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了,这几天总在看一些严肃沉重的电影,想轻松一下了。
于是找了这部《猛龙怪客》看看。
电影的英文名字叫《Death Wish》。
不知道是哪位香港老弟怕舌头转不过来翻译成现在这个中文名字。
其实影片里既没有“猛龙”,也没有“怪客”。
讲的是柯西医生一家,本来有着很平静的生活,没想到一个晚上,遇到一帮打家劫舍的家伙,抢了财产,还杀死了柯西的妻子,打伤了柯西的女儿。
警方迟迟不能破案。
柯西一怒之下,走上了以暴制暴的道路。
结果就剧透了。
纵观剧情,还是老套路。
不过,在情节安排、摄影技巧上有新的改变,剧情完整可信。
加上布鲁斯·威利的加盟,在茶余饭后还是值得一看的。
很早就知道布鲁斯·威利,看过他的《虎胆龙威》、《哈特之战》、《十二只猴子》、《赤焰战场》等片子。
记得还看过一个科幻片,名字忘了,布鲁斯·威利在里面演一个空中出租车司机,接客人把车直接开到人家高层住宅的窗口。
还有一部叫《环球使者》,和国内影星许晴有过合作。
印象中,他是靠肌肉吃饭的,凭一脸横肉打遍天下无敌手。
在这部片子里,威利老矣,威风犹在。
只是平和了许多,冷静了许多。
悠悠然一派学者风度。
临时起意学打斗学枪战,还让手枪的后坐力把手伤了。
还好最后的胜利仍然是属于威利的。
影片用了不少的场景来描述柯西医生在失去妻子后的心路历程。
为了找到凶手,他自然要求助于警方,相信法治的力量。
而他的岳父告诉他:“人们依赖警察保护他们的安全,这就是问题所在。
警察只在案发后才在,这就像在狐狸出了鸡舍才去捕捉。
如果一个人真想保护自己的东西,他就必须自己去做。
”可柯西仍在犹豫中。
对于一个遵纪守法的医生来说,走上杀手的道路是非常不容易的。
后来他去了警局查问进展,看到墙上贴满了信息,警长告诉他,这些都是未破的案子,并鼓励他:“你应该抱有信心。
”柯西苦笑着问:“信心对这些人有用吗?
”看到街头无处不在的邪恶和欺凌,看到许多善良的人无缘无故的死在枪下,至此柯西才下了以暴制暴的决心。
看到此,我联想到我曾经最崇敬的一个人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描述过这种思考。
对于自己的选择,踌躇再三。
从北大到平西的路上,几次想返回,而最终他还是走上了一条正确抗争的路,从此义无反顾奋斗终生。
相比那些一怒之下摔盆砸碗的冲动者,他的信念更加持久。
对于超人和蝙蝠侠这些遥不可及的英雄,柯西医生的这种过程更加可信。
在连续几次伸张正义后,警局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抓捕这个名为“死神”的人身上了。
警局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这样也就向人们解释了为什么那么些恶性案件始终破不了的原因。
为了把正义昭示天下,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壮大自己群防群治的力量,所以他们只抓好人不抓坏人。
这就是芝加哥这座罪恶之城的现状。
看到网上的评论,说是这部影片是美国拥枪派的广告宣传片。
我看,虽不能说的这么极端,至少有这方面的因素。
枪店里婀娜多姿的女售货员,以及最后救了柯西一命的快速拔枪的设计,都可以看出些端倪。
美国的限抢与拥枪的争论由来已久,不是三言两语能讲的清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做法。
社会要安全,个人也要安全。
对于推崇个人主义的美国,我是支持拥枪的。
大家互相打呗,看看正义和邪恶谁的本事大,闹中取胜。
幸亏我生在中国,只在城楼观山景。
影片中,对于信仰有一段隐约的暗示,挺有意思。
柯西的岳父在女儿的墓前致悼词。
他说:“当露西的母亲去世时,她对我说:上帝为什么这么早带走她?
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想上帝自有其安排。
我们必须相信他的安排。
现在我要说些我不该说的话:这怎么可能是上帝的安排?
哪有这样的安排啊?
”和我上一篇观感中所说的差不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理性思考,人们在坚持自己信仰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怀疑自己的信仰。
上帝若是听到这些话,一定很不高兴:“你们这些美国人吃饱了没事干,总是在怀疑。
再这样下去,哪里还有我的容身之地啊?
”幸亏上帝是仁慈宽容的,一定不会去计较这些话。
再说一次,对于想消愁解闷放松心情的我们,这个电影还是很不错的。
不像网上说的那么不堪。
柯西的划开大腿动脉和最后那个千斤顶的做法虽然残忍了些,至少枪战的场面和开枪的声音,还是很刺激的。
比我现在楼上装修钻眼抡锤的烦人举动要动听的多。
本人评分:7.0。
芝加哥外科医生保罗·柯西的妻女被歹徒入室侵犯,妻子不幸去世,女儿成了植物人,柯西医生遂踏上复仇、寻求公理之路。
整个复仇过程环环紧扣,一方面是柯西凭借医生的专业知识、精确完美的设计,实现一轮轮血腥复仇;另一方面是芝加哥警察的碌碌无为、颟顸无能,以至于“正义”的复仇被城市居民视为“英雄”壮举。
本片的内核是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展现,如个人英雄主义、枪支崇拜、独狼主义等。
公理和正义究竟应该如何伸张?
当自身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后得不到伸张,那么用暴力的行为制止暴力的犯罪是合理被允许的吗?
影片结尾,警方放弃了追寻真相和真凶,可视为美国价值观的一种表达,正义不能缺席。
但对于这一困惑的讨论不应止于此。
2018年上映的《虎胆追凶》,其实与布鲁斯·威利斯的成名影片《虎胆龙威》并无瓜葛,而是70年代经典影片《猛龙怪客》的翻拍作品。
《虎胆追凶》这部时隔44年的翻拍之作,又对上述话题做了怎样的探讨?
