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在谁 什么样的“克制”是好电影的标准?
私以为创作者的表达克制是好的,但不能跟他镜头里角色人物的“克制”划等号。
真正的“人”不是审美动作的客体“物”,绝不是一台永远能维持被高级知识分子(包括有品位有尊严有姿态的中产/小资影评人们)所赏识的那种冷静从容姿态的精致“美学”承载机器。
世界上什么情绪都可以“克制”得来吗?
你们不能向一部写实作品中的人物要求不切实际的好看姿态。
主角们苦中作乐是可以存在的,但是既然要写实要残酷,当你身历像疼爱妹妹死去这样的惨痛的当口,真正有个体自觉和良知的当事人的言行不可能一直保持“克制”“平静”“仅流露淡淡哀伤”的体面样子,这不是活人的反应,更何况导演还一直把主角孩子们塑造成有良知有尊严、懂得并追求美、情感细腻、对生活和自我有高度自觉的人物。
“温情美学”的消费市场(待补) 无论多大的灾难面前都要让一群清秀体健又有造型品位的小孩顶着人工制造的脏脸和破衣唱歌种花交朋友看星星……实在是温室中未尝苦的雪花作者的个人意淫。
讽刺的是,导演是枝裕和为了维系一份人工制造的“温情”美学,而隐瞒了原型事件的最大悲剧――哥哥跟朋友一起打死妹妹,毫无疑问,这是打着批判现实的旗号而实际上在做美化和逃避现实的电影。
敢问,是枝真的敢深挖其中的真实人性、面对真实发生的残酷、揭示人间悲剧的真实根源吗?
“温情美学”感动了谁?
毫无疑问,是置身事外、泰然旁观的观众。
满足的是什么?
是以透过温情滤镜来消费现实苦难的观众们的心理需求。
亮点长子被曾一同玩游戏的上学朋友抛弃。
看电影的时候,弹幕里有几个问题,可能让有些中国人觉得奇怪。
其实如果了解日本的话,就知道那些现象是很符合日本人和日本社会的状况的,即使放到现在的年代也有共通的地方。
比如:1. 妈妈生了那么多小孩,养不起,为什么不送福利院、扔掉让人收养,或者让那些爸爸负责,却放任他们在家自生自灭?
技术性原因可能是,孩子没合法身份,孩子不愿意去福利院,但这些绝对不是主因,在技术上也是可以解决的。
最主要的因素是:妈妈自私,爱面子,嫌麻烦,不负责,这是不少日本人的通病。
如果走合法程序,妈妈的事件曝光,她会受到来自社会的眼光。
日本人特别特别特别(强调三遍)在乎面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日本人犯了重大错误,丑闻之类的事宁愿选择自杀,有些事我们看起来甚至根本不到那种程度。
曾经有一位日本教授对我说,在日本的文化里,只要你死了,你犯过的任何错,别人都没什么可说的了。
其次,找爸爸负责也不现实,一是他们几乎肯定不会负责,二是面子上日本人也不会像中国人一样死缠烂打,撒泼耍疯,所以妈妈自己并没有找爸爸们要钱,反而是让阿明去。
对于这样的人,偷偷地跑了,就是最简单的办法。
现实生活中,不少日本人的做事态度也是如此,胆小怕事,爱面子,回避问题。
2. 便利店的店员,阿明的女朋友,房东,邻居,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帮助他们?
实际上店员和阿明的女友都有帮忙,当然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里,远远不够。
房东和邻居更不用说。
日本的社会本身就是冷漠的,他们注重隐私,同样也因为嫌麻烦,不愿意担上事,所以对别人无义务的事,几乎是不会主动伸手管。
有时新闻里说某个独居老人死在家里很久都没被发现,这种事在日本发生一点都不奇怪。
中国人,至少有一部分中国人就完全相反,他们认为道德上的义务几乎是等同于义务。
比如一个人随手扔垃圾,中国人看见了,可能会叫他捡起来,但日本人大部分可能内心强烈谴责,但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因为他完全没必要惹麻烦,也没义务去管不在自己分内的事。
看到一个人遇到困难,如果有能力,你却没有去帮忙,中国人会觉得你不对,日本人可能觉得再正常不过了。
很难说哪一种态度更好。
中国人有时候让人觉得多管闲事,日本人又好像太冷漠,但从法律意义上讲,也没什么错。
3. 阿明他们为什么不主动寻求帮助?
电影有提到福利院的生活不好,当时80年代的状况可能的确如此。
但是如上面提到,日本人的性格也是一方面的因素。
最后最小的妹妹死掉了,他们也没有主动寻找帮助,还只是寄希望于打电话给没有任何可能的妈妈。
难道这个社会还有什么比死还惨的东西吗?
如果有,那会是什么?
