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片确实是个非常万能的载体,一路旅程走下来,总可以折腾出一些故事出来,可以风花雪月也可喋血公路,可告别凯鲁亚克也可爆破凯迪拉克,佩恩的《内布拉斯加》便是披着公路片冷峻外衣的温柔小羊,看上去文艺凛冽,但是内核却依旧是美式旋律的温情家庭故事。
《内布拉斯加》公路片外壳下是关于父子情故事,一段父与子之间的旅程,故事里孝子为圆酒鬼父亲不靠谱的百万梦,携父亲出游,路经故乡时,在久未踏足的故乡中通过昔日的点滴往事重识了父亲。
影片以非常鲜明的黑白色调为这个有点荒诞讽刺的故事注入了非常生动文艺的腔调,这黑白两色的单调画面也让人忽略掉了公路片路上那些夺目的繁花似锦,让人更注意影片角色与故事本身及影片本身所酝酿的独特氛围,这种荒诞又略带粗粝的美式父子情看上去笨拙但是却足以冷不丁得打动你内心柔软的部分。
如果是日本电影讲述父子情,大抵是素雅而精准的,在隐忍与沉默的幽怨之中酝酿细腻的情绪,而这美国大农村里的父子情,粗粝之中往往带着一股笨拙劲,但是你却不可以说它不细腻,影片情感的酝酿并不像东方人偏执憋屈的隐忍,东方父子背负着一种难言的尊卑秩序,但美国的父子可以是平等的朋友,这种平等下的关系才没有那么多的隐忍。
影片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大农村,人们身上粗粝与偏执的味道较为浓重,带着酒鬼父亲在故乡的这一程,倒是扬起了美国平静大农村的几点波澜,黑白凛冽的影像,秋冬荒芜的作物,还有那死气沉沉的一群村民,构成了大农村的荒诞冷峻的氛围,影片中一群老头一言不发死气沉沉端坐电视前的镜头在这黑白的镜头之下,极具荒诞、讽刺效果,而此之后各种心怀鬼胎的亲戚老友那些劣质的谎言更让人感到这个小地方的平庸和沉闷,没有华尔街精英,没有光鲜的纽约客,影片中的人都是一群生活与家庭压力之下麻木的卢瑟,影片的叙事倒是显得非常淡然,这种温温吞吞的对比让这片子奇特的美式文艺和荒诞感更加强烈,而这奖金风波之下,村民们口中的点点往昔,逐渐把那个沉默笨拙,但是又善良的父亲形象勾勒了出来。
其实这些荒凉的光景、里外各一套的势利亲戚倒是非常国际化的存在,这些压抑、沉闷、无知、虚伪和势利的阴影,在影片中儿子给父亲老合伙人脸上那酣畅淋漓的一拳头中,得到了彻底的释放,这一击,击中的又岂是那些势利的乡邻,这一拳里也打出了儿子对父亲无条件的爱。
影片中逗bi老父的那些个偏执,到头来也是为了给孩子们留下点东西,温情的东西一下子就淌了出来,而儿子最后的行动,更是让影片温情的一面袒露无遗。
影片借讽刺之机,也从各位老乡邻的嘴中词里,把儿子不认识的那个父亲还原了出来,本来家人之间难以打破的一种沟壑和理解,在对往昔的还原之中,让儿子认识了父亲,也理解了父亲,老父那柔软而又笨拙的轮廓,清晰的印在了儿子的脑海中。
影片里的父亲奉献出了高超的演技,这糊里糊涂又偏执的老头形象让人冷俊不禁,我们看到,老头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又变成了孩子的模样,而儿子这时候,倒是像成为了当年照顾孩子的那个父亲。
人生末尾父子角色的互换,让人感怀万千。
影片里的几个角色都奉献出了上佳的表演,除了老头外,耿直毒舌的老母还有有点无可奈何的儿子都让人印象深刻,而这片里那些个有点沉默的群戏,也贡献了让人冷俊不禁的荒诞效果,影片一直以淡然的姿态叙事,其实开头那公路上行车时凛冽荒凉的光景和独特有趣的配乐一便定下了故事荒诞的基调,这些失去了色彩的光景,就像这老父亲的人生一样,到了最后不再需要细枝末节的东西了,退却了虚浮,留下的便是真实的需求。
影片所展现出来的人,夸张之中却也让人感到无比的真实。
老父亲最后自然没有领到奖金,故事里那“安慰奖”赠品帽子上的“prize winner”,刚开始让人感到的是讽刺,但是到最后父亲开上皮卡回到故乡趾高气扬的“游街”之时,我辛酸的意识到,这段旅途对于风烛残年的老父亲而言,他或许真是一位赢家。
这个故事要给观众看什么:父亲的人生切面这一家人的生活切面公路和小镇景象一代人的众生像作者做到了哪些来提升观感(主剧作):上路过程中的动作-看林肯雕像:“都不完整。
”摔破头拒不回家,满铁路找牙:“不是我的啊……我逗你的,傻吗。
”奇形怪状的亲戚们-俩胖子兄弟,一堆分不出谁是谁的老爹,这两个画面一出就已经搞笑了,更何况还有台词小镇上老人们对于老爸中奖的态度-借钱,隐含危机小镇上父子俩喝酒-初步开始了解彼此。
老爹:我从未爱过你妈。
妈就来了,人设和台词-许多奇闻,以胡搞乱搞为主。
果然……妈妈与老爸的相处-餐厅点菜,“你看了十分钟点一个菜单上没有的菜?