(电影《虎胆追凶》剧照,布鲁斯·威利斯饰演柯西医生) 一.警方的无奈与无为 无论是暴力犯罪频发,还是社会义警暴力执法,这些社会现象都和司法机构执法不力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正是因为社会司法体系的失效,那些无法通过正当手段声张正义的人民,才会不得不铤而走险,采取暴力执法的手段来寻找公道。
像《蝙蝠侠》、《虎胆追凶》、《猛龙怪客》这类关于义警暴力执法、声张正义题材的影片,都离不开一个或腐败、或无能的司法机构。
面对罪恶而毫无作为的司法机构,才是社会暴力犯罪问题频发的温床。
在《猛龙怪客》与《虎胆追凶》两部影片中,都包含了一些警方破案不力的片段,但其性质却大有不同。
《猛龙怪客》中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的纽约,那时的警方由于刑侦技术的限制,追查凶手往往困难重重——即使追查到了,也很难用证据定罪。
影片中警方在调查义警保罗的时候,所获取的客观证据十分有限,他们只能通过极其有限的证据,来推理枪杀案的详情。
在整部影片中,警方只得到了两样有效的证据:.32口径的手枪子弹,以及一张遗落的购物清单。
但经验丰富的弗兰克警长,硬是通过这两样并不起眼的物证,成功锁定了影片主人公——克瑞斯先生就是暴力执法的义警。
在第二次枪击案后,弗兰克警长几乎仅靠推理,就锁定了义警最主要的两个特征:近期家中有人被害,并且枪法了得很可能当过兵。
(弗兰克警长推理案情) 在影片的中间时段,弗兰克警长也仅通过一张遗落的购物小票,就成功确定了克瑞斯的家庭住址,并成功的在保罗家中找到了沾有其血迹的棉花块,确定了他就是那个暴力执法的社会义警。
然而即使在如此铁证面前,70年代的刑侦技术却仍不能将克瑞斯锁定为暴力执法的真凶,而只能用它来“缩小嫌疑范围”。
拥有如此确凿的证据,却仍不能给凶手定罪,可见当时落后的刑侦技术,为警方侦查案件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弗兰克警长汇报案件进展) 所以当时暴力犯罪频发的社会问题,与不够先进的刑侦技术有着很大的关联。
罪犯们在犯罪之后,往往能够逃之夭夭;警方在调查案件时,往往会由于线索不足而陷入困境,他们也很难通过确凿的证据将罪犯绳之以法。
在面对众多暴力犯罪案件时,警方的无能为力,其实也包含着相当一部分的无奈。
在克瑞斯先生前往警局询问案件进展的时候,有一段相当有趣的小插曲:一个被抢劫了的中年黑人妇女,在反复地向警察描述自己被抢的情形,而警察因为没有别的线索与证据,只能让她反复重复描述当时的情况。
(被抢劫了的黑人妇女) 没有目击者,没有监控录像,没有先进的刑侦技术,那警方如何才能调查案件呢?
他们只能一再向受害者询问当时的情况——如果受害者运气不错还活着的话。
这一片段多多少少体现了当时警方的困境。
而克瑞斯先生向警方询问杀妻案件的进展时,警方时这样回答的:“如果我给你太多希望,那我就太不诚实了,克瑞斯先生。
”
(老实人警探)更无奈的话还在后头:“在这个城市里,事情就是这样!
”这体现了当时警方深深的无力感。
(警探对克瑞斯先生的答复) 虽然当时的刑侦技术落后,但得益于弗兰克警长老道的经验与精彩的推理,片中“警方追查义警”的情节副线却并没有被落下。
随着弗兰克警长一步步逼近克瑞斯先生,观众们也能很直接地感受到那种节节攀升的紧张情绪。
(弗兰克警长通过购物小票,推理义警地址) 这种剧情设计非常的巧妙:一方面,这将当时暴力犯罪频发的社会问题,归咎于了不够成熟的刑侦技术,而不是警方本身的能力;另一方面,影片也通过经验老道的弗兰克警长,成功调动了观众们的紧张情绪,使警方追查暴力义警的副线,也没因为无能的警方而垮掉。
虽然纽约警方有“技术落后”这块遮羞布,但在维护社会治安、履行司法职责这一点上,他们无疑是失败的:警方既没有能力解决暴力犯罪频发的社会问题,又对暴力执法的社会义警无能为力。
比起打击犯罪、维持司法体系的尊严,他们反而将媒体舆论放在了更重要的地位。
从这些角度去看,纽约的警方是相当失败的;他们的行为与态度,也是纽约市区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警方与忙于应付媒体) 而克瑞斯这个以暴制暴的“另类罪犯”,仅仅用了一把手枪、几颗子弹,就实现了整个纽约司法体系无法实现的作用:他仅凭一人之力,就使纽约街头抢劫率降低了50%——影片似乎在暗示,无能的警方或许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是一种非常激进、非常大胆的价值观表达。
而相比之下,18版《虎胆追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则相对地保守得多;而其“警方追查暴力义警”的副线,相较而言也逊色不少。
二.我奶奶都比芝加哥警察懂刑侦 虽然两部影片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却大不相同。
18版《虎胆追凶》中的警方,显然有着更加先进的刑侦技术与查案手段。
那么问题来了:影片中的暴力执法的柯西医生,究竟采取了哪些手段,来躲避警方的追查呢?
答案简单得让人震惊:柯西医生全片只采用了一种反侦察手段,那就是用捡来的套头卫衣遮住自己的脸,而且这居然还奏效了?!
看不见脸就查不着人,芝加哥的警方也太不专业了吧?