可能是孤立的社会,冷漠,和绝望吧。
写这些并不是要说日本人和中国人谁好谁不好,很多时候隐约感觉到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素质在提高,以后我们也肯定会变得越来越有礼貌,有教养,就像发达国家,如日本人一样,可以随之而来的会不会是越来越冷漠、孤立的社会关系。
人与人之间天生的情感联系从此不再重要。
我知道,很多人看韩剧台剧会很投入,尤其是整天哭哭啼啼的韩剧,有些,几乎所有的戏份都是哭戏,可是,我从来都不觉得想哭,总觉得太矫情,太做作。
不喜欢这种整天要把悲伤写在脸上告诉全世界的剧情,不喜欢这种把眼泪当作唯一武器的戏,也许主人公的命运真的很坎坷,可是不停地掉泪,到最后把我唯一的同情心都磨光,只觉得很腻很腻,腻到恶心,凡事都不能太过火,过度地渲染悲伤,到最后竟让我觉得可笑。
补充一下,我说的是韩国电视剧。
韩国电影还是蛮好看的。
至于香港电影,我觉得就是拿来娱乐一下就好的,我是很少看的,觉得它的电影太现实,现实到冷漠,就连煽情也煽不起来了,而且,不是香港人都无法体会它想表达什么,看完就像喝了白开水那样,不会有什么以印象。
是两个极端吧。
想起来,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说看电视电影看到哭的,当宿舍的人因为韩剧台剧,哭到声沙时,我还时时走神,这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变成冷血的人。
今天,看了《谁知赤子心》,又名《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
之所以会看,一开始,只是因为最近很想听日本歌,看日本片,然后看到这个报道:柳乐优弥――戛纳电影节创办至今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
于是很想看看。
怎么也不会想到会这样震撼我的心,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影片一开始,我就觉得很压抑,虽然影片一点也没有渲染悲伤的情绪,但是,我想真正的悲伤就是这样吧,不用写在脸上,只要你曾经体会过,就可以被感染,而不是要靠没完没了的泪水来诉说自己有多难过。
片中的明,是个十二岁的孩子,是三个弟妹的哥哥,有一个比她还要孩子气,未曾做好准备的母亲,和不曾出现过的不负责任的父亲,就在母亲失踪后,他担当起照顾弟妹的重担。
生活的残酷,一次次接近希望,却不断被命运宣判破灭,和弟妹的相濡以沫,一直到最后,最小的妹妹死去,亲手埋葬她。
从头到尾,几个孩子没有掉过一滴眼泪,甚至,当我回忆起来,他们连眉头都不曾皱一下,小孩子就是这样,生活多煎熬,仿佛也与他们无关,零食,游乐园,小游戏,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幸福。
在明的眼睛里,我看到的是在大人身上都很难找到的坚强坚定,忍耐安静,成熟,还有那一丝丝孩子气。
就在他被冤枉偷东西,不愿与别的孩子一起做坏事,偷看孩子们打棒球,埋葬妹妹之后回家的路上。。。。。。
不会轻易把焦虑悲伤写在脸上,我想,我们很多人再经历五年,十年,二十年,都未必可以做到像他那样。
我一直觉得日本是一个比较压抑的民族,这和他们的教育有关,某种程度上和中国相似,但更甚于中国。
所以,日本人,在我看来,总是比较隐忍内敛含蓄的。
当明在打棒球比赛时,影片已经接近结尾,我吐了一口气,我以为,这样的安排是要告诉我,他们最终会实现他们每个人的梦想,读书,钢琴,画家,棒球。
然而,原来所有都只是铺垫,只是小雪的死的铺垫。
最后明和女孩把小雪放在行李箱,埋葬在看到飞机的地方时,我已经泪流满面,我知道,多数人会觉得他们的行为很畸形,会觉得他们最后居然可以没事那样继续生活很冷漠,可是,最最触动我的却恰恰是这样最后的安排,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啊,就算你最爱的人离开了,生活还是要继续,为了死去的人更为了活着的人。
再沉重的悲伤,只会放在心里,自己知道,就算很多年以后,仍然会隐隐作痛,但是,这并不用写在脸上,也不用刻意哀悼,而是更好地活下去。
坚强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离去只会让自己更长大懂事。
我想就是这样,才会让我无法平服自己的情绪,一直走不出来,沉溺在片里的那种情绪。
看完之后,一直想哭,心情一直很失落,很难过。
我从来没有会因为一部电影这样。
经常都是看完就忘掉了。
我曾说过,看爱情片最多我只会觉得感动,看亲情片,我才会落泪才会觉得难过。
我跟蚊子说,你也去看,你也会被打动也会哭的。
他说,为什么。
我说,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而这方面,我们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可是,后来,我再想想,其实,不是的,也许,只是因为,它碰到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触到我内心深处某个痛处,很久很久以前的伤口,让它又痛起来。
也许,没有经历那种失去的人是不会那么大触动的。
P.S 梁朝伟很不爽影帝被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抢走,他说,十四岁的孩子有什么演技可言。
我想问,他在2046里面有个屁演技啊。
何况,作为专业演员,居然用年龄来作为演技的标准,这就类似于,作为大学生,竟在Q上转发那些侮辱日本人民的言论。
这两者有相同性质,只让我看到:没水平,没教养,和小鸡肚肠。
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不公平,没有悲伤的氛围,没有人关心,只是四个被遗弃的孩子的日常。
以前在报纸上看过这类的新闻一样,看时可怜这些孩子、痛恨那些抛弃孩子的父母,然后转身就忘了……因为生活过的幸福,根本不会想起那些孩子,只会在下次看到同样的新闻时想起说句“可恶!
和之前一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因为新闻只是告诉你有孩子被遗弃,然后被收养,不会像这部电影一样让你看到被遗弃的孩子在没有被收养时过着怎样的生活……电影中的那个女人她不配被称作母亲。
当我看见三个孩子从行李箱出来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什么样的母亲会这样把孩子放到里面,不怕窒息吗?
不准他们出门、不准他们喧哗、不准他们上学、甚至连阳台都不准去,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件屋子,对于外面的一切都未知。
一开始我以为是因被生活所迫,直到那个女人消失再也不回来才看清…… 既然生了为什么不养?
不想养没钱养那为什么要生?
找到所谓的“真爱"就抛弃了自己的孩子,良心不会不安吗?