”爸爸的过往人生岁月-老相好:“哦,我输了你妈,是因为我不让他上。
”“你不知道你爸当兵吗,他很善良,有求必应,但是朝鲜毁了他。
”中点-果然,要钱的来了。
而且这还是个尊严问题。
打架-妈妈维护爸爸。
善良的老爸其实被“朋友”和亲戚欺负得很惨。
这时候对父母就释然了,好像老相好更懂他,但实际上妈妈更维护他。
看老房子-老爹对自己的人生总结,父母,农场,遗憾,淡淡哲思偷压缩机-兄弟戏,其实也是家庭戏,老爹:“我从来搞不懂你们俩想干啥。
”笑死了。
偷奖券,找奖券-冷眼,这些冷眼带给人的情绪是很到位的。
老爹弯腰找奖券的样子又很辛酸。
情绪压到最低。
老爸拿回奖券-表演。
都是细节,老爸手颤抖,折好奖券,抿嘴,离开,这时候老朋友的表情从看笑话变成“我好像有点不是人”,然后儿子缓缓走上来,摇摇头,走了,再转身一拳。
父子互相妥协-这个东西~诚实又尖锐,它其实不是和解,其实是妥协。
但是,老爹怎么会妥协!
病倒穿着病服也要逃出来走去林肯!
用自己的车换了辆皮卡,买了压缩机,而老爹搞不清状况:你说服开奖的工作人员了?
儿子让老爹开车,老爹让儿子藏在车底。
镇上的人向老爹行注目礼。
离开小镇,换车回家。
為什麼是黑白片?
還沒看完《內布拉斯加》(Nebraska)全片前,我想到的理由,是為了媚俗,為了包裝。
因為《內布拉斯加》(Nebraska)這部片的劇本實在太過通俗了,俗到不得不用黑白片的方式去包裝它,讓它顯得更有後天加工的質感。
作為一部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派頭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沒有一種內涵是盡在無言中;相反的,它處處淺白易懂,對白多而不諱。
這部電影,就像歐文威爾森會演出的那一種美式喜劇,就是那種眾人皆在嘮叨中做出誇張的下流搞笑,搞笑完又以誇張的肢體語言和解,人人都看得懂的通俗情境劇。
我甚至看得到這部片在演甚麼:片頭先出現歐文威爾森的臉,他會衝上馬路,他穿著一身音樂量販店店員的制服,然後制止一個醉倒在馬路上酒語連連的糟老頭,然後他喊了一聲爸。
那個爸爸會是誰呢?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史提夫•布希米(Steve Buscemi)那賣萌有理的好老頭形象,但考慮到票房,或許會是勞勃狄尼洛飾演,會更有突兀的反差吧。
歐文威爾森跟勞勃狄尼洛會踏上公路之旅,開著一台貨車,拿著一張獎卷;但車子可能會壞,而獎卷可能造假。
人老珠黃的勞勃失神撞傷腦門,只得在荒鄉休養個幾天。
在這期間,歐文威爾森得迎接哥哥與老媽衝過來問罪的破口大罵──內向的哥哥很合史提夫馬汀的型,潑辣的老媽則非琥碧戈柏莫屬。
一家子在異地大吵大鬧,兄弟跑去偷空氣壓縮機卻沾得一身鳥屎,夫妻鑽進昔日酒吧卻跟老友大打出手,荒唐荒唐再荒唐。
結局快到,直接收工,勞勃狄尼洛眼淚一汪的說我中獎都是為了你們兄弟,歐文威爾森衝上前抱緊老爸狂哭得沒完沒了,隔天到達內布拉斯加領獎,但有沒有錢已經不再重要……像不像?
我自認滿像的阿。
差別只在於:歐文式喜劇會讓獎卷中賞,《內布拉斯加》不會。
歐文式喜劇會讓全片滿是旅遊風情,《內布拉斯加》卻全片皆是黑白電影。
歐文式喜劇會讓親戚聞錢奔來的世態炎涼演得像小丑嘉年華,《內布拉斯加》則是內斂得就像現實該有的模樣。
歐文式喜劇會讓老爸複雜而有滋有味的過去遺憾拍得無比深沉,《內布拉斯加》的老爸卻選擇了吞下所有過去靜靜地活在當下。
只有四點,就讓這部片從歐文威爾森,變成了奧森威爾斯的質感。
所以,到底《內布拉斯加》為什麼要拍成黑白?
