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里人多,你带着孩子回来,是要吃屎配饭还是吃饭配屎,额。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原来是同一个国家。
某个马来人妇女已经有五个孩子,还想生五个,她说邻居有的生12个,有的生15个,可以组足球队。
真是繁殖狂啊。
新加坡独立后,英军撤离,于是新加坡全民皆兵。
收了高额保护费的黑道敢打城管来履行保护商贩的约定吗?
小孩子有蛔虫就长不大。
新加坡建的组屋不错,却是用公积金来建的?
他们建设了食堂,给餐饮小摊贩做生意。
他们的菜市场比我们的亮堂堂、干净多了。
潮汕的闽南语,上桌听起来像“上床”,呵呵。
华人跟马来人种族冲突的时候,有人出于焦虑,夸大其词,变成谣言,加剧恐慌,加剧冲突。
理性是难得和珍贵的,与文化程度和学识有关。
让印度人当社区联络员,告知华人和马来人,只是误会,冲突已经控制下来了。
言语不通、误会,也会导致误会,甚至引发冲突,所以准确的翻译很重要。
马来语里,砍椰子跟砍人头很像,哈哈。
新加坡69年的暴乱不比64年的人严重,很快控制下来,是因为政府迅速逮捕了散布谣言的人(他们不够理性)、可能会闹事的人、流氓、叛乱分子。
推出椰浆饭跟豆浆只要一角的套餐,推进了两个种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善意,厉害!
李光耀不喜欢贪污,老伯,这酒你就拿回去吧,不然到时候你出事,我也出事。
水灾好可怕,还好有邻居惦记,有政府救助。
放过大蟒蛇,大蟒蛇也会放过你。
69年的大水灾之后,新加坡政府找来专门的建筑公司,到处挖水沟,改善排水系统,不让历史重演。
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舍不舍得搬离乡下的房子去政府盖的组屋住,已经不由得我们选择了。
这部电影在豆瓣打分太高了,有点过誉。
很明显这是部新加坡政府宣传片,我不是对主旋律刻意反感,但拍的过于生硬了。
1、强调种族和谐很生硬,发生了种族冲突,冲突的原因不交待,消除冲突的过程很简单。
一对过去很要好的马来人和华人朋友随便解释了几句,矛盾就消除了。
政府的说教更是水平低,不要说和文宣统战力巅峰的早期共产党比,和现在的共产党比都差远了。
2、强调不要造谣很生硬。
不论是当警察的弟弟劝哥哥,还是上门辟谣的政府人士。
3、宣传政府的德政很生硬,不论是人民行动的的党员宣传,还是对公积金和公屋的宣传,一句国家要发展所以要消灭乡村住公屋从没文化的主角嘴里说出实在是没什么逻辑,多的是发达国家存在广阔的乡村,乡村怎么就和国家发展冲突了?
人民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用国家发展的借口强行消灭乡村,为此电影还声称乡村是犯罪的根源,李家坡的治国思维真的是完全居高临下的精英视角。
还不提有些拍摄手法真的很落后,比如稽查员和小流氓的打架冲突使用奇怪的特效。
而且50年新加坡建国史一部纪录片是可以讲好的,一部电影应该是可以拍好的,但是按照时间事无巨细鸡毛蒜皮拍摄真的没什么必要,一部不完就又拍了一部,臭的像小学生的日记言之无物,真不如拍纪录片算了。
新加坡是个成功的国家,但只是在经济上的成功,在科技娱乐文化上毫无影响,在政治上的可以借鉴的并不多,对于中国最大的借鉴之处是司法的廉洁,除此之外没什么可以说的了,毕竟他的体量太小,复杂的中国无法抄作业。
猝不及防的片尾
鸡汤很淡,但还是有些道理
这才是该片的主题
黑社会说,这个锅我不背似曾相识的中央八台和各大卫视的下午档
曾经横霸荧屏一时的家庭剧本片对于50-70后的一代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味道,一个大家庭,儿女情长,往往由略显悲情的角色切入,横跨几十年几代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展现一个家庭的起起伏伏。
其实单就剧情本身和拍摄水平来说,能指出的亮点本就不多,甚至有很多无伤大雅的瑕疵。
只是看惯了大陆日韩港台家庭剧情影视剧后冷不丁的看到新加坡出了这么一部电影,很多人设和背景是新鲜的。
