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小雀斑就是一个开挂般的存在。
埃迪.雷德梅恩,英国演员,第87届奥斯卡影帝,江湖人称“小雀斑”。
为什么叫他“小雀斑”呢?
看一下未精修的高清大图就明白了:脸上密密麻麻的,宛若天上繁星,遇上他,化妆师的遮瑕膏都要用掉双份。
一般来说,白种人的皮肤长斑是常态,但,多到这个程度的还真是少见。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缺点,混娱乐圈有特点是好事,最忌长得四平八稳泯然众人,观众根本就记不住。
才华横溢,年轻有为,举止优雅,受过良好教育,身上还有一种文艺小生特有的书卷气——这,就是大众对小雀斑的第一印象。
因为长相,也因为家世,出道没多久,小雀斑就拿下了英国奢侈品牌巴宝莉的代言,赢在了起跑线上。
小雀斑出生在大富之家,是那种不努力就要回去继承家产的人。
虽然说富不过三代,小雀斑的家族却不在此列。
家族的财产由高曾祖父奠定,19世纪初,他靠经营丝织品发家,开过化学公司,底下员工700多名,还娶了海军少将的女儿当妻子,拥有财富和名望后弃商从政,当了治安官。
曾祖父创办了伯明翰大学土木工程和矿冶系,担任过大英帝国矿产资源局主席。
小雀斑的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物流公司的老板,大哥是全球最大英文出版集团的CEO,和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是同学。
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家里的关系错综复杂,宛若现实版的《豪门恩怨》。
小雀斑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就读于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和威廉王子是同窗。
不过,他在家族中是个异类——他喜欢演戏,剑桥毕业后,他拒绝了父亲的安排,一头扎进了娱乐圈。
2003年,参演个人首部电视剧《Doctors》,从而开始了他的影视之路。
同年,在舞台剧《哈罗德主人与男孩》中饰演哈罗德。
2004年,在家庭剧《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中饰演儿子比利,凭借此剧获得伦敦标准晚报戏剧奖和英国剧评人新人奖。
然后,就是《伊丽莎白一世》《心智相投》《特务风云》《欲孽迷宫》《辉煌年代》《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德伯家的苔丝》《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蓝色粉末》《荣耀三九年》《黑死病》《圣殿春秋》《乡下人》《鸟鸣》和《奇迹之年》。
这个阶段,小雀斑以数量取胜,他在小成本中演主角,大制作中跑龙套,混了个面熟,却没能激起什么水花。
最受好评的,还是那部《我与梦露的一周》,影片中,小雀斑扮演初出茅庐一脸青涩的贵族青年柯林,被梦露迷的神魂颠倒。
(该角色相当于度身定做,因为,小雀斑演的就是他自己)2010年,凭借舞台剧《红色》获得第34届奥利弗奖和第64届托尼奖最佳男配角奖 。
2011年,主演莎士比亚的戏剧《理查二世》,凭借此剧获得英国剧评人奖最佳莎剧表演奖 。
2013年,他被英国版《GQ》杂志评为“年度人物”,获得最具突破奖 。
和前辈们一样,崭露头角的小雀斑将眼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好莱坞,开启了新的征程。
在那里,他还是个新人,打怪升级的过程又得重来一次。
他出现在《木星上行》中,为钱宁.塔图姆配戏,扮演一个弱鸡且没什么存在感的大反派。
或是一展歌喉,在群星云集的《悲惨世界》中轧上一角,扮演革命青年马吕斯——男主角女儿的男朋友,演员表中五番开外的角色。
很快,小雀斑就迎来了演艺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机遇:在《万物理论》中扮演青年时代的霍金。
为了更加贴近原型,他开始疯狂减肥、减重,把自己折腾得瘦骨嶙峋。
他在伦敦运动神经元疾病诊所里待了4个月,每天缩进轮椅里,研究和模仿病人的肢体语言,电影拍完,他的脊椎也受到了严重的损伤。
功夫不负有心人,电影一经上映就好评如潮,就连霍金本人都流泪点赞:“埃迪.雷德梅恩演我演得很好,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我!
