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卡尼的音乐三部曲里面最喜欢这一部。
导演把青春期的各种情感拍摄的非常细腻真挚,破碎的家庭,婉转的初恋,为了女神坚持的摇滚梦,这些都表现的太棒了。
当女主听到demo流泪时我都会愤恨自己当时为什么不能为喜欢的人和事付出更多。
喜欢本片因为他足够真实,不像有些摇滚电影一路反这反那反到底,当他们遇到青春期的种种不顺心和委屈时,和我们曾经一样,大多数都默默忍受和妥协,只是男主的态度是get on with this shit and make some art,后面这半句就说明有些人真的生而不同。
而女主为了模特梦独自去伦敦吃了大苦头,幸运的是她也没有放弃,当他们最后坐上破船乘风破浪去伦敦追求梦想时,爱情也造就了他们的不平凡。
PS:除了大爱女主的颜以外,她的口音也是非常迷人啊。
分享一点感想。
SingStreet是片名,又是电影中校园乐队的名字,据说粤语里叫作「唱通街」,却在上映时被译为『初恋无限JAM』,顿时给电影打上了一层八零年代的霓彩闪光。
电影中画着粗重眼妆的女主角Raphina,像是写在作业本上的第一笔狂草,使男主角Conor的生活就此突破了字格的界限。
然而Sing Street并非只是一部音乐少年的纯爱电影,它更适合被称作「少年Conor之烦恼」:家庭使他筋骨麻痹、学校令他体肤疮痍、暗恋让他迷失所为、兄长的黑胶唱片和乐队的创作表演则伴他心志成长。
青春残酷,时节美好,也许事隔经年,重逢何以致意。
<图片1>初恋题目的构思源于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来自拜伦的『春逝』。
作为一个并不忠实的读者,终究只知道他这一首颇流行的情诗,依稀记得遣词造句背后也是有过一段苦情的。
无论你的脑袋里装的是格律、是和弦、或者只是一团什么想法都没有的浆糊,那也没关系,站在爱慕台阶下的人都一样,仰望对方如期盼流星,翻山越岭也在所不辞。
男孩Conor第一眼便中意Rahpina,她以一副生人勿近的姿态站在学校对面,丝巾绕在细长脖颈、耳垂上两只金色的圆环、嘴角一支不点燃的香烟。
他喜欢她的美,更喜欢她浑身披戴都与他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对立感,她是一只突降的外星飞船,朝着他发出具有引力的光波。
Raphina直勾勾地看着Conor从对街走来,细眉一挑,眼神迅速地上下游移。
这个在学校食堂被揍得眼眶泛乌的小子,搭讪起来却格外利索。
「你要火吗?
不,我正在戒烟。
我也没有火。
」她是一位未来的「模特」,他有一支空想的「乐队」,正是十四五岁的半熟少年,模样还未把稚气脱尽,却端着成人世界的社交架子。
Raphina要求Conor唱歌证明自己时说「你以后会在成千上万人面前唱歌,而我只是其中之一」,就像她相信自己即将成为伦敦模特一样,对校园男孩故作姿态的搭话也满是兴致,这大概便是青春梦想的无限可能罢。
<图片2>「当你不了解一些人时,他们会有趣得多,他们可以是任何你想要的样子;但当你了解了以后,他们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Conor在影片中两次闪回Raphina的脸,第一次是她带着陌生的笑意俯视他,第二次是她坐在台阶上摘下墨镜来仰望自己,前者闪过时她是他写在歌里的谜题,回想后者时她是乌云散去的月光。
Conor第一次骑车载Raphina回家,她笑说自己从未坐过这么慢的自行车。
他在夜晚的小道上绕路,她也在他心头环绕,你知道自己有多喜欢她/他,她/他或许也知道,但你们之间横亘着「一座装满诱惑力的伦敦」,它是一纸远方的录取通知单,一张去往异国他乡的机票,或者一个开着敞篷车的成熟男人,而你只有捏在手里的一张歌词。
人们爱把初恋比作一颗苹果,咬过之后终会随着时间氧化,但你品尝它甜蜜或涩口,才能体会到其他水果的不同滋味。
Raphina会为了乐队第一次录像而为每个人化妆,也会为了做出一卷完美的音乐录影带跳进海里,但凡涉及梦想,她便倾尽所有。
Conor把不会游泳的她救上岸,「这是为了我们的艺术,你决不能只做到一半」,然后便是电影中那个狼狈却唯美的初吻,碧蓝海天之间,自然的光影和花掉的妆容是任何技术都难以复现的美好。
在返家的火车上,浑身湿透的两人之间隔着吵闹的乐队伙伴,他们没有对话,只是安静对视,轻快跳跃的旋律逐渐取代了所有声音。
那一刻Conor全部的心声都如淡黄光晕落在Raphina的长睫毛上,颤抖地忽闪着,像是夕阳中凤尾蝶灵动的一双翅膀。
Conor在影片结尾时驾着祖父的小船,载着Raphina再度一同浸入海水的洗礼中。
高大轮船上一对依稀可见的白发成年人与他们挥手致意,不顾一切的青春与饱经世事的暮年在这一刻航向同一个彼岸。
