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

Normal People,普通人类(台),普通人,常人

主演:黛西·埃德加-琼斯,保罗·麦斯卡,艾略特·撒奥特,莎拉·格林,德斯蒙德·伊斯特伍德,英迪尔·马伦,莉亚·麦克纳玛拉,尼亚姆·林奇,费昂·奥谢,利兹·菲茨吉

类型:电视地区:爱尔兰,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正常人》剧照

正常人 剧照 NO.1正常人 剧照 NO.2正常人 剧照 NO.3正常人 剧照 NO.4正常人 剧照 NO.5正常人 剧照 NO.6正常人 剧照 NO.13正常人 剧照 NO.14正常人 剧照 NO.15正常人 剧照 NO.16正常人 剧照 NO.17正常人 剧照 NO.18正常人 剧照 NO.19正常人 剧照 NO.20

《正常人》剧情介绍

正常人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玛丽安娜与康奈尔在爱尔兰西部小镇最后的学校时光,到两人前往圣三一学院读书的复杂生活展开。黛西·埃德加-琼斯饰演孤独、易受惊吓的玛丽安娜,新人保罗·梅斯卡尔饰演外向、受欢迎的康纳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蜘蛛灾2不可征服入云龙公孙胜致命来电怨恨漫研社狗狗的疯狂假期声声不息神马马布里街头小霸王:情窦初开玛琳娜的杀戮四段式抬头见喜闹鬼领域双枪老太婆传奇啊,父老乡亲夏娃的时间恋之光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绯色的碎片我的牙想你灰马酒店蜗居囧女珍娜第四季Suky军礼替身海的尽头是草原欢乐颂ICQ幽灵食人鱼

《正常人》长篇影评

 1 ) 《普通人》:关于爱、感觉和绝对亲密的解剖

《普通人》是由 Hulu 和 BBC Three 联合出品的限定剧集。

于4月27日开播,一共12集,目前已完结。

改编自萨莉·鲁尼(Sally Ronney)畅销小说 Normal People,剧集《普通人》运用清新的色调、精致的镜头和细腻的原声带,将我们带入这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里。

“谁是普通人?

”这是剧集向我们抛出的第一个问题。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男主角康奈尔(Connell)和女主角玛丽安娜(Marianne)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学生”。

康奈尔性格内向害羞,对敏感的事易产生担忧,但因为阳光的外表和出色的成绩,成为了高中里的头号男生;玛丽安娜内柔外刚,出身富裕,因为咄咄逼人的言行而被高中同学待为局外人。

看似优秀出色的康奈尔实则缺乏安全感,而看似高高在上的玛丽安娜实则内心非常脆弱。

两个敏感又不安的人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环境里相遇,通过一次次的试探发现,对方其实是那个能让双方安心的普通人。

高中时期的爱情是纯粹的,没有社会的复杂性和其他欲望的掺杂,但外部的环境成为了他们早期爱情的最大敌人。

两个局外人在自我和群体之间寻找认同,尝试为他们的爱情搭建一座稳定的桥梁,但纯粹的爱情里参杂了不成熟,最终这段青少年晚期萌芽的爱情也不了了之。

进入大学之后,两人都经历了早期进入社会的碰撞,在陌生的城市、各类社会人士和高强度的学业面前,康奈尔成为了都柏林的“局外人”,玛丽安娜则适应了身边的陌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康奈尔和玛丽安娜再次相遇。

过去意犹未尽的感觉又一次点燃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中途跌跌撞撞,两个“局外人”因为各自的命运认同和完全理解最终走在一次。

但这段成年早期的爱情最后站在未来面前,等待他们的去留。

《普通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分地利用、消费两位主角的阶层或贫富差距,而是让他们的性格逐渐延展,让显白的性格与隐性的细节交叉碰撞,在一段极其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大的可能性。

主角二人既不沉沦也不超越,而是不断地相互影响、补足,让我们意识到“爱”在人一生当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通人》是一部关于感情和亲密的剧集。

主题为感情的剧集有许多,但《普通人》做到了将主题聚焦在两位主角的交流、感觉和性上。

许多剧集虽然以感情为主,但感情始终是其他主题的辅佐,需要依靠其他主题或者故事线来支撑。

《普通人》用时间推动故事的发展,仿佛为观众构造了一座桥梁,在一步步跨越桥梁的同时,体会到故事的发展和双方的感情交叉。

在表现形式上,《普通人》里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特写。

表面平淡的对话其实是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两人关系的揣测和总结。

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的爱情十分纯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纯粹的爱情里始终会参杂其他社会性因素,比如金钱和事业。

双方的对话内容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成熟,让观众直接体会到这份爱情在时间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这份变化也是对爱情最真实的刻画。

无论是高中毕业舞会的争执,大一暑假分开时的误解,分隔两地的远距离交流还是最后在事业和爱情之间的选择,《普通人》平铺直叙地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爱情的弧线,而这个弧线则映衬了大多数人早期爱情的发展轨迹,在他们的选择、争执、误解和交流里,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爱情与我们故事的共性。

爱情的表现形式分为有形和无形,无形在于两人之间的对视和感觉,有形则在于交流和性。

《普通人》的镜头美且细腻,导演伦尼·阿伯拉罕森(Lenny Abrahamson)和希提·麦克唐纳(Hettie McDonald)运用大量浅焦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故事主角在他们爱情变化途中的微表情和潜意识动作,同时也极度增强了我们作为观众对两位主角共情的可能。

这些细节的展现无论是在镜头还是故事叙述上,都进一步地增加了这份爱情的厚度,而不仅仅停留在平淡的言语之上。

有形方面的性上,两位导演同样运用了大量镜头为我们刻画男女主角的性交流。

从早期的试探到后期的释放,康奈尔和玛丽安娜的性生活也是表现他们爱情弧线的重要媒介之一。

他们的性搭建于爱情之上,每一次的性交流都进一步地告诉观众:他们对双方仍有感觉。

他们的性是无私的、是纯粹的,体现了他们的绝对亲密。

这份跨越五年建立的绝对亲密在绝对裸露的性中显得更加珍贵,因为完全裸露代表了完全信任,在完全信任的基础上他们在对方的身体里寻找自己身体缺少的那一部分。

而完全信任则代表了两人的绝对亲密。

两位导演通过在细节、交流和性上的交叉运用,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立体、绝对的爱情故事。

在《爱在黎明破晓前》里,赛琳娜(Celine)和杰西(Jesse)因为在火车上的偶然相遇,而坠入爱河;在《星运里的错》里,海泽尔(Hazel)和加斯(Gus)因为在支持小组上的交流,发现对方是自己“错误”人生的完美填补;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埃利奥(Elio)和奥利弗(Oliver)在夏日的北部意大利相遇,最终将对方写进自己的命运里。

这些集中描绘初恋和感觉的作品都拥有一个共通点——细腻。

在《爱在》三部曲里,我们也随着男女主角年龄的增长,体验了爱情从最初的甜美和纯粹到婚姻生活里的茶米油盐,双方的感觉和性也少了成年早期的那份绝对亲密,不过与《普通人》相同的是,《爱在》三部曲也运用了大量对话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时刻在有形的方式上展示两位主角的感情交流。

在《星运里的错》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两部作品也都改编自小说)里,这两份对初恋的刻画与《普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部作品都将初恋爱情的感觉和亲密放在了无形和有形的镜头上,从两位主角和感情的多个角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细腻真实的爱情故事。

正是因为故事中的细腻,才唤起了我们记忆中的细节,那些与过去恋人或者现在爱人的记忆碎片,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立体的交流过程。

但除了细腻的镜头和多样式的结构,为什么两个“局外人”的爱情故事会如此吸引人?

