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后七日

父後七日,Seven Days in Heaven,7 Days in Heaven

主演:王莉雯,吴朋奉,陈家祥,陈泰桦,太保,张诗盈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10

《父后七日》剧照

父后七日 剧照 NO.1父后七日 剧照 NO.2父后七日 剧照 NO.3父后七日 剧照 NO.4父后七日 剧照 NO.5父后七日 剧照 NO.6父后七日 剧照 NO.13父后七日 剧照 NO.14父后七日 剧照 NO.15父后七日 剧照 NO.16父后七日 剧照 NO.17父后七日 剧照 NO.18父后七日 剧照 NO.19父后七日 剧照 NO.20

《父后七日》剧情介绍

父后七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得到父亲(太保 饰)去世的消息,女儿阿梅(王莉雯 饰)从台北回到乡里,和哥哥一起为父亲操持后事。在师公严格指挥下哭丧,折纸莲花的唠叨妇女们,被太阳晒爆的罐头塔……阿梅时时被荒诞的乡下丧葬习俗、彼此联系诡谲的乡里人情弄得哭笑不得,与父亲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成年以来的二人 疏离,在回忆中才慢慢贴近。繁琐冗长、笑多过泪的丧事终于处理结束,阿梅独个回到城市繁忙生活。几个月后,阿梅过境香港机场,习惯性想买一条“黄长寿”烟给父亲,突然惊觉父亲已经不在了,一直没好好流过的泪此刻终于决堤…… 本片改编自“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散文作者刘梓洁亲自执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零八三七圣诞前日12天红右手大笑天竹真主保佑,是个男孩骗局罗密欧点阿提拉圣诞不快乐猛虎嗅蔷薇生存游戏张思德人间烟火花小厨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宇宙探索编辑部世代战争谢谢有你道士下山空中大灌篮:新传奇蜀锦人家上锁的房间法官老爹我的冤家是条狗阿南是小情人!?班上的女同学,我全部都喜欢纵横案线第二季诚实房地产特别篇真凶难逃海怪白领公寓

《父后七日》长篇影评

 1 ) 有时候,我也经常忘记。

我花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看完《父后七日》,期间,走去夏湾闲逛了一个多小时,乱拍;被人叫出去吃了一顿饭,人客满座的家中,带着耳机,看完了最后一段。

“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人客已经渐散去。

收拾衣服,走进洗手间,关门,脱衣服,打开花洒,开始洗澡。

水暖暖的,从头留到脚,闭着眼睛,电影的情节在脑子里一幕一幕的重放。

毫无适从的,蹲了下来,抱头痛哭,没有声音的痛哭 ,水哗啦哗啦地往背上打,时间好像静止,水那么温暖,赤身裸体,好像最初来到这个世上一般。

可是感情,那么难以言说,只有无声的哭和哽咽,阿爸,对不起,对不起,真的对不起,脑袋只有默念对不起。

那一刻,我才相信,其实很爱这个男人。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真不孝。

没有陪伴在你身边,电话也很少打,打了也很少言说。

昨晚,我打电话给你,想和你说对不起。

我说,爸,你在干嘛?

你说,在喝粥,你要喝么?我撒娇,说,要呢,要呢~你在那边哈哈大笑,说回来就有得喝了,记得去订票回家。

我差点在这边哭了出来,忍住眼泪,也哈哈笑。

终究没有勇气与你说对不起。

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那么糟糕,如果你知道了,你该多担忧。

有时候,我也经常忘记给你电话,忘记时间在一天一天的过,忘记你已经在老了。

我像极你的死脾气,不肯认错和沉默寡言。

却没有亲像你少年时去打拼。

阿爸,对不起。

 2 ) 在荒诞的死亡的仪式中的永恒的乡愁

《父后七日》讲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确切地说,也不是故事,正如它的原著散文《父后七日》,是一些未收拾好的情绪。

台湾的确是中华文明最忠实的延续,一些最传统的民间仪式可以在海峡那头找到最古老的存在。

1971年,余光中直白地宣告了台湾文化的精神核心:乡愁,自此以后,不管是在台湾文学中,还是在台湾音乐,还是在近些年来的台湾话剧中,乡愁就是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

大陆作为台湾的他者,是台湾人的所有文化幻想和精神依恋的目的地。

然而,在今天,不得不说,充满反讽的,台湾真正成为了大陆的他者,静的忍耐的文明在大陆已经中断,而在台湾得到了最好的接续。

所以,近年来不断抬头的“媚台”姿态,或许是大陆人在台湾那里寻找那一湾浅浅的乡愁。

于是,我看《父后七日》,就永远有两线平行的情绪在里头流动。

在台北工作的阿梅因为父亲的丧事回到彰化老家,她也重得以走走老路、过过老桥、见见老家的人,一切都和台北不一样,仿佛他们有另一套时间系统,在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世界里走走停停。