(柯西医生惟一的反侦察手段:二手套头卫衣) 柯西医生在逃离片中的几个枪击案现场时,也全然没有顾得上擦除自己的指纹、血迹和足印,把能留下的证据全给留下了,就差给警方寄张自拍了,然而芝加哥警方就硬是没抓住他。
(赃物酒吧枪战,我都数不清医生留下了多少个指纹)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74版《猛龙怪客》中,警方在故事中后段,其实就已经知道了克瑞斯先生就是暴力义警了,但考虑到社会舆论与暴力犯罪大幅下降的情况,而选择了放他一马;而在18版的《虎胆追凶》中,警方抓不住柯西医生可没有社会舆论方面的考量,他们只是真的抓不住而已。
这是两部影片中的警方的不同之处。
(夜店厕所枪战,柯西医生把能留的证据全留下了)最离谱的是,影片中的瑞恩斯警探竟然在影片的中段,通过一个巧合才发现义警枪手是个左撇子,这又是什么操作?!
枪击视频中这么明显又重要的线索,都能忽视掉的?
你这警察当的也太不敬业了吧!
最离谱的是,影片中的瑞恩斯警探竟然在影片的中段,通过一个巧合才发现义警枪手是个左撇子,这又是什么操作?!
枪击视频中这么明显又重要的线索,都能忽视掉的?
你这警察当的也太不敬业了吧!
最离谱的是,影片中的瑞恩斯警探竟然在影片的中段,通过一个巧合才发现义警枪手是个左撇子,这又是什么操作?!
枪击视频中这么明显又重要的线索,都能忽视掉的?
你这警察当的也太不敬业了吧!
(假装一本正经查案的样子,真是有够好笑的呢) 手握这么重要的线索,警方竟然还追查错了方向,怀疑起了柯西医生的弟弟来了,就因为人家拱火了你们两句,你们就怀疑他有暴力倾向了?
(一脸懵逼的弟弟) 18版中警方所能掌握与利用的证据,其实比74版中的警方多多了。
全片中柯西医生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明显的证据,但警方全都忽视掉了——说句实话,这么多显而易见的证据,想视而不见,难度还真挺大的。
这个案子我奶奶来都能破了,芝加哥这帮弟弟警察,工作划水太有一套了。
(证据是要靠自己去发掘的嘛!
) 更离谱的还在后头呢:影片结尾部分,当瑞恩斯警探终于有了确凿的证据,确定了柯西医生就是暴力执法的义警时,居然还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觉得他这么做真是好样的!
(瑞恩斯警探亲自为暴力义警点赞)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是一口盐汽水喷了出来。
拜托,你可是个代表司法体系的警察,因为个人情感而放别人一马,这难道不是徇私枉法吗?
社会的司法体系难道是摆设吗?
暴力执法难道不需要承担后果的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芝加哥人民要你们这帮警察做什么?
大家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端起枪来干丫的不就完事了?
(你这个警察眼里还有没有王法???
) 如果说抓不住罪犯是因为警方能力方面的不足,那因为私人情感而选择放暴力义警一马,那牵扯的可是职业道德的问题了。
包庇可是要坐牢的啊!
瑞恩斯警探,你这可是在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在74版《猛龙怪客》中,警方高层是为了向媒体舆论妥协,才决定放克瑞斯一马的——而且最后他也还是被警方驱逐出了纽约。
但在这部影片中,警方决定放过柯西医生,竟然完全是因为个人同情??
瑞恩斯警探不但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反倒帮暴力义警打起了掩护?
柯西医生也反而成了司法体系所认可的英雄了?
如果代表司法体系的警察都不顾司法正义了,那么这个社会也活该乱套。
(渎职的俩警察,笑得很开心) 影片中的几次重大枪击杀人案件,到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没有后续。
合着这么大几个枪杀案件,你说不查就不查了?
包大人,你好大的官威啊!
(说你没罪你就没罪,好大的官威啊!
) 作为观众的我们,当然会对柯西医生产生同情,并且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复仇。
但瑞恩斯警探代表的却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视点:作为一个警察,他绝不能把私人情感看得比司法正义更加重要。
同情柯西医生,当然可以——人人都会同情他这个倒霉蛋;但因为私人情感而亵渎自己的职责,无视司法正义,这就丧失了执法人员基本的底线了。
瑞恩斯警探可以同情柯西医生的遭遇,但他没有权力代替司法体制,来判断柯西医生到底有没有罪——如果柯西医生有罪没罪你说了算的,那还要司法体制干嘛呢,那你岂不是凌驾在了司法体系之上?
从这一点看,瑞恩斯警探反倒也成了游离于司法体系之外的另类罪犯——这么看来,片中的芝加哥真是全员恶人啊。
瑞恩斯警探,帮帮忙,别在芝加哥当警察嚯嚯老百姓了,回家种田去吧,好歹还能为社会贡献点粮食。
(回家种田去吧,就当为社会作贡献了) 影片中全程划水的警方,把“警方追查暴力义警”这条情节副线本应展现的紧张感与刺激感全毁了。
看完电影后,没有人会觉得柯西医生的反侦察手段怎么这么厉害,但所有人都能发现,芝加哥警方是真的有点蠢。
这与74版《猛龙怪客》中老练机智的警方力量,以及紧张刺激的情节副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官方吐槽,最为致命) 在18版的《虎胆追凶》中,警方既无力打击暴力犯罪,又徇私枉法、因为私人感情包庇暴力义警,甚至其本身就成了不顾司法正义的另类罪犯。
也难怪芝加哥会乱成那样,毕竟连警察自己都顾不上司法正义了,在这个城市里谁对谁错,也只能用拳头说话了。
(说你没罪你就没罪,好大的官威啊!
) 三.这个倒霉蛋还挺走运 这两部中文译名大相径庭的影片其实有着同一个英文名字:《Death Wish》,它表达的是影片主人公由于家庭变故而产生的求死意志。
而18版影片之所以翻译成《虎胆追凶》,多半是想蹭一蹭布鲁斯·威利斯早年的成名影片《虎胆龙威》的余热。
(红透半边天的《虎胆龙威》) 影片的名字倒取得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片中的主角究竟是名副其实的“真想死”,还是假意惺惺的无病呻吟?
