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的一个新电影,讲的是考古的故事。
联想到咱们这里近年来考古界的“惊人”发现。
不由得马上看了起来。
时间是二战爆发前。
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考古学家巴兹尔·布朗受聘于普莱提太太,挖掘她家土地上的几个土墩,希望有些新发现。
挖了几天,果然在土墩下挖到一艘古代的船,继续挖下去,又挖到一些金币和珍宝,判定为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古物。
时间在公元五世纪。
在咱们这里算不上太老,可是在英国,这绝对是大不列颠开创时期的遗存。
这个发现,惊动了当地的博物馆,也惊动了大英博物馆,纷纷前来,力图分上一杯羹。
反而把布朗晾在一边了。
按照影片的说法,直到最近几年,布朗的贡献才得到认可。
巴兹尔·布朗是一个专业的考古学者。
对自己从事的考古行业极端热爱。
除了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敏感外,他唯恐“浅学误人”,如他所说:“我一直都对知识充满渴望。
”因此对地质学、天文学也多有涉猎。
当第一次接触普莱提太太时,工钱没有谈拢。
他失望的望着那几个土墩,惋惜的说:“真是可惜!
”他可惜的不是自己可能失去的薪水,而是不能亲手去发现这些古迹。
可一旦开始发掘,他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白天晚上,晴天雨天,犹如一位无人监督的劳动模范,甚至差点被塌方的土堆埋掉,也无怨无悔。
由此联想到咱们这里。
一说到考古,当今可是个热闹的行业。
它的驱动力来自于孔方兄。
考古工作者几乎就是合法的盗墓贼。
发现个墓地就忙不迭的找宝贝,要不就是凭着主观想象骄傲的宣称这里是王母娘娘墓,那里是孙猴子讳悟空墓,突然之间所有历代名人的归宿都找出来了。
目的只有一个:去掏空那些傻傻的旅游者的钱包,从中获利。
影片中大英博物馆的学者们虽然没有咱们这里闹的这么邪乎,绅士们羞于谈“利”,却也是为了“名”,整日拖着肥硕的身躯奔波在挖掘现场。
而布朗与这些庸人们不同。
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关乎的不是过去现在,而是未来。
是为了让后世子孙能够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是将祖先和后代联系起来的纽带。
那是生命的足迹,我们正是为此而挖掘。
”在战云密布的英国,“不同于眼前这场该死的战争,那份意义将永世长存。
”他置身于名利场外,宁可做一个普通的挖掘工,宁可将自己前期工作的笔记毫无保留的交给大英博物馆的后来者。
正是因为只有布朗才真正了解考古工作的精髓所在。
普莱提太太也十分热爱和关注这次的考古工作。
但是她和布朗不同,对于这次的发现,惊喜之后更多的是悲伤。
她想:“如果一千年一瞬间就过去,我们会剩下什么?
我们会死去,然后腐烂,我们不会永远活着。
”布朗则反驳她说:“我恐怕不太同意。
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
所以,我们不会真正的死去。
”我想,普莱提太太和布朗的争论并非是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区别。
对于布朗,他的视野已经升华,他早已将自己置身于人类的整体中,不仅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更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部分。
他并不在乎个体的生死消亡,更不去在乎俗世间的功名利禄,他对人类投入了全身心的爱,他用这种热情去对待工作享受生活,他渴望去了解人类的前世今生,他和整个人类已经融为一体了。
他的生命是永恒的。
影片中还加入了一些对爱情的描述。
首先是普莱提太太家中的厨娘对布朗述说了普莱提的婚姻:“他是一个上校,当伊迪丝十七岁生日那天,他向伊迪丝求婚,但被她拒绝了。
之后的十三年,他每年都在她生日那天向她求婚。
她最终接受了上校的求婚。
”想想看,十三年的求婚,这是多么浪漫的坚持!
接下来是马克斯和佩吉的爱情。
他们算是出轨吗?
是也不是。
最感人的还是布朗和普莱提太太之间那场若隐若现的爱情。
布朗有一个很好的妻子,普莱提太太虽然单身,却有重病在身。
两人都明白,这场爱情,既不能表白,也不会有结果。
可他们还是默默的彼此爱恋着。
那种欲说还休欲行还止的过程,暗示着他们之间的渴望和克制。
非常好!
