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月看完 浅浅说下自己的感受 人物情感刻画十分细节 包括主线人物 支线人物每个人的故事都很透彻地讲给了观众 上下集衔接的很好 我很喜欢剧中的op 以及隔几集会变化ed 还有渲染氛围的配乐 嘈杂的电视嗡鸣 阴郁 的氛围感都令我感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又期待后期阶段的剪辑过读 转场画面 对经典影视的致敬 都深得人心 浦泽直树充分的写出了人性心理变化 以及生命哲学大宏观思想 让观者对精神健康以及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个悬疑漫画 更是关于人性 道德社会 职业责任 心理精神的深刻探讨 除了主线人物之外 支线的衬托以及支线故事发展都与主线达成紧密的联系 特别喜欢葛里马和马汀 还有那句温柔的告别:等天放晴了 一起野餐吧 带上好喝的葡萄酒和好吃的奶酪
終於看完74話的《Monster》。
本就抱著十分敬畏的心去觀賞,然而片子比想像中還嚴肅正經,沒有絲毫搞笑,而角色配音全是些冷冰冰的聲線。
這樣的氛圍要麼令人窒息,要麼令人沉溺殺與被殺之恐懼。
不得不佩服動畫製作的嚴謹以及作者浦澤直樹講故事的功夫,對一眾角色精雕細琢的同時又巧妙地將與其相關的事件及線索串聯,懸念爆燈,全程毫無冷場。
74話能夠從頭到尾保持高水準實在不易。
假如天馬當初沒有救下約翰,也許一眾人的命運將會徹底改寫。
至起碼我們的天馬醫生在事業上會平步青雲吧。
(笑)不,太高估天馬了,這種遊走在正邪間的老好人在現實根本站不穩腳。
即便沒有約翰出現,亦不見得天馬的人生會多麼光明。
所以,莫以天馬為榜樣,如果你要決心成為天馬,請別忘記在緊急關頭向敵人扣下扳機。
至於艾娃,一個傲慢勢利的院長千金淪為任人踐踏的社會底層,大勢已去,一夜間失掉了靠山、失掉了真心愛自己的男人。
這突如其來的厄運讓她無所適從。
她長期酗酒,逃避現實,以致神志不清,生活中所擁有的愛情無非是雙方洩慾的工具。
當艾娃三番四次想指證天馬之時,在她長期激烈的思想鬥爭背後,何嘗不等同親手殺死她深愛的人?
直到馬汀為她犧牲的一刹,艾娃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世界仍有值得信賴的人。
而曾經最深愛的天馬,此刻站在眼前卻恍如隔世,物是人非。
……本作所有被牽扯進來的悲劇和殺戮都因約翰的報復而起。
約翰的身世惹人同情,他所作所為卻令我不寒而慄,但慘劇的導火線並非約翰本人,而是吞噬良知試圖操縱世界的科學家們。
看完《Monster》後,當夜我就失眠了,滿腦充斥著511幼兒之家裡孩子們被扭曲了的身影——神情呆滯,面目巨憎。
昏迷中的約翰自病床上崩起,那道淩厲的目光不斷刺穿我腦海,以及那句“天馬醫生,你說母親當時是想保護我還是要拋棄我呢?
”。
……音樂方面,BGM表現得相對低調,大概劇情過於精彩,有時反而讓人忽略了音樂的存在。
OP和兩首ED挺符合作品意境,談不上動聽卻有一陣滲入骨髓的冷冽,個人好喜歡Make It Home,晚上聽有種說不清的惆悵。
向511幼兒之家的兒童默哀。
祝福迪特。
Fin2010.3.16
论杀人数量不及海贼王,杀人效率不及火影,论杀人手段不及柯南,但就是这部作品,让我的心灵不断的感到震撼。
死亡,在这部作品里面,比之前见过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深刻。
剧情的编排,每个人物的刻画都精致至极。
整部动画高达七十多集,但会有多少角色使你遗忘?
没有,他们都像活在你身边的人,是你的亲朋好友。
而他们的死,也不是出于什么伟大的使命,而这样的安排,让你我更加真实的感受到死亡的临近。
这是一部没有真正妖怪,没有超凡力量,仅仅是凡人之间的争斗。
动画的主旨不是世界和平,也没有拯救世界。
这是一次旅游,是一次领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结局,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是一个故事,并不是一本练习题,不要指望在书末尾会留下参考答案。
就像天马医生从没有后悔过拯救约翰,即使约翰之后杀过那么多人,这并不代表当初的急救是错误的。
谁都没有权利去夺取他人的生命,天马是这样想的,就算整个社会的风气黑暗,他也愿意坚持他的原则。
这并不会被任何人的任何行为所打动而改变,他相信的是一个信念,而不是任何人。
动画的最后,当天马见到约翰,天马的内心,其实还是很害怕这个年轻人,他不知道约翰还会不会做什么,他的目的只是想告诉约翰事实的真相,不管这个真相约翰相信不相信,接受不接受,也许约翰早已经知道。
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去理解他人的痛,才能多为他人着想。
整个世界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世界是不平等的,不要去躲避不平等,正视它,去了解他人的痛苦,就会多一步退让,多一点分享。
战争矛盾都可以减缓。
请不要因为某些个人或者组织的蓄意纂改,使我们忘记了一些美好词汇的真正含义。
和谐,它并不讽刺。
“怪物”是怎样炼成的?
01. 荒诞之后,是更加荒诞《Monster》的故事,开始于一场觉醒与反抗。
被誉为“天才脑外科医师”的日本人天马贤三,早年远赴西德求学,后来成为了杜塞尔多夫的艾斯勒纪念医院的一名医生。
生性正直的天马,一直信奉“人的性命是平等的”这条原则。
但是在某次任务中,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院长利用,间接导致一条无辜生命逝去。
得知真相之后,他除了非常失望,更多是说不出的愤怒。
没想到天意弄人,相似的情景竟然再度上演。
某天夜里,有一名脑部中枪的小孩,还有脑血栓昏倒的市长先后入院。
本来天马已经正在为小孩进行手术,但是院长出于利益和名声的考量,命令天马立即去救治后来才送院的市长,将小孩的手术移交他人。
这一次,天马决定违抗院长的命令,作出了忠于本心,同时也是符合职业操守的选择——继续完成小孩的手术。
最终,小孩被天马成功救活,而市长却不幸离世。
加缪在《反抗者》中写道:“何谓反抗者?
一个说‘不’的人……反抗者,从该词词源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他在主人的鞭笞下昂然行进,进行反抗,以自己所赞成的一切对抗自己不赞同的一切。
”然而,没有人天生就注定是反抗者。
人之所以萌生反抗的念头,乃是因为在某个时刻,他突然清醒意识到荒诞的真实存在。
人们所想要反抗的对象,实际上是荒诞。
那么,何谓“荒诞”?