在华人主流社会中,新加坡一直作为一个稍显“另类”的存在。
在心理距离上,比之日韩这些异邦来说稍近,比之港台来说则显得疏远。
为数不多能在文化层面牵连起80后90后记忆的也是孙燕姿,林俊杰,阿杜等歌手。
但是对于不太关心这些的同学来说,也曾经一度把他们作为台湾歌手一样看待。
就像老外有很多人认为B宝和山东天后是美国人,国内很多人看到老外诸如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马丁弗里曼、裘德洛、克里斯迪安贝尔、休格兰特、伊万·麦格雷戈、拉尔夫·范恩斯、丹尼尔·克雷格、杰森斯坦森、詹姆斯·麦卡沃伊等等等等同样就认为是美国人一样。
除了文化中的音乐方面,影视剧曾经还有现在鲜少有能在华人社会引起轰动的作品,究其原因,我想除了建国历史短导致其文化土壤贫瘠是一个致命的原因以外,就是文化的割裂。
虽然新加坡七成多的公民是华人,但是了解新加坡发展史的人,特别是了解李光耀在华语教育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后,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弊端。
新加坡在经济方面的功绩世人皆知,特别是淡马锡模式以及高薪养廉等一直被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作为讨论的话题。
但是单就文化来说,可能是我孤陋寡闻,真的几乎很少看到新加坡籍的导演演员有什么知名的作品。
说回来文化的断裂,有人说新加坡是除美洲大陆外培养“香蕉人”最多的国家,这个论点我不敢多做评价。
但是就李光耀和其子李显龙在新加坡本土华语教育来说,真的有些“高不成低不就”。
没有深厚文化底蕴本就容易导致艺术创作源泉的缺失,而把作为本族文化脐带的语言逐步舍弃,则会彻底断送一个民族的血脉,无论你是哪里的华人。
虽然剧情里有很多历史的东西,然而我看到的是温情与正能量。
女主是个旧社会且有着旧思想的朴实的妇人,被嫁作二老婆,因没生儿子而被赶出夫家,回到娘家,娘家也说她不祥不肯收留,本是一个悲惨且没有人情味的开头,然而妇人通过她的勤劳慢慢改变了一家人,没有特意改变,而是勤勤肯肯,努力向上的劳动。
经过时代的变革,一家人慢慢走向更好的生活,而通过一些只困因为亲情而不计较一切,而慢慢感化了哥哥和父亲……在这个疫情无法出门的日子里,负能量越来越靠近,这样的片子看了后,觉得只要生活积极阳光,后面的灿烂美好一定会到来……
原创 给丘吉尔做饭 2022-11-12于2016年上映的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分上下两部,共227分钟。
豆瓣评分都有8.4分。
将近4小时的时间,从一个小女孩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新加坡建国的历史,是我看过的最朴实的电影。
朴实可能首先在于选择了命苦的寡妇招弟作为女主角。
二十多岁的招弟生了三个女儿,丈夫死后,被大老婆连人带女儿一起赶出了家门,她不识字,没有工作,还大着肚子,只能回娘家。
娘家并不欢迎她。
首先因为她八字与父亲相冲,从小她只能管父亲叫“四叔”。
家里还有一个娇生惯养游手好闲的弟弟,自然对增加的这几张嘴极不欢迎。
但招弟已经快要临盆,一边保证自己将来会对这个家有贡献,一边就把孩子生了下来,还是龙凤胎。
家里人又说新生女孩脸上的痣会与大家相冲,要招弟把女儿送走。
如此,招弟才得以在娘家住下来。
娘家是有娘的家啊,但是娘也只是招弟的“四婶”,跟着“四叔”来的。
招弟是他们的长女,是家里的“大姐”,但是,重男轻女,大姐要照顾弟弟妹妹这些观念似乎天经地义,没有人会觉得奇怪,所以招弟也只能忍受,更加辛苦地工作。
这些观念贯穿始终,从来没有要批判要反对的意思,包括“一家人不要太计较”、“朋友要互相帮助”等古老的信念支撑了全部的情节,这大约是我觉得电影“朴实”的第二个原因。
招弟的“工作”,是每天起早贪黑地种地、养猪,磨豆子做豆花到市场去卖。
当时的市场,有印度的督查,和本地的黑帮,轮番骚扰摊主们,令大家苦不堪言。
