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盲井》到《盲山》,李扬把我们听到的拍给我们看。
如果说《盲井》中还有最后那一点未泯灭的人性,那到这里看到的就全部是麻木。
偏远山区公路上的破旧中巴里,李扬以人贩子的姿态,“友善”出镜。
我还没来得及从四川话的亲切中反应过来,白春梅就被卖了。
7000元。
大概合人民币70元一斤。
或许还不及大城市白领的月薪。
一个活生生的女子就被推到孤立无援之地。
这里充满愚昧和暴力。
气氛压抑。
那个暴丑的男人在父母按手扳脚的协助下强奸了这个女孩儿。
在同是被拐卖过来的老乡先活下来的劝说下,开始进食。
老乡们临走时,她那句:有空来看我嘛,眼神那样的惶恐无助。
她把头发剪了,刀锋划过发丝的声音在空气中静默的爆裂。
穿上那个男人买的衣服,红色的。
很鲜艳的红。
砍猪草。
喂猪食。
动辙招至的暴打。
割脉自杀。
那个表弟在暴雨中突显。
每天拿本文学杂志来给表嫂读。
一度我甚至以为他会给她希望,或者说给我一点希望。
但是在那柴火堆旁的刹那。
我看见升腾的欲望。
他也就是要骗她上床而已。
那种类似知识分子的伪善。
更让人彻头彻尾的绝望。
比那些野蛮更让人愤怒。
邮差。
不断重复的镜头。
一句话:有信没得?
一个动作:把信塞到邮包里。
一封一封。
一次一次。
杳无音信。
总归有个交代吧。
其实从那模糊的背影里已经看到答案。
那个男人的几袋东西换回了这个女孩所有的希望。
一次。
两次。
不断的逃跑。
因为拿不出三块钱坐车。
小客车弃她而去,在河边就被赶来的拖拉机抓住了。
她用身体在杂货店老板那换来的40块钱。
终于帮她逃到镇上,上了客车。
那一刻心都抓紧了。
真想她能逃出生天,可知道这不可能。
司机。
乘客。
售票员。
无一例外的妥协。
就像身边的你。
我。
还有他。
惊声尖叫中,一个小生命诞生了。
他不知道妈妈的苦难。
或许还不知道真正的爸爸是谁。
时光不会为谁而停留。
生活继续。
向李青山小同学致敬。
是他用最质朴的方式帮了她。
公安和她爸爸的到来。
她一脸茫然的问:你咋才来哟。
强悍的村民暴动。
无动于衷的官僚。
虽然为了“河蟹”,剧终时的那段字幕显得十分刺眼。
但是大陆放映版里的公安们还是把她们抢了出来。。。
我没有从技术层面去分析、探讨电影有没有深刻挖掘恶当中人性的善的能力..也不想去研究演员的表演如何。。
细节有没有问题。
.只是对那些野蛮..无知..屈辱..特别是个表弟老师的虚伪而愤怒..并且在反观自照中看到自己无能为力的绝望...
看完《盲山》,心情肯定很糟糕。
这个电影简直没法写影评——因为电影拍得是好是坏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电影里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敬佩导演李杨的,因为他总愿意去拍这些最沉重的题材,我还敬佩他剪出一个比较光明的版本供院线上映,因为能上院线总比只走国外电影节路线好。
电影关于拐卖妇女。
一个女大学生,刚刚毕业,因为着急找工作——读书已经欠下一笔钱了,弟弟紧接着又要读大学,被人贩子骗到西北山区,7000块钱卖给了一个农民。
她反抗,自杀,都没成功。
在父母的帮助下她的“丈夫”强奸了她,之后她一次又一次逃跑,一次又一次被追回,因为全村人都可以算是她的看守。
她被强奸,被打,被关锁,没有人伸出援手。
最后因为她有文化,教孩子们读书,一个孩子帮她寄出了信,她的父亲找到了这个小山村。
据说在戛纳电影节的版本里,是父亲带了公安来,也不能把女儿带走,这个女大学生最后拿起一把菜刀朝她的“丈夫”砍了下去。
而上映的版本,是公安把她救走了。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其实两个结局都还是可能的,公安也确实救过被拐卖妇女,戛纳的版本更从角色的性格出发,是一个更悲愤的个人悲剧。
两个结局甚至谈不上哪个好得多。
结尾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了公安上,但问题的起点与根源并不在这里。
从一个极其残酷的现实出发去讨论人性,有时候会觉得十分无力。
在《盲山》里,村民对被拐卖的女大学生的处境的漠然(大多数人还积极充当帮凶)让人觉得可怕,但他们是这个社会的最底层:贫困,愚昧,是生产力发展造就的金字塔底层的泥沙。
女大学生运气好一点,最后能从这里逃出去,但是他们逃不出去,他们犯罪了,犯一种无知残暴的罪。
而他们之所以共同犯罪,因为他们是一个底层的“利益共同体”,也能组成一个利益的互相保护网络。
所谓“仓禀足然后知礼节”,生存的,传宗接代的欲望,是一种最低层次的欲望。
当社会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有这么一部分人,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娶上媳妇的话,万恶的人贩子产生也不足为奇。
只是,最被侮辱被损害的总是弱者,是女性,因为阶层的权力划分与性别的权力划分相重叠时,一个文盲农民又在一个大学生被拐卖女性面前成了一个强权者,能够享受到权力与随之而来的利益。
这样地从利益而不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电影,结果当然非常悲观。
但可能不悲观吗?