我在看完後,默默猜測的可能性,便是這一切皆是出於老人的眼界。
這部片不是青年兒子的公路冒險,而是老年父親的公路歸鄉;年輕人想沿途看風景增眼界(就像片中兒子去看總統山)的慾望,老爸不在乎,也不在行,整個美國只有黑與白的分野,開闊卻灰濛,甚麼都不再富有鮮豔,只有眼前無邊的地平線在顯示著自己的目標:到達雜誌社,領取一百萬。
但是,沒有了色彩的世界,真的只有不堪嗎?
兒子替老爸買下一台二手貨車時,本來壓抑的影像反過來給了我們一個新解。
那台車齡五年的破車,在兒子口中應是有點難看的二手貨,在黑白無色的老爸眼睛裡,跟新車一樣閃亮又明媚。
老爸開心了,他開著車衝入老家,向著每一個嘲笑他的人炫耀,開心得像孩子領了糖;車子的舊根本不是問題,也看不見問題。
在這一刻,生活再度有滋有味了起來,即使這滋味是自得其樂,又何仿?
這就是我的答案。
這答案說得我很心虛,因為僅是猜測。
也許《內布拉斯加》的黑白真的僅是我最初猜想的媚俗,又或是技術上的考量(儘管在這數位時代幾乎不可能),但是看完這部片,我很難再想像,擁有顏色的內布拉斯加該長著甚麼模樣,才像是一個地方。
話說完,該是揭露答案的時刻了。
在我發完這一篇隨筆後,幾個小時內,我的朋友便附給我一份導演Alexander Payne的訪談,裡面談及了他為什麼選擇黑白片的形式。
他這樣說:“It just seemed like the right thing to do for this film,” he said. “It’s such a beautiful form, and it’s really left our cinema because of commercial, not artistic, reasons; it never left fine-art photography. This modest, austere story seemed to lend itself to being made in black and white, a visual style perhaps as austere as the lives of its people.”這答案是如此意外的樸實,令我好生訝異。
或許有時候,觀眾的思緒走得太快,反而走上了遠路,踏不回創作者自己預設的流奶與蜜之地,也是電影的家鄉內部拉斯加州。
不過,就像本片的公路之旅一樣,或許我們觀眾這種注定失敗的誤會與誤信,反而能兌換到意料之外的驚喜,以及導演附贈的一頂帽子獎賞喔。
《Nebraska》温情、搞笑、讽刺、现实、家庭、爱情、梦想、人生;这些元素囊括其中,轻描淡写,但内心仍能感受到丝丝余味。
爱与陪伴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我甚至觉得kate这么毒舌彪悍泼辣是因为她深爱这个谁都信又不懂拒绝的woody,她为了保护家人,守住这个家,人生风雨几十年,才有了今天的她。
报社的大姐我相信她嫁给谁都会很幸福,这样的女人必须幸福,她看着woody开着经过,就像年轻姑娘看着自己初恋情人英雄般的模样,已湿了眼眶。
woody这个倔强寡言的老头,绝对是气死你不偿命的屌老头,关于找假牙的片段绝对让你气的肺疼,又笑破肚皮,哈哈。
这个老头真可爱。
别忘了爱与陪伴。
说四点:第1点:标题是地名、人名的电影,一般都还不错。
这种电影名,无涉剧情提示与说明,名字只是个装剧情的“袋子”,比如《Forrest Gump》,《Léon》,《Titanic》,但这种电影往往内容具体、剧本扎实,制作上的调度和拿捏也好;当然,也有不少电影并非如此,比如《霸王别姬》就不叫“项羽”或者“乌江”,《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还是多了个“redemption”(上述5部电影是“豆瓣电影250名”的前5名)以及“the”——这个the也值得细细品味,有和没有构成了有意义的差异,但要说明这一点还需要要另外专门写一篇,此处先按下。
第2点:“强者得世界,爱者得神”——电影最后的那场戏是“神来”的。
这部电影,让爸爸们感叹“这俩儿子真是好”,实在不行,来个“弟弟”同款也行——这是西方式的“孝顺”。
虽然弟弟似乎弱了一点,男子气少了一些,不过最后的逆转,恰恰来自他的心思,wit and love,没想到他竟然还这么“智勇双全”。
具体说一下这一场戏:Woody一家,在老家是受了气的,只是这个“受气”不至于到“受害”那么严重,所以老头出来几十年,对老家的态度是:从不想着回去,但非要回,也可以。
然后,既然回了,我们又看到Woody一家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环境造就了他们——老头是硬骨头,老太更不是好惹(天主教徒里的战斗徒),俩儿也还可以,不糊涂也不孬,值得一说的是,两个儿子的性格拿捏塑造做得很有道理,整体上,两个儿子是像老爸的,呆里呆气,和善,哥哥稍微攻击性强一点,而“小时候漂亮得跟女子一样”的弟弟,更中性也更懂得爱(这里有个可爱的小细节,就是他的表哥们嘲笑他开车慢,他连续被嘲讽了几次,他大概从未意识到这个点竟然也能用来“打”人,结果等哥哥来了,他就用这个点去打自己哥哥去了);但与此同时,儿子们的里子,却更像老妈,他们不但抗人家压缩机也是抬得杠杠的,而且面对愤怒所指向的对手,也毫不示弱,哥哥、弟弟都有动手。
