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准备大量看德国电影,让耳朵习惯德语的发音开头那个姑娘在大街上骑车飞奔的时候,我就一直很担心:要是突然冲出一辆急速行驶的车把她撞了怎么办?
作为一个中国人,好好活着真不容易,在街上的时候千万要倍加小心亲吻美女照片的老头好可爱他时不时就要吼一声“咖啡找不到了!
”还有,独自在家时如果有人敲门,一定不要直接就打开药店的男人,我一眼就注意到了他惨淡的头发,这果然是德国男人无法逃避的厄运再说那个瘦高个男人,我猜他一定是金牛座,不信你们自己去看,从始至终的表现太TM金牛了太TM金牛了!!!
(另,他的头发也很惨淡。。。
看到没可怜的发际线)我听懂了Danke、Kaffee、Fußball等简单的小词看到了各种带奔驰标志的大卡车!
德国人对时间果然很在意!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条:单身女性千万不要独自酗酒!
最后她们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两个人在一起安静而美好一个半小时,说真的直到看完我都有点晕乎,不知道这是不是德国电影的一种表达方式。
不紧不慢,平滑中略带波澜,不引导你去预想事情的发展走向,也没有想紧紧抓住你眼球的意思。
它没有很明确地揭示或阐述什么,却留下一点儿思索,至于思索什么,我想应该与观影人的心情有关吧
没看这片子的简介时没认为这片子有这么伟大。
觉得主角们也都长得怎么亮丽。
只是觉得符合德国人一贯的小中取大,平凡中见真实的作风。
没有好莱坞电影的大制作大场面,没有中国大片的华丽空洞,没有所谓的人生哲理警世恒言……只是慢慢流淌着的平淡生活。
还有那些琐碎丰富的小细节,微妙复杂的感情变化,每个人所特有的内心世界。
那些悲伤中孕育的诙谐,无奈中得到的果断。
我们总是在平凡的人身上更容易找到自我。
这部片子看得时候只有德语字幕。
可能是因为比较口语的缘故。
第一次看懂了十之八九。
片子语言的平实性可见一斑。
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不知道该片的导演是谁,应该是一部欧洲电影(而非美国或加拿大),很喜欢电影中的一些景物,比较生活化并且很有夏天的生机。
导演似乎抓住了这样一个特点。
因此片中的人物的性情也偏夏季,热情如火有时候近乎歇斯底里,疯狂地活着。
在一开始,还以为仅仅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
因为一个男子的意外出现,她们的关系开始逐渐明朗化。
一个是离婚并且独自抚养一个男孩的单身无业女性,一个是未婚独自过活,工作则是照顾孤寡残疾老人的年轻女子。
她们都年轻美好,有丰满但并不显胖的身体。
并且两人经常相约在那个种满盆栽的阳台上一起喝酒还有可乐。
可是,那天出现的那个男子,把她们的生活从起初很和谐的状态彻底搞乱了。
她们开始出现分歧,开始不快乐,开始相互动怒到歇斯底里。
但是,她们的小举动显示出她们还是彼此十分在乎,感情依然深厚。
虽然曾经大吵貌似闹翻了。
两个女子的夏天,无关其他。
就是两个女子一起相亲相爱的一个夏天,故事的发生地就是那个美丽的阳台。
“你没有好好发挥自己。
” “没人能。
” “我想我做爱已经足够多了。
” “你从来不。
”“Max失恋了。
” “真美好啊。
”现在是夏天呢。
nike坐在阳台上独自落泪的样子真像我。
中人之姿、早已過了青春期的兩個女子,她們之間仍像巖井俊二故事裏的花与愛麗絲,彼此依賴又不時閙擰,喜歡與對方分享故事經歷,又會爲同一個男人賭氣——然而她們仍然像一個整體,不可分離。
我也曾與一個好友喜歡上同一個男生,當時心裏都不肯讓步,最後却一致放棄。
她後來在給我的信中説,原來爲了那樣一個人失去一個好朋友,是多么的不值。
愛情有時候,可能只緣于想像力的欺騙,而那一個朋友,却是獨一無二,具體而微。
影片的畫面比較粗糙,不及海報上明艶馥鬱。
夏季熱、牛仔布式的粗糙,摩擦人的感官。
看電影過程中,幾次好像回到前幾天讀黃碧雲《沉默。
暗啞。
微小》的狀態:窗外春光駘蕩,我在屋內捧著這本黑色封面的小書。