因为这份爱情的双向性,和两位主角的真实性。

在剧集里,两位主角的叙述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同时体验双方因为这份爱情所感受到的悲与喜,从而不会单方面地倾向于任何一位主角。

叙述上的平等打造了更强的代入感,一次次问题的爆发和误解都让我们站在双方的角度来感受。

而两位主角塑造的成功也在于他们人物的真实。

各自家庭的问题为两位主角奠定了性格基础,使得我们在第一时间能揣测双方在关键时刻,会对这份爱情做出怎样的决定。

康奈尔与玛丽安娜对于双方的了解,在那些错过的时间和与其他人交往的日子里,两人在这份爱情上的考量又进一步让他们更加成熟,认识到这份爱情和彼此的珍贵。

这也是《普通人》如此出众的另一个原因。

他拥有一个过程。

不同于大部分爱情剧集/电影,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往往来得快且激烈,但消逝得却不明不白,而《普通人》则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在爱、感觉和绝对亲密的基础之上,双方加入了对自己和对爱情的思考,为故事的塑造添加了可观性。

故事结尾玛丽安娜对康奈尔说道:“不是因为你,我不会在这里,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

但我们都对彼此做了太多。

”爱情中最珍贵的,难道不就是跟随对方的轨迹,一起成长,一起认识自己,一起见证生活中的改变吗?

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千禧一代,可能在接二连三的人工智能界面上已经忘记了爱情的细节和绝对亲密的舒适,《普通人》里孔雀蓝的爱尔兰告诉我们,爱情中有形和无形的细节,才是最值得被珍藏的宝贝。

 2 ) 只是存在

这部剧太好哭了,男女主各自成长相互扶持彼此深爱……而且故事好厚重,家庭,社会,友谊,爱情,成长……c一开始是个表面「正常人」。

到故事接近尾声才由他自己解释,他在家乡也感到格格不入。

所以他被m吸引,又被m启迪去读了文学,改变了一生属于是。

没有遇到m我觉得他的人生会走很多很多弯路,因为本质上他不是大多数人,而他自己不一定知道。

是m发掘了他的才华了。

m是什么当代美强惨……指一些豪门美女的自我厌恶。

而她自己讨厌自己吗?

不是的,她的人格其实很完备,坚强智慧的要死,她只是没有在爱中出生罢了。

她和朋友相处没有问题,工作学习都能搞定——一旦追求一些深刻的关系,她就陷入万劫不复了。

她在床上对c说出「我想你打我」的时候,她对自己完全心灰意冷了。

可怕的不是你经历过什么,而是经历变成了永久的经验。

她出生是受压迫的,这是一种命运。

最后说到「done so much goods」我认为他们都是在命运中很无力的人,当然所谓的「normal people」也一样,只是各人的困境不同罢了。

他们真的有能力为彼此的命运做什么吗?

c就算掐着m的哥哥,威胁他再敢虐待m就把他杀了,算是do good 吗?

其实我觉得不算。

但是这个举动背后的含义是。

他们之间除了付出爱情,什么别的也为对方做不了。

c就算威胁了她哥哥,但压迫永恒存在。

这并不是来自于某一个人、甚至不止来源于她的家庭的。

这种压迫是……制度上的,文明上的。

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当中,m这样的人就永远受到压迫。

但是c这个举动,我认为终于彻底完全的开始了拯救m的人生。

因为他对她说了,我不会再让人伤害你。

她终于被爱了,被保护了。

她是值得爱的,而那份爱不是来自某个normal people的like。

是从十二岁就认识她,了解她和爱她的connell。

这份爱是值得信任可以依靠的。

不过无论做什么,大家都太无力了。

c说了一大堆保护宣言,m说了thank u。

太油麦了。

而无力的人,仅仅是给出了“所谓虚幻”的爱情,就让他们能够在命运的泥潭中坚持、挣扎到现在。

爱就像氧气。

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总之真的很爱这部剧

 3 ) 普通人

有三四天,因为这部剧一直睡不好。

每天看完,心里满是各种无法言说的情绪,总是折腾到12点才睡。

原著是天才小说家的第二部作品,当时读小说的时候感觉比《聊天记录》差一些,没有想到剧作通过视听语言让小说的氛围重新清晰起来了。

漂浮在空气中的是无限的孤独,和Connell在一起的时候,彼此理解,对方永远是更聪明的一个,是更美丽或者充满魅力的那个。

两个人的男女朋友换了那么多,说到总有些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刻感到孤独,而彼此在一起的时候,可以talk,而且永远不感到孤独。

所以尽管两个人兜兜转转,还是让局外人我感到十分羡慕。

王子帅哥霸道总裁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太没有想象力了,非常非常无聊。

这么说是因为人的复杂和高贵不体现在这里,虽然如Connell所说 Money is sexy。

普通人是很难在同侪压力下与社交活动中备受排挤的女孩正面交往,但是也很难拒绝聪明美丽且充满洞见的女孩,普通人可以为了爱忍受交往中巨大的不平等。

普通人有很多次机会失去,错过,忘记,误解和被误解、伤害和被伤害。

不得不说使我震惊的是片中的性爱场面,以为应该蛮克制的,没想到这么坦诚。

就作为一个观者,很难不进入到二人的关系之中,再去看关系就觉得很不平常,有爱的性看起来真得可以抵抗人世的孤独和虚无。

我现在渐渐能理解娄烨李安拍性爱场面的戏了,有一些影视作品,当然是为了所谓的爆点,但是探讨人性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为体现人自由状态的一种,性是很难回避的。

我非常喜欢这片子,喜欢很棒的片子和音乐的时候,我大部分状态都是两手一摊,很好看,非常好,非常动人,听到的时候我会流泪。

因为艺术形式很难言说,说一万遍某个音乐好听,也很难代替你听一下的细微的情绪变化。

说过很多次,艺术是形式的艺术,很难不去经历体会就理解。

昨天晚上看到第十集的时候,躺在床上翻出去年读的Kindle里的Normal People,正好停在最后一页,不由得觉得,爱真是很好的东西。

 4 ) 成为《普通人》比当天才更难

也许我们内心都有缺口,期待被填满。

我看《普通人》时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一开始,我以为它在表现青春期的迷惘。

接着,我嗅出了不宣而漫的阶级竹篱。

后来,我认为它做得最好的地方在于,它关心并且准确地刻画出了即将迈入社会的青年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青年人的爱与性,敏感与懦弱,歧视与疏离,一一在画幅中直面而细陈。

最后,我发觉其实它表达的是一个人如何建立自我的过程。

如剧名一样,《普通人》没有讲述波澜起伏的故事,它的情节非常日常,主角没有特殊光环。

这样的剧名似乎在说,这只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故事。

然而这个故事也并没有那么普通。

因为它还涉及的是,我们该如何做一个普通人。

康奈尔和玛丽安只想做个普通人,拥有普通的人生,普通的爱情,可是我们却从他们的故事中发现,成为一个普通人并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你活在一个世界之内,活在人群之中。

环境的一切外力将作用于你,你的一切内力的释放也将引发环境的反响。

我不想说,康奈尔和玛丽安是残缺的。

我想说,他们有各自的缺口,需要被填满。

康奈尔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将他养大,父亲在他的生命中是完全缺位的,这或许影响了他温吞、晦暗的性格。