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故后,两位主角的思想价值观,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要想客观的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得从两部影片中的复仇主情节线说起。
18版的《虎胆追凶》中,有一条非常明确的追查杀妻凶手的主情节线;而在74版影片中却完全没有复仇这条线,克瑞斯杀死的,都是些与杀妻案件无关的街头混蛋,这是两部影片又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
首先来聊聊复仇情节线较为清晰的《虎胆追凶》。
柯西医生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个相当走运的老倒霉蛋了:倒霉的是,他原本幸福美满的中产阶级生活被三个劫犯给翻了个底朝天;而走运的是,他的复仇之路却异常顺利。
(不幸丧妻,柯西医生心里苦啊!
) 柯西医生这个老老实实赚钱养家的中产阶级中年人,一来没有枪、二来不会用枪、三来也没有追查仇敌的社会资源,那他到底是如何克法重重困难,完成复仇的呢?
因为他是主角啊!
对于这部影片来说,这个梗倒成了一句实话:柯西医生之所以能够完成复仇,完完全全是因为他的运气好,主角光环够强大。
在第一次试图见义勇为却反被暴打了一顿后,柯西医生发现要想行侠仗义,得搞把手枪防身才会更有底气;然而正规途径购买的枪支又很容易被警方追查到,柯西医生在这里遇到了他复仇之路上的第一道难题。
(英雄救美反挨揍) 正愁没有招,天上掉下个粘豆包。
柯西医生正愁没枪用,他手术台上的病人衣服里,就掉出了一把手枪,正正好好就掉在了他的脚边——这也太巧了吧!
柯西医生于是没花半分力气,就捡到了一把警方无法追查的非法手枪。
(Get复仇道具:手枪) 这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非法手枪,不但成为了柯西医生复仇之路中的主要工具,其本身也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叙事功能——正是这支意外得来的枪支,开启了医生的整段复仇之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支手枪,柯西医生才会走上以暴制暴的道路。
也就是说,这部影片的复仇主情节线,是通过一个巧合来开启的,而柯西医生在其中的作用却并不大。
而杀妻凶手的主要线索,也是从柯西医生这张神奇的手术台上捡来的:正当警方调查毫无进展、柯西医生复仇无望的时候,一个戴着医生遗失手表的劫案从犯又出现在了手术台上。
柯西医生正是通过他的手机,才取得了杀妻凶手的相关信息。
(建议把这张手术台拿回家供起来)
(手术台上惊现遗失手表) 这一巧合也承载着相当重要的叙事功能:此前发生的几场枪战,只不过是给这位蹩脚的枪手练练手的,而影片复仇的主情节线,从这里才算是正式开始了。
也就是说,影片复仇的主情节线,也是通过一个巧合来进一步发展的。
(Get复仇线索:从犯手机) 换句话说,这整部影片的复仇主情节线,是由一个个的巧合来驱动的——而且就连巧合发生的地点都一模一样,而主角在此间发挥的作用却并不大。
这就使得柯西医生这一角色显得相当被动,因为他为复仇所做的努力其实相当有限——他只是负责捡捡东西而已。
影片中的巧合不但发挥了开启、发展复仇主情节线的作用,而且在剧中的几次枪战中,也正是运气与巧合因素,才让柯西医生保住了命。
第一场街头枪战劫匪的戏,率先开枪的劫匪并没有击中柯西医生,这才给了他反击的机会。
(劫车犯开出第一枪) 而在后来赃物酒吧中的枪战中,运气的作用也进一步被放大了。
柯西医生进入赃物酒吧,寻找杀妻凶手的线索,被赶来的案犯之一“鱼仔”逮了个正着。
正当柯西医生被逼到了死角时,一颗掉落的保龄球砸中了倒霉鱼仔的头,医生才乘势反杀了他。
(建议把这颗保龄球拿回家供起来) 类似的巧合在影片中数不胜数,柯西医生这条老命,可以说完完全全就是因为他运气好,才得以保全的。
(杀妻凶手诺克斯的描边枪法) 影片中无处不在的巧合因素——也就是俗称的主角光环,无论是在复仇的剧情主线上,还是在枪战的打斗设计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让片中的动作设计多少有点没劲,因为几乎所有的危机事件,都是通过巧合来解决的,柯西医生在与在罪犯斗争的过程中,也没有展现出身为主角应该具有的智慧与力量。
这种巧合主导的剧情设计,反而让柯西医生这一主角的行动与意志,显得有些无关紧要。
而柯西医生在片中,也一直扮演者着被迫反击的受害者形象——片中的5场枪战,几乎都是由罪犯们挑起的,柯西医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才不得不反击自卫。
(柯西医生受到凶手威胁) 比起“暴力执法的社会义警”这一说法,“被迫反击的受害者”显然更加贴合柯西医生的人物设定。
影片进展到最后,柯西医生暴力执法、追查凶手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自己与女儿,而不是为了追求什么所谓的正义与复仇。
现在我们可以反过头来,探讨柯西医生到底想不想死的问题了——他当然不想了,他还有个女儿要养呢!
柯西医生的女儿在影片末尾醒了过来——并且失忆了。
这个失忆的情节颇耐人寻味,因为这意味着她已经从那场痛苦经历中走了出来,可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柯西医生的生活,也因此有了新的希望。
(耐人寻味的失意情节) 18版《虎胆追凶》有着一个相当圆满的结局:柯西医生大仇得报,女儿也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一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在影片结束时,医生那个射击动作,也只是对原作的一种致敬,并没有接着打击犯罪的意思。
(致敬原作的手势) 这样看来,柯西医生并配不上《Death Wish》这个片名——因为人家根本就没想着要去死,多数时候他开枪,只是为了自保而已;影片对于暴力执法也持否定的态度:暴力执法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好运气才可以,所以大家伙还是看看电影,YY一下就算了吧,可别真走到街上去当什么社会义警啊!
