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不在家

爸媽不在家,Ilo Ilo

主演:杨雁雁,陈天文,安吉莉·芭雅妮,许家乐,姚勇胜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他加禄语,英语,福建话年份:2013

《爸妈不在家》剧照

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2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3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4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5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6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3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4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5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6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7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8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9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20

《爸妈不在家》剧情介绍

爸妈不在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家乐(许家乐 饰)是个聪明却调皮捣蛋被学校视为头痛份子的小孩,怀孕的母亲(杨雁雁 饰)每天在公司和家事两边忙碌分身乏术的情况下,还会接到学校的抱怨电话总是相当无奈,最后只好找来菲律宾女佣泰莉(安吉莉·芭雅妮 Angeli Bayani 饰)来帮忙家事和照顾家乐。 一开始相当排斥泰莉的家乐利用各种机会欺负她,但是为了要养家活口的泰莉只能努力在这个家庭里生存。家乐因为爸妈各自烦恼着自己的事情无暇关注他的情况下,让家乐和泰莉两人逐渐产生越来越深厚的感情,但是小小年纪的家乐却没有发现家庭风暴也日趋严重…… 而这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正在悄悄影响这个国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三松村一人之下第一季星梦泪痕奔月偷心者爱的成人式乔布斯:最后一件事情顺藤而上的你特利迦奥特曼特别总集篇①守护和平的力量神探袁可立梦境好小子们中国刑警舞动吧!少年八侍卫之逆转乾坤骇人命案事件簿第八季青涩恋爱不一样的夏天相棒シリーズXDAY神的记事本你的味道冠军辣妹刺客everyday日照好人走出国门非快速眼动之窗2025新春致命追击熟女梦工厂最强会长黑神第二季斗地主传奇之双王之王

《爸妈不在家》长篇影评

 1 ) “家庭”下的个人与历史

太棒了这个片子。

导演陈哲艺1984年生人,亚洲金融危机时13岁,和片中小男孩的年龄差不多。

这一块背景一直不太懂,因为三年后我才出生。

而且97年也是香港回归年,我在想这一部分会有什么关联。

但是这部作品并不是当下危机的即时记录,而是过了将近二十年后的再回顾。

导演把镜头聚焦在一个小家庭,一个待产的中年母亲、一个失业的父亲、一个调皮但聪明的男孩、还有一个同样为了孩子和家庭而在外谋求生计的菲律宾女佣。

这个家庭只是那场大风暴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社会单位,但是却于琐碎的争吵、日常的对话、几个紧急而又焦虑的家庭电话扒出平凡个体在社会巨变下所遭受到的冲击,今天老师上课的时候、还在跟我们讨论“什么是现实主义”,如果仅仅从中文的角度、这部电影不论从电影视听语言还是叙事题材上,都是我所认同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对于我而言,是关于个体经历的、是关于普通人的日日夜夜所凑成的历史。

如果从英语realism溯源,那关于具体的人的现实片段所拼凑成的整体事实就是“真理”、就是“本质”。

所以在这个程度上,不仅是中国的现实主义还是西方的realism,毫不冲突。

但是如果这部电影没什么大的野心,只是单纯的做一个导演的童年回忆录,那也失去了“现实主义”的内涵,最终可能也只停留在导演的流水账意淫里,根本也不可能去打动2013年以阿涅斯瓦尔达为代表的戛纳评委、也不可能去击败同一年的大师们。

这部电影妙就妙在他给了观众全知的视点,母亲阿玲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依然买了所谓“成功学”这些洗脑传销课程、爸爸躲在楼道里一根一根地抽烟、小孩家乐像个小大人一样为了躲避受罚用彩票号码来和“成年人”-老师做交易、给爷爷上坟时郑重其事地给他烧彩票黄页并祈愿、女佣餐前的祷告。

从物质的角度,每个人都为了维持生存和繁衍,卖力地投入到社会市场的流水线中、以劳动和精力来换取食物和金钱,每个成年人都格外实在、功利和物质化,一边给后代供应一个稳定安全的物理空间、一边丧失了对自己的生活partner的感性情绪和精神倾诉;从精神的角度,成年人、甚至是小孩子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宗教、成功学鸡汤、受资本家操控的股票、还有死去的肉身,一边换取生存、一边寻找寄托,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几近丧失尊严和骄傲地、极其狼狈地继续生存繁衍。

写到这里,好像也慢慢厘清为什么这部片子大家都说好、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观众都动容,因为每个平凡的个体都是这样在漫长的人类史中存续下来的,我们自己构建起的价值观、美好的人性理念,其实都是现实和历史长久缺失的。

这不光是一部个人的回忆录、甚至还坚持了一种……人们愿意去认同的关于生活、生命、现实、历史的本质规律。

 2 ) 缺位和身份的顶替

很幸运是通过《燃冬》认识导演的。

《燃冬》可以说不够好,但它是对的。

就像《冥王星时刻》《东北虎》和《热带往事》也都是不够好的,但是在核心问题上是对的。

那这种对的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一种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一种“我坚持这样拍,不管你们认不认同”的风格自信,且这种风格自信是极大程度符合电影这一媒介,而非更属于文学、戏剧、脱口秀的。