与多数人相比,他的家境都很普通,他对玛丽安心存仰止。

他的自信心非常弱小,不敢相信玛丽安会爱自己。

他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表现不同的自己,他看起来没有观点,也没有爱好。

他甚至不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爱人。

他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融入人群,即便这需要委屈自己和忍耐他人。

玛丽安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暴力的家庭。

新逝不久的父亲曾是这个家庭内的暴力分子。

父亲死后,备受打击的哥哥将不良情绪都发泄在了玛丽安身上。

而母亲处处纵容、袒护着儿子的过分举动。

同时,哥哥嫉妒着玛丽安的聪明,他不断羞辱她、挫伤他。

而母亲从未主张正义,她的淡漠神情于玛丽安而言无疑是一种冷暴力。

这样的环境让玛丽安从未体会过被爱的感觉,她几乎相信自己有一种天生不会被爱的特质。

家庭温情的缺失造成她的敏感、自卑,然后又转化为攻击性。

而长期的受辱与被否定又导致她感情中的讨好型人格。

这样两个人撞在了一起。

他们本是可以互补的。

玛丽安可以给予康奈尔自信,康奈尔可以给予玛丽安爱的感觉。

但他们自身所背负的,也同样可以互相伤损。

在很长的时间内,后一种情形占据了上风。

他们没有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缺乏的,只加重了自己原有的伤害。

康奈尔无法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逃避自己在爱情中应有的担当。

而玛丽安恰恰需要那种有力的明确才可能获得安全感。

但等待换来的是失望,是误解。

毕业前夕的最后一面,两人依旧没有建立畅通的交流桥梁,在违心中祝福彼此,分手。

我想是这样的,很多人,也许每个人,都有内心的缺口,需要被填满。

我们干涸了太久。

终于,遇到一场雨。

我们感觉被填满,觉得自己需要的是一场雨。

阳光打下来,雨水挥干。

我们重新干涸,重新伤痛。

我们失望了。

于是我们用泥土装填自己,用砂石充塞自己,甚至用腐蚀性溶液灌注自己。

而这一切,只会让我们变得更为残缺。

真正的残缺,一种自作自为的残缺。

然而事情真有这么复杂吗?

我们真的是残缺的吗?

我们所需要的真的来自外在世界吗?

这就是为什么我最后得出结论,这部剧讲的是一个人自我建立的过程。

虽然玛丽安与康奈尔存在某种意义上的互补,但互补的意思并非我只能寄托于你,你只能寄托于我。

我们内心的缺口是一种近乎天然的存留,它或源自家庭,或源自成长,但它并非我们自己造成,因此那不是我们的错,也不是病态的残缺。

所以我说,那只是一个缺口。

缺口是需要被填满的,但填满它的不是外界,不是外人,即便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般的良眷,也并不能建立对方的自我。

自我建立的终极践行者和全能主导者,只能是我们自己。

康奈尔和玛丽安可以相互拥抱,互相扶持,为彼此的自我建立分享养料,但他们终究还得靠自己,不是吗?

他们走了很长的弯路,但好在,他们找到了答案,找到了自我。

玛丽安将自己从爱情的国度放逐到天涯万里、地狱九重,直至她内心的声音触及底限,浮上表面。

第一次,她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她终于寻获了自我,回到爱人的身边。

并开始重视自己的欲望,向爱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康奈尔在濒临情绪绝境的谷底时接受心理治疗,将纠结已久的自我逐渐泡发、摊平。

他不再否认他人对自己的肯定,鼓起勇气展现杰出的那部分自己。

最重要的是,在爱情遇到症结时,他们学会了敞开心扉交流、解释,消除误会。

故事的结尾,玛丽安决定留下来,而康奈尔选择走出去,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

美好的是,这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他们会在一起吗,还是不会呢?

答案还有那么重要吗?

他们已经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normal people。

其实在看《普通人》时,我想起了自己在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想起自己长年对自己的否定,想起自己幻化出来的爱情蜃楼。

当我的世界终于变大,当我终于从梦幻中清醒,当我总算建立起独立的自我之后,其实,我反而感到无名的怅惘。

从前那个懵懂却如此凝练的自己,我已经永远地与之陌生了。

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公众号:段雪生)

 5 ) 因為沒有時間一口氣看完,很多天沒有睡著

太美了..之後一定去讀小說,整部劇的氛圍滲透到讓我每天晚上都在睡前前往那個世界漫步,然後連續四五天沒有睡著(救命,好喜歡Irish English是怎麼回事)。

Marianne能夠和自己的生活和解並慢慢喜歡上家鄉的生活,Connell慢慢學會表達愛意,真的很開心很開心,看到兩個人慢慢一起成長。

本來想著,經歷了這一切的二人一定也能度過美國和愛爾蘭的異地,最終在一起吧,後來發現不是的,缺乏安全感、已經互相消耗的兩人也許只能prepare each other for the best, 有時候感覺,運命安排的戀人好像從來都不是最終的歸宿。

影視作品喜歡談論宿命,but love and fate never just end up appearing once in one place, 喜歡這樣人生的複雜和曲折。

/最後再來bb一點mbti,男主角是infj,影片中我完全被他迷住,發生關係的時候特別特別注重女孩子的想法,"I dont have any condoms..." "Is this what you want?" "If you don't like it we can stop." "Does it hurt?" "What no... I just don't think hurting you is good." 可能是我被現實pua久了但真的有在慾望當前如此克制和尊重的男人嗎.... 不過,如果現實中遇到男主這樣的戀人我肯定還是會覺得是渣男的,但作為infj我真的非常共情各項應該都蠻極端的infj男主,我知道我們infj都很難搞很討厭啊,因為我們高敏但又不敢說,心裏小劇場演了一遍又一遍,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還有點自戀,害。

just reminding myself not to dwell so much on the idea of soulmate and不要找內向男... cuz like I'm introverted and insecure enough so,

 6 ) 不一样的青春疼痛故事

一般一说到青春疼痛片,总能联想到很多抓马,尤其是中国青春片,有太多莫名其妙的分分合合,每次看到主角们撕心裂肺都会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没感情的机器人。

大部分青春片我都坚持不了半小时就想点击右上角,normal people的第一集正好半小时,但是我真的差点没看下去,不是因为尬,是因为太为marianne感到难过,我看这个戏之前都不知道我是个这么有共情能力的人。

但是我实在又被这个剧的氛围所吸引,两天刷完12集,还把书找来看了看。。。

看完真的感触颇深,又找不到人跟我交流,只好写一篇影评抒发感情啦normal people对我而言最特别的一点在于这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两个青年人自我修补成熟的故事。

很多青春爱情影视剧总是陷入为了剧情而剧情的怪圈,人物的行为不是收到内在人格的驱动,而是单纯的为了制造情节而产生矛盾,也就因此产生了许多渣男作女角色。

marianne和connell的矛盾却不是这样,他们的每一次冲突都是性格使然。

marianne出生富人家庭,但是从小受虐缺爱,让她成了个外表冷漠,内心却极度敏感的人,她一方面渴望被爱一方面又觉得自己unworthy,因此总是无法经营健康正常的relationship。

Connell恰恰相反,有一个开明有爱的母亲,但是深受缺乏金钱之苦,这种苦让他缺乏自信心,盲目合群从众,没有坚定的心智。

他们这种性格是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所造成的,根本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渣,作,或者误会。

只要他们俩是这样的性格,剧中的矛盾都是完全无法避免的,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剧情才会更虐心更让人感同身受。

比如,当Connell失业无法继续留在都柏林过暑假时,他明明可以直接开口问marianne借住,而且连Connell的朋友都知道marianne是绝对不会拒绝这个要求的。

但是他对于自己金钱能力的不自信,对于自己配不上marianne的怀疑,和对marianne有钱朋友的嫉妒,让他根本没法开口,所以挣扎到最后只能说他要回家过暑假,甚至于找补着说 i guess you'll want to see other people, then, will you? 我猜测他希望听到的其实是marianne说不想找其他人,甚至于挽留他住下来,但是marianne却是个过于卑微和小心翼翼的人。

听到Connell的问题,她只会考虑到是不是Connell想找其他人了,是不是想分手,所以她只好回答 sure。

这种情况根本就不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但是在他们俩身上确是无法避免的。

Connell和marianne的另外一个重要的breaking point是 will you hit me那次了,这个矛盾又跟marianne的自卑有关了。

marianne和Jamie还有lukas的关系参杂着很多bdsm的因素,喜欢玩sm讲实话并不是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的体现,但是在marianne这里却是心理问题的体现。

bdsm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control,我感觉marianne喜欢bondage play并不是恋痛或者找刺激,更多是想体验失去自我控制完全submit的感觉。