新加坡主要有三个种族:招弟一家这种讲福建话的华人,招弟家的邻居,讲马来语吃手抓饭的萨米一家,还有任督查的印度人,他家女儿后来嫁给了招弟的小弟弟。
至少从电影里看到的是,华人和马来人的地位比较低,住的都是会漏雨会被洪水冲走的寮棚。
一个很有喜感的场景是,印度姑娘要嫁给华人穷小子,还未婚先孕,让原本凶神恶煞的督查爸爸相当暴怒,去当说客的除了敢于出头的招弟,还有同为摊主的萨米。
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但连比带划,居然把婚事说成了。
这也是“民族融合”象征性场景。
在实现这场“民族融合”之前,还发生过当地黑帮为保护被他们收了“保护费”的摊主而痛打督查的冲突,只能说阿龙“这个黑帮不太黑”,他佩服能为了保护兄弟不惜自己挨打的招弟,改邪归正后还一直关照她们一家,这种人情温暖,也表现得非常朴实。
第三重的朴实,应该就是演员的表演和影调。
中规中矩,略带一些喜剧的夸张。
你想看到的表情都有,都到位,一览无遗,也无需更多的深意。
正如全片都打了一种类似电视剧的大白光,完全放弃了对“电影质感”的追求。
能够达到这种朴实,除了切入视角低、价值观平民化、表演和影调风格求拙,我觉得还有两个辅助力量。
一是故事情节平实,起承转合都在意料之中,没有狗血的夸张和反转,所有的狗血,都由招弟那个招人恨的弟弟一个人担当了——他真是满嘴喷粪,坏事做绝,当然最后也改邪归正了——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接管观众情绪的大反派,其他情节就可以只管平实走来就好。
二是略带喜剧的表现手法对冲了全片的悲剧气氛。
老父亲病重,开着“霸王车”的弟弟跑得不见人影,还是招弟请了假,推着板车送“四叔”去医院。
路上,老父亲良心发现,让招弟叫他做“阿爸”。
招弟说,不是叫了会相冲吗?
父亲说,还有什么冲不冲的?
原来以为儿子会孝顺,到头来发现还是女儿孝顺。
招弟高高兴兴地叫“阿爸”,阿爸却没声音了。
招弟大哭,说:讲了不能叫阿爸嘛~阿爸悠悠醒转,说我只是累了啊~这是我觉得非常高级的段落。
最后,阿爸还是走了。
家园没有了。
一家人搬进了带电梯的祖屋。
农田消失了。
代之以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方言没有了。
官方语言是英语。
曾经,他们以为没有明天,最后,发现遗失的是昨天。
幸好,他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闪亮的日子音乐:音乐热搜 - 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晚会现场歌曲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罗大佑的歌如此贴切,让人以为是专门为此写的。
但这是新加坡建国50周年的献礼片,2016年上映,《闪亮的日子》发表于1989年。
对了,影片中用了好几首华人熟悉的歌来表现年代,也是该片朴实的看点之一。
第一次出国,就是去的新加坡跨年倒数,在国家博物馆、在圣淘沙的历史馆、在克拉码头的街上都感受到这个弹丸之国对于自己的历史的回顾和珍视。
这一部夹杂着闽南语、英语、印度语、马来语的电影,是导演的亲身经历的回顾,也是这个国家简短的自我陈述。
多元是这个国家的一张名片,可是一切的融合都是一步步的慢慢的交互进行的,有联结也有冲突,有进步也有曲折,电影是用几个平凡人的人生去照见那个剧烈变动的时代。
也许每一部电影都是试图去传达一种思考,寄托一份情怀。
可是,每一个观影人接收到的信息和感情是有差别的,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影子。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一个人在客厅里看完了这部《我们的故事》上和下,禁不住留了三次眼泪,泪流满面那种:第一次是年三十晚,阿坤误会招弟的小儿子烧烟花射到他的盆栽,扇了他一个耳光,大女儿上前解释也被扇了一个耳光,引发争吵,阿坤赶他们走,招弟把全部孩子叫回房间,最后扇了大女儿两个耳光,大女儿说,我是不是不是你亲生的?