(不是主角不要轻易模仿哦,亲) 于此不同的是,74版片《猛龙怪客》中的克瑞斯既失去了挚爱的妻子,她的女儿也终生精神失常,克瑞斯本人最后也被警方逐出了纽约,彻底告别了从前的生活。
结局更为悲惨的克瑞斯,配不配得上《Death Wish》这一片名呢?
他又是为了什么,而甘愿牺牲生命的呢?
四.两代美国人的对话
(致敬原作的手势) 与18版的《虎胆追凶》不同的是,74版的《猛龙怪客》并没有一条主角追杀凶手的情节主线,片中克瑞斯先生所杀的,都是一些与他妻子毫无干系的罪犯。
影片如此设计,其目的何在?
如果追杀仇敌并不是情节主线,那这部影片的主线情节又是什么呢?
如果不是为了复仇,克瑞斯先生又是为了什么才冒着生命危险,走上街头去打击犯罪的?
影片中克瑞斯先生以暴制暴、打击纽约罪犯的情节线,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答案。
在18版影片的开头,柯西医生是在被两个街头混混胖揍了一顿后,才产生了枪支需求;而他买枪一开始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防身自卫,而不是去街头打击罪犯。
于是柯西医生在整部影片中,都一直扮演着持枪自卫的受害者形象,而并非一个激进主动的暴力义警形象。
(买枪自卫的柯西医生)
(买枪自卫的柯西医生)
(买枪自卫的柯西医生) 但在74版影片中,克瑞斯先生在头一次遇到持刀抢劫时,就选择了与罪犯硬刚:他出其不意的用一只装满硬币的袜子,打跑了那个持刀抢劫的小混混。
同一桥段的不同设计,体现出了两位主角的不同之处:克瑞斯先生敢于赤手空拳地面对罪犯,而柯西医生则需要手枪壮胆。
(落荒而逃的持刀劫匪)在18版电影中,“手枪”仅仅是一件用来复仇的道具,并没有包含别的意义;但在74版影片中,手枪却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那支受赠与西部友人的左轮手枪,不仅仅是一件打击罪犯的工具,更象征着勇于反抗的西部精神。
艾米将那支精致的左轮手枪送给克瑞斯的时候,也将美国西部勇于抗争的可贵精神,一并送给了他。
在18版电影中,“手枪”仅仅是一件用来复仇的道具,并没有包含别的意义;但在74版影片中,手枪却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那支受赠与西部友人的左轮手枪,不仅仅是一件打击罪犯的工具,更象征着勇于反抗的西部精神。
艾米将那支精致的左轮手枪送给克瑞斯的时候,也将美国西部勇于抗争的可贵精神,一并送给了他。
在18版电影中,“手枪”仅仅是一件用来复仇的道具,并没有包含别的意义;但在74版影片中,手枪却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那支受赠与西部友人的左轮手枪,不仅仅是一件打击罪犯的工具,更象征着勇于反抗的西部精神。
艾米将那支精致的左轮手枪送给克瑞斯的时候,也将美国西部勇于抗争的可贵精神,一并送给了他。
(勇于抗争的西部精神) 柯西医生虽然拿着那支编剧硬塞给他的手枪,但他什么都没变,依旧是那个柯西医生;而克瑞斯先生却靠那一支手枪,完成了从纽约人到西部人的转变。
这是两部影片又一个不同之处:柯西医生从始至终都没发生改变,而克瑞斯却完成了价值观上的巨大转变。
(片中的枪支象征着西部,更象征着美国精神) 影片通过几起枪击事件,非常深刻地展现出了克瑞斯先生内心巨大的转变。
与18版电影中充满巧合因素的情节设计不同的是,74版《猛龙怪客》的影片剧情是由克瑞斯先生这一角色的意志与行动主导的;而巧合因素对剧情的影响,则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小。
公园湖边发生的第一起枪杀案中,巧合因素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要是那个倒霉的劫匪没有遇上克瑞斯,那这场命案根本就不会发生;但克瑞斯能成功战胜劫匪,却绝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因为他早已做了准备:他剪掉了自己大衣的口袋,让自己能出其不意地射击。
(藏在大衣之下的手枪)相较之下,18版中的柯西医生则显得被动的多:他总是等到罪犯们先开第一枪后,才开枪反击,然后最终靠着自己的运气(主角光环)战胜对手;而克瑞斯先生则大不一样,他开出了那饱含深意的第一枪。
相较之下,18版中的柯西医生则显得被动的多:他总是等到罪犯们先开第一枪后,才开枪反击,然后最终靠着自己的运气(主角光环)战胜对手;而克瑞斯先生则大不一样,他开出了那饱含深意的第一枪。
其实在公园湖边的第一次枪战中,克瑞斯先生还算不上是暴力执法的义警:因为是那个劫匪率先亮出了大宝贝,克瑞斯为求自保才干掉了他——这更像是正当防卫,而不是暴力执法。
(劫匪率先亮出了他的大宝贝) 但影片中后来发生的几次枪击案,却与第一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第二次枪击案中的那几个小混混,其实根本没有招惹到克瑞斯先生,他们也没有对其造成生命威胁——他们拿的都是冷兵器,而克瑞斯先生可是揣着枪的。
克瑞斯如果只是想解那个路人的围,亮一亮自己的大宝贝就行了,根本用不着将他们杀掉。
(此时这三个小混混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然而克瑞斯先生还是将他们统统干掉了。
这使得这次枪击案的性质,与第一次大不相同:克瑞斯这次开枪可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那三个小混混虽然打人在先,但也罪不致死。
克瑞斯杀死了他们,纯粹是因为他想杀死他们——我们的社会义警,在这里迈出了他暴力执法的第一步。
(追杀逃跑的小混混) 在他面前,那些平日里嚣张跋扈、目无王法的罪犯们,反而成了需要逃跑的受害者,这种上帝一般主宰一切的感觉,也许正是克瑞斯所追求的。
而影片剧情发展到后来,克瑞斯甚至开始主动勾引起了罪犯们:他先将劫匪勾引到人迹罕至的地方,然后再掏出枪来射杀他们。
在影片的后半段,克瑞斯先生碰到劫匪已经不是因为巧合了,而是因为他在主动勾引劫匪上钩——他就像一个老练的猎人,放下准备好的饵料,然后等待猎物上钩。
(空无一人的地铁,克瑞斯等待劫匪上钩)
(酒吧里,用现金勾引劫匪上钩) 最后几次的枪击事件,体现出了克瑞斯先生这一人物的巨大转变:他从一开始暴力案件的受害者,转变成了主动进攻、以暴制暴的施暴者;他开枪杀人的目的,也从一开始的保护自己,转变成了纯粹的猎杀罪犯。
随着剧情的进展,巧合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克瑞斯这一人物的内在变化,才是影片情节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因。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也就是全片最后一次枪击案中,克瑞斯先生为继续寻找自己的猎物,甚至无视了警方的警告与监视——他为了继续猎杀罪犯,甚至开始公然对抗社会司法体系。
(官方警告) 影片的末尾处,克瑞斯先生的内心OS应该是这样的:“你们这帮臭警察管不了罪犯,行,我来帮你们管;但你们要是挡着我的路了,那我也敢跟丫对着干!