死亡让时间变慢了,情绪也随之绵长可感,阿梅在穿过风中的摩托车上想起了父亲。

而死亡的仪式则准确散布在每个时间节点,道士提醒你什么时刻该迎棺,什么时刻该哭,什么时刻该披麻戴孝。

作为一个丧事的新手,阿梅显然毫无经验,她被摆布着作为女儿做这做那,死亡的仪式和她的情绪总是那么不在一个点上,遂尽显荒诞意味。

这或许是对冷冰冰的脱离人本心的繁文缛节的嘲讽,所以电影也采取了解构的态度来消解死亡的沉闷和悲恸。

但也正是这种荒诞的冲突,正体现了现代人在传统情绪前的疏离。

在散文中没有出现的道士阿义那里,这种死亡的仪式是认真的,是肃穆的,是悲伤的,是充满对生命的永恒敬意的。

阿义选择继承他做道士的阿公的衣钵,他对每一个生命和灵魂的体验,在他燃着的烟卷上,在他写满诗的小本子上。

他又绝不是个寡淡的道士,他自称是诗人,他干天干地干社会,他有他的愤怒。

阿义和阿梅,在现代的两头,阿梅的哥哥在中间。

这里很有意思的是,阿梅的表弟用现代城市年轻人的眼光看到了阿义的酷,阿义所从事工作的酷,他或许会渐渐走上阿义的道路,而不至让这个时代所有幸存的古老文明也包括迷信(鲁迅认为,人不可能不保留民间信仰与迷信),像恐龙一样绝迹。

这是阿梅们的乡愁,电影让这可怜的怀乡病在电影最后阿梅的表弟写下的几行诗里找到了解药。

所幸的是,在我的家乡,浙东民间,也依然有相当浓重的丧葬祭祀风俗,当然我相信大陆尤其是小地方民间,亦如是。

我在阿梅的父后七日里总是不期然想起自己经历的所有死亡仪式,然后发现一切都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死亡仪式同样时常让我觉得荒诞,我在其中付出的感情甚至绝不如在颤抖的烛火中望一眼死者静默的身体,或者在某个规定的时刻望向飘出烟囱的那一簇黑烟。

那种虚无感与死亡更为亲近。

但它是飘向空中的。

而我在阿梅的父后七日中才发现,两岸共同的繁复的死亡仪式是更接地气的,这是中国的哲学,我们需要为死者做些什么,我们也需要从中为自己找到精神上的皈依,那才是你和我和阿梅在任何地方漂泊的根。

可悲的是,不知道在我们之中有没有像阿义这样的人,甚至有没有像阿梅表弟这样的人。

如果没有,那么将只有永恒的乡愁,我们可以有天然的亲情纽带,却再也找不到精神上回去的路。

 3 ) 你离开以后

2006年6月,外公过世,我失去了第一个至亲。

外公过世那天,在外地工作和求学的表姐和我,不约而同都出于某从心潮起伏,回到了老家,但是那时谁都没有预想到,外公会走掉,尽管此前他已频繁出入抢救室,在我们观念里,并没有想到他的身体会糟到如此地步,仍然认为他还会有更长的时间生活在我们身边。

我清楚地记得,傍晚时分回到家中,发现家里出奇地在晚饭时间一个人都没有,那种孤零零的暮色,第一次让我领会真正的不祥感。

然后不知道过了多久,爸爸回来了,告诉我外公又进抢救室了,从他的表情和态度,我突然猜到这次的情况非常的不好,然后我进厨房做饭,半途听见电话来了,爸爸低声接听,大部分都只是发出“嗯”的声音,但是我的心一阵紧似一阵,最后他放下话筒,把我叫出来,说外公走了。

老实说,那一刻,我没有真实感,甚至哭不出来,只是一直在想,我再也无法与外公说话了,无法让他看到我的脸,无法让他知道自己对于长期缺少陪伴他多么地懊悔。

最后一面是隔天在殡仪馆见的,他安详地躺在那里,接受我们的道别,然后匆忙地被火化。

那天的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小表弟在捧遗像时低头认真端详外公好久好久,阿姨伏在棺材边无限温柔地整理外公最后的仪容,妈妈失魂落魄到连回到屋内仍然忘记穿上鞋子,还有我在火化炉旁抱着泣不成声的妈妈,自己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掉下来,我这辈子第一次知道何谓真正的伤心,那就是一种你挚爱的东西不会再回来的痛,痛彻心肺。

葬礼结束后我就回到了学校,当时我没有向任何人说起,外公过世的事情,我自小就有习惯,真正在乎的事,从来都在心里收得过分的严密,几乎从不透露出来。

因为,我是那么的在乎你,如果无法真切的表达或者表达无法被认真地倾听,我都会再次经历同样的痛。

于是,我直到今天,在看完《父后七日》后,才决定将当时的细节公开忆述出来(在私人的日记里,我已经写过好的关于你的文字,每次都会令自己泪流满面),因为我想,好好地怀念你,是我送你离开这个世界必须的礼仪。