为什么我这么命苦。
招弟说,做大姐的就是这么命苦!
然后自己也狼嚎大哭。
她自己是大姐,所以她觉得阿坤就算做再错的事,她自己都难辞其咎。
大女儿问她的问题,何尝不是她想问她的父亲的问题呢?
第二次是招弟推着大板车送病重的父亲去医院,父亲说,你以后不要叫我四叔了,叫我爸爸。
招弟说,从小到大你不是说我和你相冲,不能叫你爸爸吗?
父亲说,我都活到这岁数了,还怕什么相冲不想冲的。
我以前一直以为生儿子才孝顺,没想到老了才发现,还是女儿孝顺。
然后,招弟就喜极而泣地叫他,爸爸。
那一刻,她终于得到了一种认可,对于她来说可能是这辈子最值得铭记的时刻。
第三次,是招弟癌症晕倒后住院,从前那个不长进的阿坤,说把农场的拆迁费给她。
她说,不用了,留给他买政府的组屋,她说她很高兴,看到一家人一条心。
同时也对大女儿说,一直以来是亏待了她,自己不在了,要她好好照顾好几个弟妹,周围的人都在哭。
其实,大家心里清楚,她才是这个家庭里的最用力把大家聚拢在一起的那个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冲在前面的那个人,扛起所有的那个人,默默忍受着一切的那个人。
这个一直把“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啊”和“做人,不要计较那么多”挂在嘴边的人,终于走完了她的一生,悲伤多过欢乐,眼泪多过笑声的一生。
上一次被感动到泪流满面的时候,还是高中时读余华《活着》的时候。
如果一生充满这么多的苦难和悲痛,那么是否还值得苦苦挣扎活着?
招弟在回顾她一生的时候,是感怀自己经历的苦难,还是感恩自己创造的改变呢?
她确确实实影响和改变很多人,可能有些人注定是要做蜡烛的,以微弱的光照耀一个角落,流着泪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
或许不该问值不值得,既然活着,就继续努力地活下去,明天会发生什么,好与坏,喜与悲,又有谁知道呢?
伴随着缓缓响起罗大佑的歌,这短暂又冗长的一生终于拉下帷幕,留给屏幕前的我们长长的深思: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end——
第一次看新加坡电影,观感极好。
影片一开头将我们带入新加坡的农村,一位名叫“招娣”的妇女带着三个女儿回到娘家,快临盆的招娣走投无路,而她的大弟阿坤和爸爸竟讽刺挖苦,在招娣发誓生产后努力赚钱养家后,父子俩才同意她们留下来。
医院里招娣拼尽全力产下一女,她绝望地呻吟着,求子不得受尽白眼。
命运似乎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就在她心灰意冷时,医生告诉她腹中还有一子,招娣如愿般得生下了儿子,接下来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双胞胎女儿被视为不详,被迫送给他人,招娣开始艰难地经营自己的小生意…… 华人以福建移民为主,大多数人迷信,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深入骨髓,原本以为大姐在受家人嘲讽之后能将心比心地对待自己的大女儿素婷,可就在这时招娣将自己的所有怨恨发泄在素婷身上。
其一,小儿子被扇耳光,招娣心疼认为素婷没有好好保护弟弟,弟弟挨了阿坤一耳光,素婷不仅挨了舅舅的一耳光,还挨了妈妈的两耳光。
其二,招娣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有苦说不出,无奈撕心地对素婷说“谁让你是当大姐的呢”,素婷理解妈妈的不容易,也正是这句话让招娣一辈子护着阿坤。
看到这儿时,犹如当头一棒,招娣有着华人群体(女性)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但她作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在此时也成为了施加者,被环境影响的人性被刻画地淋漓尽致。
心疼这对母女,被重男轻女思想残害的女孩想要有尊严地活下去真的好难,求和向团圆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不可否认的是重男轻女是糟粕,一味地忍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后来阿坤才会有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大姐,推卸自己的责任,贪婪地享用别人的努力成果。
他最后收到了惩罚,一家人和好如初,招娣含笑辞世。
另外在影片中强调了“种族和睦”,华人和马来人,再到后来的华人和印度人,只有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才能让新加坡这个新生国家越来越好。
随着新加坡的建国发展,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时代的变迁,招娣一家只是新加坡华人家庭的一个缩影,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真实平凡又感人。
那段故事也会成为华人共同的回忆……
《晓说》第一期讲的就是新加坡,从此开启了我对这个弹丸小国的兴趣。
从一个一穷二白没有任何资源连水都要进口的四线国家,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成为东西第一强国,标准的发达国家,说是奇迹一点都不过分。
电影借用了《阿甘正传》的讲述手法,以小人物的经历,串联起几十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可惜在人物情感塑造上有型无实,没有留下一个可以感动我的桥段(我是铁石心肠)。
电影6分,情怀+1,7分。
《晓说》里讲,新加坡人民善良、虔诚,所以有福报,他们选择相信李光耀,老天眷顾,选对了人,从此过上了好的生活。
其实不是的,电影里讲的很清楚,新加坡的华人是怎样一个群体,是一群连饭都吃不起娃都养不活的最底层人民。
选择相信政府、相信领袖?