(重点在后半句)当符合电影媒介的东西成为电影后,这种严丝合缝的魅力就无可想象。

好了,切入正题。

在经济下行的浪潮下,怀孕的女主人公忙于工作,丈夫也在被解雇的边缘挣扎,两人实在分身乏术,无心照顾上小学的孩子,无奈之下只好雇菲佣。

这也就形成了本片的片名——“爸妈不在家”的局面,一个站在儿子视角父母亲同时“缺位”的局面。

为什么说是“缺位”呢,正是因为这位菲佣补上了父母的位置后又离开,所以这个“缺位”的现象才被暴露得那么赤裸裸。

尤其是本片反复提到的“头发”这一意象,几乎完美地表达了母性在菲佣和儿子之间的展现。

儿子一直说菲佣的头发很臭,但在菲佣最后离开这个家庭的时候,他却忍不住用剪刀剪下了她的一撮头发。

“臭”也许指的是她的表面身份,作为菲佣,以一个下人的身份和儿子相处;而头发,在此处就如同脐带一般的存在,儿子“被迫自我斩断与精神母亲的联系”这一状态的转变,就通过剪下菲佣的头发这一动作极其高效且精准地展现出来了。

实际上,在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之间,他们也是彼此“缺位”的,他(她)没有做到一个丈夫(妻子)的职责。

丈夫没有给妻子提供一个具有安全感的生活前景,妻子也没有给丈夫提供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撑。

因此,妻子神经紧张,丈夫迷茫焦虑。

这才会出现汽车上想创业却被妻子狠狠打击的丈夫一怒之下把孩子的“电子鸡”玩具扔掉的做法。

(本片对鸡的刻画非常有意思,父亲后来为了补偿儿子给儿子买了小鸡,后面小鸡长大了一只被拿给外公祭祖,一只被吃掉,在我的理解里其实是暗示父亲对孩子的伤害一旦造成,即使事后再弥补,也只是破镜重圆,嫌隙依旧)当戒烟许久的丈夫焦虑到开始抽烟时,他甚至拜托菲佣帮忙向妻子隐瞒,妻子被划分为需要隐瞒的外人了。

菲佣几乎补上了除了丈夫之外的所有角色,包括一个妻子的温柔和体贴。

但她为了谋生来到异国当女佣,其实这也构成了她对自我生存空间的挤压和对自己年幼的孩子的“缺位”。

在影片大概20分钟处,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动作:菲佣在给自己涂口红。

这意味着她从“菲佣”这一社会契约的符号体系中脱离出来了,她其实有自己的名字,她叫“泰莉”。

她在进入菲佣这个身份之前,她首先是自己,有自己的审美需求。

然而,剧情紧接着就发展到儿子不服从管教骑车出逃被出租车撞,在从医院回来的路上,“泰莉”看着后视镜中自己的口红,因为作为菲佣,她没有看顾好小孩,她失职了,在女主人的警告下,她感受到“菲佣”和“泰莉”这两个身份的互相排斥,不由得擦了擦嘴唇上的口红。

菲佣出现在儿子生活中后,自然而然地遭到了下意识地抵制,然而这本质上并不是对佣人的看不起,而是在父母和学校的冷漠中,儿子已经被这份冷漠同化,对人失去期待和信任。

但菲佣出现后,她既承担了父亲的角色,严厉正直教导他尊重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承担了母亲的角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在他犯错时首先无条件地为他辩护、爱护他。

原本生理上的父母就这样几乎被菲佣在精神上取代了,且在现实关系中落实其功能。

所以,儿子开始依赖菲佣,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才渐渐感知到,自己已经逐渐被从“母亲”这个身份排斥出去了。

休假日,“泰莉”在临时打工的地方遇到老乡,发现原来工作日也可以出来赚外快。

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揭示了“泰莉”和“菲佣”两个身份的缝隙,菲佣只是泰莉的一个身份,泰莉最根本的驱动力只不过就是赚钱而已。

就在一个工作日,这个缝隙的真相被儿子的同学揭露出来了,儿子被迫接收了“他的精神母亲只是为了钱在扮演母亲”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怒之下把这人的头撞破了。

于是正在打零工的泰莉,穿着女主人给她的旧衣服(象征对母亲身份的占有),在父母同时忙于工作没空被叫家长的时刻,来到学校为儿子求情,再一次扮演了母亲。

虽然事后女主人也来了,但正如我上文提到的父亲给孩子买小鸡弥补的行为一样,事后的弥补,完全是无效的。

在这场冲突中,泰莉再次强化了她对儿子“精神母亲”的身份。

陈哲艺导演提出认为每个镜头里都必须要出现的三样东西分别是“Shape”(形状)“Energy”(能量)和“Tension” (张力)。

在一个镜头中这三种东西要泄掉之前,就必须要把这个镜头结束。

我想正是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指导下,他的作品中才有一种连续而绵长的节奏感和力量。

 3 ) 爸妈不在家——关系错位与亲情投射

第五十届金马奖得主《爸妈不在家》用看似平淡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运用向人们揭示出当今儿女与父母缺少交流的普遍社会问题,以及亲情的重要性。

影片强调了现实社会的压力影响,里外上下,滴水不漏。

父母无暇照顾孩子家乐(即不在家),而请来一个菲律宾女佣泰莉代替父母填补缺失的亲情,同时也揭示出三口之家的境遇变迁。

影片取景大多在家中,这也照应了片名“爸妈不在家”。

因为父母不在家,都忙于自己的事业,无心管辖家乐,缺少交流,从而导致了家乐亲情的缺失。

这才有了家乐之后的叛逆,撒谎,在学校里违规不遵守纪律、冤枉老师殴打自己等行为。

而家乐有这样一些令人不解的反应只是因为他是祖父带大的,因为祖父过世,自己和父母也交流过少,缺失了一份亲情,因此家乐只能通过不断的出状况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他内心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来自父母的关注与关心。