把孩子像玩具一样关在行李箱里就真的以为那是玩具啊!
那么小的孩子自理能力几乎为零,长期被关在家里怎么知道生活?
没钱了怎么办?
生病了怎么办?
没人发现他们被抛弃怎么办?
都说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但是这世上总有一群人觉得孩子是身上的一块肿瘤,随时要拔掉。
这部电影的后半段让人看的非常煎熬……那个爱笑的小姑娘,那个整天拿着蜡笔画画的小姑娘,那个从行李箱出来的小姑娘,一直渴望出去,一直没有踏出门,直到最后被行李箱推出了门……树叶绿了、树叶黄了、树上秃了那个女人也没回来。
从干净爽利的头发到满头长发,从干净漂亮的衣服到破洞满身、淤泥满身,从快乐的笑脸到麻木的双眼,没有人来关心他们……现在再想想你看的新闻恰巧是被发现的孩子,但是那些没被发现的孩子呢,正如电影中的孩子一样,也许为了生活在外捡垃圾、也许不知道怎么生活而饿死……那些抛弃孩子的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还谈什么做母亲。
也许你有生育的权利,但是你没有不养育的权利,这是个法治社会,想清楚在生,孩子不是玩具,是你的宝贝。
从《幻之光》,到《下一站天国》, 到《距离》, 再到《谁知赤子心》, 是枝裕和好像一株不需要栽培就可以自行生长的植物, 他的心灵学完全是一种空气状的存在, 你看不见但它存在的那么坚实,他的片子往往都很长, 又完全是散漫的无情节生态, 却无法让我厌烦, 你觉得每秒都要进行的呼吸很烦吗,你觉得呼吸也需要写个剧本吗?
他的镜头超越了拍摄学方法论, 超越了生活的乏味, 超越了文本的虚妄, 超越了观众的无知, 超越了票房的可笑, 超越了古山禅寺的钟声, 超越了演员的生息不止, 成为一种自在之物, 成为无名无识, 成为微尘后的粒子, 成为水源干涸但仍生存着的沙漠, 成为夜晚被惊觉的梦境, 成为呼吸来不及喊出的最后那个字
最后,12岁的明和孩子们站在街头,站在阳光下,阳光照耀着他的脸庞,宛如大人模样。
这是一个典型的仰视镜头,在镜头语言里,一般象征着人物地位的高大,美国超级英雄类电影中较为常用,突出、彰显主角的伟大。
但在《无人知晓》的最后,用在一个12岁的孩子身上,确实显现的那样心酸 : 它暗示主角福岛明长大了,而且是经历这些事故之后,不得不长大了——下一镜头,福岛明的弟弟(茂)拉了拉他的衣襟,提示他该过马路了,福岛明把看向飞机的眼光中收回来,回到了现实: 他要承担起责任来,还有弟弟和妹妹要养——生活还要继续。
弟弟无助与渴求的眼神
四个孩子继续投入到残酷的现实与生活中去这只是2小时21分钟电影最后一幕!
我之所以取这个标题《活在阳光下》,正是考虑到,导演镜头的安排: 主角(福岛明)很少站在阳光下,他的大部分镜头色调,都是阴暗的、冷酷的色调。
即使在电影快结束时,短暂的阳光灿烂的片段里,福岛明和他的弟弟妹妹们最终从阳光里走向房屋的“阴影中”去了——暗示现实中结局不容乐观。
主角四人从“暖色调”走向“阴暗色调”我们继续从电影开头说起:
(本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本文末会给出事件介绍。
)第一部分 福岛明的为数不多的“阳光”
电影开头便是“阴暗”色调: 主色调为冷酷的暗绿色,这便是主角的主要现实世界——阴暗而残酷的。
(后面我们会知道,这是在埋葬死去妹妹的路上)但我们着重的是福岛明 为数不多的 “站在阳光下”*第一处 福岛明的阳光
东京一处不知名的公寓里,搬来了一对母子,面对新环境,以及与母亲和弟弟妹妹的依靠下,福岛明是新奇而快乐的,主色调是暖色调,此时面对“新生活”应当是充满希望的。
但是随着,福岛明去接妹妹京子回家,色调重新变为“冷色调”
福岛明去接妹妹京子
妹妹京子的梦想是弹钢琴
妹妹京子*第二处 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
全家人的第一次聚餐这个镜头很经典(1)是枝裕和将家人餐桌位于镜头中央,母亲在最中心的位置,,全家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母亲身上,灯光“刚好”在母亲头正上方——母亲宛如“圣母”一般,是全家人的依靠。
(2)暖色调与冷色调形成强烈对比,外围暗角加聚彰显这种对比——温馨与残酷并存,更急突出温馨的可贵。
但也掩饰不了冷酷的现实将他们包围。
我们在这,注意一下对母亲的镜头处理:
微微的仰视镜头
微微的仰视镜头
微微的样式镜头暗示母亲的地位还是高于孩子们的。
在看看对孩子的镜头处理
福岛明是微微仰视镜头
茂 是俯视镜头
京子是俯视镜头看得出,福岛明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弟弟妹妹的,此时母亲仍然在孩子中存在较高地位。
第一次聚餐交代了故事: 四个孩子均无户籍,所以要躲在箱子里被“运进”新家,母亲经常夜不归宿,大部分时间弟弟妹妹需要哥哥福岛明的照顾。
然后我们从福岛明第一次外出买菜,看看是枝裕和导演对他们家庭的社会地位的处理。
【新家庭的社会地位】“新家庭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新家的位置”反映出来的,跟随主角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观察“新家的位置”
1.走过一段平坦的路