同时,我想告诉你,自你离开以后,我们生活的改变:你离开以后,妈妈急剧地老,她变得份外的脆弱,后来我才明白,尽管你离开时已经70多岁,对于妈妈来说,依然是她心目中最重要的顶梁柱,她至今对你过世所在的医院充满怨恨和惧怕,恨里面的医生抢救你不力,怕走进去会勾你过世当时的痛苦回忆,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学习如何由依赖妈妈的女儿,变成代替你被妈妈依赖的人,学习收起自己的任性去迁就她、呵护她,虽然我还是做不好,但是会一直不断努力。

你离开以后,我学会真正重视家庭,以前总是把亲情与亲人当做理所当然存在的,恣意地挥霍,你的离开让我发现,这才是最应该被珍视的。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已经记不住与在生的你最后一面是怎样的情形,最大的安慰,是在你病情反反覆覆时,一向没心没肺的我从学校拨了一个电话向你问候,尽管通话过程很短暂,内容更是简单的我问候你的身体,你安慰我不要担心并像所有老一辈担心电话费贵早早收了线,但是幸好,给了我最后一次听见你声音的机会。

你离开以后,外婆尽管因为脑瘤意识不清,但是却是非常明白你已经不在身边的,她很安静地接受了你的离开,继续过着无求的生活,很少问起你,但是我觉得她有半个身心都在等待与你重逢。

你离开以后,错过了小表弟,也就是你最疼爱的孙子的成长,他现在长成了一个高大壮实的小伙子,非常懂事和有礼貌,勤奋而聪明,已经开始工作,并且有了感情烦恼,你一定会很欣慰看到他现在的模样。

你离开以后,我觉得家族里的情感羁绊弱了,外婆那辈因为身体原因已不能常常走动;妈妈那辈随着操心老人的时间长了,自己开始逐渐显出老态;我们这辈,要么出外工作,要么留在老家的也各自有各自的朋友,好像我们应该是彼此最原本生活里的人,却又不属于彼此日常的生活圈。

你离开以后,我一直在学习做一个勇敢表达、珍惜最重要的东西、不错过人生沿途风景的人,尽管成果并不好,但是我会更加的努力,因为这是,我怀念你的方式,

 4 ) 空笑梦,一场风声

哥说,你哟从哪里来,就会在哪里相聚。

三人在灵堂,听哥哥说爸爸在医院洗肾把小护士的事,哥哥说进去时爸爸听到摩托声,便装作一般聊天的样子,没听见和小护士聊的内容,小庄说那下次你在巷口就熄掉摩托咯,然后场面陷入沉默。

哥说,面膜不是什么万灵丹,人终究会老。

爸爸在歌碟铺用近乎沧桑又满怀柔情的唱着:恨世间,爱情啊,空笑梦,一场风声;九宫格,爸爸随性除下拖鞋给女儿穿,自己赤着脚,跟女儿一起唱《伤心酒店》;女儿生日爸爸本不记得,拿出婶婆去彰化市排好久才买到的金粽,还特意嘱咐不要跟哥哥讲,又教女儿学摩托车。

平实质朴的回忆,回忆中的爸爸却离开再不会回来,沉痛的无声。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拚“女儿对哥哥说,我以前听人家说,累得像哭爸,原来,哭爸是这么累的事情。

于是哥哥打她的头,他们一起大笑。

而这笑声背后掩饰着多大的悲痛,有些时候笑声和悲伤是成正比的。

“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5 ) 和你在一起的时光

台湾片近两年长势喜人,主要是导演们找到了贴近生活又取悦观众的表达方式。

不像侯孝贤蔡明亮那么曲高和寡,下里巴人的的故事也可以讲点幽默,讲点温情和玩味。

这种父亲丧事这样沉痛的主题,从女儿的视角看来竟然可以说得如此有吸引力和有人生况味,不得不让我佩服台湾导演的想象力和根植乡土的能力。

谁说中国人没有幽默?

我相信好莱坞拍不出这么幽默的丧礼。

在西方人的观点中生老病死是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没有人会拿丧礼开玩笑;而在乡民的生活中,生老病死是生命轮回与传承的一部分,那就是生活,繁琐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如每天都吃的饭菜或者每天都睡的觉一样,没有什么稀奇。

女儿的生活很像我。

记得2007年外祖母去世的时候,我被父母的电话连夜叫回家奔丧,从朝九晚十二的外企大机器中一下子脱身出来回到南方的小城,不时还得接点客户电话什么的,让我恍如置身两个世界中。

除了极度的悲恸,更有的是仪式的繁琐和生活的清晰,尽管外祖母和父母的意思已经尽力让这个仪式精简。

最后当外祖母的骨灰被母亲终于放在陵园里,石板盖上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这不是对死者的不敬,而是仿佛停摆的生活重新开始动起来,活着的人都要继续活着,悲伤过去,更多的是思念。

《父后七日》让我想到另一部美国片子《大鱼》,也是在奔丧的过程中缅怀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大鱼》更有美式幽默,极尽夸张之能事,而《父后七日》在生与死对照的情节上,更多的是温情和温馨。

但感情是一样的:怀念逝去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想起他们和你在一起的时光。

 6 ) “父后七日”原著散文

“父后七日”原著散文   作者:刘梓洁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拼。

     葬仪社的土公仔虔敬地,对你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这是第一日。

     我们到的时候,那些插到你身体的管子和仪器已经都拔掉了。

仅留你左边鼻孔拉出的一条管子,与一只虚妄的两公升保特瓶连结,名义上说,留着一口气,回到家里了。

     那是你以前最爱讲的一个冷笑话,不是吗?

