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的原因,我感觉我最近记忆力明显下降。
不能像原来,很多事情都能规划好,有条不紊的去打钩。
我前两天在学长的引荐下认识了洪浚嘉,之前我是在《破冰行动》里知道的他,这次他在《除暴》里和吴彦祖一组。
加了之后,他表示最近比较忙,可能都不能第一时间去看自己的电影。
我小脑瓜一转。
上次不是知名电影公众号“Roy的电影圈”说这周有《除暴》点映吗?
于是我就说
然后,我今天跋山涉水的邀请了朋友一起看电影...买了饮品,我还火急火燎的跟朋友说,我先去上个厕所,免得到时候错过剧情。
取完票,我发现好像有点不对劲。
我再一看...
原来是我提前一周到了电影院。
但“贼不走空”,来都来了,我就直接买了一部,这周我并没啥期待的热血合唱团Find Your Voice
你见到这篇推送的时候,时间可能比较晚。
因为我真的是六点多开场,看完回家八点多才开始写的推送。
新鲜出炉。
这个电影其实和我在“每周观影指南”里面写的差不多,它就是一个类似于《放牛班的春天》一样的故事。
刘德华饰演的知名指挥家受朋友之托回到香港教一群废柴学生练习合唱。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是能感受到,它的立意是好的。
不同的废柴学生,有着自己的缺点,而这些缺点又能引入到每个家庭存在的原生问题。
通过集体活动的合唱,培养集体精神,配合着老师的“有教无类”,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更好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声音。
这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
那为什么,我说的是,这部电影立意是好的呢?
因为除了立意之外,这部电影的其他方面基本没啥别的可取之处了。
如果我们以一个俗套的热血故事为及格线的话,这部电影是,即便是加上刘德华和港片情怀,也带不动的那种。
我们不拿这部电影对标《放牛班的春天》,因为任何一部电影,如果我们都拿同类的顶尖标准来衡量可能显得过于严苛。
既然是《热血合唱团》,那么一个俗套的“热血故事”应该怎么拍呢?
首先主角应该是遇到了一些成长的挫折和困难吧。
这种困难最好是被动的,也就是他是被命运所裹挟,被迫的进入窘境。
被命运所裹挟,是所有芸芸众生的共同点。
所以这样的角色一出,观众即便没有完全的代入感,也能或多或少的体会到情绪。
那么如何热血呢?
当然,这个被命运所裹挟的人要去做出突破,去突破芸芸众生的限制,去成为英雄,至少是自己的英雄。
有了想法,就要去做。
所谓一波三折,在做得过程中肯定要再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简单处理,就塑造一个大魔王就行。
复杂点可以挖掘下角色身世背景,引出相关人物丰富剧情也行。
总之,困难一定要有,主角遇到了,要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克服这些困难。
此时的努力过程主要用来压抑观众情绪,在最后才好爆发,才好煽情催泪。
再次之后,电影之后,一场比赛,紧张刺激,争分夺秒,BGM高燃或抒情,点燃情绪,热血收官。
常规思路就是这样,热血电影之所以热血,就是要让身为芸芸众生的观众看到芸芸众生去努力拼搏成为英雄的可能。
只要将以上的这些东西完成的八九不离十,一部及格线左右的热血片就能完成。
那么《热血合唱团》到底差在哪里呢?
其实它哪里都不差,它是按照模板在拍,但是哪里都有点多。
全片只有九十多分钟的剧情。
电影却想要细化到五六个小孩的,甚至想要呈现他们每个人的家庭。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蜻蜓点水。
你可以通过一些群像来体现有教无类,但主体应该还是落在一两个主要角色身上,这样才能较为完全的呈现角色成长,方便观众进入剧情。
毫无重点的人物剧情,不仅是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也影响了电影的剧情时间。
让很多本该花时间处理的事情都变得非常突然。
比如说废柴学生为啥能一下子都开始听话?
电影没有时间来处理这些事,只能通过某一个家庭的转变来引起所有人的变化。
这就非常的尴尬突兀和无语。
类似于A同学家里好了,所有同学家庭就都跟着父慈子孝起来...
多少是让人有点摸不清头脑了。
这样的负面效应是连续的,电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从开始崩了节奏,后面也就乱的一塌糊涂。
突如其来的情绪转变、一开始来势汹汹的大魔王后续却毫无踪影、刘德华忽然成为逃犯...
