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期待了这么久,看了之后却是满满的悲愤。
不是影片不好看,而是角色实在是不讨喜,这种不讨喜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中的,但是这种不讨喜转移到他人身上时,我们便会忽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继而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就像我不明白为何埃里克会在保罗消失两天的短短时间内,却又要去找其他炮友来满足身体的欲望。
一开始我以为是保罗的错,毒瘾的一再发作使得埃里克失去了信心,但现在我更倾向于是埃里克的错更多一点,这会儿想起来埃里克读那份协议时一张无辜的脸,我就想打他。
他责怪保罗看到前女友时的不勇敢,但保罗和她分手了来和你同居,在大街上和你拥吻,为了你到戒毒所改变自己,而埃里克却在保罗每次消失的时候,不间断的寻找炮友。
到底是谁不勇敢,埃里克,你连改变的念头都没有,你怎能好意思去责怪别人对你的背负。
是的,保罗是不够勇敢,他的不勇敢在于他不舍得切断对埃里克的情感,总是离开又回来,再伤心的离开。
他知道埃里克死性难改,我把他对毒瘾的沉迷,当做对埃里克无可奈何的反应。
这样一来,他们就都不是完美的,他也就能说服自己,重新回到那个不完美的埃里克身边。
埃里克口口声声说爱保罗,但他的行为却对不起这一点,是的,他是爱,但是爱的不够。
他们都爱的不够,不够爱,也不够勇敢,不够勇敢的去结束这样一段关系。
他们不明白,结束一段关系并不是真的结束,而是一段关系的重新开始,就像保罗重新回来之后,他们在街上说的一样,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是他们没有把握住。
忽然想起来那句话,我们原先想要的只是一个拥抱,却多要了一个吻,然后……直到结束之后,才想起来,我们原先要的只是一个拥抱而已呢。
埃里克和保罗,他们都贪心了,贪心的不舍得去结束不明不白的关系,以致互相拉扯,拖长战线,让彼此都疲惫,让仅存的爱,在抱怨、担心和不信任中,渐渐消失无踪影。
他们不信任,便是他们的死结。
保罗的失踪,除了毒瘾发作的不能自控之外,也多少有些试探的意味,结果没想到埃里克真的被他在电话里抓包,这更让他觉得这场爱情,不靠谱,这大概也是最后虽然他提议两个人同居,但是却再也不想和埃里克做爱的原因吧。
他们最后说,最好一段时间不见,但我想他们一定知道,他们也许再也不会见了。
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原先是想避免这样的结局,却没想到彼此的挽留,加快了这场悲剧的到来。
爱情在开始的时候,往往都是美好的,埃里克兴奋的像个小孩,而这样的幸福感也让保罗勇敢的承认了自己,走到了阳光下。
曾经以为,他们彼此都是对方的太阳,照亮了彼此的路,却没想到这只是一场漫长的交汇,终究还是回到了两个不同的轨道。
“你是我最无法收敛的那句欢呼,就算一厢情愿的,可以看着就好了;你是我最意想不到的一次投入,就算总会失去的,空虚之前我要更用力庆祝。
”徐佳莹的《不怕庆祝》真的配的很贴切。
就像这场爱情的开始,都是他们所无法预期的奋不顾身。
但看完之后,我发现她的另一首《不难》却更贴切这样的一种结束。
“说再见不难,就别问是谁真心想说出来,像家人像朋友都只是欺瞒,当初多喜欢只是恶性循环;说抱歉不难,跟我们是否还相爱也无关,形式上去结束某一个阶段,淡去的记忆将由谁保管,都不是太乐观。
”这样的歌词,听的人淡淡的忧伤,却哑口无言。
就像这部影片的感情基调一样,大量的细节,感情浓稠的让人不想继续,却没有办法,只能看着它发生,曾经那么亲密,却要道一声再见,各自天涯,即使是屏幕前的我们都无法轻松的释然。
也许每个爱情都有它的寿命,它该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放手,否则,强行拉扯,它便死了,连回忆都难找了,即使有,也是伴着美好回忆的死状悲伤而已。
说再见不难,别为了怕再见,而让彼此真的再也不见。
ps:还是抱怨一下,剧情缺乏高潮,平淡的有点拖沓的感觉,而且伊戈尔这个灯光还没怎么亮呢,电影就结束了==+而且有些内心戏好像剪辑的少了些铺垫,埃里克大哭那边总觉得还是突然了点。
等了这么长时间终于看到了全片。
从色彩到剧情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两个人之间闹矛盾也挺突兀,总感觉只是一个个的片段,而不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