大船在前引路,小船行得艰难,可就算少年时几多风雨路远也没关系,初恋的结局是好是坏也没关系,世上人或事本来便是遇上方知有,失去也获得。
<图片3>家庭就算初恋是一朵记忆味甜的棉花糖,也无法蘸干青春面庞的双行泪。
Sing Street的第一个镜头从男主角Conor弹琴吟唱的特写拉远,画外父母争吵的喊声也渐渐高涨,Conor既为这种家庭生活苦恼愤怒,拨弦的手指却又显出他的脆弱无力。
电影中一共出现了5组家庭,描绘出几种「奇怪的爱」。
明线里交代完整的有Conor离婚中的父母、导师般的哥哥和身为顺从者的姐姐,导演利用1分31秒的早餐场景便将这个五口之家的紧张氛围和人物性格交代得清晰完整:负担生活开销的母亲披着大红毛绒外套,拮据的生活也难掩她爱美的天性;父亲频繁的、大幅度的手势动作既是专横,又是他渴望拥有家庭地位的象征;姐姐始终沉默,唯有对父亲的话点头赞同;哥哥披散一头乱发,对弟弟拍肩示好、对父亲轻佻不屑、对母亲和身边的妹妹一副视而不见,他像是比谁都活得不羁无束,然而却只是另一个被小岛困住的身体。
父亲交代完一切后,众人纷纷起身离桌,只有迷茫的Conor还没能从转校的消息中回过神来。
从思想上来说,他是哥哥的拥簇者,音乐或生活都在其后亦步亦趋着;从行动来看,他是父亲的服从者,大多数时候他只是像姐姐那样沉默地旁听大人们的对话。
他是每一个在分崩家庭中的青春期小孩,心里装的越多,嘴里说的就越少。
乐队成员Eamon的母亲出现在三场戏中,她是一个对儿子宠溺的家庭妇女:客厅里挂着Eamon喜欢的兔子画像,对他玩乐队不悦却也未加阻挠,并且默默接受了孩子们每一次到家中排练。
当Eamon提起父亲的乐队,母亲却只有一声嗤笑,她对Eamon的父亲显然是充满不理解的,这种间隙甚至超越了Conor母亲抱怨自己的丈夫从不曾注意自己穿过什么。
作为一个不曾在电影中出现的人物,Eamon的父亲之于自己的家庭也是缺席的,正是Conor哥哥口中那个绝不要成为的中年人:待在乐队、留在小岛、不知道自己的梦想、酗酒、向着抑郁的方向发展,最终被隔绝在亲情之外,只留给儿子乐理知识给妻子满腹哀怨,于是Eamon的母亲在极尽宠爱之外又带着几分严父色彩,吸烟、大学、工作,处理Eamon的一切琐碎或将来已然成为她所有心灵寄托。
乐队键盘手Nike因为肤色而被Conor相中,以小伙伴们的话来说「有黑人在,乐队会更酷」,他的母亲是个发音蹩脚且语速极快的豪爽女人,把在爱尔兰的房子装饰得一如热带王国般般花俏丰富。
Raphina和坏痞男孩Barry的家庭困境则远远超出Conor的想象:他们一个出身酒鬼和躁郁症的家庭,一个来自暴力和毒品的环境,这两个孩子都习惯在外表上重重武装,张扬的服饰或暴虐的拳头只是他们回敬父母与世界的方式。
Conor回到家中,和哥哥Brendan一起望着门前台阶上的母亲,这个景深镜头是电影中最为忧郁的画面,不再做梦的人、梦幻破灭的人、梦途迷茫的人,都身在这一墙红色砖瓦下。
穿着居家衣裙的女人把自己斜放在地上,她「下班迅速回到家就为了享受最后的那抹余晖,点一支烟,读一篇书」,每个短暂的黄昏都是她奢侈的梦想,当夜幕垂下她便又回到税单和晚餐的日常里。
Brendan曾经和Raphina一样梦想离开小岛,却最终没能躲开母亲的桎梏,如果说家庭是他的牢笼,那么于母亲来说又何尝不是。
她看上去是个能干精致的女人,懂得欣赏电视机里英俊的年轻偶像,她的大半人生都陷在忙碌的工作和家庭的争执中。
Brendan告诉Conor母亲有了外遇,他只是轻微一顿,似乎她会选择别的生活是情理外却又意料之中,兄弟俩伴着父母再次响起的舌战将这个话题迅速淡去,某些人生中的错误,或将随着岁月渐长而被谅解,正如Conor在最后一支歌里所唱「这是你的人生」,而人生就是无数的「喜忧」。
当你倍感孤单寂寞独倚窗前,放眼望去每一盏灯火下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书。
<图片5>友谊比起电影中对家庭的灰暗刻画,我更愿意把哥哥归入友谊这块明亮的区域。
Brendan是Conor的灯塔,一个真正热爱艺术并懂得艺术的人,他无意间一句话都足够弟弟拿来拔高和摆谱,他的房间像是弟弟的祷告室,而他宛如一个幼小灵魂的导师。
他会把弟弟劣质的音乐带拆毁踩烂,也会为他的初恋故事而专注微笑。
当父母终于捅破了那层勉强黏合在一起的玻璃纸,当Conor还沉浸在自己的校园演出,Brendan为家庭也为自己而爆发,索性把自己潦草外表下的沉重心事也全部倾泻了出来。
Brendan希望Conor能够明白的,不是乐理知识,不是词曲本事,不是描画草图,不是以一方舞台为生活重心,更不是为家庭或孤岛绑住身心,而是要走到一个超出自己眼界和想象的地方去,成为歌手成为艺术家,而他将会在远航的港口前为他呐喊欢呼。
在母亲收拾行囊的那个夜晚,兄妹三人聚在Brendan的房间里,又是他的引领和唱机荫蔽并拯救了他们,姐姐Ann甚至也偷吸了一口他的烟草。