影片对景色的拍摄有独到之处。
拍摄风景按理说首要的元素是光线,可影片却向我们展示了几幅阴天的景色。
地平线要么很高,要么很低,不时的让观众感受天空的广阔和大地的辽远。
浓浓的阴云下,阳光偶尔透过晨雾照射进来。
河上一艘帆船缓缓驶来,布朗坐在岸边,我们只能看见他背对屏幕的剪影,船上的人和布朗互相问候,再慢慢远去。
沉着,恬静,安宁。
感觉不太舒服的是影片的结构。
明显的分成了两大块,布朗发现古迹前是一块,考古队人马进驻是另一块,让人觉得主题太分散。
女角色中,凯瑞·穆里根的表演很到位。
而莉莉·詹姆斯的演技实在有些呆板了。
本人评分:6.5。
可能是期待值太高了?
总觉得有隐隐的匠气,不过导演84年的应该还有很大空间。
小说没看过,编剧还是改得比较套路的。
wiki了一下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觉得更有意思啊。
首先,穆里根演的Pretty夫人实际上比费恩斯演的Brown岁数还要大几岁,学术权威老白男Philips其实比他们都要小十岁左右,他带领的队伍里有Lily演的Margaret,但并不是因为她体重轻,而是她那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现场发掘工作者了(她和丈夫1956年才离婚,嫁给一个在西西里现场认识的意大利人,但后来很快又离婚了,最终她和“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弟弟同居,一直到劳伦斯弟弟去世。
她的文章和报告都很多,非常厉害)现场拍照的不是Pretty夫人的表弟,而是另外两位女性。
这个表弟好像是虚构出来的,大概是为了表现皇家空军那条代表迫在眉睫的战争的氛围线再加上女性的觉醒吧……其实还挺工具人的。
Pretty夫人是超级富豪,家族生意很大,全家环游世界的时候去埃及看过考古发掘。
她和她姐姐继承的遗产有50万镑,那会儿应该是很大一笔钱了,她丈夫家还没她家有钱,怪不得能买一大片地。
她给Brown的工资好像比片中的2镑还要多一些。
在她丈夫去世以后,她很热衷通灵之类的事情,一方面她确实有考古发掘的兴趣,另外一方面好像也和她这个趋向有些关系。
Brown虽然家贫没有受到特别好的教育,但是也上过类似函授的大学,跟着广播学拉丁语和法语,非常励志,他的这条线还算挺忠实?
现在拍出来有种爱国主义教育的感觉?
导演也是英联邦的好像也能理解……考虑到sutton hoo对英国的意义似乎就更国族了?
导演自己12岁失去了父亲,片中的Robert则是12岁失去了母亲—Pretty夫人其实结婚生子都在四十岁以后,上校和她的交往不止13年,可能孩子那条线尤其丰富也和导演自己的经历有关?