由明及暗,情緒呈緩和的梯度下降。
絕望的人往往有溫柔的姿勢。
這麽低,還可以跌……跌下去的時候,只有我自己在迎接。
受傷的時候想一個人躲起來,以爲誰都不是不可取代。
一個人努力看淡、極力擺脫的,總是你的要害。
心裏其實是渴望被需要,渴望別人告訴自己你很重要。
如果有人張開一個宽容的懷抱、投來一個理解的眼神,便會覺得好過一點。
記得一個細節,是酗酒消愁的Katrina被送進醫院後,歇斯底里地向醫生哭訴: “即使不這樣,我也會自殺……就算我自殺也沒人在乎……我不屬于這裏。
”醫生對她説:“沒有人這樣說,是你自己這樣想。
” 假如我是那位醫生,我願給她一個擁抱,讓她知道仍有人願意親近她、包容她,而不是指出她的想法都是孤立、偏執的。
影片的題材不算新鮮,從悲傷中尋找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勇氣,在種種細節中反映社會現狀,比如老人的生存狀况、德國社會的變遷等——我對德國缺少瞭解,此不羅列。
此類瑣細、平淡,以小見大關懷人心的電影不少,比如講一個心理醫生如何面對喪子之痛的《兒子的房間》。
每個人面對悲傷,都有自己的態度角度,時間是筆也是橡皮,不管怎樣,生活都在繼續。
黃碧雲寫: “怎樣才是真實的生活呢。
微小的、嘮叨而稍稍吵鬧的、自惜的、總相信會有更好我不會是最壞的、饞嘴的愛玩樂的、願意相信的、也就是説不苦苦思索的,就是最樸實的呢。
” 事情常常在一瞬間變得如此之糟,再慢慢好轉過來。
“人在悲哀之中才像個人。
”(孟德斯鳩)這句話未完,悲哀的人要在悲哀冷却之後,才能明白這一部分對自己而言的價值。
有評論説這部電影是繼《羅拉快跑》、《再見列寧》後最好的德國電影。
論技巧與娛樂性,羅拉與列寧到底是勝過本片的,觀衆只需看戲不必入戲。
相同的則是,鼓勵人們在失意混亂的生活裏,尋找一些小愉悅,擅用幽默,去觸摸俗世的溫暖。
http://bodhicat.blog17.fc2.com/blog-entry-151.html
倘若你对于德国有好感 我可以想象。
中世纪古堡、民族的严谨性、承认自己错误的谦虚态度、德国机械的精准、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马克思以及哲学思潮的旺盛、或者还有Rammstein以及Enigma。。。
是不是一个民族的特色太过鲜明 导致它成为一个抽象的符号 从而招致了误解与误读。
至少我看过这片子以后 才认识到从一道偏门看德国 看不全。
《阳台前的夏天》让我深刻感觉到了德国生活的真实气味德国的老龄化很严重 很多年轻人都靠在福利机构照顾老人为生。
这点在另一部德国片子《害羞的枪》里也有体现。
人人都独立地生活 很少看到所谓的幸福美满的家庭 或者是孤儿 或者是单亲。
这些都是德国的社会现状 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心的孤独 在社会压力下情感的变异。
普遍的精神压抑。
然而生活 即使是被称为最严谨的德国人 依然有自己的方式让自己的生活跳跃起来。
爱与性。
“马克思失恋了”“那真美好啊”关于东德西德以及柏林墙的历史 还是能在如今的德国找到它们的影子 不显著了。
那么 对于德国的不了解 是否恰恰证明了它是一个小众化的国土。
低调、不自大。
可爱与值得尊重
挑碟的时候,在一堆一堆中,无意瞥见这个好听的名字.随手买来.一直以为叫做夏天的阳台.今天拿出来看时,发现叫阳台前的夏天.我以为是有些不同的.阳台是一个人的,是个人生活.夏天是所有人的,是世界是很多人的人生.两个女主角之间是超过友谊的,却和爱情无关和心灵有关.这也是大多数女性爱想表达的吧.我些微理想主义,总觉得生活中的很多困境,降临的不公.两个女人,美丽,善良,热爱生活.有责任感.只仅仅是少一些精明(也是因为她们太善良).善良似乎成为了软肋.这个世界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佛陀似乎是梦想了.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好听的声音,遥远的风景,很多人的奇异想象(于是有了音乐电影美术宗教艺术).惟独人生,是平凡的.生死不过一线间.