2.走上阶梯
3.走上阶梯
4.走向社会(阳光下)
最后一幅图,明显的社会结构最后这个画面,指出了整个社会结构,是枝裕和导演安排了这个阶梯,阶梯之下是主角(福岛明)的家庭,阶梯之上是现实社会。
每次主角买菜回家,都是从“有阳光的”社会,走下阶梯,回到社会底层那个的“无人知晓”的角落里。
走下阶梯
走下阶梯[他们,作为“无户籍”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此时 主角仍然在阴影里,而不是阳光下
第二天 是以一顿咖喱饭结束第二天 是以一顿咖喱饭结束,饭菜在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里,是家庭纽带的象征。
这点在是枝裕和导演的《海街日记》里,更有体现。
伴随饭菜而来的,是母亲地位的变化。
母亲的地位此时高于妹妹京子
母子处于同一地位
母亲与京子处于统一地位
哥哥福岛明处于高位此后,母亲与福岛明的镜头一直处于同一水平,直到,母亲离去结束。
暗示不对子女有照顾的母亲,在自己子女眼中地位的开始瓦解。
伴随母亲最后一次回家,她的镜头完全变为了“俯视镜头”
1.注意福岛明俯视母亲
2.京子小雪,“俯视”母亲
3.福岛明,斜视母亲
4.福岛明俯视母亲此时母亲的地位完全瓦解。
此时交代了四个“无户籍”的子女的父亲不同,福岛明的父亲在羽田机场工作,京子的父亲是音乐制作人,茂的父亲也在羽田,小雪的父亲没有交代,后面我们会了解到,母亲也不知道小雪的父亲是谁。
第二部分 “父亲”的登场根据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缺失的父亲角色,会导致儿子的女性化偏向,但在电影中,福岛明却体现出来一种男子的担当与坚强,这恰恰说明,缺失的父亲角色,是通过另一种隐瞒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1)“父亲”象征的“希望”“理想”根据他母亲所说,福岛明的父亲是在机场工作,而飞机,在电影中,便成了父亲角色的一种象征。
比如福岛明经常性看天空飞行的飞机。
福岛明看天空飞行的飞机
福岛明看天空飞行的飞机
福岛明给妹妹的承诺
福岛明给妹妹的承诺去羽田看飞机,实际上是“去羽田看父亲”的暗指。
望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实际是指看那遥不可及的“父亲”,与脱离残酷现实的“理想”。
(2)两位“父亲”伴随母亲离去而来的“断粮危机”,福岛明只能去求助妹妹小雪的“两位父亲”。
第一位 “父亲”是出租车司机
他木讷,沉稳,不怒自威,却不能给予他丝毫温暖,甚至在听到他们母亲一个月未归时,也未给福岛明一分钱。
这暗示了那个丢下福岛明未给他任何温暖,远在“羽田”的父亲。
福岛明只好去求助小雪的“另一位父亲”
小雪的“另一位父亲”另一位父亲仍然是毫无责任心,急于撇清关系,只有那抚摸福岛明的动作,和2000日元,给予了福岛明“父亲般”“伪善”的温暖(3)棒球
福岛明听到外面打棒球孩子和父亲的声音
打棒球的孩子与“父亲”
“隐藏在车后”的父亲
福岛明自娱自乐的打棒球
福岛明自娱自乐的打棒球而后,福岛明终于感受到了“父亲”
那位“无人知晓”的教练,让好奇的福岛明上场,站在阳光下和普通孩子一样打棒球,并紧紧握住他的手,给予他“力量”,给予他“指导”,更给予他“父亲的拥抱”,这里大概是福岛明最快乐的一天。
(此时,福岛明站在了阳光之下,电影色调变成了“暖色调”)
“父亲”的力量
“父亲”的拥抱、教导和温暖(4)福岛明自己承担起“父亲”的角色,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
第三部分 福岛明暗生情愫伴随着 纱希 的到来,福岛明渐渐对她有了爱慕之心。
1.福岛明与纱希第一次见面
2.两人处于同一位置,切望向同一方向
3.两人望向同一方向
4.女主为了给男主钱,陪别人长卡拉OK,但男主坚持不要,而且痛苦的跑开了。
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温情脉脉,感情含蓄,通过暗示表达感情。
比如,下面的暗示
1.女主给男主买的蓝色饮品
2.夜晚,男主爱不释手的抚摸那枚蓝色瓶盖蓝色,早在之前就暗示了女主。
比如,女主(纱希)初到男主家,捡起那枚蓝色蜡笔头,将它和放在桌上的四枚蜡笔头放在一起,宣告“加入”。
1.蓝色蜡笔头而在这之后,妹妹小雪画女主(纱希),用的正是那枚“蓝色蜡笔头”,之后镜头中恰恰出现了“五枚蜡笔头”。
2.蓝色蜡笔头这恰恰暗示了男主对女主默默的爱慕。
第四部分 被人丢掉的种子。
四枚掉落的种子,恰好暗合四个被丢弃的孩子而他们四个孩子将四枚掉落的种子捡了回来,种在了自己家中,并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这更加暗示了他们就是那个“被丢弃的种子”。
第五部分 小雪的死亡“无人知晓”在妹妹小雪不小心摔死前,福岛明正在外面快乐的打棒球,这一喜一悲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更能讽刺现实的“荒诞”。
而小雪的死亡早有暗示。
比如(1)弟弟茂,不小心退落的花,而这花刚好是写有他们名字的花。
1.跌落的花(2)妹妹小雪站在椅子上时,旁边有个骷髅玩具看着她的脚。