在一种整体性的《盲山》情境之中?
命运对待弱者何等无情,但也许逃出去的白雪梅,可以再努力争取一个她想要的人生?
又也许留下来的陈春丽(她已经有两个孩子),可以在这个地方开始一段她始料未及的人生?
普通人对于制度的漫长变革与美好世界的可能到来,能多想多做些什么呢——也许可以寄托一点希望的,仅仅是个人的“命”。
她们的命运都被“弄错了”,但命运的缝隙里,是不是还能有一点绝望中的希望?
这么说来,我居然还更希望,电影的结局是公映版的结局。
《盲山》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绝望啊?
现在是2020年,看电影里的这些台词都觉得很魔幻吧?
可现实一样魔幻,15年过去了,说明我们没有进步,我们都病了,在中国发生这样的惨剧(真实事件改编),荒诞至极,更讽刺的是,那个时候还能有这样的电影出来,如今只能看到一样东西,这个时代的悲哀,令人心痛,令人绝望.有人喜欢《囧妈》,有人要娱乐至死,有人不知道需要什么,集体无意识,作为个人,无权干涉别人的喜好,只能叹息,看似忧国忧民,其实我也是个羞愧者而已,愤怒是短暂的,还会被人嘲笑!
真真假假,早已无力争辩!
《盲山》里的"知识分子"坏起来让人感到恶心,如果野蛮人的恶是始于无知,那知识分子才是骨子里透出的野蛮,原始的龌龊,压抑的环境让人性失去希望,我们要反省自己,因为我不是婴儿,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这种电影才是民族的良心,这样的导演拍不了这样的题材是人民的损失,有良知的人都得了失语症,除了惋惜,无话可说,发不出声音的世界比电影更黑暗.盲山里的农村跟我小时候的农村很像,除了没有山,几乎一模一样,每一个冷漠的村民,每一个悲惨家庭,都是小时候的见过或是听过的,这恐怕就是所谓的同命运,共呼吸吧.我87年生的,跟电影里孩子的年纪差不多大,看到他们就像看着自己,童年的物质匮乏和快乐没多大关系,只要能读书,只要是一个善良的人,一切都有希望,孩子没有罪,大人们的"适者生存"应该在历史里腐烂,野蛮跟文明也不该对立,是一个过程才对,引导他们,如果面对野蛮,只会使用野蛮的人,野蛮的制度,那才是令人绝望的世界,所以悲剧发生了!
这是每一个看完电影的人都要反思的!
人应该多读书,如果没有心读,那就看电影,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独立的人格,需要他们的帮助!
只要少打几局游戏,少刷一点抖音,每个人都能走出盲山!