随后便有了泰莉的出场。

影片中泰莉充当了“母亲”这个角色来照顾家乐,填补家乐心中那份亲情的缺失。

从影片开始泰莉的出场,镜头给了一个全景,镜头里四个人身置其中,隐含着泰莉尝试融入三口之家。

但镜头里人物略显拥挤,环境压抑,也说明了泰莉在这个家里起初显得格格不入。

家乐禁止泰莉触碰阿公遗像、不愿和泰莉同房睡觉、不和泰莉一起吃饭、嫌泰莉头发臭、陷害泰莉而把泰莉扣留在超市。

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泰莉在这样的环境下举步维艰。

但即使如此,泰莉仍耐心地照顾家乐,给予他母亲般的爱。

随着剧情的发展,家乐与泰莉通过一次洗澡感情升温,因为关系错位,即泰莉将自己对儿子的爱投射在缺少亲情关爱的家乐身上,让家乐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因为有泰莉的陪伴,家乐也渐渐收敛,渐渐接受泰莉走入他的世界。

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段落,在老人生日宴上,泰莉因为没有多余的位置坐而被安排在大厅,这时镜头跟随家乐来到泰莉身边,镜头固定在泰莉和家乐面前,画面背后还有母亲注视。

这个固定镜头代表了一种冷静思考,同时这个固定镜头的使用向观众传达出母亲对泰莉轻微的嫉妒之情,因为自己与家乐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少交流,而泰莉代替自己填补的这份缺失。

因此当泰莉被迫离开家乐,家乐剪下了他曾认为臭的头发。

当泰莉离开只留给家乐逐渐远去的背影,家乐眼角泛起了泪花。

那一刻的家乐长大了。

“其实在孩子心里,谁对他好,他就喜欢谁,”哪怕是一个保姆,她也曾给过家乐在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的爱与亲情,填补了亲情的缺失,让他再次感知到世界上的爱。

这也正是《爸妈不在家》主题表意的主要环节。

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亮点——音乐运用。

影片共出现三次泰莉喜欢的那首歌。

第一次是泰莉被家乐排斥,不愿同房睡觉时,泰莉戴上耳机听歌;第二次是泰莉接家乐回家,两人关系亲密,家乐夺走泰莉另一个耳机共同听歌;第三次是母亲生产是和父亲并肩坐着听歌。

这三次音乐暗示了泰莉与家乐关系由疏离到亲密,同时也暗示了家乐与父母关系的缓和,重获父母的温情与关心。

这音乐推动着电影情节发展,通过音符配合剧情讲述故事。

最后音乐的响起是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新开始。

《爸妈不在家》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绚丽的特效,没有刺激的决战场面,仅仅通过朴实的镜头,富有生活气息的三个重要环境:家、学校、公司拍出这一部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电影。

影片的最后也告诉了我们:生活的考验还在前方,但在这个学会了坦诚相待,同心协力积极面对困难的家庭里,他们相信再大的风雨也终将过去。

从故事结构和材料选取上看,都不由地让人想起另一部家庭电影——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

同样探讨家庭关系,同样发生在短时间小格局里,也同样带有导演的自传性质。

但是《比海更深》是以理性的思考为主线,关注当下时态,以做出下一步的判断。

即使面对失意的生活也要向未知的人生继续向前。

《爸妈不在家》则是以感性的思考为主线,即主线为泰莉和家乐的感情线。

同时也揭露父母与儿女关系略带疏离,父母都忙于手中的事,无心关爱儿女的社会现状。

但《比海更深》和《爸妈不在家》两部电影围绕的核心都是家庭——是每个人栖息的港湾,更是能给予人温情温暖的地方。

因为有家,有亲情,我们才能在前进的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我们始终相信,无论我们走多远,家和亲情一定是我们最坚实的倚靠。

 4 ) 平静下的内部腐烂

1.写出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真的是一门手艺。

一直保持着平静、不起伏,但始终保持内在的力量,这其实很难。

稍不留意也就会做出一两处戏剧化的冲突,那样前功尽弃。

《爸妈不在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

2.电影丝毫看不出用力的感觉,但绝好地描摹出了那种压抑的平静之下的内部崩溃。

首先,导演通过那些安静的、小心翼翼的场景讲述了那个国家经济的凋敝;然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生活状态,写出了稳定生活下面随时会崩塌的精神世界。

3.爸妈不在家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在忙于工作。

但疲于奔命的生计之需却被巧妙地通过几种工作展现出来,爸爸推销的强化玻璃,被客户轻易地敲碎了,妈妈作为一家大规模裁员的工厂的行政人员,每天一边给工人打印辞退信一边担心着自己的职位不保。

通过贩卖伪劣的强化玻璃和打印纸张,看似是现代世界中最常见的工作模式,销售和行政,都象征着现代城市中稳定而被主流认可的谋生方式。

但是这一切都如同那块被敲碎的玻璃一样,脆弱不堪。

4.孩子在电影中被悬置,成为了一个麻烦制造者,一个家庭成员口中的核心,但实际上是一个被冷落的人物。

孩子去制造麻烦本身是为了寻求存在感,吸引父母的注意,但这注定起到了反作用。

电影中的一切爆发和情绪转折几乎都依赖于孩子的行为和内心转变而发生。

5.父亲的一切压力都隐藏在烟草里,原本戒断的烟瘾再一次隐秘地爆发,但他不能家中吸烟,只能坐在楼道里。

家庭,成为了他的另一个不可触及的场域,他属于其中但又疏离其外。

母亲,一个被动的角色,看似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性格外向而泼辣,但实际上内心脆弱。