我跟ex分开也有两年了,在一起的日子远非小说中那令人向往的甜甜蜜蜜,而是慢慢地各有心事。
其实我一直都想让他明白:如果我们一直都固守着自我,不能为彼此做出妥协,做出改变那我们的相遇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之间的相爱早晚也只会变成一段回忆。
但是我要的是两个人的生活,人家喜欢的是恋爱。
电影讲述了从1998年到2006年,九年的时光里,Erik和Paul之间分分合合的故事。
Erik有性瘾,Paul有毒瘾,两人在病态的关系中互相折磨,可是又离不开对方。
看完电影我只能说两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点精神病。
Paul有很严重的毒瘾,虽然每年都在说戒毒,永远都不在吸毒了。
可是却日复一日地选择吸毒,就此沉沦下去。
Erik有性瘾,每次Paul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自己就要乱搞。
另外我觉得Paul的控制欲和狂躁症也很严重。
Paul对于Erik来说,是离不开的存在。
Erik希望Paul时时刻刻在自己的身边,不离开自己。
一遇到什么事情,Erik的躁郁症也会发作。
见于用物体敲击自己的脑袋等情节。
两人在互相折磨,彼此沉沦。
可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两人分分合合。
最后为了彻底地治愈自己,两人选择了长久的分开。
可是对于都是病态的两人,这又何尝容易呢。
感觉只是为下一次的重逢做好了铺垫罢了。
我觉得最好的情况就是两人一直在一起,不要让这种他人看作是祸害的个体流入新的婚恋市场。
最好两个人都彼此折磨下去就行了,想必这也是两人这毕生的命运了。
经过了9年的时间,分开已经重逢,毒品以及性爱,这些元素,大部分都是负面的,充斥着两人的人生。
这些负面的元素已经侵蚀到了骨髓,戒掉很难。
但彼此唯一靠,也算是为彼此点亮了一个灯光。
电影一开始就是丹麦演员林德哈特摸着自己的话儿,向电话那头介绍:“埃里克,一米80,金发,帅气,阳刚,16.5厘米,未割过。
”——尽管后两点直到电影结束都没有得到验证,但“点亮灯光”的尺度暴露无遗。
最让人无言的一幕发生在曼哈顿一家豪华酒店,埃里克找到淹没在伏特加和可卡因中的男友保罗。
后者哀求他别走,可他叫的男妓已经到了。
于是埃里克握着保罗的手,茫然的看着男妓在自己男友身上起伏…失去尊严的爱就像毒瘾——导演毫不掩饰的表达了他的观点。
但没有戒不了的毒,却只有戒不了的爱。
在爱和被爱中,爱显然更难。
因为它意味着将自己交给另一个人来决定。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那么你堕落呢?
是不是意味着我坠落?
叔本华用刺猬比喻人与人的关系,再渴望温暖的刺猬,彼此也会保持适当距离。
然而它无法适用于恋爱中的人。
事实上,正是那种让各自遍体鳞伤的抱紧,才往往赋予了爱情饮鸩止渴、无法割舍的魔力——就像每个瘾君子都知道毒品的害处,但又无不甘之如饴。
这样看来“点亮灯光”的两位主人公其实都不值得同情:他们就像搂在一起跳着绝望之舞的舞伴,用彼此的熟娴和默契去验证一个早已剧透了的结局。
对角色的无法同情并不影响我对导演的敬佩。
本片完全根据导演艾拉·萨克斯(片中埃里克)的亲身经历改编,而保罗则是他现实中的前男友比尔·克雷格。
两人都是各自领域的名人(艾拉·萨克斯曾6度入围圣丹斯,“蓝色的四十道阴影”获得了最高荣誉评审团大奖;比尔·克雷格是纽约出版界的金童,二十二岁即创办自己的精品出版公司,而且客观的说真人比电影帅 T^T )。
拍自己和EX的故事并不是件讨好的事,不但有现实顾虑,而且很容易成为泄愤工具。
艾拉·萨克斯在解释片名时说,他想让灯光照亮所有的角落,不留阴影。
这股勇气确实体现在电影中:如果说保罗是毒瘾(drug addict),埃里克则是性瘾(sex addict);保罗经常毒瘾失控,埃里克喜欢419和电话做爱;保罗在埃里克电影获奖前不声不响的弃他而去,而埃里克则时常表现出想怎样就怎样的孩子气...可以看到,主人公们都不是完人,都有血有肉,是复杂的个体,他们的感情关系和别人的都不同(这就和前年大热女同电影“孩子们都好”有着根本差异,因为后者的前提就是:同性恋的婚姻本质上和异性恋的没什么不同)。
当然电影的问题也很明显:平铺直叙的结构严重拖慢了节奏,并且造成高潮缺失。
事实上如果改变剪辑手法这部电影完全可以变得很跌宕。
比如片中埃里克与画画男伊戈尔(该角色是导演现实中的丈夫原型)的两次邂逅,就可以倒带插入,由第一次对话带出保罗进入戒毒所的情节,由第二次对话带出埃里克与保罗分手又复合的背景。
这样整个电影在细节上也会精致和吸引许多。