所以怎么看最后这一幕,这个时候哥哥和妈妈已经先回去了,但我们也可以认为,那其实是Woody全家全上阵了:儿子最终买车和压缩机给爸爸,是来自对父亲的爱,可又开着车去老家小镇上晃一圈,这就是妈妈的那种不饶人。
这里还有个细节,老爷子自己开上车之后就招呼儿子“躲起来”——这一点本身不是儿子的计划,就是这一点,我们看了老头也还是有脾气的。
顺便说,老头子解释之所以有这两个儿子的理由也很好玩,但这一点跟小儿子在开头与刚刚搬走的同居了几年的说的那句“我们还能xxx吗”也是同出一辙。
就这样,我们看到了一段矫正了过往所有“憋屈”的戏:- 镇子里的好人们看到了,Woody获得了祝福,- 老欺负Woody老实的人看到了,Woody赢了他们,并且不再给他们任何打败自己的机会,- 昔日“虽然已经不重要的恋人”也看到了,Woody引动了老去的恋人眼里的光,但这一幕如果只是个“弱者的复仇”,那就不至于“神来”,神来之处在于:Woody老了,他能开的就是这么一段,他糊涂了,他的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需要获得别人的同意,甚至,这可能都是他能开的最后一段路了,在这样个意义上,Woody的这种招摇,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
他,一个不计较的好人、普通人,倔强,没大才干,年轻时,风流过,但总归“只是个好人”,好人没用,虽有人爱,可爱人者不如强者能得到世界,不过:如果有人,他能够确定自己真是个“好人”,那他是不需要跟谁道歉的,因为世界是运行在好人身上的,尽管他们也从世界上取用,但世界总体上是欠了他们的,而不是相反。
这种人,等他谢幕的时候,他们如果对着世界竖一竖中指,说一声再见,神看到了,也会心一笑。
第3点,这部片子的英语很好懂,看得人自信满满。
第4点,如题。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大概很难把这个标题与其联系起来,因为据说这是一部表现父子亲情的小品,而且还刻意做成了黑白片,应该是很温馨很恬淡的呀。
可看完全片后,让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这两个场景:老头伍迪数次在路边解下裤腰带撒尿,老太太在老家的坟地里用无敌毒舌笑骂死人。
两个七老八十的人就通过这种方式,在整部电影里存在感爆棚,年轻人们反倒都畏畏缩缩,或是痴痴呆呆。
于是父子亲情退居其次,我看到的重点,是人在老去后奋力寻找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哪怕是以看起来粗野或愚笨的方式,哪怕明知道最后一切都要成空。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此前的几部名作——《杯酒人生》《后裔》都是中年危机题材,大概是因为年龄渐长,此番顺势转移到了老年危机题材上。
“老年危机”这个词甚少看到有人用,大家可能都觉得这是不言自明的,或者根本就不能成立。
人老了,只剩下“危”,哪还有“机”啊?
可倔老头伍迪偏偏不信这个邪,不顾全家人的反对,一门心思就是要去领那张彩票,似乎这就是他所剩不多的生命里最后一次的“机”。
彩票作为这部电影的关键元素,似乎也与黑白文艺风不搭,何况片中还以很大一部分篇幅,表现了老家的那些穷亲戚得知伍迪中彩后纷纷厚着脸皮企图分一杯羹,而后来得知实乃乌龙一场后又是怎样翻脸不认人的。
这样的剧情搁在我们聒噪狗血的国产电视剧里,恐怕也毫无违和感。
但在《内布拉斯加》中,这张彩票通过诸多细节的小火慢炖,硬是被打造得比一本诗集还要意味深长。
这让我想起也是最近看的《如父如子》,其中“抱错孩子”的烂俗剧情同样也被是枝裕和处理得沉静动人。
最近大导演们似乎都迷上了这一套,好以此显示自己化腐朽为神奇、化狗血为鸡汤的高超导演技巧。
佩恩和是枝裕和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玩这一招了,而且永远丢不掉他的幽默感。
只不过之前的中年危机本来就适合用喜剧表现,而在这部老年题材里,就属于高难度尝试了,要么容易处理得过火,要么就会流于平淡。
所以我猜,之所以要设计成黑白片的形式,大概就是为了兜住那苦涩的底,在此基础上再去尽量把荒诞和狂放展现出来。
另外,我还猜,黑白片也是为了营造时代的幻象。
如果不是片中人直接说出来,你大概很难相信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当代的美国,而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片中的美国中西部一片萧瑟与荒凉,人们无所事事,为了区区一百万美元的彩票就不惜撕破几十年的友情——美国的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到如许程度了么?