李杨的电影是把锋利的手术刀,能划开现实光鲜的柔肤将腐烂的肌理一片一片地展示出来,教世人得以看见.但可惜的是没人能教会我们治疗这顽疾的方式.最终,光鲜的依旧光鲜,腐烂的仍然腐烂,而{盲山}则是那个无法愈合的伤口,在隐隐作痛.昨夜阅过了有关此影的种种及对主创的谈访,就譬谈说中所述,这是一道伤口,而观看<盲山>是一次苦难的经历.午后,揣思了半晌,终击点了光影的播放通道.之前,并未观过李杨导演的片,接触他也仅是拜其入围6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之余辉所染,直至转为关注他时,才知还有一部<盲井>也以类似剖析暗处的记录片形式铺展全篇,所谓一脉相承.这部制作成本费400万人民币的影,于内地上映由101分钟剪成了95分钟.这是我所青睐的类型片,虽不可堪八千万乃至上亿的第五代为商业而烧钱,推广豪华阵容五星制作及赶超史诗乃乌托邦的情怀,但他所备具的是对现实世界残存不去的诟病进行割病刮伤之骁勇,这是一种第五代现今已觅寻不到的剖析与批判之视角盲点.据悉,<盲山>有两种结尾方式,原版是因村民阻挠,警察不得已把营救滞后,留下父女二人,留讯三日后回来再行解救,可当父亲再也熬不住即意私带雪梅逃离时却被黄德贵拦阻,眼见父亲被打,雪梅情急下操刀向黄德贵砍去,之后,黑幕.结终.说不上哪种结尾版本略优一筹,但无论如何比对,落下的句点终是无尽绝望与麻木忧患的对决.观影于中段,有一幕是雪梅逃跑未遂,被村民暴力抓回后在房里木讷呆楞时,村里一个名李青山的孩子无邪浅笑地从窗口木栏罅给雪梅递过了一枚温热的鸡蛋,可雪梅嘴角轻提微摇首未拿,那孩子便用稚嫩之语再三言劝,雪梅即颔首接过.另一幕,雪梅递予邮递员的信笺被邮递员一一转交给黄德贵,自己却并不知情.直到天真纯洁的青山把实情告之,并承诺助她寄信时,雪梅终于在混沌中摸到了希望,并感激得把口袋里捂得温热的鸡蛋放入青山的手里.那一刹,是全影中唯一能够锥破已冻结无望现世的冰刀,抑许是发散最熹弱暖感的期许着拯救信号的指示灯,虽只瞬间的存活光景便被悲剧的惨淡氤氲给彻底吞没.这是仅仅能诱发我渐凉之心涌出热泪的两幕情境.有人说,贫穷是导致愚昧与罪恶的本源.李杨导演否之.现在再贫穷的人也比几千年前富裕吧,可是那个时候人的道德感,人心,有现在这么坏吗?贫穷不一定就是造成犯罪的根源.好相罪恶都是穷人做的事,不是,我不这么认为.如是,我赞同这类观点.纵阅全影,真正能扣上罪恶之名的又会是谁?是欺骗雪梅把她卖到偏远山村的人贩子么?为了得到钱,骗取了女大学生的信任,把她卖给了愁儿子未娶媳妇没文化的老大爷,自己却扬长而去,造成这一出悲剧.在此看来,人贩子的确是恶的.然而,他的背后又会是什么样呢?他是否也因欠了一身债而无奈做出这样违背良知的事来?是从人贩手中买雪梅做儿媳妇的乡下老大爷么?只为了自己的儿子,为了解决他迟迟未果的终身大事,为盼来传宗继代的孙儿而知法犯法买别人家的闺女,引起这一场闹景.这样观来,老大爷也许是恶的.可是,真的责咎在于他么?面朝黄土一辈子,好不容易攒下那皱巴巴的票子,不惜一次性全贴上还不顾老脸向外头讨借才凑上的七千大数,只是看着村里的媳妇大多是买来了,便也无奈使上了这个法儿,难道也是大过么?自己的初衷就是为了儿子啊?或者,黄德贵是恶的.为了个人的私欲,自己的面子,也放不下那白白花掉的七千元钱,偏偏死占着人家大学生不放,逃一次抓一次,抓一次打一回,整来整去,就是不许她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溜走.还有他母亲,明明知道自己逼着被拐来的大学生跟儿子成亲,为儿子生娃是有愧人性良心的,可依旧帮着自家人囚住女大学生,他们应该都归于恶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黄德贵为了他买来的媳妇,连养猪钱都交不齐却舍得买新衣裳送她,而他那老实的母亲一日三餐准时盛上,当雪梅被儿子打时,还死死揪着儿子的手护着她,在雪梅朝她怒骂时,还不住喃喃着歉疚...这样的人们,真又能说得上是恶么?恶的定义在这样的情势下或许起不到什么归纳的作用.我们应当关注的也不再限于所谓物理上的恶在人性中的施展了.在那样偏远困顿离文明隔之几千几万里的小山落,国家的法律几近丧失了它的辖制权限,孤僻的道德约束在强势的漠然麻木间已层层褪祛.一祯祯镜头是冷酷金属质地的手术切片,它割切的是被社会的毒素渗过表层肌而流入胸腔形成的毒瘤,这是迫使我们渐渐远离良知,致使视听觉神经衰弱近全麻的膏肓之症.我喜欢李杨导演对影片层次排编的独巨匠心,有关侧面牵涉责贬中国社会不良现象的镜头,由各配角于影中不经意的道评批判得尽致.当雪梅寻不到逃生希望而迫于割腕求死被村名们送入医院时,主治医生劈头一句"钱带来了么",足令全场爆汗.村里为迎接领导视察而特意用拖拉机把被拐妇女们载往山坳避风头,村长通过广播大喇叭在全村宣传的一些禁令及警告语,无一不指对着虚假作势.加上雪梅一提及自己被骗经历的头一语即大学毕业后工作不好找...等等,直面当今社会现状.这样一部好影,确实值得一观.