——加缪在《荒诞推理》一文当中,提出了两个振聋发聩的观点。
其一,“荒诞产生于人类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
其二,“使荒诞人觉醒的道理,就是荒诞,就是抱有希望的精神和使人失望的世界之间的分离”。
简言之,荒诞就是不合理,是主客体之间的不协调。
反抗者9.2(法)阿尔贝·加缪 / 2013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西弗神话8.7【法】加缪 / 2010 / 上海译文出版社回到《Monster》的故事当中,天马所反抗的对象,实质是院长一直以来对他的无理压榨和人格侮辱,以及作为医者将名利置于人命之上的扭曲观念——这些极其荒诞的存在。
但是,就如大多数存在主义式的孤胆英雄那样,反抗的结果往往不是胜利,而是落得“自作自受”的下场。
自从那场手术之后,天马瞬间“跌下神坛”,不仅被院长撤走了重要职务,还得遭受同事们的白眼与指责,甚至连女友(院长的女儿)艾娃都离他而去。
荒诞的事情仍在继续发生,就好像西西弗手中推的那块巨石,从来没有停止过滚动。
就在天马决定远离医院的权力斗争,潜心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的时候,院长却离奇暴毙。
直至九年之后,当真相浮出水面,他错愕不已。
原来,凶手就是当年天马义无反顾,赌上前途去救治的那个小孩——约翰。
在过去的九年间,约翰还犯下了多宗命案,滥杀无辜。
天马无论如何都不会料到,自己拯救了一只“怪物”。
与此同时,由于艾娃对天马怀恨在心,于是昧着良心诬蔑天马是杀死父亲的真凶,迫使他不得不踏上亡命天涯之路。
勇敢反抗荒诞的后果,竟是亲手制造了更大的荒诞。
故事发展到这个阶段,才刚刚揭开了序幕而已……
02. 生命权:善恶的分歧点善与恶,是贯穿《Monster》的一个核心命题。
古今中外,人们对善恶的讨论不计其数,但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一直众说纷纭,似乎很难得出统一的定义;由此所衍生出的“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问题,更是个争论不休的焦点。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扬善惩恶,是伦理学的永恒追求。
应该说,对善恶赋义不应该脱离具体的语境,将“善”或“恶”单独抽出来讨论,实际上也意义不大。
换句话说,善或恶需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彰显其意义。
在《Monster》当中,善与恶之间的分歧对立,就围绕着天马跟约翰对“生命权”的相反态度展开。
天马的“善”,体现在对生命权的尊重与执着之上。
不得不说,医生这个职业身份的设定,可谓相当巧妙。
作为一名医生,救人就是天职,至于所救的对象是怎样的人,不应该是他首要的考虑因素。
按理说,道德或者法律层面的审判工作,确实也不该由一名医生负责定夺。
因此,尽管离开了医院的环境,但天马在逃亡的路上还是救治过形形色色的人,包括农妇、权贵、难民、黑帮、逃犯、杀手……在他眼中,无论面前的伤者是什么身份,都首先是一条生命,享有最基本的、平等的生命权。
对于天马而言,生命从来都没有值不值得救治的区别,区别只在于尽力之后能否成功救治而已。
与之相反,约翰的“恶”,就体现在对生命权的轻蔑和践踏之上。
约翰这个形象独特而矛盾的地方在于,虽然他内心潜藏着丑陋的“怪物”,但他的外在却闪耀着光辉和魅力。
而且,他拥有超凡的领袖才能,极其善于蛊惑人心。
大部分情况下,约翰犯罪都不需要明刀明枪,甚至无需亲自动手。
他要么通过挑起其他人之间的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达到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目的;要么是通过激发对方的恐惧,逐步攻破心理防线,让人陷入崩溃的状态,最终自行了断。
在约翰的眼里,大概除了妹妹安娜(妮娜),还有救过他一命的天马医生之外,其他生命统统只是被他“玩弄”的对象。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部分涉及约翰犯罪过程的情节中,作者通常会有意采用留白的手法,又或是借助第三方的复述进行部分还原。
也许,这种叙事方式为约翰的形象保留了几分美学价值,但实际上无法完全遮盖他穷凶极恶的真实一面。
03. “怪物”从何而来?
诚然,在约翰那副清秀俊美的皮囊之下,实质是一只冷酷无情的“怪物”。
但是,这只“怪物”难道是天生的吗?
——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因为约翰自己也曾发出过“救救我!
我身体里的怪物已经快爆炸了”的呐喊。
可见,在约翰残忍地施害他人的同时,自己本身也是受害者,承受着某种不可名状的折磨。
那么,“怪物”到底从何而来?
是谁创造了这样一只“怪物”出来?
约翰变成“怪物”的直接成因,源自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而这种创伤则是由于母亲在情感培育上的错位。
这要先从约翰与安娜的身世说起。
在双胞胎兄妹还在母胎的时候,他们的父母遭受到迫害,结果父亲人间蒸发。
后来,母亲在艰难的情况之下将他们生了下来。
因此,母亲对迫害者一直怀恨在心,甚至放出狠话:“我肚子里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报仇。
”虽然作品中并没有继续深入展示,孩子们出生之后,有没有被刻意培养成报仇的“机器”,不过从一些蛛丝马迹当中不难推测,约翰应该自有意识以来,就不断被母亲灌输仇恨的意识;正是这种强烈的仇恨情绪,萌生了“怪物”的雏形。
至于让“怪物”开始壮大的导火线,是那个在约翰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我和妹妹之间,母亲到底选择了哪一个”的疑惑。
约翰一直都想不明白,当年在那些秘密警察突击上门,要求母亲交出其中一个孩子跟他们去“做实验”的时候,母亲打从心底到底想交出哪一个,而留下哪一个。
然而,无论母亲的答案是什么,或者约翰自己猜想的答案又是什么——就在约翰对母亲的爱生发质疑的那一刻,以及在信任缺失之后所产生的那道情感裂痕当中,“怪物”就在不知不觉间乘虚而入,将约翰的灵魂逐步吞噬。
作品中有个值得玩味的细节,那就是假如抛开回忆的场景不计,其实双胞胎的母亲仅有过一次正面登场的时候,而她出场的这一章的标题,取名为“真正的怪物”。
因此,有一种解读声音认为,这在暗示她才是故事中所指的“怪物”。
不过,正如刚才所提及,母亲在情感培育上的错位,只是让约翰变成“怪物”的直接原因。
这也就意味着,背后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推动因素。
这个更深层次的成因,实质就是“极权主义”。
——在此多插一句,《Monster》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德国与捷克,如果结合历史来看,应该是带有一定讽喻意义及批判意识在其中的。
汉娜·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德文版前言当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把个人变成行使职能者和统治机器上赤裸裸的齿轮从而对其去人格化,是极权统治机器的本质,大概也是每一套官僚制度的天性。
”去人格化,正是《Monster》里面一直在秘密进行着的“人性改造实验”,像“511孤儿院”、“玫瑰大屋”这些场所,都是培养“怪物”的根据地。
约翰,就是在这场庞大而扭曲的人性实验当中,被极权体制成功地培养出来的“牺牲品”。
所谓的“怪物”,难道不就是一种跟“人”相互对立,丧失了人性的存在物吗?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8.6[美] 汉娜·阿伦特 / 2017 / 译林出版社04. 趋善是人的情感本能《Monster》通过展示以天马为代表的“善”,跟以约翰为代表的“恶”之间的冲突,传达了一个思想:趋善是人的一种情感上的本能,而趋恶则是因为情感本能的失调。