话说回来,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危机都是如影随行挥之不去的,随时蛰伏,随时猛扑上来,根本不会设计好时段看你是中年还是老年。
只不过有的人索性放任自己沉底,而有的人偏要在不断的扑腾挣扎中度过一生。
一百万啊,谁听了都会心动,但又有多少人愿意相信呢。
年轻人不会信,也许他们曾经信过,但栽了跟头;中年人不会信,他们的日子已经够憋屈了,不劳而获,别闹了;老年人不会信,他们都行将入土的人了,给他们一百万也是枉然。
但老伍迪信了,不管他是真信还是假信,反正他信了。
于是,电影《内布拉斯加》中的老伍迪,就颤颤巍巍的要走路去林肯市,领他的一百万,这真是个童话。
童话归童话,老头子还真的去了,当然不是走去的,而是小儿子开车送去的,一路上看过风景,讲过笑话,回过老家,但终于,这个童话结束了,一切必须回到现实。
影片剧情设在寒冷的冬天,一如人的老年,而全片黑白,更增添了萧索与凄凉。
老伍迪家住比林斯市,两个儿子都有工作,家里也没到叮当响的地步,小儿子卖唱机,大儿子还是电视台主持,而老伍迪也不是个嗜钱如命的人,他只是个酒罐子。
酒罐子大都是颓废一族,心里藏有疙瘩,而老伍迪的疙瘩,是追悔。
一个人活长久了,总是想东想西,喜欢把这一辈子的破事儿掏出来晒晒,看看哪里不如意了,哪里是个亮点,如伍迪这样的人,翻完了所有记忆,就是没找出几个亮点,所以他颓了,他觉得这一生白活了。
白活的日子是回不去了,弥留的日子也不长了,唯一的希望是发生奇迹,而中大奖就是个奇迹。
伍迪不得不信,他宁愿相信奇迹发生,也不愿意相信这是骗局,就算这个骗局连小孩子都骗不了,因为他就这一次机会了。
如果你有一百万,你要干嘛?
一开始,伍迪会说,我要买辆皮卡,还有一台空压机。
想有辆皮卡没什么奇怪,但空压机呢?
空压机其实就是伍迪心上的一个疙瘩,虽然都过去四十多年了,他依然还记着,艾德曾经借了他的空压机,没还。
从这一点来看,老人固执起来,跟小孩差不离,为了点儿芝麻小事,一直耿耿于怀。
在小儿子的多次逼问下,伍迪又说了另外的用途,就是能给他哥俩留下点儿什么,这一点是人之常情,毕竟人老了,都会为后人着想,也说明了伍迪对自己人生的不满,没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依靠,没有做好一个父亲。
纵观伍迪的一生,普通。
这个词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但普通正是大部分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是个寡言的人,非常善良,不懂拒绝,所以常被人利用,他去过朝鲜打仗,战后跟艾德合伙开了修理厂,之后搬去市区,直到老去,平凡的一生,不够光鲜。
于是,伍迪的内心一直存有一个冲动,那就是功成名就的荣耀,这是诸多普通人都梦想拥有的。
一百万绝对是个荣耀,在霍桑那样的小乡村,物质欲望占据主导的地方,一百万可以完全揭去人们伪善的面具。
霍桑本是个萧条得不能再萧条的地方,经济不景气,雷的两个儿子就是个见证。
科尔与纳吉长得肥猪似的,平时游手好闲,科尔还因性骚扰蹲了号子,两人于是在街上义务劳动。
而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了对金钱趋之若鹜的代表,艾德翻出了旧账,贝蒂姑妈也翻出了旧账,科尔与纳吉居然直接蒙面开抢。
可以说,人心都被狗吃了,伍迪的妻子凯特说得很形象,人还没死那些贪婪的秃鹫就扑上去了。
结果当然是个笑话,所有人又都咧开嘴笑,笑伍迪愚蠢,也笑自己白痴。
影片虽然黑白,虽然伤感,却布满笑点。
车到总统山,伍迪说那雕像糟透了,雕刻者肯定是凿到一半觉得无聊放弃了,就华盛顿穿了件衣服,林肯还少了只耳朵,这些话从老人嘴里有些正经的说出来,让人不得不笑。
找假牙一段,儿子骗他,他骗儿子,两人愣来愣去,还真逗。
倆肥猪表哥更逗,他们总是把表弟开车从比林斯到霍桑要两天当笑话,时不时拿出来回味。