一个骗子的心灵鸡汤讲座就可以将其俘获。

父亲与母亲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交流与沟通。

6.菲佣。

串起几个角色珠子的线索。

她是个外来人,家庭的“入侵者”,下等阶层。

日常说中文的父母和日常说加洛语的保姆只能用英文对话,这种语言上的转换却造就了一个绝好的陌生化视角去观察这个家庭。

不用转换语言的家庭内部却没有沟通机制。

菲佣与孩子从敌人到亲人的关系并非渐进的,其实通过一场车祸而改变,孩子似乎感受到了自己争取的东西:母爱。

菲佣也得到了施爱的对象,家乐成为自己远在家乡的孩子的替身。

7.饭桌是这个电影中很有意思的场景之一。

开篇时,家乐被母亲从学校带回,扔给他一个盒饭,另一盒带鸡腿的留给父亲。

而菲佣进入这个家庭后,才有了真正的晚餐。

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谈天。

但只不过,后一个功能始终无法开展。

而父母去参加长辈的生日宴,一大桌亲戚做其乐融融状,但都在私下攀比和较劲,那个饭桌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战场。

对于华人来说,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无论哪一个饭桌,菲佣几乎都是被驱逐的对象。

8.家乐所在的学校被导演塑造成了一个惩戒场所,从开篇教导主任的训斥和最后当着校长面的鞭刑都在诉说着这一点。

育人的功能被抽离了。

9.最初,家乐一直拿着一个电子宠物。

这种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的电子设备散发着怪异的气质,宠物的温度被电子产品的理性收缴,但却又以编码的形式残留下宠物作为动物的特征。

但它最终被父亲摔碎了。

那是家乐对于“爱”这个概念的象征,被残酷地截断了。

但生日那天,这个电子鸡被一群真正的鸡仔代替了,它们真的是动物,需要照顾和花费心思。

但在家乐的眼皮下,这些鸡在长大之后一只只被宰杀,变成贡品和食物。

家乐几乎无动于衷,只是与父母商量能否留下最后一只鸡。

10.影片的结尾其实过于温暖,夫妻间的和解,家乐的成长,菲佣的回家以及新生命的诞生,这些都是稳定感的象征。

这冲淡了影片一直呈现的阴郁、焦灼、泥泞和无望的感觉。

 5 ) 导演陈哲艺

陳哲藝。

據他自己說“19歲拍第一部片子,去了35個影展,拿了35個獎。

”之後拍了紀錄片《阿嬤》入圍坎城競賽單元,《霧》又入圍了柏林影展的競賽單元。

後來他準備拍攝長片,去了英國國家電影學校讀書。

在英國,他又拍了四部短片,其中包括亞洲人在倫敦的狀態。

“在你拍第一部長片之前,沒有人去丟錢給你。

只有長片才能看出一個人的成長,你有多特別,你的特別之處在哪。

”關於感覺:講起在英國學電影的最大收獲,他說三樣東西讓他一下子懂得怎麼樣做電影。

在舒琪院長的追問下,他說這三樣東西就是:「Shape(形狀)」,「Energy(能量)」和 「Tension(張力)」。

在每場戲,每個鏡頭,每個情緒裡面,都要做這三樣東西。

“電影是講感覺的,其實不是在靠戲劇,而是要靠這三樣東西來做電影。

不是靠起承轉合,而是靠「形狀」的轉變,「能量」的大小,「張力」的擴展。

”“有時候一場戲的支撐,不一定是對白,而是「形狀」的變化。

可以是畫面,也可以是音樂。

”“當畫面裡一個「形狀」開始趨於穩定,就得讓它變化,不是靠畫面,就是靠音樂。

而「能量」,就是要追求每一個戲的能量,每一個鏡頭的能量,每一個情緒的能量。

“如果一場戲迂與平緩,你就要給它「張力」進來,張力就是能量。

”“而每一場戲的結束,就是要在長鏡頭的時間和「能量」消失之前,你就把它砍掉,讓它結束。

”“而「形狀」的變化,比如兩個人在講話,走路,如果要「形狀」的變化。

就需要一個紅色衣服,但這個紅色衣服一定要符合你的劇情。

”“我不喜歡什麼東西都講白,對白通常都是爛的。

所以我會少對白。

我也常自問自己,真的需要拍那麼清楚嗎?

觀眾真的不懂嗎?

”“电影像魔术,如果一场戏没有「控制」它就會down掉,down之後,整個魔術就散了。

不管你之後多用力,都很難補回來。

”關於表演:“一個完整的作品,你不應該看出藝術家的痕跡。

”“我的方法是,一直用Take把表演去掉。

表演是很做作的东西,你一定要指导演员把这个东西按下去。

”“我讨厌美的,找演员的时候,是在找一个真正的小孩,写实的小孩。

Casting的时候也不是在找一个个角色,而是在找一个家庭。

”關於劇作:“我对戏剧没有兴趣,我对人物有兴趣,对DRAME没有兴趣,我的剧作,就是把距离感的东西都抓进来,然后把这些东西连接,连接,就是剧作,不是说一定要写成戏。

我都是慢慢去讲人物,然后铺陈,慢慢去连接,去集中,去聚焦。

”“我這學電影的一路,都是在推翻別人,證明自己是對的。

因為只有你自己可以捍衛自己的感覺和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面對懷疑,人都很固執,偏偏要去試,用別人不看好的方式,來證明你是對的。

”他最後的一短話,其實對我感觸良多。

新加坡的藝術環境不繁榮,創造力低的情況與城市高秩序化和社會化不無關係。

一切都講求秩序。

而秩序在藝術学习中,最先抹殺的就是創造力。

香港或許也有同樣的問題。

一切都在秩序之中。

看了陳哲藝的幾部短片,最大的感受就是,都是拍家庭,人与人关系,诸如此类,和在APA见到的学生短片情况相似。

我想这是电影的一种,但不是全部。

一个社会秩序稳定的国家,没有平原也没有沙漠,面积小,密度大,没有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中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人与人之间可怖的无法预估的关系。