“点亮灯光”是近10年来继“孩子们都好”后第2部获柏林影展泰迪熊奖(同志类最佳影片)的美国电影。
这两部影片连同去年的“周末时光”,都揭示了近年同性恋电影的一个新趋势——相对于以托德·海因斯、格雷格·阿拉基为代表的90年代酷儿浪潮而言——就是出柜或性向认同已经不再成为同性恋电影的关注焦点。
同性恋,落脚点始终是“恋”;而人与人的感情就像伯格曼说的那样,永远是跨出一步再寻找救赎,充满了无尽的翻覆与变数。
相爱很难。
7月9日,Gainesville知晓这部电影,是无意中看到了徐佳莹[不怕庆祝](该片台湾地区主题曲)的MV。
到上网看了一下预告片和简介,于是猜想说,肯定又是一部描写男同志世界中存在的畸形与矛盾的题材。
说实话,对于LGBT的题材,本人更倾向于走小清新或是温情路线的作品,像[Patrik 1,5 ]、[Transamerica]。
而对待类似[Keep the Lights On]这种明明知道会是以悲情作结尾的,总有种类似捂着脸却还要看恐怖片的矛盾心理在作祟。
8月22日,NYC只身搬到了纽约,开展新的生活。
9月7日,NYC电影今天上映,本来打算约朋友一起去看,因为种种原因耽搁,便没能把计划提到日程上来,也就把这事抛在脑后了。
10月7日,Chelsea Clearview Cinema我这个人有点小迷信,总觉得一切事物冥冥之中早已安排。
这天,和朋友在Chelsea吃完Brunch,正准备回家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便躲进了旁边的电影院,打算随便看场电影等雨停了再回家。
看了时刻表,发现最近的一场电影正是该片。
而当我看完电影出来的时候,更加印证了自己之前的想法。
在Chelsea的电影院看一部发生在Chelsea的故事,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笑)前面废话有点多,已经差不多快进入正题了。
因为本人现在暂住在纽约,于是想结合这部电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于纽约和这里的同志们的认识。
众所周知,纽约是世界著名的Gay Cities之一。
有时候你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走在街上的行人,同性恋会比直人还多。
纽约的Gay很喜欢扎堆抱团,有两个区在manhattan是gay最常出没的,一个是Hell's Kitchen,另一个就是主人公Erik和Paul相遇的地方——Chelsea。
故事发生在1998年,那个年代没有iPhone更别提接客帝,就连网络、手机也不是很普遍。
于是基友们便用家里的座机,开展约炮活动。
那大概是秋天的一个夜晚,Erik一人在家寂寞难耐,于是拿起了电话。
与不知道多少个人互报了情况(他还谎报了一点)和调情之后,在纸上抄下了Paul的地址,徒步走向他的公寓。
一番云雨之后,在即将离别之际,Paul对Erik说‘Thanks for coming by. 谢谢你的到来’,Erik回道‘Thanks for having me. 谢谢你邀请我’。
我不知道两人是那时候就相互产生了情愫,还是只是处于礼貌的问候。
Paul接着又告诉了Erik,其实他有女朋友,是个不敢出轨的伪直男。
Erik戏谑地说了句‘That's too bad’,然后离开了Paul的公寓。
就这样,二人邂逅了,并从419变成了Fuck Buddy,再成为Friend with Benefit开始Dating,最后Paul和女友分手,与Erik搬到了一起,建立了Relationship。
我个人认为导演应该再多一点对于两人如何坠入爱河的描写,因为后面突然就把两人爱的死去活来的给搬出来,让人觉得情感上有点衔接不上。
在两人第二次发生关系的时候,Paul便在Erik面前显露了自己的本性。
平时的Paul是个相貌堂堂文质彬彬,令人称羡的年轻律师,私下却是一个瘾君子。
他所服用的是在Gay圈里最为盛行的Sex Drug——Crystal Meth,也就是冰毒,学名安非他命,这个估计看过云翔的电影的同学都知道是什么东西。
曾几何时,人们给它起了另一个称号,叫做Tina或直接简称T,据说是根据在吸食是发出的声音所得来。
人们总是将男同志与性和毒品联系起来,我个人不予评论。
不过在纽约,确实有很多的男同志为了寻求刺激,因此沾染上毒品。
而T则是在众多毒品中最快使人上瘾的。
在曼哈顿,Chelsea则是重中之重的‘重灾区’。
回到电影,Erik看到Paul吸毒,并没有做出太大反应,还与Paul共同分享了起来。