对不起,他们连最基本的政治生活概念都没有,选举是什么?
国家是什么?
政党是什么?
他们完全不知道。
他们也不相信政府、也反政府,也耍流氓的。
新加坡直到今天,并不是什么人民的选择,单纯就是因为出了一个具有超高政治能力的领袖,高晓松那是情怀,信不得。
电影中很少直接提及李光耀的执政理念,只是因为我个人对李光耀先生的推崇,哪怕是一丁点的讨论,我都敏感的捕捉得到。
一个老生常谈的争论,马基雅维利主义到底对不对?
个人隐约记得李光耀先生是推崇过《君主论》的,也处处体现了《君主论》里的论点:与其让人民爱戴,不如让人民惧怕;惩罚要一次性给够,奖赏要分多次慢慢给;君王绝不能追求慷慨(福利)以讨好民众,钱要花在最需要的地方等等。
顺便安利一个李光耀先生的观点:“民主政治最大的问题是短视,大家都知道这个社会有病,得治,但是如果政治家开出的是一副苦口的良药,短期来讲会危及社会的福利,但是长期对人民有利,在民主政体下,这样的政治家就上不了台。
我从来不追求民众短期的喜欢(讨好),长远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得到民众的认同。
”事实也如此,李光耀先生目前在新加坡有如此高的声望,其实也不是一直这么高的,也有过反对声音的。
新加坡的发展之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升级——资本输出,就是这么简单,我们的政府哪点没有学了?
只是中国比新加坡了大多少?
人口、国土面积、民族多样、地区差异,如果赞同新加坡走过的道路,那就应该赞同我们目前正在走的道路。
严打、控言论、抓左派、关大学,李光耀先生比我们做得还要极端,这些地方为什么就不提学新加坡了呢?
还真是选择性失明。
两三百年的时间,根本不足以检验一种政体是否先进。
世界近代史当中,还真没有靠民主政治改革让一个国家从落后到发展的先例,俄罗斯、乌克兰、伊拉克(战后)、泰国。。。
相反,在集权体制下翻身的例子倒是很多,中国、伊拉克(战前)、新加坡、利比亚。。。
我相信这其中一定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邓公当年敢在老慕之年而不顾死后名声,冒天下之大不韪力排民主政治改革,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可贵,多么的高尚,中国人民是多么的幸运!
刚好最近,新加坡宫斗大戏拉开帷幕。
威权制的问题就是领导人的权威总是一代不如一代,李光耀先生最大的政治遗产就是人民的无限爱戴与信任,但是李显龙与其父亲能力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当李光耀先生的政治遗产慢慢淡去,新加坡将何去何从,让我多少有点担忧。
当年的发展,其实跟整个东南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从殖民地到独立的国家,生产力解放不是一点半点,可惜好光景总不长,如今全球政治生态恶化,像新加坡这样的弹丸小国的国恐怕并非自己能够掌控的(中国人民好幸福)。
站队美国真的是个好选择吗?