伍迪的两个儿子就正经多了,但也干了件有趣的事,那就是偷空压机,居然还偷错了。
要说全片最幽默的人,当属他们的妈妈凯特了,一登场就喋喋不休,把个伍迪骂得人鬼不分,还说全城人都想吃她豆腐,理由是那里的男孩都盯着奶牛和猪屁股长大。
以幽默的方式处理,也是个折衷的事情,毕竟生活不全是阴暗,这电影还得到影院回本儿。
本片称得上童话,因为结尾圆了梦。
骗局当然是个骗局,不过杂志社还是送了顶帽子,赢家的帽子,小儿子还送了辆皮卡,以老爷子的名义买下,空压机当然花不了几个钱。
老爷子“一个人”开着皮卡,从霍桑的街道穿过,路过的人投来惊讶与艳羡的目光,包括势利的艾德。
于是,老爷子百万富翁的梦算是画了个句号,他享受了英雄般的掌声,享受了一个成功者的喜悦。
如果你有我这样的父亲,这部电影肯定能让你泣不成声。
我父亲这辈子就是个杯具。
我刚从肚子里出来,母亲就和他吵的天昏地暗,之后就没有停过;父亲对儿子本应该是个特别重要的角色,而我的整个成长过程里面几乎没有他的影响,似乎父亲是隐形的;死要面子,对外人一直是个老好人,却让自家吃了数不尽的亏;一个写得一手好字的初中生,一个会画画会唱歌的文青,到了六十岁却连个数字电视的遥控器都搞不定,怎么教都教不会。
老婆嫌弃,儿女觉得负担,自己的兄弟姐妹几乎从来不来探望他。
年轻的时候当过兵,我还见过照片,那时候特别帅。
后来跟着祖父去甘肃一个小地方当铁路巡道工,98年全家迁回故乡杭州。
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好人,死要面子。
年轻的时候工作被工友用扳手打破头缝了十四针,却不敢跟我妈说;被自己的亲姐夫诬陷偷5000块钱,靠母亲才讨回公道(钱被父亲姐夫拿去保养小老婆了);开店的时候,熟人讲价价他从来不还,还免费帮忙,母亲为这个骂了他一辈子。
04年4月1号,我初三,他又一次帮隔壁的建材店送水泥(前几次母亲已经骂过他了),终于闯了大祸,脊柱错位,腰部以下瘫痪,至今睡在床上,或靠轮椅活动。
家里本算富裕,因为他,十年才缓过劲。
他又特别寡言,仅在开心的时候讲自己二十多岁的事情,不厌其烦重复地讲,有的事情我听他讲过三四遍了。
一讲话母亲就会白眼他。
他也喜欢喝酒,酒量很差还很喜欢喝。
喝醉了就乱讲话,没铸成大错但伤自己的身体。
瘫痪以后,自己一个人在家,就偷偷买酒喝,喝醉了从轮椅上掉下来,爬不回去,就在地板上睡一下午,我回来才发现。
这已经发生了好几次。
我父亲,Woody Grant的人生几乎一样。
Woody年轻时当过兵,服役后开始酗酒,喝醉了把自己摔得头破血流送到医院缝针,还说“beer ain't drinking”。
老好人,"Can't say no to anybody"。
免费为自己的亲戚修车,到头却被他们勒索,不停的做好事终于毁了自己的事业,如Kate说的“That ruined him”,后被迫搬到Billings。
被Ed“借”走Air compressor却从来没去要,车行卖给了ED,还要被他敲诈,最重要的是Woody还像只哈巴狗一样的愿意借给他身上仅有的20 bucks。
沉默寡言,从不主动挑起话题。
别人问他事情,要么就是没听到不搭理(我父亲也重听),要么就是I don't know, I don't remember, What for。
其实他一直都很清醒,都知道,都记得。
进父母的房间的,还记得会挨抽。
只是“Guess nobody's gonna whip my ass now”,只是如被问起Peg是否是他的曾经的女友时回答的“Doesn't matter now”,所以他宁愿嘴硬,宁愿装作不知道。
其实电影里Woody说的大部分“I don't know”都暗示他知道。
电影前部分都挺无聊的,做些人物设定之类的事情,让我们认为Woody就是个逗B;中间的部分,到了Hawthorne的时候,特别是堂兄Cole,还有几兄弟在看电视的样子,让我笑的岔气;最后到了Woody说出“I just wanna leave something for you boys”的时候我已经哭得不成人形。