大概是因为那时候两人刚好上,还处于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阶段,自然看对方什么都顺眼;有可能是因为Erik的工作是纪录片导演的缘故,在搞艺术创作的行业当中,人们对于毒品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影片中还有另外一个铺垫,在和Paul交往以前,Erik有一个炮友,暂且称他为二逼肌肉男,此人属于爱自己的肌肉胜过于热爱任何事物的那类金刚芭比。
多年后,在和Paul因为毒品的问题产生矛盾的间隙,空虚的Erik再次与该二逼肌肉男约炮。
当来到他家,Erik赫然发现此二逼肌肉男也染上了吸食毒品的恶习。
导演通过这名二逼肌肉男的转变,向观众更明确地表明了,使用毒品的现象在同志世界已经日益严重。
我个人认为同志容易沉沦毒海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同志们生存在弱势群体当中,他们处于社会的压力之下,很难得到家人或周边的理解,于是在生理及心理上进行自我麻痹和放逐;其次我觉得就是同志有时候真的比较经不起诱惑,太过于追求欲望上的享受。
Erik也有自己的问题,虽然已经和Paul处于稳定交往的关系,却还是偶尔会在外面沾花惹草,当然电影里没有真的演他和别人发生关系,但这是在同志圈子里十分普遍的现象,哪怕两个人十分的相爱,他们还是有可能会寻求生理上的刺激。
一天,坐在出租车里的Paul看到Erik在街上和别人搭讪。
当晚二人在家中发生了第一次争吵:。。。。。。
Paul喊道:“What do you want me to do? 你到底想怎么着?
”Erik说:‘I want you come to bed with me! 我要你和我回到床上睡觉’Paul询问:‘Why? 为什么?
’Erik:“Because。。。
因为(这时候的Erik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Paul接着问:“Why can we just sleep in different rooms? It's fine, it would be good for us. 为什么我们不能分房睡?
这样对大家都好。
”这时候的Erik露出他招牌Puppy eyes,对Paul说:“Cuz I don't want to. 因为我不想。
”Paul此时一语道破Erik最大的致命伤,但我认为这也是他最可爱的地方:“You're such a BABY! 你真幼稚。
”。。。。。。
二人吵架的情景,甚至说的台词,我想大多数有过感情经历的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验,至少在我本人身上就发生过无数次了。
每当争吵,一方总会拿着枕头被子跑到沙发上睡觉,另一方则会追出来用命令地口吻要求对方回到床上去。
看到这里,电影荧幕奄然就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我相信电影院在场的所有人,都在用审视自己的眼光,回想自己的过去。
不管那时候是对是错,不管对方已经消失于茫茫人海还是仍然在厮守身边,那些记忆已然成为了脑海中挥散不去的一抹尘埃,到头来只能释然一笑。
Erik和Paul之间的关系,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之间经历过喜悦、悲伤、感动、伤害、誓言、背叛,维持了近十年。
虽然不像[蓝宇]或是[The Trip]那样以生命结束作为收场,但还是没能够让人拍手称快。
影片最后二人的重头戏,是点题之笔。
分开一段时间后二人相约共进晚餐,饭后的Erik依依不舍地挽留Paul,于是二人回到狭小的公寓(或者是小旅馆,记不得了),躺在一张Full Size的床上,刚开始二人还有所保留的穿着内衣,有些害羞腼腆,之后相继将衣衫褪去躺在被窝里,大概各自都在为自己矛盾的心理做着垂死挣扎。
最后还是成熟的Paul先开了口说道:“We are not ganna have sex. 我们不可以做爱。
”,为二人打破了僵局避免了尴尬。
当Erik打算将床头的灯关掉的时候,Paul却要求:“Keep the light on. 把灯留着。
”原因大概是希望能够借助灯光看见Erik的模样,记住彼此这最后的温存。
看到这的时候心里一阵酸楚。
与去年的几部电影相比,比如[Weekend]、[No Strings Attached]、[Friends with Benefits],它们之间都有一个相似之处,主角们都是从炮友的关系开始,逐渐爱上了对方。
只不过英国的那俩小伙子只在一起呆了两天,美国的这两位一呆就是将近十年。
这其实透露出一个十分值得令人深思的现象,明明大家的初衷只是寻觅生理的慰藉,到最后却陷入万劫不复痛苦的深渊?