”
凭借该片,小雀斑拿奖拿到手软,先后将第72届金球奖 、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和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收入囊中。
每个演员,都有个奥斯卡的美梦,美梦成真的却是少数,过程,更是充满了艰辛:老一辈的,保罗.纽曼和马龙.白兰度,都是人老珠黄身材走形后才拿的奖;中生代的巨星汤姆.克鲁斯,增肥扮丑演残疾,把所有的花样都玩了一遍,最终还是一无所获;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小李子,为了获奖,把自己搞的又肥又残,屡败屡战,成了颁奖礼上的一个段子。
奥斯卡是讲资历的,还有种对屡次提名者的补偿心理,新人和老人争奖,一般来说总是新人吃亏。
但,小雀斑可不是一般人,他首次提名即获奖,打败的,还是当年呼声最高的小李子,这个结果,让所有人的眼珠子都掉了一地。
小雀斑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获奖后他佳作不断,叫好又叫座。
2015年,他出演了《丹麦女孩》,电影中他大胆尝试女装,真是千娇百媚,活色生香。
这个雌雄莫辩的角色,为他赢得了第二个奥斯卡提名。
(要不是才拿的奖,第二个影帝也不是没有可能)2016年,他被英国女王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
前途一片光明,除了文艺片,商业大片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神奇动物在哪里》的男主角最终选定了小雀斑。
作为《哈利波特》的前传,本片未映先红,尚未开拍就万众瞩目,大批的明星跑去试镜,小雀斑能够胜出,还是靠了那个“80后第一个奥斯卡影帝”的头衔。
影片上映后,在全球共收获8亿美元的票房,小雀斑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华纳宣布,该系列至少会拍个五部曲,可以想象,小雀斑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娱乐圈有句老话,叫做“小红靠捧,大红靠命”。
小雀斑才出道的时候,家世确实帮了点小忙,后来的获奖,靠的却是那逆天的好运。
当然,他一直是很努力的,但,别人难道就不努力了?
对芸芸众生来说,成功的路上布满了荆棘,不是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回报。
最近,我在追一部英剧《摩斯探长前传》。
摩斯探长是个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他单身、酗酒、脾气暴躁,却有着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
为了充分利用这个IP,电视台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衍生剧,一拍就是六季,至今也没有收手的打算。
剧中,摩斯探长还是个刚刚走出牛津校园的小萌新,又软又糯,动不动就被人推倒。
该剧的推理并不严密,那种六十年代的英伦风情却把我迷得不行。
看的时候,总觉得男主角似曾相识,但,此前确实没有看过他的任何作品。
直到第五季,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他长得很像小雀斑。
男主角肖恩·埃文斯,从年龄长相到身高体重都与小雀斑相仿,那股子腼腆含羞的书生气,更是如出一辙。
他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人生赢家小雀斑的另一种可能:
如果不是那逆天的好运气,小雀斑就拿不到奥斯卡影帝。
没有影帝,也就不可能接到《神奇动物在哪里》这种大IP,来个商业文艺一把抓。
他不是主流帅哥,也演不了动作片,只能在小成本的文艺片中打转。
他有老婆孩子要养,一个三十多岁不算太红的男演员,机会有限,他会很乐意在长寿剧集的前传中扮演男主角,增加曝光率,也得到一张长期饭票。