你看到就只有家庭,平缓的人际关系中的涓涓细流,或许除了金融风暴,很难再看到别的东西。

这是当代岛国诸多导演,多拍摄家庭题材的原因。

而我豪放粗犷的大陆,每日都在上演超现实或魔幻现实的大戏。

 6 ) 电影里的生活会是我的未来里可能会过的一种

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一个1997年的新加坡普通家庭生活的讲述,怀孕的母亲,调皮的孩子,工作不顺利的父亲,艰苦的帮佣....在看到电影中间的时候,我就在心理跟自己说,这部电影最好拍成纪实性的电影,最好能完全的,现实的,客观的反映一个普通的家庭的烦恼,忧愁,和体现人的最常见的心理活动。

我想,很多人可能不会喜欢这种电影,也不会耐心看完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太经典的对话和句子,没有激烈的打斗,没有精彩的剧情,没有唯美的小清新,没有窒息的惊悚,没有拜伦式的英雄主义......有很多的被大家追捧,喜爱的元素没有呈现在这部电影里面。

它只是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这种生活对我而言确是真实的发生我的身边和我周围的人的身边。

我不知道看我这篇短评的读者中,有多少是体验过或者观察过这种生活。

我们要知道我们这个社会大部分的家庭不像是《爱情公寓》里面的人物那样过的无忧无虑,打打闹闹,更多的是会为生活的小事烦恼,忧愁。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我们生活中要操心的。

儿子顽皮,你会不操心?

工作不顺利,你能不烦恼?

40多岁的你被各种事困扰,你会不压抑?

......试着站在电影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心理,说不定多年之后,我们也会有这一样的情绪和心理。

将心比心,便是佛心。

看到快结束时,我心里在想:多年之后,可能是40多岁,我可能也会过上这种生活。

与老婆的关系不冷不热,工作上总是不如意,想去干点事业,发现自己没那份精力和能力了,儿子闹事后,我被叫到学校,一个平凡的我被老师指着鼻子教训我,说我教子无方,为了儿子的学业和前途,我只能点头哈腰,大气都不敢出一下,要不断的道歉。

(我并不是说老师多么坏,而是对于自己的无能感到悲哀。

)那个时候,我还能像年轻时候这样,洒脱不羁,随心所欲,四处游荡吗?

那个时候,我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应该不能避免的挑起家庭的担子。

如果没能挑起,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态,能豁达,淡定,不在乎吗?

关于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

电影里的那种生活,可能会是我的生活,也可能不是。

祝,大家新年快乐,能够过上想要的生活。

 7 ) 神来之笔,当不会抽烟的泰莉抽起烟

去年在平遥看了陈哲艺的第二部长片《热带雨》,隔了这许久,翻回看他的处女作《爸妈不在家》。

反而觉得处女作比他第二部确实更惊艳,更真实。

所有电影导演最发愁的事情大概就是拍日常生活场景了。

情节和视听都难,既要真实,又要新奇。

镜头总得找到独特的视角,否则就变成新闻报道片的拍法。

故事必须紧紧地钻进生活里,让人觉得就在身边,又要时不时地从日常中探出头来,让人惊叹于新的发现。

杨雁雁怀孕期间演的这部戏,是真的怀孕,那种真实的疲惫、烦躁、崩溃、嫉妒,不用演,就活生生地写在她的脸上。

影片的最后,杨雁雁生了一个男孩,也是她生产过程中的真实纪录。

电影和现实以这么一种奇妙的方式在这部电影中交汇。

片中期待要个女儿的妈妈,最终再一次生了儿子。

生活不会总是给你你想要的,而人总能学会承受生活的扭转,于是片中家乐在一番努力后,接受了留不住Auntie泰莉的现实,于是片中(也是现实中)的杨雁雁看着新生的儿子,幸福地笑了。

看演员在电影中成长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爸妈不在家》里的小演员家乐,后来长成了《热带雨》里爱上老师(也还是杨雁雁饰演)的大男孩,壮壮的、充满生命能量的、青春的、爱着华人文化的大男孩。

说回《爸妈不在家》。

有一个人物塑造的细节必须得提出来讲,因为真的是太好了,神来之笔。

在Auntie泰莉被辞退后,离别的前一夜。

男主人站在阳台上抽烟,泰莉要了一支,非常熟练地抽起来。

就这么一下子,这个人物立马活起来。

所有关于她的一切都涌入脑海中,你往回一倒,就觉得妙义无穷。

——在主母面前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的泰莉,言之凿凿说自己从来不抽烟的泰莉,所有的一切都瞬间被对照、被颠覆。

泰莉分裂成了在家乐面前、在主母面前、在男主人面前、在妹妹面前等不同的样子。

她有不同的情感,安放在不同的角色中。

在整个前半段,泰莉与家乐之间似母子、似友情、似畸恋的情感,模糊了观众对泰莉的其他身份的感知。

一支会抽的烟,瞬间让人回忆起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成年人,多面的、艰难的生活。

泰莉从“妈妈”变回了一个为生活所迫必须伪装的成年人。

妙极。

 8 ) 每个猪圈里总会有几头特立独行的猪

妻子看到门口楼梯上的烟头说,哪个王八蛋这么没教养;丈夫看着电视新闻上所谓『正能量大师』诈骗的新闻说,人得多蠢才会信这种鸡血?