尤其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同志圈子,此现象貌似更加普遍。
影片结束走出影院,朋友问我对此片作何感想,我半开玩笑式的说:“这部电影就像是你买了一条牛仔裤,虽然好看,但是穿在身上有点憋。
”我所说的憋,是心里的那股子怨气。
一段失败的感情就好比如此,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你刚把牛仔裤买回家,穿着觉得还不错,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有可能是因为自己身材起了变化,也有可能是牛仔裤洗过之后变了形,它再也不是那条最适合你的牛仔裤了。
只是有的人比较恋旧,不舍得抛弃,而有的人喜新厌旧,不合适了立刻再买新的。
PS. 有一个问题捉摸了半天也想不明白:Paul的职业是律师,但他为什么每天却只穿个小衬衣,也不打领带不穿西装,出门上班就只背个纽约基友们唯一指定款的购物袋,而且一背就是10年,服指太不考究了吧?
2012年10月7日,祝你,可以找到为你Keep the Lights On的人。
美國精神科醫師弗里茲‧克萊恩(Fritz Klein)在其著作《異/同之外:雙性戀》(The Bisexual Option: Second Edition,1993)裡寫道:「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看作可能的性伴侶之前先把他看作一般人的話,那麼每個人看起來都差不多。
」相同的道理,撇開性別不談,不管是異性戀、同性戀還是雙性戀,在愛的本質上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性表達方式不同罷了。
榮獲第62屆柏林影展泰迪熊最佳影片的《為你流的淚》改編自導演艾拉‧薩克斯(Ira Sachs)的自身經歷,他採半自傳的形式寫實地記錄一對戀人長達十年的戀情。
不像多數的同志電影,片中不再著重於同志的自我身分認同問題,並削弱對異性戀社會的控訴,藉以降低「同志」這個標籤被邊緣化的異質性,讓電影回歸到愛情的探討上。
電影一開始,紀錄片導演艾瑞克(Thure Lindhardt飾)裸著上身,躺在床上打電話約人一夜情,他對著電話描述自己的身材和性愛角色,語氣曖昧,滿溢著情色想像。
接著,艾瑞克出門赴約,他走進一住宅,對方開門後,他說:「我是傑夫。
」兩人隨即熱烈地相互擁吻,然後上床。
這就是男同志的交友模式:直接,但不帶真實的情感,一切建立在性愛之上。
導演在片中如實呈現同志性格,毫不避諱地將同志圈中各種形象,以及交友、互動的情形反映出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男同志在做愛時因排泄物沾染床單而尷尬的場面。
艾瑞克在電影的開頭不斷地約人一夜情,他換過一個又一個的假名,接觸許多形象和癖好不盡相同的人,宛如是在一場無止盡的、沒有真情和愛的遊戲裡來回穿梭,直到遇見保羅(Zachary Booth飾)。
誰說一夜情裡沒有真愛?
艾瑞克和保羅來往之後便忍不住向女性友人分享,並稱讚:「他很好。
」兩人隨即展開交往。
他們一起做愛、嗑藥、喝酒、逛攝影展……,彼此的情感十分契合,保羅認為艾瑞克是他生命中最好的相遇,艾瑞克則去進行HIV檢測,深怕自己已受感染,足見他對這段感情的重視。
然而,艾瑞克逐漸發覺保羅的毒癮問題非常嚴重,還經常消失不見人影,完全聯絡不上,甚至當艾瑞克的作品在影展上獲得大獎,想在第一時間向保羅分享喜悅與成就時,回應他的只有一台冰冷的電話答錄機。
這讓艾瑞克陷入極為痛苦的境地,因為就連友人也都直言不諱地說:「除非他沒錢或者他死了,不然你是救不了他的。
」毒品可以讓人上癮、酒可以讓人上癮,性也可以讓人上癮,那麼愛何嘗不會讓人上癮呢?