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观看了这部没有一点阳光的电影。
说实话还没有来得及观摩导演的前一部力作《盲井》,也不想去过多了解未知,我一直认为等待最原始的电影呈现,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
《盲山》在没有看电影之前,知道的所有信息是:1、它代表中国去参加了嘎纳“一种关注”得到国内外的一致掌声;2、某位朋友告诉我,他欣赏的某位影评人称这是今年最好的中国电影;3、时光网推出电影的观影活动名额只有16个,一夜即满。
于是,周末顶着大风去了音像批发市场买回了《美丽密语》、《出埃及记》、《江北好人》和《盲山》。
偶支持正版喔。。
然后选择在这个平静的下午来刺激一点神经。
用“今年最好的一部电影”来形容,也许有些过高荣誉,因为前面《色戒》珠玉在前,实在难以超越。
但说它排进前五,应该绝对没有问题。
电影的力量来源于它的真实,导演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向大家呈现出这样一部现实意味的影片,是最明智的选择。
“盲”,很容易让人第一个想到“盲人”,但是电影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大脑完全被瞎的村民。
买回来的老婆还那么理直气壮,还说娶媳妇都得花钱,城里人花钱更多,他们好像以为全天下的老婆都必定是用金钱买来的。
用7000块换来一个大学生,还是很值的。
整个电影就是讲述这样一个被拐卖到闭塞山村并企图逃脱的女孩的悲惨命运。
整部电影都在陕北真实的农村实景拍摄,全片真实的还原故事环境,让我们觉得那就是一个处于“原始状态”的社会,影片里没有出现一样家用电器,连手电筒都没有,家里面也丝毫没有一点“电”的存在。
好像那样的一个地方,就是这个世界的“盲点”,即便是电影开头字幕告诉我们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是这个时间概念其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换成“21世纪初期”它在中国一样存在。
所以也不用为片中看是那么多的穿帮而嘘气。
村民“盲”,村政府“盲”,那个大山里好像之前只有一个老师有点高中文化,也只有他有过走出去的渴望,可现实的环境让他无法逃脱,他尝试了多次失败,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他。
所以,他是最能理解她的感受,不仅仅只是想逃出去那么简单,那是他们对外面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他走了,我以为最终他会回来救女孩,因为她好像是那一刻唯一的希望所在。
结果他一去不返,再也没有出现,试想如果真是他最后带领警察来解救了她们,他们会在一起吗?
他们回相爱的走下去吗?
我觉得不会。
他们在特定的环境逼迫下,纵然走在了一起,但那其实是一种无奈,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如果他们一起走出去了,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他们还是会继续最原始的冲动吗?
我不知道。。。
电影中有三处,对我的感受特别强烈,一是她第二次逃走,换来了40块钱,上了公路,上了汽车,真的以为她这次就成功了,心里也是那样去希望的。
但是也知道这样走对电影的伤害,或者说电影的味道会全部变了,心里面那样去想,是真的希望她这次能成功逃出,因为越是以后的机会就越是渺茫,但同时心里也很清楚,绝不会是这样。
否则它就没有这么多期待和赞誉的声音,自我挣扎与电影同时进行,交相辉映。
第二处是那把菜刀出现在镜头里时,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有那种想法,脖子就在眼前,还低着头,满脸的泡沫,绝佳的机会,但是如果那样了,后果是什么呢?