<图片6>乐队中的每一个小孩都是纯粹美好的,就算是那个对Conor挥拳的坏小子Barry也有在舞台上对着乐器挠头、并站在乐队一方来抗争的可爱时候,他们有的是时间,这能允许他们去做很多正确的事情,也能包容他们犯下更多的错误——纠正是长大以后的事。
与Conor交集最多的Eamon是另一个站在他灵魂旁边的人,Brendan为他指引,Eamon则陪他探索。
初次见面时的Eamon几乎有比肩Brendan的才华和老练,他的提问让Conor哑口无言;他们一起躲在小屋里吸烟,一起穿上滑稽的演出服,一起从糟糕的歌写到满堂喝彩,Eamon会在自己的床上放满兔子,会因为女孩围观而参加演出,也会在Conor低潮时鼓励他可以带着自己喜欢的姑娘走出这个岛。
每一个在小巷垃圾堆旁或别的地方拍下的录像带都是他们青春的纪念,纵使他日再见梦想早已更迭,就算海潮两端轨迹再难重合,就算在最后一支歌响起之前,他们还是被人嘲弄的「怪物」和「基佬」,这个因为暗恋而起的故事,庆幸终究没有以爱情的名号画上终点。
John Carney拍出了爱尔兰绿意苍翠之美,拍出了年少哀愁之美,拍出了筑梦逐梦之美,他将对少年时代最美好的愿景都融入在Conor的脑海中,那宛如美国校园舞会的梦幻场景,沉浸在自己歌声中的每一个人都得到幸福。
电影终了之后,航海远行的尽头或许有花花世界聚光舞台,又或许只是另一片关住艺术家的海中陆地,「他们毕竟只是孩子」,导演John Carney如是说。
所以在很远的将来,「以沉默」或「以眼泪」都没有关系,只要记得你也曾经是自己的「船长」。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初恋这首情歌》,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少年们青春梦幻的新式评价了!
果树:这类片子于我而言,只会在想短暂逃离现实时,拿出来用一用。
曲有误:梦幻的青春,梦幻的音乐,其他又有什么好在乎的?我们敏熙:所有有音乐的部分都非常有感染力,但是除此之外的处理非常之糙,人物性格上只有主角一个人算是完成任务说得通的,其他基本都是被当做工具来用,不鲜活,无个性。
Sylvia.Y:新式、青春、小清新——音乐片。
Pincent:相当好看的音乐歌曲片,John Carney还是好莱坞最会拍这种片的导演之一,音乐歌曲和剧情摄影剪辑结合得相当好,故事是跟着节奏一起流淌的,大量80年代英伦摇滚音乐和复古元素,选新人做主角也很正确,后半段各种青春正能量,理想得有些失真,普通人因为爱、音乐、梦想而闪闪发光。
法罗岛岛主:对比着《摇滚校园》看,高下立判。
血腥爱情故事:很正能量的励志电影惹,剧本虽然有点小逻辑问题,但是不影响整体的观感。
想起来,自己最青春年华的高中生活拍成了宫心计了。
游啊游小鱼:好久没看电影看这么开心了,打Call打Call。
梦想与姑娘,燃烧的柔情和不驯,好想做一回15岁的叛逆男孩,或是15岁男孩爱的那个坏坏的好女孩。
教导主任那两个空翻笑死我了,哈哈哈哈。
安安安and:我能想到最浪漫的相遇,是茫茫人海中你就刚好站在那里。
遇见你之前,什么音乐、梦想、同伴、生活的意义、奋不顾身想要去做的事情,我通通都不知道,可是从看到你的那一眼起,它们就全部灌进了我的身体。
我能想到最动人的初吻,是看着你在明晃晃的阳光下跳入大海,明明你游荡地像条最灵动的人鱼,可你却在向我呼救,你告诉我“为了艺术,不能做什么都是半吊子”,于是我终于鼓起勇气吻了你。
在那片最美丽的海边,那是我人生最坦然、最无畏的时刻。
我能想到最狂妄的青春,是带着所爱的人无所顾忌地逃亡,在翻滚的汪洋里乘风破浪。
不管这是真实还是幻想,但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将我阻挡。
哥哥在远方为我们呐喊,他所渴望得到又无法实现的一切,都在我们的身上实现,所有的酸甜苦辣都被打翻,变成一团又一团生生不息的海上火焰。
音乐、梦想、爱情,明明全都是被诉说过千百遍的主题,但我能想到的,最美好、最美好的一切,都在这部电影里。
#FIFF6#DAY4的无人知晓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标题源于片子里,男主的哥哥突然情绪爆发砸了自己心爱的唱片后,除了唱歌和撩妹之外永远一脸懵逼的男主说,“我去趟卫生间,马上回来”。
时隔一天,说实话,我已不太记得之后的剧情是否确实如我感受到那般,从此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哥哥走出阴霾开始写歌,男主女主重逢,首演成功,去伦敦,青春开始在一片暴风雨之中。
但我偏爱,这句话之后,回来的,都不一样。
能看到这部片子实属幸运与一点点勇。
周中的时候师姐说要在她生日前一天的周六请我看电影,豆瓣条目扔过来,我说啊我见过这个海报。
结果,周五组里leader last day,一群人喝酒直接喝到周六早上5点。