     听到救护车的鸣笛,要分辨一下啊,有一种是有医~有医~,那就要赶快让路;如果是无医~无医~,那就不用让了。

一干亲戚朋友被你逗得哈哈大笑的时候,往往只有我敢挑战你:如果是无医,干嘛还要坐救护车?!

     要送回家啊!

     你说。

     所以,我们与你一起坐上救护车,回家。

     名义上说,子女有送你最后一程了。

     上车后,救护车司机平板的声音问:小姐你家是拜佛祖还是信耶稣的?

我会意不过来,司机更直白一点:你家有没有拿香拜拜啦?

我僵硬点头。

司机倏地把一张卡带翻面推进音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那另一面是什么?

难道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我知道我人生最最荒谬的一趟旅程已经启动。

     (无医~无医~)      我忍不住,好想把我看到的告诉你。

男护士正规律地一张一缩压着保特瓶,你的伪呼吸。

相对于前面六天你受的各种复杂又专业的治疗,这一最后步骤的名称,可能显得平易近人许多。

     这叫做,最后一口气。

     到家。

荒谬之旅的导游旗子交棒给葬仪社、土公仔、道士,以及左邻右舍。

(有人斥责,怎不赶快说,爸我们到家了。

我们说,爸我们到家了。

)      男护士取出工具,抬手看表,来!

大家对一下时喔,十七点三十五分好不好?

     好不好?

我们能说什么?

     好。

我们说好。

我们竟然说好。

     虚无到底了,我以为最后一口气只是用透气胶带黏个样子。

没想到拉出好长好长的管子,还得划破身体抽出来,男护士对你说,大哥忍一下喔,帮你缝一下。

最后一道伤口,在左边喉头下方。

     (无伤无痕。

)      我无畏地注视那条管子,它的末端曾经直通你的肺。

我看见它,缠满浓黄浊绿的痰。

     (无病无煞。

)      跪落!

葬仪社的土公仔说。

     我们跪落,所以我能清楚地看到你了。

你穿西装打领带戴白手套与官帽。

(其实好帅,稍晚蹲在你脚边烧脚尾钱时我忍不住跟我妹说。

)      脚尾钱,入殓之前不能断,我们试验了各种排列方式,有了心得,折成L形,搭成桥状,最能延烧。

我们也很有效率地订出守夜三班制,我妹,十二点到两点,我哥两点到四点。

我,四点到天亮。

     乡绅耆老组成的择日小组,说:第三日入殓,第七日火化。

     半夜,葬仪社部队送来冰库,压缩机隆隆作响,跳电好几次。

每跳一次我心脏就紧一次。

     半夜,前来吊唁的亲友纷纷离去。

你的烟友,阿彬叔叔,点了一根烟,插在你照片前面的香炉里,然后自己点了一根烟,默默抽完。

两管幽微的红光,在檀香袅袅中明灭。

好久没跟你爸抽烟了,反正你爸无禁无忌,阿彬叔叔说。

是啊,我看着白色烟蒂无禁无忌矗立在香灰之中,心想,那正是你希望。

     第二日。

我的第一件工作,校稿。

     葬仪社部队送来快速雷射复印的讣闻。

我校对你的生卒年月日,校对你的护丧妻孝男孝女胞弟胞妹孝侄孝甥的名字你的族繁不及备载。

     我们这些名字被打在同一版面的天兵天将,仓促成军,要布鞋没布鞋,要长裤没长裤,要黑衣服没黑衣服。

(例如我就穿着在家习惯穿的短裤拖鞋,校稿。

)来往亲友好有意见,有人说,要不要团体订购黑色运动服?

怎么了?!

这样比较有家族向心力吗?

     如果是你,你一定说,不用啦。

你一向穿圆领衫或白背心,有次回家却看到你大热天穿长袖衬衫,忍不住亏你,怎么老了才变得称头?

你卷起袖子,手臂上埋了两条管子。

一条把血送出去,一条把血输回来。

     开始洗肾了。

你说。

     第二件工作,指板。

迎棺。

乞水。

土公仔交代,迎棺去时不能哭,回来要哭。

这些照剧本上演的片场指令,未来几日不断出现,我知道好多事不是我能决定的了,就连,哭与不哭。

总有人在旁边说,今嘛毋驶哭,或者,今嘛卡紧哭。

我和我妹常面面相觑,满脸疑惑,今嘛,是欲哭还是不哭?

(唉个两声哭个意思就好啦,旁边又有人这么说。

)      有时候我才刷牙洗脸完,或者放下饭碗,听到击鼓奏乐,道士的麦克风发出尖锐的咿呀一声,查某囝来哭!

如导演喊action!