电影结尾,David终于满足了Woody的心愿,让他扬眉吐气了一回。
而这部电影分明就是在讲我的父亲,当过兵,老好人爱面子最终一事无成,酗酒,寡言或不合时宜地讲一些可笑的话,被老婆骂,自己的儿子Rose说“He doesn't give a shit about us all the time”,搬过家,亲戚40年都没有互相探望过只有到了发财的时候才会记得。
他是个SB,可是我想我爱他。
今天我去买了菜,给父亲烧了一顿他喜欢的,陪他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听他讲了四遍的姊弟掉进菜窖里的故事。
PS:电影其他值得深究的很多东西,比如Woody的自我救赎,David的孝,Kate作为城City girl的骄傲聪明和无下限,亲戚和Ed的势利,或许还暗示了点如果你到了woody的年纪该如何回忆你的过去。
电影台词极少,但是藏在沉默里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要仔细体味才会知道。
故事好,拍的也不错
通篇都是一个老头用缓慢的步伐和语速和他儿子交流的内容,剧情缓慢到惊悚,但却出人意料的好看。
从头看到尾连厕所都不想去上。
看到老人说奖金想留给孩子们的时候,眼眶有点湿。
是的,这就是父母。
你们笑我傻,说我轻信别人,其实只是并没有什么能力的我希望给你们多留下一点东西。
在这一点上,全世界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少数特例。。
。
)有人说国外的父母不会给子女留遗产,比如说比尔盖茨blabla。
也许国外的一些父母确实这样做了,但他们在培养子女独立上下了更多的功夫。
好像跑题了。
总之值得一看。
《内布拉斯加》:他的眼里没有“如果”文/姜小瑁2014-02-20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Payne)或许极少收获绝对的盛赞,但似乎也很少会遭到剧烈的贬低。
他的影片中很少有暴烈、喷发的情感,全凭一股小火慢炖的功力把故事熬到醇香。
台词的机敏和流畅更是让佩恩的影片有了一点“散文”的味道,娓娓道来,叙说平常。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观看佩恩的电影成了一种舒服、自在的享受。
《内布拉斯加》(Nebraska)的故事缘起于一封百万美元广告信和一位“倔得像头驴”的老头伍迪·格兰特(WoodyGrant)。
广告信上说,如果你的号码是中奖号码,你就可以得到一百万美元的奖励。
不论是无心还是执意,老伍迪忽略了信上的“如果”两个字,坚信自己中了百万美元大奖。
不论两位儿子如何劝说,也不论老伴凯特·格兰特(KateGrant)如何揶揄,老伍迪都决定要到林肯去领回自己的奖金,哪怕是一个人沿着高速公路徒步前行。
与许多公路片一样,旅程的终点渐渐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标识;甚至谈旅程的“意义”也变成了刻板的上纲上线。
沿途、记忆、人生——旅程变成了一壶可供慢慢享用的清酒,迷醉或清醒,全凭个人的投入。
没有“如果”的生活会失掉很多元素——想象、企盼、懊悔与选择只是众多被过滤掉的元素的一瞥。
被洗刷掉“如果”的生活就像被剥掉糖衣的药片,没有了欺骗与自欺,只剩下它最本真的口感——这或许也是影片选择以黑白方式呈现的部分原因。
但对于《内布拉斯加》,或者对于亚历山大·佩恩的影片来说,这颗药丸绝非难以下咽的苦涩。
正如影片中无所不在的幽默、打趣与感伤一样,生活本身也是各种味道与情感的混溶。
《内布拉斯加》慢慢揭示的那些好看的、难堪的过往,与伍迪·格兰特额头上的皱纹似乎并无太大差异——那都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刨根问底,纠结脉络,于当下又有何意?