丈夫说,我失业两个月了,抽烟的人是我,妻子说,我就是买这个正能量课程的笨蛋啊。

然后夫妻相对无语,完成一个沮丧的闭环。

这是1997金融风暴的前夕,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新加坡家庭的故事,然而这不是故事的主线,主线是一个女佣,和她照顾的一个十岁的男孩。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一个香港人写的影评,因为里面一句对白,十岁的小孩说家里的菲佣,你的孩子才十几个月,你就把他扔家里出来工作,菲佣说,你妈妈不也是把你交给一个陌生人吗?

孩子沉默了一会儿说,I‘m sorry.以前看过的新加坡电影大概是只有一部《海南鸡饭》,非常的浪漫,优美,不算开明的家长最终也不得不接受孩子是Gay的事实,并且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恋爱。

我喜欢那个男主角,Yan can cook的主持,在美国教人做饭的华人,他长得几分像李连杰,我也是因为看这个节目爱上做饭的。

我想《爸妈不在家》正如《天水围的日与夜》以真情动人,情节平实而流畅,但表情达意非常准确较贴近真实生活,从而我也觉得李光耀实在没什么好骄傲的,新加坡并不是什么典范。

这个国家真的是一个Fine Country,一个10岁的孩子就要不分青红皂白的打藤,两个孩子打架,矮小的孩子打翻了高胖的孩子,住院了。

矮小的孩子被惩戒,校长对家长说的话是:我们必须采取行动,让对方家长看到我们在行动。

这部片子忽然让我觉得新加坡很陌生,但想想也明白,它毕竟也是个华人社会。

这部电影真正打动人的是情感,导演兼编剧陈哲艺投入了很多情感,它非常真实,每个人的性格都那么鲜明,还有很多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细节,例如,菲佣特丽莎简单的一句:你难道觉得这个家里问题还不够多吗?

比如孩子在爸爸破车里打开音乐放的是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这是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临的前夜,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一场游戏一场梦。

那些没有直接说出的事实:菲佣特丽莎原来是发型师,会开车,会抽烟,你可以想象她的生活,如今她离乡别井。

导演用情之深,让人觉得那些小男孩儿模模糊糊的青春期性意识觉醒也处理的如此自然。

我没去过新加坡,但去年看到余澎衫因言获罪,最后不得不流亡美国的新闻,基本上可以认定,大家都是圈养,只不过新加坡更加高级罢了。

国家给你工作,给你房子,给你钱,但是,请遵守纪律,且没有自由。

自由真是奢侈的东西,新加坡的自由未必比菲律宾多。

然而,人类终究是追求自由的,无论再精致的猪圈里,也总有一些特立独行的猪,例如本片的编导,也是新加坡人,他如此真实,充满感情的回忆了自己的童年。

 9 ) A诺A诺。

距离上一篇写的东西,可能也有好几年了吧。

看书看电影都甚少时间为之,光阴已不再只是白驹过隙这么简单文艺,应该要用快刀斩乱麻搭乘火箭突突突出地球这般粗暴爽快。

时间已经等不及你慢慢思考起因经过,观赏花开花落,就残酷的把一切都掠走。

我已经回不到从前,那般时光还可以喊着青春不息的口号,有着青春无悔的梦想。

耐心看完爸妈不在家。

也是淡淡的,好像回到了二十出头坐在图书馆的角落看《一一》的旧时光。

已经没有想要落泪的冲动,但是不经意还是抹到了眼角的一些湿润。

只是看到孩童,孤单的背影,期盼的眼神。

看到男人,残酷的失业,亲友的忽略。

看到女人,生活的艰难,时而呆滞的瞳孔。

在这个幸福与金钱划等号的时代,是幸运还是不幸?

衡量事物的标准皆为统一,生活被压榨的只是为了生活,忙碌只是为了温饱,时间被挥霍,用于打电话发微信刷朋友圈,吃饭喝茶聊天。

有人愿意停下来陪老人走路,与孩子学步么?

愿意放弃电脑桌游与书为伴,与自然相拥么?

觥筹交错,用金钱和世俗勾勒出来的社会,新闻说的都是肥皂泡沫,买卖的都是灵魂悲剧,被操纵的只是一具具行尸走肉。

孩子变得乖戾敏感,他们懂得越来越多,但是快乐越来越少,或者很容易撷取,但是更容易失去。

获得与陨灭,在这个时代里居然变得如此相得益彰。

我想起旧时光里,看一一,哭的不能自己的那个自己。

 10 ) 只展示,不评判--《爸妈不在家》

曾经批到过这样写的作文:我的家境普通,家里只有一个女佣。

不,孩子不是在装逼,他的同学有人家里有两个以上的女佣。

曾经有孩子在写《我的亲人》这样的作文题时,写了自己的女佣。

跟他说女佣不是亲人,他给你一脸的迷惘和不解。

有的孩子牙牙学语,说的是菲律宾或印尼方言。

曾经有过一件社会新闻,一个阿兵哥去兵营报到,女佣在后面为他背着大军包,照片被人拍了po上网,引起一片哗然。

现在,这些孩子中长大学成的一个,把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献给了(他的)女佣。

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们总是把最真最深的感情,给那朝夕相处关爱我们的人。

(所以亲力亲为悉心养大自己的孩子,绝不托付给他人。

不是了不起也不是能干,而是自私。

——题外话)《爸妈不在家》照例一开始在本土默默无闻,其实也不奇怪,古往今来有多少作品和创作人在家乡受到过冷遇?

罄竹难书啊(误,请勿模仿)。

不过片子的题材多少让本地人有点难堪吧。

就像片中的杨雁雁对女佣那难以名状的嫉妒。

而且这片子居然没有骂政府!