六点到家睡觉前本来准备心一横跟师姐说实在起不来要不不约了,但想到那是亲爱的师姐的生日,那拼了老命也要来啊。
此谓勇。
于是就这样晕乎乎的,没有吃饭的,迟到了一两分钟的,坐下灌一杯咖啡的,没有任何准备的,来看这部电影。
甚好。
因为宿醉,所以整天放弃思考,全凭感觉。
迟到慌乱地进场,理顺呼吸过程看了十几秒也不明白这家人在干啥,却能清晰到现在都记得哥哥那句话,“你放弃了梦想,我们还没有”。
而全凭感觉,我就固执地将它看做是最后结局的隐喻,关于哥哥的部分。
然后又演了一段时间听了一段抖腿好歌,整个人却还是处于游离状态。
直到男主一拳被混混撂倒,转身遇见小小乐队雀斑经纪人。
一下就全身心入戏,就像后面丝滑顺畅不带等你的发展。
全凭感官,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一大好处。
冷静回望,其实这部片子的故事并不浓厚,基本节奏就是突然为了撩妹组乐队,组队,成功,为了撩妹写第一首歌,然后发生件事情,写第二首歌,又发生了件事情,第三首歌,出现了爱情与未来,家庭与梦想,压迫与反抗,ok,准备第一次演出,高潮,去更远的地方。
电影结束,故事才真的开始。
片段式的情节,非常英伦摇滚的节奏。
正好适合跟着感觉走。
而作为《Once》和《Begin Again》的导演,约翰 · 卡尼的音乐品味根本不用担心。
但我也没想到还能有如此惊喜。
散漫哀伤的民谣,动人清丽的流行之后,不羁的英伦摇滚,复古或深情,无数次让我坐在黑暗的影院中起鸡皮疙瘩,不禁要抱住师姐的胳膊说,真的太棒了。
就是那种,你心甘情愿接受无可奈何的天赋碾压,还要给他鼓掌。
就是,Happy Sad。
是的,就是。
当然,私人觉得这张原声能和《Once》比肩,甩开《Begin Again》一大段吧。
而毫无准备地来看,现在想想也觉得是件幸事。
因为并未提前了解,所以没有预设给它打上“青春片”的tag。
虽然是15、6岁小屁孩与15、6岁小屁孩的故事,或许是校园生活情节并不浓重,或许是歪果仁天生长得成熟,我完全忽略了年纪,和前两部一样,当成了成人世界的故事。
所以,最后10分钟才会直接哭到缺氧,看不清屏幕。
当男主唱出《to find you》时,除了少女心,我可能是被穿着蓝色毛衣盘腿坐在公园里的女主,美哭了。
挺感动,但还不至于。
直到男主和我最心爱的男二,换上了最帅的黑T黑紧身裤,唱起了可能这辈子只能唱一遍的,象征反抗权威与压迫的《Brown Shoes》时,嗡的一声,泪腺崩塌。
是的,这是你我心爱的摇滚。
是虽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听首歌回来就会有不一样的摇滚。
前一秒还在和师姐说,画着眼线的男主真和我们家Green Day的主唱大人有几分相似,没想到后一秒直接哭到全剧终。
两人抱着吉他互飚,台下的听众带着面具跳舞,校长打不过生气走掉,牵上女主逃跑。
回家找老哥说要开船去伦敦,有钱吗,认识人吗,都没有,太好了。
偷走钥匙,悄悄和熟睡的妈妈说我爱你,开车来到港口。
哥哥隐忍又激动,那是他放弃的梦想,现在有人领他再追寻。
哥哥这段极好,送走老弟,合着细雨,在车中大口呼吸,yes,阳光要来了。
开小船,迎接暴风雨,遇上大游轮,相互致意,Go Now。
全剧终,燃爆泪点。
中二得无以复加,简直就是洒满一吨蜜糖的成年人特供童话故事,很久之后,王子和公主不忘初心,梦想成真。
那又怎样呢?
听首歌再回来。
这次给你加点儿勇气。
可爱又酷毙的电影!
里面的人物都好喜欢。
唯一不喜欢的部分是结尾处理有点脱节。
约翰·卡尼 John Carney电影独特的地方在于着重记录和营造,而非传达甚至是说教。
因为歌曲生来就有很强烈的表达、宣教作用,他很好的把握了其中的中间性。
很高兴在《再次出发 Begin Again (2013)》之后重回“曾经”的他,摒弃了此类题材的俗套桥段,并且运用了更多电影形式化的处理,效果也不错。
我看童话/动画觉得是真的,看这部的某些时候却觉得是童话。
但可恶部分也是真可恶。
她好迷人,以至于我都看不到她说了什么。
这部电影的创作,就像这个乐队的创作一样。
很放松,很自我,很随意,很坚持,天马行空。
“我要在操蛋的生活里,make some art”不make sense。
确实,那又如何。
最年轻的样子。
最梦幻的样子。
他对她的爱好美。
As long as you are happy.以及,对自己追寻的,不轻易放弃。
事情,人。
而对于那个“混蛋”,给他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连结的力量。
其实回到了“被爱被接纳”。
这是双向拯救。
我也再一次相信,艺术家要带给大家的。
他们的思想,灵感,表达。
看到真相,看到内心,看到自己,做自己。
要出声!
要出声!
要反抗!
我可以!