还是拭目以待吧。
仿佛看到了父辈的生活,当然我的父辈应该比剧里面更难。
而我想的更多的奶奶👵,剧中的阿嬷就是奶奶,永远在细声细语,永远的给爷爷端茶递水,永远的逆来顺受,永远的忙忙碌碌。
生活总是一地鸡毛,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然后继续向前。
“逆来顺受”那个时代的重男轻女,刻在骨子里的,根深蒂固了,就像剧中的旁白说的“好像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从小到老的要求就是让、忍。
奶奶的这辈子就是这样,忙碌辛苦一辈子,没有享福没有收获“家人”,女主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都是一家人”,所以每次争吵矛盾之后,她都会忍让,然后主动寻求化解矛盾。
其实家家都是这样,总有着无数的矛盾,而正因为是家人,所以最后都可以不计前嫌。
“活着”这个电影会让我联想到活着,当然活着更残酷更残忍,那个时代更不近人情。
《我们的故事》又名「请回答1965」,又名「新加坡往事」。
名字是假,魅力是真。
[偷笑]电影分上下两部,通过本地华人一家N口人的生活际遇,讲述新加坡这个六十年代一穷二白,连水都要进口的国家数十年的演变史。
作为新加坡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片,真是见微知著,看得人荡气回肠。
据说搞创作的都有这么一个定律,写大人物(事件)要往小里写,写他的日常、平凡、真实。
写小人物(事件)要往大里写,写其命运与时代、历史的关联。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至暗时刻》中用了大量笔触刻画丘吉尔的老迈蹒跚,暴躁刻薄,抽烟嗜酒等生活常态。
而《阿甘正传》的暗线则直指二战后美国波澜壮阔的三十年。
然而在看《我们的故事》时,会本能地忽略国家,历史,时代这些宏大词汇,它们像一管针剂般悄无声息地注进了这个普通家庭的日常。
再加上导演是一个能带观众玩情绪过山车的高手。
我们的情绪随着人物的命运悲喜交加,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起落沉浮。
一般而言,做作的主旋律电影会把你摁在地上强行要你热血沸腾,或是用能炸瞎耳朵的BGM来彰显它的慷慨激昂。
好在这类技法在这两部电影里都没有。
但仍旧不妨碍你热泪盈眶,涕泗横流。
我对新加坡的初印象来源于这个国家有着令人闻之色变的鞭刑以及不能携带口香糖这般严苛的律法,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至于「亚洲四小龙」,「国父李光耀」,那都是很后面的事了。
看完这两部电影,才知道原来1977年他们就有高楼,电梯,停车场了,嗯,蛮吊的。
新加坡往事
我和我的甘榜
我不是对主旋律核意反感 强调种族和谐很生硬
平淡、幽默、感动,一部借由一个底层家庭讲述新加坡历史演变的电影。好看!ps:第一次看新加坡的电影,没想到拍的这么走心,值得鼓励。
徒手取蛔虫真的心理阴影。拍的很像电视剧,有点狗血,也不好笑
重男轻女不可
人类的悲欢是共同的,一部让人泪流满面的作品
底层民众的乐观与奋斗折射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励志剧情,还不错
新加坡的独立,民族的融合,随着社会发展衰落和新兴的职业,封建观念下女性的苦难……
怎么有种《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味道
这部新加坡电影的闽南味、潮汕味很重,剧中重男轻女,怎么着都得生个答bou;大姐跟父亲八字相冲,得该叫四叔;女生也觉得这种不公待遇是理所当然,女人就是要为男人服务好,生孩子做家务,让男人在外安心拼搏。
了解下新加坡的历史,原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以前是一家。
吃屎之后整个人都变了..
风格很纪实、影像很粗粝,导演带着模糊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拍了这部不像电影的电影。从一个华裔家族的变迁到一个新生国家的成长,未必要亲身经历那段时光才能为之感动,因为人类的情感总是共通的,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样东西。
7.5
鲁分两种。北鲁山东,南鲁福建/潮汕/客家。
结合新加坡历史,第一部比第二部好看
真廉价的贩卖
这哪里是我们的故事,这明明是我们的宣传片。民族问题是新加坡永远的痛,绝对不能提,拍的比天朝的宣传片还和谐,可惜不管怎么遮掩,这就是上帝给人类最大的惩戒,巴别塔。
岛国变迁记录片,不是很完美,但是很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