我还挺希望看到一个沉迷通灵(那会儿非常流行)、但是年轻时候在军队里做医疗助手的神经兮兮女富豪和考古队里那些女科学家的故事的……感觉会更有劲。。。
现在有点美则美矣……不过也还是挺不错的了,看发掘过程尤其有趣
天空中战机轰鸣来往,可他们抬头却看见了星星与月亮。
远超期待,没想到会这么喜欢。
很难得,本片在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下,却自始至终并未展现出一丝一毫的迷茫感。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清晰与坚定,因此在人与人相遇并产生连结后,才会呈现出如此温和平静但不失锋利的环境氛围与情感基调。
片中不止一次出现声画对位,这种多次强调的错位关系似乎让每个人物形象和每段关系发展都显得更加隽永绵长。
话语不受画面影响地不同步响起,如同主人公们不受战争影响地专注于考古发掘,如同这份坚定执着的精神也将一直不受时间影响地传递下去。
“记录”是贯穿全片的一条明线。
照相机直接记录下那些会被淡忘的画面,而胶片通过冲洗唤醒人们的记忆;时间是刻刀,通过无数化学反应将更久远的历史记录在难以腐烂的物质之上,而考古工作者们在千百年后将它们挖掘,“拨开晨雾和泥土,我会让她复活”,仿佛站在终点线旁给时间按下暂停键。
片尾随着挖土填埋的动作出现字幕,通过短短几行字将真实人物的真实过往说尽,仿佛画面中Basil埋藏的不只是那艘大船,一铲一锹土壤落下,随之消失不见的还有他自己。
他的才华与成就才是真正的珍宝与文物,在去世多年后被后人再一次发掘,终于被放进博物馆珍藏。
Carey的很多角色都极具主体性,温和沉着的外在气质背后,永远不乏坚定意志与不挠韧性。
而与《妇女参政论者》《她说》等稍有不同的是,这种气质在本片中的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委婉,不仅更贴合全片风格基调,也给Edith一角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魅力与色彩。
这部影片还可以,我本人喜欢三这个数字,打三星别介意哈,不叨叨了你们看吧: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时,一个富有的寡妇雇用了一名业余考古学家在她的庄园内挖掘墓冢。
当他们做出历史性发现时,英国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将遥相呼应,拍成音画不同步的散文诗,时间线稍稍错乱的意识流,拍出梁思成的执着与宽容,拍出林徽因奔放不羁的婚外情,拍出白驹过隙
一位富有的寡妇雇用了一位业余考古学家,在她的庄园内进行墓葬的挖掘。
当他们取得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时,英国丰富的历史与未来的未知命运产生了神秘的共鸣。
与时间、生命、短暂与永恒相关的种种思考在这片土地上萌发,所有与考古相关的幻想在这里肆意生长,人类文明的印记注定不会轻易消逝。
没有什么能够永远埋藏于地底。
一位名叫罗里的年轻人在前往参军的途中留下了一整桌子满满的照片,佩吉在看到照片中的自己时,深感哀伤,普雷蒂夫人在影片中泣不成声。
生命短暂,我们应该更加努力,更加珍惜,把握每一个瞬间。
历史是悠久的,但我们在其中的角色却短暂而微弱。
我们见证着历史的同时,历史也在见证着我们。
我们挖掘的是历史,探索的却是人生。
在电影中,无论是英国乡间的风光还是布景,每一帧画面都散发出优雅古典的气息,仿佛一首宁静悠扬的史诗。
这部影片确实值得一看,不仅引人深思,还能提升个人审美品位。
这片土地是人的,是古老人民的,是今人的,也是未来子孙的。
历史记录着一切,历史会欺骗,历史却不会故意遗落谁。
人的躯体和泥土一样脆弱,但人所创造的无论是物体还是精神都不会轻易被沙掩埋。
“我们掘地三尺,与亡者会面”,我们与古老的灵魂遗迹对话,他们证明了他们创造过文明曾经辉煌过。
如果一枚铜币沾满泥土,那这些泥土就是附着在文明上时间的证明。
生与死,永远都是一个沉重却不矛盾的主题。
需要深思生与死的距离,不如去放开眼界,看地与天的广阔,地下面是数不胜数的尸骸,而天上面则是无垠闪亮的星尘。
人的终生最后便是将死,五十年、五百年、五千年,始终都是时间的一个数字,有些时候总有人问很多年后会不会有人记得你,我总是说记得你如何,不记得你又如何,泥土会记得你、上天会记得你就好了。
踏过这片土地,古老的人会开心,未来的人或许也会从某个档案偶然见到你的名字。
你的存在,就是历史的一溯。
指出电影中一个史实错误: Sutton Hoo 发掘现场的摄影师是 Mercie Lack 和 Barbara Wagstaff,电影中出现的Edith Pretty的表亲Rory是虚构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
Lack 和 Wagstaff在开掘现场拍摄了400余张照片,记录了船体的发掘过程。
这也是英国考古发掘最早的彩色照片。