我们可以。
而我们的男主角,他有最好的同伴。
哥哥是同伴之一,也是让我觉得很感动一个角色。
吸引我们的美与爱,给了很大的力量。
是缪斯。
(这部是小满最爱的电影之一,另一部是白日梦想家。
其实是更了解她了。
)
我首先是想吐槽这个标题,这汉化标题我是不太认同,因为本片根本没说这是初恋啊,那男主是看着挺青涩挺乖,但是人家正经挺老练。
然后是这部片子内核是自我成长,情感只是其中一部分,勉强有一半吧。
一般喜欢这部,没太打动我,铺垫环节有点不够了,这男主开局就能歌善舞天赋点点满,家里蹲个t1辅助老哥,然后刚出新手村就发个韦恩,队友直接一套满配,一点拉扯不带有,配置上直接毕业通关了。
这种配置他只要不挂机咋都蛄蛹上去了,你说他成长真的有那么明显吗?
一开始被霸凌还很怂,过了几天直接硬气了,我只看到,哦爷现在兄弟伙一大票了,咱有人了!
说话有底气了!
其次这部的感情线算半个败笔,不是你角色带入一下这得多下头啊,她选你是因为她男朋友不要她了……你一直都很不错,你待她的态度前后没有区别,转机只是因为对面玩腻了,在那之前她也没选你,啊这……唱歌环节有很多对经典的致敬,我最熟悉的是MJ的Beat it,我能那么快反应过来真的是因为我把这首歌的MV看过至少上百遍。
还有the cure,the jam……
生活里没有什么烦恼是音乐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自己组个乐队搞音乐。
这是导演约翰·卡尼(John Carney)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从2007年拍摄的《曾经》(Once)到2013年的《歌曲改变人生》(Begin Again),再到今年的这一部《初恋这首情歌》(Sing Street),音乐始终是约翰·卡尼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电影中男女主角们改变自我和改变生活的催化剂。
《曾经》海报看过这三部电影的观众,一定能够轻而易举地get到其中的相似和共通点,在约翰·卡尼的这三部片子里,故事的一开始,总是主角们或囿于生活的困顿,或烦恼于梦想的停滞,各有各的琐碎烦恼,然后无意间碰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组乐队,从而通过音乐最终获得一些力量翻开人生新篇章。
《曾经》如是,《歌曲改变人生》如是,《初恋这首情歌》依然如是。
于是有不少评论都喜欢把这三个片子拿到一起来说事,把它们视为约翰·卡尼的“音乐拯救世界”三部曲。
很有意思的说法,在约翰·卡尼的电影世界里,音乐恰是如此迷人,也拥有神奇般的魔力,同样也异常动听。
之所以约翰·卡尼会一连拍摄三部以音乐为最大元素的电影,与他早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从1991年到93年,约翰·卡尼曾经是摇滚乐队“The Frames”的贝斯手。
在乐队的时候,约翰不仅参与演出,也身兼乐队录音和拍摄音乐录像带的职责,这些工作为他日后成为导演的身份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初恋这首情歌》中的一些故事设定与约翰·卡尼的个人经历有相似的地方)
约翰·卡尼在电影《曾经》的拍摄现场从1996年年底约翰·卡尼拍摄了第一部个人长片算起,二十年来,约翰拍了不少电影,但真正让他声名大噪的,同样也是他个人导演生涯中评价最好的片子,正是这“音乐拯救世界”三部曲。
身为爱尔兰人,约翰·卡尼电影的故事背景多以爱尔兰为发生地,电影《曾经》、《初恋这首情歌》便都是发生在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的故事。
但从大陆的译制片名《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便可以看出,电影《歌曲改变人生》是一个例外,这部片子相较另外两部,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制作本身都有所提升,因为这是导演到美国拍摄的片子,采用的演员都是大演员大歌星,包括凯拉奈特莉、“绿巨人”马克·鲁弗洛、以及当红乐队“魔力红”主唱亚当·莱文。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很喜欢这个片子的。
电影讲述的一个弹唱的吉他女孩通过音乐改变人生的故事,凯拉奈特莉正是这个女孩,潦倒困顿之余,她遇见了同样潦倒的落魄音乐制作人马克·鲁弗洛,然后一起组乐队出唱片,因为资金或资源的各方面缺乏,他们一行人到路边到天台录制了一首首歌曲,最后上线到互联网,被更多人听见,他们也被更多人看见。
去年6月的时候,在距离电影首映时间过去了21个月之后,《歌曲改变人生》在内地上映。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个星期六,上海下着小雨,我拄着伞到长泰广场看这个片子。
看完后我心情极佳,甚至想淋雨。
因为诸如此类以音乐构建整个故事的片子,实在太让我欢喜,到家之后,我还迫不及待的打开音乐播放器,听电影的原声歌曲,后面足足听了一周,男配角骚当的《lost stars》至今仍不时听几遍。
《歌曲改变人生》剧照相比约翰·卡尼的其他片子,《歌曲改变人生》是一部显得更现代更梦幻也更“美国梦”的电影。
事实上,尽管《歌曲改变人生》比起导演的其他片子,既让他赚了一些钱,同时片子也获得了口碑上的一致肯定。
但约翰·卡尼却并不怎么满意,谈起这个片子以及女主角凯拉奈特莉的表演时,约翰·卡尼大为失望,甚至语气用词都十分贬义。
今年在宣传《初恋这首情歌》时,导演甚至直言与凯拉奈特莉合作不愉快,说她表演不真诚、毫无演技像个超模。
也正是因为在美国拍片一些合作上的限制或难搞,才决定重返爱尔兰,拍摄了新片《初恋这首情歌》。
《初恋这首情歌》海报显而易见的是,导演约翰·卡尼重回爱尔兰拍片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相比《歌曲改变人生》,我个人的确更喜欢这部新片《初恋这首情歌》,相比纽约这座城市在《歌曲改变人生》里的被“架空”状态的,《初恋这首情歌》中60、70年代的都柏林显得更加真实和有年代感。
毕竟这里是导演成长的地方,有更多的故土情怀所在,就像当年周杰伦拍摄导演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会把学校戏份的拍摄地放在自己的母校淡江中学一样,《初恋这首情歌》故事发生中的学校——辛格街基督教兄弟学校(Synge Street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正是导演约翰·卡尼的母校。