剧情情绪的混乱已经让电影不可控,所以大男主刘德华只能靠着一大段一大段的鸡汤把破碎不堪的剧情一一拼凑。
本应该是群戏的合唱团俨然成为刘德华一个人的配角,而这个主角又只能说鸡汤,毫无灵魂,甚至有点莫名其妙。
而电影最悲惨的莫过于,它用着香港的老演员,配着老歌。
影像里却是一个又一个哭戏都哭不出来的年轻演员。
时代的割裂感,和香港电影的后继无人扑面而来。
让人一声叹息。
四分吧,作为一个完全没有学过电影相关知识的人,我想说的是。
这片子的剧本,真的是我上我也行。
换个逻辑,刘德华就像是带了一群完全不会做电影的人拍了部片子。
那是真的带不动啊...
这部剧剧情很简单,却击中了我的心,一些画面让我眼睛湿了,或许是最近一直陪孩子吧。
豆瓣评分不高,也正常。
只有特殊的人群才能共情。
其实现在的教育要做到有教无类,太难太难。
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成长是折磨人的过程。
孩子在成长,自己也在成长。
华仔表演给4⃣️星,其余的演员有点用力过猛。
没有回味,只是反省。
泪点满满却又如此的贴近现实,或许大家不太清楚香港底层市民的生活状态,确实与电影里很像的。
自勉自励、有教无类、为自己热血!
很励志很感人的片子!
不知道为啥评分这么低!
可能大家都喜欢刘德华在大片吧!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型就是厦门六中合唱团,向高至凡老师致敬!
真实就是这么平凡,虽然故事我们都知道,结局也明了。
但鼓励从不嫌多!
本片是一部非常励志的电影,充满了正能量。
看这部电影时不禁让我想起了2018年暑假上映的《大师兄》,都是在讲一位年轻人为了报答母校而帮助学校里的一群问题少年改正自身的缺点,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从此走向人生巅峰的故事。
相比之下,本片还更多凸显了共同合作、共同进步的主题。
这群问题少年虽然有着各种非同寻常的问题,但绝不应该被区别对待,他们都能通过自身和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艰巨的任务。
正是有严梓朗这样的青年愿意帮助这群不一般的孩子们才能使他们重拾信心,走向辉煌。
看了很多影评,一至差评,确实他拍的不算很优秀的电影,可我们是否想过这部电影的背后呢。
教育出一些能改过自新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一定就要认为坏学生一定就不能改过吗?
社会压力这么大,为什么不能像这部影片一样温暖待人,而是很刻薄的批判呢。
为什么大家与其生活在人人自危的冰冷社会也不愿接受这种童话式温暖呢。
谁都不比谁傻,背后团队难道想不到童话一定会被大家嘲笑嘛,可是他们依然选择做下去的原因,不就是为了唤醒大家的内心的温暖嘛。
抛开粉丝滤镜,我甚至都只想打1星,问题在于电影还没开始就告诉你它是来煽情的,然后1个半小时不到的电影大段大段的煽情戏,搞得每个人的眼泪都不值钱一样。
说真的,我宁可整个故事从3所高校挑出这群问题学生,把焦点聚焦在原生家庭的故事都比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告诉你这帮废柴不是废柴他们只是家庭环境不好来的有意义。
然后狗血的设计刘德华是逃避车祸责任回来教音乐,非要创造一个看似不完整但是又完整的合唱情景。
这部电影唯一值得我称道的是我看到了李丽珍、关礼杰、孙佳君、郑丹瑞、吴岱融、尹扬明、谢君豪、卢冠廷,至于鄂靖文,我是真的没看出来……看着一群随着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一去不返的男男女女,只能是一声叹息。
最后一个吐槽,《狮子山下》还能唤起多少香港年轻人的奋斗精神呢?
其实有时候也不能说香港青黄不接,像这样一部电影其实都是年轻的青少年演员,可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里面有多少废青。
周末看了三部刘德华的电影,我还开玩笑说《拆弹专家2》可以封神了,最近港产片里唯一票房、口碑双丰收,看看豆瓣难得的高分,就知道大家对它的认可。
但是,从电影院走出来,感概的是,电影的2/3分数应该给刘德华,他的迷惘、痛苦、正义都演得入木三分,其他演员与之对比都要失色不少。
与其说《拆2》的成功,不如说是刘德华的又一次成功,不愧是我最喜欢的男演员,没有之一。
想说的不是《拆2》,是一部豆瓣评分很低,基本没多少影院上画的《热血合唱团》。
剧情很简单,一向港片讲道理式的励志,刚看了10分钟,就吐槽它在“致敬”《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我很喜欢的法语电影,车上还存着整张电影原声,开始学法语也与之不无关系。
一部刘德华来做慈善广告式的低成本作品,让人鄙薄之余,更想看看能烂到什么程度?