虽然当时诸多业余摄影师都前往发掘地点拍摄,Lack 和Wagstaff的照片质量最好,尤其是照片上的记录/批注,为后来重现发掘过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录。
她们的照片后来也成为了BBC 1965年关于这个发掘的记录片(The Million Pound Grave)的主要影像材料。
Mercie Lack在1944年也成为了皇家摄影学会(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的会员。
这个错误太过离谱,乃至现在负责Sutton Hoo遗址的英国国民信托基金(National Trust) 专门做了网页来纠正电影中的错误叙述。
这是她们在现场的照片:
Mercie Lack在发掘现场
Barbara Wagstaff (右)在发掘现场为什么要指出来,因为这部电影里女性再一次成为了hidden figure,隐藏人物。
影片类似的还有其他问题,包括对于Margaret (Peggy) Piggott 的描述。
片中为了突出来自大英博物馆的 Charles Phillips 有多讨人厌,把Piggott描写成刚毕业、单单是因为她体重轻/小巧而被找来的、没有任何挖掘经验的人。
事实上,Piggott之前已经获得了剑桥大学和伦敦考古研究所(Institute of Archeology) 的学位,而且早就跟随大名鼎鼎的 Mortimer Wheeler 和 Teresa Wheeler 惠勒夫妇在罗马进行过考古发掘。
在加入 Sutton Hoo的发掘之前也已经有学术论文发表,并在1937年,年仅25岁的时候,就主持了一个青铜器时代中期的墓地的发掘工作(Latch Farm, Hampshire)。
Phillips找她来,是因为她的专业素养。
战后不久,1944年和1946年,三十出头的年纪,她就先后成为了伦敦文物协会(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London) 和苏格兰文物协会(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Scotland) 的会员,体现了业界对她成就和能力的认可。
1994年过世后,遗产也建立了一个慈善基金,继续为艺术和志愿团体提供帮助。
Peggy Piggott 在Sutton Hoo 发掘现场非常讽刺的是,影片一方面想要体现当时女性的恶劣职业环境,老白男学术寡头的地位,一方面却忘了如实描述这些发掘现场的女性真实的经历和贡献。
明明如实描述就足以体现她们的价值和贡献,却偏要编造内容以期增加戏剧成分,本末倒置,反而抹杀了女性的贡献。
Lack 和 Wagstaff 两位记录发掘过程、为后世提供珍贵资料的摄影师,完全被一个虚构的男性取代了;Piggott这位年轻有为专业出众的考古专家,被贬低成了专心感情纠纷婚姻矛盾的新婚小女人。
尤其关键的是,这几位并不是隐姓埋名难以寻找的女性,博物馆的展览和早期的纪录片中都有对她们的详细描述。
评论中也已经有人指出了,Rory基本就是个多余的角色,围绕他展开的感情戏其实对主题并没有什么贡献。
是,战争阴影下的爱恨别离很动人,但是电影所想强调的,是Edith Pretty支持发掘最初的动力:世界上有比当下更为重要的事,比当下生死攸关的战争都更重要的事,历史之漫长,人类需要寻找并记录自己的过往,为来世留下追寻的痕迹。
对于这点,女主 Edith Pretty病中依然要坚持发掘,依然想要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并记住这片土地曾经见证的过往(事实上发掘期间 Edith Pretty已经56岁了,并非片中Mulligan所展现的三四十岁的年龄)。
一众考古工作者,一边眼看着战争阴云靠近,一边不断的和自然的力量拉锯着,就为了要把历史重现,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
表亲 Rory 这线,完全就是无用。
包括最后征兵出战上前线,当地居民所有青壮都面临这个人生转折点,甚至包括考古队员,事实上在战争期间不少也都服役去了,根本不需要他来表现什么生离死别。
加上这么个工具人,除了挤压关于真实历史人物的叙事空间,完全没有其他用处。
“时间的呈现”作为艺术主题是古老而又不断吸引人前去尝试的。
得益于蒙太奇这一伟大发明,电影在探讨时间及其对应的人与物上走得比大多媒介都要远。
《发掘》拥有马力克式的、古典又带有匠气的视听风格,而其故事所传达的信息则是丰富又复杂的。
这段精巧的故事里最无法忽略、也是最能展现创作者野心的元素,便是独立存在又影响着方方面面的时间——姑且不说台词中无处不在对于时间的探讨、作为主题的考古与时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叙事中的声音:如果你听得足够仔细,在鸟鸣和其他自然之声外,强调时间的钟表声在故事中似乎无处不在,几乎伴随着Edith和Basil的每一次对话。
作为文本的《发掘》有着各种视域下的迷人的复杂性,但以时间的切片观察《发掘》,电影则呈现出一种微妙的精炼。