学校充满了霸凌现象电影讲述的是一个14岁男孩康纳(Conor)的个人成长故事,电影的一开篇,镜头对准的是康纳一家的家庭会议,因为生活的拮据,康纳被转学到了新学校,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辛格街基督教兄弟学校,一开始男主角显得懦弱怕事,受到同学欺辱。
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是,康纳生活里充斥着不少烦恼,父母之间并没有什么爱情,母亲在外边处了新欢,与父亲两人时常争吵,在学校里,康纳也必须面对来自同学以及老师的霸凌和压制。
女主角拉菲娜遇到女主角拉菲娜(Laphena)之前,康纳的生活可谓灰不溜秋毫无特别。
但当美丽的拉菲娜出现在他眼前时,为了搭讪和引起注意,康纳声称自己有个乐队,要姑娘来拍录像带。
骗成功之后,康纳开始找人组乐队,尽管自己并没有什么经验,在学校也不认识什么人,但乐队还是很快组起来了,名字就叫做(唱街)Sing Street,正是电影的英文片名。
Sing Street第一次拍音乐录像带电影由此开始了主线故事的讲述,围绕Sing Street的成长,男主角康纳也会有所成长,他经历了初恋的痛苦和甜蜜,和欺负自己的同学化敌为友,在一遍遍和自己的乐队成员的排练和演唱中,在哥哥Brendan的帮助下,他渐渐确立并坚定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如同所有讲述青少年成长故事的电影一样,男主角康纳最终在电影中呈现的样子有了很大改观,甚至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电影结束前的一场学校舞会的现场表演戏,台下尽管也有人不断嘘声,刻薄的老师不断制止,但康纳依然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演唱了包括写给拉菲娜的慢歌《To Find You》在内的三首歌曲,他在歌曲了表达自己的爱,表达自己的愤怒,以及表达自己的热爱。
他在台上兴奋地一遍又一遍的喊:请记住我们,我们是来自都柏林的Sing Street。
电影的最后一幕充满了象征色彩,甚至激昂的不像真实,表演完的康纳牵着拉菲娜的手不停的奔跑,回到家里,央求哥哥Brendan即刻送他们去渡口边,他们最后开着爷爷遗留下来的那艘快艇,不顾一切地去了开往英国的方向,尽管天下起大雨,海上波澜四起,两个人却笑得比什么时候都更坦然和喜悦。
康纳与拉菲娜,以及Brendan而镜头转过来,是更加激动的哥哥,仿佛弟弟的出走,是战胜某种生活困顿的体现一般,让他一下子重拾了当年的激情。
事实上,相比主角康纳,哥哥Brendan更让人动容,他总是在弟弟身边扮演着一个“导师”一般的角色,告诉弟弟该听什么样的音乐,该如何向女孩表白,该怎样去当一个创造者而不是跟随者。
在电影中的许多地方,弟弟的许多言行是直接模仿哥哥的,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有了哥哥Brendan的引导和影响,弟弟康纳才找到自己的出口。
你会很明显的感觉到,哥哥Brendan曾也是一个有着热血理想的人,他也爱音乐,甚至更加热爱。
但作为长子,他或许承担了更多的来自父母之间失败婚姻的阴影,对于生活的烦恼和苦恼,对于失落的理想,他选择用放荡不羁来掩饰。
电影中有一场戏,Brendan咆哮着对弟弟说:曾经我也是一个喷射发动机。
这是一部我最近看过后便最喜爱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故事能够让我有所动容,少年青春热血的故事总是可以鼓舞人心的。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也在于这是一部让人看后极为舒畅的片子,他的节奏他的镜头以及充满青春自信的演员们,都是让人所愉悦的。
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的音乐,真是太好听了。
如同约翰·卡尼的《曾经》、《歌曲改变人生》、以及我很喜欢的科恩兄弟的《醉乡民谣》一样,看《初恋这首情歌》,你感受到的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如何从无到有?
勇气或爱又是如何从无到有?
故事中的人是如何从生活中的泥淖里走出来?
以及音乐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你可以轻而易举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音乐之于人的魔力。
《歌曲改变人生》有一句台词,马克·鲁弗洛对凯拉奈特莉说:我之所以喜欢音乐?
是因为音乐会让生活中最普通的一幕突然变得“闪亮”。
《歌曲改变人生》台词就像约翰·卡尼的“音乐拯救世界”三部曲,或许我们不能说是音乐成就了电影,但音乐确实是这些电影里最迷人和最发光的部分。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什么烦恼或孤独是看电影听音乐遣散不了,如果有,那就看/听一部如《初恋这首情歌》一样的音乐电影。
原文来自我的个人公众号:movie-s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U0NjAwNw==&mid=2649834487&idx=1&sn=87c3acd22023ba8948b5ece99692bfb6#rd
0114岁的小瓦家里破产了,父母闹离婚。
小瓦不得不转学到一所便宜但也糟糕的学校里。
苛刻的校长、欺凌弱小的同学、不值一提的成绩。
爱尔兰一年四季都那么冷清,天空的蓝总罩着一层灰,清冽的空气,满地的落叶。
街上冷冷清清。
哥哥对小瓦说,留在都柏林的人最后都成了失业的酒鬼。
电视里说,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到伦敦去了,因为那里可以看得见希望。
总是有一些时候,有点发愁,也不知道在愁什么,只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小瓦想,总得做些什么才好,总得做些正经事。
那就写一首歌吧。
那就爱一个人吧。
一个漂亮女孩站在路边的台阶上,叼着一根没有点的烟。
小瓦走过来说,你要火吗?