剧集年复一年的拍下去,他也就日复一日地扮演着同一个角色,对演戏的激情,那些曾经的雄心壮志,一点点地在重复劳动中被消磨殆尽。
然后,在不知不觉间,皱纹增多,两鬓也出现了丝丝的白发,他老了,开始接一些男二男三男四的戏,扮演主角的父亲或师长,顺便,被人家尊称为“英国老戏骨”。
他也不是不幸福,只是,总觉得人生中还少了点什么。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偶尔会想到某个幸运儿:“当年,那个角色要是让我来演就好了,说不定,也能拿个奥斯卡……”
《女郎》一件爱情吃错引来的杀身之祸。
教授妻子为斩断丈夫小三,故意替换牛津日报字谜游戏密码——时间,地址,引来小三砸死,抛尸荒野;穿同款衣服,第二日清晨,在案发地雨中拦车求助,留下目击者,然后赶回,参加歌唱会。
完成打造不在场证据。
第二条线索:女孩男友看到有妻室教授勾搭自己女友,告知教授夫人,教授夫人用身体驯服男友,偷藏家传手表,丢案发现场,然后用男友的枪,近距离打死男友,从而伪造开枪畏罪自杀假象。
《赋能》通过ABCDEF的姓名顺序杀人,死亡方式一一对应悲剧歌剧的死亡方式,真相:通过绑架E姓小女孩,引来警察解救,却烧死真正要杀之人;在F上故技重施,绑架F女人与阁楼,真正想杀的确实警探。
万幸在男主的帮助下,合力抓获真凶。
《火箭》军工厂,皇室来访,军工厂内某工人被杀死在储藏间;通过死亡工人线索,发现12年前,死亡失踪的死亡工人的女友;真相:室外电工修复电线,杀死和军工厂小儿子有感情纠葛的女孩,当晚被军工厂大儿子发现,以为是弟弟杀人,为家丑偷偷埋尸;为女友,男友混入军工厂寻找真相,希望找军工家族对质,却被真凶(现在是车间组长)仓皇间杀死,藏起带血西装,匆忙穿衬衫接见皇室;赶回藏尸却发现已经被女工发现,警察封锁现场;男主用假的发现他偷藏带血的西装为诱饵,套出行凶过程。
《回家》妻子爱上丈夫的朋友,有听说房子即将拆迁,为钱和爱情,妻子坐火车离开牛津,然后开车返回,装着偶遇丈夫,邀约丈夫上车,开车至荒凉处,以车辆故障为由,趁丈夫检修车辆,锤杀丈夫;然后运尸至僻静小路,抛尸,制造紧急刹车痕迹;导致车辆真出故障,不得不检修,随后又因为听说有学生阻止拆迁事宜,跟踪女学生,因为两女生合租,认错目标,杀了另一个女学生。
漏洞:警察在外地家中发现,当日清晨送达的丈夫邮件,证明,妻子到达就立即驱车折返;2,修车单公路数和实际测量少出120公里;
作为狂热英剧迷,在年更的英剧面前除了重刷老剧还是重刷老剧。
给基友强推了这部摩斯探长前传,深爱卷福的基友一听是侦探英剧,屁颠屁颠地跑去看,回来后跟我吐槽剧情节奏太慢。
其实对我来说,卷福真不是我的菜,卷福的案件更像是天才与天才之间的一场对决;推理过程像我这种脑子不好使的人一下子就跟不上啊(*/ω\*)在我心目中,古典推理剧大概还是最得我心,就像阿加莎的推理小说,如《大侦探波洛》、《马普尔小姐》那样,节奏循序渐进,跟随着细心的侦探,所有细节慢慢铺开,最后剑指凶手,却发现是一场人性与爱恨的纠葛,让人在为侦探的侦查能力击掌赞叹的时候又能反思人心的难测。
特别是大侦探波洛系列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我永远都记得冰天雪地里波洛手持着十字架,故意给了警察错误的侦查信息后,红了的眼眶,每每想起都深受感动难以抑制。
所有经典的英剧都共有的特点是用典的精准与严谨的镜头呈现,随便截图都可以是一张构图严谨的照片,不得不感慨英剧的优良品质;而这部《摩斯探长前传》,整部剧弥漫着英国天气那般阴冷潮湿的味道,加剧了案件侦查过程的紧张与悲剧成分;背景音乐从侦探剧常见的古典音乐改成了更具表现张力的意大利歌剧,就连歌剧剧名都能引申成为一场谋杀的布局;主演带着英国小生特有的苍白与忧郁在整个街道与案件线索中穿行;他没有常见的侦探那样沉着冷静不为谋杀所动,他脆弱而敏感,没有人能轻易走进他的内心。
让观众随着他一起探寻案情真相,一同走入他的悲伤沉郁。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我脑子不好使,第一季我刷了两遍都记不住剧情是什么,总觉得推理过程有点曲折?