”于是我们这个美国硬汉,真就更警方对着“干”了起来,警方辛辛苦苦给他找台阶下,他竟全然不领情。
(警方突袭搜身,想借此唬住克瑞斯) 克瑞斯不像柯西医生,有一个“不幸中的万幸”的结局,他失去了的妻子,宝贝女儿也终生精神失常。
一无所有的他,才会把打击罪犯当作生活的全部意义。
这也是克瑞斯与柯西医生最大的不同之处:柯西医生还有一个女儿需要照顾,他的女儿就是他生活的意义;而克瑞斯则一无所有。
然而讽刺的是,对这个敢公然违抗社会司法体系的克瑞斯,警方还真拿他没什么办法——因为他的举动,纽约市区的街头抢劫案竟下降了50%之多,警方需要利用他维持现状;而且社会与媒体的舆论,也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克瑞斯先生的暴力执法,竟使纽约犯罪率降低了50%)克瑞斯这个已然游离于法律之外的社会义警 ,反而真的成为了一剂治疗纽约暴力问题的良药。
这当然可以解读为对无能警方的嘲讽——毕竟克瑞斯先生仅凭着几颗子弹,就解决了整个纽约警界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克瑞斯这个已然游离于法律之外的社会义警 ,反而真的成为了一剂治疗纽约暴力问题的良药。
这当然可以解读为对无能警方的嘲讽——毕竟克瑞斯先生仅凭着几颗子弹,就解决了整个纽约警界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来,难道不正是那些毫无反抗精神的纽约市居民,助长了暴力犯罪的嚣张气焰吗?
——狂野的西部没有混混敢闹事,这可不是因为警方力量,而是因为在那里,人人都敢反抗——而纽约人民却是如此地缺乏反抗精神,在那里,甚至找不到第二个敢像克瑞斯一样站出来、对罪犯还以颜色的人了。
纽约人民挨惯了打,已经不识反抗为何味了——这才使得克瑞斯先生的出现,像平地惊雷一般,把整座城市掀了个底朝天。
反观西部城市中的居民,他们可不需要像克瑞斯先生一样的社会义警出来行侠仗义,因为他们人人都敢反抗。
(纽约缺乏的,真的只是枪吗?
)如果说克瑞斯代表是西部的反抗精神与老派美国人的自卫传统,那他的女婿杰克所代表的,则是那些面对罪恶一昧逃避、不敢还击的懦弱纽约人。
(懦弱、悲观的女婿杰克) 原始而狂野的西部,孕育出了富有反抗精神的老派美国人;而在更加繁华、更加先进的纽约市区里,懦弱的市民却滋生出了罪恶——不断进步的社会,反而孕育出了越来越懦弱的人民,这难道不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讽刺吗?
而更具讽刺意味的则是,随着电影工业与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电影人拍出的电影,却也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肤浅、越来越没有自己的观点了,仿佛政治正确就是一切。
74版的《猛龙怪客》将镜头聚焦于了暴力犯罪、民众持枪、社会义警正当性等严肃的社会议题上;而18版的《虎胆追凶》却将这个如此多元的电影主题,讲成了一个纯粹的复仇故事,对严肃的社会问题却三缄其口——现代电影人已经很少有聚焦社会问题、冒犯政治正确的勇气了。
从这一点看,我们这代人,其实就是片中的纽约人——我们在嘲笑他们的时候,其实也在嘲笑我们自己,这是多么地讽刺!