假如套用存在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天马在掉进了让他无所适从的荒诞境地的时候,仍然能够坚守正义和良知,是因为他“选择”了走向善的一方。
相反,约翰在面对同样的荒诞境况时却“选择”了投靠魔鬼。
如此看来,两个人分道扬镳的关键点,在于他们的不同选择。
然而,人作出的每个“选择”都不是无凭无据的,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一种自我对他人和社会的共情能力。
正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正是因为具备跟外界共情的能力,往往才会作出倾向“善”的选择。
反观约翰以及其他一部分反派人物,他们恰恰是因为在“人性改造实验”当中被褫夺了这种共情的能力,才会无意识地踏上了“恶”的道路。
在作品其中一章名为《第五匙砂糖》的小插曲里,有句对白令人记忆犹新:“要杀人是很简单的。
只要忘掉砂糖的味道就可以了。
”它所想要影射的道理,大概正是如此。
The End本文首发在公众号「虚构与现实之间」,原标题《因为救了一个孩子,一名天才医生被迫亡命天涯》,此处略有删改,欢迎移步关注。
作者:月泪凝血我觉得作者的本意是告诉我们,这个故事中一共有三个怪物,双胞胎的母亲,在选择抛弃一个孩子的时候给约翰带来的恐惧,妹妹在红蔷薇屋回来跟他讲述自己遭遇的恐惧,给约翰带来的恐惧,以及约翰自身的一种魔樟,认为妹妹所经历的一切正是自己所经历的,被母亲抛弃的妹妹也是自己,是自己被母亲抛弃了,被带到红蔷薇屋,看到了大量的死亡,自己才是真正被这个世界抛弃的人。
所以,是母亲、妹妹、自己、促成了约翰“怪物”这种扭曲的人格苏醒,所以约翰才会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就是她,她就是我。
”这是作品的原句,意思就是说“妹妹就是约翰,约翰就是妹妹,约翰就是母亲,母亲也是约翰。
”其实他们三个都是“怪物”也就没有分别,是不分彼此的,因为是他们三个促成了“怪物”的诞生,也可以说,他们三个人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怪物”,促成了一个最完整“怪物”的诞生。
然后这是我自己的分析了,其实约翰是可以醒过来的,只是他不愿醒过来,当天马跟他说:“你的母实其实很爱很爱你,并且你也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时,约翰醒过来了,并且问了天马那个结尾的问题。
因为在这一时刻他已经拥有了“爱,被爱,以及名字。
”这三种他以为把他抛弃的东西,其实应该被原谅的不是他,而是她的妹妹,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可以不说,是约翰自己记忆混乱忘记了自己是谁,但妹妹就不同了,被妹妹仇恨着,就等于认同了约翰才是经历红蔷薇恐怖的主角,所以约翰也深信着自己才是被抛弃的人,因为安娜拒绝回忆起自己是谁,自己是双胞胎中的哪一个,所以基连在催眠时安娜也拒绝回答,这就更让约翰认同自己就是被抛弃经历了恐惧的人,这是很顺理成章的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人,一点疑惑都没有,所以约翰体内的“怪物”开始了滋长,性格出现扭曲,正像那个童话作者说得一样:“这是一个实验。
”。
当童话作者爱上了双胞胎母亲的时候,他放弃了实验,杀光了与实验有关的人,放走了安娜,希望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长大,却没想到真正的实验却在双胞胎中的约翰身上进行者,这也就是所谓的:“红蔷薇别墅里的实验还在继续……”说得就是约翰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实验却在他的身上,他自己人为的进行了下去。
但是当安娜告诉约翰自己才是经历了红蔷薇恐惧的主角之后,约翰这才记起了另一个回忆,也就是安娜永远也记不起来的回忆,母亲在三只青蛙旅馆抛弃他们其中之一的这个事情,这时约翰已经知道自己是被母亲留下来的人,一切的一切都与他无关,所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幻想,幻想自己经历了恐惧,幻想自己被母亲抛弃,幻想自己遭遇了无限恐惧的事情,但现实却是他没有经历过这一切,这一切都是他的幻想,所以他在去做木偶那个人的家里说了一句话:“我从梦中醒来,终于清醒了过来。
”就是说他已经知道自己是双胞胎中的谁了,但是他做的一切都无法挽回,罪大恶极,所以他要选择“结束的风景。
”结束这些在511中诞生的“怪物”,比如罗伯特,同时也结束掉自己,把所有的“怪物”都结束掉,让这个故事从这个世界上永远的消失,不想让他的妹妹想起来自己是谁,就让他自己来承受“怪物”这个名子,毕竟安娜她是很正常的,所以当安娜说:“我原谅你,即使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了我们两个,我也原谅你……”然而约翰却没让安娜继续说下去,因为再说下去安娜就会想起自己是谁,就会想起在三只青蛙旅馆母亲真正抛弃的是谁,当安娜想起这一切的时候,另一个“怪物”就会诞生,所以就像童话中讲的那样:“得到名子的怪物把幸福的怪物吃掉了。
” 约翰把安娜体内的怪物吃掉了,约翰成为了最后一个没有名子的怪物,所以这个时候约翰是一心求死,只有怪物永远的消失,才会把安娜体内的怪物带走。
但是没死成(作者你做得好啊,我顶你啊!!!
),这一次被天马救回来约翰还是不是怪物呢?
约翰在纠结“母亲是想救我,还是误把我和妹妹认错,她究竟想抛弃的是谁。
”这种话,而把这一切告诉给天马,让天马知道事情的真相,是给读者的一种启示,告诉读者这个事情的真相,但是约翰其实自己也是想知道母亲当初到底有没有把他跟妹妹搞错吧,相必他会继续纠结下去,因为在他的心里,这才是最大的恐惧,万一当初母亲是真的想抛弃自己呢……如果母亲当初是想把他扔掉而错把安娜扔掉了怎么办呢…… 如果母亲当初没想过要把自己扔掉,为什么要对天马说她其实是很爱很爱自己的呢?
这种话是应该对被扔掉的孩子说的吧……还是说,当初母亲是想扔掉他的,结果错把安娜扔了出去,其实被抛弃的人是他,经历无恨恐惧的也应该是他,所有的一切都应该由他来经历,只是由于母亲搞错了?
如果按以上想法思考的话。。。。
ORZ。。。
怪物继续在约翰体内慢慢复苏,天马医生将仍然被警察通辑,而这一次,将会是真正“怪物”的苏醒,伤害力绝对比我们所看到的74级威力要大!
我比较倾向于“约翰自己也混乱了,直到安娜告诉他了经历红蔷薇恐惧的是自己而不是他时,他才记起来青蛙旅馆的事,他才真正的清醒了过来。
” 如果约翰不是清醒的,是混乱的,那么他就会极度害怕养父母再度把他抛弃,就像亲生母亲抛弃安娜时一样(他认为抛弃的是他自己),正是因为这种害怕,他才会不断的把自己的养父母杀害,也是因为他不想再带有任何感情,不想感受到来自养父母过多的爱,生母都把自己推到了恐惧的深渊,这些养父母他就更不会相信了。
所以他会杀害对他好的人。
如果按照以上逻辑,那么约翰联系各种罪犯杀人的事就可以成立,跟各种杀人凶手交流,引导他们犯罪,从而解放他们的内心,认为杀人是一种解脱。
但是这就要说了: 其一、如果约翰只是在装“怪物”的模样,那么他没必要去杀不认识的人,杀与妮那有关的人即可。
其二、如果约翰只是在装“怪物”的模样,那么他拿什么与杀人凶手们交流,并且不用语言,只是在沙地上写几个字就会让凶手们觉得他就是神,是他们的领袖?
其三、如果约翰只是在装“怪物”的模样,他就不会教小孩子跳楼游戏,如果他还有一点“希望”一点人类的“爱”,一点对人类的“信任”,那么他就不会教小孩子跳楼游戏,并且还会救人。
综和以上,我认为LZ说得约翰是在保护安娜而“装做怪物”一说表示不赞同,须知道,人类如果还有人类的心,就不会做出这样冷酷无情的事,但是如果彻底对人类失去了信任,憎恨着人类的话,就会做出以上三点,憎恨着人类的话,不论是孩子还是好人,在“怪物”的眼里都是必须得死去的东西而已,毫无价值。
正因为混乱了,所以在结尾约翰才会问天马,母亲想要抛弃的到底是谁,如果他一直想保护妹妹的话,这话不是很多余吗?
如果他真是一直在“装做怪物”的话,还会纠结于这句话?
正是因为他混乱了,所以他想知道母亲当初想要扔掉的究竟是谁。
但是看过动画的人都会知道吧,他们的母亲其实是想扔掉女孩的,因为女孩已经从母亲的脸上看出了一些东西,并且结尾处双胞胎的母亲已经表明:很爱约翰。
如果约翰是混乱的,那么就映证了“怪物”是人类实验创造出来的,恐怖的东西,也映证了当约翰成年后“红蔷薇别墅的实验还是继续……” 试问,如果约翰是装成怪物的,实验还如何继续?