她逃出去了,然后这一辈子开始另一场逃亡;或者她用另一种残酷的结果来解脱这次受难(比如因杀人而入狱等等)。
还是挣扎,因电影而延续。
第三处出现电影的最后,同被拐卖来的姐妹临到最后决定回头。
她是无奈的,被迫的,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上吊的老爷子,一辈子都在狱中,已经将他的心彻底消磨得无棱无角,他已经无法再次返回曾经的生活。
她的姐妹也是如此,放不下自己的孩子,决定认命低头,命已经无法改变。。。
结局被大家讽刺,这样的和谐是因为在当前的和谐社会使然。
字幕出来“ 中国公安机关一直严厉打击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解救出无数被拐卖的妇女,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很是和谐。
很多人争议,挖出原版的结局:“他娘躺在面包车前,公安不得以停车,然后回到村长办公室,公安就走了,说一定回来营救,女孩的爹留下,结果第二天她爹要带她走,被男人们抓住,开始打她爹,她情急之下,拿刀把男人砍了,黑屏结束……”。
显然后者的落笔更震撼,更有力,也因此把电影由高潮抬升上了顶峰。
我却认为第一种结局也很好,一来得以顺利通过审查,让更多的大众看到这部好电影;二来,给野蛮的,原始的,低级的现实一剂强心针,一扫整部电影的阴霾,让我们感受到望眼欲穿的阳光。
最后要说,中国有这样的电影出现,是中国电影的福音,只是我们知道中国电影大有希望,尽管道路重重,但是前方总有光明在指引!
也许我话说的有点主观。
盲山,批的不是农村人。
至少,绝不应该批的是农村人。
听到有人说看过片子,对农村人对于外面来人揭露他们的“丑态”表现出的麻木感到痛心。
立刻想批驳。
这不是农村人的“丑态”,这是中国教育的丑态。
整部影片,所有农村人的行为反映的只是普遍的人性。
你会觉得农村人野蛮、不讲理,那是因为你读过很多书,你知道法律,你有更大的自由,所以你也有更多的追求,你也更加能够明便是非。
他们更像更早期的人类社会,由于力量弱小,团结以谋求“猎物”,所以他们会群体抓逃跑的媳妇,会集体拦截警车,甚至向警察动武动粗。
他们只是由于封闭而进化得太慢,还处于人类的野蛮时期。
对于这样一种愚昧的大环境,每一颗善良的人心都太过脆弱。
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人是会变得麻木的。
那个叫某贵的男人的好面子,小贩男人的好色,农村老师的怯懦……这些城里这种现象也许有之而无不及。
不是吗?
他们唯一与我们不同的是缺乏教育。
如果教育跟上了,农村将与城市同化。
它不再单作为一种声讨题材。
而教育该谁来做呢?
同时,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有一种质朴和天真让人震撼。
学生李青山,处于这样一种大环境,又只是一个有一点点文化的小学生,他可以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这是让人震撼的!!
也许有人说,这是正义,应该的。
要是我,我也会做,举手之劳嘛。
那是因为你是开明人,你是懂得自由的人,你是文明世界的人!!
如果你像他一样,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又有一个有趣的老师免费教你知识,你会冒着被责备,甚至是被愚昧的“农村道德”这个可怕而强大的环境的责备而帮助这个唯一给你带来快乐的灵性引领者吗??