是的,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态看下去的。
的确,刘德华的电影角色从来不曾让我失望,这部亦不例外,成熟男士的优雅、理性、有责任感,以及有故事的沧桑感,符合对一个同性榜样的要求。
电影的进展不温不火,与其说是在看剧情,毋宁说是在看刘德华一个人的表演,但是,倏料不及,结尾一个反转,整个主题得以升华,刘德华隔空指挥的那一段,居然把我给看哭了。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有无数的恶意,我们开始自卑,封闭,怀疑,最后,我们忘记了怎么爱自己,本该闪闪发光的我们,陷入了黑暗的谷底,此时,多希望有一道光 带我们走出黑暗,找到自己,如果没人给你那道光,你就要努力成为自己的那道光。
这就是电影要讲的道理。
“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成就,无非是找到自己,然后勇敢去做回自己……” 途人路上回望我 只因我的怪模样 途人谁能明白我 今天眼睛多雪亮 人是各自有理想 奔向目标不退让 用歌声 用欢笑 来博知音的赞赏
因为这个片子下载的豆瓣,不知道为什么大众审美并没有接受这个片子,看了大众的评分和评价我确实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首先对于片子的剧情并没有过多评价,没有刺激、没有精彩、没有转折、没有悬念,甚至每一分钟都能猜到后面的剧情。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片子又触发到了我心里的波澜,因为合唱团中的每一个人的故事好像大大小小都在我身上发生过,小时候偷过东西、通过打架来解决问题、恋爱到自残、魔怔、不敢表达自己的梦想、无力的接受父母的安排、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
这些问题相信也都是人一生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在每个年龄阶段也都是我们要面对的,剧情中一直强调要自信,找到自己,正确面对自己,我认为这是在正面指引,那些对此片评价为尬戏的人,可能他们的一生是完美的,没有业障困扰的。
卢校长更像是一个能做到拥有慈悲心,利他心的fo,一句“有教无类”更像是“普度众生”。
可能不严谨的说,人都有恶业,那我们就没有机会了吗?
卢校长给了这些孩子创造了一个机会,孩子们也通过自身的感悟去成长并且寻到了正路,这不就是一次忏悔的过程,并且由此以后人生轨迹也进行了一次转变。
所以我认为此片真正献给那些正处于“泥潭”中的朋友,希望能够找到自己,做回自己,不论有何外因,让自己偏离的正确的人生轨迹,我们都可以先停下,并且休整过后重新出发。
也献给像我一样,已经脱离“泥潭”的朋友,让我们更加相信,不要再次偏离自己的初心,如果有能力拉别人一把,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能力!
最后感谢此片制作团队及演职人员,感谢你们创作出这么好的作品!
希望你们将来能有更好的作品,加油!
以为又是俗套的合拍片,结果却是献给香港新一代的香港电影。
开了粤语原音,发现字幕翻译太内地,索性关了字幕。
《狮子山下》太特别了,每当香港走到低谷,这首歌就会飘荡于香江之上,徘徊于港人心中,常唱常新,总能带来不同的力量。
新一代是迷茫的羔羊,迷茫的背后是各有各的难处,幸运的是老一辈愿意停下来倾听、等待,不放弃。
两个字,因为值得。
“祝福青少年”,Find your voice。
btw私心多放一张珍妹的照片,其实我们比不上你们,我们对新一代没有什么情感,我们在意的还是落幕后银幕上你们的名字。
感谢你们,祝福他们,希望他们早日变成你们。
❤️看电影时数次落泪,何其有幸,你们拥有他们,拥有《狮子山下》。
“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我哋大家在狮子山下相遇上/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刘德华上一部超低分的电影作品是王牌逗王牌,这个一点也不意外,但打着热血和励志标签的音乐题材电影热血合唱团,仅获得了4.7的评分,还是和预期有很大差距的。
将音乐与育人合在一起,本身正能量满满,只是这个内核稍显平淡,难以形成整部电影的支撑。
若是再多一些外部因素和阻力,让矛盾冲突更加强烈一点,应该会更好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里三次出现了《谁能明白》这首歌,第一次是林子祥演唱,当年电影《猫头鹰与小飞象》的主题曲,现在听来依旧有一种气势和精神。
第二次是学生们正式表演之前的开场曲,这一段有打动到我。