女孩说,不用,反正我正要戒掉。
小瓦说,嗯,反正我也没有火。
小瓦说,我们乐队要拍一个MV,你想要出现在视频里吗?
小瓦根本就没有一个乐队。
02年轻的时候总是渴望着做一些看起来很酷的事情。
但很多人都是虚张声势,强行热血。
有的人喊一喊“说走就走的旅行,奋不顾身的爱情”。
就好像自己真的做了一样。
有的人真的做了。
逃掉课,逃掉工作,假装自己真的能逃掉,假装一趟旅行真的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摆一圈蜡烛,做一个声势浩大的表白,留下一地无法清洗的蜡烛液和一个满脸尴尬的女孩。
我很不喜欢回忆起自己青春时的样子。
那时的我常常无知又虚荣。
表演热闹,也表演孤独。
表演特立独行,也表演脆弱多情。
我那么不真诚,只希望能多几个观众。
青春从来就没有更辛苦,也没有更孤独。
只是无知又矫情的时候总是更想逃避辛苦,更害怕孤独。
所以,我喜欢那些诚实又认真的青春。
后来,小瓦真的组了一个乐队,没日没夜地写歌,找女孩拍视频。
爱尔兰的天空还是那么阴冷,小瓦的成绩还是那么糟糕。
父母离了婚,家里的大房子要卖了还债。
15岁的小瓦什么也说不出,什么也做不了。
小瓦认真地爱一个人,不管有没有回应。
认真地写一首歌,不管有没有人听。
在人生里那些“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拼命认真地做一件事。
不管这件事多么微不足道,多么徒劳无功。
都是救命稻草。
15岁的小瓦和16岁的女孩偷开家里的小船,逃出都柏林,逃向他们梦想中的城市。
海上下着雨他们开心地朝对面的一艘大船挥手致意。
电影结束了。
也许前方风雨交加、道阻且长。
也许遥遥无期、迷了方向。
但一切都无所谓了,这不是一个关于梦想起航或者覆灭的故事。
那是下一段人生了。
03我有一个朋友阿群,大学四年追一个南方姑娘追了三年,一年追一次。
每一次都开始于不甘失败的重启,结束于无可奈何的放弃。
毕业那天,阿群送姑娘去火车站,火车站人山人海。
火车启动时,隔着车窗,阿群大声喊“我爱你”。
姑娘说着什么,阿群听不见。
两个人隔着车窗,面对面地哭。
姑娘在电话里说,如果你研究生毕业后愿意来台州发展我就答应你。
阿群说,我愿意。
火车走了,阿群打车到机场,买一张最早的机票,追南方姑娘搭乘的火车,心心念给姑娘一个惊喜。
姑娘在台州一家公司实习。
阿群在台州住一家小旅馆。
第一天下班,姑娘来看阿群一眼,说了几句话。
第二天,姑娘短信里说,家里来客人了,你在旅馆好好休息吧。
第三天起就没了消息。
阿群每天坐在旅馆里,看窗外的高压线,高压线上的麻雀。
看楼下的马路,路上的行人和车。
第五天,阿群发短信说,我要回家了,我们再见一面吧。
姑娘说,不好意思啊,我今天要加班。
还有,我和我前男友复合了。
你路上注意安全。
04后来,我问阿群说,你现在想起那年追火车的事情,是什么感受?
阿群说,我惊讶当时自己的付出和忍耐。
阿群又说,单纯点挺好的,力量也更强大。
这么些年过去了,被爱被付出的南方姑娘大概早已忘记了那个追火车的故事。
而对于阿群,时间越久就越醇厚。
所以爱比被爱有意义得多。
爱不是消耗,爱是劳作和创造。
我们付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多了一点爱。
为爱写一首歌,为爱做一顿早饭,为爱吹一个牛。
是我们为这个温情脉脉的世界做出的贡献。
不管我们因此快乐还是悲伤,那都是我们留给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礼物。
相关电影《Sing Street 》
作为曾经的乐团贝斯手,加上其之前两部音乐电影《Once》和《Begin Again》中令人惊叹的音乐,导演约翰卡尼的音乐品味早已不容置疑。
此次在最新的作品《Sing Street》中,他借男主人公哥哥之口,介绍了不少在上世纪80年代风头无两的乐队。
Duran Duran大家或许还记得男主人公在全能乐器音乐人小伙伴家中,被对方问及Duran Duran的场景。
这支1978年成军于英国伯明翰的乐队,团名取自Roger Vadim的畅销科幻小说《Barbarella》。
俊俏外貌和华丽精致的MTV,令他们成为媒体的宠儿,而乐队更成为1980年代初期新浪漫运动中的重要一员。
说来,《Sing Street》中那首《模特儿之谜》的MV,还真有些Duran Duran的风范。
乐队于1993年推出的同名专辑《Duran Duran》是他们最为出色的专辑,当中歌曲风格多样,或讽刺媒体(《Too Much Information》),或反映社会阴暗面(《Sing of the City》)。
专辑全球销量近1000万张,当中的单曲《Ordinary World》不单登上了各国的排行榜首,更是乐队最出色的作品。
The Cure当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哥哥为他解释Happy-sad的含义时,扔给他一张The Cure的专辑。
用貌似欢乐的音乐表达悲伤的主题是The Cure的典型风格,他们的作品主题多样,有受加缪小说《局外人》启发而作的《Killing an Arab》,有为卡夫卡的同名短篇小说启发所写的《At Night》。
他们在歌曲中,揭示人内心的阴暗、痛苦与哀愁。