喜欢sm并不是一件羞耻或者黑暗的事,但是我觉得marianne还是从心里为自己的爱好感觉到自卑的。

这里不得不说到书和剧的两个不同点,第一点,书里面marianne受到的家暴程度比剧里面深很多,哥哥和爸爸都严重家暴过她,妈妈也一直言语羞辱和打压她。

第二点,剧里面marianne和lukas分手是因为lukas逼迫她玩捆绑游戏而她不愿意,书里面则是marianne同意了lukas的捆绑甚至于进一步同意了lukas用布条蒙住她的眼睛,她的爆发原因其实是因为lukas突然说 i love you, and i know you love me。

也就是说失去控制并不是marianne无法忍受的地方,爱才是。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marianne由于过去的被家暴的经历和对爱的渴望,可能潜意识里面不自觉的把爱和暴力联系在了一起,她自己也觉得这种联系是病态的可耻的。

在lukas不提到爱的时候,尽管她也觉得恶心和麻木,但她是愿意继续的,只有在lukas提到爱后,她才像被点醒一样突然感觉到了惊慌和恐惧,她并不是恐惧lukas,而且恐惧自己内心的这种病态想法。

但是marianne对于完全submit的要求是迫切的,所以她之后才会在和Connell sex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提出这方面的要求,然而Connell的拒绝让她更加深信自己是病态的是weird的,也就是她崩溃逃离的原因。

从Connell的角度看,其实他并不是觉得sm病态,他只是第一由于家庭教育总觉得打人是错误的,其次他觉得marianne的要求是心理创伤的体现是一个也许由他造成的让他无法面对的事情,这一点在酒吧Peggy跟Connell提到marianne喜欢bondage的时候他的表现就可以明显感觉到了。

到了后来Connell终于找到了不用暴力也能让marianne失去控制完全臣服的方式,marianne也学会了不再依赖暴力不再为自己的需求羞耻。

通向女人灵魂的捷径是阴道,这句话用在这里好像也挺贴切的。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结尾了,这个结局在我看来并不是强行悲剧,而且人物成长必须要走过的环节,不这样写,marianne和Connell的互补型成长根本得不到体现。

的确,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他们终于解决了矛盾,marianne可以敞开心扉讲自己的家庭往事,Connell也不再为金钱自卑为不合群苦恼,但是他们的关系也可以被解读为co-dependent,如果一个人离了另一个人就不能活,那这种感情还是不健康的。

只有Connell选择离开,marianne选择留下才能真的体现出他们终于走出了过去的问题。

过去自卑的Connell是绝对不可能自己去纽约闯荡的,而敏感的情感卑微的以Connell的想法为中心的marianne是绝对不可能选择不跟Connell一起走的。

所以尽管结局疑似be,我还是很为两个主人公开心。

总而言之,normal people是我近几年来看过最细腻最感人的电视剧,真希望能有多点人都来看看这个好故事

 7 ) 也说《正常人》

爱尔兰的Element Pictures电影公司为BBC和Hulu制作的12集连续剧《正常人》4月29日在Hulu上正式播出,不到一周,油管上已经充满了对这个剧的赞誉,对男女主角的采访一个接一个,很多采访人预测《正常人》将问鼎金球奖,艾美奖。

男主角康奈尔由爱尔兰24岁的演员保罗.麦斯卡出演,女主角玛丽安是英国21岁的演员黛西.埃德加.琼斯。

采访他们时问:你们认为应该怎么看这部剧?

他俩异口同声:binge-watch, definitely binge — 一口气追完。

于是我一口气追完了12集。

剧是根据爱尔兰女作家莎莉.鲁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去年我讲过她的两本小说《正常人》和《聊天记录》,两本书都是一出版就上了畅销榜。

这部剧非常忠实原著,两位演员真的是天才表演,把人物心理活动把握的丝丝入扣。

看过书的都知道这是青春成长的故事。

青少年的不自信,不安全感,孤独,对爱的渴望,对性的好奇,渴求认同,同学之间的歧视和竞争,校园凌霸…所有青春期的问题都探讨了。

说到青春期,现在的高中生天天想的是什么?

玩和性。

反正我了解的美国高中生就是对这两种东西最感兴趣,怎么玩手机玩互联网玩体育,然后就是性,越多越好。

至于学习,那是工作,不用天天想着你也得做。

康奈尔和玛丽安也不例外,但他俩与众不同的是,他们都很聪明,爱学习爱读书,比同学知道的多,也因为如此,他们并不是最合群的人,尤其是玛丽安,被同学们认作是怪人,久而久之她自已也认为自己是怪人。

康奈尔比玛丽安要好一些,是因为他体育好,长得又帅,也比较随和。

而玛丽安“破罐子破摔”,你说我怪我索性大张旗鼓地怪。

她对老师同学都貌似不屑一顾,说怼就怼,但内心深处,她孤独也没有安全感。

康奈尔其实也没有安全感,对自己的感情不清楚,优柔寡断。

麦斯卡和琼斯把这两个复杂的少年演的就像是他们自己,我尤其觉得琼斯的玛丽安演的太好了,比我读小说时脑子里勾勒的玛丽安漂亮,但黛西.埃德加.琼斯的天然的样子正是书里的玛丽安。

琼斯的母亲是爱尔兰人,父亲是英国人,她在伦敦长大。

她五岁就开始演出,这次是经过试镜被选中的。

演康奈尔的麦卡斯也是去试镜被选中。

他是第一次演连续剧,他以前多是演舞台剧。

一开始我觉得他作为高中生有点老,也不够帅,但看到一半我被他的演技征服。

他俩之间的“电”是完美的。

要拍好一部青春剧,避开性爱是不可能也是不真实的,但没有一部青春剧的性爱比这部拍的好,剧中的裸镜很多也很大方无保留,正面背面侧面,应有尽有,《纽约时报》有好几篇关于这部剧的影评,其中一篇的标题是:《正常人》对性的表现是严肃认真的 - “Normal People” Takes Sex Seriously。

这是一种美式幽默,并不是说这部剧把性诠释的很严肃,而是说,他们拍性就真的拍性,不含糊不打折扣。

《洛杉矶时报》的标题是:This is how ‘Normal People’ made some of TV’s steamiest sex scenes。

美国演员不演正面裸已经成为欧洲人的笑话,美国到底是一个清教徒创建的国家。

但这部剧里他俩表现的性不脏不俗不色,他们是用性去了解对方,去解除内心的恐惧,尤其是玛丽安,她的爱,性,表达,决定都太复杂。

他们的性是青少年成长的探索,是爱情的给予和接受,是欲望的释放,甚至是手足无措的一种表达,也是快乐和痛苦的混合。

采访人问他们,导演有没有对他俩做“亲密测试”,他们点头:做了。

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而且导演阿伯拉罕森还为他们雇了一个“亲密关系协调员” - intimacy coordinator,她是英国人Ita O’Brien,她也为英剧“Sex Education”做了“亲密关系协调员”,她的作用是怎么样让性爱看上去和真的一样,同时演员还不难受。

琼斯在签合同之前和她母亲做了长谈,最后决定出演。

麦斯卡和导演讨论了之后,也没有问题,他认为自然的裸露是对原作的诚实。

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完全从艺术角度看待表演,非常令人敬佩。

当然对保守的美国观众,这简直是一次革命,尤其他们表演的如此真实自然干净。

记得汉莫和甜茶演《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他俩都坚决表示不前裸,瓜达尼诺深知美国影视界的习惯,删掉了有关情节。