2.望着小雪脚的骷髅玩具(3)福岛明打棒球时,观众诡异的歌 “超级本垒打,让天国的”
3.诡异的歌而后,第二天,触摸了妹妹小雪冰凉的尸体,福岛明失神的跑了出去,又唱起了这首诡异的歌:
福岛明唱“天国的爷爷,奶奶...”(4)福岛明跑回家时,因恐惧从窗台跳下的猫。
3.因受惊吓,从窗台跳下的猫。
而后,男主与女主和弟弟妹妹为小雪举行了简单的仪式,然后小雪被装入来时的“行李箱”,被“无人知晓”地转移到“无人知晓”之处,然后又被“无人知晓”的埋葬在羽田机场外。
第六部分 埋葬福岛明与纱希,带着妹妹小雪去了羽田机场,实现他答应的那个愿望,带小雪去看飞机,而后埋葬小雪。
两人被迫长大
福岛明与纱希埋葬小雪后被迫长大残酷的生活到此还没停止,他们却要被迫长大,被迫继续生活。
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无限贴近于生活、现实,于无声处听惊雷,需要仔细观察才能接近他的本意,但在这残酷的电影里,是枝裕和导演还是给观众开了一个玩笑,现实远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西巢鸭弃婴事件 】
影片以明的行动作为主线贯穿了整个故事。
他已经掌握了诸如购物,做饭,交费,与人打交道等基本的生活本领。
并有了自己的道德准则。
他管理着家庭,照顾着弟妹。
他对未来有憧憬,他想上学,想打棒球。
母亲的离去,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上的入不敷出,更多的是独自面对世界的恐惧与迷茫。
世界是如此的大,如此的陌生。
那一张张面孔,一道道目光,一条条马路,一栋栋楼房…他开始寻找朋友,可他的朋友却是靠金钱维系的。
游戏带来的快感不是明需要的,他需要的是同龄人的认同感。
不愿偷窃使他失去了朋友,脏臭的环境同样也留不住淡漠的友情。
而一个逃避学校与家庭的女孩成了明的新朋友。
她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发现了美好的东西,那生机勃勃的植物,柔弱的妹妹,顽皮的弟弟,温柔善良的姐姐,还有那沉默的肩负重担的明。
她想帮助这个难以为继的孤岛,这个也许是心灵的圣洁之地。
她选择卖笑伴唱的方式赚到钱给了明,可是明拒绝了她的钱。
这是一个奔跑的长镜头,在灯红酒绿的夜市里,明奔跑着。
慢镜中一切声音都已消失,剩下的只有风声和单调的跑动的拖鞋声。
从嗒嗒声中我们仿佛感到了明内心里极度的疲惫极度的悲伤。
明在女孩身上看见了妈妈的影子,看见了一切挣扎地存活在世界上又遭到世界疯狂蹂躏的弱者的影子。
这是这个光鲜快乐的世界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痛苦阴暗的真实的一面。
妈妈的世界,女孩的世界,明的世界,这三个世界都是弱者支撑的世界,都是强者环伺的世界,冷漠到令人绝望的世界。
从旅行箱的黑暗闷热 到略微宽敞的新家 小茂和小雪照旧被禁止外出甚至阳台都不允许。
单身的母亲整天在外面工作 很晚回家。
长子明照顾家里的饮食起居 二姐京子帮忙洗衣服。
四个孩子都有着各自的父亲与同一个母亲 他们谁都没有上过学母亲告诉明她又爱上了一个人。
种种搪塞与谎话之后 她悄悄从必须抚养四个孩子的可怕生活里抽离。
需要扛起责任是的明 而他仅仅12岁。
一段时间的浑浑噩噩 钱花光了 房租、电费、水费、伙食都成了问题。
对于母亲回家的希望被无情摧毁。
喜欢吃巧克力 喜欢红色会发出可爱声响的拖鞋的最小的孩子 小雪死了。
明将她葬在每天都能看到飞机起飞的地方 颤抖的双手比哽咽的话语更令人揪心。
那个作孽的母亲最后以一张简单的纸条草草了结了她的责任与过去 而这个时候 尚还年幼的明已经选择了勇敢地承担与明快地生活 即使只是为了小雪的离开是枝裕和又制造了一场生与死的定义的解析盛宴 如此朴实细微真实与震撼。
他仅仅用明十分反感纱希缓助交际的一幕 轻轻点出了这个家庭的罪孽根源 而不带任何主观评介。
究竟有多少人曾经知晓这种被死神洗礼过的残酷童年柳乐优弥早熟 内省 单纯 坚强并存的表演使一个12岁的男孩十分丰富 年轻影帝绝不为过早上5点 窗外天已大亮 太阳还没升起。
我不断拨弄眼镜拭去眼角滚烫的不明液体。
我想我只是饿了……
纵求问于黑夜的天空天上星星仍旧在闪亮我只能继续漂流往...由我心溶化而成的黑湖天使可愿回头给我眷顾?可会在我那心之湖里沐浴?冬天的狂风捲起波浪把我引往黑暗深渊【唱这句歌词时,明和纱希的镜头慢慢变得光亮、灿烂.谢谢导演】我双眼枯如寒冰踏上成长之路我是一颗无人能接近的...发出异臭的宝石[宝石]我会记住阳台上越来越多的植物我会记住那些干净的天空我会记住他们干净的眼神,心灵我会记住明,京子,茂,有纪,纱希.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节选自,纪伯伦《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这个冬天阴雨不断,那个每天坐在路口看路人跟车流的大爷,已经有好多天没有出现了,连同他的轮椅。
没人知道,无人知晓。
像许多人一样,擦肩而过甚至从你的人生走过,没有任何印记。
慢慢的,车马喧嚣忽然静了下来,所有人面面相觑,世界像定格了一样,那几秒的风,也终于被人感受到了。
一个出租屋里,四个未成年的孩子相依为命,最大的12岁,最小的四五岁,没有经济来源却又拒绝福利院,后面连租房的钱都没有,他们会怎样生存下去?