断层在处理情绪极为温吞与圆润的《发掘》中,最无悬念的感情矢量当属青年学者Peggy与Rory的相恋。
这似乎是一场必然的“出轨”。
Peggy甫一出场便是以新生代的形象示人,她是女性,是带着知识、无尽活力的女性,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柔弱高贵女子形象有着天壤之别。
而Peggy所面对男性角色则带有无比厚重的旧日色彩,考古专家渊博、高贵却也傲慢,对论文的语焉不详和直言体重是Peggy被需要的唯一原因直接打击与摧毁着新一代。
远处的拥吻、没有得到的双人床,无疑都是Peggy性渴望的明示。
恰恰在婚姻中,Peggy的丈夫无心回应这一份年轻的性渴望,他斯文、体面,将眼前的考古工作看得比妻子重要很多,最致命的是他的陈旧——和大多数男性一致,Peggy的丈夫也代表着昔日高贵有序的旧时代。
而年轻的Rory则完全相反,他虽然也来自于旧时的贵族阶层,却尚未染上陈旧的习气,锐气而勇敢,愿意弄脏双手也愿意随时挺身而出。
最重要的是他那特殊的身份,即将成为一名空军的他将响应着“新时代的号召”,投入到这场不可避免的世界大战之中。
这样的身份赋予了他不同于其余所有男性角色的性魅力,一种属于崭新时代的魅力,虽然在当时没有人能断言新的时代更好还是更坏。
这一场恋情便是鲜明的隐喻,如同Peggy选择了Rory,英国与更多国家一样,不管是主动或被动,选择了一场全新的、没人知道后果的、必然改变旧日世界的战争。
于是《发掘》可以说是以考古为题的二战前的《昨日的世界》,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群人做着与战争无关、与文明密切相关的事,接下来面临的却是一场几近摧毁文明的战争,时间在这里出现了断层。
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固然不存在断层的概念,但对于《发掘》中的人们来说,他们亲眼见证着从一个时代过渡到另一个时代的断层之中。
错位大多数悲剧属性来自于时间的错位。
女主角Edith便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色彩的角色。
回顾她之前的人生:照顾病中的父亲以至数年没有和相爱的人走进婚姻、婚后丈夫的离世,都是来源于时间错位的悲剧,而她之后人生同样如此:决定将萨顿胡遗迹作为“礼物”赠送给公众的她并没有亲眼见到它面世的那一天。
具象的时间错位的悲剧是Edith本身,更为抽象的、关乎时间的错位的悲剧则是《发掘》的故事本身。
如同前文所说,众人所面临的是一个断层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巨变的、处于未知的十字路口的时代,考古这一行为本身便带有一种不合时宜的色彩。
虽然萨顿胡遗迹有着文化史上更为深远与有力的意义,创作者也无意将故事处理成钱穆作《国史大纲》一般,更是凸显了考古这一行为本身与所处时代的错位性。
“文明余辉”是一种超越了具体时代、带有悲壮与戏剧色彩的形象审美,像极了马克思评论消亡帝国时所形容的“诗人的幻想无法媲美的离奇悲剧”。
具体到《发掘》中,征服者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遗迹是这样一种审美对象,参与萨顿胡遗迹发掘的所有人与这场发掘本身更是一个鲜明典型的文明余辉式的审美对象。
在时间的错位中,进行着不合时宜甚至是徒劳的发掘工作,赋予了故事厚重又令人唏嘘的色彩。
于是《发掘》中的声画不同步可以理解为时间错位在影像创作当中的投射。
应当注意三场非常明显而又重要的声画不同步段落:第一场是因男主Basil爽约晚餐而落寞的Edith的画面配上Basil夫妇的交谈,这一场戏复现了Edith作为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角色命运之中所注定的孤单;第二场戏则是躺在床上的Edith与出走后又归来的Basil同考古专家的交谈,将Basil排斥在外的谈话更指向悲剧角色Edith对于自己的兴趣、丈夫的遗志乃至于整个人生以及时代的无力控制。
第三次重要的声画不同步却无关Edith,当即将奔赴前线的Rory在在田野中与恋人相拥时,Robert向母亲询问舅舅能否平安归来。
Rory的后续电影并未明确交代,但凭借这场安排观众已大致窥见Rory未来命运如何。
Rory所代表的新的未来也已暗中揭示。
永生Time lost its meaningBasil与Edith的对话中提到,图坦卡蒙陵墓的挖掘中,那个沾染油漆的指印让时间失去了其意义。
对于时间意义的思索,贯穿于《发掘》的整个故事之中。
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时存在于发掘萨顿胡遗迹的过程之中。
Basil意外被土掩埋除了为人物关系赋予新的动因外,更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
得救后的Basil被问道被掩埋的一瞬间看到了什么?