艾瑞克思念保羅到快瘋掉,更愛他愛到無可救藥,他雖然曾狠下心要求保羅接受勒戒否則兩人就分手,但他心裡清楚,自己早已戒不掉對他的愛,只能日復一日,甚而年復一年徘徊在開心與難過之間。
這種矛盾如同艾瑞克握著保羅的手,看著他和別的男人做愛一樣,那樣殘酷,也令人不禁為之心酸。
原來愛一個人可以委曲求全到如此的地步。
多數的同志電影都是悲劇走向,並以分離或死亡為結尾,不似異性戀愛情電影──尤其是好萊塢的愛情片──往往以喜劇作結,這是為什麼?
是因為異性戀信奉著王子與公主的美麗童話,認為從此以後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還是同性戀情本來就很難與長久劃等號?
或者應該說,同性戀較能,也被迫必須面對現實。
電影的原文片名《Keep the Lights On》很有意思,導演一方面照亮同志的內心世界,將自己最私密的情感毫不保留地展露在世人眼前,另一方面也因為明亮的光線讓所有好的、壞的都無所遁形,赤裸裸地顯現出來。
光明總伴隨著陰影,就像保羅所說:「我擔心很多事,但我很快樂。
」這就是愛情複雜的本質,相信曾經歷過的人──不管你愛的人是異性或同性──必定能有所體會。
愛使人盲目,因而艾瑞克和保羅無法殘酷地切割彼此,才會浮浮沉沉將近十年的時間,甚至在最後的分離時刻,艾瑞克仍對保羅說:「我真的很愛你。
」愛,上了癮。
沒有人能真正戒掉愛。
一些琐碎。
好的独立电影必须要有好的音乐。
开头两首Arthur Russell很美很抓人。
Erik第一次向女友讲起Paul,说他很nice时脸上的笑。
hippister或是自由的gay一定要跟drugs拎不清吗爱情啊,爱情。
什么言语和逻辑都没有资格来评论。
百折千回,折磨的自己五脏生烟,到最后眼中依然是他,就是绕不过他。
被爱缠住了,就再绕不开了。
即便到最后分手时,他们是爱或不爱?
谁能说得清?
最爱的一场。
重逢时点亮床头灯,灯下Erik偎在Paul胸口时那一闪而过的来自内心的笑容。
那一刻他一定很幸福。
我愿意把“点亮灯光”具化成这一瞬,让时间就静止在这。
偶然看了一篇影评形容一对同性情侣之间牵扯不休的爱情与最后落寞的结局题目是相爱很难今早看了乱世佳人的一江春水“人为何有心,有心便不一竟不如这春潮守信当初誓言今不语 耳畔却 生生如昔”漫长的句子里,只听懂了这一句有心便不一爱情是个难题是很长的距离也可能是个奇迹因为相爱而走到一起的人不少因相爱而分开的人很多有多少爱情是可以走到最后的谁都不知道小白是我从小玩到大的好姐妹很多跟父母都没说过的隐私趣闻她都了如指掌的那种但是因为父母的一些问题,导致她感情经历一直郁郁不得最近一次的遇人不淑更是让她心情低落甚至有点不会再爱了···直到遇见这个射手座的急诊室小医生小医生跟小白的第四次约会的主题让我们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去小医生家里包饺子···我们很难定义这是个正常人做的变态的还是极其高端的决定但是结果却意外的令人满意小医生极其室友充满大学生情怀的一次聚餐让我们仿佛都一下子年轻了好多嘻嘻笑笑中,仿佛所有的身世背景恋爱经历都可以抛到一边只安安心心的做个小孩子谈一次恋爱就好金马奖的颁奖礼上看到男朋友女朋友里面桂纶镁穿着校服剃着头发对着屏幕外的我们露出她青春的笑容时我的心动了我终于开始明白那部北京青年里面大家一起傻傻的重走青春路的理由与冲动了在那些化不掉的青葱岁月里我们总有些人有些事忘不掉也总有些人没来得及去爱有些事没有胆量去做所以当我们走到青春逝去的坎上的时候我们抬不起脚跨不过去我们不想承认自己的青春就这么溜走了我们不想人生回头看充满那么多的遗憾所以我们想回去我知道相爱很难电影里面两个人握着手却感受着第三个人的冲击有一个时刻我以为他们最后真的会走到一起直到埃里克第二次见到他命中注定的人我们才恍然大悟难的其实并不是爱情而且我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爱情我们总以为我们错过了很多爱情但是却从未仔细想过那些到底是不是爱情我一直很感激上天在我已经放弃对爱情渴望的时候遇到小猴子相爱、走到一起做决定时的一往无前过程中的犹犹豫豫我也经历过对爱情的不安对是不是这个人的怀疑甚至在最最幸福的时候不敢相信这真的就是爱情直到昨天一次聚会、一场颁奖、一部电影让我想清楚了一件事爱情其实并不是握在一起的两只手而是哪怕重新走过一遍后依然会做的那个选择在知道了结果之后,也能奋不顾身的跳下去的那个坑如此,便是了
eric和paul之间像他们说的,九年的分分合合充满了戏剧性,那些决定都是暗暗藏在心底的瞬间。
下一秒,可能是给对方的折磨。
虽然在一部电影里表现一个繁华社会的缩影并不容易,但我还是觉得它做到了。
eric和paul在从前还较不开放的社会分别用电话寻找炮友,却找到了合眼的对方。
eric拖下从前的伪装和eric在一起。
像是总有一些外力,或是自己在推动着自己去接近更真实的自己。
但在繁重的社会压力下,人们寻找更多途径释放压力,包括毒品。
表面上,两人的关系走向终结是毒品的因素,但想想,那会不会是面对社会的无奈?