乐队的第一张专辑《Three Imaginary Boys》与他们的早期单曲被认为是朋克摇滚革命的一部分,而在1980年代,乐队的音乐主题趋向阴暗和痛苦。
1982年的《Pomography》专辑发行后,核心人物Robert Smith开始在音乐中注入流行元素,使得乐队的人气日渐增长。
Robert常以一头乱发、苍白面庞、涂抹弄脏唇膏的形象示人,而这支乐队更在1990年代由宝丽金(台湾)唱片公司译名为「怪人合唱团」。
而当时,他们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另类摇滚乐队。
MotörheadMotörhead(摩托头)亦是电影中提到的乐队之一,这一乐团常被视为1970到1980年代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先驱或成员之一。
他们的歌词涵盖战争、善与恶、权利滥用、滥用药物和赌博等主题,而团名便取自安非他命吸食者。
艺术家Joe Petagno在1977年曾为乐团的专辑封面创造过野猪獠牙、链条和角钉组合成的乐团标识,随后它的变体屡屡出现在之后的各张专辑中。
摩托头最成功的作品当属现场专辑《No Sleep 'Til Hammersmith》,它在1981年6月27日获得英国排行榜榜首,并奠定了摩托头作为一流乐队的地位。
他们的现场演奏更是感染力十足。
The Jam片中还采用了The Jam的歌作为插曲。
这支来自英格兰萨里郡的摇滚朋克风格乐队,组建于1972年,在成立十年后解散。
在乐团活跃的十年里,他们被视为Mod摩斯族文化的象征,创作的歌曲中,有三首成为英国榜冠军,分别为《Going Underground》、《A Town Called Police》以及《Best Surrender》。
他們的MV真的很有年代感呢。
<图片4>The Police既然提到The Jam,就不得不说说The Police。
从1970至80年代,在日益喧嚣的欧美流行乐坛中,警察乐队以其讲究旋律的满摇滚风格异军突起,受到依然缅怀The Beatles时期的乐迷拥戴。
The Police还是《Sing Street》主题曲《Go Now》的演唱者,Maroon 5主场Adam最爱的80年代乐队呢。
The Police这一名字源自大家对乐手Copeland作为警察的父亲的玩笑,却神奇地沿用了下去。
他们的作品中,有叙事民谣,有牙买加音乐元素,即使在消失一年后于1983年回归,依然凭《Every Breathe You Take》获得格莱美奖。
-分割线--昨天去影院二刷,发现很多漏网之鱼。
但苦于难以记忆,所以暂时只能整合这么多。
欢迎大家继续补全(原文刊于橙新闻: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6/06/30/010036757.shtml,内有各乐队曲目视频)
这才是Once的升级版嘛,只是用青春成长故事包装了一下,其实各种一致与呼应,制作和剧作都更成熟更流畅更完整,把迎合好莱坞的Begin Again远远甩在了身后。
年轻真好!暴漫大哭
学生时代最酷的事情就是组乐队了吧比起男主 我更🉑眼镜男孩女主蓝色毛衣扎两个小辫儿完胜前面的造型最后男女主架着一搜小游艇就向英国🇬🇧彼岸驶去青春 疯狂 很摇滚🤘🏻男主哥哥的梦想终于有弟弟替他完成了比较喜欢《The Riddle Of The Model》《Up》 后面的get不到PS. 女主居然是《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玛丽我果然对外国人比较脸盲🙃
如果只看70分钟肯定是4星,后面就眼睁睁看着场景步入俗套,于心不忍
“Your problem is that you re not happy being sad.But thats what love is.Happy-Sad.”(((更喜欢眼镜小哥※
John carney在《begin again》後又一次頌唱自由,那份青春悸動與無懼真是無法不動容,「現在不走,就永遠不會走」「永不轉身,永不回頭」
一枚来自好看的人的青春核弹
被开头欺骗,披着摇滚致敬外衣卖烂俗口水不走心情歌,没有一首能听。差评。
年轻就是不惧一切,勇敢追求
喜欢,满分
some nice songs
太烦了。这导演可以永久黑名单了
未来主义实在抽象 男主大白嗓真的很难崩
估计是文化差异大吧,全程无感。。。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看到結尾男孩跟女孩向著海峽對岸開船前進,男主哥哥歡呼雀躍,也忍不住淚目感動~青春有著最簡單單純的臉孔,也有著最複雜難忘的回憶。往事難忘再難忘。
中文译名真的让我想婉拒这部电影。若只看剧情中组建乐队、创作歌曲的部分,其实还是蛮有意思。
Carney片其实可以通用一个名字,写歌的人,男人、女人、孩子....他真是个标准豆瓣风的导演,哈哈。
音乐电影上来说,不管剧情还是歌曲还是热血比八月迷情差了不知道几百条街,从青春来说,甚至不如歌舞青春或者摇滚夏令营。全程平铺直叙乏味无比……看完差点睡着。可能看前期望太高了吧。
3.5
依然是很舒服的小清新,而且小朋友自制家庭mv真是又蠢又萌,不过John Carney这次还是拍了这么理想化的故事,年纪大有点看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