我想,很难很难。
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吧……
盲山,一个对未来充满向往的天真的女大学生,初次踏上社会,就被人贩子盯上,以卖草药赚大钱为诱饵,她轻易地和人贩子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再愚昧不过的贫困山村。
她喝了一杯人贩子的水,顿时不省人事。
等她醒来,她已经被卖给一个四十多岁的农民,她以七千快的价格成为这个农民的老婆。
她很勇敢地抗争,在所谓的新婚之夜,那家人的父亲母亲齐齐上阵,和那个年过四十的儿子,一起剥夺了她的贞洁。
那一刹那,真是让人有沁入骨髓的冰凉。
淳朴和善良的存在也是相对的,愚昧和野蛮总是那么彪悍的存在,我不能说那家农民丧尽天良,法律意识的长期缺失,传宗接代的意愿的根深蒂固,贫困带来的娶妻如此艰难,贫困带来的与外界文明的隔绝,绝对的夫权,妇女地位的极度被忽略,只能作为丈夫的附属品而存在,一切的一切都酿成了这场悲剧。
看到白雪梅这样一个青春俏丽的女大学生,剪了自己的长发,换上了土气的寻常农妇穿着,白皙的脸上渐渐有了农妇常见因为劳作带来的红透着黑的红晕,蓬乱的头发,原先青灵的眼神变得呆滞,真是让我一阵阵的难过。
她一次次逃跑,换来的是一次次的毒打,和一次次的羞辱,在她所谓的丈夫眼里,她只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女大学生的头衔并没有让她和其他被拐妇女有任何不同,他们一家人都鄙视她的爱看书。
谁也不会明白,对一个内心如此苦闷的人来说,几本书将意味着什么。
一个懦弱的山村男教师,野蛮的所谓丈夫的表弟,借着对知识的仰慕走近她,却并未带给她任何幸福,我尤其痛恨那种明明知道自己无法做到,却又要许下承诺的人。
过了年少轻狂的年纪,就不该随便乱画大饼。
他们的那次偷情,甚至让我对他很有几分厌恶。
呵呵,就当我势利好了。
对于任何不能带给女主人公实质性帮助的人,我一律报以深度的鄙视。
白雪梅每一次执着地跑向邮递员的情景,电影一再重复,其实我一早猜到了邮递员并未真正寄出她的信,因为这个邮递员和所有的村民一样,有着互助心理,只觉得必须帮助乡亲,不让这个俊俏的大学生媳妇成立逃走。
看到白雪梅通过一个中学生,明白真相那一瞬间的惊愕和绝望,实在痛恨死了这样的绝望的悲凉。
片中有一些很耐人寻味的镜头。
白雪梅给村里那些辍学的孩子们上课,批改他们的作业,孩子们叫她白老师,她在那一刻神色宁和,没有怨恨,我竟然很感动,几乎要哭。
这个可怜的女孩,因为过于轻信,就这样毁灭了自己原本灿烂的前途,沦为一个野蛮农民的妻子,却在这里传道授业起来,不是想说她伟大,只能说人性真的很复杂,很多时候,最黑暗的交流。
伟大的人性闪耀出最炫目的光彩。
白雪梅知道自己怀孕后,愤恨地跳动,拍打自己的肚子,歇斯底里地希望自己流产,那个所谓的婆婆最后向她下跪,她居然就此呆滞,停止动作。
我想她一定恨这个老太婆吧?
她的助纣为虐,让她更加步履维艰,可是她又维持自己的使命,她是她儿子的母亲,她势必要扮演这有几分丑恶的角色。
可是她下跪那瞬间,哭泣得却很动人,就是一个愚昧的让人恨也不能彻底的农妇。
而一个母亲的天性又让白雪梅停止了自己的动作。
我很喜欢这样的细节。
短短的急促的镜头,看到人性的纠结。
白雪梅和同是被拐的女子谈论自己的胎儿的性别,很显然,她希望生个男孩,也许男孩更加天生地可以避免她的悲惨遭遇吧?
那一刻我真的真的真的很难过。
最后的最后,中学生寄出了她的信,白雪梅的爸爸和警察出现了,在要把她带走时,却遇到了麻烦,愚昧而团结的村民,阻挠了警车的前进,最后警察们居然只有通过夜间“绑架”的形式救走了被拐妇女们。
最最让人感到无奈的一幕出现了,一位被拐妇女居然走下了警车,她舍不得自己在这里生的两个孩子。
母亲的天性战胜了她获得新生的渴望,是母性伟大还是太过卑微?
呵呵,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多爱自己的妈妈一点。
也许妈妈的同义词就是牺牲。
牺牲青春,美貌,牺牲理想,自己的生活,直到生命的全部......片尾迎合和谐社会的是黑幕上的说明,说无数被拐妇女获得成功解救。
让我鄙视一下无数这个成语,难道应该成为歌功颂德的功勋而刻上标榜吗?