拿谁继续?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如果约翰是清醒的,为什么他重复的说着:“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就是她,她也是我。
”这种话?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如果约翰和安娜同属怪物,这句话就成立,如果其中一方不是怪物,这句话就不成立。
说得简单一点吧,约翰把安娜看做为另一个怪物,他们俩个就是童话中的没有名子的怪物,所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而当约翰被安娜告知被母亲抛弃的人不是自己时,又发展成了“我就是她,她也是我”这样的话,因为在约翰的记忆里,是先被母亲抛弃,然后被带到了红蔷薇别墅,再看到了恐惧。
(注意次序问题) 而当安娜告诉他事实以后,他恢复了记忆,想起了被母亲抛弃的那个人是安娜而不是自己,而这段记忆安娜却并没有记起,也就是那个把自己保镖杀死最后被保镖开枪射死的男人说的:“约翰看到的是双胞胎妹妹所没有看到的更恐惧的事情。
” 所以安娜的记忆出现了断层,她以为自己是被人拖走的,而不是被母亲抛弃,但是约翰却始终记得这个记忆,所以“母亲”就化成了怪物,站在他的身边,这就是他对天马说的:“怪物第一次站在我的身边……” 所以他就是母亲,母亲也是他。
因为母亲也是怪物,妹妹也是怪物,自己也是怪物,所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也是她,她也是我。
如果这个时候的约翰是装做怪物,那么以上言论不成立。
这是一个人寻找自己内心信仰的故事。
18岁以前的优秀都是由于极度地听话,极度地信任和依赖外界的价值观,一但一个人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就会越来越想抛弃外界观点的约束。
然而一个健全的价值观或行为准则,要通过长期的行动和思考积累才能塑造。
刚刚抛弃外界束缚时,人似乎变成了不接受任何道德约束的野人。
但这是乳牙脱落让位于坚固的恒牙时,短暂的难以咬食的时期。
每个人若想拥有自己的独立坚定的意志,必须经过这个艰难的“寻求”时期,去搞清楚自己内心认为什么是对的,这样一个“内心的朝圣路”。
这个时期,外界会认为你变了,不再那么优秀了,不再那么严于律己了,沉沦了。
多少人经不起这些非议,而放弃走“追寻内心”之路。
这个故事中的人,没有放弃,他一直追到自己觉得满意,自己觉得坦坦荡荡。
monster确实很神,虽然一周目过后还是有些地方没有完全弄懂,但还是久久沉迷于这个故事中无法自拔。
时隔十年之后的跨年补番,看的很慢,中间一度因为讲跟主线无关的剧情而几欲弃剧,还好我坚持了下来。
关于怪物,关于约翰这种“人格”的形成,关于天马,关于妮娜的心理,其他的影评都已经分析的很透彻了。
我只是想说说自己的观后感。
1、天马。
天马贤三作为这部片子的主角(貌似),其奶爸属性和圣父属性总是给我一种美好的不真实的感觉。
补完another monster之后更觉得,天马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诸如发现他人的优点,对他人毫无保留真诚的赞扬和认可之类,都能让别人对他迅速产生信任。
another monster中提到天马有一种“隐忍的正义感”(貌似是这个,原文具体不记得了),在选择救助声乐家而放弃了土耳其平民后被谴责于是爆发,选择救助了约翰而不是市长。
之后知道了自己帮助了一个怪物复活,从而对自身强加了“必须消灭这个怪物以弥补过错”这一沉重的负担。
不知道为什么,天马总给我一种卫宫士郎的感觉(不要打我),就是那种自己怎么样的无所谓,可以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一切为了他人的生活信念。
这片子封面的三个主角的脸也可以看出天马在整部动画中的感觉:震惊。
首先是知道了“人的生命不是平等的”这一概念而受到冲击,震惊。
知道自己救了一个怪物,震惊。
在一步步的追寻发现约翰的身世和背后的故事,震惊。
不过还好,他最后还是一个人都没杀死,继续当天马小天使去了,欣慰。
2、妮娜。
我还是挺喜欢妮娜的,虽然被母亲抛弃而被送去“红玫瑰屋子”,但是后来丧失了所有这些不愉快的记忆成为一个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少女,于是她没有被摧毁。
妮娜从红玫瑰屋子逃出来之后跟约翰讲述了所有的事情,就忘了一句话“人可以变成任何东西,你们是一对如此美丽的红宝石,所以千万不可以变成怪物”,搞得约翰把自己逼成怪物了(我猜)。
她虽然最后记起了所有的回忆,但是由于她并没有被心中的怪物吞噬(丧失作为人类的感情),所以她选择了保留所有的这些记忆,不要抹杀自己的存在,和天马,和迪特,以及和约翰的记忆,都是值得保留的。
人之所以存在,也是由于这些回忆的堆积吧,所以约翰选择抹杀掉这些记忆就是在社会层面上完全把自己杀死了。
3、约翰。
首先要痴汉一句,约翰真·美人啊!
妈蛋每次约翰出来都根本忍不住舔屏prprpr。
约翰性格的形成是我没搞懂的地方。
我知道的原因有:不知道是否被母亲期待活下去,他不确定母亲是否弄错了他和妹妹所以错把妹妹送出去;妹妹向他讲述的在红玫瑰屋子里的一切事情,独独忘了那句“千万不可以变成怪物”;为了保护妹妹选择让她杀死自己,但是其实自己内心里是不希望被妹妹杀死的,他希望得到原谅。
因为之前杀掉那对农场夫妇,杀掉李贝特夫妇都是为了保护他和妹妹,但是这种行为却不被妹妹原谅;但是已知的这些原因,我觉得也并不能就让他变成一个完全的怪物啊。
其实第三条并不能完全算上,因为那个时候他也基本上就是个怪物了,这一条主要是把约翰推向无法被救赎的深渊。
可能是我看的还不够仔细,希望二周目,三周目,N周目之后能弄懂。
网上有人猜测是因为约翰在被妹妹带走之后接受了更为残酷的家庭教育。
他们的母亲为了向法兰兹复仇,把约翰培养成了一个怪物。
约翰不也向妮娜讲述了他在妮娜被带走的日子里,每天在三只青蛙阅读《没有名字的怪物》这本绘本么。
(我推测妮娜关于这段的记忆是约翰讲述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双胞胎的记忆对换了,是因为那句漏掉的话?
)4、怪物。
我认为怪物就是吞噬了作为人的正常情感的东西。
被吞噬了所有作为人的情感的“人”也会成为怪物。
511的孤儿们,参加朗读会的那些小孩子,都变成了没有正常人情感的怪物。
而这其中受荼毒最深的应该是约翰。
因为他又是个天才,所以造成的破坏最大。
他没有了作为人的情感,认为自己活在这个世上没有意义,没有人需要自己,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活着的意义吧。
所以他才建立了黑道银行,获得金钱;成为休伯特的秘书,获得名望。
金钱和名望对于他来说唾手可得,因而很快也就厌倦了这种游戏。
世人所追求的,除了金钱、名望,还有一样就是爱。
约翰却从来都没有获得爱,也没有人爱过他。
虽然他们的母亲说自己一直是爱着他们的,但是会有一个爱自己孩子的母亲不给他们名字(名字应该是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的标志)?
