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传奇
BlackBerry,黑莓
导演:马特·约翰逊
主演:杰伊·巴鲁切尔,格伦·豪尔顿,马特·约翰逊,加利·艾尔维斯,绍尔·鲁宾内克,迈克尔·艾恩塞德,里奇·索莫,赵胜汪,米歇尔·吉鲁,马克·克里奇,劳拉·席勒维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23
简介:在1990年代的加拿大,麦克(杰伊·巴鲁切尔 Jay Baruchel 饰)和道格(马特·约翰逊 Matt Johnson 饰)是黑莓的创始人。麦克在大学毕业前两个月决定辍学,他们两人共同创立了这家科技公司。起初,他们开发的移动设备虽然存在缺陷,但却能够接收电子邮件,这在当时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 麦克和道格的天才..详细 >
加拿大人可以的,全加阵容拍“国家宝藏”。看到一半才认出是Jay。。黑莓搞出史无前例的“上网”手机,做BBM,固守物理键盘,一路传奇历程用手持拍出来,把IT业电光火石感荒诞感呈现得挺到位,细节专业。比如复盘了胜负手在于商业模式,看看人苹果,一开始就把at&t 拉下水一起玩,做app 开放生态。
比《社交网络》拍得好
黑莓帝国的建立与覆灭。消亡于时代发展的洪流是必然,停滞不前的固化思维导致崩盘,成也键盘输也键盘,一声叹息。快节奏剪辑+局部放大特写的手持记录风格,复古滤镜加分,比《社交网络》差在人物塑造上,还有过于工整的节奏。以本片顺便悼念下我曾经用过的BlackBerry 9780。
热血片。虽然不是黑莓粉,但这段历史举足轻重。当然黑莓和中国确实关系也不大,除了电信数据的原因,片子里对中国这个词也是说得很透了。
不了解真实历史,仅根据影片,黑莓公司的失败是注定的,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个公司本就是一团乱麻,尤其是那个销售负责人,脾气也太臭了。黑莓可以说是,成也键盘,败也键盘。失去自己特色,跟着苹果跑的那瞬间就已经结束了。
节奏和人物刻画对比TSN和大空头还差了不少,导演Matt Johnson显然更注重喜剧表现,自己也演最大的搞笑担当,但真从喜剧层面来讲又不如硅谷辛辣。能看出Jay Baruchel也在努力突破,可惜Glenn Howerton太夺目。这片子的整体气质更适合多伦多,在柏林虽然观众看得很开心但获奖希望渺茫。贯穿始终的made in China=质量差这点估计会阻止片子在国内面市了。
我看过拍得(唯一)最好的商战片 各个方面
3.5//黑莓Q10曾经是我的键盘机top1 可惜我入手时间太晚 苹果已经掀起了它的狂潮//选择手持镜头和伪纪录片的表现形式 可能是想增强影片整体的时代质感 只能说是有效果但不多//这些具体的衰落的品牌史估计有一大半能把原因归结在创始人或主理人身上 而衰落本身却总能被电影讲述成一次理想主义的落败
两个技术宅男麦克和道格发明了可以接上互联网的黑莓手机,此时的吉姆被公司开除,他们一拍即合开始创业,从中可以看出两种性格类型人的优缺点,吉姆雷厉风行高效果断,但暴躁狂妄,而麦克和道格聪明稳健但唯唯诺诺,特别是吉姆挖来了更加高效霸道的COO后,整个技术部门从原来懒散低效瞬间改换门庭,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计划好的产品,使得当时的黑莓手机占据市场份额的45%。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麦克固守黑莓的物理键盘特征,被新崛起的苹果赶超,而吉姆开始不务正业,准备收购冰球队,干研发的不突破自我去创新,干营销的转变方向吃老本,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商海大战中,只用短短几年黑莓手机就销声匿迹了,反而道格在黑莓股票最高点抛售了自己的股份,成为隐形富豪。
身为曾经的黑莓用户,在smartphone时代,前来悼念
我的柏林最期待,哈哈哈我的眼光真不赖。很贴近黑莓本身对“商业”与“加密”的定位,但同时也不缺乏复古和黑莓创作初期那种幼稚的热情。看得很开心,果然这种片就是我的颅内狂欢。
到现在我也蛮喜欢全键盘的黑莓手机,虽然它已经告别了市场。第一次真正理解乔帮主发布iphone时的压迫力,虽然在这部电影里,看着黑莓从初创到成功也同样被励志到了。这种电子时代骤起骤落的故事,谁慢一点或者谁在胜利者位置上保守一点就会马上被淘汰。也理解了诺基亚的没落,因为它们都一样属于占据很少数据带宽的功能机。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弹指几十个G的手机流量,科技真的在改变时代。
我再为了补新片,不挑食地看这种无聊到死的传记片,我就是脑残。
这个电影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所有片段都是扁平化的叙述,没有看到立体化的故事转折与发展,而且很多段落刚到高潮就被掐断了,所以不知道黑莓的发展和落寞具体从何而来,更像是苹果时代的宣传片。话说回来黑莓还是挺牛的一个手机品牌,但是架不住乔布斯的跨时代转变。
3.5星,从引领潮流到故步自封,失败是必然的,这只是时间问题。
#Berlinale #BerlinalePalast #Competition 作为喜剧片算是合格的作品,笑点很多,反传统的结尾也设计的很不错。视觉上基本全手持,焦段控制的非常好,碰撞摇的感觉也是恶搞类电影的效果,类似于《吸血鬼生活》和《波拉特》,结尾处的后拉效果很棒。不喜欢的点就是这些角色设定跟大量作品雷同,而且弧线设计的有些奇怪,最后就是妆发………太出戏了,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这么设计的…(我这场有观众应该是晕倒了,紧急暂停了一会儿,希望一切都好)
平庸的剧本,人物特点也应该做了符号化处理,不过把故事讲的很明白清晰。黑莓怎么起步,怎么发展,怎么壮大,怎么衰落。对于喜欢科技史的朋友来说,值得一看。
创业公司的标准结局
剪辑很钝,更适合1.5倍速播放。
尽管这次不再有伪纪录片视角,但约翰逊依旧保留了自己“人格化摄影机”的trademark,镜头的运动(主要体现在变焦)方式随着年代推进而缓慢变化,不易察觉的设备升级映照着时代车轮的无情、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没有明显的情绪递进,高速的节奏下是沉重的悬念,电影几乎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达到了高潮,情感共鸣来自观众和导演对黑莓命运的先入为主,但喜剧效果却不是,这一点让它区分于摄影机同样如临场者般滞后、左顾右盼,笑料却依赖于立场的《灵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