我这临时演员便手忙脚乱披上白麻布甘头,直奔向前,连爬带跪。

     神奇的是,果然每一次我都哭得出来。

     第三日,清晨五点半,入殓。

葬仪社部队带来好几落卫生纸,打开,以不计成本之姿一迭一迭厚厚地铺在棺材里面。

土公仔说,快说,爸给你铺得软软你卡好困哦。

我们说,爸给你铺得软软你卡好困哦。

(吸尸水的吧?!

我们都想到了这个常识但是没有人敢说出来。

)      子孙富贵大发财哦。

有哦。

子孙代代出状元哦。

有哦。

子孙代代做大官哦。

有哦。

念过了这些,终于来到,最后一面。

     我看见你的最后一面,是什么时候?

如果是你能吃能说能笑,那应该是倒数一个月,爷爷生日的聚餐。

那么,你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无从追考了。

     如果是你还有生命迹象,但是无法自行呼吸,那应该是倒数一日。

在加护病房,你插了管,已经不能说话;你意识模糊,睁眼都很困难;你的两只手被套在廉价隔热垫手套里,两只花色还不一样,绑在病床边栏上。

     拢无留一句话啦!

你的护丧妻,我妈,最最看不开的一件事,一说就要气到哭。

     你有生之年最后一句话,由加护病房的护士记录下来。

插管前,你跟护士说,小姐不要给我喝牛奶哦,我急着出门身上没带钱。

你的妹妹说好心疼,到了最后都还这么客气这么节俭。

     你的弟弟说,大哥是在亏护士啦。

     第四日到第六日。

诵经如上课,每五十分钟,休息十分钟,早上七点到晚上六点。

这些拿香起起跪跪的动作,都没有以下工作来得累。

     首先是告别式场的照片,葬仪社陈设组说,现在大家都喜欢生活化,挑一张你爸的生活照吧。

我与我哥挑了一张,你翘着二郎腿,怡然自得貌,大图输出。

一放,有人说那天好多你的长辈要来,太不庄重。

于是,我们用绘图软件把腿修掉,再放上去。

又有人说,眼睛笑得瞇瞇,不正式,应该要炯炯有神。

怎么办?!

我们找到你的身份证照,裁下头,贴过去,终算皆大欢喜。

(大家围着我哥的笔记型电脑,直啧啧称奇:今嘛电脑盖厉害。

)      接着是整趟旅程的最高潮。

亲友送来当作门面的一层楼高的两柱罐头塔。

每柱由九百罐舒跑维他露P与阿萨姆奶茶砌成,既是门面,就该高耸矗立在艳阳下。

结果晒到爆,黏腻汁液流满地,绿头苍蝇率队占领。

有人说,不行这样爆下去,赶快推进雨棚里,遂令你的护丧妻孝男孝女胞弟胞妹孝侄孝甥来,搬柱子。

每移一步,就砸下来几罐,终于移到大家护头逃命。

     尚有一项艰难至极的工作,名曰公关。

你庞大的姑姑阿姨团,动不动冷不防扑进来一个,呼天抢地,不撩拨起你的反服母及护丧妻的情绪不罢休。

每个都要又拉又劝,最终将她们抚慰完成一律纳编到折莲花组。

     神奇的是,一摸到那黄色的糙纸,果然她们就变得好平静。

     三班制轮班的最后一夜。

我妹当班。

我哥与我躺在躺了好多天的草席上。

(孝男孝女不能睡床。

)      我说,哥,我终于体会到一句成语了。

以前都听人家说,累嘎欲靠北,原来靠北真的是这么累的事。

     我哥抱着肚子边笑边滚,不敢出声,笑了好久好久,他才停住,说:干,你真的很靠北。

     第七日。

送葬队伍启动。

我只知道,你这一天会回来。

不管三拜九叩、立委致词、家祭公祭、扶棺护柩,(棺木抬出来,葬仪社部队发给你爸一根棍子,要敲打棺木,斥你不孝。

我看见你的老爸爸往天空比划一下,丢掉棍子,大恸。

)一有机会,我就张目寻找。

     你在哪里?

我不禁要问。

     你是我多天下来张着黑伞护卫的亡灵亡魂?

(长女负责撑伞。

)还是现在一直在告别式场盘旋的那只纹白蝶?

或是根本就只是躺在棺材里正一点一点腐烂尸水正一滴一滴渗入卫生纸渗入木板?

     火化场,宛如各路天兵天将大会师。

领了号码牌,领了便当,便是等待。

我们看着其它荒谬兵团,将他们亲人的遗体和棺木送入焚化炉,然后高分贝狂喊:火来啊,紧走!

火来啊,紧走!