简直是逆民意而行。

但是它也没有谴责不在家的爸妈。

它没有谴责任何人,只是展示了一户家境普通的新加坡人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的一段时光。

这一点,大概是它得到李安赏识的根本原因之一。

金马奖成了大黑马之后本地才真正重视起这部片子,戏院重新排片放映。

昨天晚上我家附近的邻里戏院居然有一场满座,今天下午场则是半满,很多老人家,那样子是N年没有来电影院看过电影。

片子非常朴素,对于在新加坡住了很多个年头的人,其中的场景真是熟到不能再熟,组屋/组屋楼下/组屋楼下的葬礼/组屋内部/家具/晒衣服(新加坡晒衣服的法子好像是独一份?

)/地铁/学校/Lucky Plaza/杂货店/买4D彩票(男孩用中奖号码“贿赂”训育主任那节赢得最多笑声)… …熟到你几乎要相信他们就是把摄影机架在那里随便拍了就有。

那当然不是,片子的运镜虽然没有什么花哨(或者说有那些大家都会玩的花哨),不过都经过精心的思考和设计。

比如杂货店那一场,有各种机位,还有一个是从屋顶的位置俯瞰,看到店里的大凸镜中的画面,既亲切(因为大凸镜是很多杂货店都有的东西)又新鲜。

空间狭窄的办公室的拍摄也花了一番心思,使之不显沉闷(那种办公室,我呆过)。

还有一幕,女主人以为女佣抽烟,来向她问罪,镜头从比较低的位置仰拍,显出她的主人地位,以及对女佣的威胁。

这些处理,说出来都没什么特别,不过用得很恰当,显示导演对自己要什么心里有数。

片中的新加坡,既非常真实,也经过精心裁剪润色。

(如果大家想知道新加坡人平时怎么过,看这个片子还是挺靠谱的,也就是说,我平时也那样过,只是我没有请过女佣,家境比较贫穷。

XD )故事也很朴素。

一家三口,男人是推销员,女人是办公室文员,怀了第二胎,工作辛苦,10岁左右的男孩又捣蛋,感到无法应付,就请了一个菲佣(家境普通而有女佣是常见的)。

男孩本来由祖父照顾,但祖父新逝,他不能接受女佣,就家里学校各种捣乱。

没礼貌,耍花样,中等程度熊孩子。

故事基本上算是根据男孩的视角,但也有不少篇幅集中在父亲母亲和女佣各自的问题。

就是成年人都会有的那些问题:工作压力大,老板裁员(父亲是被裁,母亲则是为老板打辞退信,都够呛),投资失败,亲戚之间要面子,小孩不乖,女佣渐渐取代自己的地位,以及无人诉说。

女佣则有在家乡酗酒的男人与尚在襁褓的孩子,不够钱。

男孩的问题或多或少来自大人的问题,使他觉得孤独,有压力,于是,很自然的,在最初的抗拒之后,他跟女佣建立了感情。

因为这个女佣其实还算靠谱,话说回来,这片里的人都还算靠谱。

但是一群靠谱的人,凑成一种不靠谱的生活,这就是戏。

(剧本也许没有迭起的高潮,但漏洞真的很少。

)关于孩子,大人要记得的一点是,他们最容易跟自己的caregiver(直接照顾者)产生真实直接的感情。

我从老一辈那里听过的最自欺欺人的话是:孩子不管给谁照顾,终究是你的孩子,没关系的。

有关系。

对我来说关系很大。

法律伦理血缘上,这孩子当然还是你的孩子,可是感情上难说。

孩子天生会认自己的caregiver,那个陪他睡觉,为他做饭洗澡穿衣整书包,陪他玩,听他说话,为他解决各种问题的人。

这个人是他最信任的人,也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人。

很多新加坡人(以及非新加坡人)把这个角色让给了家中的女佣(或其他人)。

《爸妈不在家》就是围绕这种角色的错位展示了这段关系中每个人的反应和调适,以及在平淡沉闷的表面下种种暗涌。

杨雁雁获得最佳女配角(话说不应该是女主么?

还是如果报女主赢面没有女配大),也算实至名归,演得很好,尤其是后半段发现儿子跟女佣感情比跟自己好,吃暗醋又不能发作,演得饱满而恰如其分。

小男主非常灵,典型的本地楞小子,虽说本色演出,却是片子最大的亮点。

陈天文演的中年男,真是让人同情,也很好。

演菲佣的是一位在菲律宾小有名气的女演员,很棒,我一直以为她真的是个女佣,回来查了才发现不是。

我也赞赏片子对女佣帮男孩洗澡的场景处理。

在新加坡的保守环境里,这样的场景不容易操作到恰如其分。

它会使某些观众,尤其是家中有幼童又有女佣的观众感到不舒服。

不,这些场景并没有任何不健康的成分,而且女佣的工作当然包括给小主人洗澡(虽然我听过有些主妇不分配这项工作给女佣),而且洗澡是男孩接纳女佣的一个重要转折,所以本片就给原样拍出来了。

这种暗搓搓的勇气,该是合李安心意的另一个原因。

(两位导演起步前都由老婆养家,也许也有同情分?