(象征着美国精神的手势) 再回过头来聊聊,克瑞斯先生到底配不配得上《Death Wish》这个片名——他当然配得上,因为他已经将打击罪犯看成了生活的全部意义;勇于反抗的可贵精神,也值得他为之付出生命。
『虎胆追凶』翻拍自1974年的《猛龙怪客》,出发点便是美国社会一直存在的枪支问题,电影中布鲁斯·威利斯妻女被害,作为医生的他扛起复仇大旗,原本握手术刀的双手拿起了武器,动用私刑以暴制暴,同样是“救人”却来的更加直接,故事简单流畅,没有什么深入探讨,主要看的还是个爽快。
【6分】
布鲁斯·威利斯老了,还光头了,但还是觉得他很帅啊。
不从法律的角度,不从以暴制暴的角度,甚至不从对与不对的角度来看,从一个男人、一个爸爸的角度来看,给妻子报了仇,给女儿的安全铺了路,影片里的他简直更帅了。
在开始,为了妻子和女儿,他可以忍,忍受一个无赖的无理挑衅;在后来,为了妻子和女儿,他无法忍,他要找出那个剥夺了妻子生命、女儿意识的抢劫者。
喜欢他那种一直波澜不惊的语调,沉稳理性的行动,给人一种感觉:面对它,一定会解决它。
沉着、冷静、坚忍,在遭遇如此家庭变故之后,没有沉沦消极,顾影自怜,而是细心、机智的发现线索,利用线索,最终,坏人不能再坏,好人可以再好,看完之后,整个人都心情舒畅了。
医生,影片里的角色审定,应该含有双重意义。
不但医治病人,也医治坏人。
用手术刀逼迫坏人说出同伙的那一幕发现,专业知识不但要好好学习,还要好好利用。
老布演的医生,不慌不乱、稳重、有序,确实是一个专家级的医生。
两个警察的角色,也挺招人喜欢。
有些好人,应该被放过,有些坏人,应该被惩罚。
没有什么法律至上的空大口号,因为人类的法律,永远不会达到完美的完善。
首先是不容易,布鲁斯威利斯终于又接了部稍稍像样的片子,这些年打了很多酱油了,体型都让人唏嘘感叹了,但是,这片子看的出老头比较卖力,还减了肥,精神了不少。
这片子编剧还是不错,全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基本没废话,包括开枪之前,剧情也基本没硬伤,一言不合就拔枪,比较过瘾,比较符合老布一贯的风格。
影片明显是噌了最近枪支泛滥的特点,这个话题能吸引眼球,大家以为导演要来一场关于禁枪的大讨论大反思时,结果老布还是把大家带回了虎胆龙威和终极悍将的以暴制暴快意恩仇之中,估计很多支持禁枪者会表示反对。
看的出,影片的态度是反对禁枪的,关键时刻,只有这玩意儿才能保护自己,但是,枪支泛滥的现象和恶果,影片也展现的很充分,小孩走路中枪、医生天天救枪伤、买枪流程方便快捷,这禁枪的话题在美国实在复杂,导演也没打算陷入其中,一个娱乐电影,还是看老布吧。
剧情方面,稍有不足,老布在影片中的人设开始是个温和的好脾气医生,从未摸过枪,家破人亡后开始练习射击,实施复仇,一枪在手,瞬间就菜鸟变雄鹰,迅速回到了虎胆龙威状态,胆大心细、身手矫健、弹无虚发、冷酷老辣,这个转变稍微猛了点,有点YY了,会误导小盆友的。
整体上,是个达标的枪战动作片,就是片名,猛龙怪客?
过于山寨了,和肖申克的救赎翻译成刺激1995一样莫名其妙,估计又是台湾盗版光盘贩子翻译的,DEATH WISH,直译成死神问候,感觉就很好。
second times.喜欢影片的结尾。
看了评论区一些问题和解答。
1. 确实,如果女孩不反抗,也许会避免悲剧,但这有悖于前面“学习格斗、热爱运动、刚成年要上大学”的人设。
2. 在医生和死神的角色中转换,看心理医生,晚上失眠,杀人时的痛快等等,仅仅是为了复仇,还是已经人格分裂?
当杀死最后一个罪犯后,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开开心心送女儿去上学,路遇小孩盗窃,习惯性用手指比出开枪动作,不知道要相信他正常了呢还是不正常?
这转变有点快。
3. 他为什么知道医生的手机电话,这点没看懂,有评论说是因为“悬赏信息”,可能我没留意到。
4. 女孩躲起来,听到父亲有危险,想出来帮忙,我看到这真恨,心里默默祈祷女孩可别出来更坏了事…因为打电话报警后的等待是最好的配合。
当然了,仔细想想,这个细节处理挺好的,与前面第一次遇歹徒时的反抗形成呼应。
在突出人设的同时,这次是反映失去了母亲的女孩无法承受再次失去父亲,既体现人物性格也突出珍惜和爱。
5. 影片中的警方是不靠谱的形象,但不得不说,喜欢不靠谱的警方因为证据不足而没有把医生抓到警局的处理;更喜欢结尾时,不靠谱警方在激战结束后才到,在审问中帮医生提前拟好的口供顺便吃了块披萨表示满意,嘴角的微笑是心照不宣👍。
为什么我打算看的都是这种套路的片子,一个老实人家庭突然被歹徒袭击,不是妻儿被杀,就是小狗被杀,主人公有的是退出江湖的老杀手,有的是非常普通人的弱鸡,然后孤身一人挑战整个黑帮来复仇。
现在欧美片这么流行这种套路的片子吗?
看个开头就完全能猜到结局啊……看的无非就只剩下了复仇的过程,看他如何残忍地将犯人一个个解决,如果手段不够残忍,片子就不够精彩,落入了这个奇怪的循环。
最后有个极其假的片段,男主躲在厕所单间里,那么狭小的空间,歹徒开了20枪过去,门全都打透了,男主一枪没中,这主角光环真的可以。
这种片子有什么意思。
他本是一名出色的医生,用手中的手术刀救人,而当他的妻子和女儿遭遇不测之后,他压抑,平静之下是汹涌的愤怒。
他还是选择了拿起枪,孤身寻找伤害他家人的恶徒,他不再是那个单纯治病救人的医生,不断的练习和手中的枪让他逐渐冷漠。
幸而女儿醒了,她的生活有了曙光,世界不再是一片灰暗,所以,在解决了最后一个人之后,他好像又回去了。
但是,枪能解决问题这样的思想应该如何对待?
手术刀既能救人,也能伤人。
而且,警探在貌似知晓事情真相的情况下,还装作若无其事,浑然不知。
孰是孰非?