在这之后,约翰看到了《没有名字的怪物》,就只想完成完美的自杀了。
因为在《没有名字的怪物》的结尾,一个怪物对另一个怪物说,我们本来就是没有名字的啊。
这里的名字应该不仅仅只的是姓名,也是作为社会人的身份。
约翰通过这本绘本明白了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作为社会人的身份,也就是“名字”,对于他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本来就是“没有名字的怪物”。
这些名字,都是别人的,不是他。
至于结局,看弹幕里好多人都说这片子烂尾了,真心没觉得。
约翰的去留无论如何都已经不重要了。
他内心的怪物永远都不会消失,但是他也不会再去一味抹杀掉自己的存在,追求完美的自杀了吧。
因为天马小天使又救了他。
第一次救他是因为对“人生而不平等”这一信念的对抗,第二次,则是出于医生的本职以及天马自身的善良。
约翰沐浴了天马圣父的光芒(误!
),感受到了天马的人格魅力,所以最后一定是追随天马而去了,嗯(大误!
)。
关于结局约翰的去留其实并不重要,我觉得浦泽大神讲这么个故事并不是为了叙述约翰的生平,约翰作为“怪物”这个东西的具现,当然是要重点讲的,但是最后约翰也发生了改变,不是那个纯粹的怪物了,所以故事也就结束了。
浦泽大神要讲的是关于那些没有感情的人们的故事,不仅仅有约翰,也有葛利马,还有511众人的故事,他们心中的怪物的故事。
所以这个结局还算挺圆满的啊。
最后,要说葛利马大叔。
真是好爱他,也难怪他一出来就有许多人在弹幕欢呼“最爱的角色出场了!
”。
葛利马作为从511出来的一员,也丧失了作为人的情感,并且精神分裂,分裂出了“超人苏坦纳”这个人格。
他的脸上永远挂着笑容,但是笑容只是他的工具,伪装,并不是情感的流露。
他没有情感。
但是他与约翰不同,虽然他自身并没有情感,但是确实真真切切的温柔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的(可能是他自己本身的性格就这样,还是因为萝卜头小时候给他的那杯热可可温暖了他?
这个我也不知道),所以他没有变成约翰。
之后经过了小镇的屠杀,因为那个金发傻妞的死而有了“愤怒”这一情绪,逐步找回了作为人的情感。
虽然最后他还是死了,不过欣慰他在最后一刻是作为一个“人”死去的,而不是没有感情的怪物。
葛利马大叔的临终遗言相信是很多人的泪点吧。
“好悲伤……并不是因为自己要死了才悲伤……自己的孩子死了,到如今才悲伤……人类不能失去感情……感情跑到某个我不知道的地方,迷失了方向……就好像寄给我的信,过了好几十年才收到一样……这就是真正的悲伤吗……这就是幸福吗?
”人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为了自我保护,或许会不断的抛弃小孩子的一些多余的情感和对事物的敏感,这大概就是怪物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证据吧。
写的很乱,感觉很多东西都不明白。
希望N周目之后能懂。
这片子真好。
原帖:http://tieba.baidu.com/p/1797449208昨天才看完怪物,表示心里很多想说的,可是很难系统的表达出来。
斟酌了半天,还是想来说说主角那点事儿。
首先对于主角我个人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的。
可能是因为人物遭遇的事情和我身边的剧情太遥远,我除了理解和不理解外,很难向他们投射激烈的感情。
天马和约翰,我到了后期才忽然领悟出来,两者是对称的存在。
剧中能看到末日情景的人我记得一共有四个:拯救了约翰的那个将军,巴伐利亚的吸血鬼,天马,还有约翰。
他们的共性就是孤独。
他们的社会关系都因为某些原因被割断,这种遗世独立的特性让他们彼此心心相印(我吐一下这个词……)但是这当中有区别。
前两者是被约翰生生割断的,后两者是主动舍弃。
也许你说天马不是主动舍弃,那么就让我们从天马唯一的一段儿时回忆(射杀约翰前一晚)说起。
天马小时候和大家玩,却因为捉迷藏捉得太敬业,被一个人留在了树林里。
捉迷藏本身就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隐喻。
幼儿在3,4岁的时候玩捉迷藏,心理学上说就是为了逐渐克服对父母的心理依赖和对孤独的心理焦虑。
“分离”,“寻找”,“重聚”三个步骤,就是在不断重演人生必须不断面对的情感和社交情况。
天马呢?
他的无法“重聚”是他的不能说的秘密。
大家都看到天马是个好人,但是心理学中有一条,当你给与别人别人无法回报的恩情的时候,你等于是在疏远别人。
天马就是这样。
他对病患和他所遇到的一切人的关心,都是别人无法回报的,而且关键是他也拒绝别人的回报。
这种人惊鸿一瞥可以,长期相处下来则会让朋友觉得很压抑。
剧中的天马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的朋友都是他逃亡过程中结识或者找回的,而在原本一直工作的环境中,他似乎没有也从不渴望友情。
从这里我甚至可以做一个大胆猜测:他做出违背院长旨意拯救约翰的决定,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院长暗示要让他和自己女儿结婚……我们的天马恐婚了…………随着天马强迫自己习惯逃亡的生活,他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厌恶这样的生活。
在逃亡中一次又一次告别刚刚建立的友情,对应着捉迷藏中的“分离”,而这种分离,就好像小时候的捉迷藏一样,非但不让天马厌恶,反而让他带着困惑沉迷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天马在即将射杀约翰的那一夜梦回捉迷藏的游戏的原因。
“真的要结束这个游戏吗?
永远都没有重聚的章节究竟是一件让我欣喜还是伤悲的事情?
”他下不了手。
因为他真的喜欢这种逃亡,而这是约翰赐给他,或者说培养他的。
约翰知道这是个游戏,而他们彼此都乐在其中。
约翰用自己的命赌天马是和他一样的人。
于是天马最终领悟了。
他是孤独的,并且是主动追逐着孤独的。
他和约翰是一样的。
他们都追逐着黑暗,渴望着光明却又惧怕光明。
所以即使对他的控诉解除,即使拥有了一直期待他回家的迪特和安娜,有了稳定的机遇,他也不能回去。
他也不想回去。
什么拯救生命,无国界医生,都是借口。
他无法也不愿与这个社会建立正常的长期的联系才是原因。
还有一个论据就是天马离开了日本以后就再也没回去看过。
一个善良到不忍心伤害任何人的人,怎么会忍心让自己的父母在家乡孤老?
因为,因为,切断和社会联系的欲求超过了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天马只能接受自己对别人好,却无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所以恐怕连父母的生养栽培之恩都因为觉得难以偿还故而不愿面对。
本剧天马每次歇斯底里或者痛哭流涕都是因为自己欠了别人的恩情。
对于安娜和约翰的悲惨遭遇,到了后期的天马(也就是看清自己本质之后)他却别说眼泪了,连一点惊讶都没有。
巴伐利亚的吸血鬼那个老头在最后一集中特别提到了:有时间真想再看看天马医生。
我一开始看到觉得很好笑,你说一个老头子你那么想见脑外科医生,是不是想要自己脑子出问题啊?
可是最后我明白了,这个老人他是变相的表达出了一种不解:如果是约翰的破坏让医生的社会关系全部断绝的话,那么为什么约翰不再起作用了之后,医生却还没有回到这个社会关系中来呢?
想想确实是不可思议,天马救了首富一命,首富以高薪聘请律师的人情,两人表面看来惺惺相惜,结果最后却再也不相往来了。
是天马害怕他看见自己的内心吗?
