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尘埃
خاکستر و خاک,阿公带我回家,Khakestar-o-khak,Terre et Cenders,Earth and Ashes,Soil and Ashes
导演:阿提克·拉希米
主演:Abdul Ghani
类型:电影地区:阿富汗,法国语言:达里语,普什图语年份:2004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亚国家阿富汗陷入连绵的战火之中。国家饱受摧残,人民流离失所。无情的轰炸摧毁了老人达斯塔戈(阿卜·拉贾尼 Abdul Ghani 饰)所在的村庄和家园,他的亲人几乎全部遇难,只有5岁的孙子亚辛(贾温·马德·何马翁 Jawan Mard Homayoun 饰)幸免于难,却也被爆炸声震聋了双耳。老人..详细 >
为自己庆幸
客观来看,剧情其实非常一般,主角家被炸,只有孙子幸存,然后要去矿区找儿子告知他消息,最后到了矿区也没见到他儿子而是让工头带信。感触蛮深但挺无聊的
难过
绝望……果然有的生活,生不如死。老人家过得很苦,但这就是生活,还得过下去…… 书里说的阿富汗的很多画面,这里看到了一些。
一个杯具的国度
假如你出生在阿富汗!片名叫《阿公带我回家》,可是哪来的家?村子被炸平了,亲人们都被阿公藏进了地底,所有的声音都被留在了坦克车里,亚辛无法理解,老人再也走不出悲悸。伤痛有三种发泄方式,战争带给普通人的却永远只有一种结果。
祖孙,父子。
贫瘠荒凉的不只是阿富汗的戈壁荒漠,更是被战争摧残凌虐过的死亡墓园。阿富汗失聪了,衰弱的他徘徊奔走在无谓的路上,他伤痕累累,不知道方向,在血泊里舔伤。踩到地雷炸死的羊、躲在坦克阴影下的母女、燃烧被毁的村庄、破碎的家庭、杀戮的回忆。。每个这样的场景,都在战争罪恶上加码。黄沙漫漫,黑压压的历史灰尘遮蔽了阿富汗的大地。。。
人間悲傷,到了那個時間點,巴米揚大佛也沒什麼意義了。死了是種解脫,活著的繼續受折磨。雖然你得感謝天讓你活下來,但真的是「好死不如賴活」嗎?
看了解说,太鸡儿文艺了,也没讲个啥,没啥剧情。
声音被坦克偷走了;奶奶、叔叔、妈妈被爷爷藏到了地下,不然他们都会变成哑巴;“我们就像波浪,在死亡的海洋上浮浮沉沉。”
How sad, but how true. 在战争中我们流尽鲜血,在和平中我们寸步难行。总有难题在考验着每一个活着的人。庆幸的是,生活很艰难,但大家都很朴实善良——给一口水,给一片西瓜,搭一个便车,送一个小玩具,一句温暖的关心......这么艰难穷困,依然不吝啬将自己拥有的分享给别人:小男孩大方地把店老板给他的豆子分给路边的小姑娘。虽然境地如此之难,但从影片中却能感受到每一个人内心的平静,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或许不会让人迷失。也许是太多苦难凝结成的沉重。他们很苦,但他们没有崩溃,更没有咆哮,他们只是忍受着,继续活着。
无尽的土地是时间在天日里等待,尘埃让距离变得远,人繁衍作为孤独在自然身边的法则,来到这里没有原因,却从此不能离开。父亲在战火中送走土地上身无衣褛的女儿,他想给她披上一件纱,想去看望儿子而不忍噩耗给他带来伤害,父亲照顾着年幼的孙子,在无尽的时间和疲倦里仁慈,坦克把所有人的声音都藏到了地下,战争让后代丢失了声音,摊贩离开浮夸沉迷金钱官勋的儿子,独自流走他乡,这里的年轻人浮躁不安,伤痛如果不变成眼泪就会变成杀人的语言。那座桥前车未来,总有母女在那里等候。馕只有在边缘粘着土窑里的碱才最好吃。这个故事少有作者的痕迹,如此自然的观察时间和世界,就在来回路去的地方里,却说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的寓言。战争中受到伤害的总是土地父母亲和子女。杀人什么也犯法了,杀了奸害妇女的下属的军官被铐。太复杂了。整整流泪不停。
忍石的导演
阿富汗战火下的苦难爷孙。
想到这些纯真的孩子,将来也会变成极端宗教分子,真不是滋味。
老爷爷和孙子要如何过接下来的每一天?想想就忍不住落下了泪。
感觉有阿巴斯的风格。苦难的国家中,个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命运,面对苦难,每个生命的底色都相同,如果毫无来由,会感觉空茫心死,而来源是战争,则是各种组织的荒谬。
很久没有专门来评价一部电影。老人和小孩因为战争创伤应激到各有各的神颠可以理解。导演功底太差了,这个片子应该是反战片吧,非要用晦涩难懂的手法来表述,主创也像低能神金。也许导演是被西方收纳的难民,但是整个片子都是俯首向西方价值体系投诚。对于从小在黑白电视,就看小兵张嘎,地道战,长大逛历史博物馆,我们是从老人到小孩骨子里都刻着对家国保卫意识的民族。这部电影,如果是中国导演拍成这样会被骂道退圈,我相信00后的小孩会逐步把这个片子分数降低道它该有的水平。戛纳就像是一个西方人的紧箍咒,猪肉章而已。
用了一个下午 了解了阿富汗 伊拉克到伊朗 这5-60年的故事,再打开这部片子 真的是泪目。战争面前 人民渺小如尘埃 真的不敢想象同一个地球 不同的土地上竟然经历着那样的事情。让人太绝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