这就是《无人知晓》想呈现给我们的。
导演,是枝裕和。
我觉得这部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
熟悉是枝裕和的观众都会知道,他的电影从来不以情节取胜,而在于观察入微的细节。
电影的情节是这样的,单亲妈妈带着四个孩子搬到了一个新租的房子。
妈妈上班经常晚归,哥哥照顾几个孩子。
妈妈离开后,四个孩子没了经济来源,用各种办法活下去。
妹妹死后,哥哥跟朋友一起把她埋了,生活继续。
故事很简单,没有大的戏剧冲突,镜头相当克制,没有眼泪,甚至连煽情的背景音乐都没有。
但就是这部电影,让我连看了几遍之后,有一肚子想说的,却无从说起,这篇影评也就一拖再拖。
这部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很充实丰满,看完整部电影,你对这样的悲剧无法去责怪任何一个人,甚至是抛家弃子的母亲。
也许这就是电影高于生活的地方,现实里我们局限于自己的眼前,而电影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让我们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去跟每个角色感同身受。
一、哥哥福岛明电影中的哥哥福岛明12岁,是制定的规则中唯一被允许外出的孩子,他像家长一样负责一家人的生活:忙着采购、做饭、用ATM机缴水电房租,所有这些都驾轻就熟,电影中的这次搬家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这么生活了,像大人一样让人放心。
所以妈妈才能出去工作、晚归、甚至离家出走,并心安理得。
这样的生活有个脆弱的前提:经济来源。
在妈妈不再提供经济支持后,这看似有条不紊地生活逐步地崩塌了。
孩子们不愿意去福利院,会被分开,他们之前经历过,而那样更糟。
四个孩子都未满16岁,没有地方可以提供工作给他们。
断水后他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去公园上厕所,洗衣服,刷牙,接水;没吃的就去超市后门等过期的食物,断电后买冰棍放冰箱去冷藏食物跟水。
他们就像自己种在泡面桶里的野草一样,无人问津,却肆意生长。
但是最后他们连房租也交不上了。
即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福岛明也有自己要坚持的原则,他唯一一次偷东西,是给妹妹偷药,之前宁可失去“朋友”也不偷玩具;哪怕快饿死了也不要女孩卖身的钱,失去了爱情。
所有围绕他的情感在生活的重负面前是那么脆弱。
1.三个电话他给妈妈打打过三个电话。
第一个电话当哥哥没剩多少钱的时候,他打了第一个电话,妈妈让他去找小雪的父亲。
出租车司机跟游戏厅的工作人员,两个可能是小雪父亲的人,从司机下车不耐烦的眼神还有明对游戏厅的熟悉程度来看,明之前也找过他们,但这次他们都没给什么钱。
明是个很害羞的孩子,在听到他们的诉苦之后,他也不会再去找他们了。
第二个电话打电话给妈妈工作的地方,确认她辞职了。
知道联系不上妈妈后,他并没有告诉弟弟妹妹。
钱已经所剩无几,他没法买菜做饭了,只买了泡面。
跟他们刚搬来时那样,大家围在桌前吃泡面。
只是那时还用碗,妈妈还在,大家都在计划着新的生活,现在直接用桶装了,已经不再追求生活的品质了。
通过妈妈寄信来的地址,他查到了妈妈新家庭的号码,在拨通后,那个声音是妈妈的,俨然一副女主人的口吻,明并没有出声,他不忍心去打搅了。
在送她走的那天,他还因妈妈有没有跟交往对象说起他们几个孩子的事,而质问妈妈自私。
在电话里听到妈妈声音时,他觉得妈妈在适应了那边的生活后会来接他们,就像他们之前约定好的;也或者是死心了,妈妈还是没能跟对方说起他们,那就不再打扰她了吧。
第三个电话妹妹从椅子上摔下来后,受伤昏迷。
无助的明跑出去用公用电话打电话给妈妈,接通后等人去叫她,钱都用完了妈妈也没过来。
那一刻妈妈应该是很惊恐的,原本以为已经摆脱了这四个孩子,她害怕被发现、害怕再回去过那样的日子,所以拒接了那个电话。
但她远远低估了明的懂事,她不知道明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才打了那个电话,就像她不知道小雪已经快死了,往后也不会有人告诉她这个消息了。
2.福岛明的“懂事”妈妈离开时曾答应圣诞节会回来,但是没有,哥哥就把剩下的生活费装进信封,请人写上每个人的名字,对弟弟妹妹们说这是妈妈给的礼物。
便利店摆在门口的圣诞节蛋糕,会随着临近十二点不断地打折促销,明为了给弟弟妹妹们拿到这个蛋糕就一直站在马路对面的等到深夜,用最便宜的价格拿下它。
在家里已经断水断电后,他在公园洗了头,换了衣服去“约会”。
沙希给他买的饮料一路上他并没有打开,而是带回家跟弟弟妹妹用杯子分着喝,但瓶盖是他自己的,那是他的纪念品。
3.福岛明是孩子哥哥对学校是一直很憧憬的,镜头里好几次站在学校外面。