之前,很多人对这部电影有期待,我也是,因为它受到了很多褒奖。
看下来,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周末时光》和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
并非三者之间有多少共同之处,光是恋人之间细腻的缠绵和肝肠寸断的别离就已经让人叹息。
难道最爱的人不能相伴到终老吗?
我给出的答案是肤浅的:在这个时候,对方对于自己来说是最爱的,可是下一刻,这样的肯定会受到质疑。
当重新开始新的恋情,旧情人在心中是永远的痛,至于是否永远是最爱的那个,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一、Eric&polo两个人的爱情究竟可以跑多久,是归结于谁更执拗还是谁更矫情。
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爱一个人,就要让他成为你的责任,他整个生命都莫名其妙归于你,你承担了一切他父母承担的东西,你就成了他的监护人,这就是描述中的爱情,你是他的父亲还是他的爱人。
又或者,我们最终都被责任所迷惑了,而爱情远远达不到它的标准。
Eric和polo九年的爱情,断断续续,总以为最终两个人还能在一起,可是最后影片告诉我们,其实这一切,Eric都只是在等他下一个人,我们在等最终那个人,可是根本没有最后,最好。
只是不断的等下一个,还没有遇到更好的时候,先爱这一个。
我不得不说,两个人的相遇算不上浪漫,但是够性感。
寻找419的夜里,只是凑巧的找到了在床上那么契合的对方。
渐渐地形容对方从不错变成了无与伦比。
渐渐的两个人相爱,渐渐地也绊住了对方前进的脚步。
我非常同意eric朋友的那句话,你不是他的救世主,你无法从泥沼里把他拉出来。
可Eric依然义无反顾的拽住曾经以为是自己唯一的polo。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到这个地步还没有放手。
问这个问题不是在他们热恋的时候,不是几年不见又重逢的时候,而是Eric在大街上碰到上次在酒吧刁到的那个画家。
那个画家问:“那你不和你的男朋友在一起了?
”Eric回答:“不知道。
”其实此时此刻P已经不能算是唯一了。
那为什么还没放手?
坚持都只是代表了不甘心还是那一点留念。
那天,Eric会从一晚的疲倦中醒来,看到院中的polo在打电话,悻然地走过去。
“我想和你谈谈。
”之后呢,他只是想找一个自我的发泄口,即使只是对着一棵树,那幻想又是谁?
正在打电话的那个?
还是某一天在酒吧里遇到的?
或者只是在大街上无意碰上的。
Eric说“你对我们的现状有什么想法?
”P回答:“你要和我分手吗?
”Eric“当然不是。
”P:“你是想问我我有什么想法。
要么你和我走离开这里,要不然就分手。
”影片最后,Eric找到P。
跟他说他没有办法和他在一起……这段的叙事让人无法理解,为什么?
也许是现在的我无法理解的。
不过我有一点可以清楚的知道,Eric爱P只是没那么爱了,他更愿意留在过去那种生活状态中。
况且又有一个新鲜的面孔出现在他的生命中。
二、Eric&painter画家的名字我不记得了。
也许现在不重要又或许在导演没有拍出Eric的后续生活中他成了他的新partner。
先说这个人的出现。
他的出现时在Eric和Polo的感情亮起红灯的时候出现的,刚刚好。
一个有一个空缺,一个在找一个空缺。
他们聊的很来。
我觉得整部影片一开始就在铺垫一个感情,那就是“画”,正好这个画家出现了。
Eric在听到他学画画的时候很高兴。
“那你一定画的很好。
”Eric之后对他说。
这应该不是真的对他的画肯定,而是对这个人。
他对这个人有好感。
不过419的真谛就是只是那一夜。
可是他们交换了姓名、交换了职业、交换了爱好……之后又肯定会出现种种共同喜欢的话题。
这就是一段感情开始的最佳点。
Eric过马路的时候正好听到有人叫他,那个画家还记得他,而他不记得他的名字,可是却认得他。
从这开始都只是个好感,只是因为好感而把这个人的长相、状态、习惯记起来了,而名字只是那么多好感中的其中一个。
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
“所以说你现在不和你男友在一起了?