人入暮年,连新鲜的伤口和鲜血都被冲刷掉了激情的颜色;纠缠过往,不如关注身后来得实在——这是老伍迪·格兰特的固执,也是他最讨喜的闪光点。
《内布拉斯加》中的旅程是双向的:它既向未来展望,又向过往回溯。
但就算记忆挖掘在影片中占了如此大的比重,《内布拉斯加》全片仍然没有使用一个闪回镜头。
老伍迪的话语少之又少,他的过往大多是由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折射出来的:朋友/合伙人,一个桌子坐不下的亲戚,开报社的旧情人,原野上废弃的祖宅。
我们从众多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老伍迪断断续续的生平;它趋于平淡,它无大新奇,它可能是你我日常生活的交集。
镜头似乎也在配合时间的单向前进:既然生活只能是闷头向前,闪回不就成了非自然的干涉;既然暮年之人已经放弃了对“如果”的所有假想,关注当下与未来不才是于人、于己最大的恩惠。
对于老伍迪来说,当下与未来的方向只有一个——林肯,和广告信所承诺的百万美金。
这个几近空口言的百万美金承诺,是老伍迪在这个黑、白与不同度灰组成的世界中的唯一希望。
广告信被“打劫”后,他一个人坐在小黑屋里,以牛奶代酒,暗自感伤;在儿子大卫(David)提议去找信后立马来了精神,两眼放光;发现老友拿着广告信在酒吧揶揄自己后,只是默默取回这个被称为可笑和可悲的希望,小心翼翼地按原来的折痕折好,放进上衣的内口袋。
可笑和可悲的背后不是老伍迪的固执,而是他对两个儿子的亏欠与关爱;他想拿中奖的钱给自己买辆全新的卡车,虽然自己这个年龄已经差不多丧失了开车的能力,剩下的留给儿子们。
“我就是想给你们留下点东西”——在已经过了可以陶醉在“如果”想象中的年龄,对得起当下人是老伍迪活着的全部目的。
执拗的老伍迪直到广告信作废前都拒绝向这个年轻的世界屈服,最后,年轻的世界向他做出了妥协。
儿子大卫卖掉了自己的车,给父亲换了辆皮卡——虽然不是全新的,但也足以满足老伍迪的小梦想;儿子还给父亲买了全新的空气压缩机——虽然这个东西完全没用,但也是对父亲过往的一种补偿。
影片中多次出现类似“多层框架”的构图:老伍迪望向远方,大卫望向父亲,而我们望向两代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牵连。
每代人都有自己固执的梦想,而通过这趟旅行,多层的守望终于变成了可以被表达与言说的现实。
当老伍迪开着儿子给买的皮卡从小镇穿过,好像这趟旅行揭示的人性丑陋都一笔勾销;他仍然有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伴,和从守望者变成守护者的儿子。
正如影片最后一组镜头所传达的那样,公路仍在延续,生活还在继续;人、事,不过是大大世界中的小小一隅。
影片品到这里,足以让人迷醉于其醇香。
6分:和温柔杀戮一样,表现出米国萧落边缘的一面。大概最后半小时加速渲染父子之情,其实,最后这部分和整体构架稍稍脱节。PS:奥斯卡做的足够好了,你看非商业片都占半壁河山了。【分数范围6-7分】
连着两部都拍得暮气沉沉,一种近黄昏的焦虑。很难不做意识形态联想,片中提到的越战、经济危机之伤,一帮面无表情看橄榄球的老头怀念一款79年的老车——作为爱国主义宣传片,旧美国的遗产。不太受得了这种为了温情的怀旧,做成黑白也矫情。打动我的是讲到商业化带来的社会失信,和黑色幽默。
导演野心很大,一切似乎都控制好了,但美国佬的天性和好莱坞无意识却帮了倒忙,比如导演钟爱的夏威夷配乐的不节制刻意取悦,加上讨巧的剧情,物极必反的叠加使得情感反应上并不是刚好,反影响了原本稳妥的风格和表演。电影本身配乐不算多,这只是一种相对电影风格而言的说法。所以戛纳奥斯卡两边不讨巧
一个儿子不理解父亲,通过一段旅行,增进父子间的感情,儿子也慢慢了解父亲的过去。影片没有一个彩色镜头,黑白胶片把影片的美大大的增加。
家庭温馨的气氛还好,就是十分不喜欢现在的电影拍成黑白的。。。
逗比父子之间的治愈亲情
一部现实影片 可以说平淡无奇 但也反映了人间冷暖
我无法容忍人类的愚蠢,尤其是无法容忍愚蠢的偏执。
无聊
本届冲奥片里这部算最对味。但也猜到得不了奖。林肯的雕像没耳朵。找假牙。找压缩机。找兑奖券。有些是你的,有些不是你的,有些是不是你的也无所谓了<--剧本太精致,加上光影考究,遗失了中西部粗砥原始的风味。于是追怀「父世代」的情调就略显做作。最后套餐式的温情……拇指向下。
故事很简单,基本上猜都能猜出剧情的发展。亮点在于细节的刻画与演员的表现。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欣赏的电影,可我却靠它治疗一次次的失眠。
儿子是个好儿子
意料之中
佩恩老师一直在重复自己,从来没有超越。起点高也没办法啊,这就是得瑟吧。外国记者的笑点太低了,给跪了。
向老人致敬!别再指责老人们总是被骗,或许他只是想为我们留下些什么。
这种关系和题材并不少见 这部在细节上也没有多动人 该表达的都在言与不言中明明白白 很平实 让我感兴趣的仍是茫茫的荒野和公路 在黑白影像下 "过去"那么的神秘和感慨 Nebraska 无论是生还是死 存在还是不存在 (疯子和智障总能拿影后影帝真理!)
老头儿在路上。
视听贫乏,执着用黑白并不会让电影变得更好。整场旅行都只是在口述前史。角色算有趣,除了布鲁斯·邓恩的。
找不到拍成黑白的理由
还是坟前的那段话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