天马医生在探寻约翰的过去的过程中,也在探寻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黑暗,就好像片头一样,他隔绝于人潮之外寻寻觅觅,最终发现,他与约翰身处同样的地方。
天马与约翰的对称表现在很多地方:约翰专注于杀人和挖掘别人内心阴暗的秘密来转移自己孤独的痛苦,天马专注于救人和挖掘别人内心的闪光点来转移自己无法融入社会的痛苦;约翰和天马都渴望别人走进自己的世界,想得要死,想得快发疯,可是又高傲的不屑索取。
他们两人都玩弄社会规则,一个是以救人的方式一个是以杀人的方式,但其实两者对人类社会都抱有相似的绝望,是那种必须找到存在的意义否则不如毁灭的完美主义人格。
感觉天马的强迫症意味更浓重,更加扭曲,个人认为这其实已经不是在反映天马这么一个人物,而是在对战后的日本进行一种人格投射——被国际社会定罪,试图融入却又无法融入,看似融入了其实却在自我隔绝,看似时刻恐惧的胆小鬼(国土太小,危机感强烈),为了完成必须作的事情却可以心狠手辣的冷静射杀。
而对于这样令自己失望的世界,就是努力用最善最温柔去赎心底最绝望最阴冷的罪。
最后,约翰的出逃对天马是一种解脱。
为什么天马一定要找到约翰的母亲把事情问清楚?
最后约翰的逼问到底是真是幻?
我认为到最后,天马已经变成了约翰,约翰也已经是天马。
约翰不是傻的!
醒来了就意味着要被定刑了!
所以他只是等着医生来告诉他答案,然后就离开。
医生又何尝不知道约翰的打算?
给他一个答案,放他离去。
他们默契的追寻着关于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点疑问——最后,在医生面前,约翰已经不用再用冷静和温柔的面孔掩饰,因为……他们俩是真正的soul mate。
就像(日本心中的)日本和德国。
绝望都来自太深切的渴望和希望。
我的悲喜有你能懂,人生的这一点温暖,也就在这里升起。
【无名的约翰】关键词一:名字红玫瑰屋主人的实验类似于造神,所采用的第一个方法是让约翰‘没有名字’。
没有名字的孩童要怎样定位自己呢?
世界如此庞大而新鲜,他再怎样天赋异禀,也要先学习世界:一直陪伴着自己的女人叫做‘妈妈’,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小孩是‘妹妹’,自己睡觉用的大箱子叫做‘床’,没有颜色没有形状的会发出哗哗声音的东西是‘水’,碗里除了‘牛奶’,还有‘鸡蛋’,散发出香味的‘肉汤’要慢慢喝,否则会弄痛自己的‘嘴巴’,地上铺着‘地毯’,房间的角落里立着一个高大的装有‘镜子’的‘衣柜’……妈妈喜欢站在衣柜前,对着镜子穿衣服。
小约翰从镜子里看见了自己,他问,妈妈,我叫什么。
‘你没有名字。
’没有名字,那就不是床,不是水,不是牛奶或者鸡蛋,不是衣柜与镜子,那么自己是什么。
所有东西都有名字,都被创造它们的人赋予了名字,然而自己的母亲却没有给他一个名字,这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什么也不是呢。
年幼的约翰,比常人更加聪明,更容易陷入思考的死胡同里。
他被迫过早地思考着‘自己是什么’。
‘没有名字’就等同于在一个人诞生的同时就杀死了他,约翰因此而无法建立起自己是一个人的概念,才可能在成长中渐渐冲破‘人的局限’,从而向神性靠拢。
这也就是实验想要的结果。
然而实验并没有完全成功。
约翰还会认为‘天马是特别的’,还会挣扎在寻找自身存在的困惑里。
诚然,他把人性碾碎在了脚底,但是总有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核心的东西保留在他的灵魂最深处。
我说不清楚那核心是什么,只是有这种感觉,因为这核心使得约翰终究没有与虚无融为一体。
也许,可能,恕我妄加揣测,那个核心就是一个从血肉子宫里诞生于世的人类‘想要成为自己’的原始渴望。
约翰看似不动声色,实则要比任何人都更加渴望吧。
关键词二:恐惧人都会主动追求恐惧,看恐怖片,玩自由落体,参与高速而危险的运动,在深夜的墓地里探险,排队等候游乐场的鬼屋……恐惧源自于对未知的害怕,追求恐惧就等同于追求未知。
那种体验是人类想要超越自己、想要接近无限的野心,放在这里来说,就是想要突破‘人的局限’。
约翰喜欢玩味他人的恐惧心,只因几乎突破了局限的他已经失去了恐惧的能力。
那也算是他回归路上的一种探索吧。
关键词三:极端占有夺走他的名字,完全消除他的历史,让他只认识我,让我成为唯一一个知道他的真名的人。
这就是极端占有。
(痴男怨女们还是不要学)对于约翰来说,极端占有只是一种方法,而非目的。
比如渥夫将军。
在遭遇到极端占有之后,将军对自己的认知彻底崩溃,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否活着,找不到存在的证明。
那种迷惘困惑的样子和没有名字的约翰十分相似。
也许,约翰是在向将军索求一个答案: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的时候,究竟要怎样活下去。
可悲的是,他终究什么答案也没有得到。
将军变成了一个只会念叨着自己的不幸的老人。
失望的约翰就此扬长而去。
关键词四:回归导致成年后的约翰发生变化的事件有三个,也是引领他向‘人’回归的三个转折点:第一,他在图书馆内读到了《没有名字的怪物》。
绘本内容使得约翰放弃了取代老富翁的计划。
他不再用极端占有的方式去剥夺他人的名字。
他踏上寻找自己历史的旅程,想要回到原点。
第二,他听到了511孤儿院的录音带。
录音带里记录着十岁的约翰在被催眠之后所说的话:他最害怕的事情,是忘记妹妹。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
葛利马先生说过,511的孩子们害怕自己忘记自己,所以会向朋友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然而约翰不同。
他最害怕的不是自己被遗忘,而是自己遗忘了妹妹。
由此可见,对约翰来说,记住妹妹是维系他‘为人’的最后底线。
他一直追寻的名字中,原来必须存有妹妹的位置。
于是,他才给天马留言说‘我终于知道该去哪里了’。
第三,他从妹妹的口中得知,当年被带去红玫瑰屋的人是妹妹,而非自己。
八岁的约翰为何要吞掉妹妹在红玫瑰屋的经历,我只得出了两种可能:一种是他想要保护她,这个最好理解,也最自然;另一种是他希望自己与妹妹的记忆完全相同,从而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这两种行为指向完全不同的约翰。
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对‘约翰是一个人’的保护。
也算是他在失去之前的最后挣扎。
关键词五:完美一个金发蓬松的美少年,头脑很好,性格温和,举止优雅,总给人一种温暖的亲切感觉,天生具有令人信任的特质。
有他在身旁,人们会奇迹般地从根深蒂固的孤独里解脱。
他极富耐心和敏感,愿意倾听他人的苦恼,能够迅速理解不同人的不同困境,并能用最简答的交谈就令人豁然开朗。
十分不可思议。
只能用完美来形容。
约翰的完美是从外界需求上讲的。
他正是一个社会与一个人共同需要的那种天才。
人本无完人,约翰的完美源自他那几乎突破人的局限的特殊性。
所以,这是不是表明完美的代价就是这种在人性上的严重缺失。
另外,约翰的完美只是约翰的工具,只用来吸引猎物,践踏祭奠。
他太了解人性的需求,懂得只要投其所好就能为所欲为。
任何一个需要别人肯定、需要被爱、害怕孤独、需要通过外界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人——也就是一个憧憬约翰式完美的人——都将在他的三言两语与纯净的笑容面前俯首称臣。
当约翰温柔地在他人的脖子上套上项圈的时候,那个人甚至会以为那只是朝拜神明的仪式。
这是最可怕的控制,不用暴力,不用交易,不用诱惑,手段真挚且明朗,带有浓郁的宗教意味。
我想知道,倘若魔鬼降临在世,要与人交易,有会有多少人愿意以丧失灵魂的代价来获得一份接近神的完美呢。
关键词六:约翰是一个已经超脱出作者控制的角色。
【真名的天马贤三】在对抗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约翰的出现拯救了天马的生活。
看看故事开篇时的天马贤三:被迫放弃研究课题,为他人代笔;将要与一个价值观完全相悖的女人结婚;随时面临向权力低头的困境,甚至被迫放弃尊重生命的信仰。
这一切都是人心与社会的黑暗,正一同囚禁着他,令他孤零零地站在岔路口上,差一点就深陷堕落的泥潭了。
幸而约翰出现,给了他一个不再在泥潭边缘徘徊的机会。
九年后,天马与长大后的约翰重逢,得知了真相。
天马的人生在此处被活生生折断。
他以最基本的对生命的敬畏而救下了约翰,不料约翰是一把屠刀,还用一种赶尽杀绝的方式藐视着天马的这种敬畏态度。
比起之前,那些司空见惯的社会堕落式的对信念的践踏,约翰的方式要讽刺残酷得多。
在前一种困境面前,天马可以成为一个英雄,但在后一种困境面前,他将永远是一个凡夫。
凡夫存活于世,做得最多的事情便是对抗,与他人的对抗,与社会的对抗,与自然的对抗,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对抗。
天马的旅途涵盖了每一种对抗,而旅途的起点便是约翰对他的信念的挑战——天马自身与自身的对抗。
他一直念叨着要用一把手枪结束这一切,到最终却是所有人物中最无法开枪的那一个。
(插话:天马的‘无法开枪’会不会也是约翰寻求的呢。
)对生命的敬畏是天马‘为人’的最后底线,他若杀了人,就将不再为人。
他的灵魂自然要坚守这个底线,于是他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在自我怀疑的悬崖边上如履薄冰。
每一种对抗都有它的结局,失败或者成功,自我对抗的胜利意义,就在于达到一种非对抗性质的自我平衡。
天马的平衡便从他再一次选择救活约翰的那一刻开始。
可以说,约翰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改变了天马的对抗形式:从与外界的对抗改变为与自己的对抗。
但凡有追求的故事都是这样的,传统单一的正邪对战已经拿不上台面了。
天马与约翰的无缝契合天马执着地奔向约翰这个符号,丝毫不理睬世界上是否还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约翰呢,正在用他的完美打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正是他们二人的俄罗斯方块似的契合:天马失去了外界依存,单靠唯一的信念支撑自己活着;约翰建立出稳固的外界依存,内心却始终空无一物。
几句台词我不接受任何人的委托,要杀约翰是我自己的意思。
妮娜,别开枪杀人!