《正常人》的导演在开拍前对两位演员制定了“亲密规则”:开放的交流沟通,透明度,双方同意范围内的触摸,清晰的编排。

他们排演时都穿着长裤,每一个角度翻转都制定好,摄影机也找好了可信的角度,演员必须用自己的力量撑住身体,但看上去好像是真实的接触。

麦斯卡说拍完剧他的肌肉增强了很多。

现在我们明白《纽约时报》说,这个剧对性爱的表现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指的是什么了。

玛丽安和康奈尔的恋情断断续续了好几年,中间她也有过其他男友,可以看出她和那几个男友的亲密是不和谐的,因此这部剧也是对青少年的一个启示,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性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导演说他的孩子一个12岁一个8岁,等他们长大一点,他会给他们看这个剧,让他们明白性可以是“非常积极非常美妙的。

” 采访者说,的确很美妙,唯一的问题是,这部剧正好在新冠居家期间播出,很多年轻人都是独自隔离。

导演阿伯拉罕森说,也许你需要有人从外面反锁上你的们。

lol剧里有大量的歌曲,大多数非常好听,据说作家莎莉鲁尼把那些歌都列在了她的Spotify播放列表里。

很遗憾豆瓣上把这个剧名译成《普通人》。

看完剧你会莫名其妙,普通人指的是谁?

这里大家都是普通人嘛。

Normal People是相对abnormal来讲的,不是ordinary people, 剧里玛丽安多次提到她感到自己很古怪,weird, odd。

她对康奈尔也说过:我们是怪人,是吧?

她从来没说自己ordinary。

最后一条好消息,莎莉鲁尼的另一本小说《聊天记录》也将由同一个影片公司和导演拍成连续剧。

p.s.: 萨莉•鲁尼的两本书《正常人》和《聊天记录》都出了中译本,是值得收藏的小说。

 8 ) 爱人最好的状态:一直游到我们分离

近来常和朋友、家人讨论生活为什么这么平淡。

恰好最近看到这部风很大的《normal people》,觉得它整体的呈现和我近来的想法有一些对应,那么我对于这部剧的想法,就从它展现的生活细碎讲起。

平常平淡无聊,生活流刷新着日历上的数字,像水一样静静浸透边界,时间感会消失。

相似地,没有太多的激烈冲突和起承转合,《normal people》中只有流淌的生活碎片,关于放空、交谈、狂欢和悠游。

于是我在看这部剧的时候,尽管男女主人公已经相互撕扯了四五年,我在最后一集,两人终于在公开场合亲昵而镜头闪回到中学时代两人初次蹭鼻头,我才感受到了时间差。

这部剧的魅力之一,就是它挑选了似乎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和谈话片段。

就像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在做着的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但天知道呢,没有这些东西真的了无生趣。

看这部剧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是回放着一句“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男主角像暖流暖融融地温润世界,你可以看到,即使是生气状态,他依然是善良不肯伤害别人的。

女主角始终保持着外在的棱角横冲直撞,只有在病态中才疲倦地松弛掉一身假装的外壳,她像寒流,每次造访总会造成荒漠化。

如果山本耀司说过的那句,“‘自己’是看不见的,总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是成立的话,男女主角可称得上是彼此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墙壁了。

只有在每一次与对方接触时,他们才能看见自己和感觉到真正的自己。

只是两人如寒流暖流相遇总会造成迷雾一般,在迷雾中找到自己更需要时间和耐性。

于是我们看到,他们会有短暂的分离,却从未吝惜给彼此的联结一些力量,最终似乎也游到了彼此想要的地方。

剧中精巧的设计非常好玩地体现着这种交互性,两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经历着各种互换,高中时假装融入实际疏离于环境,却依然混得如鱼得水的康奈尔,在大学格格不入的环境中看着玛丽安假装谈笑。

两人分别在跌入伤痛后被对方救赎,又睡在不同的人身边共同分享难眠的夜晚。

他们有某种超乎物质和生理的联结,这种联结促使他们在每一次触及现实物质问题时陷入困境,又在每一次生理接触后互相想要后退和回到朋友位置,似乎朋友的位置能让他们更理性对彼此做出支持。

这种松弛又联结的状态我曾在《爱在日落黄昏时》感受到过。

《爱在》的男女主在多年后再次碰面,褪去了初见时的青涩甜腻,此时的两人交谈的话题不再拘泥于第一部时用电话假装告白的紧张,更多的是像朋友一样诉说近况和对世界的看法。

现实里两人要在一起存在着诸多阻碍,撇开这一点两人反而又拥有了某种自然的联结。

这种状态在《normal people》里也是相似地存在的。

康奈尔的痛苦崩溃哭诉并非仅源于好友的故去,更多地是好友的故去像针一样刺破他伪装得好好的平静日常,这种日常与成功、优秀、健谈相关,隔着日常的面具另一端连接的是他的无所适从、格格不入和拘谨。

然而这种状况自中学起就缠绕着他,那时候的玛丽安将面具反戴,于是他看到了玛丽安外露的无所适从、格格不入和拘谨,拥有相似结构的他当然察觉到她内在的强大,不假装别人的时候最强大,因为那时候你真实得无所藏匿而使别人拿你没办法,康奈尔是在这时候爱上了玛丽安。

玛丽安的痛苦源自于家庭暴力带来的诅咒,她认为没有人会爱自己。

于是她愿意做任何事情来使别人留下。

我们看到,几次在这样的时候,康奈尔总是变得摇摆和想要撤退。

康奈尔的每一次撤退和摇摆理由都不同。

青春期时他不想打破自己的社交形象,大学时他有着阶层的自卑,再长大一点他发现两人最好待在友情的位置。

这中间一直飘在空中的理由,是康奈尔读不懂玛丽安。

她是独立的聪明的孤敏的长袖善舞的存在,但她也是破碎的任人欺负的惹人怜的存在。

直到玛丽安袒露家庭暴力的晚上,康奈尔读懂了她每一次受虐倾向和古怪行为的来源。

康奈尔问,我们认识这么久,你为什么从来不说呢。

玛丽安说,我怕我说出来,你就会觉得我残缺不堪。

事实上从此刻起,康奈尔眼中的玛丽安才是完整的更真实的。

于是在故事的结尾,我们看到,两人将再次短暂或长久地分离。

这一次,玛丽安像是更洒脱的那一方,不要承诺,不要捆绑。

两人会一直游荡在生活流里,即使是以分离的状态,内在依然有所联结,爱人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此。

 9 ) Normal People | Love is fatal

这部剧带给我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的观剧体验。

第一次一口气看完一部剧,在深夜关掉屏幕后像是做了一场巨大的噩梦,万物都消失无声,满脸是泪,内心残留着钝钝的、仿佛刚刚经历了某种内在崩塌般的疼痛。

第二天没睡到6个小时就睁开了眼睛,眼前晃动着两个主角的脸,莫名其妙的哀伤依旧压抑着我。

这种感觉可以说是撕裂,emotionally drained,仿佛第一次看恐怖片后那久挥不去的震颤。

故事很简单,两个年轻内向的人——Marianne和Connell——从高中到大学毕业的恋爱纠葛。

他们同是非常聪明的人,只不过Marianne更加锋利,排斥所有人,把学校视为authoritarian fantasy,拒绝规训和束缚;Connell则是温柔阳光的男孩,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社交。

高中时期二人由于Connell害怕被别人孤立而分开,大学在圣三一学院重逢,又开始兜兜转转,分开又相聚。

这部短短的青春剧能给我带来如此特别的感受,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所呈现的复杂性。

两个主角性格的复杂、成长过程中心态变化的复杂,都通过细腻的镜头与叙事展现了出来。

就像一幅放大100倍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细节的画,每集20分钟所呈现的人的复杂性,演员表情的每一个变化,都能够延展到无限大。