虽没上过一天学,但把每天晚上的算账当成数学题来做。
妈妈走的那天带他去吃东西,他怪妈妈自私,吃了几口就不吃了,问什么时候可以上学。
妈妈说没必要上学,很多大人物也没上。
哥哥难得不依不饶一次,让她举例,妈妈支支吾吾。
直到她说出一个相扑手的名字,明终于笑了,妈妈是对的,然后开心地吃完剩下的东西。
他终于像个孩子了,他毕竟是个孩子,他终究只是个孩子。
在美剧《This is us》里,有个妈妈没有能力抚养自己的孩子,社区把孩子送到了寄养家庭,但她不肯放弃孩子的监护权。
女儿跟她一起生活的时候,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她经常对女儿说:没有你我可怎么办。
可在她去了女儿的寄养家庭之后,她终于放弃了对孩子的监护权。
她说她从没看过女儿那样,像个孩子一样。
只有在没人承担大人的责任时,孩子才会被迫地变得懂事。
但再懂事的孩子也还是孩子,孩子的懂事是让人心疼的。
二、姐姐福岛京子在四个孩子中,姐姐对妈妈的爱是最明显的。
搬完家的那天晚上,妈妈定下规矩:哥哥可以外出买东西,其他人都不能出去,甚至阳台都不可以,他们不能被人发现。
因为除了哥哥,其他三个孩子都是黑户。
姐姐要负责洗衣服,所以不能去的阳台成了特权。
在洗衣服的时候她一直在外面盯着洗衣机,尽可能把“户外”的时间延长,但她不会在其他时候去阳台,因为这是妈妈定下的规矩。
妈妈第一次晚归的时候,京子在窗口等着她,计算着她上楼的时间数秒开门。
妈妈第一次离家出走前给她涂了指甲油,一个月后指甲油脱落殆尽了也没舍得扒掉。
姐姐从没发过脾气,哪怕在钱所剩无几时,哥哥沉迷游戏,他的游戏伙伴把弟弟推倒了,她的眼中也只有担心跟理解。
但在哥哥想把妈妈衣服卖掉时,她把自己锁紧了衣柜,那是妈妈的衣服,妈妈说了不要动她的东西,哪怕在大热天把自己捂得大汗淋漓,她也在衣柜里看好这些衣服。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她甚至觉得妈妈不回来是不是因为自己打翻了她的指甲油。
洒在地上的指甲油早已经干了,在想妈妈的时候,她会用手去摸索那干掉的痕迹。
姐京子的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很聪明,数学跟音乐天赋也很好。
哥哥找人写的信封跟妈妈之前给她的字迹不一样,名字也不一样,她知道哥哥一直瞒着她们,但她并没有拆穿哥哥善意的谎言,只是一遍遍摸着妈妈以前写的字。
三、弟弟福岛茂弟弟是最活跃的。
从对话中也可以了解到,他们上次搬家就是因为弟弟被发现了。
所以第一天过来妈妈就强调了不能被发现,尤其弟弟不能去阳台。
茂一直遵守这个规矩,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玩玩具,玩牌的时候一人分饰四角,甚至橡皮泥滚到阳台了,手够不到也没有出去捡。
这个看似大大咧咧的孩子,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来维护这个家。
哥哥知道妈妈辞职那天,他们晚上吃了泡面,但弟弟没吃饱,半夜偷偷用剩下的泡面水泡饭吃。
在水电气都断了后,所有人都饿着肚子,哥哥被奇怪的声音吵醒了,原来是弟弟嘴里在嚼着东西,哥哥问是什么,他转过身后说是纸,那个平静的身影让人心酸。
哥哥用仅剩的钱去买了两碗泡面,因为家里没有热水,一路小心翼翼地端着回家,但弟弟已经出去跟其他孩子玩游戏了。
一个充满孩子气,在任何困境下都能笑出来的孩子。
四、妹妹福岛雪电影里有很多暗示时间的东西,比如姐姐手指上的指甲油,哥哥的头发跟变声。
妈妈刚走的时候,妹妹小雪的蜡笔是新的,画了妈妈;当沙希来的时候妹妹要给她画画时,已经没剩多少蜡笔了。
小雪生日那天,大冬天里她穿了她最喜欢的拖鞋出门,带响声的。
跟哥哥第一次出来买东西时一样,把街边看到的东西都一一念出来。
他们在车站没等到妈妈,把剩下的一颗一直舍不得吃的巧克力吃了,那是哥哥第一次去超市时给她买的,已经好几个月了。
那最后一颗巧克力,就像是她剩余的希望,她咽下去了,也不再奢望妈妈能回来了。
哥哥带她看了电车,连那都成了幸福。
哥哥承诺以后带她去机场看飞机,所以在她死后,哥哥把她装进行李箱带过去,埋在了机场旁边。
其实在这之前导演已经暗示过两次妹妹的命运:第一次是妹妹是在她爬椅子去够橱里的杯子;第二次是夏天躺在沙希腿上昏昏欲睡,像生病了一样,幸好她睁开了眼睛。
但在哥哥去打棒球的时候,妹妹还是摔下来了。
妹长高了,来时的箱子已经装不下了,用了弟弟的箱子。
里面放了她最爱的鞋子,兔子玩具,还有很多的阿波罗巧克力。
五、妈妈福岛惠子妈妈还在的时候,从四个孩子的穿着打扮来看,他们并不像缺钱的样子。
只是这样的日子遥遥无期,妈妈一直憧憬着爱情跟正常的家庭生活,所以辗转于各种男人之间,生下了四个孩子,并且连小雪的生父是哪个都说不清。
哥哥得知她有了新的恋情,质问她自私时,她说:我就不能开心点吗?