不错,我用的德语字幕看的,看的时间有点长,因为要不停地查单词。
所以剧情我觉得略微有点长。
里面的男主角我觉得无论长相和演技都很逊。
那个照顾老人的女的,因为发自内心的善良和可爱,把这个电影业变得温暖起来。
总之,还是很不错的。
认识一些德国的同事,虽然数面之缘却在这部《阳台前的夏天》找到同样的影子。
描写的是平凡德国人的生活,他们夜晚酒吧消夜,清晨自行车穿街,下午少不了的酒吧调情,甚至深夜喜欢游泳,就像我见到的德国人一样。
谈不了多少电影技巧的事,能清楚感受的就是生活在哪里都是平凡的。
无需过多地惊奇和赞叹,无需太多的悲伤和忧愁,认识真实的生活也许比认识自己的影子还容易些,因为看见的钥匙是爱。
好电影。
是很久以前在光华木卫县搜精华的时候看过某人对这部电影的评论,还依稀记得些字句。
如“写的几个女人在阳台的闲聊”“给人一个不同的视角看待德国,让人看见一个轻松的德国”便对这部名字中便充满色彩和感情的电影充满期待。
似乎是在德国的某个街道的某个阳台上,几个女人叽叽喳喳,镜头很沉闷,就像阳台上的花草,艳丽但是安静。
然后从它上我的to do list到观看,已是半年后的事情了。
几乎是第一个镜头,就让我觉得惊讶。
因为影片的色彩是略带压抑的灰暗。
也不是一群妇女叽叽喳喳的下午,而是一个模拟的面试场面,女人手足无措,紧张却又毫无办法。
然后影片就这样展开。
的确和我想象的大相径庭。
影片大致是讲的两个女人的生活。
他们是邻居,朋友。
一个是有孩子的单亲母亲,失业,为工作焦虑,为前男友(孩子的父亲)恼怒。
一个叫Nike(读/'nike/-.-),是孤儿,做着老年护理的工作,每天听着一群老年人的抱怨,好不容易交上的男友已有六个孩子,咖啡店的爱传流言的Tina似乎还对这个男人心怀不轨。
这两个女人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甚至不能说顺心。
她们常聚在nike的阳台上,倾诉倾听抱怨调侃哭泣宿醉。
然后第二天醒来,阳光照着那个阳台。
生活继续。
导演讲的便是这些琐碎的事情,却用的一种豁达乐观的手法。
清晨阳台的花朵,飞驰过街道的自行车,还有随时响起的轻快的小曲。
这些轻快的元素穿插在这部并不算轻快的电影中,导演的意图,便十分明了了。
影片的色彩也便是那样。
底色是压抑的冷色调,偶尔穿插主人公绚丽的衣服,就像那只飞向屋顶的海蓝色气球,有穿破画面的感觉。
影片的节奏非常不错,让观众特别容易切入,并且不会为了影片而改变自己思维的速度。
整部电影中饱含着那种活着的力量又是增加了影片的张力。
影片的结尾,有这样一段台词“孩子失恋了”“真美好啊”。
然后出现字幕“生活在继续”。
虽是意料中的结尾,但还是忍不住一人鼓起掌来。
这可是我近期看过最好的电影了呢。
瑣碎的生活啊,你看到的是芸芸眾生的掙扎
auch so das ist Leben.
柏林的夏天阿
不错,配乐也挺好
让我绝望的现实,可是现实就是现实。
如每天每天重复的平凡生活,这不是电影。这就是人生~~
So ist das Leben.Aber wirklich.
und so weiter
德国先进优异的社会福利,给了德国年轻人自由生活和恋爱的权利。很生活化的德国都市电影,工作爱情友情,生活还在继续……
只是没头没尾的故事我一直都还挺喜欢,不美满 不是大团圆结局
这就是生活,生活在继续。。。突然发现我已经放弃德语很久了
生活
德国版的花与爱丽丝,这类电影一向无感.
平平淡淡才是真
那个货车司机,有点可恶啊。。可是最后还是讨厌不起来了。。。生活不简单呢,护理姐姐和单身妈妈。。。小男孩悲剧了。。。
C'est La Vie
那男的太傻逼了
两个普通女人之间的友情与她们各自的爱情
第一次见Nadja Uhl就觉得她很漂亮,也看过她演的电影,不过都是配角,这部是看的第一部她演主角的电影。
写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