     我们的道士说,那样是不对的,那只会使你爸更慌乱更害怕。

等一下要说:爸,火来啊,你免惊惶,随佛去。

     我们说,爸,火来啊,你免惊惶,随佛去。

     第八日。

我们非常努力地把屋子恢复原状,甚至风习中说要移位的床,我们都只是抽掉凉席换上床包。

     有人提议说,去你最爱去的那家牛排简餐狂吃肉(我们已经七天没吃肉)。

有人提议去唱好乐迪。

但最终,我们买了一份苹果日报与一份壹周刊。

各卧一角沙发,翻看了一日,边看边讨论哪里好吃好玩好腥膻。

     我们打算更轻盈一点,便合资签起。

08。

16。

17。

35。

41。

     农历八月十六日,十七点三十五分,你断气。

四十一,是送到火化场时,你排队的号码。

     (那一日有整整八十具在排。

)      开奖了,17、 35 中了,你断气的时间。

赌资六百元(你的反服父、护丧妻、胞妹、孝男、两个孝女共计六人每人出一百),彩金共计四千五百多元,平分。

组头阿叔当天就把钱用红包袋装好送来了。

他说,台号特别号是53咧。

大家拍大腿懊悔,怎没想到要签?!

可能,潜意识里,五十三,对我们还是太难接受的数字,我们太不愿意再记起,你走的时候,只是五十三岁。

     我带着我的那一份彩金,从此脱队,回到我自己的城市。

     有时候我希望它更轻更轻。

不只轻盈最好是轻浮。

轻浮到我和几个好久不见的大学死党终于在摇滚乐震天价响的酒吧相遇我就着半昏茫的酒意把头靠在他们其中一人的肩膀上往外吐出烟圈顺便好像只是想到什么的告诉他们。

     欸,忘了跟你们说,我爸挂了。

     他们之中可能有几个人来过家里玩,吃过你买回来的小吃名产。

所以会有人弹起来又惊讶又心疼地跟我说你怎么都不说我们都不知道?

     我会告诉他们,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

     是的。

我经常忘记。

     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地变得很重。

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

直到系紧安全带的灯亮起,直到机长室广播响起,传出的声音,彷佛是你。

     你说:请收拾好您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7 ) 是狂欢还是哭泣?

因为昨晚家门口的丧葬音乐,早早的躺下,却迟迟未能入睡。

我至今不曾参加过完整的丧葬仪式,对于这种传统文化,有时候在我看来,是一种扰民的行为。

没完没了的哀乐,没完没了的哭声,让与这场仪式毫无关系的人,百般厌烦,却又毫无办法。

也许是昨晚的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这部电影——《父后七日》。

在台湾旅行时,经常能够在街道上,乡下小路上,看到整排整齐摆放的花圈。

我很疑惑,因为这与大陆的摆放方式略有不同。

在我的家乡,花圈只会摆放在家门口,根本不会摆在路旁,这多少有些阻碍交通的嫌疑。

这个疑问一直留在心里,等我遇到一位台湾女孩时,我才弄明白这件事。

如果是当地比较有头有脸的人物,大家就会在他死去时送很多花圈,如果不将它们在街道上摆放出来,也是对赠送人的一种不尊重。

之后这个台湾女孩建议我看这部电影,她说看过这部电影后,应该对台湾的丧葬文化有些了解。

从电影中的遗像,饮料塔,手尾钱等等物品代表的意象中,我都在时刻反思自己曾经对于丧葬的态度。

对于死去的人,我们到底值不值得花费如此多的人力和财力去举办一场看似毫无意义的仪式?

我不知道这些已经到另外一个国度的灵魂会不会真的知道这些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想有些人这样做是为了寻求自己心灵上的安慰;而有些人,在这样复杂的仪式当中精疲力尽,又不得不为之。

与西方相对简单的丧葬方式相比,东方人好像多了一种通灵的功能。

那些做法的师傅,招魂的仪式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表演,演给天上的神看,演给地下的人看。

也许几十年后,这种仪式会慢慢消失。

也许不会消失。

但肯定的是,愿意进行这项仪式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我看来,这种仪式也算作一种信仰。

对于未知的东西,我从不敢随便否认,也许死去的人真的知道也不一定。

 8 ) 四两拨千斤

文/布宜诺斯非常明显,[父后七日]首先对应的便是[入殓师],都是以丧葬文化为主线,串起一些埋藏内心的感情,连最后的落力点——父爱之殇也都一样。

这类题材的影片,最令人反感的手段便是挟亲情以令观众,拼命煽情、催泪、揭伤疤,电影本身的面目反而会模糊不清,好在[父后七日]这点好处与[入殓师]也别无二致,手法清清淡淡,甚至嬉笑怒骂,内中氤氲的感情却三日绕梁。

影片故事一如片名,锁定父亲过身后七日之内,孝子孝女返家奔丧,遵循“师公”教诲完成仪式的各种繁琐。

影片首先体现出编导一体的最大优势,所有素材皆来自刘梓洁亲身经历,因此无论是时下的忙乱,还是引发对父亲的回忆,均能真切动人。

失亲的眼泪交织葬礼的劳累,许多尴尬场面化成黑色幽默的表达:为尸体供上色情书、边刷牙边被拉去哭、探讨俗语“累得像哭爸”……种种“大不敬”,也能因发自肺腑的体会与感慨,变成对生活、生死本身的豁达调侃,这个“度”的确非亲身经历过而不能把握。