缺乏相似经历或者性格不够敏感的人只会觉得这是一部很无聊的剧,理解成青春期的矫情恋情。

所以很讨厌弹幕中飘过的诸如“渣男”等等对于Connell的评论,如果能理解这个男孩的细腻,便绝对不会用这样单一而绝对的词来试图概括他。

看完原著小说后这种感觉更甚。

剧中已经很细腻的镜头,掩盖的是角色更复杂、深邃的内心感受。

原著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很难用镜头语言呈现。

Connell高中时期对Marianne的抗拒与爱是如何相互牵扯的,他是如何面对与Marianne的阶级差异的,Marianne对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疏离感,对Connell有着怎样的依赖,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更细腻的描写。

比如,第三集中最感人的桥段之一,在Marianne倾诉完自己家庭暴力的经历后,Connell说,‘I love you.I'm not just saying that,I really do’。

但剧中并没能进一步看出Marianne面对这句告白的感受。

在这处,书中写道She has never believed herself fit to be loved by any person. But now she has a new life, of which this is the first moment, and even after many years have passed she will still think: Yes, that was it, the beginning of my life.正是Connell的爱使她的生命得以向新的阶段敞开,是Connell的理解与默契使她完成自己的成长。

这种二人成长的弥合性使这部剧不单单是一部爱情剧,主角二人的关系远超情侣关系,甚至超越soulmate,是一种深深嵌入彼此生命的连结。

因为二人如此相似并相互嵌入,所以如何面对对方,便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

所以二人关系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意味着极大的改变。

Connell在泳池边伸手在众人面前拥住Marianne的那一刹那,实际代表与自己内心自卑的和解。

我想这是我被剧情深深吸入的原因。

它展现了我心中最理想化的亲密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完成,彼此融合。

每当二人相遇,其他人都淡化为了背景,无论他们的关系处于哪个阶段,都从心灵散发出对彼此的致命吸引力,仿佛世界只剩下二人。

最能够展现这种亲密关系的是他们平静相处的部分。

Connell经历着由故友逝去引发的抑郁,二人相隔异地,依靠skype联络着治愈彼此。

在他们经历了与他人或失败或无趣的关系之后,深知能依靠的最终只有彼此。

无需甜蜜虚伪的誓言,沉默相望中便能确认只有对方能够拯救自己——我们共享同样的看世界的方式。

二人之间自然也有过猜忌与误解,都源于相似的自卑感——Marianne因为破碎的家庭中哥哥对自己的羞辱,害怕Connell不会那么爱自己,怕他厌恶自己的受虐癖好;Connell囿于二人阶级的鸿沟,无法敞开自己,也由于顺从的性格而害怕与Marianne的亲密关系会破坏自己原有的社交。

未能说破的一切背后都是对彼此的尊重,他们深知对方和自己同样敏感,所以生怕说出任何伤害彼此的话来。

而在不可避免的受伤背后,经历的是相互的完善,对自身的认知,和对对方的爱。

在最后一幕,Connell决定离开二人的故乡,前往纽约学习写作,而Marianne选择留在原处。

这一幕之所以如此动人,我想是因为他们相视流泪的时候,都知道已经完全接受了对方和自己的脆弱,已经完成了共同的成长——即便放手不再在一起,也不会再纠结于过去的伤痛,可以面对自己的欲望,迎来生命中其他崭新的、美好的一切。

当一个人的人生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另一个人陪伴,由另一个人塑造的时候,他便知道,没有什么能让彼此分开。

-END-

 10 ) 她"杀死伊芙",而这部新剧"杀"了她

作者:610(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英美剧漫游指南」)1. 点击此处进入公众号推文,参与送书活动。

赠送原著作者Sally Rooney的原版英文小说《普通人》《聊天记录》;2. 我们会录制播客来聊《普通人》,请订阅播客「英美剧漫游指南」并期待。

这部2020年的最佳爱情剧,看似小清新,却暗藏玄机,真正看完的观众才知道,它并不只是“又一部青春剧”。

由Hulu和BBC 3联合制作发行的《普通人》(Normal People),改编自201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4月29日一次性放送,豆瓣8.9,烂番茄88%新鲜度,Metacritic84高分。

这部剧在BBC流媒体iPlayer刚上架就创造1600万次的搜索量,以接近两倍的数据打破《杀死伊芙》(Killing Eve)第一季的纪录。

“小变态”Jodie Comer发了一条ins story,称赞该剧男女主之间的化学反应让她大脑爆炸,她被两位主演美好而真诚的表演彻底“杀”到:

本剧一共12集,前6集导演Lenny Abrahamson,曾执导法鲨主演的《弗兰克》,以及奥斯卡获奖影片《房间》(《Room》,不是cult经典《The Room》);后6集导演是女性导演Hetti MacDonald,代表作品有同志电影《愈爱愈美丽》。

两位导演风格各异,对应《普通人》叙事的两个阶段,这个我们后面会聊到。

(本文是分析文,接下来的内容涉及全季的剧透)01小清新也可以大尺度想看甜甜的恋爱而打开《普通人》的观众,尽管某种意义上也能得到满足,但看到第2集不到30分钟里出现四段充满情欲的亲密裸戏时,不免会感到吃惊。

主人公Connell和Marianne是少有交际的同班同学,两人唯一算得上特别的关系,是Connell的妈妈在Marianne的家里做保洁。

然而剧情根本不在暧昧和暗恋的阶段拖沓,告白、亲吻,迅速搞定,第1集结尾两人已经约好下次到Connell家幽会。

第2集开始,全剧高密度出现各种露骨的激情戏份。

我做了一个统计,12集中有8集都有大段裸戏,平均每集1.25次,第5集和第12集甚至有男主的全裸戏份。

为了形象描述本剧激情戏的盛况,转述男主演员Paul Mescal在采访中讲述的一个小故事:

“我给父母提前打了招呼,说家里的老人可能不太好接受(我的激情戏)。

奶奶知道后赶紧提醒我的姑祖母Mary:剧里有很多性感画面,如果你感觉这种戏要开始了,就快走开,自己找点事儿做。

” “第2集,我们开始亲嘴了,Mary心想那种画面要来了,赶紧出门遛了会狗,心想这么一个来回慢慢走,激情戏应该放完了。

然而她低估了那段戏的长度,回来时刚好进行到高潮,她只好站到门外,听到激烈的声音渐渐没有了才敢进屋。

” 剧中还涉及了SM议题,这一点我在后文会具体分析。

而本剧女主Daisy Edgar-Jones和《五十度灰》女主达科塔·约翰逊真是既形似也神似,另外和安妮海瑟薇也有几分相似之处。

裸露戏和激情戏对演员的要求极高,需要适应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的身体,贡献准确而有情感的表演,还要和搭档展示出让人信服的化学反应。

拍摄这些戏份离不开Ita O'Brian,片场的亲密指导(Intimacy Co-ordinator),她还参与了《性爱自修室》的相关工作。

亲密指导不仅是为亲密戏份做编排——像排舞一样,还要与演员、导演、服装部门等沟通,为角色做定位,帮助演员更好地呈现角色和亲密戏份。

演员会穿上专用服装、或在私密部位穿戴一些隔离物,避免不必要的裸露和生殖器官的触碰;特写镜头之外的身体部位会穿衣服,比如拍摄上半身时,演员会穿着裤子;即使有全裸镜头,也只是在拍摄单个镜头时要求演员脱光。

02两个普通人从剧名《普通人》入手,有人说《Normal People》应译作《正常人》,对此我持保留意见。

小说作者在London Review Bookshop读书会上提到:名字是等整本小说写完后才取的,想要点出的就是normality——生活中的普通甚至平淡。

她曾读到Margaret Drabble的小说《The Millstone》,主角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与写作——“我深信我所经历的,一定是很普通的经历,否则它们就不值得被写下来。

