女也是一身时尚装束,让我们看一场北京地铁车站里的行为艺术。警察不像警察,盲人不像盲人。他们表演的悲惨世界,都比我的生活过得好
李杨的电影怎么样都必须五星,坚持真我,怼ym怼的没错
真没想到李杨导演的作品也会有套路煽情,用力过猛的毛病
没预想的好 哎 心碎了
这也许与剧情和人物演技都有关系,一个落魄摇滚大叔与流浪失明女童的冒险与救赎的故事,挖到了与之相关的盲人乞讨者和流浪儿童,社会对盲人儿童,来温暖、激励这个越来越好的时代。
导演知道是烂片,在中间画了一个点,好与前两部神片的区分。
不知道为什么口碑这么低,明明拍的还行,现实中的独立电影很少有人关注了,揭露现实的黑暗,不这么拍?还得咋弄?不得提现我党的英明神武啊。现实中的盲童可能更可怜,作者的一些镜头只是惊鸿一别而已。
还好还行可以不错没事可以去看看的,没事可以看看
失望喂。逼迫残疾儿童行乞,这题材本是很有意义,但还是不及前两部。台词有的太生硬,煽情配乐太多。另外抢车一直没被追,去女孩家把女孩救出没被别人发现,女孩吃饼吃火腿都是小口咬,并不像饿坏的人,我觉得都是bug。还不如新闻纪实节目好看。导演虽然你很帅,但你扎心不?
0.8 开头一场“抢劫假盲人”就交代了事件点,然后故事就讲得不明不白乱七八糟,刻意而为的假写实假深刻。如果说导演真的要刻意模糊地理位置,那就做到极致,消除全部地域痕迹。越往后看,越莫名其妙。玩了一个多小时手机…哦,原来是『拒绝酒驾』宣传片。“长大了我要嫁给你”雾草!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