就记得最后凶手了……大概是因为名侦探初长成?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视频版本的翻译,将原句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一直对里面的台词念念不忘,可谓是译制界良心啊
这部剧看了好几遍。
主要是在第一集上看了好几次,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有点慢,看的时候有点感觉不够“爽”,看的没什么情绪,就是一种看过了的状态。
因为之前看过了美剧《罪恶之夜》也是十分十分慢的,十分十分细节的一部剧,所以没看下去;第二次看的时候,是因为某平台的VIP到期了,这部剧可以免费看,所以第一集又看了一遍了,看的时候还是稍微有点慢的观感;第三次看,因为对“白茫茫的、白苍苍的”国产剧,实在是看的不舒服,美化滤镜实在是太过了(十级美颜)。
所以,这部片的第一集又看了一遍,这次的感觉完全不同,而且是看了《Barry》之后,发现在这种暗色调的滤镜之下,剧中的人物,实际上,每一处细节都是十分清晰的,人物表情十分的清晰。
也被摩斯的小个性深深的吸引了。
这次看完了全4集。
画面真是美,镜头转换的很好,细节剪辑的恰到好处。
单人物镜头,多人物镜头,群演镜头,背景特写,都是非常有美感。
背景——很美,很艺术的观感。
很多的情节,都似乎是一张张精美的照片,或是写实的油画一般,美感十足。
人物——演技真是不错,很多的微表情,很到位的情绪变化。
我感观,英剧的人物在表现过程中,虽然有点淡淡的,但是因为眼神到位,表情到位,拍摄位置到位,剪辑到位,使得有一些人物,看似是冷冷的没有感情的,似乎是面瘫的,但却表现的很有感染力,能深刻的跟随着剧情发展,在剧情的深入中,有着些许特别的感觉。
(比如说,摩斯搭档的那位年长的探长。
) 当然,这部剧的缺点,我觉得还是有的,比如,还是之前说的那种,有一点慢。
我感觉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部剧更注重人物在案件中的一系列情绪上的表达,使得案件在处理过程中,显得有点慢慢的,有一点点不太急张的。
另一点就是,我总感觉,案件在最后关头,摩斯推理的人物为什么犯罪,怎么犯罪的,有点太突然的一种观感,使得我在看的时候,一点也不着急,也不用思考,脑海中的呈现就是一种——摩斯在最后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给大家推理一番的,不着急。
这次看完之后,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在英文听力上的能力,实在是太差,太初级了。
听英剧和听美剧完全两种感觉,因为调调儿有点不太一样,很多词都不太能马上听清楚。
整体看下来很平淡,节奏平缓,案子也不复杂,有些地方很牵强。
怪不得那么多影视剧侦探都个性鲜明,和周遭生活冲突不断。
摩斯这种阴郁内敛的性格,在情节上,确实缺乏制造波澜的源动力。
同时,缺乏同伴的设定,也让摩斯没有太多机会和观众“对话”,不论是上司“星期四”还是好友“奇异博士”,他们在探案前期关于案件的讨论都太少。
加上平和稳重的镜头和剪辑,以及推理更多依靠情报逻辑而非一些侦探剧和小说注重的现场证据,让整部剧的信息量被稀释(怪不得不讨论,前期根本就没什么可讨论的)。
在关键情报没有被发掘出来前,观众往往被镜头格外关照的嫌疑人迷惑,以至于常常在观看后感叹:“啊?
最开始给了TA那么多镜头,最后就是个路人甲?