我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才要找约翰的。
我不知道我所做的究竟是不是正确的……我不知道患者的善恶。
我的罪,我的罪是救了那个少年一命,但是,但是,医生有权利根据患者的善恶来选择是否要救他们吗!
只要还活着,就不要放弃希望。
不能再有牺牲者了!
绝对不可以轻言放弃。
他不希望你们这样,他真正的愿望,是大家一起回家乡。
我再也不能让你被卷进来了……我毁了你的人生……真的很对不起你……你一定要幸福。
死去的人并不希望活着的人为他们报仇。
其实天马这个人很简单。
他所相信的真善美全都是最普世最纯朴的那些正面人性。
他并无什么飞天遁地的能力,甚至连他所坚守的正义都是最媚俗的那一种。
然而约翰说了,天马是特别的。
在约翰这个濒临神性的人的眼中,所谓的特别是不是就是指太是‘一个人’了呢。
那是一种天生地长的人的本初模样,我们都需好好保护的珍贵。
【闻名的浦泽直树】叙事故事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极端事件,让天马的信念面临绝境,从而逼迫他在最后关头做出了最能体现他的深层性格的举动。
土耳其人的死,家属的质问,艾娃与院长的态度,约翰兄妹的出现……作者毫不手软,于一个起承转合之内就将天马的境遇、性格、信念等统统呈了上来。
约翰事件是土耳其人事件的升级,残酷得连递进的空间都不给,犹如一段堪比悬崖的陡坡。
陡坡自然是为天马而设的,还同时带出了负责悬疑的约翰与一个铺垫重重的大前因。
然后,故事开始,天马再一次做出了天马式的抉择。
开篇之后,天马上路,然而这段悲剧英雄式的漫长旅程并未唯天马独尊。
他是整部《MONSTER》的主角,却不再是各个单独篇章的主角。
每一个篇章都有新人物,每一个新人物都有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强大而完整的故事。
天马隐入到这些人物的言谈与背景中,活在线索里,经常只通过别人的三言两语来展露一下自己的近况。
主线剧情因此而向前推进,副线剧情横向铺展,丰富着整个故事与主角们的形象。
其实,这种叙事手法并不新鲜,浦泽直树选择了它,就表明他想要表达的东西是无法完全交给天马约翰等人去承载的。
那一路上,拯救与毁灭不停地轮回上演着,天马负责拯救别人与自我拯救,约翰负责毁灭别人与自我毁灭。
拯救还是毁灭,每个人的结局都只能取其一。
‘人类可以变成任何东西’,红玫瑰屋主人做了太多错事,唯独这句话说得很对,上善至恶,天堂地狱,只在一念。
另外,不要因为那些与约翰无关的小故事就感觉故事拖沓,试想一想,倘若天马遇上的陌生人个个都与约翰有牵扯,那他的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吧。
那将损害故事的真实感。
几个特点特点一:当一个篇章故事交待妥当,作者就会在高潮处戛然而止。
一般来说,高潮的结束本该是故事的结束,我们常规看到的所谓结局都是为了照顾读者的情绪而添加的,然而,在这些单一的篇章里,浦泽直树完全没有想过要照顾什么读者情绪。
特点二:讲故事的人都喜欢看到观众的惊讶神色。
浦泽直树也一样。
他会在娓娓道来的时候,突然揭露出某个真相,令读者惊讶地叫出声来,而那个真相又是在合理真实的情况下、最令人震惊的唯一一种可能。
比如,在最后的小镇,揭示旅馆老板就是当年的红玫瑰主人的时候。
特点三:艾娃发现罗伯特在跟踪她的那个小片段。
她先是听到了罗伯特打电话的声音,起了警觉,然后跑回旅店房间,又惊惧地嗅出房间内处处充满了罗伯特的气味。
就是那个气味,作者侧重表现。
之前艾娃与罗伯特发生过SEX,所以才对那个男人的气味如此敏感。
这完全是女人的角度,是女人面临直觉时的纯粹反应,竟表现得这样细腻。
特点四:经历了变故之后的艾娃回忆天马。
几格没有对白的特写画面,就把她对天马的思念全数浇洒在了纸上:当时,公园内起风了,保温水瓶倒在地上,三明治沾满了泥沙,他微笑着,看起来是那么落寞……这个片段的温柔寂寞的气氛十分饱满,浦泽直树拿手的留白尽显魅力。
特点五:约翰偶然读到《没有名字的怪物》,当场晕厥。
由此看出浦泽直树的大胆笔法。
在此之前,他一直都十分温和而谨慎地、几乎是旁敲侧击似的塑造着约翰,突然在这里下手,从正面单刀直入,让约翰的内心秘密赤裸裸地展露了出来。
结局唯一性之一:约翰的消失浦泽直树容易烂尾,故事最后的空病床恰好可以为他辩护一下。
他给约翰的结局不是死亡,也不是充满悔悟的生存,而是让他安静地、平静地消失在天马转身之后。
传统故事形式里的‘生命永无止境’与‘死亡不可避免’都无法承载约翰的延续,他的消失延展出了第三条出路:消失既是永存。
无所谓一个人是生是死,也无所谓他走向了哪里,约翰就此以神话的方式永远存在了下去,就像那些不可解释不可理喻的一切,谁都无法证明其存在,但同时,也无法证明其不存在。
信则有不信则无。
至于约翰自身,那便是‘你愿意相信他在哪里他就真的会在那里’了。
约翰本是非人的约翰。
浦泽直树与红玫瑰主人一样,创造他就等同于创造了神明。
约翰的结局成全了他们,也大大强化了故事结尾的唯一性。
试想一想,倘若约翰被制裁,像一个廉价反派那样死在弥漫着血腥气的大雨里,又或者在苏醒之后,跪在死者的墓前忏悔过错……会不会给人一种被敷衍的感觉呢。
那样的话便是真的烂尾,好不容易创造出的史上最强凡人反角也将毁于一旦。
不过,这又仅仅是从故事美学的角度来说的,倘若论及私人愿望的话,我还是希望天马的信念与最后的那一枪上已经重塑了约翰,约翰的回归终于修成正果,他的末日风景里也开出了别样的景色。
只是愿意相信如此。
结局唯一性之二:最后一枪开枪是杀人之举,天马的‘除恶之念’终究无法与‘杀人’建立起自然的因果。
最后射伤约翰的人不是他,也不是妮娜或者伦克,不是任何一个人以正义、真实、善良的名义追踪着约翰的人。
能够打倒怪物的,也只能是怪物,然而最后击倒约翰的那颗子弹却来自于一个游手好闲的醉鬼,出场不过几个镜头,生活堕落得如同一个人渣。
然而,就是这个人渣,在目睹到约翰拿枪对准儿子的时候,不假思索地扣下了扳机。
于是我们发现这个人渣终究还是有爱的。
无论这种爱被人性的负面掩埋得多深、多牢固,它还是会震碎枷锁,趋势人去做出保护所爱之人的举动。
它源自为人的本质,很低微普通,不涉及人类的理性,也与道德层面上的善恶无关,更没有天马的信念与救赎那样深远而崇高。
它是如此平凡,却又恰恰是接近神性的约翰想要回归的目标。
约翰终究败给了他正在追寻的东西,就像某个人说的,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真理的猎物。
倘若我与浦泽直树有什么契合的话,我希望我已经理解了他想要表达的那些最朴质的真理:人的本质中的爱,天生就具有改变末日风景的力量,也可以让任何一个没有名字的人好好地活着。
天马医生是一名杰出的脑科医生,被称为“脑外科的天才”。
在一次手术中他冒着得罪医院院长的危险拯救了一个小男孩,随之而来却是一系列的杀人惨案。
谁制造了这一系列的杀人惨案呢?