Basil回答看到了自己的祖父,那个教会自己技能的祖先。
这一回答指向了发掘这一行为的意义:发掘古物使得人类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回应祖先的呼喊,发掘,使得现在和过去得以建立起联系。
在《发掘》这一段无线回望向过去的故事里,仍是有属于“未来”的隐喻所存在的:那就是女主角的儿子Robert。
在电影开始不久,来到发掘现场的Robert自顾自玩起了时间旅行的角色扮演游戏:飞机、25世纪,作为整个故事里最年轻的角色,代表着比战争更遥远的未来的Robert承担起了对未来美好想象的责任。
而他嘴中的时间旅行同样值得注意:从概念上来说时间旅行本身既包含着“用空间隐喻时间”这一坚实嵌入我们语言的逻辑的。
而关于时间的《发掘》中,空间的存在同样特别,Edith前往伦敦检查是电影中唯一一次强烈的空间转换,在同一时间下,田园的宁静便成为了无处不在的备战气氛。
时间、空间、过去、现在、未来在《发掘》中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未来当然并不总是乐观,Robert在电影中的情绪崩溃源于目睹母亲的病况,切实的死亡威胁让Robert感觉到无助,于是有了Basil告诉Robert“我们终将失败”的对话。
电影结尾,躺在草地上的Robert同母亲谈起时间旅行,萨顿胡遗迹这一次作为意象出现。
“五百年一眨眼便过去”,在《发掘》的故事里,人类终究没能对抗时间,但“从人类在洞壁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便一直存在,我们不曾真的死去”,借助考古发掘这一行为,创作者在这样一个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故事里,将最后一分善意,留给了永生的人类本身。
when we connect with the source of eternity, we realize this life is just a gift for us to experience. And in order to experience everything with a fresh open eyes we must conquer our fear which came from the selfishness of owning our lifes. And when we have no fear we will be Invincible. And when we are invincible, we will have the ultimate love equally for every living creatures of Mother Nature.當我們與永恆之源連接時,我們意識到這生命只是一個讓我們去體驗的禮物。
為了用一雙全新的眼睛去體驗一切,我們必須克服我們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自私地擁有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無所畏懼時,我們將所向披靡。
而當我們戰無不勝時,我們將平等地對大自然母親的每一個生靈擁有終極的愛。
當我們與永恆之源連接時,我們意識到這生命只是一個讓我們去體驗的禮物。
為了用一雙全新的眼睛去體驗一切,我們必須克服我們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自私地擁有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無所畏懼時,我們將所向披靡。
而當我們戰無不勝時,我們將平等地對大自然母親的每一個生靈擁有終極的愛。
之所以对观后感概括为“奢侈”,主要是以下四点:一、人生哲理很迷人,值得终生玩味,甚至玩味成终生职业,前提是解决世俗温饱问题。
这种文艺哲思电影对眼下的境况,作为地球这边若干国人之一的我——造成一种绚丽的迷离感,尤其是想到那些朝向远方雪峰匍匐前行的信徒。
二、小男孩痛哭,无力面对单身母亲的绝症,在年老的考古先生的建议下,陪着母亲,躺在代表英国历史的古船遗迹上,仰望星空,说着他也知道未免孩子气的话,献给母亲最后的快乐回忆,也献给自己。
三、那会儿,战争已经确定开启。
大未来?