”情报的缺失,往往是关于人际关系方面情报的缺失,导致观众很难做到和摩斯“共同探案”,而只能等待,等待摩斯把深层的人物关系等情报发掘出来。
而往往到了这个时候,真相就已经不远了。
但好在,人家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平静水面中突然起了一个涟漪,剧情开始。
然后是一系列的平常的刑事调查。
伴随着歌剧的背景故事慢慢展开。
观众仿佛也在调查案件的经过,凶手可能是她,也可能是他。
带着疑问慢慢融入剧中。
最后摩斯灵光一现,从一个看似平常的细节中找到线索,于是案件浮出了水面。
伴随着剧的结束,观众才发现原来凶手是她。
而后感叹剧情的精彩和摩斯的天才。
改编自小说《摩斯探长》的ITV英剧摩斯探长前传Endeavor,在2013年播出,在英国反响火热,但在中国或许有些冷门,不过在豆瓣上还是达到了9.0的高分,那么这剧到底为何能在另一部侦探剧(我们都知道是哪部)在世界范围都火爆的前提下,在英国观众或者豆瓣er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四集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每个经典的故事,都是一个年轻的少年,走向成熟,有经验的男人的过程。
”这也正是这部英剧所讲述的故事首季第一集第一个镜头,牛津的大全景,复古的色调,古老的学院,莫扎特歌剧配乐,似乎一下子就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本剧的主角摩斯从公车上下车,他忍不住回头看了看一个漂亮的金发女孩帕米拉,摩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身材瘦弱,相貌英俊,是个典型的英国绅士。
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个性情中人,他欣赏女性并且尊重她们,女人们有时也会被他的绅士般温文尔雅的举动所吸引。
在试播集里他就毫不掩饰对于歌剧女演员的爱恋,看到弱者他会忍不住同情施予援助,容易动情这对于侦探来说或许是大忌,因为这会干扰到你的思路,但也正是因为这点,又让他和那些注重理性的探长有些不同。
他眼神里始终带着忧郁,因为他有过一段心碎的往事,摩斯虽然爱慕女性,却始终与女性无缘,我们已经知道的正传结局是,他和大部分的名侦探一样,孤独终老。
有些愤世嫉俗,不爱出风头,第二集里记者想要采访他,被他果断回绝,性格有些孤僻,这也许也是为什么他后来都难以升迁的原因。
身为警探却从来都不敢看尸体,在试播集里第一次看到尸体就昏倒真是有些滑稽又可爱。
摩斯聪慧过人,曾经在军队做过通讯员的他,能够找出线索中的破绽,但他绝对没有福尔摩斯那样的天才头脑,他也会犯错,比如就像第一集连个煤气贼也抓错,也不像波罗能够看透人心,摩斯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艺术家的文艺气质,在剧里,摩斯总会被人问到这样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他一个牛津的高材生会甘于选择当警察,我们知道的是他从牛津肄业,这和他的那段伤心往事有关,而他为什么会走上警察之路,也许就是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他富有同情心,又有头脑,他也许渴望能改变世界。
但当了警察,就要面对世间的各种罪恶丑陋,在第二集里,年轻的摩斯见识过歌剧连环杀手后, 难以平复,便问星期四警长,该如何把这些抛在脑后,警长告诉他的是,“你心中始终有些地方,黑暗无法侵袭。
”星期四警长,在这剧里,扮演了既是父亲,又是人生与职业导师的角色,演员深沉又不录痕迹的表演非常精彩
一看片名就很喜欢啊。
没想到看刑侦剧还能欣赏歌剧。
摩斯各种腔调,对这种只因太聪明而弃学从戎的文弱小伙,实在没有抵抗力啊。