在经过一系列的秘密调查后,天马发现杀人凶手就是当年自己拯救的那个小男孩。
在小男孩的背后隐藏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民主德国(1949——1990)的“511幼儿之家”。
“511幼儿之家”是当时民主德国的人性实验室,从这里出来的人变成了怪物——高超的杀人技术,洞察人心的观察水平,残忍无情的犯罪情节。
天马在医生角色和暗杀者的角色中挣扎,自杀在即将成功时又功败垂成。
怪物在长大,在约翰.李贝特体内挣扎,要毁灭这个人间。
一连串事件环环相扣的展开,成功的构建了一个悬疑的世界,引人入胜。
故事背后灰色的历史背景是在说明什么呢?
民主德国是前苏联扶植的社会主义政权,和中国不同,由于民主德国处于“冷战”前沿,所以前苏联对它的控制特备严酷。
残酷的政治斗争前后延续了40多年,惨案、冤案比比皆是,而“511幼儿之家”又是政治犯、逃犯等家长的孤儿,所以被前民主德国内政部(特务机构)作为专政对象进行残酷的实验就可想而知了。
德国统一后,民主德国销毁了对对自己不利的一切证据,但约翰.李贝特(怪物)没有被销毁,他活下来了。
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呐?
约翰.李贝特消失了,在茫茫人海中不知所踪。
怪物是人——约翰.李贝特,制造怪物的是政治——民主德国,制造民主德国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制造社会主义的是什么呢?
《怪物》没有探讨?
还是折射出来了呢?
——人心的怪物。
在《怪物》中讲了一个怪物的故事:两只怪物没有名字,于是从不同的方向去寻找名字,有一只怪物告诉别人说:只要你把名字给我,我就让你强大。
如果成功了,就在别人的体内长大,最后却要吞吃别人。
这样一直在寻找着名字。
我不敢作政治性的猜测,但是是不是如我上边讲到的呢?
这部动漫不简单。
我只能怎么说。
终于看完了。有点冗长。有点绕。
状约翰多智而近妖
好看,好多年前已经看了前面60集,但一直都没看结局,这一次终于都把74集看完了,真的很不错,很少有动画片做得这么成熟,喜欢。
没追,总之又是关于天生残酷的人的故事,看了开头几集。
最喜欢的动漫,没有之一。
too slow
太磨叽了 看了开头几集直接快进看结尾了 浓浓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映射 表现力又局限的很 太墨迹了 是有很多年没有遇到的看了开头就很想找个人给我剧透的类型 不推荐筒子们 为了惊人的评分观看
想下一步大棋,但是bug多到让人郁闷。日本人yy起德国跟好莱坞yy我们有什么不同?请问有什么不同?太失望了。
- -#怎么觉得怪怪的
太棒了,让人想一次性看完的人性游戏,黑暗永远在最深处,当我们念出咒语,看到的不仅仅是monster。浦泽大神原作万岁!
everything is not perfect
头重脚轻,长篇没有控制好节奏是最大的失误之处。开头的悬疑感和紧张节奏非常棒。但是到了中期,简直拖沓到难以忍受——反反复复在用不同的案例,只是为了说明约翰是如何的邪恶,轻易而强势地操控人心, 甚至仅仅用“心灵操控力”就屠杀了几乎整个小镇——太重复太出戏了!我还以为是实验赋予了约翰什么超能力,到最后也没有,“轻易操控人心”只是作者给约翰打的人设——作为大龄动漫党,很忌讳这种强行tag的令人出戏的部分。整个故事的起因和谜底,其实简单得100字以内就可以说完。篇幅太长,导致很多细节都没好好说清——一切都是为了营造约翰“冷血强大的心灵操控师”人设。豆瓣的超高分猜测很大是来源于这个故事强烈的政治历史背景,显得很高级。9分里面至少有5分是大家对于历史背景的严肃感。
豆瓣上的评分只能做参考,浪费我这么长时间,却看了一个虽然中规中矩,却很是乏味的片子。不是看到那么多小学生嚷嚷什么神作,我应该看不到三五集就会弃,硬着头皮看到最后,结局就是个屁。很多情节故意故弄玄虚,搞的约翰跟神一样,原来是逗你玩儿而已。打发时间可以看看,不算太差,但跟好没关系。
分镜头几乎与原作一模一样,唉,始终对漫画原作的动画版无好感...........
太长了 弃
看到第十四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以后再补完吧,或许。
37回的童话 没有名字的怪物 John
3.5 剧中配乐不错但片尾曲是怎么回事儿? 听得我面面相觑(?) 另外虽然明知这不算典型的侦探推理而是侧重展现人性的复杂但剧情逻辑上的漏洞实在有些过多 而且虽然背景设在欧洲 各种配角不论怎么创作都还是像一群日本人 很难忽略剧中德国白人吃饭前那句いただきます 或者中年男人跟学法律的德国中产家庭长大的少女说威尼斯是一个意大利的城市..被水环绕...希望以后有机会带你去 少女一脸憧憬好像从没听说过这地方 等等 让我经常出戏 片尾曲那垂死绵羊音环绕在我耳边 make it home~ to your land of harmony~
比起热血动漫打怪过关的剧情- -每节穿插和主线有关的人物还算是不错的 但是剧作很老套啊,一贯喜欢把人性哲学弄的无敌矫情,血和泪一定要放一起,什么一顿饭就可以感悟人生了。莫名怀念美好就笑出来了,这都是矫情高中生的逻辑啊= =所谓怪物也不算可怕,只是复杂的人性而已 看不下去
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