她明明去了神奈川,却对哥哥说去大阪了,她想彻底摆脱这几个孩子,那是她下定的决心,所以那天上午起床时才会流下眼泪。
妹妹死后,被哥哥电话吓到的妈妈寄信了,她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让明好好照顾弟弟妹妹,还说:我就全靠你了。
一个人照顾四个孩子这么多年,不能开心点吗?
当然能,只是她要的开心,孩子给不了,她不能理解照顾孩子的同时,孩子给她的快乐更多。
六、音乐埋完小雪后,明跟沙希浑身泥土地走在路上,电影插曲出来了,轻快的音乐,到处似乎都是明媚的阳光。
全片一直在隐忍,没有一滴眼泪,甚至没有情绪的强烈爆发,在这一刻,导演终于给了观众一个宣泄口,好像告诉你,没关系,不用忍了,随便哭吧,我可以当做不知道。
七、结尾日子依旧,沙希加入,他们一起去公园打水,去超市后门拿吃的。
飞机划过天空,哥哥看着入神,弟弟拉了哥哥的衣袖,跟那时被收费员吓到的妹妹一样。
弟还是会为公用电话里留下的硬币欣喜若狂,四个孩子一起走在路上,弟弟回头的茫然,画面定格。
你根本不知道他们未来会如何,一切好像没有希望,一切又好像那么不紧不慢。
最震撼人心的,是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现实比电影残酷得多。
枫翎语微信fengling_xuyu茶话小叙
太悲了,不想推荐
……所以为什么都快死了不找警察找社工呢,为了四个人不分开???
是因为这个小孩才看的。不过,很后悔。最好别看的电影。世间残酷物语。不喜欢。
节奏死慢,可以在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之内讲完的全部内容靠慢镜头撑了两个半小时。后期永恒的白噪音都给我看困了。如果说小偷家族还有结尾值得哭一哭,这部简直什么都没有,甚至可以当作日本留守儿童纪录片看,完全没有艺术性和故事性
睡着两次……不过还是谢谢推荐
不喜欢,改编得太温和了。明明现实里长子和朋友一起打死了妹妹,却改成妹妹不小心摔死。电影里长子没有跟朋友一起偷盗,最差的时候也只是和弟弟妹妹吵架。好像一直以来的忽视、贫穷和最后的抛弃反而会让人变成一位谦谦君子。
"总有一天哥哥要陪你坐上单轨电车去看飞机。嗯,一起去看。"
没劲,这部电影可能是个艺术品,但我不懂得欣赏
导演很细腻,但是再改变也不如事实来得震撼
《无人知晓》,我在寂静的黑夜里,一个人默默地哭泣……故事不禁让我联想到《萤火虫之墓》,但它没有后者那么残酷和催泪,可片中4个兄妹没让我嫌弃过……-真的有龙猫吗?你不知道龙猫有多大吗?-我知道,他真的很大,如果他在附近走动,一定会造成大骚动,早就会被警察抓走了……-2014.08.07-宜兴-电影上映十周年 → 2017.04.17-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开始后,看到明和母亲带着行李箱坐在列车上,因为知道它里面装的是什么,所以眼泪就直接狂流出来……而后的观影过程里也是好多段落让我潸然泪下……《宝山》那首歌出来(看英文字幕理解其意),看着明和纱希的身影,实在忍不住就抽泣了一会儿……虽然自己空有满满的所谓的正能量,但爱心与同情心在有限的能力和残酷的现实面前时常只能无奈变成担心或灰心或伤心或痛心……
看完以后,也还是沉默,没有煽情的眼泪,没有明显的愤怒,就和这部电影一样,平静的说一个难过的故事,但没有一个人流泪,甚至连埋怨都没有。被抛弃真的很可怕。
这个电影看下来挺郁闷的,母亲抛弃四个孩子显然是不对的,但她心理承受的压力也不小,这个层面没什么可说的。我比较惊讶的是,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样的故事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生,那么日本的社会得冷漠到一个什么程度…邻居、房东、便利店工作人员、朋友等等,没一个人出来伸手援助解决吗?
没有刻意的煽情,缓缓的,最后我只好躺下来
垃圾女人好去死了
不能简单地用压抑两个字来定义,因为这恰好忽略了是枝裕和的创作手法;也不能简单地说美好,因为这样就完全背离了初衷。跟后面的滚烫的爱一起证明,父母放弃抚养儿童已经成为日本一大社会问题,可怕的是现实比电影还要残酷很多。柳乐优弥太强大了,十四岁就又演哥又演爸,简直日本影坛奇才。
了解真实事件背景后,觉得这样的拍法很多漏洞和不真实,强行的温暖倒不如声讨婊子和狗。真是毫无骨气的电影。
忧伤的故事,把悲惨的儿童世界描写的很诗意话,总觉得他们不如好好地大哭一场释放不属于他们的压力。
好喜欢导演的风格,细节很打动人。坚强的孩子最让人心疼。
小雪等不到妈妈来给她过生日时没有哭,茂饿到吃纸、玩具车被哥哥摔坏没有哭,京子放弃了买钢琴的梦想没有哭,甚至明最后亲手埋葬妹妹的时候都没有哭。没有幸福过的孩子把苦难和悲伤当作日常,都不知道这是需要流泪的事。
打分无关乎电影水平,这种看完之后让人负能量爆棚的电影真不应该存在于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和那些卖苦的苦情戏没有任何区别,既没有艺术价值也没有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