花痴过后言归正传。
这集“歌剧谋杀案”的点子很不错。
不过临近末尾有点小瑕疵。
Morse一开始根据死者的姓名,认为是天生杀人狂按照Every Good Boy Deserves Favour的顺序杀人,直到四人被杀后,才突然意识到他们之间存在联系,也就是与很多年前一宗男孩残忍杀害母亲的案件有关,而受害者都是当年曾参与调查、审理、指控男孩杀母的人。
进而发现一位名字F开头的女孩的父亲是当年案件的主审法官。
警探都认为女孩是最后一名受害者,实际上她也的确受到了一点威胁,但聪明伶俐的Morse猜出罪犯的真正目的是警长Fred,及时赶到现场,化解了危机。
当我们正疑惑Fred怎么会与之有关时,我们发现Fred本人也很疑惑。
幸好凶手给我们解释了:谁让当年那个警察局长死得那么早,所以只能由你Fred来替他还债了。。。
⊙﹏⊙汗。
其实既然四宗命案后,发现凶手杀人并不单纯因为嗜血,而是为了报复,而且他也远没有达到歌剧痴的程度(因为他为了作案还要去图书馆借剧本),这样一来,他的种种杀人“装置”只是成为了迷惑敌人尤其是迷惑Morse的手段。
而大量故意布下的线索足以让真正的歌剧迷Morse联想到Every Good Boy deserves Favour。
因此,既然杀Fred的理由那么牵强,那么最后不如不要如此执着于圆满完成EGBDF,而是用F作幌子,将另一个在当年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牵涉其中,岂不是更合理?
所以说,这个故事有点阿加莎的《ABC谋杀案》的味道,但并没有ABC那么浑然天成。
在我看来,真的很少有人能超越阿加莎了。
不管怎么说,摩斯探长还是比福尔摩斯好看。
哦我忘了说了,凶手一出来,我就知道是他了。
但我还是陪着Morse度过了艰难的四五十分钟,是真爱。
心中不可逾越的高度来自于英伦的探案剧。
无论是阿加莎的波洛,还是福尔摩斯,亦或是摩斯探长前传。
难人寻味的英伦庄园风景上流或中产的端庄仪态精致打扮,还有最值得反复咀嚼复看的破案情节。
就像是那些耳濡目染歌剧的意大利当地人或许没有那么高的文化程度,喜爱只是源自于内心原始的偏好,情不自禁地赞叹bravo却说不清究竟精彩在哪里是演员的演绎还是歌剧本身。
我对英伦探案经典剧的喜爱也是这样的茫然原始。
波洛的十三季看了一遍又一遍。
摩斯是新的让人欣喜的发现。
我最爱的生活方式,跑步撸铁出身大汗,然后阴雨绵绵或是暖阳融融的下午窝在沙发里听着优雅的伦敦腔看着在古典建筑或精美花园里一场场上演的谋杀案。
『000』伊比库斯临死之前,看到了一群鹤飞过他的头顶。
【侦探片G点之一】(不重复)你注意到的细节,上司一定认为这是稀松平常,最后的结尾一定是“调查还是要按部就班来,不包括(……)”。
“天才做必做之事。
”找人的一开始,别人只答应给个口信,但做好功课,认真恭维,对症下药之后,别人决定让他留下来等他要找的人回来。
像是那个《祈祷落幕之时》里的各种桥,这次更棒的是利用报纸上的填字游戏,结合诗中的句词,传送时间地点。
【侦探片G点之二】对于下属的发现百般阻挠,然而其中一个领导早已听过,坚持令其说出,于是揭示答案震惊四座。
42分钟,两件凶杀案莫名其妙地就联系起来了,静水深流。
47分钟,开头的广播再次出现,时间来到一半,所有开头出现的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与片段已经全部拼接起来,一场好戏即将上演,基本编剧法,常规好用又工整。
逆光,后景是草地,前景有人骑自行车过。
后面竟然是黑暗,以及高级妓院中的神秘人,拉满了。
几个细节:1.他教会他喝酒,于是以后他只喝那一种酒。
2.女学生群像的性格用了一个小段落就表现完整了,之后的探访完美对应她们之前的怯懦,刚愎,惊惧。
这完全就是视听戏法啊,出现次数最少的人,由于视线的被吸引,早已被大家遗忘,结果恰是凶手。
一开始就写的辞呈,嘴上说的在忙工作其实是在写辞呈。
“我在一个灰色,没有知觉的地方长大。
”“我在,一直,看你。
”“你在和我调情么?