同时,在真实回忆的基础之上,片中逝去父亲的形象也被勾勒得完满生动。

酒桌上“有医、无医”的笑话,经营一个卡拉ok小摊的热情、粗心忘记女儿生日,被提醒后送上一颗肉粽、手把手教女儿骑摩托车的温情……七日之内,或一首歌,一幅画,或一句玩笑,一个场景,很自然引出对应的一段段回忆,让我们对这个始终乐观生活的小人物父亲心生好感,再对应如今灵堂里被包裹得很好的尸身,死亡本身的力量、隐隐的哀愁和觉悟,就这样在看似轻巧的谈笑间慢慢弥散。

如果去掉黑色幽默的形式表象,影片内在的脉络倒是与安静的[步履不停]一脉相承,探讨的同样都是“越走越远”的问题,将[步履不停]“父母不知不觉掉队”的命题换个角度,便是本片的“手边的习惯突然变空”。

影片一开始点出“真正的悲伤从父后七日开始”,因此从头至尾几乎没有太多情绪宣泄,失亲之痛始终被古老仪式的过多荒谬拨散,直至影片结尾,四个月过去后,在外工作的女儿再次返家,想到要为父亲带一条烟时,发现“习惯”已然不在,悲痛才排山倒海般袭来,全片至此终于触及最重最疼的一个点,也正似所有被忙乱掩饰的常日里,太多人已经习惯佯装轻巧,想找到最真实的内心变得多么难。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部电影真可做到对现代人心理的状态与变化了然于胸,因此有合理的情绪过渡,最终又沉得下情感,落得到那么沉重,没有一味“闹剧”下去。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能把葬礼活成人生最后一场闹剧,又何尝不是一种豁达的生存态度呢,乐观如师公为父亲送行时口中念诵的“现在你的身躯全都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刹,就像少年时要去打拼”……原文载于《看电影》2010年12月上

 9 )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難得看到一部沒有小清新沒有知名的美麗帥氣的演員沒有情情愛愛的台灣電影,難怪它會這麼賣座,再加上我生於閩南長於閩南,那就果斷地加之五星!

起初打開這部電影看了不到20分鐘就覺得很乏味看不下去了啦,可是今天深夜臨上床睡覺前卻突然有了興致重新打開。

影片講的是一個父親從因病去世,到出山的七天內發生的事情。

兒子大志女兒阿梅以及妹妹的兒子小莊都來為他守孝送葬,做師公的是有著某層親戚關係的阿義。

青黃的茶色調讓整個守靈和出葬過程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女兒,來哭啦。

”絕絕對對的是本片的第一個爆笑點啦!

我也不知道爲什麽明明是講喪禮的影片卻要安排這麼多笑點。

很特別,讓人啼笑皆非。

女兒阿梅不管在做什麽事只要一聽到師公叫她去哭她就要奔過去。

是的,台灣和閩南地區一樣啦,喪禮這些的就是要這麼繁瑣,凡事都要有個持續三五天的大排場。

連每一個小細節都要非常在意。

什麽時候該哭什麽時候不該哭,做什麽的時候嘴裡該念叨什麽,燒完的金灰應該扔到哪裡……巨細靡遺。

雖然我們處在大城市,每天都被現代化緊緊包裹,可是遇到婚喪嫁娶這種事情的時候,還是不免要依照鄉間老一輩的規矩來安排。

規矩什麽的,其實到哪都一樣多,城裡人不習慣這些傳統禮儀,而生活在傳統習俗中的人們一樣不習慣現代化里的各種條條框框。

“我幹天!

幹地!

幹命運!

幹社會!

你又不是我老爸!

你給我管那麼多!

”有夠押韻誒。

師公阿義說其實吼,他的本職是一位詩人啦。

當他掏出隨身攜帶的詩集本的時候念到這段用台語寫的詩,我在寂靜的黑夜裡笑翻了!

太霸氣了!

後來小莊也開始學起了這個阿義哥哥隨身帶著一個小本記錄觸景而發的詩。

生活中那麼多形形色色,偶爾真的有感觸了寫點小詩其實也挺有趣的吼。

“在壞掉的 月臺的 時鐘中在火車誤點中生命走到最終”經常看到台灣的節目里介紹很多年輕人在從事師公這種職業,引魂、揀骨、辦喪禮。

真是很佩服!

如果沒有了新一代的傳承,那麼這些傳統文化該怎麼繼續延續下去呢。

就像大家都在呼吁的多說閩南話,其實吼,很多閩南話的土話我都已經不會講了,只能在老一輩人說起的時候問問其中的意思。

雖然這些事情確實繁瑣啦,但是這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延續下來的傳統禮儀如果在我們這代人手中丟失了,那我們還真是成了千古罪人誒。

拋開它冗雜的程序不講,做這些事情本身也是對逝者的一種尊敬啊。

“累得快要哭爸”兄妹兩個人躺在靈堂里睡覺的時候妹妹突然說,哥,原來哭爸真的是一件這麼累的事哦。

然後兩人不約而同大笑起來。

跟我一樣,在寂靜的黑夜裡笑出了聲。

“是的,我經常忘記。

但是,它又經常不知不覺地變得很重。

”影片中間穿插了女兒對爸爸的回憶的片段,在夜市擺攤的、和爸爸一起唱歌的、爸爸教自己騎機車的……回到現實中喪禮結束后,三不五時地想起來才發現沒了,真的是沒了。

甚至連幾秒鐘的一個買煙的小念頭都能讓她在機場里哭了一個半鐘頭。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影片以這樣一句話結尾。