真是无耻近乎勇,为什么会发生无数起拐骗妇女案?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适龄男子必须通过这么不人道的方式为自己娶得一个妻子?
为什么还有法律根本无法到达的区域?
那么多的为什么,那个看似得意洋洋的无数是不是要暂且停止得瑟一下?
呵呵,感谢那些善良的人,让那些身处最悲惨境遇的人也不至于放弃希望。
我尊重这样的小制作却引发许多思考的国产片。
比起重金打造的国产大片,它们其实要好上太多。
思想的光芒是不是比黄金的光芒还要耀眼一些?
村委会隐瞒犯罪,包庇村民犯罪事实,纵容村民长期买人口以及圈禁人口;上级领导视察走过场,注重形式拍拍照片完事;农村穷,政府穷,底层人民没有基本保障,医院看病贵,医生靠药钱提成;大学教育欠缺对人性认识的教育,缺乏社会常识的大学生很容易被骗。
盲山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人心黑暗的展现让人深思。。
迫于审查当局的压力,电影改成了一个和谐的结局,但这不影响我读懂了盲山。
这是李杨的厉害,他不喊口号,他不装摸做样,他只是呈现真实,他的表达足够地充分,而不会因为删节了某一处变得含混。
像那些真正的艺术大师,他能准确地提出问题,而不急于给答案。
我们的文艺作品里太多答案了,盲山和谐版的结尾是一个拙劣的答案,但正是够突兀和拙劣,才让我们思考我们身处的环境。
盲山和盲井都是中国的隐喻,蒙昧而残酷。
很多时候我们都像这村子里的村民,我们既是强权的受害者,又是强权的支持者和帮凶,我们不知不觉和这个我们痛恨的体制连成了一体。
当我看到不少人打着官腔,指责李杨是向洋人叛卖中国阴暗面的时候,我不惊讶。
这是我们组织强大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结果,他们让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学会了在叫嚣着消灭一切异己的时候,戴上一副副正义凛然的面孔——爱党,爱国,爱民族,爱质朴的中国人民。
一个女大学生被拐卖到深山给人当媳妇的故事,李杨导演延续了前作的纪实风格,再次犀利的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女主仅仅是千千万万偏僻农村妇女的一个缩影,一切罪行来源于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盲目要比杀人可怕多了,最后女主砍去的那一刀戳中人心,但是不太痛快,更多的是压抑,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从头一直压抑到结尾,一群大山里愚昧、落后、野蛮,没素质的人,对拐卖女人竟然觉得理所当然。
最后本以为警察出现将带来圆满大结局,但是警察是如此的无助,正不压邪,正义竟然变得苍白无力,当雪梅手起刀落时却没有一种痛快的感觉,随之带来的是深深的压抑和思考。
不寒而慄的现实
以后尽量少看这种女人受欺压的电影
只是为了看黄璐
心塞。2015.5.7成都
讲的是欺骗的内容,其实连拍摄和发行本身都充满着欺骗的电影
比较失望
我们村就有好多被拐卖来的,不过不是大学生。后来我们村的人贩子判刑了,现在已经出狱了。片子比较真实。。。
有点过了
奔着前一部盲井来的,结果让我失望
反正就很可怜就是了
把现实残酷剖开放大,让人尽情观赏。我们沾满血来到这个世界,最终也会沾满血而离开。谁又比谁更清白。
假,套路,符号化
一个不断逃跑与被抓的故事
电影想说什么啊???弟弟是个混蛋,她爹也特么是个怂蛋。电影不是新闻稿,如果你只想告诉我中国有这么个事儿,拍个jb毛电影啊?没有智慧悲悯和救赎,没有关乎人性的任何解释。20131204时隔5年,重新评价,讲苦难本身没任何问题,但导演的视角让人不适,他非常居高临下的审判别人的愚昧。
远远不如盲井,亦真亦假,刻意延长剧情,侧重点太重于放在了村民身上,到最后也没将拐卖犯子绳之以法……
真可怕
单纯从电影本身来说,的确有够烂的,可能要讲的太多吧,感觉故事可以讲的再细致些再好看写的= =
08年4月.所谓苦难.
比盲井差一点,很压抑,反应农村现实问题
要再加个徐滔,就是电影版的法制进行时了。我看的还是正版盘,结局充满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