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了这部剧,整部剧就是三对情侣的漫漫谈情路。
男女主,李千云和和霄霄的姐弟恋,离我遥远。
富二代和小主播,对不起,那对我更是远再说天边了。
赵硕和竹子,这对才是离我最近的。
我要重点讲一下。
不得不说演赵硕这个演员太帅了。
整部戏卑微的追女神,赵硕做老师的时候,帅炸了,和李千云有一场打篮球的戏,也很好看,能感觉这个演员身材也不错啊,穿衣显瘦,脱衣有肉。
不好意思,有点扯远了。
赵硕对待竹子,像极了我们这些备胎舔狗们,不好意思,在竹子眼里备胎都算不上,就是个舔狗。
生活中关怀备至,送水果,洗好切好不说,草莓还要去蒂;为了讨好女神,去打探女神的喜好;去女神家面馆帮忙,跑堂刷碗,整个就是个送上门不要钱的长工啊;女神说要找坐头等舱的男人,就去坐头等舱;自恋的说女神对自己挺好;训练的时候听到女神要结婚整个人仿佛失去了灵魂。。。
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呢?
像不像做舔狗的你。
整部剧,我最喜欢的就是赵硕知道竹子要结婚去找竹子,把花放到一边,潇洒的离去,那一刻当舔狗终于认清现实,卑微换不了爱情,转身的一刹那人物的形象站起来了,我多希望他和竹子的爱情就此结束,我希望他从此变成那个成熟的他,遇到一个合适的女孩,从此发现原来可以不用卑微的去追,平平常常的才是爱。
然而编剧不允许啊,他非要安排赵硕一场英雄救美,非要安排竹子投怀送抱,我不想要这样的结局,这种卑微的得到的爱,日后的相处对他不公平,他是个好人,我不想让赵硕这样继续的卑微下去,这种卑微的爱情太让人心疼了。
连续看了两遍,发现这部戏其实在一部轻松的青春剧下包裹着一个非常深刻的内核,当我们醉心于看李千云和何霄霄甜腻腻爱情的时候,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他们到底拯救了对方什么。
徐静蕾以前发微博说:“这九年来,我时常有病,你总是有药。
”对于恐高的李千云来说,何霄霄就是他的药,对于何霄霄来说,李千云同样。
别忘了,俩人的名字连起来是“云霄”。
很多人说女人过了三十岁就非常现实,其实不一定哦,你看年轻的梦竹也可以很现实,你看三十多岁的何霄霄也没有那么现实,也放弃了张瑾。
到底为什么呢?
因为从来都不是金钱和未来在打动人,感情里真正需要的是理解,是我在你面前可以做自己。
何霄霄面对一个阔别十年功成名就归来的前男友,她有的只是惋惜,惋惜那个理解自己的少年已经不在了。
李千云之所能够追到何霄霄同样是因为理解,他理解何霄霄的各种小情绪,还能陪着她一起去酸甜苦辣,这才是爱情本来的味道。
看完了第一季,不知道第二季如何,就第一季的表现客观的来说一下。
演员整体不错,但是形象欠佳,男女主的身材和长相都不够显眼,尤其男主的身材确实不是很好看,值得肯定的是演的不错,比大部分流量艺人演得好。
另外,选材有些吃亏,因为空乘行业相对比较小众,可能感兴趣的观众也不是很多,不过整体看下来感情戏和职业的内容配比上还可以,不像很多剧通篇谈恋爱。
整体还是值得一看的,没那么好,但是比大部分噱头十足的网剧好看,踏实。
-
慢节奏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摄影很美...但是...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