想做导演的童鞋快去找个会赚钱的老婆XDDD)前文说了,本片是一个生活片段,它只展示,不评判。

不在家的父母有自己的苦衷,而女佣对于她自己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在家的母亲;女佣的工作并不是教育孩子,所以男孩有没有变“好”不是本片关心的问题;买二楼的房子本来为了孝顺方便祖父,可是祖父去世,低楼层的房子饱受楼下葬礼噪音的困扰,夫妇难免为此小有龃龉,塞翁那匹马得了又失,失了又得,这就是生活(这点我倒可以安慰他们,哪怕房子买在20楼,葬礼的噪音也不减其威力XD),由观众自己去体会。

《爸妈不在家》的克制,那是非常符合李安的口味。

而这一克制,使本片比其它新加坡电影高出了几个马鼻。

希望片子得到的认可和成功,不会毁了一位有前途的导演。

也希望新加坡电影慢慢好看起来。

精彩,不浮夸。

《爸妈不在家》短评

太平淡了,以后后面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就这么就完了…

8分钟前
  • 过把瘾就死
  • 较差

片中构造的社会背景让人很难不与《一一》联系起来:不景气的大环境,冷漠的中产,疲于工作、忽视子女情感的父母,咄咄逼人的老师,不被理解的小孩……不同的是,杨用更宏大的视角,冷静剖析了包括小男孩在内每个家庭成员的状态,最后还要批判社会,而该片更聚焦于小男孩的情感世界,萌动的性意识。《一一》始于婚礼而结束于葬礼,但中间又穿插着婴儿诞生,体现一种生命的轮回。而《爸妈》以新生作为结尾,虽然女佣离开了,但小妹妹诞生了,留下了一个“希望的尾巴”。看完《一一》后,心心念念想找到类似的片子来看,终于如愿。况且《爸妈》这样一部完成度高的电影竟只是处女作,更显可贵。明亮的色彩也为片子增色不少。此外,小男孩情窦初开的心理活动,导演拍得含蓄又暧昧,非常“东亚”。也许,爱本来就是复杂的,不同的爱之间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

13分钟前
  • 六經注我
  • 力荐

片名太误导了,其实是多条线索同时并进,小孩并非绝对核心的主角,并且爸妈在家的时候很多。。。整个故事推进的方式非常戏剧化,都是依靠角色不断的犯各种错误来强化冲突激化矛盾,连接的非常紧凑,有点像滚雪球。最遗憾、可惜的是结尾,不应该设置生孩子的尾声,完成一个封闭的现实文本。

14分钟前
  • LOOK
  • 还行

拍得太暧昧了。害我觉得女仆和小主要不伦。

16分钟前
  • Mia
  • 还行

难看。保姆的演员选得不好。

20分钟前
  • 较差

拉黑导演

23分钟前
  • 1366
  • 很差

新加坡少年版《桃姐》。略显平淡,缺乏认同感。

28分钟前
  • lixunhuan
  • 还行

这也太虚高了吧

29分钟前
  • 爱剔诳壬
  • 较差

B+/ 比《热带雨》好。剧作的思路也是类似的反应锁链,但区别在于本片的群像关系恰恰需要这种密实感。换言之,叙事并不刻意隐藏其缝合的机巧从而构造虚伪的平滑流畅,而是把这种如履薄冰的精细转化为对人物关系的敏锐感知,从而抚触生活的断裂。这些断裂最终构成了庞大危机中飘荡着缓缓下坠的恍惚体验。被“替代”被甩出体系的恐惧与不断加固的身份边界以一种缠绕的方式相互累积,仅有的慰藉是一开始分享了房间的人留下的几丝发梢的气息。

3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竟然拿了金马奖最佳剧情片,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叙事太平淡了,没多大意思。

35分钟前
  • 第27章
  • 还行

有些缺陷,个人觉得最大问题是金融危机这条线超越了菲佣与男孩关系这条线(菲佣与男孩的关系后段发展变弱,金融危机这条线却逐场加强)。但不妨碍这仍是一部好电影,尤以处女作而言,其中使用的一些技巧尤其成熟。我没看过《郊游》,但与金马另外几部最佳电影比,我觉得这个赛果很公平合理

37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有捕捉生活和时代的眼睛,但似乎缺少一些将它们点石成金的魔力,不过作为29岁导演的首作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有趣的是故事被各种形态(锅里的、蛋里的、电子的、地上走的)的“鸡”贯穿,或有声或无声,它们陪着家乐的小鸡一起长大了。

38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前两天刚看过《沦落人》,从社会和家庭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从“宾妹”来说,有很大的相似,他们有自己的同乡圈子,有需要钱的家庭,有面对雇主的各种问题。这部新加坡的好像是九几年的背景,经济是这个家庭的大问题,熊孩子是这家的大问题。很有意思的四个人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整体比较散,没有太大的事情发生,没有太过搞笑和催泪。一闪而过跳楼和女佣人的手腕是最重的一幕。整体挺自然,但并没有太厉害的地方。三星半。(爸爸出现两次后,我一下子想起小时候看过的《浮沉》。

39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还行

大失所望啊

40分钟前
  • 永不失联J
  • 较差

一般

43分钟前
  • 皮卡丘
  • 较差

不知所云

48分钟前
  • Just soso⛄️
  • 很差

片名有所误导,其实爸妈天天在家。故事讲的有点平,家乐和菲佣之间从相互抵触到缓和到亲近的过程不太自然,但是演员本身的感觉很适合角色。反而是中年夫妇之间的冷淡厌弃,面对工作家庭金融危机的疲于奔命力不从心表现的很真实。

50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还行

小孩他爸看着比较眼熟,查了一下还真是小时候那几部比较火的新加坡电视剧的那个演员(发福好严重);小孩的妈乍一看很像蓝洁瑛。

53分钟前
  • Fundy
  • 还行

奔波于生活的人往往却从没有认真的生活过。

55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简单,朴实,很优秀了。闽南腔的英语很带劲。

59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