”“不知道。
我们很久没有见了,然后他回来了。
我们又在一起。
我不知道现在的关系是什么?
”“你们在一起多久了?
”“九年。
”“天啊。
你真幸运。
”“我不觉得这是幸运。
”“那你呢?
”“我找了一个男友。
我是一个没有长性的人,几个月就腻了。
虽然这是个新男友。
我们有的时候一起吃饭、看电影什么的。
更多的时候他说,我听……不过我更喜欢被人请,我承认我很肤浅。
”“没有人不喜欢被人请。
”“那好,我请你。
”“你?
好啊。
”这段对话给两人留下了空间。
一个两个对自己男友的感情都表示怀疑,两个对对方都有好感。
两个都是一个说一个听,另一个说另一个再听。
也许,所有的开始就起于共同点。
也许此时此刻,他遇到了一个在这个时间点对的人,那个人又恰巧和他很合拍。
也许导演的后续就是Eric和画家的爱情故事。
三、其他人eric的朋友们。
那个女的和那个男的。
eric在河边问他朋友“所以你们不打算要孩子?
”女的回答“对,因为他已经有孩子了,所以他不打算要。
我觉得没关系,我既然爱他,所以只要和他在一起。
”最后这一对还是分了。
也许导演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亲爱的,请尊重你的心,不要去追随别人的心。
也许我现在该说,强迫,不管是强迫什么,任何感情,最后拖累的只有自己。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得泰迪奖也是完全合理的,毕竟这么有质量的还是少的。
不过,真要说喜欢我更喜欢“我们的天堂”、“周末时光”、“燃情八月”……感觉虽然结局都不太好,可是叙事都很完整。
相比之下,点亮灯光没有上就已经被炒得火热,大家的期待就会很高,相比之下要更苛刻。
还要其中一个情节Eric和polo床上失禁那个环节,这个环节的用意是什么?
来自导演的亲身经历?
既然是半自传体电影,那这个电影的后续就应该在导演身上了,也许他和他现在BF的故事会让这个电影完整点。
太散了
一开始就是个错误,两个人都不喜欢,更讨厌那个受,辣鸡,讨厌这样黏糊不清的关系。
十年最佳基友片,影片骨子里独立且真实的力量
小清新都去死== 好好讲故事不行么干嘛都搞得这么扭扭捏捏不清不楚的
戳中所有基点和萌点的至高小清新!
“失去尊严的爱就像毒瘾”
苍白的强调很爱很爱很纠结,但是为什么爱怎么爱都没有,只有两个人我抱抱你你抱抱我,90分钟就这么没了,无病呻吟。。
后面略长,细节出色
贴近生活才能如此见真情,总会觉得这部电影其实讲的就是周围人的故事,或许其实就是自己的故事。纠结十年,看似平淡,实际此才为情。
一般一般一般。。。
两男主都丑
我看街景。应该是在SOHO。哈哈。
爱确实没有差别,但这样的感情我还是不懂。
除了男主长得有点怪看见就想笑【喂】故事挺好的,但是节奏处理的好奇怪,不知道把最后最重要的决定拍的看起来这么仓促草率是为什么……是为了突显这种决定的自然而然,还是因为“麻痹好累啊不想拍了也不想回忆了”?
从故事上看这部是很私人的作品,再普通不过的那种个人经历,普通到就像我们和别人聊天那样,会隐去和美化很多过去。但影音美学让电影又具备了某种让人一窥到底的魔力,颗粒状的滤镜加重了哀伤的基调,更重要的是它展示出了一个渴望被爱的灵魂是如何行为的。
男一号演技强悍 男二号原型好帅
有种地下电影小成本的感觉 数十年的爱包容失望到无法再牵绊下去 绵绵而小忧郁的情愫
We have some good times together , didn't we?【The rest of Love is just boring.】
烂片
Keep the Lights On,重点词是keep,承载了10年的情感纠葛,却远没有10年时光的厚重,那灯光弱弱的~ 其实这样倒很真实... #表妹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