第三次是刘德华翻唱,个人感觉华哥唱得更像是回首岁月的感慨,但若说热血,还是林子祥的版本听起来更富有激情和力量。
刘德华饰演一位著名的合唱团指挥家,应卢冠廷的邀请回港来教育、鼓励一批问题少年,在卢冠廷的眼中,音乐大爱没有高低歧视,非常的理想化。
曾经也听过一个论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材施教宣扬了很多年,事实上,想教好所有学生,单靠一个好老师是远远不够的。
合唱团的孩子们有单亲家庭、有恋爱狂、有COSPLAY、有自闭症、有富二代等等,卢冠廷说了句全靠你了,仿佛听到导演在和华哥说,票房和口碑全靠你了一样,想想都觉得尴尬。
学生们因为各种理由不得不参加合唱团,来应对九个月后的校级合唱团比赛,过程想象得到,漫不经心的闲散混日子,然后共同经历一些事情逐渐改变,最终达到相互成就。
整个过程说实话并非我喜欢的类型,不过能看到谢君豪、关礼杰、吴岱融、尹扬明、雷颂德等人的加盟,哪怕戏份再少,也还是很欣喜的。
刘德华也并非圣人,他在困难面前也有过纠结和退缩的念头,但最终克服了自己的心理关。
在他的激励下,学生们相互扶持,终于走到了比赛日。
最后那一段看似很感人的独白,硬生生被酒驾给毁了,还不如同学们唱起谁能明白我来得有感染力。
本来蛮期待以组曲的方式,将一些经典粤语歌曲从头唱到尾,没有完全本土化的呈现多少有些失望。
参加合唱团所有家庭冲突都能自动化解,配乐一响师生感情升温前所未有的团结。剧情推动毫无新意,煽情手法尴尬生硬,不要再说偶尔需要喝点鸡汤了,这哪是鸡汤,充其量是鸡精兑水,又咸又没营养。
丽珍还是那么美。年轻人需要鼓励,犯错的年轻人需要指导。泪点太低了。。。
虽然煽情得很套路,励志得很狗血,但也不至于这么低分吧。
有这份“心怀天下 有教无类”的师者心,你们怎么能打那么低,拒绝承认比主旋律还无聊
故事和剧情平庸,但刘德华的演技没问题。最后也是将我看哭。一部烂片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效果
太尬了太尬了,素人演技尬,剧情尬,情节转折尬,配音尬,简直全方位考验观众心理。
刘半桶的超级大烂片
故事太简单了,浮于表面,但还是让我想起来放牛班的春天,安静,深入人心。德华确实够努力,卢冠庭都这么老了,岁月不饶人。
《逐梦合唱团》。像极了一部学生经手的试拍片。矛盾、家庭暴力、挫折、励志通通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映像被动地呈现在银幕前面,没有建任何与观众交互的通道。所有香港老戏骨包括刘德华在内拍得无比油腻和呆板,鄂静文更是硬加进去的完全无意义。在腾讯视频看粤语版,字幕心虚到把Ins、宋仲基、“打机”替换成了微博、吴亦凡、手游,都是些合法存在并可以在我国网络上检索到的关键字都要屏蔽,为何呢???
社工电影吧,我喜欢的类型,有教无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也就是为什么社工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真没想到居然会这么差,本片就是那种标准的极度无聊的“正能量”烂片吧!如今港片也被“假大空”感染了,真是令人无语啊!整部影片在故事和情感层面都水得不能再水,糊弄得不能再糊弄,整部影片几乎没有具有说服力的细节表达来呈现坏学生的转变,而是相当儿戏地通过唱唱歌、做做游戏,这些坏学生们的性格就突然变好了、学习也突飞猛进了,甚至家庭关系都越变越好了。刘德华在影片中做的无非是像唐僧一样跟学生、家长、校领导狂讲大道理,这就能成为“感动学生”的好老师了,他拿的不是指挥棒,简直是魔法棒啊!
这么低分?不至于
中途一度想退场,这不是我想看的电影,选择失误。然而,我的泪点好低,老套的感人桥段还是赚取了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吧嗒吧嗒往下掉,好丢脸,我的情绪还是被调到了那里。也好,经历了一场洗礼。
慈善片麼?劉德華做慈善的那種
不抱任何预期来看,害行。
音乐的力量可以弥补电影里绝大部分的过错。
没看完就溜了,浪费我钱和时间
开心能在北京的影院看到粤语原版电影。不是成功的商业片,感觉更适合作为一部教育电影在学校播放吧。故事很俗套,人物很扁平,学生们的表演都浮于表面,不过刘德华的表演真的走心了,对着手机荧幕全情投入而忘我地指挥真的有点感人。想起参加合唱团以及带学生去比赛的日子,片中出现的When You Believe, 狮子山下, You Raise Me Up刚好是我中学、大学、瑞士交换时期合唱的曲目。很怀念合唱团的感觉,音乐真美好呀。
飞机上看的,冲着以前也是合唱团的打个三分
我跟闺蜜冲着华仔去的,虽没期待能成《放牛班的春天》,但两人能坚持到最后才走,也着实凸显了这周末我两都没人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