首发wx工号 破电影虎胆追凶,猛龙怪客(这俩翻译都不怎么样),1972年的同名小说,1974年同名电影的重拍版
布鲁斯威利斯这个顽固分子已经很久不做男主角了,基本上现在他以客串为主,例如前不久臭名昭著的《大轰炸》。
而这部电影,布鲁斯回归了主角,虽然是新片,但在拍摄手法上还是和老板一样中规中矩而没有太大新鲜感,仍然是一出以暴制暴,老实人逼上梁山的复仇故事套路,但是电影在节奏,动作,惊悚和故事圆满度上倒是流畅合理,布鲁斯在情感戏份上也颇为出色,足以见得,动作明星的演技也是能够久经考验。
电影故事讲述老布身为一枚出色的急救医生,日常救人是他的光荣本职工作;对于枪击案频发的美国,每天救治枪伤患者是他的见惯不怪。
而在合法拥有枪支的美国,老布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无枪家庭。
但在他生日那一天,由于他出诊在外,女儿妻子遭到入室抢劫,妻子为保护女儿,不幸在争斗中被杀害,而刚考上大学的女儿,被蒙面的歹途侵犯,并被施暴,以致昏迷不醒。
可叹警方对于破案一筹莫展,于是老布在看过一部武器店的电视广告后,决定拿起武器自己干,发扬DIY精神,以拿惯手术刀的灵巧双手老骥伏枥地苦练枪械射击,走向街头对犯罪分子开火,最终对杀妻害女的犯罪分子实行了自己的私刑教育。
从意识取向上,这部电影主要肯定了自卫和NRA(全国步枪协会)政策。
美国全国步枪协会,又译美国来福枪协会,(英语: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NRA),是美国的一个非营利性民权组织,也被认为是典型的利益团体。
NRA支持美国人权法案的《宪法第二修正案》,并且认为持有枪支用作自我防卫是每个美国公民应该享受的公民权利。
根据1999年美国财星 (杂志)的一个调查,大多数美国国会议员和工作人员认为,NRA是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游说集团。
NRA所开展的一切政治活动是以《宪法第二修正案》为理论依据,并积极投身于各项有关维护公民持枪权利的政治运动。
美国步枪协会主要致力于主办火器安全训练课程,组织各种射击活动、运动、比赛以及开展一些青少年射击运动与妇女射击项目。
在政治上,它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Chris W. Cox 是美国全国步枪协会的首席说客和主要的政治战略家,他从2002年就担任着该职位。
别小觑这个民间组织,在美国史上,有八位美国总统都是美国全国步枪协会的会员。
同时,作为一支不可忽略的政治力量,美国全国步枪协会在选举、政治运动上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电影实际上试图表达这样的意思;当你在你的财产或任何其他遭到暴徒流氓的攻击时,警察是必要的,但警察会在盗贼犯罪之后到达,到了那时,为自己和家人提供帮助已经太晚了。
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
又一次,好莱坞从这部电影来输出其价值观,即高度的公民自主和反官僚主义的倾向。
在技术方面,电影符合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审美逻辑,其中主角露西·凯西扮演妻子位于厨房温暖而轻盈的色调,而隐藏在墙后的流氓则是冷色调和深色调。
影片是由摄影总监Rogier Stoffers完成的令人难忘的电影摄影。
电影中的几出动作戏也很明快干脆,基本上做到了和《私刑教育》同等程度的过瘾。
出色的枪战动作场面并没有把电影变成一场射击游戏,而是好好讲了一个故事,并且表达了对美国枪支问题的鲜明观点。
电影的结尾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如果老布没有在家准备好枪战弹药,歹徒破门而入,他又如何保护自己?
影结语:
7分。这个故事翻拍了N次,算是很经典的设计了。Bruce Willis的确是老了,整个片子基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动作戏分,但整体看得还是很爽。通过各种设计让故事冲突一直保持着,以暴易暴,畅快淋漓,还是很不错的观看体验。
公映。翻拍《猛龙怪客 Death Wish (1974)》
老布如今B级片拍得太多,都快成另一位凯奇大叔了。此片多少找回他当年的影子,依然是经典的左手持枪,依然是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的孤胆英雄。能国内公映倒是出乎意料,当然被阉割得也不少。动作场面不多,但二话不说就举枪爆头,干净利落也够爽快。
很无聊的片子,以暴制暴这种题材已经烂大街了,完全拍不出新意,而对于控枪、私刑等话题只是点到即止也没有深入探讨。布鲁斯·威利斯演医生很违和,主角光环太亮,身手又矫健得彷佛穿越到了别的片场。
在现代社会,到处都是监控的情况下,这个剧情有点假。
只有看到角色各种充满恶趣味的死法才能让观众意识到这片是Eli Roth拍的。
太难看了,如坐针毡。类型片都不能算,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听一句台词能知道后面跟的十句,太失败了吧
老美枪支协会赞助了多少米?行云流水的犯罪动作电影,没啥惊喜,但看得很舒服
NRA广告
到位,虽然没有Eli Roth以往的gore porn给力
一颗星给老布,一颗星给老白……的大舅
太棒了 这就是一部CSI的大电影 哈哈哈哈哈哈
中规中矩吧,虽然没看过原版,也基本猜透了剧情。
加一颗星为了老布终于接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片子,警察其实不傻,就是受限制和不作为,也放过了老布。
看到母女一出场的尴尬演技我就希望她们去死了
下饭片
嘛玩意啊
大型枪支广告,场面比较火爆,但是剧情更像40年前的片子,以暴制暴跟义警这种桥段有了老爷其他的都相形见拙了。
我觉得,布鲁斯威利斯演得一点都,不伤心啊,太中规中矩了,没意思,一切皆很老套。
没有以前光头布鲁斯的那种狂野暴力,有点儿比较文雅的复仇方式了,中产阶级就该有中产的复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