” 两位主角多多少少都和“普通人”这个概念有一些联系。

Marianne主动将自己与“普通人”区隔开,有时觉得自己比“普通人”要高一等,有时又差很多。

她家境优越、性格孤傲、有些敏感与早熟,自然和旁人不同;但由于原生家庭破碎,受到父亲和哥哥的负面影响,又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一切糟糕的事情都是自己应得的。

Connell则时刻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形象,经营自己受欢迎的运动型男生人设。

他太在乎周围人的看法,不愿和Marianne在公开场合走得太近。

第1集两人亲吻之后,Connell的第一反应竟是“不可以让学校里的同学们知道”。

毕业舞会上,Connell没有邀请Marianne,让她一个人留在家里。

而其实,周围人对他们的事早就心知肚明,只是没人介意罢了。

Connell提前离开舞会,给Marianne打电话道歉的那场戏,哭戏表现和台词功底都很不错,很难想象本剧是他的处女表演:

第4集,两人分开后,在中产阶级聚集的圣三一学院开始大学生活。

Marianne和同学有很多共同话语,社交如鱼得水,而Connell却迟迟不能融入大学环境,只能独自上课、阅读、打工,内心全是对家乡“普通”生活的怀念。

两人的处境和心态约等于发生了一次置换,但新的环境并未解决他们旧的问题,一些新的问题又逐渐浮出水面:Connell因为好友逝世而抑郁,而Marianne对渣男男友言听计从,不愿从不健康关系中脱身。

第11集,两人终于回到家乡Sligo,重归于好、旧情复燃。

然而正在鱼水之欢时,Marianne提出想让Connell“打她”的要求。

Marianne受虐倾向的形成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父亲对母亲家暴,哥哥长大之后也对她实施言语和肢体暴力,母亲看在眼里却不加制止。

Marianne渴望被爱,却在潜意识里把暴力和激情划上了某种等号。

她之后的几任男友都有性虐倾向,而她也从受虐中得到和“普通人”一样被在乎、被关爱的错觉,因而即使关系再不健康,她也难以下定决心离开。

Connell知道Marianne的故事,答应过她自己永远不会对她做出那些事,所以拒绝了她的要求。

即使SM可以只是性爱中的插曲,他的本性和内心的温柔也不允许他做这样的事。

两位主角分分合合太多次,眼看又要不欢而散,实在令人揪心。

03分分合合的故事如何讲得意味深长接下来从叙事和影像风格分析,《普通人》怎样将分分合合的感情纠葛讲得动人而又深刻。

故事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爱尔兰,年轻人受经济影响大多意志消沉,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普通人》却少有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评论,而是极大程度地关注两位主角的内心成长和情感状态。

叙事结构上,每3集构成一个段落,分别讲述不同阶段的人生故事,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化。

前3集讲高中生活,以毕业舞会作为收尾;4-6集进入大学生活,两人因为交流失误,都误以为对方想分手;7-9集讲述两人分开后各自的生活;10-12集讲两人帮助彼此解决人生中最核心的问题,两人都因此变得更好。

这也对应了《普通人》在时间结构上的特点:每一章或每一集的开始,总有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跨度,把两人的生活挑出来,只去讲述与另外一人交集的部分。

叙事节奏上,经过前3集的暧昧、激情和心痛,观众的情绪像坐过山车,第4集却突然在叙事上宕开一笔,我们在镜头里找不到Marianne了,只有寡言少语的Connell带我们在圣三一学院安静、沉默地游逛。

演员Paul Mescal和Connell一样,在高中玩运动,在圣三一学院读大学,戏内戏外的相似也穿透屏幕给观众带来某种真实感。

Connell在第4集的课堂上评论简·奥斯汀的小说《爱玛》——“她全书都在从爱玛的视角叙述故事,却突然以奈特利角度书写了一个章节,这种写法让我印象深刻,我感到一种片刻的平衡与关切。

”剧集脱离原著的故事,大胆地花了大半集的时间,让叙事节奏缓慢下来,用Marianne的不在场来铺垫一种悬念和期冀,其实也正是一种“片刻的平衡与关切”,让我们更能理解Connell对融入新环境的努力、对Sligo的生活的怀念、以及一种无法自在做自己的孤独。

这样别具一格的叙事手法,全剧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第6集采用倒叙,先讲述Marianne在水池边心碎地摔了水杯,再交代发生了什么。

第10集以Connell去心理咨询为线索,穿插起Connell因为故乡好友的逝世而抑郁失落、Marianne为他疏解心情的剧情。

第9集讲Marianne独自在瑞典的生活,却以两人的邮件往来作为旁白,解释了Connell如何帮助Marianne找到勇气去离开一段恶劣的关系。

这集结尾十分有人文关怀的色彩,Marianne的独立和勇敢给观众带来鼓舞,片尾时,通常的黑屏被换成了瑞典美丽的天空。

镜头上,全剧充斥了各种“贴脸”的特写,跟着他们在校园穿梭、展示两个人的日常对白、记录他们的情绪表达。

Lenny Abrahamson执导的前6集更是把这样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大量的手持镜头,拍人永远是浅焦特写,我们的眼中似乎只能看见Connell和Marianne,环境和周围的动态都变成不重要的模糊背景。

在剧集的前半段,我们需要进入一种氛围,去体验主角在恋爱和成长中的情绪。

当镜头跟着主角走时,我们能更真切地了解两位主角,时刻抓住主角的表情,与主角共情,更好地融入剧情。

剧集的前6集如果切换中景或者远景,去呈现环境和人物的关系,会打破塑造出来的亲密和暧昧氛围。

但进入后6集,Connell和Marianne有各自的生活,影像风格自然也需要一些变化。

导演Hetti MacDonald虽然保留了清新的画风和虚焦特写,但明显增加了很多明亮的画面,在取景上也有更多表现环境的固定镜头,极大地利用环境特质来烘托角色的情绪和感知。

很多人评价《普通人》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之后,再次带来夏季恋爱感觉的影像,而我看到第8集的“意大利之行”就真的惊了——豪宅、泳池、自行车、广场,一切都太像了:

04政治、阶级、性和辩论说完影像和叙事,最后再说说文本层面一些零碎的感想。

导演Lenny Abrahamson透露,早在《普通人》小说出版前,制片公司就和作者Sally Rooney取得了联系,商谈改编成电视剧的相关事宜。

小说曾入选2018年布克奖长名单,获得2018年科斯塔图书奖的最佳小说奖。

而原著作者深度参与电视剧的编剧工作,保证了剧集忠实于原作,许多对白都原样保留到了剧里。

《普通人》少有对政治的援引和评论,但在圣三一学院的故事阶段,涉及一些相关内容。

Connell不常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因为一个新纳粹主义者而与同学Gareth产生分歧。

Gareth认为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而Connell反驳到:不应给新纳粹主义者提供传播仇恨的平台,这与支不支持言论自由没关系。

否则按Gareth的逻辑,必须邀请全世界人参与讨论,不然就侵犯了他们的“言论自由”。

Marianne也和一个男生对“事实是否是一种社会建构”这个话题产生争论,男生认为事实就是事实,“重力”不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它本身就是存在的。

而Marianne则指出:“事实”的确存在,但社会建构主义是去分析这些“事实”如何传播,从而去研究知识的产生。

从这两处情节,可以看到《普通人》拥抱当代大学生热衷的后现代主义,两位主角都是左派青年,在政治图谱上三观吻合。

但是两人间明显的阶级落差,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一样,从剧集开始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第8集,Connell获得大笔奖学金,对经济状况的剧变感到不适应。

Marianne也坦白自己没有好好想过阶级差异对Connell以及他们关系的影响,并告诉Connell,只要相信自己值得有经济实力上大学、值得拿文学专业学位、值得去欧洲旅行并懂得欣赏艺术,就不用对自己感到愧疚。