”“大概……”穿衣服戴假发装尸体,最后用一出歌剧的平行蒙太奇讲解犯罪手法,真是精彩。
果然,歌声毫无变化,然而时间线已经越来越乱,剪辑速度加快。
神秘人果然是正义的最终boss,压制一切的存在。
『001』他把她拥进了怀里,一切都变成了迷雾。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爱惜羽毛,保护学生,手段粗暴,被学生看成打压,类似有明的弹劾。
“他永远没有时间看店。
”
正剧我还没看全呢,衍生剧都出来两部了居然!update:完美的衍生剧!
好安静的一个探长先生。
前两集惊艳了啊啊啊!第三集开始就有点下滑的感觉,有些前面的铺垫后面都掠过不表。第四集虽然有所好转,HOME的主题呼应得很好,但跟前面比起来也只是平稳的感觉。不!过!Morse简直太可爱了!!!一个可以送年轻姑娘安全回家的小伙子嘤,第一集还陪姑娘入睡,和那位门牙有缝的老同学分手时的静默哦…
3集弃。氛围人设什么的还可以,但是推理剧情太弱鸡了吧,节奏也蛮乱的。
很久以前看了第一集,对故事和演员都没兴趣,弃了。
第一季给个五星,有深度,不做作,没有烦人的星期四小姐无病呻吟,没有刻意弄出个女朋友腻歪,有的只是瑟斯戴亦父亦友的关爱,杰克斯似敌非敌的调戏,把精力都放在案子上,顺藤摸瓜,层层剥茧,牛津的底蕴和学术氛围令人着迷。
满满的套路,但是已经入坑了,有什么办法呢,熬过一季呗……
太干,每集案件本体不到福尔摩斯探案集里一个短篇的体量,拍成40分钟就够了,却用一些可有可无的素材扩展成一个半小时长。人设脸谱化,上司莫名其妙一味袒护摩斯,局长全程弱智无条件反对摩斯,像个工具人。或者是这剧所有人都是没有感情的工具人。没有共情的剧不是好剧,差评。
第二集剧情赞,第四集演技好,亲情,亦师亦父情细腻。
并没有看过什么《莫斯探长》,但以这个故事来看的话,主角尽管如福尔摩斯一样仔细,但总体的推理还是有些偏弱了。
就故事性来讲,感觉有些杀人理由实在是故作安排,例如第二集和第四集。不过拍得还算可以。
好无聊。strange说出element好刻意。一堆人又是原子弹又是解密 结果答案揭晓宛如ZZ
每次看到这么这座精良的破案剧,我就会觉得生活在被英剧环绕的时代真幸福啊~
无感
传统侦探剧
在局长不支持、同事排挤的情况下还卖力办案,大胸女同学和他打一炮之后跟富二代跑了,而且还经常面临生命危险,被刀子捅,被枪击,为了办案没赶上和父亲讲话,负伤办理后事给腿落下毛病,还没赶上升职考试,没泡Thursday的闺女结果还被误会。早上醒来发现爹没了,想哭却没有眼泪,令人印象深刻,是这样
好赞!好直!真的是侦探剧而不是神棍剧!泼冷水大神Morse太萌!Jakes简直太太太好看了而且毒舌属性萌炸了可是两位怎么就是不 搅 基!(喂)还有年度好上司Thursday!如此冷的坑有没有小伙伴买安利_(:з」∠)_
一小时二十分钟墨迹,最后十分钟揭秘
没有很突出的棱角,故事中规中矩,主角光环属于弱强音;属于怎么讲故事的侦探片,插入探长与小侦探的“父子情”。不癫狂而徐缓真实一类。
娃娃脸+法令纹,shaun evans有一种残忍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