不知道。
骑上摩托车赶赴空军的小伙子,更不知道。
这里蕴含着更伟岸的胸怀与爱。
四、眼镜女说离就离,痛且更快乐着,她认为自己和现任肯定未来会有更适合各自的路。
可是,太重大的抉择,如何才能如此笃定?
——居然还能有选项?!
7.9分有点低了,好电影总是韵味绵长、悠扬,英国电影特有的那股端庄细腻味儿,但于我而言,消费一份奢侈,又能对这个奢侈之物产生多少真正的好感呢?
对了,应该补充一点:对没有官方资质的考古老先生,电影给予了充分的尊重,美丽的女士高调宣扬了他的贡献,没有让官方的大专家抢去发掘之功,最后,老先生的名字与古船珍宝一同展示在大英博物馆。
这也是奢侈一种。
这部电影把考古的魅力给展现出来了。
在浩瀚宇宙和千年光阴之间,我们渺小到如一颗尘埃。所以,勇敢的人,好好地去活。
考古让挖掘变成发掘,既发现古往今来,也发现今生今世!(另外,那句“浅学误人”说的真对)
Too many sound bridges...
内容太散乱了
不算纪录片,看过的影视作品里,有好些像《夺宝奇兵》《盗墓笔记》那样的寻宝探险片,而像《发掘》这样聚焦真实考古的电影却挺稀少的。P.S.:摄影真不错。
一个有关人类历史遗迹的明暗线故事,主题蛮悲观,与脆弱的文明制度设计相关,预示当下同样的问题,值得警醒。题材够冷,观感一般
像散文,战争背景下考古挖掘,人对生命和时间的体验。
寄身时间的纸页
大英帝国还想通过历史的传承重现辉煌?莫名其妙的同妻线看得人烦躁。
导演很明显在学Terence Malik,想用手持摄像跟拍、广角大特写、逆光特写、声画不一致、打乱叙事顺序来创造一种超然物外的史诗感,结果也算是蛮成功。可惜剧本的体量其实可以拍一个迷你剧,压缩太严重。Lily James出场就是一个分水岭,前半段在老老实实讲考古挖掘,中规中矩,可是她一来就开始各种儿女情长,复杂的N角恋开始,仿佛是编剧怕考古太无聊,专门加了一些感情戏吸引观众,一切都乱了套,考古完全被遗忘。
耐心、沉稳,不过中途次要人物登场略打乱叙事节奏。
上海电影博物馆太他妈的俗了。这电影淡雅的基调,男女主不能婚外情,就安排女配出轨,为了完成心理变化,老公是gay,表弟知性温柔。最后一定要有生命的大和谐成就爱情。其实也可以理解,这么淡的电影,肯定要有其他的东西吸引住观众
像个宣传片。
[3.5/5.0] Lily James 的段落,整段刪掉會更好,小孩子也很煩。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il_Brown
"There was once a ship that put to sea..." --It's those moments when you know something's about to happen that BURNS your HEART. ///Howard Carter and his Tutankhamen.
时代背景下的人和事都变得渺小又无力#凯瑞穆里根仍然很美#
躺在一搜公元六世紀的船上,望著深藍夜空卻沒有星星,那場景太浪漫了。一千年以後我們的肉體會碎成一片一片,沒有人再記得我們,我們將作為「人類」這個群體永存。
自由是带着真理的, Lily很美 ,就是节奏太慢了。
别的纪录片里面看到过这个墓葬地出土的黄金制品,这个电影讲述的就是二战前夕的发掘故事。不论是渺小的个人还是伟大的文明,都无法逃脱失败和消失的命运。既然终将消逝,我们的存在和努力还有什么价值?一代一代的人都在重复问这个问题,也只能得到一个同样重复的答案,那就是我们都是文明长河的一部分,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正是死亡的存在让我们分辨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深埋地下的黄金墓葬,还是被边缘化的民间专家,总有得见天日的那一天,即使是永远无人知晓,也不要停止做正确的事。因为人生只有遵从自己的内心,才是值得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