剧集另一个突出的议题显然是性,《普通人》展现了一种自然而互相尊重的性关系。

一方面,通过Marianne的成长讲述了一个女性崛起的故事,为受到性暴力的女性赋权。

另一方面,通过展示真诚、开放的性,提出了新时代一种互相尊重的亲密关系模范。

第一次坦诚相见时,Connell多次询问Marianne的感受,表示如果不舒服可以随时叫停,不要觉得尴尬。

之后当Marianne腹痛时,两人也自然停止了进一步的亲密行为。

另外,亲密关系中关于暴力和性癖等话题的探讨,也祛除了性方面的羞辱,让这些议题走入光亮的讨论环境。

作者Sally Rooney曾获得欧洲大学辩论大赛的最佳辩手,这解释了为什么辩论社成为两位主角重遇的一个契机,看来也是作者自己经历的某种内化。

同时也解释了作者为什么对政治、阶级等话题采用一种激进、明确的讨论方式,却又不让这种辩论式的讨论喧宾夺主,以至于影响到对两位主角关系的塑造和描写。

我们跟随Connell和Marianne经历了分分合合,最后也一定能感受到,体验永远是大于理论的。

正如Sally在另一本小说《聊天记录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中所写的:“有的事你只有活过才能懂得,而我这次不想当一个分析的人。

”也许《普通人》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在这个全球疫情的时期,隔着屏幕再体会一次触摸是什么感觉,以及爱是什么感觉。

(文章部分截图来自人人影视译制熟肉)

THE WORLD IS BETTER ON TV出品:英美剧漫游指南(KillingTV)播客:在小宇宙、网易云、喜马拉雅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搜索「英美剧漫游指南」公众号/微博:英美剧漫游指南

《正常人》短评

太难看了天哪

7分钟前
  • s
  • 很差

不是,大家眼里的真爱真的是那么拧巴的吗???拜托有人来为爱情正一下名吗??看到第五集的时候弃了一回,想想不甘心,又强撑回来看了两集,嗯嗯,这次真走了,这辈子都不会回来了!!!These two people must be the weirdist person i've ever met in my entire life. 说是高材生、聊天内容一点水准都没有…有事吗^_^?开开心心去看上载新生边哭边笑不好吗?为什么要来看这种拧巴剧!草!!!

9分钟前
  • Obliviate
  • 很差

我在关系里的沟通方式跟那个男的有点像 it be like that sometimes, frustrating and frankly such a fucking drag.. normal people这个名字很好 during these trying times imma 看肥皂剧 just to feel something

10分钟前
  • salty
  • 还行

看的时候只想在心底大喊:你们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别折腾别人了行吗!

15分钟前
  • 马戏团🎪
  • 推荐

打两星有点尬黑……但,就有点无处下嘴的感觉。比如你是校队ace运动员我是豪宅富家女,上高中俩人比着“聪明”,然后携手考进全国最好的大学,大学生涯还尼玛是全校成绩最好、最风云的金字塔尖,你告诉我这叫普通人?这家伙不聪明的人不仅不值得被写,连当“普通人”都不配了……跟天才女友一个味儿,这种在设定上搞作弊都是什么毛病啊?此刻急需看一部考里斯马基(拍的普通人)洗洗眼睛

19分钟前
  • 撕撕撕
  • 还行

莫名奇妙的分手,too many fucks!就算是青春,一天空窗期都不能有?女主是有多想依靠fuck来填补自己缺乏安全感和爱,意大利庄园什么操作?。不太能接受。

22分钟前
  • 夏天
  • 较差

青春疼痛文学?

25分钟前
  • Dita
  • 还行

男主减一星,女主加一星

30分钟前
  • 電光幻影
  • 还行

书应该是写得很不错的。但是拍成剧就真的是两星不能再多了。都给我痛快点!

35分钟前
  • Février
  • 较差

男女主角实在是太豆瓣了。。。

36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推荐

So pretentious,天呐!虽然我知道你们爱尔兰人喜欢过黏稠内敛的自省生活,四级阅读级别的原作看了几页了也确实有那种sensitive af的感觉。但是,注水真的太严重了,前几集看看风格还好,看到后面已经显著的耐心缺失。一集的有效剧情加起来有5分钟没有啊。全靠溺水一样的BGM和erotic art一样的性爱片段抻长度。一个镜头拍上30秒真的不能算是细腻,算洗钱。好几处跟五十度灰预告片似的,加了BGM更像了。总是不知道为什么Marianne就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又分手了又在一起了又分手了,回合制。另外他们的大学生活真的过于体面,M分分钟看起来像日杂法国模特街拍,而且抽烟喝酒chill到不像是自卑女的。另外查了下Sligo到Dublin距离210多公里,省都没出,放个暑假却像生离死别一样。

39分钟前
  • 蓝楹花旅馆
  • 还行

抛除文化差异造成的异物感,精神内核简单,为了拖剧情而故意的分分合合显得格外矫揉造作。可惜了清爽的画面质感和轻快的音乐。除了人人都有的道德瑕疵以外,颜值,家境,心智,几乎没什么是normal,尤其是在人人都open的环境下,用情深的非要扮酷,最不normal。

43分钟前
  • 路人廿五
  • 还行

不知道在别扭啥。男主从第一集伤害女主到倒数第二集也是厉害了。从第一集就看出来是真爱了你俩都别折腾其他人了……这咋就高分了不理解。分了3次看完了

46分钟前
  • 米米米妮
  • 还行

难以想象,不知道原书作者是不是看过冯唐,这种青春疼痛文学换个国家竟然有这么多拥趸。

50分钟前
  • 啦啦&jojo
  • 较差

看到评论里渣男女的形容我两眼一黑。前三集还以为是个青春纯爱故事,谁知越来越暗黑。但这就是人生吧,越成长,越知道人性之幽深复杂。华袍里爬满了虱子。

5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sssssso fragile!每集二三十分钟的片长,在运镜摄影配乐剪辑下绵延的像是一个小时。导演挺有想法,风格的基底很不英美,反而像是欧洲小国又带点日式的那种小清新。比如人设中学与大学时的转换,剧本对人物的塑形花了很多小心思。花了半天时间看完了全部十二集,度时如年,像是看了二十年份的我的国王与婚姻故事。男女主很棒,不矫揉造作的脆弱感对一个演员真的很重要。

58分钟前
  • wang_
  • 推荐

很自然温柔的讲青春的爱情故事。一切到刚刚好。

1小时前
  • 轻罗小扇扑流萤
  • 推荐

英剧太对我胃口了呜呜呜,现代校园爱情片都拍的这么好这么感人😭😭😭再次印证,我看书看影视剧反复爱上的男主角,始终是原著女作者的灵魂。可惜,现实里没得爱情。后几集什么玩意???女主没自尊吗

1小时前
  • 文具店常驻剑客
  • 较差

无论怎么看你俩还看不出来彼此是真爱吗?折腾来折腾去何必呢,享受甜甜的恋爱不好么。从路人角度看这俩不是渣男渣女是啥???

1小时前
  • 人间情感观察员
  • 还行

快进到第九集弃,实在是受不了这两个作男作女了。本来看是因为同事发了一段视频,画风很唯美。看了第一集发现进展迅速,一点都不作,还觉得很有新意,很期待接下来这十集故事会走向如何。没想到比Love Rosie还可怕,2-9集一直在分分合合,男女主分别一段接一段恋情,同时两人之间也纠葛不断,堪比toxic relationships大全。人物塑造并不全面,导致两个人无止境的忧郁脸看起来就是无病呻吟,但很显然两位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快去看医生啊!看了短评吹成这个样子真是让我怀疑是否看的是同一部剧,反正我看的这部除了画面很美之外没有任何优点,请不要以为文艺的滤镜就能拔高青春伤痛文学的本质。另外第八集画风真的很像CMBYN,用来展现这种剧情真的让人生理不适。

1小时前
  • Awaysis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