既是說給失去父親的女兒的,也是說給觀影者的。

不管是從剛開始收到父親死訊時的茫然,到對繁雜的禮儀的麻木,還是到最後回到原本的生活軌跡了偶爾想起逝去的父親的悲傷。

不管是從剛開始的覺得乏味,到被笑點擊中笑得不能自已,看到那些似曾相識的喪葬畫面而引發的小感觸,還是到觀影結束后的五味雜陳。

我們都應該收拾好情緒啦,生活還是要繼續的嘛,只願身邊的人平平安安的。

 10 ) 散文的影視改編

《父後七日》,父親的死作為激勵事件置於影片開頭,換而言之,影片故事可說是對這一事件的回響。

葬禮作為具有儀式性的文化在電影中被呈現,哭孝、燒紙錢等儀式組成部分作為重要情結串連人物故事。

例如,哭孝女阿琴、師公阿義、阿艷的情感糾葛。

由此,葬禮由儀式文化演變為電影的展現形式。

然而,葬禮本身並不足以結構電影。

電影通過不斷閃回,讓父親這一缺位角色逐步豐滿。

由散文改編的影視作品重要的是「形散而神不散」。

《父後七日》表面上並無傳統敘事上的開端、高潮、結局,但影片神聚於「父子/女」之情,情節由時間推進。

影片表面上是七日的故事,實際上打破時空界限,用閃回等方式勾連過去與現在,力圖通過影像的時空穿梭構建一個普通的彰化家庭故事。

影片具有三層時空:第一層是阿梅工作的現代時空,以冷色調呈現;第二層是葬禮所代表的過去時空,以暖黃色呈現;第三層是葬禮這個過去時空的過去,以暖紅色(父親與家人的飯桌戲)、藍色(父親載阿梅騎摩托)等各種色調呈現。

三層時空錯綜交織,構建現在、過去及過去的過去的故事。

散文的影視改編作品具有文學性,爾散文化的個人獨白則是散文留下的印記,亦上導演真情流露。

父親遺像照片作為勾連葬禮與過去時空的媒介兩次出現。

第一張勾連父親的職業,父親做夜市唱歌售賣;第二張閃回到父親載著阿梅騎摩托的畫面,爾這一日正好是阿梅十八歲生日。

《父后七日》短评

#金馬47#最佳男配角 最佳改编剧本 逝去带来的思索

3分钟前
  • 凤瞳
  • 还行

好吧,台湾电影算我的死穴

4分钟前
  • 🐳居北望南🦥
  • 很差

不如去看原版散文,一片杂糅了一些强加意义不知所谓的内容。

5分钟前
  • lo-fi.akai
  • 还行

一星半

9分钟前
  • ...
  • 很差

台湾电影独有的调调,混搭着力求与众不同的配乐、时不时即兴插叙的段落,依稀有《下妻物语》的感觉,而最终对亲情的回归再次证明了台湾电影诉求的纯净、自然。

11分钟前
  • 麦兜
  • 推荐

干天干地干社会

13分钟前
  • 还行

不喜欢

18分钟前
  • 最伟大的说谎者
  • 较差

干天干地干社会很振聋发聩啊,乡土情怀很重,不是台湾人还是不能够理解的吧

20分钟前
  • scofieldd
  • 推荐

原来“靠北”的意思是“哭爸”噢...

23分钟前
  • 迷 信。
  • 还行

回归之旅

25分钟前
  • 诤友
  • 推荐

形式过后,开始真正的想念……

28分钟前
  • 十夜
  • 推荐

烂的掉渣

33分钟前
  • Fliper
  • 很差

慢慢想起你····最深的爱总是后知后觉···

34分钟前
  • 贝✿
  • 推荐

有点伤感

38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还行

有可看性 但有點看不進去 感覺很臺味兒 原著值得讀

41分钟前
  • IlTrovatore
  • 还行

呃~~为什么观后我只感受到了浓浓的喜感,而未觉察出众多影评中所叙述的淡淡的伤感?是否因为本身最近过得太愉悦了?

45分钟前
  • 末未
  • 还行

一片真情

46分钟前
  • KQ9527
  • 推荐

有关于亲情的我的泪点总是很低😭

4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从此开始讨厌台湾电影

51分钟前
  • 我初中就一直在练习变成哪吒
  • 很差

葬礼要多长才好 有些怨尤要原谅 有些怀念要稀释 你走了我活着 我们用冗长的仪式让你好来好去 但你好像永远也不会离开我 我好孤单的时候忽然将你想起 你和我在机场里分享同一包烟 还拭去了我的眼泪 我依稀记得那年你问我 成绩单雾蒙蒙我都看不懂 你会不会念台大啊 ...

5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